《咏史》唐诗鉴赏

2024-07-25

《咏史》唐诗鉴赏(精选6篇)

《咏史》唐诗鉴赏 第1篇

《咏史》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唐诗鉴赏 第2篇

【原文】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à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白话译文】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他的《隋宫》如此,《马嵬》、《梦泽》等也是如此。纪昀说:“结句是晚唐别于盛唐处,若李、杜为之,当别有道理,此升降大关,不可不知。”(《玉溪生诗说》)以这种方式曲终奏雅,是晚唐律、绝体咏史诗的艺术创造,就中以李商隐比较出色。

浅说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第3篇

怀古咏诗史的鉴赏,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弄清史实。

对于诗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 一定要读好注解, 这也是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涉及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中的双方的重要人物。东吴的周瑜及妻子小乔以及姐姐大乔, 也涉及到了魏国的首脑人物曹操, 还涉及到了曹操所建的铜雀台等等。如果我们没有对赤壁之战历史知识的了解, 没有对赤壁之战中主要人物的了解, 就很难读懂诗人在此诗中的慨叹:自负知兵, 借史事以吐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体会意图。

后代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例如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 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 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由此, 诗人发出了“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再如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 从历史上的孙权,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 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 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 自己报国无门, 是诗人引发激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史, 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同是写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唐人杜牧与宋人王安石思考的结果完全不同: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而王安石则认为项羽的失败乃历史之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

第二种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 或是感慨个人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雄姿英发的周瑜的追忆, 反悔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感慨;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则是借刘义隆北伐失败来咏叹南宋宋孝宗隆光元年北伐兵败之事。

第三种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 故意借题发挥的, 例如晚唐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夜半虚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辛辣讽刺晚唐皇帝崇佛迷道, 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 不任贤才的现实, 堪称一首借题发挥、借古讽今的杰作。

四.分析写法。

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第4篇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本是一大难点,而咏史怀古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一首怀古咏史诗,如果学生能够从以上方面出发,就基本知道了这首诗写了什么、為什么写、怎样写的,那么这首诗的鉴赏也就完成了,鉴赏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咏史、饮酒(鉴赏) 第5篇

尊重名人、明星(每一个人)作为平常人的生存权利。平等、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

《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自选角度鉴赏。

【鉴赏】

本诗运用比喻,将繁茂高大的“涧底松”被不成材的“山上苗”遮蔽这一自然现象,比喻门阀制度下,出身寒微的英俊贤才不受重用,而世家子弟不管是否有才都身居高位的不合理社会现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又运用金、张两家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代做大官,冯公才能出众但到老还是屈居低位的两个典故,同样形成对比,借古讽今,形象生动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达报国无门的无限愤慨。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情景角度鉴赏。

【鉴赏】

本诗情景交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悠远(恬淡闲远)的田园风光:诗人居于人世却能保持心的宁静。在东篱下采着菊花,悠然间抬头看到南山。山中景象到了傍晚愈加美好,飞鸟结伴往回飞。悠然自得之情呼之欲出。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意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五柳先生传》实为陶渊明自传。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随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他生活的晋代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补充: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第6篇

千古兴亡几何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玩赏赏识

【传授假想】

若何怎样指导高足举行诗歌赏析,回答诗歌玩赏赏识题?各种资料民俗采纳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能、思维内容和看法态度等几点组织温习,结果并不肯望。假若以诗歌内容为准绳举行分类训练,使高足掌握各种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结果将会若何怎样?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余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着重分类玩赏赏识训练。

传授思绪:讲义温习→特点概括→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徙训练。

【传授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要领与技能。

(二)才能培育目的

1.探究掌握此类诗歌主旨的平常要领。

2.培育高足准确玩赏赏识咏史怀古诗的才能。

(三)感情态度与代价观培育目的

1.感触我国古代文人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责认识,承担其卓绝的文化古代,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全力的职责感和社会责任感。

馨园教育

2.感触诗歌的魅力,接纳文学艺术的熏陶,培育杰出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掌握此类诗歌主旨的平常要领。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大的抒怀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感情伯仲之间,所分别的是作者的汗青观、选材与写作技巧。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墨客们,而这些宦途总是不顺的墨客就不自觉地转而逗留于瞻仰凭吊奇迹、咏评汗青人物中,感叹光阴白云苍狗,喟叹人生万古悲风。纾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民气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玩赏赏识代价。连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观点

怀古咏史诗是墨客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奇迹时,有感于汗青人物或事变的好坏,以汗青事变、汗青人物、汗青痕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思念奇迹引发出对形势或自己出身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到达感叹兴衰、依附哀悼、托古讽今等主意。这类诗由于多写昔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技巧含蓄,容与思维多数角力计较繁重,情感基调平常都角力计较苍劲悲惨。墨客们对汗青的处置时常是“攻其一点,不足别的”,使诗作文短意长、委婉蕴藉,令人回味一再。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时常要知道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昔人、往事,墨客为什么要写这个昔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再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要领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寄义和汗青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寄义:

咏史与怀古都因而汗青题材为咏写目标,对汗青人物的功过、汗青事变的成败等,宣布议论、或抒发感叹,可能借古以讽今,可能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着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汗青事变或汗青人物,有所感叹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发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再有差异。

A、班固的《咏史》,被以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华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能力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连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连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警告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身分较少。

其它,借史来抒发立功立业的胸宇,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依附了墨客们对功名的热望,再现他们主动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

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叹。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仅出现大量作家作品,并且总体程度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汗青事变和汗青人物的怀咏,或对汗青奇迹的凭吊,针贬时弊,依附胸宇。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墨客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急的加重和季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叹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绩最高的两位墨客,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叹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实际的担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叹。贺铸《快要酒》(城下路)讥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厚的汗青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古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品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满地连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维。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态象征:标题中有奇迹、昔人名,或在奇迹、昔人前冠以“咏”,或在奇迹、昔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频频运用典故,或写景,或比较,或陪衬,或抑扬,或讥刺,或委婉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平常为:描摹此地当前的衰落、荒漠、荒凉,或形色汗青事变的通过,抒发感叹;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性:

1)“诗”与“史”的连合:文学性与汗青性的团结;

2)“咏史”与“言志”的连合:对实际政治的猛烈重视;

3)“古”与“今”的连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概括

怀古诗常触及诗民气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玩赏赏识代价。连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构造平常是临古地,思昔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続:咸阳、长安、金陵、苏州、洛阳、汴京

B.产生过重大事变的位置: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流的故舍、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汗青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昔人平常是昔人的出身与境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昔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比较沮丧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体境遇转变,借昔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叹。昔人能一展愿望,立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由于某种因为被朝廷冷淡或不及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以至低沉幽居之心。在玩赏赏识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汗青人物或事变和墨客自己出身之间的接连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明白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致风骚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具体不行一概而论。猛烈的比较生发出浓厚的“人生如梦”的感叹,当代之无奈却只能在月白风清间买醉。故地重游,遐想昔人,照料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照料,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广大的意义,引起了几何人的协同的心绪感触,正是这样,这首卓越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永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乱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回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墨客瞻仰苏武庙时所写。墨客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维情感?

墨客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形,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感情,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端正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他乡的持久光阴。颈遐想到苏武回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朽迈。尾联遥想苏武回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开始,尔后满是想象,追思汗青。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拜之情和世变乱迁的怅然之情。

这种怀人偶然不光是伤己,还伤同期间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作者之以是追念项羽,不光是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英豪之气,还由于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好汉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讽,更是一种叫嚷。比较之下,诗作的寄义自然角力计较清楚:竖子自甘堕落,期间召唤好汉。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本日秋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隐藏藏春草,铜雀荒漠对暮云。莫怪临风倍忧郁,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奇迹之作。外观上是凭吊昔人,现实上是自抒出身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特长章表文牍。初为上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贡献计诛灭太监,不被接纳;后出亡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草拟征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便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穿着墨客自己和陈琳之间分别的期间、分别的境遇的比较,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比较,青史垂名和书剑漂荡的比较,文采斐然,依附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那里望神州?满眼景色北固楼。千古兴亡几何事,悠悠,不尽长江滔滔流。

幼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好汉谁对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团结抗曹的奇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转头回来“三国”时期吴蜀团结抗曹的往事,思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何等期盼南宋王朝可以或许重演这段汗青,振奋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实际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穷感叹,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便是一种怅然和忧郁的心思。

2.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荡流动,条理明晰。墨客从大处落笔,视野万分裂阔,气概极其宏壮强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外观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好汉,现实上指责南宋主和派的昏暴软弱。“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怒。

2.惺惺相惜型

自己和昔人的遭遇雷同,追思昔人更再现自己的不得意,感叹出身,照料自我,抒发自己渴望立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叹。(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华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深化了墨客怀才不遇的感叹。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那里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好汉泪满襟。

墨客幽幽思古,感叹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力所激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概以及君臣相契、游刃有余的情形。末端两句,墨客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团结中国的雄心大计,惋惜操劳过分,死于军中。对此墨客充裕了哀悼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光是一首咏史诗,并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连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概,便是期盼当朝出现相仿的好汉来安稳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便是讽喻当朝天子不要猜忌贤才、诟谇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便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落魄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裕实际主义的精力。

㈡怀古伤今

古代墨客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国民的想法使他们更多重视在国度政治、社会生存上。墨客们常借写奇迹、古事来表达对实际的关心、热情、不悦、警惕。怀古纵然触点在古,但现实上再现了对实际的猛烈重视。实际不公道想模式的时刻便是怀古最有原由的时刻。依据奇迹或古事的近况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实际的不尽人意就不免使墨客触景生情,抒发兴衰之感叹,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痛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暗含对实际的不悦乃至批驳,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发统治者的昏暴腐败,怜悯基层人民的困苦,担心国度民族的前程运气。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临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墨客们情感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几何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险些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昔日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住一片荒凉,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彼苍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卉,都已隐藏在偏僻的小道里;东晋显耀临时的贵族,更已酿成一座荒漠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

墨客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壮盛,目前野草丛生,荒漠残照。感叹白云苍狗,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斜阳斜”涂抹配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穷。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凋零,已化作普通平民矣。这样则感叹无限,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发统治者的昏暴腐败,又怜悯基层人民的困苦,担心国度民族的前程运气。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令郎名无忌,南国美人号莫愁。本日乱离俱是梦,斜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令郎:曹魏时,曹丕,曹植为令郎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令郎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那里?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此中一种技巧做大概剖析,(3分)

墨客把讽喻唐末天孙贵族生存奢侈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汗青上值得称赞的风致风骚人物身上,这是用典;墨客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苦,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伤,也是用典。

墨客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忌惮”“肆无顾忌”之意,这是双关;墨客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斜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用借景抒怀的技巧,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消灭的悲哀。(从作者个体角度答复,抒发了出身沧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旧日的景色还是,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境似的感想,忍不住让人做沉着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祖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流还是,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祖国”、“空城”、“旧时月”,旧日繁华已子虚乌有,全诗基调悲惨不胜,句句都融合着墨客的祖国荒凉之感,令人不堪悲伤。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寡情最是台城柳,还是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奇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气氛;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景色还是,阳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委婉蕴藉,感情无穷感叹。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此中,抒发一己之感叹;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汗青的高度,独抒心裁,表达自己对汗青真相的特别看法,启示众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确切的生存感触和特别的生存体验,具有猛烈个体认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依附: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意图享乐/过分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汗青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祖国晚秋,气象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绘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再现了“祖国晚秋”中山河景致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叹息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现实上是借汗青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意图享福而重蹈汗青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剖析,独抒心裁,表达自己对汗青真相的特别看法,启示众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更视角,讽刺周瑜胜利的荣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感叹前朝人物奇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汗青就要改变。诗的构想极为精美,议论新鲜特别,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线人一新。

我们没关系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研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钝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北,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汗青的烟尘,分析他失败的因为,从中引出某些汗青鉴戒。杜牧以墨客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意,指出精彩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怜悯、可惜之余,又对他的独断专行,缺乏自知不无讥刺。尤为人激赏的是,墨客含沙射影,道出一个颇有主动意义的命题:坚持不懈,才力胜利。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其时形势的角度意,指出项羽已失去民气,不会再有胜利的期盼。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真实是汗青的必定。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活泼了,纵然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民气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搏命认真吗?“卷土重来”真实是笨蛋说梦罢了。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民气向背是胜败的要害这个根蒂,可以说是一语说破。他绝不包涵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蒂因为,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玩赏赏识要领指要

最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肯定要有所知道,这就要求要积聚肯定的汗青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众眷居住此地,其高足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旧日繁华壮盛,目前野草丛生,荒漠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旧日的王谢权门如今已居住着普通平民之家;今昔比较,感叹白云苍狗,人生多变,令人叹惜一再。假若不知道这些汗青知识,就很难深入的明白蕴涵此中的诗意。

原来,高考诗词玩赏赏识题所涉及到的汗青事变某人物时常在讲义中出现过,例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好汉?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汗青,在讲义和读本中家常便饭。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以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汗青,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传记》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原理:普通讲义、读本及其注释、操练中所出现过的汗青人物和事变、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行超卓视之。看待唐宋著名墨客的概略履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知道墨客创作该篇时的配景之处境下,也能做个概略的猜想,不至于两眼抹黑。由于这是最根本的,以是就不再详加论述。

比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夕阳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干。惋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这样!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好汉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爱用典,不知道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再现了什么?”就务必运用本段所谈到的要领答复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存,只想立功的高尚愿望。以桓温的话抒发了好汉失意,光阴虚掷的的痛楚。”

固然,怀古诗词的玩赏赏识还要涉及到其他很多知识,如诗中的景象描摹,则要连合运用写景诗词的玩赏赏识要领,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技巧,和其他类别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逐一细说了。

其次,要明白情感。

诗家怀古咏史,大抵有两种处境,一种是对汗青作理性的沉着的分析,议定昔盛今衰,古今转变,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叹个体的出身,抓往的只是汗青的一些影子,议定赞扬昔人立功立业的奇迹,表达自己立功立业的心思,同时,含蓄地对实际举行指责,情感身分较浓。在玩赏赏识怀古诗词时要抓住汗青人物或事变与形势和墨客自己出身之间的接连点。

如杜甫《咏怀奇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又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绘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明晰痛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原来,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流落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浩劫为用”的悲剧运气。诗中的明妃便是墨客自己,墨客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推测出诗作的寄义。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注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江山内外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平民苦;亡,平民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怀,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兴衰之慨。末了二句,以短小精壮的抵制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述了封建社会的性子,充沛再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高尚精力。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遐想起关中灾民颠沛流离,饿殍四处的凄凉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述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广大顺序,力敌千钧,内在丰裕,情感悲愤,全面地揭发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平民的罪恶,精譬警励,振聋发聩,闪烁着高度人民性的光芒。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再现了词人为平民叫嚷的果敢精力,富裕战斗性和实际性。

再次,剖析技能,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平常是先叙事写景,竭力铺垫;后议论抒怀,点明主旨。再有一些只叙述比较而不加议论,留有充沛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分别的写法,是由分别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没有,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讥刺。有效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抵制比,或是侧面渲染,不胜枚举。

如: 越中揽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过去的繁盛和本日的悲惨,议定具体的景象,作了显然的比较,写人事的转变,兴衰的无常。

小结:玩赏赏识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摹的昔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昔人这段往事 ?墨客在诗中再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情感)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要领表达(剖析技能)

六.实战演练

㈠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题目。

山围祖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青山还是,围绕着六朝故都。潮流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归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漠残缺的故都。

这首诗借描摹石头城的荒凉气象,依附着鼎祚陵夷的感叹。

1、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墨客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句的修辞作大概剖析。

此句利用拟人技巧,外观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叹。潮流拍打着城郭,似乎也发觉到石头城的荒漠,遭受际遇极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安静退去。然而想当初,这里曾通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高贵。而方今山水还是,金陵城旧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共都是那么的悲痛,那么的凄清。面临着这荒凉冷淡的气象,不禁引入沉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陈迹?可以说,墨客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几何难言的情怀,几何深刻的汗青训导。可谓字字千钧,撼民气魄。

2.面临当前的衰景,墨客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因为,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玉蟾,这有什么深刻寄义?

在这里墨客把玉蟾看做汗青的见证人。墨客称它为“旧时月”,由于它照见过六朝腐败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况,照见过当年的华丽生存,也眼见了这些朝代的敏捷消逝。目前夜只有多情的玉蟾依旧旧情不改,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墨客无尽的感叹含于此中。

3.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连合汗青说说此诗的主旨。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落,朝廷里大臣相互倾轧,出现了“牛李党争”,太监专权依然仍旧;地方上藩镇豆剖权势又有所昂首。)

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实际,即借六朝的消逝来抒发鼎祚陵夷的叹息,期盼其时唐朝的统治者能以之为前车可鉴。

㈡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题目。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整个化用古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罗作者及来由),说说这两句词再现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写方今山河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堕落人,重逢何须曾相识”,表达作者的出身堕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㈢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问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猛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建国虎争时。

交战不假挥长剑,已挫好汉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刻赤壁之战的汗青,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律,区别安在?

杜诗感叹周瑜荣幸胜利,胡诗赞美了年青统帅周瑜的劳绩。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分别?

杜牧诗开头描摹发掘往时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沉着的汗青覃思。胡曾诗倒是直接报告汗青,表达对好汉的热情赞颂。

七.链接高考

1.2004年高考天下卷之四(青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题目。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寡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苏州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永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苏州山上。

这首词明写当前实景,暗寓汗青沧桑。词中“水寡情”、“空有苏州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连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寡情”明写夕阳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大东去的风景,暗指六朝帝王被汗青寡情地裁减,他们荒淫豪奢的生存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玉蟾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答复题目。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穷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未几。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分别,抒发的感叹也分别,请作大概剖析。

李诗重在议定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芜,抒发了对隋王朝灭亡的感叹(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高明地对亡国之君举行了猛烈的指责。

⑵ 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式样各有着重,请分别加以阐明。

李诗以描摹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特别。

八.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答复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钝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度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尊长怜而王我,我何面孔见之?”乃自刎。

1.杜诗以为项羽还或者卷土重来的因为是什么?王诗以为项羽不或者卷土重来的依据是什么?

杜诗以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失望,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或者的。王诗却以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民气,江东子弟不或者再为他认真了。

2.两诗末句表达式样有何分别?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现推测,现实上是含沙射影。王诗利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夸大了汗青之必定。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答复题目

山坡羊•潼关注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江山内外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平民苦;亡,平民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山河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网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消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势。牛继马:相传创建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魄力有何分别?

宏伟超卓 安宁冲淡

2.试剖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为广阔平民在封建王朝繁荣时被拘束,在封建王朝灭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3.陈作开头的景象描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维情感?

写出对寂静澹泊的隐居生存的赞美,情趣文雅。

4.两首散曲的末端句式相仿,但寄义纷歧律,试剖析蕴涵的作者的思维情感。

愤怒 讥嘲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纵目荒凉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想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视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线一片荒凉,写尽了梁园的衰落。

三、四句作者匠心独运,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答复题目。(8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胜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刻。佳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念书人一声浩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纪录,班超长久驻守疆域,老迈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希望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罗__和,这是一首。[中吕]是指。(2分)

杂剧 散曲 散曲(或小令)宫调

(2)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雷同点也有分别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大概剖析。(6分)

两首小令,皆借汗青真相来抒发情感。只是第一首意在阐明封建统治者醉生梦死终致消逝的训导;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比较,显得委婉。第二首旨在借汗青真相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怒,阐明民生困苦愈甚于好汉死路;以“念书人一声浩叹”作结,直抒胸臆。

6.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反面的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彼苍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行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弄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主谈达旦,往后袁宏名声大著。

畴昔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怀关联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杂乱感情?

答:第一联写墨客夜宿牛渚,江夜寂然,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融会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洪志难酬的寂寞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潇洒、豁达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答复题目。(6分)

洛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何堪好景色,独上洛阳桥。

注:“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时盛况。河南县再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大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简略可见。

(1)诗歌前两句情形融会,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东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似乎一群纤细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景色。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主题是抒发对昙花一现、繁华消歇的汗青兴衰的感叹,请从艺术构想和再现技巧的角度谈谈诗歌的特别地境和情调。(4分)

答案: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逝了的汗青豪奢比照正在消失的本日繁华,激励人们对实际的重视,而不陷于汗青的感叹,发人深省;(1分)用柳姿舞腰的轻松形象起兴,似乎要引起人们对盛世快乐的憧憬,却以独上洛桥的忧郁,确切引起人们对时世陵夷的关心,委婉深长的(1分)诗歌从实际看汗青,以汗青照实际,从快乐到忧郁,由轻松入深沉,高明地把汗青的临时繁华和大自然确当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再现出唐由盛入衰的情形。(2分)

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⑴—⑵题(6分)

夏季绝句 李清照 咏 史 朱淑贞

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盖世好汉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片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月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瓜代时期。

⑴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雷同点?(2分)

答:吟咏目标雷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品格雷同,都写得慷慨豁达,都是“金刚眦目”式的作品。

⑵你更喜爱此中的哪一首?请用大概的语言阐明原由。(4分)

更喜爱李清照的《夏季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吕,是对其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收复故土,却还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存的猛烈讥嘲。“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光是对项羽好汉魄力的赞美,也是李清照酷爱祖国,抵制外族陵犯的情感透露。

上一篇:教学要求和重点内容下一篇:红军精神在我心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