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杂文随笔

2024-07-28

我的信念杂文随笔(精选14篇)

我的信念杂文随笔 第1篇

一直有一个信念伴随着自己,就是做人做事要靠谱。但这种信念却让人过的好苦,不想说是因为别人不靠谱才留下这样这堆烂摊子给我收拾。受够了逆天的惊喜,于是想自己承担,再苦再累也忍了。

明明已经过去的忙季,因为一种信念而成了一种错误的打开。每天10点的日子不知道都是为了什么,我只是想依着信念前行,不放弃。老板说能者多劳,却也是一种酸涩的凄苦。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朋友,虽然愿学,愿做,却也难以象一个经验丰富的员工一样完成原本应该由他们完成的工作。焦头烂额的面对一桩又一桩的事情,看着工作表被填满,再看着一个个被消灭,我却早没有了往日的成就感。或许习惯了被安排,不爱拒绝,所以成了依赖,反抗也是徒然。于是私交成了不愿说不的借口,信念成了负担,苦苦支撑。忙活许久也只是为了获得一句谢谢,朋友说看着也累,每次一回头我早己不见踪影。

心力交瘁的帮别人收拾着烂摊子,却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M说看来你不会那么快走,我想因为这是我的信念。也已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所思所想,只想做最好的自己,象往常一样。可是,一切真的好累。

忙活的间隙,收到朋友的寻人电话,风风火火的四处寻找。玩什么也不能玩失踪,那一刻我们发觉彼此是如此重要,一边是冷静的给焦急的家长开导,给更慌张的朋友压惊,一边是心急火燎的四处找援兵。真的长大了,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慌乱的失去阵脚,脑中飞过的123指引着自己,也感谢生活给我的故事。

忙碌之后也不想迷失自己,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自己就是那个一直坚持着信念的自己,而我欣赏和向往的也是那样的你们。谢谢你,我的信念!

我的信念杂文随笔 第2篇

青年人喜欢谈理想,往往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努力。我想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作为我来说,我更愿意为自己确定一个生活的信念,进而树立起人生的`,我可以不敬神、不敬鬼,但不能没有生活的信念、人生的信念。

那么我该选择怎样的信念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当今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其他类型,但主流是“向钱看”,于是有些人生活的信念也就纯粹是金钱的信念。我不甘做金钱的奴仆,也不愿面对金钱“望钱兴叹”,苦吟几声“我一无所有”。

如果说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那么我的生活信念为了信念生活,人生的信念便是为了信念人生,信念生活便是热爱生活,信念人生便是热爱生命。

我的信念杂文随笔 第3篇

有学者曾提出“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各种考试频繁, 一切分数至上。大多数孩子的快乐都与学习成绩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就导致孩子在未踏入校门之前便对学习兴趣全无, 剩下的就只是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慌。作为应试教育中的一员, 我深知其中有太多的孩子在束缚与责备中挣扎, 这就使得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变得神伤无力。

我们曾都做过孩子, 从切身感受来说, 每个学生都希望努力去成为父母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可又有几个“好孩子”是在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中长大的?要想让学生们从心理去接受学习, 热爱学习, 就要把时间还给孩子, 把空间还给孩子, 把话语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习的内驱力。凭借内心最真实、最纯粹的想法去生活。只有他们兴趣盎然, 自由生长, 我们才能听见他们成长均匀的呼吸和快乐的声音。假如以后我有幸成为教师中的一员, 我会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带领他们把握好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 而不是课后一味的留作业、加强复习。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考试和成绩并不能明确的表现一个孩子的能力和今后的命运, 只有开拓他们的思维、夯实他们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长大后能够独立去创造、去发展。

二、教育梦·引导:优等生→差等生=学生

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在如今教育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 更多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远。很多教师为了整体的成绩着重对优等生的培养, 而对于差等生则持以忽视和放任的态度。这样一来就使得爱学习的学生在受到鼓舞后边的更热衷于学习, 而成绩差的学生在不受重视后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学生不分好坏, 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是学生。而引导他们成为怎样的学生是一个老师重要的职责,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知识储备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努力的老师。杜威曾说过:“教师应该有超量的知识, 比教材和计划上的知识都要广博, 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否则教师就只能被束缚在他所要教授的知识圈里, 缺乏伸展拳脚的余地。即便在课堂上他意识到学生提出知识的发生点, 但由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 无法更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推进教学。

我提倡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分为一组, 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一组。课堂上分组进行回答问题, 学生们都参与进其中, 并且都提供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同时唤起他们的团队的责任感。

三、教育梦·习惯: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 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管得住自己, 你做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 你做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奴隶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制能力。

学生从小养成的习惯决定他未来的发展走向。学生在家看父母, 在校看老师。他们有极强的效仿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严于律己。教师不该只注重教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从小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懂得倾听他人意见, 建立协作精神

3、虚心请教, 互帮互助

4、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灌输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告诉他们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让他们树立责任心, 分清善恶。

5、在活动中树立信心, 发挥特长

四、教育梦·平等: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关系问题一直以来是比较备受争议的。师生之间是属于上下级关系还是处于平等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本身及其效果, 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因为, 机智本质上是指向“他者”的实践, 也就是说, 要运用机智, 教师就必须由视为自己为一切事物的中心转向“它始终是为机智所指向的对象服务的。”师生关系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否融洽, 大家是否信服、拥戴老师。每个老师都当过学生, 位置调换, 便能投其所好的去与学生交流。及时与学生沟通, 谈心是打开彼此心扉无障碍交流的最好办法。大家既是师生, 也是朋友。

五、教育梦·感恩:教育秘诀是真爱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人生的杠杆是精神, 杠杆的支点是感恩。教师首先要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这一充满热情的行业, 感恩上天赐予自己这么神圣的职业, 感恩教了一群可爱善良的孩子。学生也要感恩, 感恩父母赋予生命, 感恩老师予以关爱和谆谆教导。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即便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但请相信每一位老师的热忱, 他们都在为了同一个宗旨而奋斗:一切为了学生。

假如我是老师, 就不会给孩子们留太多的作业, 因为我知道, 不爱玩儿的孩子并不可爱;假如我是老师, 就会多带孩子们去近亲大自然, 因为我知道, 孩子们离不开大自然;假如我是老师, 就会多跟孩子们交流, 因为我知道, 还有予以真心才能回报真爱;假如我是老师, 就会多注重孩子们的能力, 而并非一味的注重成绩, 因为我知道, 能力才是社会上的王牌。

教育不是孤军奋战的,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意识, 鼓励他们热爱学习, 关爱他人,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习惯, 是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历程中必须教给他的道理。教育, 是造就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 从课堂和书本里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固然弥足珍贵, 但做人的道理是要靠个人感悟和不断进取中得来的。教师责任重大。一肩挑的是学生的现在, 一肩挑的是祖国的未来。固然现在有很多人对教师这个职业存在误解, 但我希望从我做起, 用实际行动去提高教师素质和形象, 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称谓负责。

参考文献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第4篇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我的江湖杂文随笔 第5篇

十岁

刚开始接触小说,看的自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懵懵懂懂,心动于男主角霸道的话语和带有令人心头发软的人爱意和占有欲。

十四岁重拾

却又开始痴迷于女主角的强大和无谓,哪怕她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她。

今年我十七岁

我曾经以为我就这样了,也就这样了。但若有幸能够见到真正的江湖,自然再好不过了。

以前听说江湖有“轻功水上飘” 后来又增加了“一步入天象”。四面八方的能人异士,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或肝胆相照觥筹交错,时不时也会有童心未泯不拘小节。

这些,都不是我的江湖。

无数次想象自己飞檐走壁,豪迈洒脱,三两酒肉朋友,三两交心知己,足矣。

但我的`江湖依旧平淡无奇,没有偶然得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秘笈,也没有巧然而至的高人夸我根骨清奇;更没有跌宕起伏的冒险经历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我有的,只是一方很小很小的世界,四四方方。偶尔进来一两个人或是一群人,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只是声音逐渐减小,开始安静,安静的不知所措。记不清多少次因为他们的进进出出,坐在小世界的中心埋头痛哭。

大人们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可那些江湖再见的人,明明说好的却似乎就再也不见了。

我的天堂杂文随笔 第6篇

按我的话说,呛死你丫的。

上网很方便,刷一下卡,就可以免费上2个小时,想继续的话,两个小时快到了就继续刷。

有很多资料,很多网站可以提供免费的期刊,杂志,论文下载。旁边有打印室,复印室,借阅的资料不可以带出,但是可以复印。

公共饮水的东西很有意思,一次性水杯是公交卡大小的不透水纸袋,喝水的时候拿一个,接满刚好一口。袋子不想要了可以扔掉,我希望自己下次可以每次喝水只用一个袋子,这样才能真的做到为环保出份力。

上网的时候看到有好几个民工模样的人,甚至是流浪汉模样的人,在旁边的机子上查阅资料。

开始我注意到的是一个40岁左右很瘦削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皱纹如沟壑。头发脏乱到可以以任意形态造型,衣服上泛着光,戴着一副老旧的厚片眼镜。他脸上带着笑容,很认真的在查找着什么资料。

和他一起的还有两个人,我看到期中一个的鞋露脚趾头了,就是很老款的那种布鞋,整个人也是那样脏脏的。坐在那里,在搜索东西。

还有一个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等有机子空出来,手里拿着手机,很期待的样子。

他们肯定经常来,在空闲的时候,来看书读报。

还看到一个白化病人,眼睛很不好整个人贴在屏幕上,很仔细的阅读着。还有老爷爷,慢悠悠的打字查询。还有年轻人在刷豆瓣,还有老人在看戏曲光碟。

大家很安静,轻声慢步的在机房里寻找空位,安静的坐在沙发上等待,离开的时候努力不让自己发出很大的声音。没有人喧哗,没有人不守规则,没有人不排队,没有人浪费。

就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平等,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和谐和幸福。

每个人都可以很好的约束自己,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每个人都有好的对待别人。

没有禁锢,没有卑微,没有权贵,没有歧视。

想起褚树青说的话:我希望读者能真正自由地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自己家书房一样。

对于乞丐来访,有人投诉认为不妥,他又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他说《参考消息》是乞丐、拾荒者最喜欢阅读的报纸,并为此多订了几份。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比一些权贵说的话,农村的孩子不要上大学了,因为会没有人愿意回去建设家乡。我不想对这样的言论做出过多评价。

没有人拥有歧视他人的权利,没有人拥有剥夺别人求知的权利,没有人拥有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并践踏别人梦想的权利。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连人类最本能的求知都要压迫的话,我看不到所谓的进步在何方,更看不到那些报纸上、新闻里提到的美好明天在何方。

《参考消息》是怎么样的报纸,我想多数人都知道,乞丐和拾荒者喜欢阅读,他们在寻找的是不是那些进步的、和谐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又是否知道,他们的安危生死或许在规则制定者的眼里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羡慕着的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也同样感受不到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假象?

我的太阳杂文随笔 第7篇

我知道,我会永远无法靠近你,无法让你拥我入怀,可我依旧会如醉如痴地想你。想你的温暖,想你的笑脸,想你在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留在大地的思念。

我想是一棵树或世间一株普通的小草,只要有一生照耀在你的阳光下就足够了。在梦里我渴望着与你的相遇,我好想你的阳光能永世温暖我寒冷的心。

想你的夜里,我释放着满怀的思念,把自己瘦成一弯新月,我用含泪的双眼凝视着天的尽头,渴望着你的出现。天街上依旧是寂寞无语的星,想你的夜孤单寒冷,一如我瘦弱的身躯。

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等了你几亿年的光阴,你还是不能走近我。幻想着你能绝尘而来,幻想着溶化在你温暖的怀间,生命中是不是总有一种无法企及的期盼?我在无数个夜里,望断双眼。

人世间所有的生灵都在歌唱你,我永恒的情人。你无私地奉献着你的光芒,全世界的花朵是否都是为你而绽放?

我的梦想杂文随笔 第8篇

我们坐在差不多的位置,聊天,吃饭。

你说,如果了解一个人,没有一年,谈不上了解。

我说,那你觉得你了解我吗?

你说,我们认识一年了,算是有所了解。

这一年,往返多次见你,虽然没有漂洋过海,也是长途跋涉。从最初的初识到现在的慢慢熟悉。时光用它的神奇魔力雕刻着过往与今日。

你戴着我送你的龙型项链,比我想象中要好看,你要一定要戴给我看。看得我都想买个小号同款。

于是想到了六角形项链。

是的,每个人都有无法企及的梦想。我的梦想,连同你的,用另一种方式实现着,也很不错。

临别前,你送了我一大盒巧克力,还有一本日记书。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巧克力。

你说,因为你说过喜欢吃甜食。

我的母杂文随笔 第9篇

初三一模考完试后往往是要补课一星期的,在倒数第二天的晚上,我的好友告诉我她的胃疼。我们是从初一到初三的友谊,虽然在一所学校,但同窗的机会却只有一年。尽管这样,我们还都是把彼此当成最好的友谊。

她的家里没人,父母都上夜班,而学校医务室也放假了。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把这消息告诉了我的妈妈。让她送点胃药来。

我妈妈说她一会儿到。

因为寝室已经熄灯,我躺在被窝里等着妈妈。

突然寝室老师推门而入,语气甚是不善,“给,你妈送的胃药”随后扔给我一盒胃药后她就出去了,我隐隐约约听到她说“你是***的家长吧”,随后她又进来了,手电筒的光束打在我的身上,因为逆光,我并没有看清她身后人的模样,只隐隐约约辨出是一个矮瘦的女人。我知道那是我的妈妈,我赶紧穿上鞋披上羽绒服迎了过去,妈妈手里拿着一袋小橘子。

我忽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软软的叫了一声“妈~”

我向后看去,寝室的人都在看我们。我赶紧拉着母亲走出寝室外,“你怎么来了?”

“我听说你不舒服,吓得我赶紧过来。”

我看着她的眼睛,虽然我们离得很近,我也读不懂她的眼睛,只是觉得在手电筒的光束下闪闪发光,很是好看。

“我…我不是给你说了这是我同学不舒服的么?”

妈妈沉默了,良久吐出一句“那可能是我没听清吧”

我知道我伤了妈妈的心,但我觉得我这是好意,我知道我这是心疼她大半夜跑到学校来给我送药。

寝室老师突然说“是谁不舒服了?”“108的3床,从吃完晚饭就开始疼了”

“那要不我带她去看看?”我看向我的妈妈,或许是冷吹的缘故,她的脸有些黑,外套上的帽子紧紧勒着她的脸,我不想让她去,我只想让她赶快回家。

“我去问问她吧”

我走去好友的寝室,她的寝室的人支起身子看着,好友也坐了起来,“我妈说想带你去看看。”

好友也百般强调不用,寝室老师问她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给她家长说,她说她给她家长打过电话了。

我觉得有些难堪,她家长都不在意我在这儿瞎在意什么?甚至还连累了我的母亲。

看着寝室老师去送妈妈的背影,我有些近视,看不太清,但也能想象出是何等的凄凉。爸爸出差,家里还有两个妹妹,我不知道我那时情绪是什么,太过复杂了,我也读不懂。

回到寝室,我靠在门上,“我觉得我好对不起我妈啊”

“我也这么觉得”寝室里有人附和,我更惭愧了。

我有些害怕,我也不知道我在害怕什么,或许是从明天开始后同学们和老师们的眼光,或许是因为母亲,又或许是因为我自己…

我在被窝里辗转反侧,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打下这样一句话:

《我的前半生》杂文随笔 第10篇

说实在话,剧版《我的前半生》对原著的改动幅度实在大了,几乎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电视剧几乎只保留了原著的空壳,除了几个重要角色的名字没变外,内容已是天差地别,以致众多的“亦舒粉”认为,该剧有借原作名气炒作之嫌疑。

首先,电视剧女主人公子君与其小说形象的背道而驰。

亦舒笔下的子君是一个单纯、忠厚,有教养的女人,而电视剧里的子君则是一个不体贴,不温柔,打小三的作女,是一个全职太太的反面教材,甚至还被安排了抢闺蜜男友这样的狗血桥段。

其次,电视剧与原著在整体风格上的背离。

亦舒原著的风格是冷静、理智和悲观的,充斥着对男性敏锐与辛辣的评判。

而电视剧呢?却充溢着上海市井里的琐碎与温情,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处理陈俊生外遇这件事上,给了太多暧昧的铺垫和理由,减弱了对这个朝三暮四的男人,在本质上的否定与批判。

这一点,也是让“亦舒粉”失望的地方。

因为冷静又尖锐的批判性,才是亦舒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

亦舒,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著名作家倪匡是她的兄长。

曾有人称她是香港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存在,说她跟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她的言情小说,跟同时代的琼瑶、岑凯伦、玄小佛她们的作品不同,没有如梦如幻的浪漫,没有柔情似水的缠绵,更没有不切实际的矫情和虚无缥缈的幻想。

她的文字,活泼幽默,同时尖锐泼辣;她笔下的言情故事,总是理性又现实,还带着一丝抹之不去的苍凉。

有人说,亦舒身上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能使平凡无奇的文字变成令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的确,她的心思慎密,却不优柔;她的表达平实,却很深刻。甚至,有许多女性拿她讲过的话,作为人生的“葵花宝典”,指引着自己情感与生活的方向。

记得她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多么理性又睿智的见解呵。

因此,亦舒笔下的女性,多半是知世故、懂进退的精明女人。她们早就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的风花雪月,只以自爱、自立、自强为本。

她的代表作《玫瑰的故事》、《喜宝》里刻画的女性,都是这样的人,自立、执着而不肯放弃。

当然,《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也是。

子君在跟陈俊生离婚后,将自己一切归零,并在闺蜜唐晶及等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我。后来,她意外地结识了优雅稳重的翟有道,经过一番波折后,最终,子君拥有了幸福的归宿,理想地结束了她的前半生。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剧版《我的前半生》和原著在主题表达上是一致的。

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女人终生寻觅的不是爱情,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安全感。

而女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呢?

安全感只能产生于女人自身。也就是说,不管女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在怎样的环境,重要的是,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也正如亦舒说的:一个女人,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身份,都少不了这一盒胭脂——胭脂是一种象征,过去的女人,现在的女人,这种女人,那种女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得更美。

让自己活得更美,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我一直认为,亦舒是一个悲观的女权主义者,因为她刻画的女性,虽自爱自立,但最终都会把幸福寄托于婚姻。

而当今时代的女性,更应该乐观开明一点,我们的幸福从来不靠他人成全,与其担心未来,与其依附他人,不如经营好自己。

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第11篇

我的老母亲已经78岁了,我是她养育的六个子女中离家最远的人,每逢过年过节妈妈最盼望的就是我早点回家,作为女儿的我真是身在异乡心在家乡。这些年我为她做的太少了,除了过年过节回家看望,很少抽出时间回家。倒是妈妈为了我的孩子操了不少的心,时常打电话问儿子的近况。总觉得亏欠老妈的太多,一直觉得老妈身体硬朗,还有很长的时间陪伴她,关爱她,可一转眼,发现妈妈真的老了,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东西,耳朵也听不清我们姐妹的说话,身体瘦小得如同我记忆里的姥姥。我不敢相信时光惊人的流逝,一晃儿我从毕业到结婚生子,已经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总觉得妈妈还是我记忆里的年纪,记忆里的模样。所以每次回家,粗心的我都没留意到妈妈正一天天变得衰老,我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也被妈妈当作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每次和妈妈一同上街买菜,妈妈都抢着不让我拎,不让我付钱,为了让我多休息妈妈总是偷偷地下楼买很多我和孩子爱吃的东西。她尽管瘦小,却总是在我面前逞强,说自己腿脚灵便,走路轻快。直到那一年,妈妈的一只眼睛突然失明了,老爸带着妈辗转几个城市治疗(我却没能守护在父母身边)。后来当眼睛渐渐好转来我家小住,我才发觉父母真的老了,孩子似的眼神,征求我的意见,妈妈的头发白了很多,爸爸的腰病越来越严重,这一次父母的到来让我心酸不已。曾经,我是他们最小的女儿,他们是我最依赖的亲人,他们的爱给我安全感,让我拥有山一样的依靠,无论何时,我的烦恼伤心都可以被他们化解。曾经,我是多么喜欢牵着爸爸厚实的大手,可如今我需要拉着父母的手,搀扶着他们走。那一刻,内心的脆弱让我有一种无以名状的酸楚,那是一种失去生命中最有力的支撑的踉跄,是一个弱者找不到拐杖时重新站立后的颤抖。

以后每次回家,我喜欢翻出父母的老照片,一遍又一遍的看,和母亲一起回忆曾有的旧时光,陪她说说话,听她叨念家长里短。母亲也总是在我回家的那几天陪着我睡,让我想念童年时躺在母亲怀里的时光。年轻时的母亲,是个漂亮能干的女子,乌黑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光洁的脸上闪着和善美好的光芒。

母亲是极其善良的,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来讨饭的母亲总是请他们进到家里,倒水,再挖一大碗的粮食给他们,有时赶上吃饭还会盛上饭菜给他们吃。母亲从来不嫌弃穷人,时常把家里的旧衣物送给穿不起衣服的邻居和亲戚,对于能帮得上的忙她总是尽己所能帮助。

母亲也是要强能干的,在那个艰苦年代,母亲依靠爸爸微薄的工资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须得精打细算才能过活。听母亲说,她当年因为政策被下放到农村,住在土坯房子里和爸爸结婚,家徒四壁,母亲却从不和别人张口求得帮助。她养鸡养鸭养猪养鹅,拣麦穗剥豆子,种菜栽果树,养活一大家子人。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甚至在母亲生孩子的时候有时也不在身边,但母亲都一个人挺过来了。她干活麻利,能吃苦,不怕累,那时公社里挣公分,母亲总是挣得最多。因为家里的孩子多,穿衣吃饭样样离不开母亲,她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孩子们在她的教养下,各个都有礼有节,尽管生活在农村,但孩子们都被收拾得有模有样。头发梳洗的溜光铮亮,带补丁的衣服也要整洁干净,每个孩子穿的戴的几乎都是她亲手做的,周围邻居没有不夸赞她能干的。母亲正是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才让家里的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

母亲还是个女强人。八十年代初,父亲当了局长,母亲工作也找回来了,家里经济情况有了转机。母亲工作不久,用自己能干和善良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当上了商店经理,她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带领大伙创造了不少经济效益。那一年,母亲四十多岁,风风火火的她顾不上家,出差进货都是她亲自带着大家忙。

母亲为我们做了优秀榜样,我们几个孩子各个都是能干要强。记得我高考那几天妈妈因为出差没顾得上给我做顿午饭,是15岁的弟弟给我做的丰盛午餐。妈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要强。

母亲教会我们很多生活的智慧,退休后,她修习佛法,每天坚持早晚叩头跪拜,读书抄经,母亲的繁体字写得十分漂亮,抄写的一页页佛经整齐娟秀,让我这个做女儿的由衷佩服。有几次,我听见年近八十的母亲坐在佛前叨念,说的`都是希望佛保佑自己孩子家人平安健康之类的话,我一下子就懂得了母亲。在她没有能力帮助我们的时候,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佛保佑,希望她们在佛的慈悲中过好一生。

有时真的觉得母亲保护我们就像老母鸡保护自己的小鸡雏一样,总是担心太多,牵挂太多,她原意随时牺牲自己的一切换得孩子们的幸福健康。这种朴实无华的爱平凡而伟大,让我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它。这就是我的母亲,她把生命中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每一天每一个孩子都被她心里牵挂着,与其说佛是她的精神寄托,不如说她是为了帮助自己孩子幸福而信佛。母亲啊,我的爱怎么可以回报您,我的情怎么可以比得上您,我给你物质的一切也不能报答您养育和教诲之恩。

有人说:“母亲给孩子的再多都觉得给的不够,而孩子给母亲的再少总说自己尽了孝心。”是啊,母亲就是这样伟大而无私的人,她就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爱你的那个人,你在哪,她的心就在哪,你受苦她的心就会滴血,你伤心她的心就会流泪,你和你的母亲永远有一个无形的连接。生下时剪断脐带的瞬间剪断了血肉的连接,却永远也剪不断母子这份缘。

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第12篇

我上小学、初中都是在本村,冬天穿着宽大的棉袄,肥肥的棉裤,面包式的鞋子,下雪时鞋子里外都是湿得,走在路上,咯吱咯吱的响,手脚冻的红彤彤的,一回到家爬到炕头就跺着脚在哪哭,妈妈放下手中加工的活计,离开缝纫机,捧着我的脚,慢慢的脱掉湿袜子,轻轻的呵着气吹在脚上,脚受热后,又涨又痒,等到晚上母亲就会用土办法:收秋时村里不要的茄子、辣椒的秧苗放在大铁锅里,加入水,煮沸,待温度凉到四五十度时,把脚放进去慢慢洗,一个冬天,母亲不厌其烦的煮着,我认真的洗着,可我的脚却依旧还是冻着。

慢慢长大,离开村子,离开母亲,不再穿着肥大的衣服,不再穿着面包式的棉鞋,母亲的两鬓也泛出斑白,我也不用听母亲的唠叨,上了高中,直至参加工作。

随着我们长大,生活也渐渐的好转,待我回家时,母亲已包好饺子,炸下只有过年才吃的糕,母亲看着我们饿狼似的吃相,她只是看着,并不吃,从小到大,母亲从来不和我们一起吃,实在拗不过去时,也吃的很少,直到今天才明白了:父母在,我们永远是个孩子,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成了一个孤独的人。时常想起坐在炕上的八十六岁的母亲,耳聋眼花,两眼从早上一直看到太阳落山,唯一的事情就是盯着大门,看那个孩子回来了,有时会自言自语:我孩快回来了,再等等吧!

母亲在父亲离开我们后,随父亲撒手人寰,从此再没有人关心我的冷,我的热了。父母离世时,老天都下了四五天的雨,安葬时,我们泥一身,水一身,心身疲惫,亲情阴阳相隔。

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第13篇

母亲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家中排行老大,手下有五个弟妹。童年时代,过着缺衣少吃,甚至饥寒交迫的日子。可以说,从那时起,贫穷便在老人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后来,母亲与父亲结婚了,白手起家的父母,生养了我们姊妹五人(姐姐长到7岁夭折)。为了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计,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家里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是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愁吃,不愁穿,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可是,我母亲却习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母亲的节俭习惯表现在方方面面。

先说吃吧,我们给她老人家买的好吃东西,她会一直不舍得吃,经常把它珍藏起来,直到过期。

家里剩余的饭菜从不允许我们倒掉。有次,我二哥扔掉一个快变味的鸡蛋,她竟然把它捡起来,照吃不误,让我一时无语。

穿呢,就更不用说。远在异乡的我,经常电话里问候母亲,提出要给她老家买件新衣服,可是话音未落,电话那头便传来一个语气坚定的声音:不用不用,千万别买哈!我衣服很多!瞬间,我的孝心热血化为乌有。

用的方面,也是过分节约、守旧。凡是新买的东西,母亲一定要盘问一番,几多钱啊?这么贵呀!买这么贵的东西,你们年轻人真会花钱!

有一次,我明明扔掉了一个不能再用的旧拖把,可是没过一会儿,拖把竟然象长了脚,又回到了家里!不用说,肯定是老妈让它“长了脚。”

说实话,尽管我们姊妹几个的孝心,经常遭遇老妈的“尴尬”,但为了让她老家过上体面的日子,我们可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要充分尊重老妈,老人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无可厚非。讲道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不与老人强词夺理,这样才有了沟通的前提。

其次,对她老人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我们知道,老妈喜欢算计物价,就跟她算一笔账:如果吃一样过期变味的食物,那个食物买来不到十元,可是吃了拉肚子,要打吊瓶吃药,花费上百元甚至几百元,您说划不划算?亲戚买的东西您不及时吃,过期扔了,不但浪费,还辜负了人家一片心意呢。

再次,利用好老妈的朋友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老妈看到别的老人家喜欢“显摆”儿女的孝心,就有种不服心理,浅移默化地,也就跟上他(她)们“好吃好穿”的节奏了。

必要时,我们会给老妈来个善意的欺骗。

比如,为了房间整齐宽敞,我们会趁她不注意,清理掉一些废旧东西。虽说老妈想起会问,我那东西哪里去了?但我们都说,不清楚呀~其实,此时精明的老妈比谁都清楚,呵呵,只是不予追究摆了。

久而久之,老妈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不少。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探亲回家。当看见老妈宽敞明亮的房间,摆着整洁舒适的家具时,我心理特别舒服。

最近一次,我又回老家看望母亲。一天,我要陪老妈逛街。出门前,老妈说,等等哈,我去换件新衣服……老妈穿上漂亮的衣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我挽着老妈的手,会心地笑了。

我的异乡生活杂文随笔 第14篇

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条路我没有退路。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心也会痛,痛到我会在某一个夜晚不想回到住所,因为怕了,害怕了那种孤单的感觉!害怕房间的空荡荡。

在感情不得意后,我走了,简单地取了些行李,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在这里,有海,有风景,海风会吹散一切的哀愁,别问我将来的日子会怎么过?我一样地去上班,赚取薪水独立地生活,而且最近我打算去学插花,在生命里合适的时候,我想拥有自己的一家鲜花店,我还在学做小菜,做好了送给朋友品尝。

在天气很好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去看看风景,一个人走在山水里,那样的感觉很好,有时候也会约个同事一起!

再也没有为亲人不爱我而哭泣过,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爱情而觉得此生虚度!最糟糕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生命反而变得平淡,偶尔的我也会孤独,在夜色里哭泣!可是那又如何,至少我比很多更不幸的女人幸运,至少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我不必勉强自己去爱,更不必敷衍。谁曾见过和不相爱的人在一起还能活得快乐的女人?!如果是这样,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个人浪迹天涯……如果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的话……

我又养了一只兔子,这一次要是有谁,再敢偷走它,我定会掐死她。

夜色里,我拉上粉色的窗帘,将自己房门关好,透着窗户看外面的夜景,我不想出门,我大姊说,我是不适合夜行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的信念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我的天堂杂文随笔07-09

我的梦杂文随笔09-06

我的教学设计杂文随笔04-15

闲谈杂文随笔06-07

机缘杂文随笔06-16

偶遇杂文随笔06-24

咸鱼杂文随笔06-26

麻花杂文随笔07-13

鲸鱼杂文随笔07-14

惊雷杂文随笔07-22

上一篇:论文最后总结怎么写下一篇:企业经理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