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

2024-07-0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精选7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 第1篇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

教育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条件或手段,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新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属仅要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极力思考。”我们要当点火者而非灭火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愉快活泼地成长,成为真正灵动智巧的人才。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知识与能力融合的学科,在塑造人才方面,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间如何培养学生读语文的能力,更是重中之要。教师怎样教会学生读,并且是有原则地读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读是学生应学会并掌握的基本技能,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知识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它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阅读中碰到的文字障碍,不该慌了手脚或者不屑一顾。我认为要求学生人人一册《新华字典》是必需的,在不太熟识处,在疑惑难解处,在模棱两可处,工具书都有办法使你迎刃而解,当然学生要肯查、能查。在新课改下,我主张文章阅读完毕之后,不归纳中心大意、分析写作特点,仅要学生能把故事大概作个简明叙述就行,哪怕是学生不怎么切中要领,只要学生放胆说出来,都该鼓励。教师规规矩矩地讲,学生服服帖帖地听,不合时宜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无法送给学生智慧,只能教给学生猎取智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挖掘。

二、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

大部分中学生以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科的学习,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在教材里,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把语文知识学到家。可是,语文学习不但可从那些“有字处”着眼,也可以从“无字处”入手,即把学校语文科学习的水珠与社会生活的大流交汇起来。学生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下留心学语文,意义远远大于只懂语文教材的学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1.在美育中学语文。学生热衷黄莺出谷般地买弄歌喉,就让他们谈谈对乐理的认识,学生酷爱鬼斧神工的绘画,就让他们讲讲对画风的理解。2.在影视作品欣赏之余,让学生评价一下作品的优劣,使学生由盲目的消遣变成有意注意的学习。3.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家人的说话习惯,街上的宣传标语,招牌字号、广告构图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相关对象。

三、掌握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有效学习

学生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自身阅读能力的进展顺序,逐渐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阅读技巧。

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古今中外学者们的共识。我国古代《学记》强调“不陵节而施”和“学不邋等”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本着事物自身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散而杂乱无章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的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

为了能有效地使学生遵照循序渐进原则去读书,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用心 爱心 专心

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些读书学习的经验都说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前后知识的自然序列是知识内部固有的关联。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二)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读书既要勤奋紧张、聚精会神,又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保持生活的整体平衡。循序渐进,并非让你一味地追求毫无理智地冲锋陷阵。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充足,加强身体锻炼,密切师生联系,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读书读得更好,良好的守时、节时、增时的习惯,是一个人时间利用的调节器。

四、让学生带着兴趣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清事物的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中激发兴趣是何等重要。假如学生有“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我们老师一时是较难排除的。由于语文课重在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的特点和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冲破的,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魅力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

五、创新是目的

在传统教育里面,老师仅限于讲授、传授知识,学生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己任,学生不只记忆知识,而且能研究、探索、开掘知识。教师不该人为地杀挫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而应想想如何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思考、产生疑问,提出创见,这才不失为一条素质教育的途径。

“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将陷入黑暗的困境;没有创新思维,教育将走向沉寂甚至灰溜溜死去,学子的创新精神不应该再被窒息下去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一个人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就不会迷信书本,不会为思维定势所羁,就能有新的创建。

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是懒惰、胆怯与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再有心无心地去禁锢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硬把一个人往昏暗无力毫无生气的地狱里送,我们教师主要应该帮助学生营造起一种勤勉、勇敢、自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如驰骋。因为懒惰与创造无缘,胆怯会丧失创造的机遇,缺乏自信是“创造麻痹症”的最大病根。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不会再一个劲的主动或被动地死读书,因为他有了自我价值需要在学习上的张扬,而不是书本的俘虏,教育的奴才。

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地读书,激发学生的自读呢?这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与时代社会的变迁革新不无关系。知识的新陈代谢那样的快得惊人,大家都有所知。学生具备了语文自学能力,那么他就更能踩准时代前进的节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使广大学生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追求真知”使命,这需要培养起学生语文的自读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 第2篇

教给学生的学法,一般来说应以教给学生的“三读法”为宜。

一读:“清障明义,感染启迪。”方法可用细读法。学生拿起一篇文章,最先碰到的是字词障碍,这时学生便要求教于字典、辞书,动手动脑,这样比教师灌给学生,学生死记下来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自渎能力,摒除了一切依赖教师的思想。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需要圈圈点点,实际是在用笔读书。字词障碍清除了,为了明义打好了基础。学生要明了文义,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是记叙文,就要从记叙文的要素、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记叙的顺序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入手,明白文章写什么人物、什么事件和什么景物等;如果是议论文,就应从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入手,明白议论的范围,进而找到论点,能读明白主要运用的论据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如果是说明文,应该明白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质兼美范文以吧增强学生感染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读:“理解脉络,训练思路。”方法可用思读法,即边思考边阅读,这主要是明了文章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第一步的细读,扫清了字词障碍,初步读懂了文义,第二步则要求边思考边阅读,边阅读边梳理,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是各种体裁文章的共性部分,它能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二读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的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对不同文体分析层次的不同着眼点,运用这方面是知识,独立的给文章理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然会提高。当然在二读过程中,学生对分析文章的脉络中心会有有分歧,教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无疑会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大有裨益。

三读:“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可以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这一步是认识文章是怎样写的和获得其他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较多,如语法、修辞、选材、组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叙述顺序、表达方式、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当然,这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涉及这些方面,根据不同文体,选其重点部分,抓出来进行分析和印证,有助于使学生明了文章好在哪里,进而借鉴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这个过程类似把欣赏转化为能力。

教会学生听懂语文课 第3篇

一、在听中求解, 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在预习的基础上, 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 从而达到加深印象, 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 从而达到提高认识, 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 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 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孟子说:困于心, 恒于虑, 而后作, 是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 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 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找精华, 理重点

40分钟的一堂课, 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 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 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 把疑难点解决。其次, 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 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小结, 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老师深知什么是关键, 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 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 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只要一课一课按照老师的要求, 课前预习, 课后反复朗读, 主要课文熟练到能背诵的地步, 就一定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三、理解了, 才是真正的“懂”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 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 要听得准确, 听出重点, 听出弦外之音, 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 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 积极思考, 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 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 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有声语言作为信息载体, 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 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 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 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

教会学生语文自读 第4篇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知识与能力融合的学科,在塑造人才方面,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间如何培养学生读语文的能力,更是重中之要。教师怎样教会学生读,并且是有原则地读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读是学生应学会并掌握的基本技能,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知识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它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阅读中碰到的文字障碍,不该慌了手脚或者不屑一顾。我认为要求学生人人一册《新华字典》是必需的,在不太熟识处,在疑惑难解处,在模棱两可处,工具书都有办法使你迎刃而解,当然学生要肯查、能查。在新课改下,我主张文章阅读完毕之后,不归纳中心大意、分析写作特点,仅要学生能把故事大概作个简明叙述就行,哪怕是学生不怎么切中要领,只要学生放胆说出来,都该鼓励。教师规规矩矩地讲,学生服服帖帖地听,不合时宜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无法送给学生智慧,只能教给学生猎取智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挖掘。

二、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

大部分中学生以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科的学习,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在教材里,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把语文知识学到家。可是,语文学习不但可从那些“有字处”着眼,也可以从“无字处”入手,即把学校语文科学习的水珠与社会生活的大流交汇起来。学生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下留心学语文,意义远远大于只懂语文教材的学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1.在美育中学语文。学生热衷黄莺出谷般地买弄歌喉,就让他们谈谈对乐理的认识,学生酷爱鬼斧神工的绘画,就让他们讲讲对画风的理解。2.在影视作品欣赏之余,让学生评价一下作品的优劣,使学生由盲目的消遣变成有意注意的学习。3.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家人的说话习惯,街上的宣传标语,招牌字号、广告构图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相关对象。

三、掌握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有效学习

学生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自身阅读能力的进展顺序,逐渐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阅读技巧。

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古今中外学者们的共识。我国古代《学记》强调“不陵节而施”和“学不邋等”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本着事物自身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散而杂乱无章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的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

为了能有效地使学生遵照循序渐进原则去读书,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些读书学习的经验都说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前后知识的自然序列是知识内部固有的关联。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二)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读书既要勤奋紧张、聚精会神,又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保持生活的整体平衡。循序渐进,并非让你一味地追求毫无理智地冲锋陷阵。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充足,加强身体锻炼,密切师生联系,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读书读得更好,良好的守时、节时、增时的习惯,是一个人时间利用的调节器。

四、让学生带着兴趣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清事物的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中激发兴趣是何等重要。假如学生有“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我们老师一时是较难排除的。由于语文课重在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的特点和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冲破的,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魅力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

五、创新是目的

在传统教育里面,老师仅限于讲授、传授知识,学生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己任,学生不只记忆知识,而且能研究、探索、开掘知識。教师不该人为地杀挫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而应想想如何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思考、产生疑问,提出创见,这才不失为一条素质教育的途径。

“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将陷入黑暗的困境;没有创新思维,教育将走向沉寂甚至灰溜溜死去,学子的创新精神不应该再被窒息下去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一个人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就不会迷信书本,不会为思维定势所羁,就能有新的创建。

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是懒惰、胆怯与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再有心无心地去禁锢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硬把一个人往昏暗无力毫无生气的地狱里送,我们教师主要应该帮助学生营造起一种勤勉、勇敢、自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如驰骋。因为懒惰与创造无缘,胆怯会丧失创造的机遇,缺乏自信是“创造麻痹症”的最大病根。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不会再一个劲的主动或被动地死读书,因为他有了自我价值需要在学习上的张扬,而不是书本的俘虏,教育的奴才。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 第5篇

1. 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

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 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教师要改变口若悬河的唱“独角戏”的角色, 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心移到学生身上,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认识、思考、创造。

教师还要改变价值观念, 评判学生不仅仅凭分数, 而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以往评价学生是看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程度, 要知道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是, 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更为重要。

2. 让学生变换角度来创新。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注意引导他们打破常规, 进行逆向思维。学生的写作角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作文有了新意。

如一个学生这样设计《谁给我让位》:“我”是一位老奶奶—上车没有位置—期盼有人给自己让位—但没有人让位—这时一位残疾人让位给我—大人和学生都很惭愧。

一学生设计《老师向我请教》:平时我们向老师请教—今天, 语文老师碰到一串英语, 不懂—我就向老师讲解—老师终于懂得了—后来, 他经常问我们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我们也经常问老师。

逆向思维让学生对作文有了全新的感觉, 久而久之, 他们写作兴趣提高了, 更主要的是, 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了。

3. 让学生在提问中创新。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提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必要的, 学生只有大胆质疑, 善质疑, 才有创新的可能。

我在教初中九年级《囚绿》时, 鼓励同学们踊跃地提了很多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

(1) 谁囚绿? (2) 为什么囚绿? (3) 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4) 囚绿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5) 结果怎么样?

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囚绿不如自己种绿。”马上引起全体同学的好奇, 纷纷讨论起来, 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辩中, 不知不觉地消化了课文内容, 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体现。

4. 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

语文教学的空间十分广阔, 语文能力形成的渠道很广, 所以单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让学生拓展视野,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如:“点评作文”———

首先, 让他们写好一篇作文, 然后让学生互相给作文打分, 再根据分数的高低评出优胜者。接着, 让大家来就文章的优点和缺点来点评。 (就开头、结尾的设计、内容是否新颖、情节有无曲折、语句是否生动等方面来评) 。

其次, 在点评的时候, 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既评优点, 又评缺点。这有创意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学生说:我在点评和被点评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但不怕写作, 还期盼写作呢!

5. 让学生在鉴赏中创新。

“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 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美。因此, 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创造美。”

没有一个学科像语文科这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向我们展示如此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所以, 我要让学生在《创新作文》、《满分作文》、《中学生学习报》中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精彩片段等来鉴赏, 让他们在欣赏名句后懂得锤炼写作语言, 懂得化腐朽为神奇。

语文教学要先教会学生“走路” 第6篇

首先, 教会学生把“路走稳”。也就是说, 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开始。好比盖房子, 首先要设计图纸, 准备建筑材料, 打好房屋基础, 然后才能进行建筑房屋。如果没有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你怎样努力都是徒劳, 不但建不成房屋, 而且还会浪费时间。纵观语文教育的改革, 不管是以前的, 还是近期的, 实际上有些人都是在邯郸学步, 采用的是“拿来主义”, 根本不管是否合适自己所面对的学生, 是否适应自己面对的环境, 都是一味地拿来就用, 根本不考虑效果如何。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 他们的学生不论是从文化背景, 还是其他方面都优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 这是事实。但是有些学校教师, 不认真了解、分析自己的实情, 凡是先进学校教师的东西都认为是好的, 都是改革的硕果,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用, 结果不但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同时也看不到成效。更有甚者把不能取得成效的原因都怪罪于自己的学生和环境, 就出现了怨天怨地的现象。

作为文化基础比较浅薄地区的教师, 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 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这是国家的决策, 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进行教育改革, 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是要改革, 但关键看我们怎么改, 从哪里改起, 改什么,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心中有数。笔者认为改革之前我们要做好基础工作, 我们必须先要教会学生“走稳路”, 从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及知识的组织运用等方面做起, 稳扎稳打, 绝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 教会学生把“路走实”。这一点上, 虽然我们平时教导学生, 学习语文需要有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但是, 语文的学习,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 尤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 只有把教材内容跟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教学才能见效, 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在执教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内容时, 我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跟自己的家庭生活, 自身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让他们去比较思考, 去品味感悟, 结果是精彩不断。就连那些平时很少言语的学生也一改常态, 讨论得头头是道。

作文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平时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认识生活, 了解生活, 感悟生活, 提高驾驭生活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让人难以启齿。写作文对学生来说, 少则七八年时间, 多则十几年时间,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通顺流畅写成一篇文章者寥寥无几, 大多都是应付考试而作文, 不是为生活而作文抒情。如果不教会学生把路走实, 作文指导与学生实际不接轨, 甚至远离学生生活, 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提升教学质量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因此,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该多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 发现感受自身生活的优美,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再次, 教会学生把“路走准”。传统教学中, 注重学生汉字书写和造句成文训练, 这些都是逐步推进完成的, 是在教师的多次指导中, 让学生体味语言, 运用语言, 在长时间的训练基础上才形成的。而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 有的教师却丢失了这一点, 都是以赏析开始, 设计的问题只有两种:是什么、不是什么, 再无其他知识点的指导, 学习方法教的也很少。这种做法一开始, 就把学生带进了死胡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按照教材的编写去授课, 围绕教材设计的主题、知识点指导学生, 只要学生掌握了课本设计的基础知识, 以后的学习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从而也就会达到举一反三, 推而广之的目的。同时, 学生还会知道这些知识应从哪些地方去找, 如何找, 乃至怎样去分析理解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容易, 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愉悦, 更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感到人生的充实。

第四, 教会学生把“路走顺”。顺利地学好知识, 完整地掌握知识, 实际是很困难的。本来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生产劳动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有些知识在课堂中能够掌握, 而多数知识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掌握,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那是不可能的。所以, 平时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甚于授人以鱼”。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困难, 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 获得成功。因此, 笔者认为, 语文学习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回顾历史, 只要在学校学习中接受到学习方法的学生, 他们以后的路相对来说走得都是比较顺利, 而且在事业上会成功,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带动很大一部分人的事业取得成功。相反, 那些在学校只是一味接受课本知识, 而未接受学习知识的方法的学生, 不但取不得成功, 还会销声匿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 第7篇

关键词:预习,课堂效率,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 加强指导, 强化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 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把握年级段的差异, 在培养阅读兴趣中总结预习方法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 自学能力不同, 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 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略说段意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 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全面领会, 侧重提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 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 逐步提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特点, 比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特点。通过观察发现,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必须营造语言环境, 在班级张贴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学习作品, 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 以及他们积累的语文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有种憧憬和向往。我再用些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的场面,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对图画的形式非常感兴趣。接着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经过装饰的读书记录卡, 学生马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 把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分发一张卡片。之后激发学生要想把这样的卡片写漂亮、画漂亮, 也能展示给大家, 就要按要求来读话, 自己制作卡片, 内容只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就可以。通过阅读小短文,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星期后, 学生兴趣异常高涨, 我就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和这一周读的课外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做总结。然后回忆这一周读课外书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比如:字音是怎么解决的, 字义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对学生进行鼓励, 并从中总结出预习的方法。我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如先让学生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参考书中的字音读第二遍、第三遍, 把新学会的字词直接写在书上即可。坚持每天早上汇报学生的课外小片段, 学生积极性很高, 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通过课内课外结合, 学生的阅读记录卡非常漂亮, 书中的预习效果也非常好, 每个月让学生根据自己这一个月的课内阅读做一张预习记录卡, 可以模仿阅读记录卡来制作, 然后进行评比、表扬、奖励。一年下来,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习语文, 也愿意提前预习课文, 我从学生的书中欣喜地看到有部分学生都提前预习了, 而且喜欢上了语文。

二、中高年级细化方法指导, 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进行课外阅读

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 就要规范学生的读书预习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每一项都要尽量细化, 可操作性要强。易于在教学中操作, 每天要求学生填写预习卡要求如下:

中高年级尝试了一年后, 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和低年级的方法相比, 学生掌握了这个预习方法后开始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整理成册, 装饰得相当漂亮, 并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展示, 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高涨。我在班级内阶段性地进行汇报, 如:读书效率小能手、查资料小冠军、问题大王等, 学生的预习作业由原来的厌烦变成了现在的喜欢。由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预习卡不仅展现了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

三、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上, 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 自学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 不但能够按预习卡的要求来预习。还能按课后的问题来自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 执教《会飞的蒲公英》一课就有很突出的效果。在布置完学习要求后, 让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汇报课后的表格,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抓重点词语理解第1~3 自然段, 指导朗读。学生汇报的内容准确, 在这样的表格中学生总结的写作方法准确、适用, 课堂效果很好。

通过我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规划,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有了探究语文的欲望, 把预习的效果最大化, 不但学会了适当的批注, 还通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自学学会了积累, 能够把自己平时预习过程中好的语言, 课外阅读中值得学习, 将借鉴的词语摘录下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做美丽漂亮阅读卡、预习卡的习惯, 所以学生对自己的积累也做成了积累卡。尤其有时候学生写的读后感真的是感情真挚, 见解独到。更可贵的是一些能力强, 成绩好的学生还把预习卡充实了许多, 这一点让我出乎意料。所以我就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分不同的档次来进行预习, 老师给的表格是基础, 所以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感觉有时课本的内容根本就满足不了学生, 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积累一些成语、名言、论语、弟子规、声律启蒙、古诗词、经典小故事等。

几年下来, 我发现在教学中用心、用情、用脑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 对其今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五里镇中心学校学雷锋活动总结下一篇:消防工程竣工验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