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邓小平有感范文

2024-06-29

观邓小平有感范文(精选8篇)

观邓小平有感 第1篇

观《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感动着。影片以访谈和追寻临时遗迹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邓小平不同寻常的一生。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就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从早年去法国留学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三起三落;从保护科学家到恢复高考;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以及为了高考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身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

----少年时代

通过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第一集,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邓小平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期间年仅十六的他便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的活动,通过比较思考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于1920年9月11日远赴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做苦工,艰难生活没有压垮这个有着坚定意志的少年,忍常人只所不能忍,做常人不敢做之事,积极参加共产主义事业。回想那时的我们,正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谙世事,尽情享受着我们的少年花样年华。由此,对于那时的邓小平,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时怎样一种爱国情怀,才让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的踏上异国之旅,独自承担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战争年代

回到祖国后,他在危机重重的大上海做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团结一致,勇于为为革命事业献身。后来年轻的邓小平,由于他头脑机灵,工作稳重踏实被派往广西做工作,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诠释了邓小平的戎马生涯。面对敌人精良的设备与众多的人数,勇不畏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寡敌众,以智取胜。在长期的战争年代,邓小平战功卓著,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领导天才。

----三起三落时期

第一落一起1933年被临时中央政府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邓小平从中心县委书记第一次被打倒撤职下放,派到乐安县南村区当巡视员但邓小平数次据理陈述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他在会、寻、安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他坚信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他那坦荡的胸怀,革命的智慧和胆略,不畏强权让我十分敬佩。尽管下放,但还到各个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帮助下面出主意,开展各项工作。他的这种能上能下,对中共的事业兢兢业业,忍辱负重的非凡气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夏天,邓小平就告别宁都,到瑞金当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去了。

第二落二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就集中到

了刘少奇、邓小平的身上。邓小平被扣上了“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改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逆境不改其志,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在改造期间,邓小平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一年到头不请病假,不请事假,总是按时到厂,按时上班,从不间断,从不无故缺勤。每次,一踏进车间的大门,见到工人第一句话是:“工人同志们你们早!” 到了工作台时,便脱去上衣,挽起袖子,立即聚精会神的干活。干活时,不讲话,不东跑西走,总是直着腰,钉在工作台前,双手紧握锉刀,以标准的姿势来回的锉着零件。他看上去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看似十分单调的劳动,可他干起来却是十分的有滋有味,毫不厌倦。经他加工的零件,没有出过废次品。这是怎样一种高尚以及让人尊重的行为。他对中共的事业是多么的忠贞不渝,尽管目前又处在逆境,但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念始终坚持不变。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复出了!西方一家媒体就此形象地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第三落三起 1976年,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离他第二次复出仅三年时间。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机。正是他这种乐观的心态,是他一直站立在政治的舞台上,挥其所长,最终使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勇于承担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遗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循序渐进,逐渐打开中国的国门,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很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吮远瞩、玻除迷津,使大家头脑清暇、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

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永不放弃,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由彼及己,像邓小平一样,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时不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历练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的强大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智者。我们不仅要看到邓小平在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力增强等政治上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还要看到他的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以及他的思想、做人原则、面对失败的态度等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会将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并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但永不退缩,坚强勇敢的走下去,这样,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的精彩。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成事在人,而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而我们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也在于

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看完纪录片,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久久的在我的脑海的中。。。

组员(分工):

胡洁(综述)、贺莎(少年时代)、谢双凤(战争时期)、王茜(第一落一起)、李倩(第二落二起)、宁星(第三落三起)、罗欣(改革开放时期)、戴玲(总结)

观邓小平有感 第2篇

姓名:王晶

学号:

院系:专业:美术学

观《邓小平》有感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组长镜头,展现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盛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平你好”出现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几位北大学子的激情之作,更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很多人的命运也将被改写。有了他,农民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不再缺衣少食,知识分子才能摘掉“臭老九”的帽子,有机会为社会做贡献,无数地主,资本家的后代等所谓出身有问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昂起头做人。

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面是当欢乐的人群举着“小平您好”条幅的时候,我对这位“三起三落”的中国领导人更加尊敬,首先邓爷爷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爷爷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讲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老人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然后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国家在生产力上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电影中邓爷爷招集所有受过打压的学者,教授来北京参加科技工作会议,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恢复高考,无不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铁的事实。在出访日本中,坐在日本的新干线列车中不禁发出感叹:“我们也要有自已的新干线”。于是,我们便看到建设大吨位钢铁生产企业。而这个大吨位的钢铁生产企业,就是上海的“宝钢”。邓爷爷当年的一系列指示,在今天仍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着贡献。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邓爷爷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其次,邓爷爷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发展了中国沿海经济,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人民走上了康庄大道。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邓爷爷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当有一次邓爷爷去乡下视察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赶着鸭子就好奇的问:“老人家为何只赶两只鸭子,怎么不多养两只啊”。老人笑笑说:“那是会犯错误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爷爷也对随同的人笑了笑说:“多养了两只鸭就是资本主义啊”。邓爷爷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面,面对有铁娘子之称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强大的英国。邓小平斩钉截铁的抛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据说邓小平会见

菲律宾领导人时,提到南沙的主权问题。菲律宾领导人说,斯普拉特利岛(黄岩岛)是离菲律宾很近的。邓小平当即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于是南海无争议。这件事虽然并不确定是真实的,但很多学者评论说话风格很像邓小平。

邓小平是灵活的,他支持市场经济,他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不拘泥于任何定论、传统。但他又是那么坚定,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退让,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每一个政党的存在都需要有其先进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必定如此。我们的党在建党以来,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把反动派打倒,这一切一切的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以先进分子为代表。但是,正如影片中,邓小平所说的,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没有人不犯错误,我也犯错误。是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在对待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上,邓小平的态度是科学的,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上的。他说,文化大革命是要坚决否定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错误归结在毛主席一个人身上,有些方面的错误,我也是有份的。一个领袖,可以公正地看待历史,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宽容也是一个伟人的精神魅力。不能本本主义,不能搞个人迷信,不能说我们党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只要我们的党能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敢于纠正错误,敢于挑起让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重任,群众哪有不支持、哪有不拥护的道理。现在很多地方官

员害怕“上访”,害怕这害怕那,整天提心吊胆。如果父母官都诚心为人民,身正不怕影子斜,哪会有害怕之心。一些外国友人说邓小平是政治家,是实干家。银幕上的他的身影,却是一副和蔼可亲的邻家爷爷的形象。看完了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我确实感触良多。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些拙劣的想法。我想,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还待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慢慢领略。

邓小平的民生观述评 第3篇

“民生”一词, 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辞海》的解释, 所谓民生简单的说就是指人们的生计问题, 具体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 所以, 民生观就是指关于人民生计问题的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的思想、观念、观点。

在我国, 首先明确提出民生思想的人是孙中山, 他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当中, 他认为民生思想主要就是我国古代所讲的“大同主义”。因此, 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具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空想性。其次,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和人民主体性思想当中, 进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党的基本立场。最后,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民基本的生计问题, 解决大多数人民的温饱问题,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现状,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等基本观点和思想的总和方面。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的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一) 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建立安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它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繁荣, 社会生活政治稳定, 因此, 邓小平的民生观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民生思想, 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概括地说,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其立足点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主体部分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 根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主要目标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 邓小平的民生观是一种关系着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民生观, 是一种有关人民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需要满足的基本观点和民生思想。

(二) 邓小平民生观的实现的基本思路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总是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邓小平时刻要求党的组织和各位党员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 同人民一起, 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要了解人民的要求听人民的呼声, 积极采取一切办法保护和争取人民的利益, 要使我国的民生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2. 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先富和共富相统一的价值目标, 他是在实现人民物质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思路中逐渐形成的。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 而是富, 不是搞两极分化, 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

三、研究邓小平民生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民生观是他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切实际的需要出发逐步形成并提出的, 并且也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真理性, 邓小平的民生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又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此, 研究邓小平的民生观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 民生观是邓小平理论全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体地体现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地位。邓小平的民生思想理论的研究, 首先, 它有利于中国民生思想理论内容的丰富和不断完善, 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与精神财富, 再者,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也也促进了当代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就现实意义来看, 现在,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成为各级政府都在关注的社会问题, 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因此民生问题的研究, 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 因此, 邓小平的民生观的研究则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邓小平的民生观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三个角度加以初探。

关键词:邓小平,民生观

参考文献

[1]田克勤.当代中国发展大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邓小平文选 (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毛泽东选集 (1-5)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孙中山.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7

邓小平西学观特点探析 第4篇

观《邓小平》有感 第5篇

今天是第一次参加先锋社组织的活动。怀着崇敬和敬仰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朴素而又真挚的话,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电影《邓小平》主要讲述一代伟人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众望所归地走上了领导岗位,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辟经济特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为了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最后20年的邓小平,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的生命赛跑。影片《邓小平》不只让我们重温了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

邓小平对共和国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不用说他三起三落的坎坷。战争期间,戎马倥偬,叱咤风云,为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单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贡献就可以永垂不朽。是他———邓小平,历次授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是他多次拯救了中国,也是他将中国带向了繁荣富强。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遵守的做事原则,大跃进时,邓小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急不燥;改革时,同样是实事求是,不随声附和,不随波逐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地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就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最好见证。正是他这种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共和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国两制”的思想也是他的实事求是的最好证明。正是在这种思想下,香港问题解决了,澳门回归了。邓小平当然是无愧为人民的儿子,他带着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

小平心系祖国,为改革开放奔走操劳,似乎从不感到辛苦,疲倦。创办经济特区,解放思想等等他做了许多许多,影片中有一特写镜头至今让我记忆犹新:92年,小平南巡完后,即将启程离开,在上车的时候,这位伟大的老人又转身,走回几步,再次叮嘱当地官员:“你们一定要搞快一点。”这是怎样的情怀啊!他时刻不忘祖国的繁荣副强,因为落后挨打的教训,老人不想子孙们再去经历,祖国加快发展,赶上世界潮流,才有祖国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感动

了,是啊,有什么理由不抓住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祖国呢?有什么理由来辜负老人和人民的期望呢?

当共和国事业如日中天时,小平又在凝神沉思着另一些重大问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动,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都是他所思虑的。划一根火柴点一根烟,烟雾缓缓升起,轻轻的夹着烟,静静的沉思着,思考着,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

我想小平同志是幸福的,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而执着地工作,他的人民也热爱着他,“小平你好!”不正是人民给他的最好安慰吗?祖国日渐繁荣,人民也安居乐业,我想小平同志看到这些一定会很幸福!

观《邓小平》后有感 第6篇

《邓小平》以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镜头及其讲话录音,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小平同志的光挥业绩和伟大理论,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人物的革命生涯与伟人风采。看完此片,我进一步从感情和理性上增强了对他的崇敬、赞佩和信赖。我在观赏过程中,时时为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尽管他有过几度沉浮,受过严重打击,但始终不改初衷,凭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瞻远瞩,使大家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每当我们在征途中受习惯势力和历史偏见阻挠而裹足不前时,敢于敲响警钟,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仍然是小平同志。从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倡导全面进行体制改革;从首创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推动上海浦水新区的开发、形成全才位开放格局;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的成功,到胜利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等等。每一件都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宏伟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大量的心血。

《邓小平》给我启迪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邓小平同志在1995年春节期问去上海,胃着严寒参观南浦大桥和浦东新区,当他目睹上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不禁喜形于色,感奋不已。当下他对陪同的吴邦国同志语重心长地赞叹道:“喜见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并郑重表示“这是我心里要说的话啊!”当我听到这一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后,心灵猛然受到强烈震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就一直思索着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决心做好这篇大文章,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及于孙的鸿篇巨制。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谙马列经典的小平同志,深知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的点睛之笔,就在于要回答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胜济。因为我们的老租宗马充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存在市场胜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从来也没有哪本马列著作承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谁要是提出搞市场径济,谁就是离经叛道。加上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绝对化和僵化,一直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已使市场经济成为禁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是,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邓小平同志,决心要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他回顾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及当代各国经济实践中的正反经脸,终于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大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创造性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开拓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时。就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中国搞市场经济作了全面阐述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他一面进行试验,一面针对各种偏见,不厌其烦地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好处,以消除各种误解和疑虑,积极加以引导,最终才让大家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形成全党的共识。1992年党的14大召开,终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径济体制写进党中央的报告、决议和党章总纲之中,这时他才真是完成了他所撰写的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振兴之路的壮丽华章,完成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使命。真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透过纪录片,对小平同志的苦心孤诣和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决非易事。尽管道路正确,实践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型时期还会有许许多多不和人意的地方,市场径济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还会有种种负面影响。不过,这一切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暂时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正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人生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很多的选择,我们会后怕,会迷茫。我们也许没有当国家领导人的天分与气质,但我们可以学习邓小平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乐观的面对,对自己抱有信心,对别人抱有信心,对社会抱有信心,对真理抱有信心。一个人,怕的不是没有智商,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获取成功的信念。怕的是没有毅力,没有勇气尝试失败。邓小平不是神,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我们就不可以改变自己所谓的宿命么?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第7篇

在一次思想概论课上观看了《邓小平》,发现原来历史记录片也能让人感动。

原来对于邓小平的生平并不怎么了解,只是知道邓小平为中国做出过很多贡献。在观看《邓小平》这部电影,在有了更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心中也有了更多感慨,更多心绪。“小平您好!”一句好亲切的呼唤,正是这一句只有短短四个字的话语中,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重和热爱。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比敬重与感恩的四个字。现在我来谈谈对《邓小平》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看完影片后,邓小平同志给我最直接感受就是敢想敢做,实事求是,心中装 的全是老百姓。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崇尚科技为荣,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应该主动接受新的,高的科学技术,远离社会中的庸俗文化,才不会辜负邓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

三起三落后,邓小平重新接管国家事务。这时的中国,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中国。阶级斗争让中国落后了几十年,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经济,建设好四个现代化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做的。所以他在党内提倡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无数人走向考场,为了知识,也是为了自 己和祖国的未来。

后来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反复地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的有力保证是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四个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当他看到年轻人操控电脑时,感慨地说:我要多握握年轻人的手。科技的发展要靠年轻人,当然老科学家也很重要。你们把科技搞的越高越新,我就越高兴,不光我高兴,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都高兴。老人家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技的敬仰,他呼吁年轻人要投身科技,搞出先进的,新的科技,这样我们国 家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组长镜头,展现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盛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平你 好”出 现 了。我 想,这不 仅 仅 是几 位 北大学子的激情之作,更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没有 改 革开 放,就不会有今天 的 中 国,很 多人 的 命 运 也 将 被 改 写。有 了 他,农 民 才 能 实 现 “耕 者 有 其 田 ”的 梦 想,不再 缺 衣 少 食;知 识 分 子 才 能 摘 掉“臭 老 九”的 帽子,有机会为社会做贡献;无数地主、资本家的后代等所谓出身有问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昂起头做人。

纵观全片,有无数场景让人感慨万千,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画面。虽然它只描绘了邓小平一人的思想和行动,但从那些诸如视察,开会等看似稀松平常的场景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与活力,那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渗透到了全社会、全民族之中。人们在反思,反思“文革” 之祸,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悲情岁月。正是这种反思,使文学迎来了自 1949年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曾经一度死气沉沉的社会浸润在了诗歌的甘霖中,大学 校 园 诗 意 盎 然,诞 生了一种 被 称 为“朦 胧 诗”的 新 诗,涌 现 了 舒 婷、顾 城、北 岛、海子这样的著名诗人,他们轻轻的吟唱,大家都在和音。此时,“文革”虽已成为过去,但阴魂依旧未散,人们身心的伤痕依旧在,文学成了众人修复伤口的一剂良药,“伤痕文学”诞生了。它记录了一代人被耽误的青春,“上山下乡”带来的戏剧化的命运转折,笔尖流出的是绿色的青春、血色的浪漫、灰色的人生。一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被迫停笔的文学大家也重新拿起了那尘封已久的笔,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用看似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控诉,忏悔与思考,如巴金的《沉思录》《随想录》等。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进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

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她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有资料显示,邓小平每天的散步从18次下降到12次,岁月不饶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思花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他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观,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停。是的,这位历经坎坷老人也会害怕,他怕中国再因为什么左倾右倾的思想,或者是什么内部的阶级斗争而停止经济发展,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清除得很:中国在不能失去这次机遇,没有任何领导人再担负得起这项的巨大损失。可能是生命的乐章催促着他的离别,他仰看着自己的中华蓝图即将奏效,他多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多少能见一下成效。他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一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广阔前景。他是踏着准点过日子的老人,他是和顶着时间作计划的智者。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春天的故事,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记录着中国蒸蒸日上走进新时代的足迹。我们讲述春天的故事,阔步走进新时代。今天,当中国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当中国展开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显出万马奔腾新气象的时候,我们也更加怀念春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论邓小平的国际交往观 第8篇

一、邓小平国际交往观的理论基础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 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著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在许多著作中对“交往”问题作了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世界交往”等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关于“交往”的注释作了如下说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Verkehr’ (交往) 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许多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恩格斯后来在谈到这一范畴时说:“我们在《宣言》中使用了‘Verkehr’一词, 通常是从‘Handes Verkehr’[‘贸易关系’]意义上使用的。”;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也频繁使用交往范畴。马克思指出, 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全面依存关系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思想是邓小平的国际交往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国际交往观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的。

二、邓小平国际交往观的依据

邓小平的国际交往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继承, 同时又是当今交往实践的产物,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之所以倡导国际交往, 因为他深知闭关锁国与停滞落后相伴, 交往开放与发展繁荣共生。

邓小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论断。他认为加强国际交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 只有善于交往的民族, 才能走在历史前列。之所以如此:

其一, 只有通过普遍交往, 才能拓展社会发展空间。当一个国家和民族被限制在狭隘的交往范围时, 其所能利用的资源、能接受的信息、能合作的对象、能运作的资本、能选择的制度、能接触的文化都很有限。而交往的拓展则直接导致资源空间、知识空间、自然空间、信息空间、资本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的扩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在当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纳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 包括资源、信息、人才、资本、产权、文化、商品、知识、制度在内的广义社会资源, 都被纳入世界市场中进行配置, 交往扩展的直接后果综合性地表现为市场空间的扩展和社会发展空间争夺的加剧。

其二, 只有通过普遍的社会交往, 才能缩短发展的时间。交往扩展消解了包括地域终身制、单位终身制、分工终身制、知识终身制在内的主体社会关系终身制。交往扩张与交往效率的提高使实现更大规模、更为精细、更为社会化的分工合作成为可能, 并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人类必要劳动时间, 同时也最大程度上节约包括资源、资本、人力、知识、制度、文化在内的广义社会资源。

其三, 只有通过普遍的社会交往, 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主体间交往的拓展与深化, 主体的生存方式、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和发展道路也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创新和社会跨越也因此发生。社会创新在这里指通过主体间交往而生成新的科技、制度和文化, 而社会跨越指主体通过交往直接引进吸纳其他主体已发明的先进技术、制度、文化, 从而节约重新发明的时间和资源, 直接超越发展阶段。它们可以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发生, 在微观层面上, 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微观主体通过积极发展交往合作发明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 即科技创新或科技跨越;二是微观主体通过发展交往合作创造出或直接借鉴新的管理体制或制度安排, 即制度创新或制度跨越;三是微观主体通过交往生成或直接吸纳新观念, 即观念创新或观念跨越。在宏观层面, 社会创新和社会跨越主要指一个社会从整体上由一种低级社会形态进入另一种高级社会形态, 从而实现社会发展道路的创新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超越,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就属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创新和跨越。这无法突然完成, 而必须以积极广泛的世界交往为前提, 另除此之外, 它必须以微观层面社会创新和社会跨越的长期、大量的积淀和集结为前提。

三、邓小平国际交往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既然国际交往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必要的、重要的,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同他人交往, 同哪些人进行交往, 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呢?这就是交往的内容和形式。邓小平对此有很多论述, 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第一, 交往是全方位的。所谓全方位交往也就是同整个世界的交往。邓小平在1984年曾经说过, 我们对外开放、交往, 不只是对西方开放、交往, 我们是三方面的开放交往。“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 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三个方面的开放、交往实际上是全方位的开放、交往。邓小平之所以提出要全方位的国际交往, 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于不同类型的国际和地区都有自己特点和长处的思考。世界上无论大国还是小国, 也无论是先进还是落后, 都各有特点和长处, 都可以供学习和借鉴。二是基于国际竞争方面的战略思考。进行国际交往不仅仅是互通有无的问题, 不应局限于交往中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 而且是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与国际竞争, 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单纯对某些国家的交往, 就存在着遭到这些国家“卡脖子”或转嫁危机的潜在威胁。实行全方位的交往, “东方不亮西方亮”, 才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掌握国家交往的主动权。可见, 全方位的国际交往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第二, 交往是多层次的。国际交往既是普遍的、全方位的, 同时又是多层次的。国际交往的层次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谈。从交往的内容来看, 有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邓小平认为要使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获取一种外界因素的推动力, 就必须进行多层次的交往。不仅要同各个国家进行经济交往, 科技交往, 而且还要进行政治文化交往, 精神交往。从交往的主体来说, 既包括政府间的交往, 也包括民间的交往。邓小平不仅强调了政府间的交往, 还强调了民间的交往。开展民间交往, 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推广和普及;也有助于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克服狭隘的“地域性”, 个人的局限。使“地域性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 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还有利于为国家间的交往奠定民族的、民间的基础。

四、邓小平国际交往观的基本原则

国际交往是必然的、必要的, 但交往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原则,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交往原则, 这些交往原则有的是针对本国的, 有的是针对国际的。

其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交往相统一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 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与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我们之所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交往相统一, 一方面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现代化建设不应当也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完成, 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国的力量从外部帮助他发展起来。而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另一方面, 是竞争的特点决定的。当代世界上要想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自身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这也要靠自力更生才能实现, 其他国家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 我们只有把从国外学来的东西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创新, 是学来的东西为我所用, 最终达到增强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和综合国力的目的。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与别国交往、竞争。因此,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交往是辨证统一的, 两者是相辅相成,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二, 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在马克思看来, 国家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国家, 其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了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交往中, 各国都在寻找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各国政策的基础和归宿, 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采取行动, 以维护自己的安全、生存、独立、发展、繁荣乃至威望。国家利益是一个动态、可变的概念, 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赋予特定的内容。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利益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明确提出, “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把国家利益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准则。这就为我国制定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交往原则, 确定了指导思想和依据。此为, 邓小平强调中国个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也是一致的。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于谋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一心一意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有益于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有益于维护世界和平。因此, 这不仅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

其三, 平等交往的原则。平等交往的原则是邓小平交往意识的又一基本原则。他指出:“国际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世界历史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国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 也无论发展的程度如何, 既然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都有自己的长处, 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都必须学习借鉴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民族和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和谐相处。

当前, 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根本利益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实行全方位的交往,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共同推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

摘要:本文针对邓小平同志的国际交往观, 系统分析了国际交往的理论基础、形成依据, 详细论述了交往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概括了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以便对国际交往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邓小平,国际交往,内容,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M], 《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7.

[7]邵维正, 范继超:《在崛起与衰退之间:一个日本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邓小平有感】相关文章:

观邓小平有感范文05-30

观邓小平电影有感07-11

读邓小平传记有感07-06

读邓小平的故事有感08-26

观小平小道后感09-08

观 《渔童》有感05-30

观《国旗》有感06-26

观清华有感06-29

观《家风》有感09-02

观信念有感09-19

上一篇: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下一篇:远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