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024-06-11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精选8篇)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1篇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前屈旋转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改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以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使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医者以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检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

4、上肢后伸试验:医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上外呈伸展状,若患者出现放射痛,则表明颈神经或臂丛神经受压或损伤。

5、对颈椎病患者要做常规检查、X线检查、颈椎特殊影象检查。

(1)常规检查是指对每例患者的基本检查,包括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如:①压痛点的部位:如棘突间压痛多见于病变早期。②颈椎活动范围检查:根型和颈型对颈椎屈伸影响较多;椎动脉型对颈椎旋转活动影响较多。③颈椎的试验检查及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的检查。

(2)X线检查:凡颈椎病患者都应拍正位及侧位、双斜位X光片。

(3)颈椎特殊影象学检查:包括断层摄影、CT扫描、核磁共振以及其他用于颈段的各种造影术。

6、腰椎间盘突出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悬肢直腿抬高时诱发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2篇

一、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二、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三、侧位

1.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2.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3.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4.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5.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6.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四、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五、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振幅为1~2毫伏,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六、颈椎病的CT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3篇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 侵入皮肤及黏膜经2~4周潜伏期, 在出现下疳后5~15 d, 即可在血清中测出抗体, 此时为一期梅毒, 经一个月左右下疳常自然愈合, 同时进入血液中螺旋体潜伏于体内, 约2~3个月后进入第二期。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全身黏膜出现梅毒疹, 周身淋巴结肿大, 有时侵犯骨、眼和神经系统, 这可能是梅毒螺旋体或其可溶性抗原物质与血液循环中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沉着所致, 二期梅毒病程五年或更久, 若治疗不当可发展为三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或内脏器官肉芽性病变。

2 梅毒患者体内的抗体

梅毒患者在血液中可存在两类抗体, 一类为非特异性的类脂质反应素抗体, 即抗心磷脂抗体, 又称为反应素, 多为Ig A和Ig M混合型抗体, 此类抗体可增强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吞噬作用,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反应素可长期存在, 经适当治疗可减少至消失;另一类为抗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早期患者已产生针对梅毒螺旋体轴丝中37KD鞘亚单位成份的Ig M抗体, 发展到二期时则血液中可出现抗全部梅毒螺旋体抗原Ig M和Ig G抗体。

3 梅毒血清检查方法

有使用类脂质抗原和使用密螺旋体抗原血清血检查两种方法。使用类脂质抗原血清学检查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方法为VDRL, 缺点是: (1) 抗原需要每日配制; (2) 血清标本需加热灭活处理; (3) 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因此后来推出了改良的USR和RPR等方法, USR不需要每天配制抗原和血清灭活, 但仍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USR进一步改成RPR, 已不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并在上述试剂中加入甲苯胺红, 即为现在最常用的检查-类脂质抗原的方法TRUST。

使用密螺旋体抗原的血清学试验又称为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 有FTA_ABS、TPHA、TPPA、ELISA和WB。FTA-ABS是公认经典: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一期梅毒敏感性80%, 二期梅毒敏感性99%~100%, 三期梅毒敏感性95%-100%, 测定假阴性可见于丙种球蛋白血症、全身免疫疾病和生殖疱疹;TPH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但一期梅毒阳性率不高;TP-P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 一梅毒阳性率达80%以上;ELISA方法敏感性高于TPHA等方法, 是梅毒血清血诊断的首选方法。WB (蛋白印迹试验) , 此方法通常用于阳性样本的确认试验。

类脂质血清学试验, 如常用TRUST, 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抗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确认, 阴性不排除梅毒感染, 本法适用于筛查和治疗效果观察,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最常用TPPA等) 可作为确认试验, 对潜伏期和晚期梅毒敏感性更高。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糖尿病;糖耐量减低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851-01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是在空腹情况下开始进行的,空腹时间不少于10h,不超过16h。由于糖耐量有昼夜周期性改变,应该在上午7h~9h开始进行试验。正常空腹血糖(FBG)定为<6.1毫摩/升(即109.8毫克%);空腹血糖(FBG)≥7.0毫摩/升(126毫克%)定为糖尿病,把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定为糖尿病前期[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9~72岁。其中体重正常者18例,超重或肥胖者42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

1.2 糖耐量试验的方法:空腹抽血后排尿留尿标本,然后于5分钟内喝完含75克葡萄糖(或82.5g含结晶水的葡萄糖)的糖水(水不少于300mL),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算时间,分别于30分钟、l小时、2小时、3小时各抽一次血,各留一次尿。共计抽5次血,留5次尿。留尿标本的目的是测尿糖,如果尿糖从无到有,可以發现肾糖阈,同时还可发现是否有肾病蛋白尿、酮症、泌尿系感染等疾病。血和尿的标本最好是随留随测,因为随着时间延长,血和尿中的葡萄糖要降低,对试验的真实性有影响。如果随时检测有困难,至少把血、尿标本放到冰箱冷藏室内(血标本不能冰冻,冰冻后会溶血)。如果有条件,每次抽血凝固后,将血离心,吸出血清冰冻保存。尿标本可冰冻保存。

2 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FPG)6.75±0.15mmol/L,服糖2h血糖(2-h PG)6.32±1.15mmol/L;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FPG)5.50±0.15mmol/L,服糖2h血糖(2-h PG)9.90±1.30mmol/L;糖尿病(DM):空腹血糖(FPG)7.25±0.85mmol/L,服糖2h血糖(2-h PG)13.80±2.30mmol/L。

3 讨论

空腹血糖显著增高的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无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或亚临床型糖尿病患者虽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诊断。空腹血糖值>11.1mmol/L者不做 OGTT。试验前3 d,应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每日为200~300 g,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准备时间,为1~2周;试验前10~16 h禁食,允许饮水;试验前1 d及试验时应禁用咖啡、饮酒和吸烟,避免精神刺激[2];体力运动:长期卧床病人因不活动可使糖耐量受损,试验时剧烈运动可加重葡萄糖的利用,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等,致血糖升高,故试验前应静坐休息至少半小时,试验期间避免剧烈活动;疾病和创伤:各种应激如心脑血管意外、创伤、烧伤及发热等可使血糖暂时升高,糖耐量减低,称应激性高血糖,故需待患者病愈恢复正常活动时再做此试验;许多药物可使糖耐量减退如糖皮质激素、烟酸、噻嗪类利尿剂、水杨酸钠、口服避孕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试验前应预先停药。长期减少体力活动可使葡萄糖耐量减低,因此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有正常体力活动者才有意义。各种疾病与创伤可使葡萄糖耐量减低,故须在病愈、身体恢复健康较长时间以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减低表现为血糖增高幅度比正常人明显,回复到空腹水平的时间延长,空腹血糖值有时可超过正常参考值。正常人食糖后,血糖在30min或1h升至高峰,但不超过8.8mmol/L,一般无糖尿。以后逐渐下降,2h可恢复到正常范围。本试验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某些内分泌疾患和肝病,也用作可疑糖尿病患者的明确诊断。患者食糖后,血糖浓度急剧上升超过9.9mmol/L,并有糖尿出现,2h后血糖浓度仍未降到正常而在7.2mmol/L以上,则可认为糖耐量减低[3]。如临床能除外调解糖代谢的其它激素的失常(如垂体前叶,肾上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肝功能严重受损,则说明胰岛功能不足,虽然食糖后血糖浓度增高,也不能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尿糖阳性者均可确诊为糖尿病,一般不需进行糖耐量试验。隐性糖尿病人糖耐量试验各次值均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值。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机能亢进、肾上腺机能亢进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减低。胰腺炎、胰腺癌时糖耐量可有轻度或中度减低。空腹血糖可低于正常,但糖耐量峰值血糖可高于正常,显示糖耐量减低。糖原贮积病,糖耐量呈减低。某些感染性疾病呈糖耐量减低状况,病程好转时糖耐量可回复正常。空腹血糖值正常或偏低,口服糖后血糖浓度上升不明显,耐量曲线呈平坦。多见于内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垂体功能低下[4]。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明显升高,提早出现峰值,且峰值超过11mmol/L在正常时间内可回复到或低于空腹水平,可出现暂时性糖尿,这种血糖峰值的异常增高可能由于胰岛素的延迟作用,更大的可能是葡萄糖在肠的吸收加速并伴有胃迅速排空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 253,266.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63.

[3] 邵红,周贵福,王立君.葡萄糖耐量减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1,23(4):306.

[4] 傅 茂,傅祖植.糖耐量低减的危害及其机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1):78.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5篇

1 检查方法

(1) 平扫:病人检查前常规禁食8h, 扫描前0.5~1h口服800~1000mL清水, 临查前5min再服300~500mL清水, 以进一步充分充盈胃和十二指肠。一般常规取仰卧位, 层厚5mm, 螺距1。这样完全可以与胰腺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严格的同一平面对比。国内外多数作者把薄层扫描的扫描参数设为:准直器宽度5mm, 层厚5mm, 螺距1, 扫描条件为120kV, 120mAs/层, 扫描速度为0.8s。

(2) 增强扫描:利用双层CT可进行3期动态增强扫描。3期扫描一般分动脉期, 胰腺实质期和门静脉期 (或肝脏期) 。动脉期扫描范围自胰腺上方第一肝门处至胰腺钩突下水平, 扫描参数为准直器宽度2.5mm。余者与平扫相同;胰腺期扫描范围及扫描参数均与动脉期相同;肝脏期扫描范围及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嘱患者于扫描期间均平静呼吸下屏气, 扫描间隙则自主呼吸。一般造影剂总量为80~120mL, 注射速率2.5~3.0mL/s。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25s, 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0~45s, 肝脏期延迟时间为70~80s。

(3) 增强后三维重建:将动脉期与胰腺期扫描的原始数据经内插重建后 (内插重建间隔为1.25mm) 传递到工作站, 进行胰周血管三维重建, 胰周动、静脉分别成像。动脉期主要显示胰周动脉, 胰腺期主要显示胰周静脉。成像方法主要为容积再现 (VR) , 并结合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及曲面重建 (CPR) 。

2 临床应用价值

(1) 目前双层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胰腺肿块性病变的最佳单项检查手段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得胰周动脉, 胰腺与肿瘤以及胰周静脉的最佳显示。根据三维重建图像结合横断面图像对胰周主要血管进行识别。曲面重建技术是胰腺检查的一项重要补充方法, 即根据动脉期和实质期扫描图像经曲面重建 (CPR) 处理, 获取任意间隔的薄层图像, 一般可用0.5mm间隔, 20cm的视野, 获得胰腺期重建图像。在横断面图像上根据胰管和血管的解剖走行任意划线, 然后沿该划线将横断面上二维层面重组, 即可获得该平面的二维重建图像, 主要包括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斜位图像。因此增强扫描应列为常规, 同时应强调在胰腺层面行薄层扫描的重要性, 以提高小坏死灶的检出率。

(2) 双层螺旋CT薄层扫描能提高z轴分辨力。获得高质量的曲面重建图像, 能全程显示胰腺, 对于已经确诊或怀疑胰腺癌的病人, 曲面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进一步诊断局部侵犯的范围。因胰胆管及胰腺周围血管并非在同一平面通过, 或者行径扭曲, 即使多层面重建也难以显示其全貌。曲面重建为多层面重建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它是通过把光标沿着特殊解剖结构尤以管腔内为代表进行画线, 通过CTA进行跟踪显示特定的解剖结构, 沿胰胆管或血管重建, 显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或斜位图像, 将扭曲的管腔和血管伸展拉直, 展示在同一平面上, 便于观察病灶与胰腺以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胆胰管有无扩张以及病变局部侵犯情况。

综上所述, 双层螺旋CT自问世以来,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及X线剂量低的特点, 加上许多先进的软件功能, 使得一些胰腺检查在常规CT不能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的, 在双层CT上得以实现。其优越性与先进性现已得到临床医生乃至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159~18 4.

[2]Fuchs T, Kachelriess M, Kalender WA.Technical advances in multi-xlice spiral CT[J].Eur J Radiol, 2000, 36 (2) :69~73.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结果: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气血亏虚型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表现不明显。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分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259.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65-02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WANG GangLIU MingshengLIU YangshengHAO JunxiongFU Limei

longgang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gzhen 5181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maging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Select 147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undergo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ll patients were checked by CT and MRI, and the images were read by two radiology doctors of high quality, then we statistical analyzed different type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CT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alpine-type had curvature changes, and it mainly had calcification on ligament; blood stasis-type mainly had variations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phlegm blocking collaterals-type mainly had hooking vertebral hyperplasia; liver and kidney insufficiency-type mainly had intervertebral disc; CT imaging features of blood deficiency-type was not obvious. MRI findings of blood deficiency-type mainly had spondylolisthesis; other four types of MRI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had large differences, and they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have big differences, applying the CT and MRI diagnostic imaging techniques into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ha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guiding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cervical disease.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types of TCM;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頸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据统计[1],我国颈椎病患者将近1.5亿,且每年新增100万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颈酸痛,活动受限,重者伴有恶心呕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2],但是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主观感受,缺乏可靠的客观指标,因此,如何将中医分型与颈椎病常用检查技术,如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结合成为研究热点[3]。本文以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接收的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例,女性64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7.1±10.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在35~70岁。排除标准:①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近 1 月内有创伤,手术或者接受过颈椎病治疗的患者。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将颈椎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基本资料见表1。

表1147例患者中医症型分布及不同分型患者基本资料

分型(n)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年)

风寒湿型(43)25/1855.9±11.33.26±1.09

气滞血瘀型(39)21/1857.4±10.63.17±1.18

痰湿阻络型(28)16/1256.8±11.23.24±1.25

肝肾不足型(21)12/957.5±9.873.05±1.37

气血亏虚型(16)9/756.9±10.83.21±1.14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①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手臂置于头部上方两侧屏气或平静呼吸状态下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由颈 3 至颈7扫描;长69.7~78.9cm,平均长(74.16±4.52)cm;管电压140kV,电流360mA,层厚2mm,扫描速度0.5s/r,扫描时间5.92~9.07s,平均(7.40±1.54)s;经肘前静脉团,使用双桶高压注射器注优维显(Ultravist,浓度300~370mgI/ml),1ml/kg,注射速度3.0~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后延迟15~25s扫描;将图像传入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头部影像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观察和处理。②MRI检查:使用GE公司 Signa HDx 1.5T MRI扫描仪器及颈椎表面线圈,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或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 ,FSE)序列进行常规MRI平扫,扫描参数: T1WI TR 375ms,TE 16ms;T2WI TR 2875ms,TE 375ms,视野24×24,矩阵256mm×224mm,层厚 3mm,层间距0.5mm,获取轴位、冠位和矢状位的定位图像,使用GE 公司Advantage Windo图像处理工作站(ADW4.4),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头部影像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观察和处理。

2结果

2.1不同中医分型的CT影像学表现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具体见表2。

表2不同中医分型的CT影像学表现

分型(n)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增生钩椎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异椎间隙变异

风寒湿型(43)41291735632

气滞血瘀型(39)151052222631

痰湿阻络型(28)13162710192426

肝肾不足型(21)10191913211815

气血亏虚型(16)1570324

2.2不同中医分型的MRI影像学表现气血亏虚型的MRI表现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的MRI表现不明显,具体见表3。

表3不同中医分型的MRI影像学表现

分型(n)骨刺突入椎间孔椎管前后径变小脊柱滑脫

风寒湿型(43)624

气滞血瘀型(39)1852

痰湿阻络型(28)7237

肝肾不足型(21)510

气血亏虚型(16)101416

3讨论

颈椎由 7个椎体组成,是脊柱中活动频率最高、灵活度最大的部分,还是椎动脉血管和脊髓的通道。颈椎病是由于劳损等导致颈椎及其之间的关节、韧带等发生退行性变化,引起脊髓、神经等损伤,进而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负担加重,其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颈椎病是一种持续发展加重的疾患,患者很少能自行缓解,必须给予干预措施才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6-8],颈椎病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是由于劳损、肝肾不足等导致,现代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风寒湿、气滞血瘀等5种类型,并且针对不同分型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根据症状进行分型需要临床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且容易出现误诊,邵继满[9]将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检查结合,结果表明将影像学与中医分型结合不仅可以提供图像参考,还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研究表明[10],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主要是风、寒、湿邪侵入机体,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而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颈椎曲度改变、韧带钙化为主,直接反映出了风寒湿型患者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的原因。中医认为[11],“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背肩等的酸疼、麻木,而通过CT分析发现其椎间孔、椎间隙变异,分析MRI发现骨刺突入椎间孔,通过影像学将出入椎间孔的动、静脉受挤压导致血行不畅的病因展示出来。以颈髓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痰湿阻络型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钩椎增生,椎间孔、椎间隙变异,椎管前后径变小等。中医学认为[12] “肝主筋、肾主骨”, 肝肾久虚,患者表现为者耳鸣、咽干、口干、脉弦细等症状,而颈椎肌肉、筋腱、韧带等的广泛地退行性改变,所以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增生、钩椎增生等均有表现。此外,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CT及MRI影像学分析发现,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以脊柱滑脱为主,而其余四种分型的MRI影响学征象不明显,说明对于气滞血瘀型,MRI诊断结果较CT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澄,艾阳平.颈推病的影像学检查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549-3550.

[2]陈培龙,罗列波.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146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9(2):1-2.

[3]齐小红.不同诊断方法对颈推病诊断结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 317-318.

[4]孙宇, 陈琪福. 第二届颈推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6]王春晓,谢兴文,李宁.颈椎病病因病机与中医分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2(9):3-6.

[7]赵崇清,薛原,薛兴平.颈椎病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附 100例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7(3):2-6.

[8]张静.颈推病临床表现与影像检查策略[J].现代医院,2010,10(9):10-11.

[9]邵继满.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1):106-107.

[10]李国铭. 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3,120.

[11]李同军,于志国.推拿、温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28(3):111-112.

[12]温颖,李晓陵,王丰,等. CT、MRI 在颈椎病中医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4):81-83.

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第7篇

【关键词】 颈肌训练;颈椎病;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 R681.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55-01

1 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他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退变,造成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自主神经损害及由此产生的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引起的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统称为颈椎病。本病是复发率很高的退行性改变疾病,而目前我们大量的临床研究主要是研究针灸、推拿、牵引、中医的各种方法对各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本人结合在临床中的经验及翻阅大量文献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2 正常成人颈椎

2.1 颈部肌肉的解剖

2.1.1 枕下肌群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下项线内1/3;头后大直肌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枕骨下项线中1/3;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1/3;头侧直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颈静脉突下面;头前直肌起于寰椎侧块前,止于枕骨;与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寰椎横突的头下斜肌(属于颈一颈肌),共同组成脊柱颈段特有的枕下肌群,对枕寰、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1.2 颈部伸肌 项棘伸、项最长肌起于胸2至颈6棘突、横突,止于颈4-2棘突、横突;项半棘肌起于上数胸椎横突,止于上数颈椎棘突;多裂肌斜跨于各椎横突与棘突之间;颈长肌起于颈椎横突及上数胸椎前面和侧面,止于颈椎前面及横突。主要作用为伸展颈椎,维护颈椎生理曲度,是保持椎间稳定性最重要的肌肉。

2.1.3 颈部屈肌 颈夹肌起于胸3-6棘突,止于颈1一3横突后结节;提肩脚肌起于颈1一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脚内上角、菱形肌起于颈6一7项韧带,止于肩脚内上缘:大菱肌起于颈7、胸1一4棘突,止于肩脾内下缘;前、中、后斜角肌分别起于颈3一6、颈1一6横突前后结节、颈5一7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斜角肌结节、中部及第2肋外侧。主要作用为协助颈椎前屈,侧屈及耸肩,缩肩运动。

2.2 不良姿势对颈椎的影响 颈椎是脊柱中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颈椎活动度大、稳定性差。有实验表明1,颈部活动时人们对头颅姿势的控制与颈部周围肌群在三

维方向上力矩的产生关系密切,其结果导致颈部肌肉运动模式的一致性。而颈部肌肉功能异常时可产生异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应力环境使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所受应力增加,导致颈椎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和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囊水肿增厚、韧带肥厚。这些改变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对颈部周围的结构产生机械压迫和炎症物质刺激,影响颈椎周围血管、神经以及脊髓等组织正常生理功的发挥,导致了头痛、头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运动及感觉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发生。

颈段脊柱的载荷主要由头颅的重量产生,颈部肌肉和键的力臂较小,而头颅运动时的力臂较大。这样颈部肌肉产生的肌力就必须足够大才能提供头颅运动所需要的足够大的力矩,用以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和颈部的日常生理活动。

3 颈椎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

正常人体颈段的稳定性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两大部分来维持。颈椎的小关节属于内源性稳定,能够控制活动节段的运动方向,而且还有重要的承载功能,尤其在过伸位时尤为重要。从颈椎的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正常人的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一般随年龄增长,加上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行性变,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2。颈椎的稳定结构对于维持脊柱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大意义,椎体、椎间盘和颈椎韧带维持小关节的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颈椎周围肌肉、肌腱及内压维护小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3。正常颈椎的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护,一为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二为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凋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前提。正常情况下人体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达到颈椎的静态和动态平4。

4 颈肌训练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在姜淑云等5研究结果表明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说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肌力显著下降,尤其是颈伸肌肌力与屈肌相比下降尤其明显,所以F/E数值降低,颈椎运动趋向不平衡。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说明颈伸肌的肌力得到改善后,颈椎节段不稳病例数和节段数显著降低,使不稳定脊柱的不平衡运动状态迅速得到改善,从而改善颈椎间盘和小关节以及韧带系统的的异常应力环境,恢复黄韧带的预应力,增大椎间隙,减轻颈椎病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和炎症刺激症状。vaSSeljen等5采用理疗与颈操进行比较,结果理疗组平均疼痛减轻为48%,体操组52%;理疗组患者83%自觉改善,体操组为42%。Jari等6对则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及耐力训练的结果进行了一年的长期随访,证明二者均可提高压痛的痛闭。由于等长收缩锻炼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且无需设备,简便易行,禁忌症少,在康复医学中常被用作增加肌力的训练。YlinenJJ7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进行了对照,结果证实等长收缩对颈痛的缓解要显著优于等张收缩,而对于等张收缩组效果不佳的病人予等长收缩治疗后依然后取得很好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Ylinen JJ8经过一年的随访证实颈痛与废用的改变率同等长收缩力量呈负相关,等长收缩对于慢性颈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在于力量测试还是主观感受上,且这种结果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保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是由于人们在不良体位、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长时间保持屈颈姿势,引起肌纤维损伤、肌力减弱,直接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及力学性能降低而加剧颈椎的退变。慢性颈部疼痛的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屈、后伸及旋转肌群的肌力均显著降低,尤以后伸肌群肌力减弱明显。肌肉运动的不平衡导致了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加剧了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颈部正常的生理运动及其稳定性总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达到动力平衡完成的。而在颈椎动力平衡中颈后肌群起主要作用,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重要的作用。颈肌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如何对每型颈椎病制定标准的颈肌训练训练方案还需要作大量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ANVasada,B.W.Peterson,S.L.Delp.Three dimensional spatial tuning of neck muscle activatiml in humans(J).EXP Brain Res, 2002;147:437-448..

[2] Kusakabe T,Kasama F,Aizawa T.Facet cyst in the lumbar spine:rad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possible pathogenesis.Neurosurg Spine,2006,5(5):398~403.

[3] 邵宣、许竞斌、史可任等.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6-51.

[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3卷第11期2009–03–12出版2029-2031.

[5] Vasseljen,O,Johansen,B.M,Westgaard,R.H ,The effect of pain reduetion On pereeived tension and EMG- reeorded traPezius muscle aetivity in workers with shoulder and neek pain,Seand.J.Rehabil.Med,1995(27)243-252.

[6] Jari Y, Esa-pekkaT, Hannu k,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neck muscle training o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o J pain. 2005:9(6):673-68.

[7] Ylinen JJ, Takala Ep, Nykanen MJ.Effects of twelve-month strength training subsquent to twelve-month stretching execis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J Strength Cond Res.2006: 20(2):304-8.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8篇

【关键词】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切面;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3-01

现阶段我国在对中孕期胎儿系统进行超声检查时,并没有明确规定切面的数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在对中孕期胎儿系统进行超声检查时,至少需要9个切面,但是也有临床实践表明需要检查的切面为32个[1]。本研究主要总结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经验,结果发现有两个超声切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出的各种畸形胎儿80例。

1.2方法

认真总结和归纳相关的经验系统,同时对比分析国内外产科超声检查的规范和经验。认真分析不同畸形在不同切面上的具体表现,同时认真探讨产科超声检查时需要检查的切面。最后总结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超声检查切面,并仔细分析其临床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中孕期胎儿进行系统的超声检查中,要对胎儿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针对各种容易出现畸形的结构,在分娩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全面检查。在对中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时,至少存在两个比较重要的检查切面,分别是1个心脏切面和1个颅脑切面。

3.讨论

下面就详细分析心脏切面、颅脑切面的具体扫查方法、判断标准、需要观察的解剖结构、具体的临床意义和内容。

①颅脑切面:在扫查时要将探头置于胎头,声束切面要和脑中线垂直然后进行扫查。标准平面的具体的判断标准为:能清楚显示脑中线、透明隔腔、两侧的丘脑对称、丘脑之间的裂隙样第三脑室。另外环状颅骨高回声主要呈现为椭圆形,而且左右相互对称。观察结构和内容:脑中线在颅脑切面上表现居中,同时呈不连贯状态;环状颅骨高回声表现为椭圆形,左右对称,并且连续和完整,在胎儿环状颅骨高回声的两侧,当声束射入角较大时会出现回声失落的现象;丘脑主要分布在胎儿的图像中间和中线两边,呈对称的卵圆形低回声;透明隔腔在胎儿脑中线的前三分之一位置,成小长方形的无回声。颅脑切面的超声检查主要是测量胎儿双顶径和头围标准切面,很多颅脑出现异常的患儿在颅脑切面上都会表现出一些特点,比如颅内感染、脑肿瘤以及无脑儿等[2]。

②心脏切面:在胎儿的胸部膈肌上位往上的位置横切胎儿胸部,就能够比较准确的获得四腔心切面,在从心尖位置置入声束之后,就能获得心尖四腔心切面;在从患者胸骨旁置入声束后,就能获得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判断标准为在标准切面上能对胎儿心脏的四个腔室清楚显示,另外也能够同时显示出二尖瓣和三尖瓣启闭运动,而且还能准确显示出完整的肋骨声像,脊柱表现为3个高回声点。观察的结构和内容:正常的心脏位置主要在左胸腔内,大约为胎儿胸腔的三分之一,心尖朝左前方;测量心脏轴时应该沿着房间隔同室间隔长轴方向的连线,以及与胎儿胸腔前后轴线的相互夹角,正常值一般偏左,夹角大小大约为(45±20)°;心/胸比值为心脏面积和胸腔面积之间的比值,正常值范围为0.25-0.33。在判断房室的具体结构形态、连接以及大小时,要看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大小有无明显差异,左心房和脊柱相邻,在左心房和脊柱之间能发现一个圆形搏动性的无回声结构,也就是降主动脉的横切面。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呈房间隔现象,在房间隔中能清楚发现卵圆孔,行超声检查能发现房间隔呈连续性终端[3]。左心房内能发现卵圆孔瓣随着心动周期进行运动的现象。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大小相似,右心室比较靠近前方,基本上都分布在胎儿胸骨后方,右心室腔呈三角形,心内膜面不光滑,在胎儿右心室内能发现回声较强的调节束,调节束的一端位于右心室心尖部,另一端位于室间隔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四腔心切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面,是胎儿心脏检查中一个最基本的切面,在检查胎儿心室、心房、室间隔以及房间隔有无异常情况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发现腔静脉、大动脉以及肺静脉的异常现象,对胎儿进行部分超聲检查的最终结果能有效提供这些结构可能存在异常的依据,能对左旋心、右旋心、中位心以及左心、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进行明确的诊断。如果检查发现胎儿左右心表现偏小,则表示大动脉存在畸形。

总之在对胎儿系统进行超声检查时,心脏切面和颅脑切面这两个切面是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时非常重要的切面,在提高胎儿畸形的产前检出率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彩霞.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切面及临床意义[J].健康之路,2014,(6):67-68.

[2]佘志红,王慧芳,林琪等.中孕期胎儿超声筛查切面的规范化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39-41.

上一篇:C语言软件开发笔试题目下一篇:领导秘书XX年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