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2024-08-01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精选8篇)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1篇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收回成品137份。数据显示约76%的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余的认为有一些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会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另外高达81%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为了操近路而践踏草坪,能做到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只有18.92%,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但是在践行方面能做到的就很少了。这说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只停留在意识方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大学生了解生态环保知识的渠道最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其次是书本杂志报刊、学校的宣传活动,通过学术讲座报告或与同学、老师交流了解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由此说明面对学生群体,网络传媒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宣传手段,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学校的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环保活动,既体验乐趣,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其增强环保意识,在生活中注意环保。另外,学校应增加相关讲座,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科技建设,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不清楚“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具体是哪一天,当电视报纸中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的时候,只有约30%的同学会认真看,而做到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同学只有约19%。可见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较低,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仍然比较匮乏。

对于我校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方面。80%以上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少部分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学校在此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普遍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乱扔垃圾、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破坏花草、水电浪费等。而约84%的学生认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一种适度节制的消费,可见,当代大学生还没有做到绿色消费。而且学校没有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约90%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或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约92%的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个人意识自觉维护,其余都认为需要靠一些奖惩措施。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说明同学们都能够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关键,另外,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2篇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沟油”、“瘦肉精”等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东西的出现都是人们价值观念改变所致,“地沟油”的提炼的方法是博士生发现的,一个博士生研究出了危害人身体的东西,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做了一份调查来反映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建设跟不上,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价值主体倾向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且当代大学生向往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现出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趋势,我们建议创新形式激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做指导。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进行系统指导,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目录

一、调查背景..............3

二、调查目的..............3

三、调查内容..............3

四、调查情况简介..........3

五、样本设计..............3

六、调查结果..............41、.............42、.............43、.............44、.............45、.............46、.............47、.............48、.............4

七、调查结果分析..........4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己经并仍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同时说明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即带了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的的影响。为了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掌握了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数据),认真地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通过本次调查来对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更好的认识。

二、调查目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确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引导,是大学思想基础建设的重要责任。

三、调查内容

学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四、调查情况简介

调查地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调查对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所要调查的信息

调查分析方法:(1)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进行理论的分析。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计算平均数、方差、标准差进行比

较相结合)。

五、样本设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有效收回率90%,其中大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性占85%,女性占15%;理工科学生占93%,文史类占7%。

六、调查结果

1、在“促使您读大学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A、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改变家乡面貌选项的同学的人数为0;选择B、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占14.8%;选择C、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愿望占11.1%;选择D、增强竞争实力,找份好工作占74.1%。

2、在“您平时对待考试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59.2%的同学选择平时用功;有18.5%的同学选择突击复习,只求高分;22.2%的同学选择及格就好;对于挂科,则无人问津。

3、在“你觉得以下哪一类型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25.9%的同学认为善交际的人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6.74%的同学认为博学多才的人能够做出较大贡献;还有12%的同学认为政界要人在这一领域更加出色;另外16.6%的同学认为科技巨人能够更好地造福国家人民。

4、在“你最崇拜的人”这一问题的的调查中有14.8%的同学选择了明星财富名人;7.4%的同学选择了朋友亲人;大部分同学(77.8%)更倾向于所谓的专才,即在某一领域内独树一帜的人;而对于国家领导人,没有同学将它们作为崇拜偶像。

5、在“你向往怎么样的生活”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70.4%的同学选择经济适度,追求自由个性的生活方式;7.4%的同学选择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忙碌的生活方式;22.2%的同学选择平静稳定的生活方式;没有同学期望过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享乐生活方式。

6、在“无经济条件约束下,将来你是否会与长辈一起生活”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9.2%的同学选择了会接受父母意见一块生活;18.5%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有14.9%的同学表示不想跟长辈一块生活;还有7.4%的坚持走独立的生活。

7、在“对于你的梦想,你认为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3.7%同学表示只是最初幻想;3.7的同学表示那是“以往多年的最爱”;51.9的同学认为那是“会长大的幸福”;另外40.7%表示那只是“触不到的恋人而已。”

8、最后一个选择调查问题中,55.6%的同学希望职业与兴趣挂钩;3.7的同学希望自己的行业能够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37%的同学希望职业与收入挂钩;还有3.7%的额同学认为他们的职业受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下面我们就结合调查接果,对各类现象既反映出来的问题做一下分析:

在促使大学生读大学的原因的问题上,14.8%的同学选择了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说明大学生对于学科文化知识的追求与渴望;11.1%的同学选择

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愿望,表明家庭对学生的约束还是很明显,同时大学生对于维系与热爱家庭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觉悟;74.1%的同学选择了增强竞争实力,找份好工作,证明大学生当前社会的形势与就业情形有了相当的了解,对于人生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促进祖国繁荣昌盛,改变家乡面貌这一项却无人选择,表明大学生缺少爱国和家乡意识,只顾当前自己而忘记祖国,这方面急需要改善。对于大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59.2%的同学选择了平时用功,融会贯通,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试与学习的态度还是非常正确的,对于学习及学业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方向;18.5%的同学选择了考前血拼,高分就行,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于大学及考试的意义没有适当的认识,大学是发展自我的黄金时刻,而并非是考试高分评价学生;22.2%的同学选择了心态平和,但求及格,这部分学生明显有些消极,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并非是及格而已,况且要有竞争意识,你不学总有人在学,落后吃亏的是自己;令人欣慰的是没有同学选择懒得挣扎,挂科没啥,证明大学生中颓废堕落的学生还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健康向上的。

关于大学生对各种类型人士对于社会贡献的看法,25.9%的同学选择了谈笑风生,交际能人,说明大学生对于与人交往和个人修养的认知还是不错的,各人有修养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交际更是重要使社会各方面和谐;0.74%的同学选择了博识多通,文艺才人,表明大学生对于文艺才人对社会的贡献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事实大致如此不过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还是不容小视的;出乎意料的是没人选择叱咤风云,政界要人这一项,政界对于社会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或许是调查的学生大部分是理科生的原因,对于政界的看法有些偏激,但政界几乎是社会许多决定的拟定着,对于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66.6%的同学选择了潜心研究,科技巨人,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这个时代的主导,先进的科技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说明大学生于当今的时代接轨并有自我的认识。对于你最崇拜的人,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约占77.8%,然后是明星、财富名人,占14.8%,朋友亲人占7.4%,没人崇拜国家领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专业方面的学习,崇拜任何有专业技能的人,从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追求成功,渴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抱负,这是十分值得赞扬的。但是,对于国家领袖和朋友亲人缺乏敬畏,也侧面反映大学生的急躁心理。对于你向往的生活,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尽可能的追求个性的自由生活,占70.4%,一部分喜欢平静稳定的生活,占22.2%,对于为了丰厚报酬而挺尽全力的人仅占7.4%,无人喜欢无尽的享乐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喜欢奋斗而且渴望自由个性的人生态度,既不碌碌无为,又不被工作牢笼所困的思想。同时,当代大学生极力反对享乐主义高尚情操。对于是否将来和长辈生活在一起的问题,大学生都各有想法,但希望和长辈一起住并认为可以照顾长辈的超过半数,占59.2%,认为无所谓的占18.5%,最好不要的占14.9%,坚决不要的占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3篇

200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纲》明确提出国家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并指出环境文化以及校园环境是其中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应优化生态校环境,积极创建绿色校园,将绿色校园的硬件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浓厚的环保氛围。

二、优化杜会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杜会

随着新时期社会的转型,高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有走进社会才能使大学生亲身体验生态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必须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努力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环境由单一的政府管理行为转变成在利益驱动下的市场和企业行为,使环境保护工作真正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行为。首先,政府要转变以往在环境保护方面自上而下的模式,在环保工作方面要逐渐实现由政府管理一切向政府和社会分权的职能转变,加快建立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公民广泛参与的环保综合管理体系。其次,政府要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的作用,适时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依法制定环境法规,为公民提供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和道德依据。再次,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引导员、监督员和服务员,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环境保护责任机制,鼓励企业和公民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利用市场机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生态宣传教育营造生态环保的社会文化氛围

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加大宣传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或短片的力度,积极表彰和宣传保护环境的行为,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事件和行为,使人们深刻领悟到环境破坏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三、注重实践养成教育,培养环保的行为习惯

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性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生态意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既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又是检验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成效的重要方法。“生态道德作为道德观在自然生态领域环境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是用来约束和规范人类对待自然、对待生态、对待环境的行为”。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生态保护实践活动

第一,学校党团组织积极举办生态文化节,开展多形式的生态文化活动。学校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时积极开展植树种草、环保宣传展览、组织回收废旧电池等生态环保活动,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面向全校的环境宣传、护绿行动、环境监督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校园、保护环境的优良道德品质,激发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的热情。

第二,学校鼓励大学生成立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社团基础上,积极发挥环保社团的作用,通过环保社团及其他社团组织倡导和发起以保护动植物、河流为主题的巡演和募捐活动,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的社团组织共同开展大型环保活动,使大学生在直接与间接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环保的理念,培养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了优良的生态意识。

2、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生态保护实践活动

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除了举办各种校内的实践活动外,学校还应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中受到良好的体验教育,提高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鼓励大学生过生态生活,做绿色公民

生态生活观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科学生活,其包含五项内容: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生存。绿色生活要求人们从生活细节做起,如自觉地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其中消费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物化了。尽量赚最多的钞票,消费最多的商品,占有最多的财富,从轻地享受生活乐趣,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崇尚节俭的思想被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所淹没,代之而起的是消费主义的盛行。这种风气同样存在于大学校园里,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养成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性和浪费型消费。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费理念,引导大学生在生不断提高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在生活中努力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必将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系统学习、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在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开展。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积极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全与建设,这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有重大意义的。

摘要:当今,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种种生态问题,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意识的教育离不开切实有效的教育路径,需要多种方法和途径以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延续人类生存的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全体社会成员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情况,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以便于引导大学生们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好的投身于共建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本课题组对安徽新华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网上调查为主,对安徽新华学院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1份。问卷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方面设计了22道题目,题量适中,有层次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难度一般,基本能反映调查对象在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呈现出“责任意识强、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强,但忧患意识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认同,在对“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职责?”问题回答时,80.06%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5.54%的学生认为应是政府责任,这说明大学生们能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但是忧患意识不高,在“您对当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有何看法?”问题调查结果分析中,有62.33%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忧但不影响平时生活”,仅有24.93%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

(二)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但知晓度不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生态文明知识11.08%的学生“非常了解”,62.0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22.71%的学生“基本了解”,4.1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虽然学生们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在对“生态文明的内容”“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这些问题的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并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大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如表1:

这说明生态文明教育也在多渠道渗透,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同时网络媒体等现代宣传方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度不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热情高涨,大多数都能对“节水节能、双面打印、剩饭剩菜、垃圾分类、践踏草坪,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日常行为调查作出环保生态的选择,但在对“您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回答时又会出现表2所示情况:

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在需要扔垃圾而周围又无垃圾桶时84.49%的学生选择“先拿着,找到垃圾桶后丢掉”,说明学生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律性还是有的,但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面对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时没有起到传播、引导和模范先锋的作用。当发现生态问题时,13.02%的学生愿意主动找政府机构反映问题, 8.59%的学生表示可以联系媒体曝光,49.31%的学生选择“只会和周围人抱怨一下”,更有29.09%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参与意识不高,在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行为往往会采取消极态度面对,所以提升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几点建议

综合调查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笔者建议:

(一)高校应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59.56%的学生认为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当前,高校在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上多数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部分专业课程建设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笔者建议高校可以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责任,可以将“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部分的内容单独拿出来,做专题设置,系统设计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介绍。也可以开始专门的生态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系统教育,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组织生态环保社团,多渠道多形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调查中有72.85%的学生认为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在安徽新华学院的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环保社,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行动,但参与人数有限,活动范围不广,活动形式单一,笔者建议高校中可以积极鼓励,支持组建专门的生态环保社团,制定完善的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使生态文明宣传具体化、规范化。学校更可以利用生态环保社团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生态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讲座,举办废物再回收利用的环保作品展,开展节约水电、节约资源的倡议活动,给树木悬挂“爱心牌”、开展“栽植感恩树”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定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

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是引领社会大众的风向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度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日益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美丽中国”将会绽放出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赵业丽.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4-31.

[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申秀英.徐美.刘春腊.刘沛林.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4]罗先诚.钟业喜.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04.

[5]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SK2012B236)研究成果。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5篇

课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

学院:专业: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2013年6月25日前言 1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大学生的肩上,大学生理应成为护绿的卫士、环保的先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本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此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更是值得关注的。大学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但目前,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尚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探究出更为合理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3年6月,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载体,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24份,其中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80%,问卷容量为2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寝室废品浪费,有91.67%的同学经常或偶尔一次性筷子的餐具。62.50%的同学会直接把寝室废品卖掉。41.61%的同学认为学校内水电浪费现象很普遍,41.61%的同学认为学校内乱扔垃圾的现象很普遍,45.83%的同学认为学校内找不到电池回收箱,66.6%的同学几乎不或者偶尔会注意节约用水,还有其他一些同学认为学校内还存在着其他较为棘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如传单乱扔、污水乱倒,食物浪费、装饰性的灯光太多等等。

调研结果显示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足。学校没有对一次性餐具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而是听之任之,学校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减少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水电浪费等不良现象,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大学生对待随身垃圾的态度也是令人不太满意,仅有37.5%的同学表示会一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62.50%的同学表示会尽可能的扔进垃圾桶。然而,经过我们于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走访,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校园道路两旁的小草坪上,垃圾随处可见;商业街道路上的垃圾更是四处散布。并且,在我们的问卷中亦有显示,在位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本校大学生中,共46.61%的人认为校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并认为其是学校生态文明建中的的主要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只有16.60%的大学生表示会很乐意参加环保实践活动,62.50%的大学生表示一般般,即不太愿意。20.83%的大学生表示很不喜欢或者看情况。

由上述数据可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普遍有“要环保”的意愿,但大部分没有做出相应的环保举动,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仍旧缺乏真正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消费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消费模式,是消费模式升级的具体表现。从结果中可知,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足以真正指导其形成良好的绿色习惯。

(三)调查结果思考

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大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

1.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显得被动性较强,而主动性、自觉性不够,甚至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大力推行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才能提高实效性。我国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和技术的课程设计,忽略人文素养的课程规划,导致高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造成一些大学生漠视生态科技道德,缺乏对待专业技术的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行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种以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前高校教学偏重于生态知识介绍,忽视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和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曾经有教授提出:环境伦理教育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抓好意识的培养、榜样的感召和行为的引导三个环节的工作。在调查中,62.50%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等多形式宣传教育,29.16%的同学认为学校要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还有同学认为可以增多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加强有关生态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及形成良好的绿色习惯的对策

(一)大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及良好的绿色习惯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

“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具体实行措施

学生方面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生态

文明建设意识的提升虽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加强生态保护的执行转化能力。

1.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查漏补缺,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生态文明报告、讲座和研讨会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2.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提高践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自身的一份力量。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知行转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在生态环保上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学校方面

1.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当前,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开设内容中,并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在少数通识课中做了些较为基本的介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势与政策»的教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们讲述。但是,这样的讲述和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世界环境日不清楚或认识错误,有许多学生要求学校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正是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足的表现。

2.多组织开展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优化志愿者活动结构

通过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志愿者活动,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是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针对学校生态环保活动数量不足、宣传不够、规模不大等问题,要加大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的力度,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规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数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让每个有意愿、有热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提升,进而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

3.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我校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

4.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

校园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校电视台、广播台多一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多开展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竞赛等等。学校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校内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进一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及绿色习惯、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6篇

一、调研目的

为了响应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社会”的伟大号召,为了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评估与提高中贡献一份力量,我利用此次社会实践的机遇,进行了此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的调研,对三家村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估,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地探究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对当地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现状进行评估,并在生态意识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策略。

与此同时,我也期望能通过对调研结果与搜集相关资料的对比参照,将其推广到我国整个的北方农村地区,重点将放在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上。

二、调研对象

三家村部分村民

三、调研方法

本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调查采取以走访、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研方式展开。 此次调研主要通过评估当地生态现状,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状况。同时 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现状。

即此次调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针对当地的生态现状,从存在的现实状况入手,然后再上升到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后者服务。

在此次调研中,共在三家村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为92.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率为91.0%。而在问卷的统计中,鉴于无效问卷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无效,采取排除无效答案的处理方式,以充分利用调查问卷。

由于我并非专业调研人员,同时也受专业知识、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此次关于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调研并不十分专业,存在着许多偏颇之处。但是我认为此次调研的准备工作是细致的,调查工作是认真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科学的。通过这样的步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一定得代表性,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三家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部门,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快速消耗,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政局的稳定。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农业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农业生态环境是21世纪面对的社会重大问题之一。

我通过调查问卷和调查走访,以及我队员的自我观察,结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调查走访记录和队员们的三家村生态及生态意识现状书面评估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家村现有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下面我来看一个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三家村目前的环境与生态状况如何?

A)不好 B)一般 C)好 D) 不知道

数据统计结果:

如上图所示,我可以看出,在我的调查对象中,有2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好,有7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一般。

农村与城镇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农村垃圾的随意散布,到处都可见散落的垃圾,缺乏统一的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既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又是一个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的问题。

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一般都是随意排放,使得各处都可以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如图)。此外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也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而随着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往往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三家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当地较大部分的村民对日常生活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都是随地处理,直接排放,使之自然地风干。有些也采取明渠或下水道方式排出,一般直接引入村庄周围的小河流。但事实上,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在完成了对三家村生态现状的论述与评估之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三家村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

首先明确生态意识的概念: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生态意识的特点: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

通过我的调查,综合各项调查数据和资料,结论为与三家村现有生态现状较为乐观的情况不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下面分点作详细阐述: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环保知识问题及我所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我通常所指的“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多选)

A)废气 B)废液 C)废水 D)废纸 E)废渣 F)废弃的白色污染

数据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三家村较多部分的村民对于极其基本的生态信息缺乏了解。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本次在三家村的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其他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以整个农村地区为展开面,我得出结论:农村村民在生态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缺乏对当地环境的归属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态度较为缺乏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生态意识中最重要的观念。它如同一座房子的根基,一种理论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直接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指导着人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从上面的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到,能够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指导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村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改善现状的策略分析

面对着农村村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不容乐观的情况,以及进一步增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的迫切性,我参考相关书目及资料,提出了以下几点以培养和提高村民生态意识为目的的策略。

(一)教育的引导?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心理和道德的层面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制力,以约束人的行为,以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并为形成所期望的文化环境提供条件。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在普及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的。而任何一个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必须注重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仅要让生态意识于民众的心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心中深深扎根。

(二) 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多种作用,法律通过其效力的实现,而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的强制的引导作用。法律的作用是外在的强制,而道德则是内在的强制。为实现法律的效力,必需辅之以相关的具体制度。生态意识可以塑造文明的法律和制度,同时法律与制度对生态意识的培植也在起着保障与巩固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方式,设立具体的维持生态安全的程序和制度,对于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依法追求其责任;对于在保护环境、有益于生态安全的行为予以奖励。通过奖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加强对法律的信仰,对生态意识的信仰。而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对善加以褒奖,对恶加以惩治,即使通过教育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生态意识,然而此种意识的存在却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教育的引导目的得不到法律与制度的有利保障,则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感情将逐渐丧失。对于民众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法律,不仅仅包括环境法,而且需要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三)政府部门的努力

政府部门在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其必尽的义务。

这就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与落实;包括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措施,建立合理机制来加快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还包括了加大政府相关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第7篇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自以来,四川省以生态省的建设为载体和抓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因此,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农村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一、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深入调查生态文明意识在广大农村树立的情况,课题组自编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主要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以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等三个维度来调查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以期进一步探究在农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对农村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

7月至8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奔赴了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广安、达州、泸州、西昌、遂宁等地区,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0份,收回问卷1086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1007份,有效率为92.7%。应用微软Excel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解释以统计结果为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最高,为57.9%,其次是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为52.9%,而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最低,只有25.3%。下面具体对本次问卷中生态文明意识的三个维度及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生态文明意识是基于生态文明知识的有效认知基础之上而得以形成的。因此,了解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就成为分析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首要方面。本次问卷主要通过5个问题来考察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

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总体不高,知晓的比例为52.9%,刚刚过半,也就是近一半的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是不了解的。其中基层领导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相对要高些,但仍然不太理想,占67.5%。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时间,知晓的人最少,只有39.8%的人知道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什么是生态文明。当问及国家是什么时候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只有31.1%的人能正确选择,其中还不乏有猜测的成分。而对绿色产品和白色污染的的概念以及废电池的危害,知晓程度相对高一些,分别占64.6%、63.6%和65.8%,但离“全社会”这个要求也还相距甚远。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同度比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要稍高一些(高出5%)。但仍然比较低,只占57.9%,基层领导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同度相对较高些,占76.1%。

本部分主要包括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环境责任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1~2题是对自然观的考察,即考察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只有49.6%,也就是还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够正确认识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而其中对“您认为人能够战胜自然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更是令人堪忧,居然还有33.9%的人认为人能够战胜自然。表明农民的自然观很大部分还是属于工业文明框架下的“天人对立”和“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没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理念。

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绝大多数人(70.2%)能够意识到是每一个人的事,这表明人们的环保责任意识相对比较高。对于燃烧秸杆的做法,一半左右的人认为是不对的,当问及他们认为不对的原因时,几乎都能说出会造成大气污染。而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22.7%的人群都是把秸杆作为燃料来煮饭,他们认为可以节约燃煤,因此是对的。而还有26.1%的人表示从来没想过对与错,怎么方便就怎么处理。5~6题旨在考察公众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态度,63.5%的人都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却有26.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问及选“无所谓”的原因时:大多认为退耕还林与自己关系不大。而对于在家附近建一个有严重污染的化工厂,大多认为虽然有污染,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创收,这表明还有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重要。

(三)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

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最高层次和最成熟的发展阶段,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2]因此,调查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非常低,参与意识不强,只有25.3%的人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而基层领导有38.5%的人符合。其中对于塑料袋的使用,依然是极其普遍的,有94.3%的人都在长期使用。但大多村民表示他们一般都会进行回收利用。但当问及回收的目的时,几乎100%的人都是为了节约开支,而不是为了环保,这表明了公众的部分环保行动是出于自我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环保意识的淡薄。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令人堪忧的,有64.5%的人依然是采取传统的堆放和焚烧方式。

上述2个问题都是导致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关于沼气的使用有53%的人有时用或常用,还有47%的人从不用,因为根本就没有建设沼气池,可见公众或村干部们对于当下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推行力度不够。最后2道题是考察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当问及“您村有专门的政策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吗?”只有31.1%的人说“有”,28.7%的人选择“没有”,而40.2%不知道是否有。而基层领导干部中也只有52.1%的人选择“有”。这表明农村缺乏相应的政策来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关于“您的环保知识主要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一题的回答,选择通过乡、镇领导和村里领导宣传的分别只有22.1%和34.6%,而绝大多数是通过电视或亲戚朋友等渠道知道的。可见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缺乏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更缺乏相关的基层人员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离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四川农村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现象。

2.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推行力度不够。

综上所述,四川农村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比较薄弱,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更是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二)建议

1.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引导树立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观、政绩观组建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专家宣讲团,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采取专题讲座、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省和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都充分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万万不可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同时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绿色GDP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持竞争优势、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促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忠实践行者和推动者。

(2)加强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收知识能力不强的状况,科普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又具有吸引力,这就要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编写农村环保科普知识系列读物,将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活化、通俗化,让农民看得懂,易接受。

同时,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切忌单一的说教,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3]

(3)把生态省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从小培养娃娃的生态文明意识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注意从幼儿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建议把生态省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农村各级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就要求,首先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同时组织有关专家专门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小学、初中、高中),编写相应的的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或课本(如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在成绩考核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考核外,还应把学生的环境行为作为学生个人、班级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要注意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幼儿从小学会爱护身边自然界的生命、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2.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

(1)政府牵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针对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情况,政府应该起着主导作用,组织举办各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活动时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例如通过政府牵头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于在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基层党组织、学校、社区、村镇,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予以表彰。举行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即环保布袋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农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2)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除了政府主导以外,还要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因为民间环保团体既是公众维护自己合法生态环境权利的需要,也可以帮助和配合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工作,是沟通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桥梁。因此,政府要为民间环保团体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鼓励其在全社会提倡符合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塑造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和环保行为习惯。强化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使之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5]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包括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制度等在内的系列公众参与制度。对涉及群众生态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实行公示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保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议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的评价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之中,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

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定以工作绩效和公众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采取百分制,由工作绩效目标考核得分和公众满意度考核评价得分加权重计算。

(3)建立村民形象评议和奖励制度

借鉴贵阳市乌当区偏颇乡的经验,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评议村民的形象。评议内容包括思路创新、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文明生活、环境整洁;保护生态、美化院落;民族文化、弘扬传承;崇尚科学、重视教育;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言行文明、礼貌待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齐心协力、争创平安等方面,并对每个方面赋予不同的分值,根据得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季度考评”和“年终总评”两种形式,根据考评结果对优秀农户进行奖励和表彰。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德育教育,生态环境

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急迫性

生态文明意识是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科学的文明意识, 它的前提即为人类对实践活动进行真理性的追求, 它具体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和他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时能够采用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一种思想。但是, 我国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缺失的弊端存在已久,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 在普通的大学校园中, 学校只是一味地重视利用德育教育对学生人文和政治素质进行培养, 却大大地忽略了人与自然这个层面。目前, 一些高校开始对高校学生开始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 开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程, 并不断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绝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相对较大的提高。但是, 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 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诸如此类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 但教育的内容比较钱层面, 并仅仅是走了形式, 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深入的剖析。学生们因此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仅存在表面而缺乏实际感受。

在高校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就让大学生能够十分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到生态问题, 并发动他们尽自己所能去解决, 由此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中逐级建立起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在校园时就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然资源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合理利用最终会在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进一步去制约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的理念就要告知大学生去崇尚自然, 爱护自然环境并能够做到珍惜生命和善待生命。因此, 如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培养, 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教育中亟待进行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

在高校中为了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学校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必须创建一门高度融合的、系统地涵盖基础的生态知识的学科, 并且不断将这门学科和高校中的文科学中进行融合与变革, 保证其能够与人文、政治教育同等理解层次, 让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并演变成为高校中每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

2、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高校中的德育教育, 而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活动引导者和主导者, 因此, 正如我们所知, 德育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生态教育讲授和传播的实际质量。针对于此, 在高校中只有不断对这方面的教师进行良好的严格建设, 才能够在日后授课中发挥出教师在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意识培养中的十分关键的引领作用, 打造一支生态文明教育水平过硬的、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高校中的校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 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逐步地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 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造过程中, 必须不断地将生态文明这一关键价值观融入其中进行教授, 让广大高校学生在应对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价值观, 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不断地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生活逐步进行建立, 这对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能够产生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若要把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进行融合, 就需要先构建出和谐文明的校园生态环境, 以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子系统, 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自然和谐校园”, 不断努力营造出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高校的校园逐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示范基地。

4、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实施生态文明教学, 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实行开放型教学, 逐步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 首先需要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对学生生态问题的识别和分析, 让学生参与决策和分析, 对实际中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挖掘劳技教育的内涵——力求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开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 引导学生不同的学法, 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其次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或调研、观察等活动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5、树立保护的良好典范

在德育教育中, 进行榜样模范教育一直以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生态良好, 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 从自身做起,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并不断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之中, 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昌伟, 孟宪霞.试论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

[2]刘小英.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5) .

[3]傅晓华.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演化——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系统学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 (03) .

上一篇:乡镇爱护环境卫生倡议书下一篇:武汉大学普通物理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