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呼唤作文

2024-08-03

蒲公英的呼唤作文(精选14篇)

蒲公英的呼唤作文 第1篇

我是一株小小的蒲公英,和许多的小伙伴生活在大森林旁边的绿草地上。这里每天鸟语花香,树木挺拔翠绿,还有一条潺潺的的小溪翻卷着水花流过身旁。转眼间我就长大了,我的伞已经全张开了,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风婆婆悄悄的呼唤我,我拉着她的手飘啊飘,踏上了寻找新生活的道路……

飘啊飘,飞过森林飞过小溪,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里有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商店,还有拥挤的人潮,好不热闹。这时我的目光突然定格在柏油路中间的的一排护林带上,这里土壤湿润景色怡人我非常喜欢,我迫不及待的飘了过去。“蒲公英别去!”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原来是我故乡的`伙伴小百灵。他面色忧郁,声音嘶哑,这还是那个爱唱歌的精灵吗?“亲爱的小蒲公英,你还是赶快离开这儿吧!这里的大气污染很严重,人类汽车排放的尾气和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使天空变得灰蒙蒙的,有害气体越来越多,你是没办法在这里生存的。”听了小百灵的话我十分恐慌,随着风婆婆惶然逃离了。

飘啊飘,好像前面有一条蜿蜒的小河,过去看看,哎呀,小河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原本是清澈的水流却呈现一种十分难看的浊黄色,岸边有一条小鱼在哭泣,他对我说:“这里原来还山清水秀,可惜好景不长,自从有了一家染料厂后,人类把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河道也被大量的生活垃圾堵塞了,大量的同类泛着白花花的肚皮躺在曾经的美丽家园,小金鱼的眼泪都流干了。”听了小金鱼的哭诉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还是自己的家好啊……“风婆婆,外面的世界太糟糕,我要回家……”

飘啊飘,“我的家,我回来了!”啊,天哪,这还是我的家吗?树木全被砍伐,小溪不知去向,周围一片狼藉,推土机轰轰的冒出一股股黑烟,有一群人拿着图纸指指点点,规划着他们认为的美好家园。看着被夷为平地的家园,我泪流满面:“人啊,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难道为了你们的私欲,就连我一个小小的蒲公英都没了立足之地了吗?”

夜晚,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在梦境里天空湛蓝,小草碧绿,溪水清澈,我的家还是原来那么美丽,大地母亲向我张开了温暖的怀抱,在梦中,我含着泪花笑了……

蒲公英的呼唤作文 第2篇

五六月回到老家,一打开车门,就感觉有种熟悉的味道。一下车,我便会迫不及待的奔向那片蒲公英田。

来吧!与我一起奔跑吧!我会带着你奔向那片蒲公英!奔跑的时候,你会听到一种特殊的声音,那声音时而细柔,时而粗抑,就与我小时候听到的一样。可只要当你突然停下站着不动,那种熟悉的声音便又没有了。所以,我喜欢奔跑在那条神奇的乡间小路上,无忧更快乐。

来吧!与我一起跳入蒲公英田吧!就像跳到软绵绵的小床上。这时,身旁的蒲公英种子就会慢慢散开,围着你悠然飞舞起来。远远看去,它们就像一把把蓬松的小伞。轻轻捏住一朵,细细地看,那纤细的嫩茎顶着硕大的毛茸茸的小脑袋,纯白而柔软。看着这小巧而又蓬松的蒲公英,你会想到棉花糖,真想一口把它吃掉,这样,快乐就能被我这样吃进肚里。可是那只是童年的一个想法,可这个想法现在仍存在我的脑海里!

我轻轻吹飞了一朵蒲公英,它的茸毛散开,就如一只优美的白色小精灵,在天空中轻轻飞舞,随风飘荡。我的目光追寻着它飞走的方向,可视线却模糊,渐渐找不到它的身影。我想是微风带走了它小小的梦想,随着风轻飏到远方,然后它会默默的扎根、生长、开花,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拥有和放飞新的理想!

晚上五点左右,天空像是被火烧了一样,夕阳映照在这片大地。这时,一阵风吹过,外层的蒲公英在一瞬间飘向空中,我慢慢躺在这片蒲公英中,四肢轻轻摆动,面带微笑的看着身边一朵朵承载理想的蒲公英飞向那赤橙的天空,每一朵蒲公英都被镶上了金灿灿的光边,也许是由于光线角度不一样,你可以看到赤红的、暗橙、浅橙的蒲公英,不再是单一格调的白。也就在那一瞬间,蒲公英同样为天空,点缀上了缤纷色彩!就这样静静躺着,看着,你会感到这种美是无与伦比的。

直至天色暗淡了下来,已经看不清蒲公英的模样,我这才回家,但我暗暗与它们约定着,明天还会再来与它们玩耍!

小小的蒲公英承载着梦想飘向了各处,它们无论被风吹向哪个方向,无论停留在哪一寸土地,都能努力地生根发芽。童年的`那片蒲公英,我看到了那朴实无华的品质,感受到了为理想而不倦追求的决心。

童年的那片蒲公英让我感激,让我敬佩,更让我学习你的勇敢和执着!

新理念呼唤新的作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创新,作文教学

创新是一种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因创新而永恒。新课改倡导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发展空间, 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新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树立新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了解学生喜欢什么,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魏书生语) , 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 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写作是心灵的释放。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给予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让他们发现写作中的亮点, 促成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有创意的表达,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爱好,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 让学生写 出更多文 质兼美、富有 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

二、开发利用写作资源, 激活学生创作灵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 关注生活, 开阔视野, 丰富体验, 以此激活学 生创作灵感。

课文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 教师可以开发利用其中的写作资源, 通过解读 课文, 欣赏佳作, 感悟文学 艺术,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创作灵感, 让他们搜寻自己在生活中或记忆里的朵朵浪花, 用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述心中的想法。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说明生 活与教育 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去寻找 发现, 在生活中获得感悟。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及时捕捉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有意义的材料并如实记录下来。只有自己动手, 才有真情实感。

三、开创作文新局面, 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是思维的表 现, 因此写作 训练伴随 着思维训练。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及表述能力, 必须对作文的命题构思、立意、题材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 命题构思的新突破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 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 表达”。为此, 教师应减 少命题写作, 提倡学生自主拟 题, 体现新、奇、活, 富于创意。如,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 文, 可拟《亲情 悠悠》《父爱如 山》《幸福的滋味》……这些题目活泼清新, 能吸引学生,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倡多角度、多样化构思。如以“网”为话题的作文, 可拟《第一次撒网》《生活在网络时代》《网里人生》……平时作文可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统一要求, 倡导个性化作文。

(二) 立意的深挖掘

新课程作文教学倡导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 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自己的精神,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 在作文立意方 面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例如, 写有关“亲情”的作文, 可以褒扬亲情, 因为拥有亲情;可以呼唤亲情, 因为亲情 被遗忘;可以渴望亲情, 因为失去亲情;可以正视亲情, 因为亲情被践踏……当然, 还可以另辟蹊径, 颂扬不是亲情 却胜似亲情的人间真情。

(三) 题材的新拓展

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拓宽写作的题材。例如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等, 让他们关心天下大事、了解新闻动态;利用报刊、杂志等, 让他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利用参观、访问、劳动等实 践活动, 让他们了解社会、获得体验。还可以组织学生 展示、交流已经掌握的材料, 使之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 从而拓宽写作题材。

四、以改促写, 历练作文能力

呼唤真情作文的回归 第4篇

【关键词】作文 真情 观察 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给我们指出了文章的正确作法,写文章要有真正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巴金先生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可见,真情是作文的法宝。只有说真话、写真情才能揭示生命的力度和厚度。

而看看这些年的考场作文,真实的状况令人震惊:很大一部分考生在作文中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真实的生活,言必李白、杜甫;文必李清照,陶渊明,这样的文章虽然有“文化素养”,但却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作文为何不能回归本色,我们又如何写出有真情的作文呢?

真情,一个走丢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往往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长久以来,“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作文动辄不是“人生的思考”,“哲理的思索”之类的沉重话题,就是“道德说教”,“是非判断”的抽象话题。而作文评分也一直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走的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这样,学生已没有了自己说话的份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作文时简单化、功利化、模式化,学生作文时不得不戴上面具,说假话、空话。与此同时,“满分作文”“作文宝典”之类的作文书“你方唱罢我登台”,像流水作业一样安排好道道工序,只需填料、压模、组装,作文过程基本成了造假和贩假的过程,成了丧失自我的一纸“空文”。而“文必已出”“言为心声”的写作原则早就被师者和学者抛之脑后。所幸的是,通过对这两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笔者明显感觉到作文正在淡化“人生的思考”“哲理的思索”之类的沉重话题,弱化关于“道德说教”,“是非判断”的抽象话题。取而代之的是更生动的“现实中的社会生活”,更真切的“我的生活”之类的话题,命题更贴近高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如07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我能》、《有句话常挂在嘴边》,08高考作文《他们》、《带着感动出发》等作文题目都是要让学生写出真情。

真情,掀起你的盖头来

要让真情回归作文,首先要有健康的情感,这是作好作文的根基。深刻的见解离不开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健康的情感,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如坚持实事求是,“以我手写我心”,要坚持说真话,表真情,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即使是在虚拟情境的作文中,虽然写的不一定是“已有的事”,但一定是“会有的情”。笔者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为了让学生写真情作文,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们为母亲洗一次脚,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这样的作文应该多写,因为这样能培养学生“孝”的这种健康情感。

其次要有正确的正确的审美观。要走出旧的审美“围城”,抛弃“高大全”,可“审美”,也可“审丑”;重情感,也重艺术;尚崇高,也尚平凡。去年的一篇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写得相当平实,可以说是口语化,这篇作文看来虽然平淡,但它却有对父母辛劳的关心,有帮父母减轻生活重压的实际行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家庭,看到普通的父亲母亲辛酸地挑起生活的重担,看到一位懂事的儿子想为双亲分担一点生活的忧愁。这样的作文,有一种淡然的愁,但却多了一份生活的真,少了所谓的文化底蕴,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真诚,得高分也是理所当然的。

再次还要学会观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是听到有些同学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情感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观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观察很是简单: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天上的流云如何地翻卷;留心同学读书时的不同情态;听小鸟的鸣唱是欢乐还是悲伤,听山泉的流淌是奋进还是低回……当你留意了,你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当你留意了,你就会有如岩浆般的激情;当你留意了,你的作文就会字字珠玑、处处真情!

最后要及时记录心中的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记日记了。听到鸟叫,我们要学习王维及时写下“鸟鸣山更幽”,学习他随时随地记录下他的体会;看到花开,我们马上会想起川端康成,他在凌晨的时候看到海棠花未眠,就萌生了这么多的深邃的思想;听到落雨,我们就要学习李清照吟出“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及时记下对雨的细微的感受。及时定格这些瞬间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将成为丰厚的文章题材,为真情的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读书时发现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录下来,并且作一番的思考,把所领会的写进摘录本。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平时还当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这是一个中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蒲公英的作文:想家的蒲公英 第5篇

其实我是很想蒲公英妈妈的,很想我的兄弟姐妹的。

可是我一旦离开了家便不知怎么回去了。漆黑的夜晚,一晃眼就过去了,白天,我与高大的树伯伯打招呼;与美丽的蝴蝶姐姐一起玩耍;与勤劳的蜜蜂哥哥一起劳动;与鲜艳的花儿一同跳舞。我聆听清凉的山泉弹奏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音符;我听百灵鸟唱出娓娓动听的旋律。

到处盛开这花朵,鸟语花香!啊!外面的世界真的和蝴蝶姐姐说的那么精彩啊!噢,不是是比她们说的还要美!于是我马上写了封信让邮递员叔叔蜻蜓送回家--一座山上的一棵榕树下,告诉妈妈和兄弟姐妹们:“请你们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你们不用担心我,我很好,我很想念你们!”

很快,夜晚再次降临,在深蓝色的夜空下,几颗星星显得格外耀眼,星星们调皮地冲我眨着眼睛,冲着我笑。

清晨迈着优雅的步伐,悄悄地来了,我静静地等待着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太阳公公,也许是年龄大了,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地走上工作岗位,一缕阳光洒在我的身上,使我变得闪闪发光。我感觉好像被什么东西托起来了,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扎着辫子的叫做什么,噢,对叫做人的动物。听小鸟妹妹说,那些人把她的姐姐给抓了起来关在笼子里玩呢!我害怕极了,慌忙闭上了眼睛,没想到她只是把我轻轻一吹,吹到了一条小溪边上,落地生根了……

蒲公英的呼唤作文 第6篇

蒲公英,又称婆婆丁,总苞钟状,长22毫米,基部圆形,先端具短突起。

我从小就喜欢蒲公英,因为它们就像大地上的“小伞兵”。

当风一吹,这些“小伞兵”被吹到了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旅程,再降下来之后,就会扎根到新的营地。

来年春天,它们就会长出好多好多的小兵——新的蒲公英。

蒲公英的呼唤作文 第7篇

荷鹰(延职附小三年级)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了王家坪旧址,观察蒲公英。

蒲公英相当于一名医生,喝蒲公英花泡的水,就是保养身体;吃蒲公英的叶子拌得凉菜,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蒲公英种子的毛毛就是起飞器和降落伞,风阿姨吹了一口气,种子们就起飞了。

到了一定高度,种子们就开始跳伞了。

它们像一颗颗子弹一样,落了下来,然后把头扎进了土地里。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多么可爱的蒲公英啊!

我喜爱的蒲公英

荷壹(延职附小四年级)

一天,我一边走,一边吃我最爱的酱汁牛肉味瓜子。突然,一个东西飞进了我的鼻子里,我打了一个喷嚏,我一看,原来是一只蒲公英。

蒲公英,又称婆婆丁,总苞钟状,长22毫米,基部圆形,先端具短突起。

我从小就喜欢蒲公英,因为它们就像大地上的“小伞兵”。

当风一吹,这些“小伞兵”被吹到了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旅程,再降下来之后,就会扎根到新的营地。

来年春天,它们就会长出好多好多的小兵——新的蒲公英。

我喜爱蒲公英,因为它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和勇敢。

语文作文教学呼唤回归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怕作文进而喜欢作文,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回归生活:源头活水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得昼夜不息。”看似寻常的生活最奇崛,要善于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都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就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的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让学生从一花一草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深情厚意,从同学老师那体会关爱与温馨。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与人友好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比如面对明月,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启迪的哲理。

在指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个话题进行写作时,我发现与母亲朝夕相处,成天在母爱的羽翼下生活的学生却不知所言,大多数学生都凭借记忆中的作文书上的情节去编造,不是生病了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下雨天母亲给我送伞,干瘪乏味、言之无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走进母亲生活,通过对母亲眼神、活动、行为、举止等观察,体察母爱的特征,并在全班建立一个档案袋,记录大家调查的结果。除此之外,我还号召学生与母亲换位,像母亲悉心照顾自己一样,为母亲做饭、洗衣、盖被子,亲身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不易,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得真实感人。正如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里所写:“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回归书本:它山之石攻玉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只有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如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由于学生以往的阅读带有随意性,无目的性,而且过分注重情节,所以我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前,确定阅读目标,制定周密、高效的阅读计划。在此基础上,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与此同时,利用早自修、班会课的时间,开展故事会、诗词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接龙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并在班内定期评比“阅读大王”、“积累小明星”,使学生在阅读积累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满足感。

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彩新颖的个性化创作,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金”。要使阅读得以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在学了课文《丑小鸭》后,学生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了一遍又一遍。借助学生的阅读热情,我引导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在课外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等。孩子们的心被童话占据了,他们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曲折命运时喜时悲。课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自己喜欢的情节,讨厌或喜欢的人物高谈阔论,谈论得津津乐道。正当学生意犹未尽时,上课铃声一响,让他们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地进入了老师创设的写作“圈套”,一篇篇充满生气的读书体会跃然纸上了。

三、回归真情:情满于山溢于海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懂得“文以情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说明了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

构建平台快乐起航

———在互评互改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闵爱梅

(泰州莲花学校,江苏泰州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评互改,激发写作兴趣,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互评互改作文能力兴趣合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的继续。传统的做法一般就是学生写,教师批改后写评语、打分、再发给学生。有的学生会认真分析评语,并按要求反复修改。但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评语,而是分数,或是走马观花地看完评语后并不修改。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的审视、鉴赏和评定是很少的,最终的定论都是由教师来完成。面对当今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审美观念、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写与评的二元的模式,忽略了审视、分析和评定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使作文的写、改、评定、欣赏等诸多环节变成教师主导、学生实施的一个整体过程,延长作文教育的链条,从而从更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

对此,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了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如何很好地开展作文互评互改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应当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教师抽阅,把握整体

采取学生互评的办法,不是为了教师省事不去读学生作文。教师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应该对全班作文进行浏览,对作文情况事先要有底。这样在整体上把握学生写作的优缺点,以便为指导批改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在掌握作文情况的时候,可以采取抽阅的办法。抽阅可按作文水平的层次进行,覆盖各个层次;也可按照组别或学号进行抽阅。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抽

面,一个无动于衷、表情麻木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创作的冲动的,即使写了,也往往是平庸之作。

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不竭的灵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柯岩移情于物,造天地万物与民共寻总理的感人场景,使本诗在当时纪念总理的诗山中树起一座奇峰。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子深情,如果没有感情,恐怕很难写出这样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在单元写作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写得尤为出色,这是因为他们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了。此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尽量由学生熟悉的话题谈起,譬如:一部电视剧、一首歌曲、一场球赛等,都是情感的触发点。对于学生陌生的

阅,一定要注意轮换,这样不至于班级中有人被“遗忘”。

二、出示范例,指导批改

教师对批改的内容与要求要作明确的指导。批改的内容包括:文面、中心、选材、表达方式、结构等。这几个方面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要求学生。

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模仿的过程,在明确了修改目标后,教师可以借助投影等媒体出示学生作文,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使学生克服修改的随意性、盲目性,扶着学生走,让其模仿。然后出示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教师作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着使用修改符号试着给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修改一些字、词、标点方面的毛病,并且对照设计好的相应的等第表以及各项分值进行等第评定。

在适应阶段重点强调基础项,让学生感到作文不是太难改,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以后逐步叠加批改项,且要注意每作有所侧重,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批改的要求。

三、分组批改,研究评议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且也是有层次性的,如果一开始就让每个学生完成一篇作文批改,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小组批改的办法,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先进行试“改”和试“批”。教师出示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后,每组发放一篇相同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批改任务。

每篇文章要阅读几遍。初读主要是整体感知,弄清自然段落、文章主旨等,为后面的“改”和“批”作一个铺垫。再读时可结合“改”和“批”进行。“改”侧重字、词、句、标点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前面提到的批改原则和批改符号的使用进行。“批”侧重中心、选材、表达方式、结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在这当中,可让作文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所批作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使同组的同学能受到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同学可以评

话题作文,如“黄河”,我则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为他们创设情境,让他们在雄壮的乐曲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真情无价,一旦学生的心灵之窗被打开,灵感便如火山爆发,不可遏止地涌现出来,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或给人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作文教学的新呼唤 第9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61-01

作文是检验语文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就是写作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长期困绕的难题,很多教师挖空心思,但依旧“经营惨淡”,为此,有的教师也不得不采取“立竿见影”的方法,即让学生多看作文书,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多积累素材、多背范文,这起码在考试时也能来个“对号入座”,以解燃眉之急。诚然,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它究竟又能把学生作文的水平提高多少?

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这也是作文教学的新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有效的成分。只要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种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作文课本身也充满着各种乐趣,学生可用作文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说。但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对其兴趣熟视无睹,长此以往学生反倒认为作文是一种负担,这样他们也无法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之路上能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呢?现代作文教学呼唤着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现就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作如下浅谈:

一、情景激发

语文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开启学生作文思维的目的,而激发其作文兴趣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经典篇目,针对这些作品,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多层次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利用各作品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美的本质,不仅要研习语言技巧、结构安排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且要研习其内容,让学生成为作品中的一角色,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感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从而诱发其潜在的学习动机。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渴求探究的心理,创设情景。如捕捉疑惑问题、构造疑惑情景,调动想象,激发乐趣等,使之产生写作欲望。比如:我讲《孔乙己》时,先让学生看教学片,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有位女同学提出问题: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后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大家对此也议论纷纷,针对这一好奇的设问,我立即组织全班学生又展开讨论,然后布置了作文题:《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后》。结果很多同学的作文效果远远超过平常,他们在讨论的基础上又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有些情节我也颇感惊讶。

由此可见,教师上课只要本着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同时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自然而然会产生想说想写的写作欲望。

二、生活培养

学生暂时的兴趣易于激发,但作文能力的提高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把作文兴趣培养成一种持久、稳定的习惯,则需要注重与生活的密切结合,让学生不断从熟悉的生活中捕捉作文的素材,而作为教师,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孔之见,都要慷慨地予以赞美的语言。抓住契机让他们体验到那种捕捉生活成功后的成就感、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思维的价值,让学生潜在的信心和能力充分表现出来。如:让学生讲述由某部影片受到的感触,谈谈自己对里面人物、事件等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讲述自己某次活动的经历和切身感受;教师当面加以肯定,并给予点评,然后要求他们能把自己所讲的东西写下来。由于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会从周围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会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作文起来自然会左右逢源、涉笔成趣。

三、思路巧用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烈,思维灵活敏捷,有创造性,此时,教师要巧用兴趣,拓宽学生思路,使其思维活跃,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如:我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产生了巨大反响,他们议论纷纷,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示极大的愤慨,其中一位学生愤愤地说:“假如我是若瑟夫,我就非去认叔叔于勒。”这句话一下提醒了我,我抓住良机,立刻出了作文题《假如我是若瑟夫》,同学们在作文中言己之欲言也,写己之欲写,吐己之所悟。这一思路巧用,正中学生兴趣的“下怀”,它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作文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叠加”,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蒲公英的旅程作文 第10篇

直到那天,母亲郑重的把我们拉到一边,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该成立自己的家了。”成立自己的家?!那岂不是要开花结果,牺牲自己?我惊恐万状。

母亲看出我的害怕,语气温柔了一刻:“孩子们,别怕,你们都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我请来了风博士,你们一会儿就启程。”

大姐姐问:“那我们在什么地方落地呢?”“哦,去青青的草原,去花园的草坪,总之,有草的地方,就行。”

风博士很快就来了。我们与母亲告了别,登上了车儿。

哥哥大声喊:“喔,那片海好漂亮!”

我大惊失色:“不,哥哥,那片地方没有草,不能去的。”

哥哥反驳:“有些前辈能在山崖开花,我们怎么不行?”

哥哥跳下去了。一声惊叫,我知道,哥哥已经被海淹没,或者被鱼咀嚼完毕。

过了一会儿,来到了一片沙漠上。

我看见妹妹眼中的向往:“姐姐,我想去那片沙漠!”

我皱眉摇头:“妹妹,那里没有草。”

妹妹有些急了:“过了这个村就这个店了!哥哥是因为水多了才去世,这里没水,绝对能行!我先下去了!”

又是一声惊呼,我知道,妹妹已经被风沙覆盖,一生都无法发芽。

只剩下我与姐姐了。

我担忧的问:“姐姐,你要去哪儿?”

姐姐平静的回答:“我想去公园里的草坪,那里有很多的小草,有很多的同胞与人类,我想去那里开阔眼界。”

我喜上眉梢:“好的,姐姐,我也跟你一起去!”

过了很久,风博士说公园到了。

姐姐先下去了,不幸的是,她没落准,落到一个小男孩的头上。我紧张的盯着,看看人会怎么样对待姐姐。

小男孩把姐姐捏在手里,把她捏碎了。

我惊呆了,迈出的一只脚缩了回去。

我担忧不已:“风博士,前面还有路吗?”

风博士笑了笑:“世上那么大,肯定有的。”

到了一片草原之上,我决定再看看,谁知道落下等待你的是什么呢?

我看见了,我看见的地方全都是同胞,那里的马,羊,牛都不会吃我们,人们也都辛苦工作,没人理会我们。太好了,这真是个好地方。

我高高兴兴地落下了。

“这就是我年轻的故事。”一株老蒲公英对着她的孩子们微笑到,“孩子们,你们,也长大了,该成立自己的家了。”

蒲公英的旅程作文 第11篇

我——蒲公英,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旅行家,到各地去看看。

在一个早晨,我决定开始我的旅程。我挥手向同伴和妈妈告别,坐上风阿姨的汽车出发了。

风阿姨把我送到一个森林,她就走了。我看见一个像雨伞似的东西,便问:“你是谁啊?”那东西听了,说:“我是蘑菇,那你又是谁啊?”我说:“我是蒲公英,我是坐风阿姨的车来到这儿的。”蘑菇听了,说:“我可以和你成为朋友吗?”我高兴极了,马上答道:“好啊!”

我在这儿又认识了许多朋友,有又细又长的竹子,有辛勤劳动的.小蚂蚁们……他们善良可爱,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

过了几天,我向这群可爱的朋友告别,继续我的旅行。

我走啊走,到了晚上,我来到了一个大花园。我太累了,就躺下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一声叫声把我吵醒:“这是谁啊!”我睁开眼睛,看见许多花儿正围在我身边,好奇地打量着我。我向他们介绍我自己:“你们好,我是蒲公英,请问你们叫什么名字?”一朵满是金色头发的花说:“我是菊花,我们有好几种颜色,有黄的、白的、红的……”未等她说完,一棵树向我介绍:“我是桂花树,你闻闻我开的花,多香啊!”还有一种植物挤上来说:“我是茉莉花,在夏天开花,我的花淡雅清香。”大家都向我介绍他们自己。我又认识了很多朋友。

这时,一群蜜蜂来采蜜,我热切地跟它们打招呼,它们向我报以一个笑容,又到别处去采蜜了。

蒲公英的旅程作文 第12篇

我跟亲爱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能去旅行吗?”

妈妈微笑地说:“你长大了,该让你去闯闯了。”

听妈妈这么说,我的心情好激动啊!我会到哪里呢?我所到的地方会比这里大吗?一大堆的问题萦绕在我脑际。

我又问妈妈:“我们要怎样才能去旅行呢?”

妈妈不厌其烦地说:“风姐姐会帮你们的,但是…..”

妈妈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但是你们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你们会在那里扎根繁殖后代,那是你们的使命。”

我舍不得妈妈,我有点不想去了。可是已经晚了,风姐姐毫不留情地将我们带走,我们只能和妈妈匆匆道别。

风姐姐带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花丛中,花阿姨向我们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啊!”我们也礼貌地回答她。不久我们又来到了一片平静的湖泊上,风姐姐吹一口气,湖泊就微笑了起来。最后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牛羊们正在低头吃草呢。经过一路的旅行我好累啊,我好想睡啊,鸟儿正在唱着催眠曲,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作文教学呼唤自我回归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真情,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一切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都应该放在次要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抒发真情, 彰显人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旋律。只有“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刘锡庆教授语) ,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打开心灵的闸门, 挖掘生活素材, 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 写出自然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

然而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的作文法则的制约, 以及高考的指挥作用的发挥, 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程式化训练, 学生作文呈现出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 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 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 全然不见青少年出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 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难怪张文德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沉痛地说:“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 压抑了‘我’, 扼杀了‘我’。”

这些负面东西使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真实、回避真实, 使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真实轨道, 陷入危险的泥潭。因此, 作文教学对真实的忽视急需改变, 要将“真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远离格式化、模式化, 对各种虚假编造行为给予明确的批评和否定。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多个角度切入, 才能“正本清源”,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一、淡化“道统”, 宽容另类, 激发情感, 释放生命活力。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 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 却是错的, 用狭隘的“道统观”判断事物, 极可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将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展现出来, 就是眼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 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 只要是发自肺腑的, 也要予以理解关心, 并将其引入正轨。因为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 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文无定法, 作文无“禁区”, 不要试图束缚无忌的童言, 无需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限制,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 尽量挖掘闪光点, 从总体上予以认同, 使其不断获得成功感, 这样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实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 精心打造绿色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 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 止于教师的批改, 整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学生处在被动写作状态, 时间一长, 便没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兴趣。因此, 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是精心打造“绿色作文”的关键。

所谓“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 激活学生潜在写作能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可见, 培植学生的“写作期待”, 是实现高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其途径有:

1. 目标自定。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 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 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这样, 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

2. 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圈子, 拓展写作外延, 向学生开放。首先, 要开放写作时间。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 不妨先把“应试作文”的一套放到一边, 不局限于课堂写作, 让学生准备随笔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课堂布置的大作文, 先放宽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课上到课下, 随时写随时交, 让学生尽情地抒写, 使他们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其次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埋怨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空洞肤浅时,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学生关在文化的“铁屋子”里太久了?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 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花园缤纷物象的深层观察,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 直接与蓝天对话, 与白云对话, 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 让大海的波涛激荡他们的灵感诗行。进而鼓励学生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 并作深入思考, 探其原因, 思其趋向, 以获得独到的认识和启迪。如学了《陈情表》后, 我让大家写一封信给父母, 作文收上来一看, 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宣泄可谓淋漓尽致。生活随笔, 学生信手拈来, 某一同学周末举家到郊外采草莓, 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莓园风光》, 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在这里, 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真愿就在这里陪伴着草莓看太阳东升西落。”多么富有诗意呀, 恍若山间流出汩汩清泉, 让人心旷神怡。这样, 一篇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的绿色作文就打造出来了, 那些“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将逐渐被扫出作文舞台, 还作文教学一方净土。

三、带领学生品读真情美文,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的写作底蕴除了上文提及的思想底蕴、生活底蕴外, 还要拓宽阅读面, 丰富精神底蕴。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纳与积储, 没有丰富的吸纳和充足的积储, 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真品。学生有了语言积累, 心中埋藏的真情才得以抒发, 否则就“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开学初要推荐一组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真情文章引导学生品读, 落实“晨诵、午读、暮省”, 印发近一两年引起社会共鸣的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学生读, 如《爱是怎样炼成的》、《爱到无力》、《父亲》、《牵着母亲过马路》等感人的文章, 学生读后无不产生情感触动, 仿佛是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写日记、写信、写随笔, 这样, 学生想写自己的内心冲动就有了。写真情类文章还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积淀精神底蕴, 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作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哲人说:“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 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话都应当成为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具体落实到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 就是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摒弃程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 让学生养真性, 动真情, 说真话, 写真文,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最终形成尊重真实、追求真实的风气。那么,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拥抱生活,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中学语文, 2011.Z1期.

[2]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 (下) , 2009.06.

[3]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

[4]走进新课程作文须“求诚”.语文教学通讯, 2004.3.

课改呼唤作文方式的变革 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作文方式;语文素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段话不仅诠释了写作的概念和内涵,而且明确告诉我们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要构建全面支持写作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从目前小学生的写作动力来看,主要来源于教材要求和考试需要,很少出于喜爱和生活实践需要,因而缺乏自我启发的内驱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基本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其写作环境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主体心理环境、人化物理环境、社会信息环境。

(一)主体心理环境,即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想干些什么。再以文化的兴趣、需求和爱好引导,坚定学生的写作自信,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与热情。

(二)人化的物理环境,即优化的学习场所

这个场所不仅包括学校、家庭,还包括人生存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或班级组织策划的各种班队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社会观察活动、人与自然活动,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向各报刊推荐学生优秀作品并发表,学生自编习作集、校报……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分层培养,多元评价,开发学生潜质,树立写作自信

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制订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形式:(1)引导优等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向报纸杂志推荐其作品。(2)发现并肯定中等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3)耐心帮扶班级中的学困生,降低评价标准,从字词过关开始,每次写作练习只提一个要求,只要他达到,就给予肯定,让其自信的火花燃烧起来。

《没有不开花的草》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小强是五年级时从一个十分偏远的村小转到我班的学生。他第一次交来的作业使我感到这是一部“天书”,写的字像用梳子的齿一上一下划着道道,却一页一页地划了许多页。我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写了这么多篇,说明你学习很努力,有很多话想告诉别人。可是因为我们都不认识你写的字,所以都不知道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你看,你的劳动不是白费了吗?”他一想,是这个理,下决心一定把字写好。我于是从笔画笔顺教起,并提出第一个要求:少写点,把字写好。第二天,小强的字果然有进步,我就在他写得好的字上画一个红圈,让他自己统计红圈个数,还说:“你就照这样写,一定能写好。”

后来,他写了一篇作文《过河》,叙事基本清楚,我决定讲评这篇作文。大家都想听听这位成绩最差的同学的作文是个什么样。我一边念,一边修改,把一个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小子吹得栩栩如生。事后他找到我,说其实他写得并没有这么好。我鼓励他:“只要坚持,你一定能写得这么好!”

果然,一次我们写一幅漫画《一个不能少》,是讽刺借植树为名沽名钓誉、作虚假宣传的做法。许多同学没看懂图意,写成了绿化祖国,保护环境。小强不但看懂了图意,还一针见血地批评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

我对小强的领悟能力大加赞赏。小强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倍增,从此爱上了写作。我在作文讲评课上语重心长地说:“世界上没有不开花的草!无论是高贵的牡丹还是低贱的野草,它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小强的进步不正说明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

三、实行教师示范、生生互动、自我处理的阶梯式作文修改形式

教师对作文的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已经完成的这

次作文是一个小结,对下一次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作文是一个指导。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讲评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良好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对开发学生潜质,树立学生写作自信具有极强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桂林.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2]周海燕.对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

[3]陈丽珍.新课程改革下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两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上一篇:辞职报告申请格式下一篇:售后信息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