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7-28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8篇)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1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渠道。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突出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着重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本文将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参考成人学习理论,对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成人学习理论;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纳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在课程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为受到关注,但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讨论稍显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一些研究者开展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目前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教学效果甚微。[2]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及对理论的运用能力是符合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要求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

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

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

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

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

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

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

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广,时效性强,课程时间跨度大,但每个学期安排的课时却很有限。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中的联想法则和有备法则,大学生学习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现实生活贴近,特别是与他们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引导到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形势,从分析形势具体到解读政策,最后教育落脚点仍然要落回到大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生活中。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政策解读不接地气,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抵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选定主题开始,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内容主线,筛选各类翔实的支撑论证素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学习金字塔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排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尤其是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因此,教学素材的数量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图表、视频、翔实的数据和完整的案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学方法对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素材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官方媒体和渠道,是国家和社会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和事件,能够正确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的观点,切不可随意在网络中搜索、下载未经证实的素材内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实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学习金字塔中更为高效的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需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现有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延伸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话题讨论、优秀视频和读物推荐、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答疑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应着重发挥主导教学的作用,以教学主题引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层次丰富,内容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分析与评述,倡导、鼓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具备成人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4]林钻辉.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课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28-130.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2篇

一、前言

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2011年1月,新国八条出台,房产税展开试点。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还经历了大范围的限购以及7次存款准备金率和4次存贷款利率的上调。自2010年4月至今,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央行4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不久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今年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高达5.9%,特别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涨幅接近10%。

然而,在新政之下,中国大部分城市房价仍居高不下。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之间通过调整升降商品房的数量与价格的关系,造成均价下降的假像,欺瞒中央,居民的购房能力能显不足。由此可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和住房价格的调控措施,需要深入分析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稳定房价,搞好民生问题。

二、近年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房价上涨是客观规律。但是,近年我国房价出现过快上涨,除房改形成的高住房自有化率间接提高了居民支付能力外,体制性和政策性原因是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一)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房的有效需求得以释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住房需求。这是房价保持上涨态势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同时,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当房价超出与居住需求相符的水平时,投机就会出现,进而导致空置率偏高、租售比倒挂、房价收入比超过国际警戒线等现象。这样,房价就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攀升,早买房、买大房的住房消费行为成为居民应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选择。

(二)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低,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而银行体系也很看重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调整资产结构的作用,并因手持土地抵押物而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高杠杆支持。同时,我国住房消费信贷政策非常宽松,银行大都按照央行规定的最大贷款比例和远低于其他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宽松的住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是促成住房市场产销两旺、房价节节攀升的重要推手。而且,房价不倒、地价不垮的预期使手持抵押物的银行不仅没有动力落实央行的调控政策,而且会采取各种对策来消化“不利”的调控政策。

(三)国际资金的介入,造成的托市是房价上涨的原动力。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兑换成人民币,那么一下子哪有这么多人民币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这笔钱用来托住已是烫手山芋的房地产市场,就是拼命的投资房地产业,当

房地产价格因背离价值而向下波动时,通过托市再把它抬高,反复如此,给人的表象就是房产价格决没有偏离价值。导致房价越涨越高。

(四)土地供应端的绝对垄断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体制性原因。在土地财政巨额“快钱”的吸引下,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唯一供给方的地方政府普遍采取“饥渴型供地”,加剧房价上涨预期,呈现地价房价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房改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只能通过住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住房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供不应求形势下,房价水平只能由高收入者来决定,不断加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了房价水平。

(五)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超常上涨。住房作为一种实物资产,受货币政策环境影响显著。2005年以来持续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快速增发的货币量,不断推高通胀预期,也带动了大量以保值增值为目的的投资性购房。

应该说,居民的住房消费和投资行为、银行的信贷策略、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至房地产开发商的逐利动机,从其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理性的,但从经济和民生的整体来看则产生很多矛盾,其重要根源就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扩张,而且长期依靠外延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土地供给来支撑。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竞相对工业给予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扶持,工业用地价格低廉甚至是无偿的。这就需要用房地产建设用地的“招拍挂”收入来补贴工业发展,即所谓房地产业反哺工业。这是不少地方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三、抑制高房价的有效途径

通胀背景下,针对房价较快上涨和房屋成交量大幅攀升等问题,政府及时出台短期政策抑制过热是正确的选择,但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最终要建立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上。

(一)制定有效的住房政策体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是高房价问题,实际上是结构问题,科学有效的住房政策体系可以保证每个居民都有公平获得住房的机会,是应对高房价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个有效的住宅供应体系应该包括市场内各种档次的住宅供应、准市场供应(有各种购房帮助的住宅供应)和市场外供应(廉租住房),使得不同收入群体都能找到有效解决自身住房问题的途径。在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住房责任之后,各群体对如何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均有稳定的预期,房价水平将由市场决定,并伴随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此时的房价调控主要是防止过度投机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二)采取多元化手段,提高房地产市场供给能力。未来较长时期,我国仍然处于住房需求旺盛阶段,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应该是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包括新建住房、二手住房和租赁住房,因此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的手段包括:可以制定住房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住房建设,通过降低房屋租赁市场税费、调整房地产交易税收制度,从而促进二手住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等等。

(三)严格控制汇率,制止外资托市。政府会严把汇率关,我们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决不会过快升值,但会小幅升值,就是要稳定对方的情绪,如果一点不升,对方会狗急跳墙,如果升的过快,是给自己掘墓,所以为什么中国汇率升幅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看美国政府的态度跟一个绑匪是多么的贴切,我要一瓶果汁,为什么拿来半瓶水。可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还能暂时解渴。

(四)调整货币政策,限制资产流动性。既然房地产能绑架中国经济,说明它举足轻重,限制房产的流通性,就可以限制资产的流动性,注意这里是两个概念,“资产流动性”和“房产流通性”。两者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房产流通性减弱,资产流动性减弱,那么需要印刷的人民币就减少。既然是不断的上涨价格,只能一步步地限制房产流通,只要房产流通性少一点,通胀就会显现一点,然后再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柔性政策来调整一点。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3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政策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的一门学科, 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问题及热点, 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变化,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增强其对于实现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层出不穷, 新思潮不断涌入,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观, 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尤为重要了。站在正确的立场及角度, 用正确的观点及视觉, 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分析国内外形势, 理解国际政策。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国家明文规定: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必须开设此课。尽管这么多年来, 很多高校都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针对大学生的思维及思想特点, 采用了各种形式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育, 稍微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 从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际来看, 多数高校均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就高校课程安排而言, 16学时, 相比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存在学时多而学分少的特点, 进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就课程内容而言, 其内容较其他思想政治课有部分重复, 致使学生学习时产生抗拒和厌倦情绪;而就学生本身而言, 其认为“形势与政策”对于其未来人生规划不具有有效作用, 因此对其不重视;就教学模式而言, 平时无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 与时俱进, 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让学生了解此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是普通等院校教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政策性、多元性、时效性和前因导向性等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效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解决问题, 并分别从国际热点、国内热点、个人发展等三大类热点问题出发, 深入了解并认识形势发展及世界问题。而“形势与政策”就是运用统一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风云局势, 其本身是变化的而又是稳定的。形势与政策不仅可以对已发生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和指导, 同时还可以预测、分析、理解掌握形势政策变换的方法。如果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和对事物发展变换的敏锐触觉, 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事情的发生。

(二)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

很多高校在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其大多数老师依然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 仍以“传递—接受”和“刺激—反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完全掌握着课堂内容及进度。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递”和“灌输”。这种以老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兴趣程度和积极主动性, 使课堂气氛沉闷, 枯燥乏味, 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忽略, 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外, 一些教师只满足于仅仅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只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 没有安排实践课或讨论环节, 导致富有时效性及趣味性的形势政策学科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再甚者, 如果老师的教学语言过为朴素, 则更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此外, 虽然有些高等院校采用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 但其趣味性不够, 仍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也是导致“形势与政策”学科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又一重要因素。现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师资主要分为专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三种。其中, 专兼职教师混合教学在我国高校中是最为普遍的。同时, 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评职、评优等工作上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极大地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这门学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这就更加导致了专职教师的后续培训严重脱节的现象, 减少了教师间学术交流的机会, 使教师的学术视野落后并且狭窄。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学科的教学效果

首先肯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其是必需且为必要的。然而,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极其微弱的,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校本身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低。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自身对于“形势与政策”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够, 兴趣不足。 (3) 高校师资力量及教师素质不够。很多高等院校虽然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学科课程, 但由于其本身对于此学科不够重视, 导致其在“形势与政策”学科上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 在相关研究及费用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上没有那么到位, 最终导致了在学科教学上的严重混乱, 甚至有些高校刻意减少了“形势与政策”学科教育的教学时数, 进而导致学生甚至教师对待“形势与政策”学科上的放任。因此, 想要提高“形势与政策”学科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是要让高校本身认识到此学科的重要性, 而不是由于教育部的强行施压, 高校不得不开设此学科。只有当高校本身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学科做到高度重视, 才能更好地向老师及学生传达“形势与政策”学科的重要性, 才能做到良好的上行下效, 才能为达到此学科的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打下基础。然而由于其内容复杂, 教学工作难度大, 想要让高等院校认识到此门学科的重要性, 就需要教育部与高校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合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需要密切的外部合作, 同时需要大力的内部配合, 因此学校领导对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是提高“形势与政策”学科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从性质上说, “形势与政策”学科属思想政治的范畴, 涉及到党委宣传、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个部门, 同时, 它又与教务部、财务部、人事部和总务部密不可分。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及沟通协作, 才能完成良好的划拨经费、购置教学设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工作。很多高校往往就忽略了各部门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也有些高校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具有高难度且低收效性, 不愿花太多的精力投入其中, 从而更加降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效果。同时, 良好严密、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及设置、师资构成、教学评估、学生鼓励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会影响“形势与政策”学科的教学效果。坚持“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教育教学而言,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就意味着不断更新思想工作方法, 从个人角度出发,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及说服力。在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 应着力构建师生“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 建立大学生报告演讲模式,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和时政热点形势报告活动, 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同时还可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高校可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科技, 积极展开不同形式的趣味教学、实际现实教学, 充分讨论教学等活动, 增强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 可加大对于研究分析社会热点, 启发学生思考等方面的力度, 通过简单的语言、生动的国内外事例、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真正做到探索求学及乐而求学。教师是教的主体, 因此, 想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应包含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优良的授课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等素质。通过灵活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培训学习等方式,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其对于“形势与政策”学科的研究热情, 改善其单一的教学方法, 进而促进其积极向学生传达关于“形势与政策”学科重要性与实用性, 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活力。

四、结语

1951年9月10日, 教育部就曾在有关规定中要求:在教务长领导下, 负责计划、组织时事政策的学习, 结合社会政治运动, 解决学生对时事政策方面的一般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学科教育的重要性。1980年以来, 教育部先后发布了许多通知, 促进大学生对于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深入了解, 推进了高校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是就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现状而言, 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学模式及教育心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玉芹, 李前进.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S1) .

[2]高平平.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4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有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即紧密结合国内外重要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帮助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特有的“三无”困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1.无足够的专职教师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党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其中专职辅导员居多且均为兼职。地方高校的辅导员本身就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投入到该课程备课、上课等环节上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也必将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兼职教师又多基于岗位聘任或职称评聘的考虑来教课的,这使他们难以形成对教学的真正重视和全身心投入,加之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形势与政策知识,教学热情无从激发,从而使这只教师队伍缺少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很难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这也是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无稳定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顾名思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很多都要求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政事件,它不是去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理论和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出现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主张,使学生形成对形势的正确认识,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并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这些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因而也就很难确定固定的课程教材、稳定的教学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教材,不仅使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使教材和课程建设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增加了教学难度。加之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会造成不同教师讲授同一专题内容千差万别的情况,影响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无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该课程一般都不需要闭卷考试,大都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而对课程论文的好坏优劣的评价,主观性较大。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都要开设,换言之,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至少上两年(一般两周一次课,每次两课时),而不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它思政类课程只上一个学期。因此,跨度达到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更应该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由任课老师各自为政、全凭主观好恶判断。鉴于此,高校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可以指定统一的课程考试标准,将实践、教学、平时等环节全部纳入统一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量化,并提供参考样卷。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从该课程所特有的“三无”困境着手,综合分析,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一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中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部分教学单位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学生工作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的兼职教师,尤其是注重从辅导员队伍中遴选,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该课程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经常化、制度化地举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活动,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授课内容。

2.筛选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该课程加以最大可能地规范。具体而言,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点大致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结论等信息的表达;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具体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可以将有相对固定答案的、主要讲解“是什么”的知识点,整理之后形成体系,甚至编写成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是需要知识的迁移和发散性思维的,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提炼甚至是实地调研,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整理成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空谈各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而没有核心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能够切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并非全部都在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观点和提法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其答案往往是某一明确的知识点,例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等知识点,它们既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熟悉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有较为准确的内涵,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与此相对应,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讨论、分析甚至是实践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和运用来实现,而答案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鉴于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这一客观评价形式,而对于程序性知识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答辩讨论等主观评价形式。将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一方面避免了全部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价而导致的主观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学生切切实实的学到一些有关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常识。

综上所述,面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该主动寻找该课程的独有特点,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寻求突破,让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习到一些知识、提高一些能力,体现出该课程独有的“存在感”。同时,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解决每一门高校思政类课程个性化问题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深化对不同思政类课程性质的认识,从而逐步构建起思政类课程有效教学、科学评价的完整体系。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小论文的 第5篇

●文件名称:格式依次为:学院+班级+完整学号+姓名。●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加粗黑体。

●正文:中文均采用仿宋_GB2312,西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1500字左右。

●参考文献:统一使用五号宋体;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统一简化如下: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第6篇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深远的过程,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其重点之一,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发展

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国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只是宏观思路,具体到各个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农民不仅有知情权,更应当有选择权和自主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千差万别。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巨大这一现实条件,各级政府制定规划或确定项目,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哪些是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只有农民自己才最有发言权,也只有农民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建设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使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有效表达、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还需抓好生态家园建设。某些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现象和财力不济的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在总结村办企业沉重负债的教训同时,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在lunwen/“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7篇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号:***

名:周朗

专业班级:2014级蚕学2班

成绩:

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外交政策

周朗

蚕学专业2014年级02班,学号***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有着特殊国情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在我国的发展中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动我国的发展,又能阻碍发展,因此,处理好我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外交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开放

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首先从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来说起。中国自古为强国在唐代宋代外交十分频繁。成为亚洲乃至欧洲所向往的伟大过度。而今的中国在近代风雨以后到现在已经恢复了外交的繁荣景象——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相等,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作双赢”。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双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喘息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存在许多不同,但合作双赢是最大公约数。中国

在自己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也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双赢的新路。中国的外交,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总之中国的外交特点就是:“合作双赢”。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09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

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

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综上所述,中国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从根本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相吻合。中国应当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

[1]《多个方向近期现异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新变数》作者:陈向阳

[2]《求是》理论网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现状,教学内容与环节,课程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该通知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制定了相关意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局限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时代特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比如,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各个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统一, 且有部分高校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组织形式与内容单一, 缺乏专业素养的教室队伍等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浓厚, 关注度不高, 吸引力不大, 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掌控性不强, 知识储备不够, 教学形式单一等。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形式政策课程应该从此课程的涵盖内容、授课形式、课程定位、师资力量、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 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以及各个年级学生不同的思想特征,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分析并认清国际国内形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依靠党的领导, 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以及热点问题三部分。应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紧密结合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形势, 科学分析当前形式与当今政策的联系点, 培养学生紧跟当下时事政治的敏感度,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基本理论是本门课程学习的理论依据

学习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 还要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掌握对形势分析判断的方法。

(二) 基本形势教育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所谓基本形势既形势变化的总体规律、总体趋势的高度概括, 同样也是实时热点问题之所以出现其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所形成的背景总和。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和形势变化中的客观规律构成了基本形势的框架。

(三) 热点问题剖析应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 由于形势政策本身的特性——既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 政策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会不断调整和改进, 致使形式政策课缺乏固定的大纲和教材, 这意味这形势政策的教学内容在具有较强时效性和较大变化的同时, 要能保证能让学生从国内外形势政策变化中认清变化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这些特性这同时也确定了学校形式政策教育的切入点, 既围绕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并展开教育, 而教育教学计划也应该针对这些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制定, 进而制定教学大纲。在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热点问题与基本形势进行有机结合, 剖析热点问题的同时要以基本形势作为主要依据, 使学生对基本形势的认识建立在热点问题剖析的基础上,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及内容

(一) 明确课程定位, 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则必须从实际出发, 避免仅将“重视”二字挂在口头上。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 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主导思想, 要认识到基本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从理论高度来认识形势政策课程教学;第二, 学校层面需要给予形势政策课程教学高度的重视。如果形势政策教学延续最初的情况, 整个课程在学校内不存在专门的教研室和教学工作体系, 那么形势政策教学就会缺乏条理和系统性, 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各学校需要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定, 贯彻落实2005新方案要求, 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专门开设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第三, 要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作为正常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在课外, 可以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学生研究会, 设立宣传展板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

(二) 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

大一学生由于刚入学, 基本理论不太扎实, 经验不足, 虽然对国内外形势以及时事政治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面对爆炸式的新闻冲击, 往往不能够正确的判断。因此, 对大一新生一定要进行课堂讲授的形式, 将基本理论贯穿于热点问题的讲授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判断形势。其他年级的学生, 在课堂专题讲授的同时可以组织其网上讨论、参观学习、主题讨论等形式, 指导学生对形式政策的认识。

(三)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根据当今国内外形势, 结合形式与政策课程特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式与政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专题讲座与参观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

(四) 多利用新媒体教学

新媒体的使用, 可以有效扩大教学信息量,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如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事实新闻与视频, 开通网上BBS, 引导学生进行在线讨论, 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塑造高尚的世界观, 必能极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水平。

(五) 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程而言,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单纯的理论传输, 不仅会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让学生掌握分析把握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各高校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强项和特色。

(六) 专兼结合, 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想上好形式政策课程, 一定要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室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是由专职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学校的党政领导、各学院的辅导员、以及哲学社会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老师都应该积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另外, 要重视这支队伍的教师培训, 比如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专题培训, 选派教师参观其他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 为教师教学资料查阅, 多媒体教学提供方便, 不断的及时的丰富与更新教材, 从多方面努力, 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新, 知识含量大, 政治性强, 授课要求高, 对教学的工作要求相当严格, 一般比较难以讲好, 但只要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认真备课, 采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注重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娱乐性,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一定会也一定能讲好, 起到高校政治课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吸引人、培养人的重要作用。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进行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 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度, 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以及国家相关规章制度, 学会科学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 正确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

参考文献

[1]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 [2004]13号.

[2]教育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胡旭阳, 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6) , 40-41.

[4]卜艳萍.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 2011 (7) , 30-31.

上一篇:语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几何石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