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4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中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情决定了对人才要求的多样化,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是通过学校教育具体完成的,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而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差,知识结构残缺;学习习惯差,思想问题多;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单亲家庭和下岗家庭多。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现行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模式更多地源于普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与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品质的缺乏与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守旧单一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学生求知欲不旺,作业难收,甚至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师生冲突日益增多,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虽然有部分教师做过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活动,但效果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

1.把“教”看作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主因,所以教学改革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略了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学习理论等的根本性的改革;

2.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无从发挥,学习效率低下;

3.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媒体,但媒体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4.教学改革只注重外部刺激的作用,不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和变化; 5.教学改革没有突出职教特点和校本特色,实效性不够明显; 6.教学改革范围窄、层次浅、力度小,比较单一。

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中职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但中职学校专业多,课程也多,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从什么地方入手?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研究成果为中职教学改革服务?在千头万绪中如何挑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科目进行改革,并将其成果推广到其它科目当中?我们经过对各个科目的特点进行比对,挑选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服务,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教学方法 “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采用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郭善渡教授把它称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也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黑箱方法”。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这就是黑箱方法。

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专业名词和术语很多,中职学生学习这些枯燥的高深理论,他们往往会望而却步的,产生厌学的思想。而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一些复杂的、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知识封装起来,使其看起来表面化,简单化,把封装起来的部分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不必要为了了解所谓的系统而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符合计算机课程由浅入深的层次,这样,为教师在这方面提供了教学 依据,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科目的特点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也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可能会过时,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是我们以后继续深造的基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便于实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意图。

我们觉得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发挥中职学校课程资源优势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题,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其它学科教学中去,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改变,实现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拓宽本校教研的视界。

二、课题研究内容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此为突破口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其它学科教学中去,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计划:

主要使用研究方法如下:

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应用与任务驱动相关的教学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探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调查法 运用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资 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教研活动展示、座谈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

文献资料法 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课程改革、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合作互动中感受成功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计算机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

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如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6月)

1、组建“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领导小组、课题小组,进行研究分工。

2、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和中职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3、分析调查材料,编制调查报告。

4、拟写“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第一步:2007年9月—2007年10月:让学生逐步熟悉与适应新的方法,并对新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进行主动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长要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进行培训。同时要钻研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合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教师要能经常研究分析学生的原状有认识结构(知识经验),在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中,去创设情境,搭建“脚手架”,从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中,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这一阶段重点放在设置情境和呈现情境上。同时,也要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看,课堂营造讨论,交流、争辩的氛围比较受学生欢迎。这一阶段结果后,搞一些测评,积累和搜集一些数据。

第二步:2007年11月—2008年1月:教师基本上掌握了“任务驱动”模式的课堂调控方法和操作方法,学生也基本上学会了建构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学生的各种思维和能力也有了发展。这一阶段具体方法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索,使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这一阶段结束后,也要作一些的测评。

第三步:2008年2月—2008年4月:随着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理解和高水平的思维,搭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同时提供的背景材料要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的程度。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如:反思与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建构起学生终生受用,终生获益思维习惯和善于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一阶段结束后,要作全面的测评,积累和搜集有关研究数据。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思广益,同时,注意发挥各人的优势,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公开试教,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08年5月——2008年7月)

1、对实验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成绩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定,验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效。

2、全面总结探索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比对,力图将此教学模式移植到其它学科教学中去。

3、进一步充实、完善最终研究成果,结题。

四、课题需要的经费及预期成果:

1、预计每期的研究经费为1800元。

2、全面总结探索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比对,力图将此教学模式移植到其它学科教学中去。

3、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

4、相关经验文章或论文。

以上内容是我们此次教学科研内容的开题报告,也算是我们此次科研的一个简要的计划,我们课题组成员会尽力做好研究的。不妥之处还请领导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2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 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将现成答案直接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分析任务给出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学会技能的教育目标。在计算机类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任务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 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点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导致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下降, 甚至对待学习怀有逆反心理, 在课堂上表现为不能够自觉约束自己听课和配合教师教学。因此,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应把着眼点落在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和找到学习的兴趣点上。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能够激发学生能动性的任务, 帮助他们找回成就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个具体的和实际相关的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 首先思考如何来完成该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阅读教材或者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还可以向教师提问。在学生呈现学习成果后, 教师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传授给他们, 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的积极性。比如, 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教学中, 笔者曾尝试创设这样的情境: 因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游戏, 于是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 “你们知道游戏软件是如何安装到计算机中去的吗? 计算机又是如何进行运行和管理的?”等等, 以此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 紧接着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软件安装、复制、粘贴文件等知识,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二、完善任务实例,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起到了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引领作用, 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环节, 因此, 这也就对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提出了一个新挑战———一定要把握好“任务”难度的程度, 既不能太难, 让学生徒劳无功,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也不能将“任务”设置的太简单, 将问题流于形式。所以,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之间二者的关系。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 学生对教师课前设计的简单任务很感兴趣, 但当他们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模仿性的任务。此时, 我们不妨为其设置尝试探索性任务,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创造空间, 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和学会学习。比如, 同样是Word图文混排的操作学习和练习,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任务, 任务可以是制作电子报刊的一个版面排版, 也可以是制作电子期刊的封面, 只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了图文混排的关键性操作方法就可以了, 具体主题和内容就可以由学生尽情想象和思考, 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就能更认真的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互相交流并把创意表现于任务当中, 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不少。在发挥想象的同时, 也会碰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教师的点拨、同学间的交流, 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启示和启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得到提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认真贯彻“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定要避免教学中的“满堂灌”, 要给学生留出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

三、驱动任务设计难度要有层次性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 任何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 教学中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设计“任务”的时候, 一方面,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出阶段性的循序渐近的任务, 比如, 模仿性任务、尝试探索性任务、创造性任务。另一方面, 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 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的任务, 以达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效果。再者, 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大虾”, 更多的是“菜鸟”。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中,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学会基本操作, 而对于好的学生要求达到熟练运用word的高级应用, 如自动生成目录、邮件合并等内容。当然, 在每次课上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要适当尝试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逐渐建构出高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摘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课的教学特点, 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中的实施以及设计“任务”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吕雅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应用实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07, (04) .

[2]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宋丽, 吴玉华, 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21) .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3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研究学生的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我们要及时把握他们对英语的好奇心理,努力创设说英语的氛围,尽量增加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2.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中职生的“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位老师,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而且肯下功夫学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他们就不愿意学或不认真学这位老师教的课。因此,要投入感情,加强师生心灵沟通,和学生一起体验、实践。

二、任务的呈现要灵活多样

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造真实的语言活动情景,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情景的真实性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

2.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语言要善于启发学生“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3.阶梯状呈现

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由初级任务到中级任务,中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回到中级任务,再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多个小型任务构成“任务链”。

4.呈现任务可以采用的方法

(1)模拟表演法。这是即把文章出现的环境设置到课堂中,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英语《预备级》Unit11 Christmas一文,让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同学发放圣诞礼物,使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东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2)游戏法。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英语《预备级》Unit3 Time and Date,我们可以“放音乐,传手帕”,当音乐停时,手帕在谁手里谁说时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3)图表法。这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容易理清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目了然。如英语《预备级》Unit9 Who was he?——Martin Luther King通过图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马丁路德金的一生(表1)。

表1马丁路德金的一生

January15,1929was born

In 1954became a leader of black people

In 1963made a speech

In 1964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68was killed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中的教学步骤要明确

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可与学生一起确定课题,教学有关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工作。

任务中 (while-task)阶段:①完成任务。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②展示成果。教师让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任务后 (post-task)阶段:学生主要处理语言、词汇和短语、重点句型和语言知识等。采取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先讨论,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4篇

一、《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情境的变化 (1) 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施工技术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学科技术所需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对本学科的渗透, 使建筑施工技术实际融入了多种工程技术成就;相继《建筑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等均进行了修订, 《建筑施工》的教学内容必须更新和扩展。

(2) 《建筑施工》课堂教学课时相对减少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性的现实需求, 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较宽知识面的学生, 因此,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变化使得课程设置体系有了较大的调整, 相对普遍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 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收到压缩, 因此要求也《建筑施工》的教学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 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

(3)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

在教育大众化和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向多样性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本专业新的专业目录要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及相关专业公共设施、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 而且应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这说明新的培养目标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 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各方案选择、布置、设计计算等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新设备、新产品和新技术。

2、《建筑施工》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教学情境的变迁使目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矛盾, 主要表现在:

(1) 建筑施工技术的新发展与课程教材相对落后间的矛盾。

(2) 建筑施工技术内容的丰富与课程课堂教学学时相对不足的矛盾。

(3) 大众化教育和人才多样性要求与传统“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矛盾。

(4) 系统的、全方位改革教育模式的需要与教师教育操作权限有限的矛盾。

二、以“任务引领学习”模式实践《建筑施工》教学改革的适应性

1、“任务引领学习”的基本内涵

任务引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内涵, 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1)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 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任务引领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 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 努力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任务引领学习”是“在生活中, 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

(2)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

“任务引领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表征的课程形态, 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 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摈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 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任务引领学习”并不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立, 它一方面尊重直接经验的课程价值, 另一方面, 寻求间接经验的个人意义, 使两者共同建构起个体的完整的经验。

(3)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与“任务引领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任务引领学习”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性的活动方式, 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任务引领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虽然形式上是“研究”, 但实质上是“学习”。“任务引领学习”并不是要培养“研究者”或“科学家”, 说到底, 它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旨归的。

2、《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与“任务引领学习”的适应性

(1) 《建筑施工》课程内容本身具有易被生活体验的特点。即使未接受任何建筑施工技术知识的人, 都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不同的知识背景。因此易实现回归生活世界的“任务引领学习”模式的开展。

(2) 《建筑施工》课程内容易被生活体验特点的另一外延特点是建筑类型体验越丰富, 建筑施工技术见识相对越广, 相关知识背景越多。从另一个角度上说, 在开设《建筑施工》课程时, 学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知识起点学习这门课程的。而我们惯常在上课时将学生的知识水平视作同一起点进行教学, 忽视了个性的发挥。因此采用“任务引领学习”模式, 立足一种新的课程价值取向, 注重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 在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基础上帮他获得“想知道什么”。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 尊重个性的体验。这不仅适应了, 更超越了《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将引入课程文化和价值的创新。

(3) “任务引领学习”主张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更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 基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个人意义。这样, 在教学内容上, 课堂教学内容将只作为引领, 使课堂的教学时空也得到拓展。即便是现在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将来就业需求时, 也能以这种学习方式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需要。

(4) “任务引领学习”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吸取知识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一贯“教教材”的课程教学形式, 外延、充实了教材内容, 弥补了《建筑施工》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同时, 利于学生跳出既有的学科知识体系, 在科目之间寻求知识的整合, 利于学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 迎合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教材扮演的不再是知识范围的限定者, 而是知识拓展与更新的辅助者。

三、在有限操作的空间、权限内实施课程“任务引领学习”教改

1、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情况下, 主要从下面方向进行:

(1) 融入与本学科相关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如新型建筑材料、最新测量技术、新建筑设备等。

(2) 引入国内外近年来较成熟的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技术, 并用Power Point、Flash、Auto CAD、视屏剪辑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现, 如国内外已开发生产的各种新型混凝土、模板和脚手架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教学内容, 摈弃某些陈旧的教学内容, 以适应现代建筑和设备发展的要求, 使本课程的教学结构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3) 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伴随着《建筑施工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等专业手册、规范相继的修订, 课程中传递规范信息, 让学生了解、熟悉规范, 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4) 预设合适的切入点, 设计课堂问题情境, 并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 留出较充裕的设问、探讨时间, 与学生交流探讨, 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让课堂在平等、合作、相互尊敬的氛围中, 形成师生在知识点上的碰撞和相互启迪。

2、课后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的设置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使之成为课堂知识点的拓展。具体实施方法:

(1) 大幅减少作业本式的书面作业量, 仅对土方级钢筋工程量计算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分别在场地平整、基坑、基槽土方量和梁钢筋工程量计算内容上布置一题, 并给出范例举一反三。

(2) 布置“开放式作业”, 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人组成的作业小组, 由教师提出几个不同的综合性专题, 也可以不确定范围, 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 各组相对独立地开展文献查新货时间体验等研究活动, 用一段时间完成任务引领学习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 并给出定性地定量的鼓励性评价。

在学习进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 而且学会了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 识别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 淘汰边缘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 得出相应结论的工作方法, 说课堂内容得到充分的拓展。并通过小组内、同学间充分交流, 学会认识客观事物, 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正确地认识自我, 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知识层面上得到发挥, 找到兴趣点。

3、考核方式

与以上实施方案对应的是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执行。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 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 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 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以小组评议的方式给出评价, 计入平时成绩。二是考试试卷中适当融入没有绝对标答的实际分析型题型, 配合任务引领学习活动的开展。

任务引领学习教学改革的实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意识及综合使用网络资讯的能力, 达到了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目标, 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也完善了优质课程的建设, 充分发挥优质课程优势, 增强了《建筑施工》课程特色。但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计划下一步工作放在完善评价体系和建立《建筑施工》课程网络课堂, 以利用电子信息资源,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更大限度的拓展教学时空, 为学生任务引领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期望在网络课堂计划中, 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让学生专门从事任务引领学习, 以形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形态和课程文化。

参考文献

[1]杭有声:《建筑施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二版。

[2]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6) ,

[3]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4) 。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初级会计电算化;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72-03

《初级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学融合为一体,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的考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具备从事相应职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生的目标相适应。

一、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用于操作类或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很好的贯彻“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二)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性

(1)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上能更有效的保证考证目标的达成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一整套模拟账,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更加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学习。同时,将理论的学习融入到操作训练之中。

(2)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会计软件不断向多样化、功能化发展。学生即使通过记忆掌握某个软件的操作步骤,可能毕业后也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电算化软件上操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学习,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为了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贯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笔者把“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提出任务”,“教师引导”,“任务实施”,“教学反馈”,“拓展提高”。以下以《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银行对账业务”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 提出任务

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利用、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一套模拟账,作为总教学任务。

该套模拟账包含一个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如“华联电子公司1月份经济业务”。学生在完成这套模拟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所有操作技能。我们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分解为系统管理、基础档案设置等12个子任务,共涵盖增加操作员、设置部门档案等54项操作技能。每次教学开始时,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及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保证学生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如“银行对账业务”属于总账系统出纳管理中的一项操作技能,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的考点,而学会“银行对账”操作的基本步骤及相关理论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手工完成银行对账,编制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课时,以会计电算化操作下银行对账业务如何处理,电算化处理过程是否更高效来设疑提问,以引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并将任务具体化。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学习兴趣高。

(二) 教师引导

教师要进行必备知识的引导,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生受到强烈的任务驱动后,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师傅先要领进门” 。

针对《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重视操作技能培养的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爱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可课前将电算化各个操作技能的操作演示录制成视频资源。我们将该课程的54项操作技能最终录制成了大约200个小视频,对应于每一个知识点。视频资源可以进行必备信息的传达,为学生的操作提供指导,这是保证学生完成各次教学任务的关键点。视频资源短小好用,也为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提供了方便。

如在“银行对账业务”学习时,教师课前录制好“银行对账初始化”、“输入或导入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4个知识点的小视频。上课过程中,教师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教学引导:讲述银行对账的概念、操作步骤的框架;引导学生看书,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银行对账业务”的第一步“银行对账初始化”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发放“银行对账业务”第二、三、四步操作演示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三)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中心环节,决定着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通过前一个环节的引导,教师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应当如何操作,而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每个同学对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辅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可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参考视频资源进行电算化操作。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合作学习,教师过程引导三个方面来落实,保证学生能顺利达到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操作计算机进行相应操作技能的训练,发现问题时,可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当遇到难点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可采取合作学习,相互讨论,进行突破;教师进行巡堂,发现问题可个别指导,而针对普遍问题,则集体辅导,或通过小屏幕广播的形式演示和讲授。

(四) 教学反馈

本环节为检验收获环节。为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方面,对学生完成当前操作技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如在“银行对账业务”学习时,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银行对账”理论测试,完成该部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点的理论测试。针对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进行操作结果的核对,完成教学评价表的填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的结果具有唯一性,所以评标表的设计也以正误判断为基础来设计。针对整堂课的学习情况,本节课有什么收获,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感想来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以此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见“银行对账”部分的教学评价表:

(五) 拓展提高

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后拓展提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课后的任务拓展可分为两部分来布置:第一,课后巩固练习课堂所学任务;第二,课后再增加一套模拟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将自己录制的相关视频演示资源上传在网络上,让学生的学习可以脱离课堂。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外辅导,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

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达到“做中学、做中教”,强化课堂实践性。把公司的每一个子任务,每一项操作技能要求融入到模拟账中,形成总工作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注重了知识的实用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提出任务” “教师引导” “任务实施” “教学反馈” “拓展提高”等五个环节实施教学。教师引导使学生具备了必备知识;而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则需要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一起进行研究解决;检验评价则从操作的正误、个人谈感想、理论测试、教师总结四方面进行,回归教学目标。扩展提高部分的课后任务为不同层次同学提供了进步的空间,为巩固所学知识,加强技能训练提供帮助。

四、《初级会计电算化》任务驱动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 必须注重教学任务的设计

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必须注重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任务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利用“华联电子1月份账务处理”作为总教学任务,该教学任务要尽量能包含该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二) 课余进行手工账处理训练,体验手工、电算化双规运行

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将该套模拟账利用手工账处理方式完成业务处理,做到手工、电算化双规运行。这有利于学生复习手工账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利于手工账操作与会计电算化操作做对比,体会两种方式的优劣;手工账核算数据结果与电算化数据结果可双向对比和检验,体验会计电算化替代手工账的过程。

(三) 提升整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观看演示视频资源等过程中,把操作步骤、操作重难点等内容当成课堂笔记来完成,利于操作技能更加内化为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动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万志坚,李家林,童玉清.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3]黄祥淡.计算机应用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85).

[4]樊永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校汽修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5]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初级会计电算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6篇

一、认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 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依据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学生的分层一般分为基础层次 (C层) 、普通层次 (B层) 、优良层次 (A层) 三层。但学生属于那个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动态调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 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 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 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 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调换到A组。同样, 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 也可以调换到B组, 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总之,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阶段不断做出调整, 尽量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认真分析高考《考试说明》纲要, 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师应研究《考试说明》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 并以此为分层复习备考的依据。具体归纳如下:

1. 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 哪些是理解和掌握, 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

2. 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 有什么要求, 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 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 (即通性通法) 。

在明了知识系统全貌和知晓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后, 应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把教学内容分为相应的A、B、C三层, 使对应层次的学生“吃得饱, 吃得好”, 从而有助于分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对“不等式的证明”的教学中, 我们可对基础层次 (C层) 的学生进行“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的训练, 而对普通层次 (B层) 的学生可再增加“作商比较法、换元法、放缩法”训练, 对优良层次 (A层) 的学生则进一步增加“反证法、增量法、函数的单调性”等方法的训练, 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提高。

3. 确定分层教学的对策

(1) 明确分层教学的思想。不同层次的学生虽然存在差异, 但发展潜力大。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克服的, 只要有适当的教学法, 就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成才。不同层次的学生, 就像“营养不均衡”的学生, 只有利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2) 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目标明确就能事半功倍。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再结合这几年高考教学大纲, 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C层制定“低起点、小步子、重基础”的目标;对B层制定“重基础, 重通性通法, 重能力”的目标, 对A层制定“高起点, 重通性通法, 求发展”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它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性强, 符合学生实际。但分层次教学不是“分离教学”, 在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分层教学要适量, 适度;分层前要做好思想工作, 分层后要做好鼓励措施;学生的分层与教学内容的分层是有机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不同学校学生的素质层次各不相同, 学校内各个班的学生层次也不一样, 教学内容要求也不完全一样, 如普高与职高的教学要求就不一样。因此, 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复习课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 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因材施教, 切实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 1997, (2) .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思考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路的一些基础知识,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与岗位对接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一个个任务为模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把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思考,自己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是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填鸭式教育,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任务,将任务作为知识的敲门砖。以此可见任务设计的重要性,它是任务实施的关键,只有任务设计得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安排任务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任务设计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切勿脱离教学目标,为了设计任务而设计任务。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学生学情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地完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利用74LS161可预置数的四位二进制计数器构成N(N<16)进制计数器时,首先课前我通过一段微课让学生熟悉了74LS161的计数过程,以及让学生回顾其功能表,启发学生能否根据其功能表及计数过程用74LS161构成十进制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可以利用74LS161的异步清零功能和同步置数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反馈清零法和反馈置数法。

学生根据此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利用74LS161可预置数的四位二进制计数器构成N(N<16)进制计数器,通过课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突破了本次任务的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任务设计

设计任务时,考虑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数字电子技术中组合逻辑电路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编码器、译码器等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抽象的推导过程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乏味,产生厌恶感。这时教师可以从制作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医院病房床头的报警器入手。通过该电路的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编码器和译码器的知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以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任务的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根据实际生活,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想学要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次进行任务设计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学习基础的不同等分层次进行任务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相同的任务,就会出现有的学生早早地完成,无所事事,甚至自以为是,对数字电子技术不以为然;而有的学生因为知识储备基础等问题很难完成任务,造成对数字电子技术的畏惧感、厌恶感,这样不利用学生的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的原则分层次进行任务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任务评价要贯穿整个任务设计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任务的评价有利于了解学生任务的掌握情况,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任务的评价不能片面地只是教师给予评价,也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注意任务评价的全面性。任务评价可从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几个方面入手,个人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小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结合教师评价,更全面形象地反映学生完成本任务的情况。在任务设计时,教师就应考虑让任务评价贯穿整个任务设计,提前做好任务评价表,涵盖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师及时地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师评,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成果。学生也能从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发现学习的不足,扬长避短,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自评中获取学生的信息,以便调整教学策略,为教学服务,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结语

一位学者说过一句话: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它放在一碗美味的汤中,你享受美食的同时15克盐也全部吸收了。枯燥繁琐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犹如15克盐,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样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犹如上面所提到的美味的汤一样,让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丽霞.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永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09(6).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第8篇

一、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为中心, 视学生为知识容器, 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要实施英语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观念上, 牢固树立起以实施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教学实践的“普通一员”, 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 使他们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和评估权。 (2) 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求知。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和呆板, 让学生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学到新的知识, 感受到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在Text (课文) 部分的教学中, 我不是首先逐句分析语法, 而是让学生阅读文段后, 向其提出问题, 如教Unit Five课文Abraham Lincoln, 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 找出topic (主题) , 再找出每段的main idea (中心意思) 。最初学生感觉有困难, 他们认为要用英文来概括表达文段大意, 这有很大困难。我于是逐步引导其如何找中心。基础好的学生逐渐大胆站起来尝试表达, 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有了信心, 逐渐踊跃出来尝试并为自己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到自豪, 有了一定的成就感。文章讲解完后, 要求学生复述文章, 学生最初感到有困难, 不敢出来尝试, 于是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其思路, 逐步将整篇文章复述出来。学生逐渐有了信心, 知道了如何复述文章。经过一学期的训练, 就能自如表达文段大意, 复述文章。此外, 让学生仿写文章, 将文章中的短语及重点句子用上, 这样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会聚精会神地、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在英语创新教育实践中, 我们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尤为突出的特征, 创设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景, 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广泛吸引学生参与,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 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创设情景、使用投影、设置悬念、游戏、谜语、绘画、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注意, 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其思维活动由抑制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为下一步探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讲授新课前结合最近的活动、当日情况及节日的来源等, 可激发其兴趣, 作为课前热身运动。接下来的新课继续调动其活跃思维的状态, 让其被激起的情绪不会低落下去。

(二) 探讨学习

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 (或提出的问题)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质疑、讨论、辨析、引申、迁移等获取知识。

1. 自学阶段

学生根据出示的学习提纲 (或提出的问题) , 独立阅读课文, 回答第一部分简单的问题, 然后进入第二部分较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巡视了解学情, 随时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2. 合作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出现了疑难问题后, 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前后排四人讨论的形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古人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潜能宝库, 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才能, 这不仅促使其个人迅速成长, 而且能对“潜能生”的成长产生助力。

3. 答疑阶段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时就要进入答疑阶段, 即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点拨解答。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积极思考的过程。但在此阶段, 教师也并非有问必答, 学生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 经过启发、诱导仍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解答。

(三) 实践运用

学生在完成第 (二) 步后, 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此时, 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A类学生 (即优秀生) 复述课文或改编成对话;B类学生简要复述课文;C类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不同的目标, 进行练习。

(四) 表演反馈

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他们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 渴望得到同学们, 特别是老师的赞赏。因此老师要在课堂设置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环节。此时学生是导演, 更是主演, 教师是个热心的观众, 教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的激励、赞扬是学生实现持续自主学习的保障。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造句点、理解点、知识点、语法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同时更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某一概念、某一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一个既定的范围, 而应在空间上、时间上放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创造新的方法、新的观念。

四、正确对待学生“个性”, 增强学生创造的自信心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爱“优生”的同时更爱“学困生”,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二是坚持因材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别对待, 分别要求和指导, 以求得全体学生充分发展。三是充分培养学生个人的爱好与特长, 创造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四是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受挫, 教育学生不因成功而洋洋得意, 不因受挫而灰心丧气, 始终对成功充满信心。这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目光扫视法。当教师以温和的目光、亲切的笑容出现在教室里, 并扫视每一个学生时, 学生就好像吃了颗定心丸。这既为后面的课堂气氛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也有利于唤起每个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情绪。

2.耐心诱导法。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差生, 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 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觉得学习无聊。因此, 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 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质疑, 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 予以支持和表扬, 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和再发现问题, 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也十分有利。

3.关心爱护。教师要学会利用情感的特点, 用自己的爱去感化每个学生, 尤其是差生, 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在课堂上屡屡犯规, 表现出无所谓的顽皮生, 除了指出错误以外, 更多的则是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给予特别关照, 用爱心去抚慰他们, 切忌对他们歧视和嘲讽。久而久之, 教师的爱心会像春风一样融化其心灵的坚冰。慢慢地, 他们就会变得懂事、可爱和好学。

上一篇:实数及其运算教学设计下一篇:先进性教育学习阶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