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2024-06-08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精选7篇)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第1篇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天堂的忏悔》这部视频。视频很短,但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影片展现了许多患有疾病的人。有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受害者,有伊拉克战争中拼尽全力生存下来的人们,还有非洲艾滋病患者们,他们强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子在街上乞讨。而同时,现在有一些人,他们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用不完的金钱,可他们却吸毒、酗酒,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看完影片,我才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我们生活在他们的梦想中,而

我们却浑然不知。

有一种东西,支持我们一生,那就是理想。没有人能阻挡你的理想,真正的阻碍是内心不敢尝试的恐惧,纵使失败依然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即使是夸父追日,也有值得骄傲的回忆。青春的标签是激情四射、不畏挫折、敢于挑战权威,而不是呆滞木讷、畏手畏脚,一切唯命是从。

我们是健康的,是有朝气的,是有理想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认为有益处的事情,而不是浪费时间和生命,做一些

无用的事情。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因为有一群人们,他们根本就没有健康,根本没

有财富,他们没有我们所有的一切。

让我们学会珍惜吧!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第2篇

初2014级11班董昊

在今天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关于生命的问题。欢乐,烦恼,学习,娱乐,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自然反应。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活着,就要表明自己的存在,表现得与死不同。有的人总是对现在的生活自暴自弃,有的人总是以颓废的眼神看待生活。可他们却不知道,他所厌倦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却在另一群人的眼中,仿若天堂!

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基因问题造成的畸形人,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一生最大的奢求莫过于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有一天走在街上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在亲人眼里不再是个累赘......晚期的艾滋病病人,当患上这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白分之百的疾病,当免疫系统逐步被摧毁,活着的日子还能升起几次太阳,20世纪末 全球有9000万的艾滋病患者,而真正活下来的人数却不及百分之一......可是当我们对家人抱怨时,当我们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电脑游戏时,当我们俳回迷茫于日本动漫中时,当我们穿着“皇军”的战服得意洋洋的摆着姿势照相时,又有谁真真的想过:“我还活着!”朱自清说过:“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而像这种活法,却与死去无妨!

还记得小时候,面对老师“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的提问时,的回答呢?也许有人忘了,但那个时候的我们心里都有答案。而我却记着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要当一个很强的人!”呵呵,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幼稚,可是无论那答案是多么的天真可笑,至少有它在不会毁掉你的一生,这个答案就是理想。即使失败,也能屡败屡战。即使屡战屡败,也能从头再来。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活 着!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第3篇

出生于传统天主教家庭的洛奇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从小就接受天主教式的教育,深受天主教的影响。他童年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天主教教育的不断熏陶和渗透,童年的洛奇对天主教教义产生了依赖心理,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又对天主教教义产生质疑。作为一名天主教徒,洛奇必须接受教义中的各种条约,尽管有些条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有些条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矛盾重重。正因如此,洛奇开始对天主教教义进行思考,对教义里违背人性的一些条约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此批判。灵魂与欲望的激烈碰撞其实就是天主教教义与教徒现实生活欲望的抗衡与冲撞,洛奇试图在这种不和谐的撞击中找寻一个平衡点,从而能调和由此撞击产生的矛盾。从对天主教的怀疑、批判到最后的忏悔和对天主教的宽容和接纳态度的转变,洛奇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救赎之路。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宗教教义下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出版于1991年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就是洛奇试图为我们找寻的一条救赎之路。洛奇在这部小说中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告诉读者一种新的对宗教的思考方式,他更加注重缓解宗教和现实的矛盾而不是对宗教怀疑和批判。在这部天主教小说中,洛奇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关爱与责任,读者跟随洛奇的目光会重新思考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对他人的关爱与责任可以唤起宗教教义中更为人性的一面,即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关怀和责任感。

小说《天堂消息》的主人公伯纳德·沃尔什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从小就在天主教教义的熏陶下成长,后来又在高级神学院学习,神父职位是他学业结束后的目标,他的生活一度被阳光普照,令人心生羡慕。但是随着宗教界的国际大会——梵二会议的召开,被教徒们普遍关注并令教徒们困惑的一系列问题,如婚姻、家庭、避孕、节育等问题并没有在这次会议内容中得到讨论,会议也没有就这些问题做出调整或改变。教徒们失望不已,不满的情绪随处漫延。伯纳德·沃尔什从原先对宗教教义的笃信变成了现在对宗教教义的质疑。后来伯纳德·沃尔什与他自己的学生达达芙妮相恋,激发出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因为根据当时天主教教会的规定,神父是不能选择俗生活的,所以作为神父的伯纳德·沃尔什不能恋爱,不能结婚,不能生子。在这一尖锐的矛盾中,伯纳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世俗生活,所以辞去教父这一曾经被多少人羡慕敬仰的神职。他的选择令家人失望、痛心,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从此他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与他父亲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洛奇在小说的后面章节中描写了父子关系从紧张趋于缓和,究其原因是因为伯纳德父亲遭遇的一次车祸。虽然父子关系紧张,但伯纳德在父亲身旁日夜守候,无微不至地照顾车祸中受伤的父亲。这件事促使他的父亲开始重新思考,此时他的父亲觉得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伯纳德的行为是不是欠妥。重新思考后的父亲开始理解伯纳德,开始接受伯纳德的选择。是宽容让父子开始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在宗教信仰中,“救赎”是终极目的,“自我救赎”是这一目的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信仰“上帝”的根本原因。洛奇在《天堂消息》这部天主教小说中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灵魂与欲望抗衡与冲撞的画面。天主教教义与现实生活的抗衡与冲撞让教徒的生活矛盾重重。在矛盾的激烈碰撞中,依靠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批评视角,从对宗教的愤怒而激烈的批判到深入切肤的质疑与思考,从对宗教精神寄托的理解与宽容到对新天主教理想人文主义关怀的憧憬与期望,洛奇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救赎之路,即忏悔与宽容。

摘要: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充斥着灵魂与欲望的激烈碰撞,天主教教义与现实生活的抗衡与冲撞让教徒的生活矛盾重重。面对重重矛盾,作者在《天堂消息》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救赎之路,即忏悔与宽容。

关键词: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忏悔,宽容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著.李力译.《天堂消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佐良、周饪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天堂的忏悔》观后感 第4篇

关键词: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忏悔意识

一.天主教家庭背景影响

20世纪中叶的英国著名作家戴维-洛奇1935年出生于伦敦南部一个贫穷的郊区。洛奇的母亲因为从小受到自己父母深刻天主教徒家庭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战后洛奇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处于较为拮据的状况,家庭的收入也是靠父亲临时组建的乐团来得以维持。天主教学校的教育时代不仅使得洛奇逐步摆脱了中下阶层的命运。也为其之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戴维·洛奇成年后又与一位同样具有天主教信仰的女孩成了亲.加上洛奇自幼到大对天主教的发展历程的亲身体会经验。戴维·洛奇的第一部作品《电影迷》便是一部根据他太太的家庭背景而改编的故事小说。随着结婚后洛奇与太太有了接二连三的孩子后,他开始对天主教教义中有关节育生育的规范产生了质疑。他所著的《走出避难所》中的主人公提摩太与其母亲战争期间独处的时光描写其实便是依据洛奇自己这段生活而展开的一段故事描写。几年之后洛奇通过自己的作品《你能走多远?》再一次向天主教发出质问。九十年代之后的《天堂消息》和《治疗》是对天主教教义中的违背人性需要的部分规章制度,作出的批判以及质疑的两部代表作。

本论文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不完全排除批评者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它也不要求我们戴上自己的道德眼镜,用我们所接受或认同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历史上的文学,而只是要求我们客观公正地从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历史上的文学和文学现象.研究文学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对禁欲主义下爱情沦落的忏悔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中,体现出了作者对宗教的新的态度以及开始深思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小说主人公伯纳德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自幼所接受的都是天主教式教育。自身也都诚挚的天主教徒。家人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毕业之后他不负众望。成功的成为了一名教堂牧师。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天主教的各种教义教规丝毫没有质疑过,因为他认为那是一个牧师的责任,是自己所坚信的。然而当他开始对这些教义产生质疑源于他的第一场爱情。这是一段在伯纳德和他的学生达芙妮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达芙妮经常找伯纳德咨询请教相关的知识,两人一来二往慢慢产生的感情,当达芙妮问伯纳德时,他才认识到其实自己也早已倾心于达芙妮。二人相爱后.他本计划与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享受世人的幸福生活.然而教会却决绝地拒绝了他的想要归世还俗的申请。迫于无奈,他毅然决定离开教会辞去了自己的牧师之职。摆脱了教会身份,抛弃了天主教的信仰。当时的举动可能只是一时气盛,然而他一直没意识到的是其实在当时他对天主教的信仰早已慢慢流逝。随着自己慢慢成熟之后.猜开始越来越增多了对宗教信仰的怀疑。第一次爱情的体验已经让伯纳德深深感受到天主教对人性生活以及对与生俱来人性欲望的抑制的种种禁锢。

然而在之后伯纳德与达芙妮开始为爱情开始生活时,他们不得不面临的工作以及生活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然而这一切并不如想象中一帆分顺。天主教中多种关于禁欲的教规已在其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同时20多年的禁欲生活也对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都使他原本可以幸福享受的甜蜜爱情开始出现一丝丝破裂,直至最后导致二人分道扬镳。第一次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是宗教信仰,是那些违背人性的教谕教规摧毁了他的婚姻。

另一点宗教教义仍有许多违背常理的规定.如不允许与离婚男人结婚等。厄休拉,是伯纳德的姑妈曾因与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军官结婚,并且丢弃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一直坚信自己应该一辈子赎罪。但是按照天主教的规定.如若她当即便向教父坦诚自己的罪过,她一定会被处以暴死且死后不能升入天堂.所以这件事一直让厄休拉无法真正的过上踏实舒心的日子。幼时的一段受兄长肖恩的性虐待噩梦般的经历也让厄休拉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担子。为了逃离这段充满阴影的地方,她本想着可以到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美国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最后却仍以被丈夫抛弃而自己孤独终老而告终了这段异国生活。1因为天主教始终是把对神的信仰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宗教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三.爱情的回归

在戴维·洛奇的多部作品中.不乏无疾而终的恋人,面临破裂的婚姻家庭.然而故事最后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或作品中其他人物通过自己的忏悔或救赎慢慢回归了生活,无论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最终都回归了家庭的温暖,爱的回报。要揭开人的本性的秘密,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宗教。宗教告诉我们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一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人原本注定为最高目标而存在,但他失去了这个地位。由于他的堕落,人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理性和意志也就误入歧途。“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格言便一直流传至今。只有你是一个与自我、与自己的内心和谐共处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与宇宙和谐相处的人:因为个人秩序和宇宙秩序这两者只不过是同一个潜在原则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形式而已。

同样,在《天堂消息》中另一对夫妻伯纳德的姐姐特丝与其丈夫弗兰克的关系也经历了由于丈夫的一段所谓的婚外情而彼此猜忌知道最后重归愈好的过程。原本二人的夫妻生活恬淡,安逸.和谐,可这一切就是被一个弱女子打破。或许是因为这位女子的身世可怜,条件虚弱,而且还主动给弗兰克写情书这种种举动让弗兰克动了情,虽然他知道這样做对不起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但是他又不忍心抛弃那柔弱的姑娘,担心她会因此轻生。然而这一切都被特丝看着眼里,痛在心里,弗兰克从未如此柔情的对待过自己,而自己却一直勤勤恳恳地照顾着儿子.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弗兰克或许是怕特丝因为这件事来纠缠自己或许是想要逃离烦琐的家庭.便以他们的残疾儿子被借口绊住特丝的脚步。

然而这些已让特丝感到不满和怨恨,她毅然决然地决定逃离这一切.将儿子和家庭琐事全部抛给丈夫以示惩罚,自己独自一人享受夏威夷之旅。这次一走也让弗兰克认识到婚外情纵然如烟花般绚丽夺目.但结果却终是昙花一现,终究是要归于平静,那姑娘最终仍是无法与弗兰克承担这一切.而选择弃他而去。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让弗兰克认识到了特丝的重要性,家庭的重要性.同样也是家庭对特丝的召唤让她终究同意放下之前的怨恨,与丈夫弗兰克重归于好。重新开启他们婚姻以及家庭的另一个美好画面。同样另一对积极幸福的埃弗索普夫妇。无论是从他们过安检。还是二人的神情举动都与那些焦躁不安的游客们形成了反差,他们二人用相机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件,来自天堂夏威夷带给人们的快乐幸福。以上作品中的人物都经过自我反省以及双方的忏悔走上了正轨.重新开启了他们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

责任在这里既没有道德依据。也没有法理依据,也许只是一个使某种情感合理化的理由。对于当时的一代人而言,个人行为变得艰难,首先不是因为社会的道德观念秩序混乱.何谓善恶已经没有了社会共识.人们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质,自由伦理的艰难表现为个体的道德能力的软弱。有念想,甚至有意志向善,却没有体力为善。道德规范是缠绕在个体上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觉成为婚姻个人关系的基础。如果生存感觉中的价值观念变了,身体感觉会随之改变,人伦关系也会随之改变。这种个体欲望的自由仍是人的生存感觉的价值观念.塑造者个人的生存感觉的价值偏好一个人对于善与恶、幸福与不幸乃至人际关系的分辨。

四.结语

观天堂的忏悔有感 第5篇

视频开头出现了5个人,第一个人是一个2米46的人,因为身高太高,一次意外摔跤,让他躺在了医院;第二个人是一个小孩,因为基因问题让她的脸上长满毛发,就因为这样,年幼她没有朋友、玩伴!遭到了旁人的冷落!第三个是因为连体而每分每秒生活的两个人,她们的生活充满了阻力;第四个人是一个因为无法控制骨骼生长而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头,也让他濒临死亡的境地;第五个人因为一场怪病,使她的四肢被树枝状结构包围了,也让她失去了抚养子女的能力。不止只有5个人,世界还有很多比他们还要惨的人!对他们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非洲饥饿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能拥有,在面前看到的是逼真的皮包骨头,是语言写不出来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里究竟有多少恐惧和无助。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和他们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二战结束后的37年里,世界爆发了470起局部战争,世界范围内无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我们生活在中国有史以来最美好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也没有治不好的疾病!我们活在很多人的梦想里。我们总是把灾难想像成别人的事情,就像遇难者也不曾想过自己的遭遇一样。

假设一下:2012真是世界末日,我们离开了这个界,,站在天堂的门口,而守门的天使不让你进去时,你也许会很气愤。“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有资格到天堂么?”“资格?我没做过什么坏事啊?”你或许很不解。“是吗?看看你一生都做了什么:玩玩游戏、打情骂俏……你好像没做过什么好事。”你也许会反驳:“可是很多人都是这样啊!我为何不可?”“不错,正因如此,你才一事无成。”我只好问你:“你来到这世上的意义是什么?不管怎么说,我都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还活着!”看完这段,“正因如此,你才一事无成。”这句话深深地留在我心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不能迷茫地走下去,要靠自己去创造希望、创造未来!

人生下来不是要无止境地与人攀比!最宝贵的青春不是以娱乐来消磨!人应该打破局限独立辨别!小时侯面对老师“长大以后想当什么”的问题,或许很多人都忘了,但是我们当时心里都有答案!不论那个答案有多么的天真可笑,至少有它在不会毁掉我们的一生,这个答案就是理想!理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有理想才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不会碌碌无为!没有人能阻碍你的理想,真正的阻碍是内心不敢尝试的恐惧,就算失败,也要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因为年轻没有失败!

《迟来的忏悔》观后感 第6篇

陈鹏刚满18周岁,已满18周岁的就算是成人了,只要是犯了法就要负刑事责任。他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因迷上网,找网友聊天或是玩游戏,而一天天厌学堕落的。而后发展到抢劫,他失去了青春多彩的生活,葬送了美好的前程。当他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已来不及了,一副冷冰冰的手拷挡住了他上大学的道路,大学的大门就这样硬生生的把他拒之门外。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一定要记住哦!

在座的学生都是高中生,而且还有一部分人会上网。其实陈鹏走上犯罪道路的那一步就是从上网开始的,他整天沉溺于网吧,虚拟世界中的刺激,愉悦深深地吸引住他,使他欲罢不能。如果他不迷上网吧,如果他自制力强的话,网吧也不会是他寻找刺激的地方。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交友不慎,把社会上不务正业的青年当作好朋友。整天跟着他们鬼混,甚至彻夜不归。就算是他不会上网,凭这一点,他的一只脚已开始向监狱跨进了。

《红包医生的忏悔》观后感 第7篇

从此改变命运、化解灾难、趋吉避凶、永得吉祥! 以达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世界和谐。 这就是分享这套节目对他人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确实不应该如此唯金是图,否则你就真的是一个罪人,一个遭人唾弃的人,一个不值得患者爱戴的人,一个不能立足于社会的人。

作为一名情操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感,总之是要有高尚的医德。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仅仅是要把病人的病看好,还需要医生们在金钱的诱惑下,稳住阵脚,要有拒绝红包的能力,更要有说服病人收回红包的口才。

上一篇:门市店面出租合同下一篇:2010下艺术节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