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

2024-05-26

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精选6篇)

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 第1篇

金坡乡金坡中心小学

学 科 渗 透 法 制 教 育 演 讲 稿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执教人:罗发友

为了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把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从小就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不断增强其法制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主动学习者,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指出方向,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法制教育效果。那么在那些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根据省教育厅文件:小学应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9个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初中应从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13个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并体现在教案中,那就意味着教案将有新的创新。下面我就以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欢庆》为例简单谈谈:希望各位领导、教师多多指正。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欢庆》一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欢庆》是一首诗歌。本诗共两句8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二)我的设计理念是:

(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2)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3)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

(2)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准每个字的读音;(3)能够感悟欢庆气氛。

2、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2)展开想象,能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

(三)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通过 “读、悟、画、说”等方式,对祖**亲产生深深的爱。初步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徽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五)说教具

所需教具有生字卡、课件。阅兵升旗仪式,欢庆热闹场面的图片,生字词语,四幅欢庆图等内容。

二、说学情分析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的资料和图片,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所以在识字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3、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一样,他们阅读时各自的感受体会不同,因而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要尊重他们的阅读心理。

三、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是一首描写国庆节欢快喜庆场面的小诗,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热烈。但由于孩子们对“国庆”认识不多,对“国庆节”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力做到依据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国庆节的欢乐喜庆,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我对课文中的语句不做过多的、细枝末叶的讲解和分析。同时,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我会跳出教材用教材,在学生对课文产生疑滞的时候,辅以相关资料(图片及学生为课文配插图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欢乐喜庆的国庆气氛,使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我的教法主要是讲解法、“以读代讲”法,资料辅助法,视频展示法等。学生的学法就是多读、自悟、小组合作,在读中积累语言、仿说,习得语言,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实现自主学习。

四、说教程

(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中7个生字,会写“欢”和“庆”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国庆节的节日喜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产生对祖国的热爱,试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巩固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会写好6个字;背诵课文,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国庆的资料;完成课文后面“读读写写”的扩词练习。)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简单说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我们的祖国也有生日,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是的,我们刚刚欢度完祖国妈妈的第六十一个生日,谁知道国庆节的来历?”(来历课件)[设计意图:了解国庆节] 节日来历

国庆节当天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 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2、师:“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课件的播放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效果,便于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契机。]

3、师:“回忆这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板书欢庆)请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问题是启发学生走向探索的引路人,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逐步养成的一个良好思维品质。由“欢庆”入手,抓住了课堂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由此引发联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展示)是呀,国庆节那天,全国人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唱呀跳呀,在欢天喜地地庆祝国庆,这就叫做欢庆。

4、我们来满怀激情、大声的齐读课题:欢庆。师: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理解课题]

5、指导书写:欢、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理清文中的行句。[自读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自读中引导学生巩固、发现、掌握读书学习的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再读,把生字的音读准。

3、检查识字情况:去拼音读。[设计意图:由字到词,利于巩固]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同桌合作,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

2、教师范读后,适时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3、学生学习诗歌分三步进行,先学习诗歌前四行,再学习后四行。然后配乐朗诵整首诗歌。

学习诗歌的前四行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前四行,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相应的画面、声音、色彩,引导学生理解“金黄的果实”、“旗帜”、“欢乐的乐曲”,从而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读表达出来,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人试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男女合作读,配上动作读等等,在读的层次上有指导读,评价读,理解读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觉得相当成功,学生都被深深的打动,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简单小结,田野金黄,枫林火红,蓝天白鸽,大海奏乐,你觉得祖国妈妈美不美?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生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你爱不爱祖国妈妈?请读出你的感受,承上启下,品读诗歌后四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孩子”一词,理解十月一日是个辉煌的日子,举国欢庆,培植学生的爱国之情,升华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表达出骄傲、自豪和对祖国妈妈的崇敬之情。

(四)拓展延伸

我充分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编成另一首欢庆的小诗,金秋时节,举国欢庆,田野金黄,枫林火红,蓝天白鸽,大海奏乐。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在训练学生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为了庆祝祖**亲的生日,人们会怎样? 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升国旗仪式等形式表达人们对祖国美好祝愿。

下面我们就来观看国旗、国徽图案。你看到国旗上有什么?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 怎样?

尊重和爱护国旗 学校 该怎么办?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为此,我国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制作。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第六条 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各级委员会,应当在工作日升挂国旗。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这是什么?五星旗下是什么?五星旗周围是什么?谷穗和齿轮

我们每个公民应当做什么?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因此,我国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我能行: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诵给爸爸妈妈听,给课文画一幅插图 给课文找一首相配的歌曲 如何尊重和爱护国旗、国徽?看升挂国旗的场景?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新颖,把握要点,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金秋时节,举国欢庆,田野金黄,枫林火红,蓝天白鸽,大海奏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六、教学反思:

我从三维目、学生实际,教学新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谈谈自己的课程设想:首先,现代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即“学会不如会学”。由此我将通过比较设疑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挥大胆的猜想,凭借教具有生字卡、课件。阅兵升旗仪式,欢庆热闹场面的图片,生字词语,四幅欢庆图等内容,一步一步完成。这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并灵活使用教材,坚持以读为本,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大的不足在于识字环节,比较粗糙,也没有写字环节,只是让学生书空“欢、庆”二字。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加之普通话不准,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 第2篇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2日下午 培训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加培训人员:全体在职教师 主讲:王明

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一、《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在什么背景下编写的?

(一)政策背景

1、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2、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二)现实背景

1.我省发生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榕江某中学“4.01”案件,都凸现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据资料显示,在青少年违法案件中,因失学或辍学的犯罪率高达70℅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2.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怎样形成的?

我省瓮安“6·28”事件发生后,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对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普遍落实不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有效途径、有效载体尚未形成;《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尚未落实;为此,贵州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

课题组组织160余名教研员和一线高级教师,根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以及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思路,全面研究中小学各个学科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从中提炼出730个法制教育渗透点,设计了“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示例与说明”,撰写了113个示范教案,形成了180万字的课题研究初步成果《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成果上报后,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这项课题研究及其成果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对于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发了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对我省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为什么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编写是一次创新?

(一)率先在全国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全面系统提出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变成了可实施、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二)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实现了针对性(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性(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艺术性(自然巧妙)、操作性(便于实施)、有效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时代性(素材来自于社会、内容与时代同步)、全面性(涵盖228件法律法规)、系统性(渗透内容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的统一。

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第3篇

一、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 是学生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交往的桥梁, 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 还学生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乃至家长都使用过的教育方法。如每位孩子在家长的赏识教育下都学会了走路、说话。赏识教育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 让教师在享受中教, 学生在快乐中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理解:人类最深沉的需要是获得别人的赏识, 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如何学会赏识学生呢?

首先, 要维护学生的尊严。人没有尊严, 无形的生命便会萎缩。尤其我校的普通班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找回自己的尊严, 才能不断的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改掉身上的陋习和不良行为, 否则就会破罐破摔。

二、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学生, 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以过高标准、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如普通班的学生, 化学考试成绩不可能都在五、六十分以上, 或都能及格。如果这样要求, 学生不能达到就会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所以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学生进步了就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如2008级学生王俊垚, 该生家庭经济困难, 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当时化学成绩从20多分一步步进步到38分, 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他, 鼓励他。你进步了, 很不错, 继续努力, 下次再多考4分就及格了。结果该同学在中考时, 考了48分, 超过及格分6分;王惠同学的化学一直不错, 在开始就可以达到56分 (相当于百分制的80分) , 但经常迟到, 穿着较另类。开学第一天就被校领导叫到办公室接受教育。到我班时, 我利用我任教化学的优势, 对她的化学成绩大加赞赏, 衣着也大加评价, 好看, 美!然后话锋一转, 可惜与你的学生身份不符。放到毕业后再穿可以吗?果然效果较好, 她常迟到的毛病没有了, 化学成绩也有了更大的提高, 中考时考了65分。后来, 我还特地的奖励了她一本书。再如像2009级的凌基磊同学, 我对他的评价标准更不一样。他能做笔记, 能交作业我都会加以表扬, 考试成绩只要不是个位数, 能考10分以上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树立起他的信心, 结果在中考时他的成绩脱离了低差。像这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学生, 表扬鼓励他们会使他们更自信, 师生关系更融洽、更亲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能调动起来。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求教师做到正确认识、评价每一位学生, 并逐渐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科学渗透, 探索发现, 心理发现等, 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抓住学生很想在课堂上得到表扬赏识的心理特征。以2009级1班为例, 在这方面我主要抓住了四点:

1.初一、初二的学生安静上课时间保持较短, 我就会不时地说:“同学们刚才都表现得很好, 要坚持啊, 学生又有了兴趣”或是“上节课我们上得很好, 这节课要表现得更好!”

2.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一些学生, 特别是男同学, 他们学理论可能要差一些, 但是动手能力较强。化学实验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到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演示实验, 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 同学们的认同让他心里美滋滋的。

3.课堂提问, 充分利用课堂提问,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并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回答准确的学生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即使回答错了, 也不会批评, 更不会罚站, 而是非常诚恳地对他说:“没有关系, 希望下一次你能回答好。”

4.展示学生的作业、考卷。比如, 曾伟鑫同学的化学试卷在家长会上得以展示, 并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这对他及其他同学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这样一来, 学生就有一种想上化学课的欲望。所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 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微笑面对学生, 眼中无差生, 而是看作一个个有待进步, 极具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就会使学生在教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学其道”。赏识教育才更有效, 更有实际意义, 否则你对学生的表扬、赏识, 他会认为是讽刺, 不一定接受。作为班主任与学生相处较多, 容易沟通, 关系比较融洽。那么作为科任教师应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 了解班级状况。由于化学学科是初三才开设的, 学生对学校环境、老师都非常熟悉。因此作为一个新学科老师应在开始上课之前, 向班主任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遇到突发事件才能灵活处理。

2.理解尊重是前提。教师与学生因年龄差异、生活环境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 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我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 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 可避免师生间的正面冲突。

3.爱心和关怀是关键。教师的爱和关怀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对于我们的学生, 我采取的是“山”不见我, 我见“山”。作为科任教师一样要找学生谈话, 内容不仅仅是学习, 可以谈谈其他, 如他的喜好, 今后的打算, 有什么困难, 家庭情况等等。这种谈话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怀, 学生自然就会更亲近你, 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4.与学生划清课内和课外的界限。课堂是严肃的, 师生关系明确,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而课外则不一样, 师生关系平等, 师生之间可以以朋友的方式相处, 开开玩笑也是可以的。如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时, 我可以这样回答:“你也好!”“你更好!”“老师好……辛苦!”“老师好……累!”等。引得学生一片欢笑, 一下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师生相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4篇

小学各学科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最能体现出法制教育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深刻挖掘适用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奏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依山而伴的小村庄,后来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持续近一周的大暴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淹没了。学生们都为之叹息、惋惜,他们都认为是村民只顾眼前利益,过度砍伐,才导致了村庄的毁灭,如果他们平时爱惜环境,保护树木,就不至于自食恶果了。是呀,这么一个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了破坏大自然、毁坏山林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也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笔者还不失时机地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也自然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又如在教学《翠鸟》《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教师再适时地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会让学生从心底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小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所以大自然才如此美丽。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强调捕获、诱杀野生动物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使他们接受了一场法制教育的洗礼,净化了心灵。

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情境图、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等内容时,教师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认识》例1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当灾害将临的时候·灾害预报与预防》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其实,加强对小学生法制教育这个课题的内容很宽、很广,也很复杂,而学科教学的法律渗透所涉及的面虽然很宽,但较为肤浅,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深入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法律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致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因此,学校为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应定期邀请相关学校的法制校长进行法律法规讲座,以弥补学科教学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小公民。

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 第5篇

校本培训讲稿

(一)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3月19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在什么背景下编写的?

(一)政策背景

1、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2、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二)现实背景

1.我省发生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榕江某中学“4.01”案件,都凸现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据资料显示,在青少年违法案件中,因失学或辍学的犯罪率高达70℅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2.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怎样形成的?

我省瓮安“6·28”事件发生后,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对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普遍落实不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有效途径、有效载体尚未形成;《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尚未落实;为此,贵州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课题组组织160余名教研员和一线高级教师,根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以及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思路,全面研究中小学各个学科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从中提炼出730个法制教育渗透点,设计了“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示例与说明”,撰写了113个示范教案,形成了180万字的课题研究初步成果《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成果上报后,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这项课题研究及其成果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对于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发了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对我省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为什么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编写是一次创新?

(一)率先在全国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进行系 统研究,全面系统提出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变成了可实施、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二)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实现了针对性(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性(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艺术性(自然巧妙)、操作性(便于实施)、有效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时代性(素材来自于社会、内容与时代同步)、全面性(涵盖228件法律法规)、系统性(渗透内容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的统一。

(四)创新了法制教育的理念、途径、形式、方法,形成了有效载体,使法制教育变得更加自然鲜活,更加富有情趣,更加贴近学生,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锦屏县亮司小学2014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校本培训讲稿

(二)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4月16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如何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说的是理性认识。这是解决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老师们从思想上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地进行所谓渗透教育,那决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理性认识,要求我们不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激情去工作,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思想,真正把渗透教育化作一种自觉、一种潜意识。唯有如此,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才能彻底、才能深刻、才能可持续。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我想可以从许多角度、许多层面去看,但有三个方面我认为更重要、更直接:一是从青少年犯罪现状看;二是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中去看;三是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去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如何?有这样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1)最新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而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25万,在7-15岁之间的有9万。全国25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

(2)全国自1988年以来,14-18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占青少年犯罪率的52%。

(3)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在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

老师们:这些数据可不是简单枯燥的字,可以说,每个数据都是沉甸甸的,它直接拷问着我们的教育,拷问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那是针对89**说的。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这个失误是否得到有效弥补?答案看来还难下。近年来发生在我省的瓮“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事件、黔南贵定某中学“9.17”事件等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事实。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看,一是低龄化;二是在校学生集体犯罪增多;三是暴力抢劫犯罪多;四是作案方式成人化;五是作案手段凶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等。究竟是一些什么原因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的集中反映,其犯罪是主观因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相结合所造成的,概括来讲:有青少年自身身体和心理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有不良家庭和畸形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第一,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监护能力,致使疏管的孩子,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父母都在,但家庭不和睦,疏于对孩子的品质培养,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影响,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在社会不良诱因面前,极易犯罪;第三,一些事业型、生意型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只管吃、穿、用,只知道花钱,对其思想学习教育漫不经心,听之任之,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监护,使孩子处于“疯长”状态,一旦在社会上学坏,很快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四,有些父母尽管加强了对孩子的教育,但采取方式、方法不当,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讲原则,只要孩子提出要求,便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味偏袒,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心理缺乏承受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邪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高标准、严要求,态度苛刻,求全责备。这样过于严厉,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事事都和家长对着干,最终导致走上歧途。)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我们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就是针对这些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各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懂得“做人”的人,比让他考100分、取得好成绩却不懂得“做人”要重要得多。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理想的育是什么?30来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强调了八个字“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像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换句话,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我如果补充一点:就是不仅仅是“做回他自己”突出个性与人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这就回归到教育与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上来。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认识到这些,我想,大家对各学科开展渗透法制教育就不会有歧义了。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一)与渗透德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我们倡导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课课都渗透德育”、“处处都是育人环境”。其中,“课课都渗透德育”就涵盖了除知识、技能外的所有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包括具体的德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包括今天我们讲的法制教育。当我们在从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学科渗透其它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都是必要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仍然属于大德育的范围,也属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四个字叫“有机适度”,这很准确。因为在学科渗透法制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一是为渗透而渗透,生硬嫁接,刻意附加,无中生有;二是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脱离了课堂教学主题;三是片面强调学科与法制联系不多,该渗透而不渗透。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在“有机适度”的基础上,我再加四个字“自然生动”。渗透不“自然”,显得别扭,渗透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渗透都是不成功的。好在省里已编有统一教材,大家在开始阶段,可以参照教材实施,以后,就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展渗透教学。

(三)与法制学科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渗透法制教育只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既不能取代学校法制专业课程教学,又不能因此弱化学生社会实践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我想法制专业课程的教师一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把教育教学真正转移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法、守法和用法品质及能力上来;二是多指导其它学科老师开展渗透教育。其它学科老师反过来要多虚心请教专业教师,增加渗透教育的专业性和正确指导性。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多增加一些法制方面的内容,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会更好。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制品质和能力,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锦屏县亮司小学2014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校本培训讲稿

(三)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5月14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一)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二)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三)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跨度大(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时间长(12年)、学科多(35个),编写时,坚持了“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原则,有一定的系统性、层级性,应当遵循。如果各科各行其是,工作就会变得混乱。

(四)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课标、教材一样,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大部分内容可以“拿来就用”,但我们更提倡教师在吃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用意、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再加工、再创造,用活该书。

(五)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相得益彰。

二、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试举一例:高中数学在讨论汽车车速与刹车后停车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时,存在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契机,此时即可以结合超速、追尾等现实问题,介绍、讨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条款的科学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认识制定、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的必要性、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锦屏县亮司小学2014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校本培训讲稿

(四)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6月18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简述如下:

(一)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二)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 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 理、贴切自然。

(三)分量适中:即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 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 学主题。

(四)目标恰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 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有机统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都要 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教 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掺沙子”、不是人为的简单拼盘。同 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倡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法,实现 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一箭双雕: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 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 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 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 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1.52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只要坚持“尊重教学”、“分量适中”的原则,就不会。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四、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富有智慧。如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题目,批改作业时,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法制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进行点评,就做得很好。当然也不要走极端,处处和法制问题挂钩,三句话不离法律,招致学生反感。

锦屏县亮司小学2014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校本培训讲稿

(五)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9月17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 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例如,如果教师本身不知道《计量法》,尽管教材中出现了诸如秦统一度量衡、测量、杠杆、公平秤、重量与质量等内容时,教师也不可能将其与《计量法》挂上钩。

第二,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 式中去发现契机。课标教材中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除课堂教学外,实验、练习、作业等教学形式和环节中也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例如一些教师借“抄袭作业”话题,渗透了《著作权法》的有关内容,严肃中有几分诙谐,关爱中有几分责备,不但有思想深度,学生也容易接受。

第三,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 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法制教育埋下了伏笔,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内容,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例如:在初中物理中学习“密度与社会生活”时,就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

第四,要善于创设话题。如讲授杠杆原理时,创设“掌握了 杠杆原理,同学们能否造一批杆秤卖给商贩?”的话题,就能够自然导入计量器具生产许可的法律规定。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法制教育契机,要注意取舍。有人提出,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过铁道,违反了铁路法。问题可以讨论,但此处渗透铁路法,似有破坏课文意境之嫌,有违文章原意。简言之,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背后,蕴藏着学识和智慧。法制教育的契机,既靠寻找,又靠创设。教学内容中存在法制教育因素,但有的可以“拿来就用”,有的却要靠“借题发挥”,同时,既要善于发现,又要有所取舍。

二、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关联度、教学便捷性及法制内容的可选择余地等因素。要尊重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固有特性。如讲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时,由于其中充满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情节,有的教师只看表面,不重本质,脱离当时的社会制度、违背教材原意去和《刑法》简单挂钩,牵强附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抓住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一本质,认识政治腐败、以强凌弱的社会现实,选择渗透《宪法》第二条、第三十三条等内容,既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先进性和实在意义,增强学生对《宪法》的感情,教学也相对更便捷。从课程的角度讲,选择渗透内容时,一定要“因课制宜”。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有教师试图在小学、初中有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学中去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区别与联系问题,扯远了不说,这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社会关联度。有的法律法规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法学知识过于专业、生僻,其社会关联度不是很高。应优先选择那些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所必需、社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法律法规和法学知识。同时,注意地域性:地处海滨,可以多渗透一些与海洋有关的法律;身在矿区,可以多渗透一些与矿产资源、矿山安全有关的法律。在教学内容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渗透一些地方性法规,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服从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法制教育不能影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突破教学时间限制。渗透的法制内容难度、数量必须适度。如果难度过大,或占用时间较多,宁可放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有的法制内容渗透,或从案例入手会很生动,或以讨论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但时间却不允许,此时在方法技巧上就要多斟酌,不能两全时,应压缩或放弃法制内容。要考虑法制内容自身的可选择性。有的渗透点,既可渗透甲法,也可渗透乙法。为了方便备教,《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均一一列出,但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渗透法律法规时,有的宜具体到某一法条或某一句话,有的宜宏观把握。还有,必须法制知识传授、法治思想建立、法制情感培养、法制行为养成兼顾。有时,因受教学时间、条件的限制,传授法制知识变得困难,但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法制情感。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放弃渗透,而是选择内容。例如:在初中物理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概念时,就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超载、超速、打安全带等法律法规知识,而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保持车距的法律法规知识,可放到高中数学函数中去渗透。如:《环境保护法》可能会在地理、化学、生物中涉及到,但它的渗透点不同。

二、如何控制渗透时间?

(一)要正确理解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策略上的要求,强调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统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借船过河”,靠“搭顺风车”而实现目标,应当努力追求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的教学境界,不要为了渗透而渗透。否则,既有违“渗透”二字的本义,又可能真正在时间上发生矛盾。

(二)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法制渗透为辅的 原则,首先在法制教育的分量、难度、要求上恰当定位,避 免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法制渗透。

(三)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的局 面。渗透法制教育的时间靠“挤”而不是靠“抢”。所谓“挤”,即通过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

三、如何增强渗透的艺术性?

举例说明:

例一,小学科学学科《种子的发芽实验》,是渗透《种子法》很好的契机。三位教师的做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告诉学生种子对于农、林业很重要,所以国家制定有《种子法》。

第二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从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的具体案例入手,引出《种子法》,说明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位教师是在发给学生供实验之用的种子中,有意掺入了两粒不可能发芽的劣质种子,并声称要把种子是否发芽作为考查的标准之一。学生实验时,在温度、水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两粒种子老是不发芽,非常着急。待最后分析原因时,老师才说明真相,结合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的事例引出《种子法》,有学生立即顺着老师的话风趣地说,自己被老师“坑”了,老师“违反”了《种子法》。相比较,第一位直白;第二位结合社会现实,有情感激发;第三位事先打下伏笔,既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又有较强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显然更胜一筹。

锦屏县亮司小学

2014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校本培训讲稿

(六)培训内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三级培训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教师自学 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0月15日 主讲教师:龙安福 培训具体内容:

一、法制教育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 法律、敲警钟、训斥人,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因 势利导,循循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始终是德育工作的 有效方法。对于一些让教师“伤头”的学生,更不能随意借 题发挥,讽刺挖苦。有时,让“伤头”的学生“知道利害”,不见得要声色俱厉,讽刺挖苦也会适得其反。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过大、过小,分量过轻、过重都不好。低年级不能任意拔高,让学生“坐飞机”;高 年级也应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搞成“小儿科”。

(三)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 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 制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第二,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贵州4000余万人口,学校师生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涉及千家万户,这部分人的法制素养提不高,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

第五,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

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演讲稿 第6篇

主讲:白龙小学

严靖

2011年9月9日

各位老师:

这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如何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说的是理性认识。这是解决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老师们从思想上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地进行所谓渗透教育,那决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理性认识,要求我们不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激情去工作,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思想,真正把渗透教育化作一种自觉、一种潜意识。唯有如此,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才能彻底、才能深刻、才能可持续。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我想可以从许多角度、许多层面去看,但有三个方面我认为更重要、更直接:一是从青少年犯罪现状看;二是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中去看;三是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去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如何?有这样几组数据可以看出:(1)最新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而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

为”的青少年115万,“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25万,在7-15岁之间的有9万。全国25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

(2)全国自1988年以来,14-18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占青少年犯罪率的52%。

(3)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在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

老师们:这些数据可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可以说,每个数据都是沉甸甸的,它直接拷问着我们的教育,拷问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那是针对89**说的。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这个失误是否得到有效弥补?答案看来还难下。近年来发生在我省的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事件、黔南贵定某中学“9.17”事件等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看,一是低龄化;二是在校学生集体犯罪增多;三是暴力抢劫犯罪多;四是作案方式成人化;五是作案手段凶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等。究竟是一些什么原因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的集中反映,其犯罪是主观因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

相结合所造成的,概括来讲:

有青少年自身身体和心理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有不良家庭和畸形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第一,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监护能力,致使疏管的孩子,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父母都在,但家庭不和睦,疏于对孩子的品质培养,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影响,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在社会不良诱因面前,极易犯罪;第三,一些事业型、生意型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只管吃、穿、用,只知道花钱,对其思想学习教育漫不经心,听之任之,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监护,使孩子处于“疯长”状态,一旦在社会上

学坏,很快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四,有些父母尽管加强了对孩子的教育,但采取方式、方法不当,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讲原则,只要孩子提出要求,便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味偏袒,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心理缺乏承受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邪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高标准、严要求,态度苛刻,求全责备。这样过于严厉,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事事都和家长对着干,最终导致走上歧途。)

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当前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文化的客观存在,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是正面宣传教育形式过于枯燥,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逐渐模糊,误认为不良文化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今的客观现状。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二,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为青少年纠合成不良群体起了中介作用。录像厅、游戏厅、网吧、迪厅的大量涌现,成为一些青少年交往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感到彼此看问题的方法接近乃至相同,遂在彼此的感染中,耻辱感、罪恶感下降,彼此产生心里的认同,并在情

投意合中纠合成犯罪团伙。第三,是不良文化中犯罪信息的大量传播,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模式,他们从中学到了一些犯罪方法和手段,从而实施犯罪。第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社会正常轨道,当其对某种需要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满足时,就会采取非法的或不理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教育方面的原因,即学校教育方式失当和教育不到位(不作为)。

面对每个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不妨追问一下,我们曾经为他们做过什么?我们是否了解过他的家境、他的遭遇、他的不幸?是否在他最需要关心、关爱和关注的时候给予了应有的帮助?尤其在他们已经开始出现不良端倪的时候,我们及时补救了什么?因学校教育方式失当和教育不到位(不作为)而导致不少问题直至违法犯罪学生的出现,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痛心的原因。多年来,我认为我们的学校在办学、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只管教学不管育人,放松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教育,致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思想糊涂,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导致在犯罪的青少年中不乏也是学校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二是单纯追求升学率,把精力集中在抓分数、抓应考、抓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教育不严、管理松弛,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劝退,过早的把青少年推向社会。这在客观上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上进心、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思想,再加上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国家有关统计表明,辍学、失学学生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高发群体,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不让学生辍学,决不仅仅是为了“两基”,而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也是对我们的事业负责。三是大多数学校也都在讲重视学生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没有很好落到实处,没有认真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好的载体、好的方法,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枯燥的说教,流于形式的“训话”,及实际中的重分数、重成绩、重升学率,造成学生对于“做人”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所以,悲剧总是不断发生。

我们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就是针对这些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各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懂得“做人”的人,比让他考100分、取得好成绩却不懂得“做人”要重要得多。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

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理想的教育是什么?30来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强调了八个字“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像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换句话,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我如果补充一点:就是不仅仅是“做回他自己”突出个性与人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这就回归到教育与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上来。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认识到这些,我想,大家对各学科开展渗透法制教育就不会有歧义了。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一)与渗透德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我们倡导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课课都渗透德育”、“处

处都是育人环境”。其中,“课课都渗透德育”就涵盖了除知识、技能外的所有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包括具体的德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包括今天我们讲的法制教育。当我们在从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学科渗透其它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都是必要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仍然属于大德育的范围,也属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四个字叫“有机适度”,这很准确。因为在学科渗透法制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一是为渗透而渗透,生硬嫁接,刻意附加,无中生有;二是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脱离了课堂教学主题;三是片面强调学科与法制联系不多,该渗透而不渗透。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在“有机适度”的基础上,我再加四个字“自然生动”。渗透不“自然”,显得别扭,渗透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渗透都是不成功的。好在省里已编有统一教材,大家在开始阶段,可以参照教材实施,以后,就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展渗透教学。

(三)与法制学科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渗透法制教育只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既不能取代学校法制专业课程教学,又不能因此弱化学生社会实践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我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把教育教学真正转移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法、守法和用法品质及能力上来;二是多指导其它学科老师开展渗透教育。其它学科老师反过来要多虚心请教,增加渗透教育的专业性和正确指导性。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多增加一些法制方面的内容,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会更好。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制品质和能力,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我认为,应有如下要求: 一是有意。即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用心。即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非专业教师,学科渗透是一个新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法制知识多吸收一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制现象、法制案例多留意一点,对学科渗透多思考一点,对备用、教学多用心一点,对学科渗透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多反思、多总结一点,我想对我们的学科渗透肯定会有帮助。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有用、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三是给力。即用力实践和探索。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

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更多的意想不到。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育应有一种执着。“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四是创新。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实践反复证明,一所学校的法制教育搞得好、有成效、有特色,都与校长、教师的敢于创新、努力创新不无关系。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五是示范。即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

上一篇: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结大会流程下一篇:抚养费纠纷的起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