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学练案

2024-05-16

初二历史学练案(精选6篇)

初二历史学练案 第1篇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38讲 三民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6·赣州)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导学号 42442474(C)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 材料中没有表明“正常”的信息,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集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在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C)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 从材料中“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可分析出该文的“社会主义”主要是解决民众的生活问题。故选C。

3.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集权专制,为自满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唯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D)A.民主共和

C.三权分立

B.联俄联共 D.联省自治

[解析] 材料意思是“专制集权是清朝以来的弊端,今天要永远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纠纷,唯一的途径是各省自治。中央把权力分给各省,各省分给各县。这样就不用穷兵黩武,让老 百姓受害。”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俄联共,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C项错误;由译文可知,孙中山主张联省自治,故D项正确。

4.(2016·吉林五校联考)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D)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解析] 材料说的是政治体制分权,故A项错误;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国家机构中的分权,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各省应该有内政的完全自由,但是涉及到国家范围内的事务需要由中央政府管理,这是学习的美国的中央和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故D项正确。

5.(2016·湖北联考)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导学号 42442475(A)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材料强调的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必要性使中国人能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平均地权”中国人能接受,没有论述其是否能落实即具有空想性与否,B项排除;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任务不仅是反封建,还有反侵略,因为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中国人要“摧毁”,但不能反映是否是首要任务,C项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16·河南联考)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和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和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导学号 42442476(B)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解析] 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是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故A项错误;李大钊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思潮,而梁漱溟思想属于文化保守主义,材料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思想,说明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故B项正确;梁漱溟思想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故C 2 项错误;李大钊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思潮,不属于保守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7.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议题是(B)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

[解析] 从材料“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予以分析。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议题,但不是最主要议题,故A项错误;“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说明最主要议题是关于建设问题,故B项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1958年,故C项错误;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B项。

8.(2016·海南七校联盟)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导学号 42442477(C)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解析] 依据材料“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可知中国共产党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研究马克思主义,服务于中国,故D项错误。

9.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A)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解析] 本题知识依托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及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主要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B、C两项的史实完成的时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D项的史实则是在1978年,均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正确答案为A项。

10.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D)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邓小平的这一主张前提是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进而主张学习西方,反映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B、C三项错误。

11.“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D)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以及材料的理解。从材料“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困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故本题选择D项。

12.(2016·岳阳)“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D)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解析]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故A项错误;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故B项错误;1997年中共15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 导思想,故C项错误;“南方谈话”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芜湖)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结合中外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提示:(1)论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同进行;或在进行社会变革的同时要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2)论证:(材料)二十世纪以民生主义为主流的时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不重视民生,致使人民贫困、社会动荡;我国目前时机有利于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同解决。(史实)三民主义的弊端,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3)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想法美好,不可能实现。14.(2016·株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材料二 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绝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绝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

(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

(3)依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

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初二历史学练案 第2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注】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直到傍晚时分,才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一仗意义重大,战斗结束不久,毛泽东即写下这首不朽之作。②漫道:莫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C)A.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极其简炼地介绍了娄山关之战的时间、具体地点与景候特点,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以“碎”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咽”描绘不怎么嘹亮的喇叭声,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C.下阕“真如铁”三字,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

D.“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迈步”即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已变成通途,“迈步”一词显示出红军跨越雄关险阻的无畏勇气。

E.本词以两个写景句来收笔,“苍山”句写出了山的颜色,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如血”句则写出了红军胜利越过娄山关的具体时间。

【解析】 A“具体地点”无中生有。C“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理解不当,从“铁”的意象和注释中可以看到,这里应为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艰苦卓绝。

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答:本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

①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析】 这首词的大意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11分)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注】 ①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写下了这首词。②屈指:弯着指头计数。③苍龙:太岁星,古人以之代表凶神,后借指凶恶之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C)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意思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望着南飞的大雁飞到天边。这两句从近景起笔,表现了长空高朗的景象。

B.作品以“天高云淡”开头,勾勒出北国秋天的景致,意向开阔、舒展;“望断”句写出了诗人伫立凝望,情寓景中,引人无限遐想。

C.“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是不到达长城绝不是英雄好汉。这里的“长城”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不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

D.下阕词人把目光放到六盘山上红军行军的情景:高山之巅,红旗迎着东风猎猎翻卷,红军将士们正在秋天的山峰间坚定地盘旋向前。

E.最后两句运用疑问句式,但所起作用却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解析】 A“从近景起笔”分析不当,应为从远景起笔。C这里的“长城”不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答A给2分,答C给3分。

4.“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答:示例: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彻底革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析】 “决心”“信念”“精神”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

【注】 ①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本词是毛泽东主席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②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③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DE)A.本词落笔描写在北戴河所见的情景,“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风声如吼,翻云扫雨,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本词展开联想的翅膀,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的历史往事和《观沧海》诗。

C.“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两句,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赋诗的雄姿。

D.“挥鞭”一词,概括了抒情主人公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E.上阕前两句,随着视角的变化,画面由海而陆,由近而远;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解析】 D“挥鞭”的主语是“魏武”,而不是“抒情主人公。”E“由海而陆,从下而上”分析不当,应为由陆而海,由远而近。“幽燕”是陆,“白浪”“打鱼船”“汪洋”是海;“幽燕”是近,“白浪”“打鱼船”“向谁边”是远。答D给2分,答E给3分,答A、B、C不给分。

6.“换了人间”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从内容上看,“换了人间”赞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艺术技巧上看,“换了人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题,都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和艺术技巧各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注】 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D)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序的更替,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为下文描写雪中之梅作了充分的准备。

B.“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出梅花的生存环境——冰天雪地之际,百丈悬崖之上。写梅的生存环境恶劣,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

C.“犹有花枝俏”的意思是,还有一枝俏然开放的梅花。“俏”字,不仅活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出了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

D.“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意思是,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只是把春天到来的好消息告诉人们,礼赞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E.结句中的“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表现了梅的谦逊脱俗,又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解析】 B“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分析不当,应是为下文写梅花的傲骨作铺垫。D“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分析不当,应为梅花的开放毫无争春之意。

初二历史学练案 第3篇

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从根本上说, 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 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其实, 我们很难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来完成部分课程标准, 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戒骄戒躁, 静下来分析一个单元、几个单元, 甚至整本书的知识结构, 把握住课程标准深层次的要求和单元目标、多单元目标, 甚至整本教材的关系。

以初中二年级上册的课程安排为例, 第一单元的总目录为《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二单元的总目录为《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从这两个单元的安排上看, 可以说讲解起来有些困难。如在第二单元的课程标准中有诸如“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课程标准, 可教材课程上的安排又割裂了这些课程标准同第一单元内容的联系, 无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些运动的背景和被动性。

关于这两个单元的学习, 本人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一幅图 (见上图) 中得到启示。虽然从细处看, 有些内容显得牵强, 但从整体上看, 却是对中国近代史中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精辟概括与总结。根据这幅图, 本人把这两个单元并为一条线索, 即“外事之刺激——中国之反应”图轴, 可以让学生清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实现上文所述的在课堂目标中难以实现的课标内容。

从上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与中国走向抵抗的两个过程, 既可以看到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由冷漠到觉醒的过程, 也可以看到清政府由反抗到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演变过程, 给学生以更清晰的近代史发展脉络。两个单元的整合为课程标准在一节课无法实现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新思路。

通过上图整合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后, 调整课程安排如下:

这样安排, 就将两个单元整合到了一起, 实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单元性质的目标。这些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通过整合之后, 再把单元性质的目标分解落实到课时, 为实现单元性质的更高层的情感目标服务。这样做, 有时也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通过这样整合后的讲解, 学生自然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这一期间的变革都是在外国刺激下做出的反应, 而为何我们要如此被动而不主动去迎合世界潮流以避免再遭此运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 层次再好一点的学生可能还会获得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 以及和其在生活中对待集体、社会的正确态度。

“大历史教育”中要求给予学生的结论和方法要看得长远,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也看得长远。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课程标准难以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知识和线索的梳理, 总结出一些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趋势, 并给予学生相关的历史启示。“这样的教育价值单靠课时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从单元或多单元出发整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其教育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导学练案使用总结 第4篇

万德镇中心小学

蒋玉岱 2011.2 课堂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导学练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回想一年来所听的一些导学案的示范课和自己尝试使用导学练案的体会,认为导学案这种模式上课还是利大于弊的。

试行之初,我们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也立刻显现出这种模式的优势: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习的兴趣浓厚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多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

我不敢妄自评价导学案的新教学模式,只是感到语文课中使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困惑。我的困惑如下:

1.怎样带动基本薄弱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如何提高优势学生的水平?

2.如何避免两极分化? 又如何“两头兼顾”?

3.导学案的教学是否都为单

一、固定“基础达标、设问导读、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的教学模式。

4.不同水平的班级,上课时又如何对同一份导学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5.导学案的批阅又如何做到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及时性。6.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才能体现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7.是不是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活跃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导学案的最佳效果?

8.导学案使用如何充分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9.全省实行素质教育,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在导学案中,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困惑,为此,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反思。我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课堂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是关键。导学案是根本,是一节课的灵魂。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教师在编写使用导学案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的目标。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目前编写的导学案,在这方面仍有不足,是存在缺陷的。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以免师生产生厌倦心理。编制使用导学案,依据的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教师稍不注意,容易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学生不欢迎,老师自己也厌倦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是一份导学案,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如何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提倡个性化的教学,让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通过补充、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初二历史学练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秦朝的灭亡,汉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不同,以培养大家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大家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能够使同学们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 讲述法 制表法

情景创设法

讨论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课内预习提问:

教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这个王朝却极其短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同学们谁能说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呢?它又是被谁推翻的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迅速阅读第12课内容,回答这几个问题: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答案写到问题的后面,每组派一名同学起来回答,其他同学验证对错。

1、本课中出现了哪几个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

2、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他们的基本事迹有哪些?(简单说明即可)-

3、秦朝统治者是向谁投降的?

4、汉朝是谁建立的?

(二)共同学习,处理教材,解疑答惑

教师:通过刚才的简单预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请看我们学习的目标(幻灯片)看大屏幕:这掩映在群山中红墙绿瓦庞大宫殿群是什么建筑?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谣,这是为什么呢?

屏幕出示材料四则,分别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应的一条原因,明确:

----------------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出示图片:大泽乡起义,史料

教师:下面,谁能够来讲一下陈胜吴广起义是怎么一回事?(边讲边出示战争形式图,标明大泽乡、陈、张楚)从讲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在-----------建立起政权,号-----------------,起义经历---------年,最终结果------------,影响----------------。(屏幕出示,再次巩固)教师语言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农民起义并没有就此结束,刘邦和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问:刘邦和项羽分别是何许人也?

有一个成语破釜沉舟是说的哪一次著名战役?-------------------谁指挥的?-------------发生在哪一年-------------结果怎样-------------------问:秦朝是在这次战役中灭亡的吗?----------秦朝统治者向--------------投降而灭亡,时间在------------------年,是在------------战役之后。

屏幕显示:材料“约法三章”“火烧秦宫”“鸿门宴”

教师:秦亡后,刘邦与项羽进行的战争是为了什么:---------这次战争称为---------------------,最后----------战胜了。屏幕思考:

1、这次战争还能称为农民战争吗?

2、为什么势力强大的项羽却失败了?这说明了什么? 屏幕:得民心者得天下

屏幕出示: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三)小结巩固

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A:------

B:-------

C:-------

D:-----

2、直接原因:--------

3、时间:-----------------------地点:--------------------------领导人:------------------------

过程:在-------------建立-----------政权

结果:历时-----------,最后-----------影响:---------------------------------------。

4、著名战役:---------------------时间----------------------领导人--------------------特点------------------

5、秦朝灭亡:时间-----------------

6、汉朝建立:时间------------------都城-------------------人物:--------------------就是-------------------

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

五、成语知多少

要求:找出本课中出现过的成语,并能知道与哪一件事情有关。

六、课堂检测: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 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 b繁重的赋税

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d严酷的刑法 A abcd

B acd

C bcd

D abc

2、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相比,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A、首先提出平均思想

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C、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芒

D、推翻了封建王朝

3、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军 B、项羽起义军 C、刘邦起义军

D、项羽刘邦的起义军

4、秦末农民起义军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5、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的是()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6、下面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胜与败()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马陵之战 A、ab

B、bc C、ac

D、bd

7、下列关于秦始皇暴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役使人民为自己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b、秦朝每年服徭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c、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d、秦朝的刑法有车裂、族诛、连坐 A、abc

B、bcd

C、abcd

D、acd

8、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白费指导思想接近于()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常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很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一人犯罪,亲属也要受到“族诛”。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课后作业: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初二历史学练案 第6篇

一、打牢文言基础(39分)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C)A.莅(lì)临

叱咤(chà)风云 ..蓟(jì)北

拭(shì)目以待 ..B.弥(ní)漫

戊(wù)戌变法 ..箜(kōnɡ)篌

情绪亢(kànɡ)奋 ..C.谦逊(xùn)

涕(tì)泗横流 ..酣(hān)畅

迥(jiǒnɡ)然不同 ..D.宦(huàn)官

屏(pínɡ)住呼吸 ..角(jué)色

步履(lǔ)稳健 ..【解析】 A“咤”应读“zhà”。B“弥”应读“mí”。D“屏”应读“bǐnɡ”,“履”应读“lǚ”。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3分)(A)A.韵文 策划 起承转合 哀从衷来 B.宣纸 自负 专心学术 起迪作用 C.背颂 秃头 掩面顿足 泪下沾巾 D.畅通 笔锋 浓默重彩 茅津渡口

【解析】 B“起”应为“启”。C“颂”应为“诵”。D“默”应为“墨”。3.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①革命先驱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万古流芳,永远为后人所______。②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把文章写得更加______,是文字工作者的重要课题。③我国天舟一号顺利返航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______万分,奔走相告。A.敬仰 精悍 激动

C.景仰 精明 激亢

B.景仰 精悍 激动 D.敬仰 精悍 激亢

【解析】 ①此处含有佩服之意,程度较重,应选“景仰”。②用于文章,应选“精悍”。③此处表达感情冲动、激荡之意,应选“激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C)A.小明把重点高中的正式录取通知书双手送到爷爷手里,爷爷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刻拿出酒壶,自斟....自饮起来。

B.他叫张自强,是我同学,曾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学生干部,素来以口舌便利、博闻强记闻名,现在省....城做快递小哥。

C.一向留长发的他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剃去了长发,理成了光头,一进教室,光芒四射,惹得不少同....学偷偷发笑。

D.这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护送到战舰的华侨噗通一声跪在甲板上,面向东方涕泗交流,对祖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光芒四射”形容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夸大其辞,不合事理。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D)A.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之家”坐落在绿树成荫的山下。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其中,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将有积极作用。

D.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解析】 A成分赘余,删掉“大约”或“左右”。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表意不明,前两句话和最后一句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去掉。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C)军训的目的不但是整肃军容军貌,帮助学生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而且要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与国防能力。____________,还应有电子对抗、野外求生、素质拓展、灾难应急、常规救护、安全防护等基本能力,如果只是为了增强体质,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打折扣。在军事现代化的今天,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军事技能,就必须对军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A.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之外 B.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了解世界现代化军事的特点之外 C.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会走正步、站军姿等基本动作外 D.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军事历史和理论之外

【解析】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主要阐明了军训的目的及改革的必要性。由横线前面的“不但„„而且„„”可以看出,横线上的内容应与“整肃军容军貌,帮助学生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相呼应。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A谈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显然偏离了表达中心,应当排除。B“了解世界现代化军事的特点”似乎与后文“在现代军事的今天”有关联,但与“不但„„”句总归有所偏离,故也应排除。D“掌握一定的军事历史和理论”虽然与军训有关,但没有扣住“整肃军容军貌”“严格自律”,故也要排除。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中医认为,肝气旺的人容易发怒。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的人,发怒可能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可见,__①__。不仅如此,__②__。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却勃然大怒,朋友就会远你而去。为了你的健康和幸福,__③__。

答:示例:①发怒不利于身体健康(发怒对身体健康不利)__②发怒还会失去真心朋友(发怒不利于团结)__③劝君自觉熄灭心中的怒火(劝君千万不要发怒)【解析】 5分,写出1句给1分,写出2句给3分,写出3句给5分。只要语意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即可。

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5分)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答:示例: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或: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

【解析】 本段文字分为两层,然后抓住“可是”前后的层意加以概括,从而做到要点全面。9.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君子多了,小人就少;人心就像一方天空,容得晴朗多了,乌云就少。答:示例:心灵就像一个房间,杂物装的多了,空间就少;心灵就像一条道路,车辆跑的乱了,顺畅就少。

【解析】 本题被仿的两个句子的特点是“„„就像„„,„„多了,„„就少”,选准陈述对象,找到该对象谓语部分的“多”“少”至关重要。写出1句给2分,写出2句给5分。

10.下面是毛大爷儿子辈工作状况示意图,请把这个示意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示例:毛大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毛苌,担任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次子毛亨,是某砖厂的老板;三子毛达,是村医,兼电工。

【解析】 6分,内容3分,准确连贯3分。

二、提高阅读能力(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6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

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11.第一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样写可以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示例:反衬手法。突出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析】 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有何作用?(4分)答:示例:办事认真,书法艺术修养高。这句话运用正面衬托的手法表明这次演讲很有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

【解析】 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3.梁任公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梁任公什么特点?(4分)答:示例:简洁新奇,幽默风趣。足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解析】 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物业管理项目谈判下一篇:高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多个正解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