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用语中数字的作业

2024-07-26

化学用语中数字的作业(精选8篇)

化学用语中数字的作业 第1篇

在教学中怎样用好化学用语

辛集中学 高艳丽

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一种手段。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它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力。因此,化学教师如何深入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双基教学的关键。道尔顿在化学中首先开始使用基于原子论观点的、表示元素原子和化合物的符号,即所谓道尔顿符号。随后,柏齐里乌斯倡议并开始使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他建议:用简单的字母表示主要的非金属元素,用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的办法来区分那些第一个字母相同的金属或其它非金属元素。至今使用的化学符号就是在柏齐里乌斯倡议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符号体系。为了便于国际交流,进行规定和统一化学用语的工作,多年来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化学会和科学院均设立专门机构,从事化学名词的翻译和规定工作。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元素符号都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统一的。在中学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图式四个部分。它是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知识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的。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体系,在高中阶段得到充分提高。化学用语作为一种语言,要让学生掌握好,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从化学教学起始阶段就要不断渗透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内容。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学生过去从没接触过,但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认为记元素符号是一种“苦差事”,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教学的超前措施,在教学伊始就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一些元素符号,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一开始接触就对化学符号产生兴趣,避免学到后面《元素》一节内容时,大量元素符号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要求他们一下子熟记,以至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银白色金属镁带,点燃后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白色粉末状物质氧化镁。在课本中用文字表示如下:镁+氧气氧化镁 在教学中可告知学生:在化学中,镁用符号Mg表示,氧气用符号O2表示,氧化镁用MgO表示。那么这个化学变化就可表示为:Mg+O2→MgO(这里不要求配平),并说明这种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书面语言。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有的性。习读成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在这个反应里,我们认识了二个元素符号Mg和O,二个化学式O2和MgO,紧接着在第一章空气、氧气中,我们又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又 认识了氮N、碳C、硫S、铁Fe、磷P、铜Cu、铝Al等元素符号。同时又认识了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等化学式。并会写出碳、硫、铁、磷与氧气反应的式子,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了基础。

这样,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渗透化学用语,学生容易接受,不吃力,反而很感兴趣,了解到化学中的这些符号成为化学这门课的特点,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这种在起始课就开始渗透化学用语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为后面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2.教会学生了解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是学好化学用语的关键。学生不但要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用语的意义。如:要让学生见到CO2这个分子式时,要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应有以下10个方面:(1)表示二氧化碳(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表示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8。(4)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5)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里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6)表示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是44。这样,就使枯燥的二氧化碳分子式变成了活生生的,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事实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含义后,不论再做概念判断,还是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找到了依据,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当的取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3、注意化学用语的综合复习

在化学总复习时,要对学过的化学用语通过具体实例做一全面的复习。例如通过对同一微粒的不同表示方法,从而明确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总之,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要通盘考虑精心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既要讲解清楚,又要反复练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还要严格要求在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规范化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去识别,在应用中进一步去掌握。

化学用语中数字的作业 第2篇

作业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用得好,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 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而长期以来,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和训练, 而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状况呢?近年来, 为了使作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作了一些探索。

一、变单一文本作业为多元复合作业

长期以来,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方式、技术都十分单一。通常只注重作业程式的规范统一, 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作业评价上更忽视了人性化的教育激励功能。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 获取信息, 创新知识, 培养能力。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 他们通常更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手工、绘画型作业;想象、联想型作业;朗读型作业;等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 不仅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 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为此, 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在组织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就是我》时, 我结合一年一度《绍兴晚报》小记者征订的契机, 请学生组织一次面试活动。提出:假如你是新闻记者应聘者, 你如何展示自我、包装自我, 从而得到这份工作。再如教授《漫游语文世界》时, 让学生在逛街、听电视时留意自己喜欢的店名、广告词, 看看哪些新鲜词语使用不规范, 哪些又“创造”得非常贴切。学生在发现中巩固了学习效果, 也激发了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探索月球奥秘》时, 我在课前请同学们查找了许多有关月亮的传说、诗歌、未解之谜, 加上当时恰逢“神七”载誉归来不久, 学生情绪空前高涨, 在作业中插入了很多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 许多学生在课后还赋诗赞美“神七”遨游太空的傲世盛举, 虽平仄压韵不尽严密, 却非常符合我国传统“诗言志”的特点, 远胜要求学生仿李杜写月诗所得的生硬之作。文学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把宇宙的神奇、汉语的瑰丽及祖国强盛的现实完美结合,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新闻两则》时, 让学生现场播报新闻, 建议他们仿照绍兴师爷说新闻的把式说说我们班级与学校家庭的新鲜事, 诙谐生动, 效果良好。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轻松记住了新闻的几大要素, 同时也增强了现场表演的能力。

这些方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增强了感悟与表达的能力, 缩短了书本文字与生活情感的距离, 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传统作业的内容往往封闭僵化, 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是照本宣科进行解读。然而对待同一事件, 不同时代的学生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发言说, 他同情夏洛克。他说安东尼奥既然签了约就要依约办事, 即使这是个不平等条约, 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认为鲍西娅比夏洛克更加“狡猾”“凶狠”, 她不仅玩文字游戏而且在夏洛克取消自己的要求时钻漏洞强占其财产, 不能令人信服。学生提出这样的异议后, 课堂气氛陷入了僵局。于是, 我索性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围绕这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 然后再行讨论。经过分析, 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完整的夏洛克, 明白了为什么说他“贪婪、阴险、凶残”, 而且还了解了犹太人在欧洲为人不齿的原因及其辛酸的历史。这样, 师生通过相互启发、学习、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变任务型作业为自主选择型作业

学生的发展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我们的教学也应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我们要把握控制好作业的难度, 其难易程度不能以我们的主观盲断为依据, 也不能以某一书本为依据, 而必须以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应预测学生能够完成的程度, 以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消”的现象, 而应让学生各取所需, 量力而为,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这也十分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在人教版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 我进行了分层布置作业, 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感。具体设计如下:

A:假如你就是那个天涯游子, 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些什么?

B:请你用描写性语言把本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C:改写本小令为《天净沙·春游》以表现春游之喜悦。

在《核舟记》预习中, 我设计如下:

A: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

B:教老师通过文章线索画核舟;

C:写一篇介绍自己珍爱之物的文言文小品文。

作业分层的策略丰富了作业的层次,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个性得到张扬, 能力得到展示。

四、变枯燥的功利性作业为情趣性可持续作业

传统作业多数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注重重复与模仿, 以至于成为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只是单纯强化课堂教学的工具, 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造实践能力则被大为忽略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这就是兴趣。”我们所应做的, 是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激发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 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在《春》《背影》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收看电视散文, 通过画面的显示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密密地斜织着”“在雨里静默着”“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场景的意蕴。这样, 学生便揣摩出了一些关键动词的妙处。

在《化石吟》教学中, 我特地向科学老师借了一些化石影像资料, 组织学生开展影评, 相互交流, 既

关注课堂细节, 促进情感生成

□孙彩群

(杭州市留下中学, 浙江杭州310023)

新课程教学目标,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个维度的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位于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 更应该重视人性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要促进情感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细节非常重要。

一、影响情感生成的因素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情感体验是否深刻的因素是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

从教材看, 人教版思品教材侧重于用一事一议的形式,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情感的体验。然而思品教材的说理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对事情发展的深入描写、叙述来震撼读者的心, 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把思品课看成是说教课, 单靠教材无法让学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对教材体验的程度不同, 更多的表现为过眼云烟型, 即看教材的当时有感觉, 过后又无动于衷, 体验不持久;另外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不同都对情感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教育, 又加强了认识历史的直观性。

总之, 我们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把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 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人生需要。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 否则, 作业就完

而从教师层面看, 教师上课的行为 (如是否有激情、是否关注学生等) 极大地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 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

通过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 将“死”的教材用活, 让学生产生积极持久的情感, 是教师主要的责任, 情感的细腻性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哪怕是简单的面部表情, 恰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有利于情感的生成。

二、关注细节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

(一) 关注细节是情感目标酝酿和设计的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 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而情感的流露又通过主体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达出来, 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就要关注这些表情, 否则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以往在上初二思品课《我爱我家》时, 都会出现一个细节:只要老师刚说完课题就会有学生小声议论:“怎么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一样的……”然后就是一脸的漠然, 或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老师。这种没有任何忌讳的直接表露, 究其原因是:这个内全丧失了其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发展”的价值。

化学用语中数字的作业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优化策略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中学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板块,也是中学知识的最后一块拼图。之所以将其放到中学高年级学习,是因为化学具有更为严格和系统的逻辑性,它符合学生智力成长和逻辑思维习惯的正常发展。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知识,它的所有用语都具有一定国际标准。化学用语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入门和基础,它从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和计算中都有紧密、科学的联系。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用语时,都会感觉不适应,甚至难以理解。因此,很多学生由于对化学用语不感兴趣而失去了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失去学习动力。

因此,怎样规范化学用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前提解析,淡化难点

实际教学证明,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首要学习障碍就是化学元素和化学周期表。如果化学元素和化学周期记不住,接下来化学方程式、化学变化就很难精确掌握,进而学生对化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分散学习难点,做到提前预习,零敲碎打,化整为零。

例如,在化学学习首节课中,就要结合学生日常见到和喜闻乐见的现象和事物,用标准的化学语言“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科学说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会感到新奇,又会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的科学教诲,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用武之地。比如,可以从日常喝的水、吃的馒头、用的铁制品等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入手,让他们了解这些事物的化学名称和元素符号,让这些用法成为课前预先的重要工具。当学习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它们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产生足够的自信和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加强师生互动,反复书写和联系

不可否认,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反复联系的过程。学习了基本的化学元素之后,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就成为挡在学生学习面前的最主要的一座大山了。根据实际经验,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学习过程中,对于“几价铁”之类的反应式最为头疼。化学角码学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要教会学生寻找内在联系,反复书写和练习,寻找书写窍门。例如,在学习原则结构之后,要鼓励学生学习1-20号的原子结构,通过反复联系和归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窍门,探究相似化学族的特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化学元素规律。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电子数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以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中化学价的一般规律,同时牢记化合价口诀,辅助化学式的书写。

三、整合配平,优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是很多学生常犯错误的地方之一。在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配平又成为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环节。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更为优化的配平方法是破解化学方程式难题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笔者通常这样采用此种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他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四、注重反复联系和检查,提高学习效率

在每节课程学习后,都要对化学用语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复联系。遇到新的方程式时,要反复联系和配平,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强化化学元素、化学符号和方程式的读写练习,强化学习规范和学习效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和改正。

参考文献:

唐力,文庆城.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育教程[H].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89.

作者简介:邱明华,男,1981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研究方向:中学化学课堂研究,中学一级教师。

化学用语的梳理与题解(上) 第4篇

初中化学用语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六种。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符号。它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2.书写原则:

注意规范化,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钴写为Co,不能写为CO,后者为一氧化碳的化学式。

例1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Fe B.2Na C.N D.H2

解析:要对该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搞清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须正确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第二,必须正确理解元素符号前的系数或右下角的数字所表达的意义,即:

①若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则只表示这种元素的几个原子。如2Na表示2个钠原子,不能说表示2个钠元素,也不能说表示2种钠元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数目)。

②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由几个某元素原子构成了1个分子,或表示每1个分子是由几个某元素的原子构成。如H2表示每个H2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

此外,对本题的分析还应注意到:由于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固体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直接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所以可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其单质。

故本题答案选A。

二、离子符号

1.离子符号的定义:

表示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符号,如:Al3+、。

2.书面原则:

书写时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先标电荷数,再标电性(“+”或“—”)(与化合价电性相同,数值一致,书写位置不同而已)。如铁离子为Fe3+、钠离子Na+、硫酸根离子为。

例2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解析: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识数字在不同位置上的意义。数字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的前面表示该微粒的个数;数字在化学式中元素的右下角表示1个分子中含有该元素原子的个数;数字在离子符号右上角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数字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本题答案:

三、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1.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表示原子或离子结构的图示。其中,小圆圈内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中间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例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以下四要点:

①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且小于8时,易得电子;

②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电子;

③当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时,处于稳定结构(氨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且只有2个电子,也处于稳定结构),不易得也不易失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若为8,也是稳定结构;

④当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本题答案为(1)B、C (2)A、D

2.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例4已知六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1)A、B、C、D、E、F共表示______种元素;

(2)表示原子的微粒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微粒是______;

(4)表示阳离子的微粒是______;

(5)元素A、F结合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就是同种元素,所以本题共涉及8、10、11、12四种不同的质子数,即四种元素。只有正确理解原子与离子的关系,才能准确的把握2~4小题的答案。

本题答案为:(1)4种(2)A、C、F (3)B (4)D、E (5)Na2O

四、元素的化合价

1.元素化合价的定义:

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表示原子或离子在化合物中的数量关系。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根价的数值等于这种离子所带电荷数;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书写原则:

在元素的正上方标记处化合价的数值,还有电性,如。

3.识记方法:

①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价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同时记住化合价的正负)。

②原子团化合价口诀:

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正一价是铵根。

③记住特例:

在金属氢化物中H是-1价;在过氧化物中O是-1价;在Fe3O4中Fe不是+2价也不是+3价,而是混合化合价(初中不做研究)。

五、化学式

1.化学式的定义: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2.书写原则:

采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

①单质:

常见元素的单质中,除H2、Cl2、N2、O2、Br2、I2、O3外,其余均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②化合物:

书写口诀“正左、负右、标价、化简、交叉、检查”。如写氧化铁的化学式,要根据名称从后往前写元素符号,即将显正价的Fe

写在左边,显负价的O写在右边,其书写过程为:。

3.化学式的意义:

例5“阳光塑身牌减肥胶囊”是国家卫生部紧急叫停含禁用药物“西布曲明”的减肥药物。已知“西布曲明”的化学式为C17 H26 CIN,下列有关“西布曲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布曲明”是由C、H、Cl、N四种元素组成

B.“西布曲明”属于有机物

C.“西布曲明”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6个氢原子

D.“西布曲明”中C、H、Cl、N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7:26:1:1

模糊用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模糊语言是指具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它是语言表达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这种语言的表达使用了不能严格划定范围的词语,如高和低、热和冷、浓和稀、难和易、深和浅等。模糊语言具有凝练、生动、形象的特点,对描述事物的特征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化学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非常普遍。所以,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模糊语言,对化学教学工作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中学化学教材高频率地使用模糊词语,说明模糊词语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模糊词语?

一、先入为主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时,就得给学生灌输思想,让学生明确模糊词语出现的频繁性以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有意去关注模糊词语,做到理解模糊词语并应用模糊词语。要教育学生明白模糊用语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认为模糊用语是不科学严谨的表现。实验证明,过分地追求精确,有时反到更加模糊,精确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毫无意义,而适当的模糊,却能达到精确的境地,不能错误的认为精确总比模糊好。例如,若将硫化氢气体的气味描述为:“硫化氢气体进入鼻腔后,刺激嗅觉细胞,并通过嗅觉神经将产生的反应传入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形成的嗅觉。”虽然精确,但无法使人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反到让人琢磨不透。若描述为:“硫化氢气体具有臭鸡蛋味。”这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生动,很容易让人理解。因而,此时模糊的描述更为恰当。所以化学教材中形容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学生容易理解。

二、标注模糊词语

在教学中,遇到模糊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提醒,指导学生进行标注,强调学生要重视。比如卤代烃消去的条件:第一个,至少要两个碳原子;第二个,与卤原子所在碳相连的碳至少要有一个氢原子;此二处的至少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教学中遇到模糊用语,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规范学生的用语标准,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适当拓展

初中化学教材第一次出现“燃烧”概念时,是这样叙述的:“通常说的燃烧是指可燃性物质跟空气中的氧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这里用到了“通常”这一模糊词语,这是因中学生知识的限制和从人们习惯的说法给出的阶段性概念。从化学反应实质上看,“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虽然没有氧参加,但是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也叫燃烧。教学中教师要分析“通常”二字的含义,使学生明确燃烧并不限于是否有氧参加,为进一步形成本质性概念扫除障碍。

又如教材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开始学习氧和氢的性质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从得氧失氧的观点给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的;但我们知道到了高中是从电子得失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各个阶段的知识传授中,由于知识面的限制以及学生理解力的不足,需要将知识点分阶段性来进行学习,所以大量使用了模糊词语。故而对有关的模糊词语不可忽视,这为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作好准备。

四、既要举一反三,又要讲解特例

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一类物质,我们一般是通过一两个代表物质的性质的讲解来大致概括总结这一类物质。用模糊语言描述事物,既可概括事物的一般性,又不排除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它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使中学化学的教材和教学过程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比如讲钠的性质来总结碱金属的主要性质;通过氯的性质推导卤族的主要性质等。模糊词语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概括大部分性质特点,但是模糊用语只能概括大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列举常见特例,避免学生以偏概全。比如讲到金属钠形成的氧化物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以此推导出通常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那么学生就会懂得氧化镁、氧化钾也为碱性氧化物。这时教师要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形成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比如七氧化二锰,虽然是金属的氧化物,但它属于酸性氧化物。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第6篇

我们先看一道例题, 苏教版高中课本《化学1》 (必修) (2007年6月第4版) 第8页例1:483gNa2SO4·10H2O中所含Na+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Na2SO4·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 摩尔质量为322g·mol-1。

则:n (Na+) =1.50mol×2=3.00mol

答:略。

在学习完相关计算公式以后,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很容易, 我直接把这道例题投影, 让学生不看书完成, 几乎所有学生得到的答案都是这样的:n (Na+) =3mol, n (SO42-) =1.5mol, n (H2O) =15mol, N (H2O) =9.03×1024。然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与课本上的答案相比较, 找出不同的地方, 有小部分学生能发现两组答案的差别在有效数字不同。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学过关于有效数字的基础知识, 知道有效数字与精确度有关。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 我认为不能忽视有效数字的问题, 因为这是一个科学性问题。在国外的化学教材和考试中都很关注实验和计算中的有效数字, CIE2010年A-level化学课程提纲中有这样一段话:Calculated quantitie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ame number of significant figures (or one more than) the measured quantity of least accuracy.For example, if titre volume is measured to four significant figures e.g.23.45 cm3, then the corresponding molar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four significant figures e.g.1.305 mol·dm-3or 0.9876 mol·dm-3【计算所得的量应和实验测得的最小精确度的量具有相同 (或多一位) 的有效数字。例如, 滴定实验测得的体积是23.45cm3, 有四位有效数字, 那么, 由此计算出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应该有四位有效数字, 如1.305 mol·L-1或0.9876mol·L-1】。很高兴看到我们的新教材在例题中注意到了有效数字的使用, 但遗憾的是, 在我们的各类考试中, 甚至在高考说明中, 对有效数字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下面, 简单探讨一下有效数字的意义和化学计算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二、有效数字的意义与确定

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种数字:确定的数字和不确定的数字。确定的数字有确定的数值, 比如一打鸡蛋有12个, 1m=100cm, 等等;不确定的数字主要是由人或仪器设备测定的数据, 这些数据由于设备的内在局限或人为因素而存在设备误差或人为误差, 或者说实验测定的数据总是存在不确定性。测量结果都是包含误差的近似数据, 在其记录、计算时应以测量可能达到的精度为依据来确定数据的位数。如果参加计算的数据的位数取少了, 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如果位数取多了, 易使人误认为测量精度很高, 但并不合乎实际, 且增加了不必要的计算工作量。我们把通过直读获得的准确数字叫做可靠数字, 把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叫做存疑数字, 对一个数据取其可靠位数的全部数字加上第一位可疑数字, 就称为这个数据的有效数字。由于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不确定度所在的位置, 因此有效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测量值的不确定度 (或误差限值) , 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越多, 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越小, 有效数字位数越少, 相对不确定度就越大。

实验数据中有效数字个数一般按如下规则确定:

1.非零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如:457g (3个有效数字) , 2.5L (2个有效数字) ;

2.零在非零数字中间都属于有效数字, 如:1005kg (4个有效数字) , 1.03cm (3个有效数字) ;

3.零在数字之前不属于有效数字, 它们只是表示小数点的位置, 如:0.02g (1个有效数字) , 0.0026cm (2个有效数字) ;

4.零在小数点后的其他数字后面属于有效数字, 如:0.0200g (3个有效数字) , 3.0mL (2个有效数字) ;

5.当零在其他数字后面且没有小数点的时候, 可以用科学计数法改变有效数字的个数, 如:10300g (5个有效数字) , 1.03×104g (3个有效数字) , 1.030×104g (4个有效数字) , 1.0300×104g (5个有效数字) 。

三、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在利用实验测定的数据进行计算时要注意, 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受限于测量的精确度。我们不可能用实验测定的不确定的数据得到确定的计算结果, 换句话说, 实验计算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数据, 要根据实验数据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个数, 就如上面提到的CIE2010年A-level化学课程提纲中要求的一样。在计算过程中, 通常采用如下方法保留适当的有效数字:

1.在进行乘法或除法计算时,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个数应该与原数据中有效数字个数最少的相同。例如:计算0.35mol葡萄糖中碳原子的个数。0.35mol×6×6.02×1023mol-1=1.3×1024 (四舍五入) 。

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 与原始数据0.35mol的有效数字个数相同。

2.在进行加法或减法计算时, 计算结果中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应该与原始数据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相同。例如:20.4+1.322+83=105 (四舍五入) 。其中, 83小数点后位数最少, 没有小数部分, 计算结果也应该没有小数部分。

3.如果计算过程中包含多步计算, 中间计算结果至少比最后计算结果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这样可以减小最后计算结果的误差。

化学教学中作业的处理方法 第7篇

一、作业的布置

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对所学知识的要求要有明确的掌握;同时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基本的掌握,如学生对过往知识的储备水平,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对新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难度和规律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连续、拓展、发散。同时,要注重课堂知识在作业中体现及深化。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新学的知识要有巩固,更要对其有深入理解,达到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针对班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难度及广度上,应该做适当合理的比例设置,比如;简单的基础知识、中等难度的、较高难度的分别占百分比大约是多少,使之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此外,对部分基础较好要求较高的同学,可以适当布置一点思考题;对部分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可以依据“三基”要求,适当让其对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进行记忆及巩固。总之,分层次、分阶梯、分情况、分任务、分要求,做到“因生而异,因学而置”。

二、作业的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调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提出严格、明确的要求。做到作业规范、正确、整洁和按时。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按规定的数量批改后及时发给学生。要重视“及时反馈”的心理效应,即:能及时得知自己学习结果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要远胜于不能得知自己学习结果的学生。

1.写好批语,及时反馈

批改作业时,要明确地向学生标示正、误并指明错误所在。为此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约定符号,例如“√”、“×”、“≠”、“?”、“……”、定点圈阅等。为了说明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可以简明扼要地写上批语。

让学生及时地获得上述信息,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地纠正错误,解决存在问题和搞好新的学习,而且可以防微杜渐、防止形成不良定势。因此,作业的批改和发放一定要及时。

2.建立统计记录,掌握情况,积累经验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建立“习题批改正误统计记录”和“学生作业统计记录”,不但有利于搞好作业讲评和课后辅导,而且可以为日后备课、复习、编制测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总结经验积累生动的素材。

三、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答案、订正错误,它是根据作业批改获得的信息指导学生完善、改进学习而采取的补充措施,对学生的查漏补缺及进一步深化拓宽所学知识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使作业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进行作业讲评应注意:

1.优化方法,总结规律

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方法多样化要求和优化要求。例如,讲评习题“在一定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A和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气)+2B(气)== 2C(气),反应达到平衡时,若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则此时A的转化率为( )。

A.50% B.60% C.40% D.70%

一般的同学看到这个题目,立即可以想到根据化学平衡的一般计算方法,设A、B、C三种物质的变化浓度分别为x、2x、2x,然后利用“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列出方程式,解出A的变化浓度x,从而求出A的转化率。

极限思维:按非可逆反应考虑,设均为1 moL的A、B,则只有0.5 moLA参加反应,转化率为50%,但由于是可逆反应,所以A的转化率应小于50%,直接得到答案C。

在学生提出递推法和估算法后,通过比较,确定后一种方法比较简便,能提高解题速度。

2.评议结合、讲练结合

教师要精讲、少讲,给学生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机会。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练习,形成体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关于强酸、强碱以及弱酸、弱碱的浓度及混合后溶液跟pH值的关系,可以设计类似下列练习题并组织讨论:下列各组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pH值大于7的是( )。

A.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B.0.1moL/L的醋酸和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C.0.1 moL/L的硝酸钡和0.1 moL/L的硫酸铵

D.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的习题时,常常说不清实际步骤和方法,甚至发生错误。此时可以组织实际操作表演,让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拓宽思路,适当提高

讲评作业时,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思路和眼界,以求举一反三。为此,有时可以适当变动习题的条件和要求。

例如,含有饱和一元醛A的溶液100 g,其中醛A的质量分数为25.7%,加入饱和一元醛B17 g后,搅拌均匀。从拌匀的混合液中取出4 g,加入足量的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煮沸产生红色沉淀4.32 g。已知B醛比A醛多一个碳原子,计算并确定A、B的结构简式。

此题的解法分析:以1 moL醛基对应1 moL氧化亚铜(产生的红色沉淀)为计算依据,用平均式量法求出两种饱和一元醛的式量平均值,然后根据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2O求出n的值等于2.33,得到两种醛分别是乙醛和丙醛。

以此题为典范,如下题:一个重91.8 g的洁净烧瓶中,加入两种饱和一元醛A和B的混合液4.68 g,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经充分反应后,过滤、仔细洗涤、干燥,称得瓶和固体质量共108 g。已知B比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4,求A、B。

在分析此两题时,有同学更一步提出甲醛也是饱和一元醛,但是它完全反应时是可以以两个醛基来反应的,所以最完整的做法是还要单独把甲醛拿出来讨论。

由范例到实战,由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时,他们参与作业讲评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经过这样科学严谨的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过程,相信大多数同学会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

初中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8篇

一提前感知, 分散突破

化学用语内容繁多, 在短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只有循序渐进, 将化学用语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 并经常复习巩固, 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笔者在初三第一堂课开始就非常注重化学用语的教学。如在绪言课教学中, 针对如何学习化学。我把学习化学与学习英语进行比较:学习英语首先学习26个字母, 由字母组成单词, 单词组成句子, 句子组成短文甚至文章。而化学的语言, 最基础的就是元素符号, 犹如英语学习中的字母, 由元素符号组成化学式, 由化学式组成化学方程式。这些语言符号构成化学用语, 而这些符号和系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 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从绪言课开始到以后的每一个章节, 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化学用语的观点。无论是在课本中, 还是习题、实验中出现的所有物质, 都向学生认真分析、介绍其化学公式, 并要求学生牢记。

二不断巩固, 规范使用

培养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一是不断巩固, 二是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容易记, 也容易忘, 把化学用语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养成利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化学用语堂堂练”, 每一节课都必须保证听写或练习或默写5个左右的化学用语, 通过练习反复记忆, 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在平常写作业时, 出现物质要求学生尽量用化学公式表述;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来表达。学生经常练习, 真正学会读、写、用, 并逐步熟练掌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范使用, 就是要求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要正确、符合规范。如元素符号的书写要“一大二小“, 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等都要做到一丝不苟, 必须严格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练习, 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 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 让学生修正。

三转变观念, 换位思考

在学习化学符号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教师的“精彩总结”学生往往不能全部接受。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加工浓缩, 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方式讲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再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 两者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课堂上学生看似听懂, 课后的作业却不理想。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该注意到学生千差万别的认知层次。对于教师, 专业知识丰富, 对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等这些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思维过程中;但对于学生, 他们是初学者, 对这些知识还很陌生, 正处于逐步学习的状态, 还不能理解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的真正含义, 仅停留在“自然语言”的层面上, 更不可能熟练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思维表达中。因此, 学生和教师的理解还相差很长一段距离。

为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的过大差距, 教师应该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理解才更接近学生的认知层次?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相关规律将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普遍联系, 综合运用

在教学中学生会写化学用语, 但是在考试中遇到化学用语的考点经常出现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不完善,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熟练。为更好地联系、运用所学知识, 除了加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 还应该重视化学符号表述问题的综合性。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与所代表的物质、反应及概念、理论等内容相联系, 能做到常见物质与化学式之间的灵活转化。让学生意识到符号语言不能机械地记忆, 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实现文字、图像、符号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灵活运用。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下一篇:汽修厂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