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2024-07-22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精选6篇)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1篇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个性

正文: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 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内蕴;而教学模式则是由教育理论转化而成的具体形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完整性、简明性、优效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本身都 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因而它具有结构完整性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体系,一般都用精炼的语 言、象征的图象,明晰的符号来概括,使零散繁复的教学经验理论化而形成一个具体框架,所以它具有简明性 的特点。教学模式是鸟瞰式地看待教学实践过程,它不仅提供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的框架,而且提供规范教师 活动的框架,而这种框架是一个基本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框架。它可以在相宜的地区和范围内推广应用,有示范仿效功能,具有优效性和稳定性特征。而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是它的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理论向教学模式的转化就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操作。它提供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比 较接近教学实际,因而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

纵观国内外出现的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强调教学的多样 化特色,仅我国国内就出现了“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参与——活动式”等,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向。

我们要吸取各种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因素,构建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构建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原则 1.可以直接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思想,但是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我们从整体上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加以研究,必然会使我们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进而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2.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启示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 素之间的关系,能够逐渐推进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机制,有利于教育理论的 建设。3.具有稳定的应用价值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系统化、多样化相统一的模式体 系。它具有可操作性,好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内涵

1.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充分体现。

语文教材以及其它阅读材料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符号化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本身虽然是一个个单独存在着,是以一种冰冷的、毫无生机的状态存在着。然而经过作者的编辑组合,这些文字不仅包涵着来自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核心既是那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其蕴含的昂扬饱满的民族精神、生命精神。

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的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们描摹;日本的教师是在讲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的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美教师在弘扬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

从这段资料中,我获得了一些启发,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木兰诗》,讨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说,木兰替父从军,说明她很勇敢并孝敬父母;有的说,木兰十几年女扮男装都没被发现,说明她很坚强聪明;有的说,木兰有高官不愿做,说明她崇尚自由。在讨论完形象,我用一副对联为木兰唱一首赞歌:“勇木兰女扮男装屡建功勋沙场扬英名,奇女子替父从军不图利禄千古传佳话”,要求学生为这副对联加一个横批。经过思考,有的加了“为你喝彩”,有的加了“忠孝两全”,有的加了“孝女报国”,有的加了“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宽松和谐和的民主氛围中完成目标,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形成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学科焕发生命力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们正在提倡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习与创造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也是人民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这就使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创新。

在诸多影响教育创新的因素中,教师的创新是最为迫切值得研究的。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模糊性、间接性特点,语文教师的创新就显得必不可少。而“从教师的劳动性质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它需要强烈的个性”。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的个性被抹杀了,被湮没了。教师们习惯地唯教材、教学参考至上。“文无定法,教无定法。”我们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固定的变换来落实教学过程。我们需要教师充满个性,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

3、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应是能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学生个性创造力首先意味着不但“自学课本”,还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新理解文本,使文本更适合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发现答案。其次,学生个性创造力还意味着不但理解文本的“本意”,还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新的意义生成过程,使教材显露新的意义,使文本处于不断被创造性地理解的流动之中。

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曾经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按照人教社的教材、教参,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但今天课堂里的学生却提出主题思想却让我大吃一惊:对于《皇帝的新装》,学生能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又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其根据是童话里是这样描述的: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学生以为,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彻底颠覆了我们注重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时,以为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

与学生富有创造性和人文意识的理解相比,再来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追究作者的本意与作品的原味就显得迂腐而寒酸。作者与作品的原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在对话中使作品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不断生长的文本。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发现式的创造性学习就成为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方式,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总会冒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既是学生私人的一己之见,但实际上也是文本自己生长出来的新的意义。传统的教学观坚持文本或教材的确定性意义和标准答案;发现学习的教学观念信仰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文本或教材本身并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读者对它的一种解读,是读者赋予文本以意义。也就是说,学生怎样理解教材,教材也就有了怎样的意义。

四、语文教师要选择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语文教师应该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找准它们的契合点.彰显语文特性,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张扬个性的课堂感受语文的魅力,沐浴语文的灵秀。

1、立足文本,感受语文的生命力和艺术内涵。引导学生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人心。这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余雨秋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经典的奠基可以激励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拥有语文,永远保持语文的眼光。语文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语文讲究底蕴,讲究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语文,痴情语文,陶醉语文。用特别的语文眼光对待一切。语文课堂是生命的摇篮。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生命的符号,苛求每一个字的精练,每一句话的完美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

3、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对话的过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绿色流淌的,是乐趣无穷的是赏心悦目的。语文的课堂不仅是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终结者。共同探讨,倾心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阅读文本,与作者交流,对文本。作者提出全新的问题,为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学生之间通过争辩个性化的理解,达到互相启发,互相激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会使你对生命产生敬意,并从中受益。课堂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师生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释疑解难,交流思想,感受语文,享受生命。

4、熟练驾驭课堂,恰当掌握课堂节奏,创建和谐优美的语文课堂。和谐即美。构建师生文本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张扬语文特性,使学生享受语文快乐。语文是快乐的,语文能给人精神和灵魂,这是语文人性的核心。语文的技能和技巧在于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在于会意,不在言传。教学“水乳交融”。教师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建构知识。能够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营造波澜起伏的教学场景。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或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实效地学习、探究。

结语:语文是生命的流淌,必然有激情和波澜,有迂回和平缓,亦有沉寂和凝固。语文教学模式合理设计,巧妙安排,会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相信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会不断超越自我。构建和谐课堂,路就在我们脚下。

参考书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

②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32页

③ 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第17、18页

④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第3页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2篇

摘 要: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同时还有塑造学生个性、陶冶情操等诸多作用,本文就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作用做重点阐述,并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和有何深远意义做出回答,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分别由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组成。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所有人的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2、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3、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相信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该做到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改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教与学的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授课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用也要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等诸多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从性格特点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悖论

为适应时代对创造型、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纷纷投身改革洪流,主动探索教学新路,力求以教师个性化的教,促进、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学。但是,我们也痛心地发现,为了扩大影响,提升品位,强调可操作性和理论性,很多个性化教学实践在总结、深化阶段渐渐画地为牢,自我封闭,日益技术化、结构化、程式化,走进僵化的泥沼,不但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改革如何打破这样的魔咒,突破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之间的悖论关系?个性化教学如何在被当作“典型、范式”提升、推广的过程中不被模式化、机械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这是摆在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面前的难题。要想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悖论关系的有效突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厘清复杂关系

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必须仔细辨析,认真厘清,才能明确认识,把准分寸。这是突破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悖论关系的思想、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是指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共性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个人需求,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采用个性化的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个性化教学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汉语中,模式的意思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在英语中,它和“模型”、“范式”、“典型”是同一个词,都是model。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他们下了这样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2]。自那以后,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未间断,并渐渐形成热潮。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3]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

从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悖论关系。事实上,二者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彼此依存的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建构不外乎两种方式: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指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证实其有效性,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假设,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归纳法是指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用这种方式形成的模式,有的是在前人总结的各种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改造而成的,有的是对现阶段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系统化而成的,因而又叫升华法。”[4]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对教学模式宏观层面的研究、统计,让我们清楚地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个性化教学归纳、升华成的。一位老师,或一个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探索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他想使探索走向深入,想扩大推广,就必须对这一个性化的教学加以总结、提炼、浓缩,让实践经验得以升华,找到理论依据,并提供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用以指导实践,使人们可以精确操作,可以由不同的人重复操作并得到相似的结果。这样,个性化教学便演变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那些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灵动多变的教学流程、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经过思想的淬火、理性的磨砺、抽象的概括,变得相对稳定、系统有序,便于把握,便于模仿。

为防止理解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失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教学模式的特性,辩证看待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强调作为模式的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强调它是一种“教学范型”,是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样式”,但教学模式绝不是“固化”、“僵化”的代名词,绝不是与个性化教学水火不容的东西,而是个性化教学的归纳、升华,内在本质上与个性化教学是相通的。某一种类型的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模式,首先在于它的独创性,它是独树一帜的,是有个性色彩的。其次,教学模式还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教学流程、教学结构、教学手法,它是由教学流程、教学结构、教学手法等多种要素复合而成的教学模型,它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理论线路,而是综合的、立体的、可变的行动框架,它会在教学主客体等多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前发展。

可见,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之间的悖论问题,根源不在个性化教学和教学模式本身,而在对教学模式的程式化操作、机械化运用上,即教学模式化。因此,我们说,个性化教学可以归纳、升华为教学模式,教学可以有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

二、去除行政干预

除了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化三者本身关系复杂、相互交错,容易导致人们认识模糊、行为偏执,毋庸讳言,课堂教学模式化之所以会在一些地区泛滥成灾,“大一统”思维、功利主义思想难脱干系,地区教育行政领导的强行推广,某些所谓教育专家和媒体的鼓吹呼应,是形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去除违反教育规律的“运动式”野蛮行政干预,是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悖论关系有效突破的组织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激活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催生了一批批个性化教学成果,这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一旦某一个性化教学实验在业界产生了影响,提升为教学模式,被某些教育行政领导“看好”,问题就来了。为了做秀造势,为了可观的升学率,为了自己的政绩,习惯了以流水线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大一统”思维、“一刀切”做法的这些教育管理者,便会打起现代教育的旗号,干起反教育的勾当:动用行政手段,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强行推广某一种教学模式(杨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等都有过这样的“幸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不管学情,不论年段,不顾学科,不分课型,统一使用这一种教学模式,禁用别的教学模式、方法,甚至派出由行政人员组成的督查组随时深入学校检查。本应百家争鸣、充满个性与生机的课堂,变得刻板僵化,万马齐喑。

应该说,杨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都是由个性化教学实践归纳、升华而来,本身都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程序、完备的体系,都在本校或者当地取得过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神化它们,把它们模式化,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真理,作为所有老师必须奉行的教学圭臬,作为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运动式推开,排他式使用,必然贻害无穷,不仅会抑制教师的创新热情,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把自己从“研究者”降格为“教学模式的照搬者”。

其实,不只在新世纪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才有个性化的教学探求。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等由优秀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归纳而成的教学模式。这些声名远扬的教学模式,为什么至今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全国各地的老师主动学习、灵活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各级各地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育专家深谙教育规律和管理之道,把好了分寸,给足了空间,既热情宣传,积极试验、推广,又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允许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模式,而不是将个性化教学模式机械化、妖魔化。因为他们深知,任何一种个性化教学改革,任何一种由个性化教学实践演化而成的教学模式,即便理念再先进,操作程序再科学,也不可能一统江山,适应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学科的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比较两个时期对待个性化教学和教学模式不同的做法、结果,我们只能说,靠行政干预,靠权势压制,不按教育的规律办事,是愚蠢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敢于不断超越

敢于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保有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和不断向上的学术姿态,让个性化教学模式保持充沛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是突破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悖论关系的内在动力。

首先,要敢于不断超越自我,努力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流动的状态。在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作为个性化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灵活性、开放性与作为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既有相对稳定、体现模式特征的基本“常式”(即范型),也有弹性机制,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处理的“变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这样,教学模式本身就不会固化,同时也可以避免机械套用、生硬效仿的模式化操作的发生。

其次,要敢于不断超越过去,努力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在推广过程中,不能自我满足、裹足不前,不能作茧自缚、因循守旧,而要满怀激情,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丰富、发展模式。这样,教学模式就不会僵化,就不会变成死水,自然会远离模式化的泥沼。

在这一点上,前面提及的李吉林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李老师始终钟情于情境教育学派的研究,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情境课程的开发,再到情境学习领域的探索,从语文单科实验,到小学教育的整体改革,从不满足,从未停下向前的步伐[5]。是什么使一个只有中师毕业文凭、在小学工作了一辈子的普通教师广涉博览,深度掘进,成了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登上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双重巅峰?是敢于超越、与时俱进的胆识,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善于学习、结交高人的才能,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智慧。有了这样的胆识、精神、才能、智慧,个性化教学才能走出模式化的牢笼,教学模式才能走出封闭的死胡同。

四、健全奖评机制

要想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悖论关系的突破,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健全的奖评机制、良好的社会氛围等外部条件也必须跟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放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使教师善教、创造性地教,以教师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成长。个性化教学的创立、提升以及向教学模式的归纳、演化,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良好的研究氛围。各级领导要给名师松绑,给教育松绑,既热情鼓励,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又不急不躁,允许个性化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的推广按自己的生长周期和发展规律进行,不急功近利,不人为催熟,不夸大某一教学模式的功能,不搞运动式推进。

在所有的教育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健全奖励评价机制,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目前,一些省市设立的名师工作室研讨———特级教师评审———教授级高级教师评审———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遴选等阶梯式培养机制,对于优秀教师开阔视野、持续攀登、不断跨越是很有好处的。教师的眼界宽了,定位高了,学术伙伴多了,有了自己明确的教学思想,就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而会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不断引进时代活水,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并始终保持流动、成长的态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开放、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模式化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势和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找到个性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化之间悖论问题的症结,找到突破悖论关系的策略,找到确保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顺利发展的措施,对促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深水区进发,促进教育繁荣局面的早日到来,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转引自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1984(1).

[3]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4]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个性发展与初中体育教学的关系 第4篇

一、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初中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个性。个性指的就是学生在自身生理素质基础上,能够在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学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若干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个性发展很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创造型发展,因此,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也是促成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条件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形成相同的性格,磨灭掉自身的个性。这样的后果是十分危险的,教师应该清楚意识到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具备自身性格特征的人才,只有每个人具备个性特征,才能够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发扬自身特征的优势,提高创造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个性的发展是人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教師也应该认识到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健康的个性,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因此,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影响

1.初中生由于处在青少年初期,他们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养成,有很大的发展、培育空间。所以,初中体育教师更要注重个性发展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固定在课桌前,而是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参与体育活动中的游戏运动等。学生直接通过身体来参与课堂体育运动,这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中充分锻炼其思维活动能力。思维活动和集体活动紧密结合,也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2.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身体的运动能够对大脑产生刺激,从而能够最直接引起学生的主观感受。如果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种稳定的特征。

3.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快速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得到一种喜悦的感受,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得到同学的赞美,这都能够使学生从内心能认知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拥有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

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1.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识别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在遵守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挥。所以,体育课堂是学生首先表现自我特征的地方。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显示出较活跃的个性,然而有的学生就比较孤僻,相对来说性格比较沉闷。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表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分析,能够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师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指导。

2.即便是同样活跃的学生和孤僻的学生,初中体育教师也要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一定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由于个性的不同或者相似,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及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或者有不同的要求,不要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对此产生恐惧的心理。

个性发展和教师教学是不冲突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清楚认识到学生的不同个性,能够指引学生的个性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

参考文献:

张剑.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青春岁月,2011(20).

摘 要: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学,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在学校或者教师的组织下开展新的教育实践方向。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教师和学校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个性所在,不要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下被同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个性与教学内容这两者的关系,这样既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保障了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5篇

摘 要:现在的教师越来越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追求“高分”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人的不相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个性的不同,从而维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个性发展;教学质量

一、体育课的教学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1.由于高考的压力,所以使得学生在上很多课的时候都是局限于教室和课桌之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然而,体育课是在户外进行教学的,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了教室和课桌的束缚,可以很好地释放自我的个性,能够让个性在这个时候得到最大的展现。

2.学生上体育课必然会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这样周而复始能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心态。

3.体育教师在教学体育项目的比赛等,不仅仅使得学生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竞争压力,有些项目还使得学生有合作关系,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多和他人进行交流,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并且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个性色彩。

二、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如何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

1.教师在授课时要想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安静,喜欢体育课时安静地坐在墙边看书,有的学生好动,喜欢积极地参加体育项目的锻炼等,教师要在课上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因材施教。

2.教师在上课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无论学生的个性有多鲜明,学生都要有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够不再步入社会后随波逐流,也才能够始终保持自我个性的鲜明特点。

3.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多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无拘无束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不管是在学生与人交往中,还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拥有好的个性也会为人生之路提供一些帮助。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性的个性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会重要,尤其是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校园里,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6篇

理想模式、个性模式和过渡模式--也谈俄语专业的学科改造与教学改革

教学和教育改革属于层次不同但又相互密切关联的两个领域.当前我国俄语教学和教育改革的.难点在于后者.从现阶段我国俄语教学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水平看,俄语专业的学科改造似有三种基本模式--理想模式、个性模式和过渡模式,学科样式的不同,其性质、目标和功能以及教学和教育过程也不相同,但每一种样式又都有其“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 者:赵爱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年,卷(期):200524(2)分类号:H35关键词:俄语教学 俄语教育 教学改革 学科改造 教育模式

上一篇:计算机培训规章制度下一篇:铁路安全演讲稿与铁路工务段安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