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范文

2024-05-29

邓小平理论和范文(精选6篇)

邓小平理论和 第1篇

戴荣同志认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抓管理、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区教育局、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教育系统共产党员“三高”要求,团结带领我校全体教职工,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树立了良好形象,形成了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的新局面,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较好的完成了上级领导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

戴荣同志十分重视班子建设,把争创“四好领导班子”作为班子建设目标,先后于2003年2月和2004年8月面向校内全体教职工举行中层干部竞聘活动。对于原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实行轮岗交流,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干部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大家积极创新、勇于开拓创新,常规工作各有特色。由于我校领导班子建设成效显著,工作实绩突出,在2004年“七一”前夕,我校领导班子被表彰为区教育系统“四好领导班子”。

戴荣同志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改进工作,我校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丰收。戴荣同志积极争取到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计划,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招生工作力度,我校2004年招生600多人,创我校办学之最。

戴荣同志重视专业现代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建设4个计算机网络机房、改造2个计算机房,建设了1个电子阅览室、5个多媒体教室,改造装修阶梯教室。为扩大办学规模,建造了114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建设了人造草皮运动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了“飞向未来”休闲文化广场和教学楼天井绿化工程,实施了校内电线下地工程,利用暑假分两次彻底维修了主教学楼。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校已投入近700万元资金用于各项建设,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为我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戴荣同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狠抓教学质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在2004年提出了“文化课合格,专业理论过关,专业理论过硬”教学新思路,狠抓教学常规和管理。结合班级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学科合格率、推进率和班级全科合格率等教学业绩考核指标,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考核奖挂钩,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各学科参加全市中等职校统考,成绩均名列同类学校前茅,获得市职教教研室领导好评。为充分检验和展示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成绩,进一步扩大我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戴荣同志明确提出了“有赛必参,参赛必胜”的口号。通过组队参加市、区教育局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标。一年来,我校参加市、区教育局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截止到年底,我校师生共有70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6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名;省级二等奖1名;市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0名;区级一等奖6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我校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被评为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多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在市教育局组织的职业技术技能展演中,我校获组织奖,表演二等奖。在市教育局2004年职业技术人才交流会组织工作一等奖、技能展演一等奖。戴荣同志获伯乐奖。

戴荣同志带头遵纪守法,思想素质好,自我约束力强,在八小时以外也能堪为师生表率,讲政治,讲正气。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对照党中央的“五不准”和中纪委的有关规定,自觉接受教职工监督,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执政为校,从不在校谋个人私利,师德水平高,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戴荣同志始终把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作为班子成员重要的行为准则,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管理。重大问题一律集体研究决定,遇有重大事项均征询教代会意见,让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戴荣同志虚心倾听教职工提出的意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说话态度和蔼,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工作中创新意识强,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戴荣同志处处体现自身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时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快速、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戴荣同志吃住在校,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戴荣同志被评为区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

戴荣同志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物质生活和精神,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组织教师外出旅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在集中财力加快设备设施建设、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以20%的比例逐年提高教师待遇。一支师德水平高、爱岗敬业、工作努力、团结互助、风气正的教师队伍已形成。2004年初,我校再次被教育部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我校还先后被评为市自考工作先进单位、市电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区优质课评比(集体)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邓小平理论和 第2篇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

1-5 BBABA 6-10 AABAC 11-12 BB

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BCD3 AB4 ABD

三、简答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设计和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巨大发展。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放初级阶段这个

国出发。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和解放生产力。

(5)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证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

(6)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

建设及健康的保证

(7)关于社会统一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9)关于社会义领导力量和依靠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该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依靠力量。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其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诣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解释社会主义的本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判断。

(3)邓小平理论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事规化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和治党治国这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1)科学发展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践小康,但这是低水平不生面的,发展行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动力,利益格局深刻挏,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坚持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学的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1-5 CCBCC 6-10 BBBAA 11-12 AA

二、多项选择ABCD 2 ABCD 3 CD 4 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忠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题,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挥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合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看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 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弄

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即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取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质。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策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层路线的两个相互的则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这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置,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入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BC 6-10 AACAB 11-12 CC

二、多项选择AB 2 ABCD 3 ABD 4 ACD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的目的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2)改革是动力,加前所述,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2)从法治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必须走一条先富到共富道路,否则就只能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先富裕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兼顾公平。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式人农民,财政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在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十七大报告在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突出地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强调,其意义又重大。

(1)它正确地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把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层面加以强调。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健全基层党的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反映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这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

1-5ACBBB 6-10 BCCBC 11-12 AB

二、多项选择CD 2 ACD 3 AC 4 ABCD

三、简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程度社会各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社会程度是京戏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国家基本构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特异功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片的局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第一: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第二: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第二、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坚持国家主权第一的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维护“一国”的规定,如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等,同时对“两制”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原有的法律,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不变等。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中适当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中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订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说,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时间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个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3篇

1956年初到1957年夏天, 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 初步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并从经济到政治、文化, 形成了许多珍贵的思想。可以说, 这是党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思想萌芽, 也是党最初进行的有益的探索, 但是1957年夏天反右斗争扩大化后,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进行了第一次失败的尝试, 就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及后来错误地进行的反右倾斗争, 在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时,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重新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要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 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这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上前进了一步, 然而, 由于党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那些不合乎实际的或扭曲的认识, 这次探索不仅没有深化, 相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路线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结果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 党既继承了以往探索的成果, 又有了新的发展, 终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一探索, 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命题的提出时期, 其间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提出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标志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认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进步;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的形成时期, 其间最重要的理论建树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 它标志着党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十三大到十四大, 党初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明确了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这是党迄今为止在社会主义建设自由王国取得的最大成就。因此,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角度来考察, 第二个起点是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真正的起飞点。

邓小平理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之后形成的, 从理论的自觉及其对党的指导作用而言, 这种观点完全正确, 但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 这里有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会成为邓小平同志重新崛起的一个转折点?这就不得不追溯到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思想, 正是那个时期, 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整顿, 以及围绕这一整顿展开的斗争, 为粉碎“四人帮”, 并进而否定“两个凡是”的观点,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 做了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自己也说“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但如果以1975年为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起点, 又碰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那时提出的思想与做法, 会被“四人帮”诬为“右倾翻案”?这就要求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以前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根据现有文献, 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与1957年就已经提出了国际古典的共产主义原则要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等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显然同以后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关系, 但也应看到, 这是党当时领导集体共同的思想, 1975年诬称邓小平同志“右倾翻案”, 主要指的是1962年时邓小平同志关于包产到户等问题上的思想观点。毛泽东同志当时批评邓小平同志“还是‘白猫、黑猫’啊”, 针对的也是邓小平同志1962年时说的话。事实上, 6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已经形成了一些和当时的主流思想即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不同的, 但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思想观点。因此, 可以认为, 60年代初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或孕育的起点。

从那时起,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在三次探索与三次责难中不断发展, 最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60年代初期是第一次探索, 但这次探索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到了第一次的批判与责难;1975年是第二次探索, 1976年又一次遭到批判与责难。从1978年领导标准问题讨论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起始, 他开始了第三次探索, 并在1979年就开始考虑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 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后, 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全面改革。直到1978年进行后第三次探索,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才为全党所接受。虽然在1989年我国发生政治动乱、东欧形势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的背景下, 1991年有个别同志站在“左”的立场上, 对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过质疑, 但党的指导思想并未因此而改变。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 邓小平同志对党与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新的提炼, 回答了各种责难。1992年3月政治局会议和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谈话, 在进一步系统地总结邓小平理论观点的同时, 明确地提出了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崇高任务。

摘要: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历史考察, 对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概念理论和原型理论研究 第4篇

摘要: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和原型理论在处理多义词中心意义及次要意义问题上的冲突,希望明确隐喻鉴别的标准,纠正当前“泛隐喻化”的趋势。

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多义词;泛隐喻化

多义聚合的词称为多义词。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多义词是图式表征扩大化的典型表现,即隐喻促成了许多多义词的实现。原型理论则强调核心意义的凸显性(salience),并认为多义词的次要义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和独立的,存在范畴上的交叉和重叠。下面是一个例子:

The argument collapsed.

collapse的主要词义有:①(破碎并)突然倒塌,坍塌,塌陷②(指人)晕倒(因病,累等)③突然或完全垮下;失败,衰退④(指价格,货币等)突然降价,暴跌。

Lakoff认为collapse本来是用于描写“建筑物”的,现在用于描写理论。因此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首先是把“理论”当成“建筑物”,即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种用法构成了系统的一词多义:collapse首先在“建筑物”语域中有了一个意义,又在“理论”语域中获得了另一个意义:隐喻意义。Lakoff认为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就是“跨概念域(cross瞕omain)的系统映射”.下面,让我们再来从原型理论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与动词collapse一起使用的对象显然包括:①建筑物,房屋②人③健康状况,事业④价格,货币。也就是说“建筑物”仅仅是这一系列常用域中的一个,并没有确定理由一定要把它看作“源域”,相反,根据Lakoff的观点,“源域”似乎应该更具体,更贴近生活经验,因此为什么不把同样属于使用对象且本体性更强的“人”看作是“源域”呢?在这一问题上,用原型理论来解释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多义词collapse的各个义项中,与“建筑物”相关的义项①取得了最大“凸显性”,在词汇的认知过程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提取惯性”,这是其它义项没有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其它义项的提取需要首先完成某种“辐射”(隐喻)才能够实现。下面还有一例:

①The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②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以下是spend和save这两个多义词的几个主要义项:

save①救;拯救;援救;保全(以免伤害,损失等)②储存(钱);储蓄;③避免浪费某物;节约;节省;④省去某事物,使某人不必使用,花费。

spend①用(钱);花(钱);②花(时间等)③度过,消磨(时间)。

Lakoff & Johnson认为在以上的两个再常见不过的句子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隐喻,即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并且正是这类概念深入我们的文化和知识经验系统,使认知过程在本质上隐喻化了,因为只有时间首先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才能够与诸如“节省”“花费”这类的动词连用。于是根据概念隐喻,这两个动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先后关系,即只有首先存在源域(source domain),才有可能借助隐喻进行辐射达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莱氏在这个例子上显然是将save的②义和spend的①义作为先于其它意义存在的义项,因为这两个义项关乎MONEY这一源域。然而从原型理论出发考察这些义项的使用对象,我们发现动词save显然可以与人,金钱,时间等属于完全不同范畴的事物连用,spend也可以与金钱和时间连用。这些对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取得凸显性的那一个。

造成以上两种理论冲突的原因主要有:(1)割裂了思维的动态过程,见其因而未见其果。(2)概念隐喻中谈到的“语义辐射”应当是一种历时现象,而Lakoff等人使用的言语示例却都是共时的,有混淆过程与结果,历时与共时的关系之嫌,但如果我们把原型理论所揭示的多义词义项关系看成是概念隐喻固定下来并成为一种心理表征,由动化静,似乎更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3)跨概念域的映射一旦成为习惯性的表达,或通常所说的“dead metaphor”,原型理论的解释就更有说服力。

对“泛隐喻化”现象的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面世以来,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炙手可热的焦点,其革命性意义当然不容抹煞。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种“过热”本身很容易形成一种盲从,即将各类混杂的语言和语义现象统统归结为“隐喻”,因为“隐喻”是已经被公认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手段。这种“泛隐喻化”势必造成概念隐喻理论本身受到冲击,降低其科学性和可信度。

对于这一问题,作者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1) 明确隐喻的鉴别标准,区别隐喻与非隐喻以及各种不同程度的隐喻。众所周知,概念隐喻与传统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提到的修辞学上的“隐喻”是大相径庭的。(2) 概念隐喻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表层词义的研究,而深入到人类认知机制中去,去寻找更深层次的根源。(3) 加强概念隐喻研究与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流和互动,运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韩忠军,董霄云.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作者简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5篇

班级:日语082姓名:高越学号:2008083007指导老师:吴艳玲

内容梗概:

在本节知识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定义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有关资料的解释,邓小平理论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他们的说法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后边会给大家讲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总结起来共有四点)

1.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国内:中国的经验教训来看,1957年后由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做出了过分的反映,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急于过度导致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彻底地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弊端。

国际:苏联模式中,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共有经济,政治上又政部分,政企部分。其实苏联和东欧的解体直接原因是政治上的动荡,而根本原因在于延误改革,严重脱离人民,丧失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2.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生了重大的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时代主题的转变又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3.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必然进一步深入到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反思,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邓小平理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有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大会上的各种报告和讲话中的,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的阶段(1978年-1982年)

1978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

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构建理论轮廓的阶段(1982年-1987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观点就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1987年-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92年-1997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四: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 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和 第6篇

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抓好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和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坚持严肃查办案件和注重预防腐败工作相结合,坚持抓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抓基层相结合,坚持运用成功经验和推进改革创新相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进展,积累了新的经验,呈现出鲜明特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继续把反腐倡廉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对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第二,严格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特别是换届纪律,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第三,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展示新面貌新形象。第四,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求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第五,继续解决好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专项治理工作,着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第六,认真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益经验,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以战略眼光、改革精神、创新思路谋划今后工作。

实践证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加强警示教育。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上一篇:促销活动工作总结以及明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信用联社新员工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