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2024-06-05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精选11篇)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1篇

浅谈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 陵水县中山小学

刘金泉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教师一个新的教学方向。在课堂改革中,教师不仅要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在教学模式上勇于突破、创新,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从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促进学生获得“质”的飞跃,得到高效发展。

关键词:教学理念 个性教风 高效优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乃为善教也。”由此可见,一堂课的高效则体现在教师的“活教”与学生的“乐学”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热潮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之见。

一、转变教学理念,力求课堂教学高效。

所谓教学理念即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在教育改革大潮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而是要求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形式标新立异,彻底转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开创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主导的地位。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化时代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而有效的辅助后盾,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这一有力的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各种感观,告别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特点激起学生兴趣,将其吸引到课堂中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研讨中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开创个性化的教风,促使高效教学得心应手

《教育大辞典》中指到: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中的反映和表现,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折射。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一名教师要想从一开始的无风格教学进化到高效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底蕴,还要充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想形成个性化教风都要深入剖析自我,不要盲目跟风,根据自身条件摸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学情采取适用自己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模式。给学生一个喜欢的课堂。

三、研读课标,钻研课本,吃透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即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主载体,是教师教课的主要依据,具有权威性。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整体把握小学语文课标,认真研读参考书,钻研教材,吃透课文的知识点,明确教学要点,方能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备课是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师生教与学的点子库,也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实

现教师高效课堂关键。

四、精巧设计,务实课堂高效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提出了“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要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主张。看到简单教学这一教学主张着实轻松,但深入探讨,这个简单变得不“简单”。习惯了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简单起来便会担心学生吸收的知识量少。因此,要想构建简约、实用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力争做到精简、巧妙而不失“营养”。结合学生特点,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运用。

教学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巧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海口市九小冉茂娟在执教《这儿真好》一课时设计就很精妙,其中一个环节让人连声赞好。在指导学生理解认读“荒岛”“孤零零”“绿叶成荫”这三个词时,冉老师是这样指导的:先逐步出示三个词的课文插图,让学生猜词。接着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词语,在冉老师的形、声引导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从中体会小熊孤单、难受的心情,冉老师在潜移默化中高效突破教学重点。无疑,冉茂娟老师设计这一课就做到精巧、简化。这样优化组合的语文课才是最美最具实效的语文课。

五、巧妙提问,高效品读文本。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是学生发散思维,汲取知识的方向标,高效的课堂教学的验证标准就是思考后对知识的吸收和情感的升华。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目的要明确,有思考价值,能积极调动学生主动、乐意参与到探讨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的问题要适量。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在“服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挑选,择优而取,还要慎重把握问题次数,避免在课堂上提出“无关痛痒”的问题。做到数量适中,但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如我在执教《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时,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我围绕课文主要内容设计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边读边用横线划出来。第二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赢得画师的称赞?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读、思、划、写,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去体会、感悟文本,这样精巧地提问,高效落实教学目标,同时突破重难点。

六、优化当堂训练,高效巩固学生知识。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倍受追捧,也是因其课堂模式具有高效性。其中“当堂训练”很实用于今时课程学习标准。每堂课适度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习题非常必要,且时间不低于十分钟。好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更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课堂习题的延伸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讨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七、落实学习小组高效合作

小组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养,此教学模式深受教师的青睐。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我 2

们广大教师所乐用。

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做到人人发言,听取同学的意见,培养小老师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参与的地位会更加突出。但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时要特别注意,将小组合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面对面靠近讨论,这样有利于孩子高效交流。

二、教师要巡视,发现有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要引导孩子及小组成员鼓励其参与,提高其交流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小组合作次数不宜多,如果过于频繁,也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将小组合作落实到实处能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下互相检查、帮助、促进,进而达到有效自主学习目标。

八、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高效化。

一节高效的课不仅体现在讲课内容的多少上,同样也体现在整体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很多课堂上常出现这样一些状况: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特别是小组合作几乎流于过场环节。这种形式化的环节不仅无法让学生有效思考,而且无谓的浪费了时间。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无效的充斥着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时间和明确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这样,课堂时间又悄无声息的流逝。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尽量减少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添鸭式的听。课堂上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尝试放手给出时间让学生说、做,甚至教、评,最大限度地合理把握课堂整体节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吴梅花老师在《架构有趣有效的双动力课堂》论述道:“有趣是短期动力,有效是长期动力,有趣有效的双动力架构的课堂才能带领学生跑得更快、更远,跑得更轻松、更精彩。”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行之径,在教学道路上,语文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永不止步,勇于突破的精神。只有高效的课堂,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愉悦的学习殿堂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2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中学一门主要的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因而,我认为学生要学好这一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利用母语激发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很重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都会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说一段新闻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在写作中的语言也流畅了、生动了。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在教学中,必须使教师的“教”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减少无重点无深度的串讲、串问,用有启发性、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以自觉、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第五册《孔乙己》一课,我摒弃了以前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没有向以前那样,先介绍课文的题目、背景、作者及特点,而是先出示了预习题目:

1、初读课文,你认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你喜欢本文吗?试谈谈你的看法。经过几分钟思考,1

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刘媛媛同学说:“孔乙己是清末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于科........

举,但是最终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上。”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孔乙己爱慕虚荣,以至于麻木不仁,....

至死不悟,最终穷困落魄,悲惨的死去。”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然后....

我指着黑板上梳理记录下来的词,问道:“你们是怎样看出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是清末,且是下层知识分子。”同学们争着说:“孔乙己留长辫、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站着喝酒,每次到酒店喝酒,酒客都取笑他、挖苦他。”连以前不经常发言的同学也抢着说,谈了他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又启发到:“是谁害了孔乙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示的社会主题是什么?”此时,学生紧扣文章的脉络,顺着思路,一针见血指出了要害,我说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这就是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一堂课下来,语文课听起来很轻松,说起来很自然,学起来也很有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课堂教学环节紧凑、课内外有机巧妙结合,注重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懂得这篇文章,而是以课文为例子,学的读书之法。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应是更重要的。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格把握课堂时间安排,突破重难点。如讲《海燕》一文中的这一段: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的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我要求在五分钟思考的基础上,仿写本段。时间到了,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手,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狂风呼呼,黄尘在操场上卷起了一股股漩涡,一道道土浪,这些土浪恶狠狠扑向学生,扑向远处的围墙。而围墙把这一团团的土雾激的粉碎。”同学们听了拍手叫好,没想出来的感到很遗憾。像这样的片段练习,学生投入的快,注意力集中,在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寓教于乐,注意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要具有生命力,就不能以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而应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文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戏剧知识,觉得很难掌握,一下子难于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我先安排了学习,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课本

剧,并由他们每组推荐两名同学扮演剧中角色,到讲台上表演,看那一组表演最好。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终于选出了本组比较理想的人选。通过表演同学们把握了作者说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领会了戏剧的知识。可以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与灵活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随时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3篇

一、潜心解读文本, 精心选择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教师必须先认真解读文本, 要求师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使教师更加清晰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发掘文本中听、说、读、写的训练要素, 并结合教材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吃透教材, 不能明晰学习目标, 不能掌握教材重点, 便很难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提高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有其独特性, 教者对文本内容都吃不透, 还谈什么高效课堂教学呢?语文学科的特征表明:语文离开了语言文字训练, 离开了朗读熏陶, 高效课堂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毕业班语文, 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但遇到新授课文, 总是先朗读课文, 整理学生可能有疑问的词语, 对文本作出“预设”。对于要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的词语, 自己先查一查, 把义项写下来备查。为了解决阅读的拦路虎, 我总是认真备课, 朗读或默读文本, 须停顿的语句, 做上记号, 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 在课上不迷信各种教学参考书, 科学利用课本, 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对于关键词句的理解, 总是在一旁批注, 以便课堂上做参考。只有在透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撰写教案, 才能一气呵成。由于我对教案了然于胸, 驾驭课堂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课堂上选择什么教法, 什么形式才切实有效, 没有固定的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生, 利用不同的教材, 采取什么教法,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要花费许多心血, 甚至走弯路, 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二、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建构问题情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注心理, 增强学生探究心理上的兴奋感。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 我针对课题提问,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你认为文章可能写什么内容?学生各抒己见、毫无顾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你学过哪些瀑布的诗?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堂上,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建构者, 一个良好的问题氛围, 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非常重要。一位外国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考的开端, 在张扬创造精神的今天, 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都要求学生深刻解读文本, 不走过场, 不搞形式主义, 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探索提出问题的策略。

1. 建构和谐的教学环境。

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孩子, 一个欣赏的目光、一句赞许的语言, 就是一种激励、一种姿态;要平等对待学生, 宽容学生的“错误”。

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 建构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 注重朗读感悟, 引发学生生成问题。

(3) 小组合作探究, 诱发学生发现问题。

(4) 开展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3. 注重对问题的甄别, 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目前, 语文课堂教学, 重视学生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 尝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前提,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试探性地解决问题。这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对花样奇异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兴趣一旦产生, 他们就会产生学习主动性, 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思考问题, 使自己语文能力不断增强。语文姓“语”, 小语姓“小”, 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有效, 在教学中, 我总是用读、画、写, 结合角色表演、质疑等来进行语文教学, 符合语文特点, 遵循学生年龄特点, 效果显著。例如, 在教《黄果树瀑布》第一小节时, 我先配乐范读, 然后展示瀑布图片, 引导学生观看体现瀑布魅力的画面,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意境中体会瀑布的美。再在学生领略瀑布美景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引导学生绘画创作, 在创作中让学生走进文本, 感受美, 享受美,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打造简约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简约;有效;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简约有效性,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创造简约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首先,教师要树立全面参与的教学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全体学生服务,要做好分层教学,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就需要将教学目标分层、问题分层、练习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问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实现有效发展。其次,教师要树立有效参与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一方面,教师要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学会保留活泼新颖的观点,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设计问题的类型要凸显主导性和开放性,要避免过于简单的问题。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教师要挖掘课文中的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分析、创造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要努力挖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引发出来,呈现交流的多向性。其次,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要凸显趣味性、艺术性和拓展性。提问的时候,教师要避免那些呆板、分离的问题设置,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历史典故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还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强调让学生挖掘自身的思考空间,拓展更多的问题和信息,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遵循“因内容选媒介”,结合实际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适时适量地选择多媒体进行运用,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有效促进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课后知识的巩固提升。

参考文献:

张立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17).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未发育完全,而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浓郁,课堂提问成为了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引发学生课堂思考的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一方面与教师展开了互动,一方面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对语文知识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与此同时,课堂提问难度不适宜、问题无效、过于繁琐等情况频有发生,这导致课堂提问效率事倍功半。因此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成为了诸多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全面把握,增加提问深度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如以景物描写为一单元,以人文情怀为一单元或是以古诗词为一单元等。因此,文章与文章之间、文章段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之时务必把握这些联系,将其融入于问题当中。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时,教师需要注意对教学内容全面把握,紧扣单元特征,联系课文整体,以大观小,方可增加提问深度,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内容中,该篇文章自题目起便完美地揭示了文章情感特征和内容指向,因此在提问时,我选择了以大观小的方式,从全面把握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渗透于教学内容当中。首先,我请学生观察课文题目,由课文题目想象内容,并提出问题:由题目可知文章所写的主人公是谁?那么他为什么要发愤?如何发愤?发愤之后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阅读文章,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文章叙述的路线所在,并在其后的精读中,根据全面的提问使得文章阅读更深入,自学探究效果更佳。其后,在针对人物性格描写时,我又向学生提问:司马迁有着坚定的决定和顽强的意志,文章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两种不同的提问之下,学生既对文章全局有了把握,又对细节有了认识,语文知识点认识更深刻,学习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难易适中,提升提问效率

虽然语文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及使用最多的科目,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系统性的语文知识仍然较为复杂。鉴于该类情况,教师想要进行课堂提问,则务必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所认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提问设计,才能展开难易适中的提问,令学生既能增强学习自信,又有提高的空间,提升提问效率。例如在教学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之时,根据课后与学生接触可知古诗词词意的理解是部分学生的学习盲点所在,因此我先借助教材插图引入教学,在教材插图提问中令学生领会诗词的内涵。同时,我指导学生观察图时,先向学生提问:图中的人在做些什么?该问题十分简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的是潦草观察便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诗词理解也难以有后续发展。因此,我根据诗词内容改变提问方式,增加提问难度:仔细观察图,通过什么细节可以得出途中人物安逸、勤俭的生活状态?学生便需要认真通过观察和联想,且由此联系到诗词当中,两厢结合之下得出答案,并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鼓励质疑,推动提问反馈

在我国小学提问教学中,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往往闭口不言,这导致了教师难以在提问中得到有效反馈,提问效率久滞不前。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提问能力是推动提问反馈的`最佳方法,不仅是使得学生对提问的认可度更高,而且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了详细的思考,教师因此得到的反馈更为全面,提问有效性方可大大提升。因此,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良好形式。例如在《清平乐村居》当中,有一句诗词为“最喜小儿无赖”,其中“无赖”两字由于古今词义的不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诗词中无赖是什么意思”,而是鼓励学生纵观全诗,逐字分析,找到古今词义的不同,并且对其中不解的地方提问质疑。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投入于诗词当中,很快便找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并由此质疑。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古今异义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为提问有效性提供了极大帮助。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效的提问策略之下,学生不单能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而且可锻炼语文思维拓展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其后的语文学习发展大有帮助。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以此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7):36.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6篇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7篇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

3.1深钻教材,备好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备好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备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备学生: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备教案:教师在教案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去回答、去解决?

3.2上好课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按《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

(1)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启发导入;直观演示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讲故事导入等。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在开始讲解课文前,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到整堂课的气氛。

(2)讲授知识应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3)课堂讲授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专家们说过: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的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 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尊重、相信、热爱学生、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爱戴、喜欢的好老师。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8篇

一、故事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悬念性,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能够滋生动力。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最大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故事,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内容,能激起小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讲神话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国的广西桂林到处是青山绿水,风景优美,父子岩是著名的景观。人们传说父子岩的故事特别感人。古时有一对龙姓父子,造船手艺很高,他们造的船能装很多货物,行驶速度也特别快。当地的富人万员外逼他们父子为他造一艘大船,用来抢劫百姓的粮食,再献给皇帝。龙家父子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不给万员外。因为船如果造好了,万员外就会利用这条船搜刮百姓的财物,老百姓就会更遭殃了。龙家父子就偷偷地躲藏到桂林的岩洞里,因为万员外派人寻找父子俩,父子俩没有粮食吃,被活活饿死了,父子岩也因此而得名。”教师利用课件播放父子岩的美景,引出桂林山水的风光。学生怦然心动,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阅读,唤起了求知欲,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品词诵读,培养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有感情的诵读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充满激情的诵读,犹如一曲动听的歌,飘入耳留于心,难以忘怀,放飞希望,调动小学生的思维器官。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细读文本。在品味中深化,在深化中升华情感。如:学习《丑小鸭》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诵读课文,然后进行品词想象,体验丑小鸭“被欺负”的心情,学生诵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丑小鸭被欺负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指名汇报:用“咬、啄、讨厌”来描写丑小鸭被欺负。“孤单、钻出、离开”写丑小鸭被欺负后自己很无奈。看插图,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们咬它,公鸡啄它,养鸭的小姑娘讨厌它。你能读出丑小鸭被欺负的语句么?你有什么体会?课件出示动画:天空中飞来一群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看到后会想什么呢?大家齐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它会想:“我如果是一只白天鹅,那该多美丽啊!”丑小鸭这种心情在文中是用什么词描写的?“又惊奇,又羡慕。”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请大家试一试,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自由。品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细读品味,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水平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多媒体能够把图片和声音巧妙地融为一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媒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究文本,发展学生思维,变抽象为具体,实现了课堂的重点精讲,突破了难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动画演示草原景色,让学生进入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品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原优美景色的词句,这些词句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理解词语:清新、明朗、一碧千里和无边的绿毯的含义,重点体会“是……也是……”、“连……都……”等句子的含义。边读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怎样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在描写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草原的浓浓爱意。有的学生高声诵读课文,有的学生高歌一曲,有的学生拿起彩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草原,语文阅读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 理解能力 和阅读水 平。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探寻语文阅读的本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小学生感悟文本语言,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追寻语文本色,打造阳光课堂,拓宽学生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一、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精彩课堂导入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资料,并做好收集、储备、整理、提炼、归纳、总结等工作。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汪伦用计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歌手,独隐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非常喜欢李白的诗歌,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几乎每天都要吟诵李白的诗。有一天,汪伦听说李白要来安徽,就修书一封。在书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万家酒店。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好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将诗歌的来龙去脉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内在动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示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徜徉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例如,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亲身示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不同情感因素,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再如,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有很多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很好,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丰碑”并不是一种实指,而是像“父爱如山”一样的一种比喻,说明了人物形象的地位和重要性;二是军需处处长和“雪”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使得这种关系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三是“丰碑”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不但承接了历史,也开拓了未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緊抓课文重点句段,激发学生思想情感

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蕴含在文章的句段之中。只要我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和句段进行深入剖析,就能轻松领悟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行动极为生动传神的代表文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在扎实的语言品味练习中融入爱国之情。让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课文,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味道。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句子“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时,要遵循三个典型层次:阅读理解—表达感受—情感体验。先安排学生阅读重点段落,把描述动作的词句勾画出来,做到自悟自得;然后继续默读课文,说一下哪些词句引起了自己特别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句中“吃力”和“趔趔趄趄”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深厚的爱国情怀。再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去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通过反复阅读重点句段,激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感受留学生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有一句“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让学生自己表演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中的动作,体会一下“攥”的含义,然后提问学生:“小洁为什么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中?如果把它扔到湖中会有什么后果?”如此诱导启发,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校外或生活区清理垃圾,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贯彻教书育人和文道统一,关键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把教材蕴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人文情怀教育中最为根本的一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生命资源,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就从大自然的壮观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深入体会“生命诚可贵”的真谛;又如,在教学《楼兰之死》这篇课文时,可以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深刻体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一片树叶》时,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生命意义,从而尊重世间万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灵内部产生对生命的尊重。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品质等各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开明等人编著.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郭小红.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 第10篇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和反思七大部分,这些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我今天和大家一道探讨的主要是其中的提问的技能和调控的技能,重点讲述它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1.课堂的提问要围绕重难点

提问不能过泛,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削枝强干。设计的主问题,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一教师在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通过读题导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想想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哪一个?再围绕中心词“美丽”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二是“‘跨越百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教师要求学生紧扣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句子下画上横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迎刃而解。

2.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如果阅读上得索然无味,那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文章语言以平实说明为主,我在教学时为突破教学难点“鲸的进化过程”,激发学生阅读本文与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我打破预设的方案,当堂采取了两个新的设计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设计是这样的: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就文中的“退化”一词结合课文有关‘鲸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的描述,再加上“鲸演变过程”的简笔画,深入理解。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第三段,要求学生将文中的“鲸”换成“我”的形式,复述这一段,学生兴趣盎然,小脸笑得灿烂。请一位同学复述完毕以后,其他同学跃跃欲试。我看到时机成熟,临时将检查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鲸的资料的情况,改为要求学生以“鲸的自述”的形式介绍资料,学生一下沉寂下来,拿起自己收集的资料,在那自言自语。有的在那吃吃发笑,可能是太有趣了。这下,我多喊了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同学们的介绍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小手直举,小脸灿烂,小眼放光。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今晚回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文中感兴趣的内容,运用“鲸的自述”形式写下来,完成今天的每日写话内容。 这一项平时最难的作业,想不到全体同学都欢呼雀跃起来,成了学生当日最欢迎的事。这样一个趣味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还随机检查了学生课外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二、实施提问阶段:怎么提问?

实施提问一般包括引入、介入、评核三个阶段。

1.引入

一般包括转入,即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陈述”指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提名”则指一定学生作答。

2.介入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介入是提示。提示的内容有:

(1)学生阅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2)透过字面应该深入理解之处。

(3)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

(4)某些重要词句。

(5)语言表达形式。

(6)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也就是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3.评核

即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这个阶段一般涉及评论、重复、重述、查核、延伸、扩展等具体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设计、引入、介入与评核三个阶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小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11篇

郴州市桂阳县流峰中心校欧阳金香【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组织的诸多语文活动是否有效,教师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精心备课,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

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孔明借箭>>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孔明向谁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借箭的结果如何?等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

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

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保险公司实习报告5000字下一篇:达茂旗残联2011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