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2024-06-16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精选9篇)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1篇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46.0%),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42.3%),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8.5%)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3.2%).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发现不合格378例,占7.88%。

1.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4℃冷藏>24 h,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不能随叫随到,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13],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宫春勇,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43-944.[2] 张国英,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重庆医学,2013,42(9):1061-1062.[3]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29.[4] 何敬?h.微生物送检标本常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针对性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201,204.[5]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河北医药,2016,22(4):693-694.[6] 陶真,阴晴.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4):389-390.[7] 胡丽庆,吕鹏,周永列,等.中段尿在常温下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2):1097-1099.[8] 张维娜.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4):199-200.[9] 马建飞,郭超良,李刚.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44-245.[10] 董维维,朱仙芝,邱建达.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实用医学,2015,27(6):812-813.[11] 苏琼.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吉林医学,2014,58(18):4027-4028.[12] 韩淑娥,孟芝君.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山西医药杂志,2013(23):1433-1434.[13] 赖晓霏,张莉萍.2008~2010年某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及质量控制.重庆医学,2010,39(24):3365-3366.[14] 时玉雯.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中国农村卫生,2015(24):41-42.[15] 王淑媛,柯培锋,庄浩林,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16] 李慧怀,唐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41-42.[17] 夏春.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饮食保健,2016,3(4):206.[18] 张静蕾,常涓,张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4):2757-2758.[19] 张常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0):1870-1871.[收稿日期:2016-10-08]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2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75份血液样本均来自于本院,纳入时间1月-12月,所有标本均需进行检验,统计这些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概率,回顾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75份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为21.33%。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有药物影响、延缓送检、抗凝不全、溶血、样本少等,基于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概率,保证检验的质量和精准性。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3篇

1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

1.1 样本问题

样本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实验的环境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检验员操作不当、在采集的过程出现问题等,导致样本达不到检测基本条件的情况发生。送检样品真正存在相关的质量问题。例如在食品方面,样本会出现不合格的原因有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等。

1.2 人员问题[下转第42页]

[上接第41页]相关人员由于技术的不到位或者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的不规范操作,影响了样本的可靠性,给检疫结果带来了影响,增加了资源浪费。未使用无菌容器,标本留取容器的污染及存放不规范也极易影响到送检标本的质量。错失标本采集的最佳时机。标本采集的时机决定标本的检验价值,错失时机采集来的标本其检验结果可能对检测结果判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标本信息不齐全,标示模糊。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能够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让检测结果判断更加可靠,所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检测技术问题

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有些微生物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较为落后,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由于检测技术的问题出现的检测效果和监测质量不够准确。

2 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2.1 加强培训工作

规范微生物样本采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对常见标本的正确采集、送检方法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标本要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进行采集、一定要及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采取后立即送检。通过此次培训,大家对常见微生物标本正确采集的时机和部位、采集量、采集方法、采集要求、送检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掌握,加强微生物规范送检的意识,了解到整个过程,从准备、标本采集、规范送检等质量控制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到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做好食品质量监测的关键。

2.2 检测人员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进出口食品企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支持经济发展,检验检疫局为企业微生物实验人员要定期通过理论讲解、结合实验、互动交流的方式,就食品微生物常用标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常规检测技术、培养基的配置及注意事项、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阳性菌株保藏等内容进行培训和提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密切检企联系,提升辖区内进出口食品企业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企业自身的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3 检验技术的提高

食品中微生物的指标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能反映出食品中微生物质量,也能反映出食品的有效保质期,以及评价食品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等。然而,随着检验要求的提升和检验规模的扩大,传统检验方法的缺点日益凸显。大多存在实验操作烦琐、检测周期长、特异性不足以及灵敏度低等问题。面对企业质量控制、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市场销售环节快速出货的各项需求,快速检测将是食品工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快速检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验准备要简化;样品经简单处理后即可测试;分析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王娉介绍称,目前,许多政府检测机构及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快速检测方法,例如ATP(三磷酸腺苷)法、免疫法、测试片法、滤膜法等。

2.4做好检测准备和监控

第一确定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目标微生物。即根据食品种类和特性,基于HACCP分析,确定生产过程中相关的敏感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腐败菌。第二,确定监控计划中需检测的微生物,即在各类食品中比较常见的微生物。第三,确定监控计划前的准备,比如了解设备、环境等洁净设计及清洁消毒计划,确定可能残存积料或高风险的点。第四,确定监控计划,包括取样点、样品数量、取样频率和检测方法等。第五,建立不符合处理机制,一旦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第六,定期回顾监控计划,应基于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2.5 操作过程

采样时必须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标本容器避免倒置或破碎,确保安全。标本容器必须有标签,注明采样时间、采样来源及编号。采取的样品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3~4h)送到实验室,有的样品如病毒标本等要使用运送培养基或在特殊环境(冰瓶或其他冷藏器具)中运送。运送血液应当避免剧烈震荡,防止溶血。需要血清的检样,采血后使其在试管中凝固运送,并及时分离血清。送往实验室的样品,必须附有样品检验单和样品交接单。接受标本时,检验者必须核对无误。由接收者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同时进行检样登记。瓶装启开或固体形状不完全、数量不足者都必须拒收。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中,很多方面可能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全方面控制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综合处理来保障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常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0:1870-1871.

[2]李慧怀,唐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41-42.

[3]李滨.浅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8:166-167.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4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5-02

目前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分析前阶段由于存在许多实验室难以掌握的影响因素,需引起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分析前阶段包括从患者准备到样本收集等分析前过程。不合格标本大多数在标本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产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下面就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做以探讨。

1 患者准备阶段

1.1 患者未按规定准备 留取小便时未清洗外阴、经期留取小便。血脂测定前未素食3d后再抽血。有些试验项目抽血前需停药等。

1.2 采集时间不准确 患者输血输液过程中采集的血标本。尿糖定性测定留取的不是餐后2h尿。血培养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一般要求选择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实际工作中输注抗生素时采血的情况很常见,导致血培养阳性率过低等。

2 标本采集阶段

2.1 用错标本容器 护士不熟悉试验要求,如糖化血红蛋白试验、胸腹水细胞计数管等需用抗凝管而用普通管。精液标本应收集在干燥、清洁的容器内,而收集于避孕套内,致使大量精子死亡。细菌培养标本未用无菌容器盛取而受到污染等。

2.2 采血量不对 标本量过少可造成试验无法完成。

2.3 重复抽血 能够一次采集的血标本而分成了2次以上采集,造成患者痛苦,浪费人力物力,人为延长测定周期,可能会延误临床诊断。常见的是医生考虑不周。

2.4 尿、便量不对 见于标本量过多溢出污染或过少、蒸发干枯,无法试验。时段尿量留取不准,如24h尿不按要求留取,对生化指标定量测定影响较大等。

2.5 标本受污染 留取尿液时未清洗外阴。培养的标本未行无菌操作。

3 标本运送与接收阶段

3.1 标本送检延时 ①标本采集过早,如早晨3、4点钟抽血。②采集的标本在临床科室留滞时间过长。③护士临下班时集中标本后送检。

3.2 标本接收不当 ①未认真核对,标本标示不清、无申请单或无条码。②接收不合格标本。③标本未采取保温或冷藏措施,如阿米巴原虫检查,大便需保温送检。

3.3 标本丢失 ①检验科内丢失,见于标本未交接清楚或一个标本含多项目类别试验,导致标本过早丢弃处理。②标本在检验科无记载、未收到,出错环节主要在临床科室。

3.4 标本管标签标示错误 主要表现为患者姓名、床号、科别、检验项目等手写标签缺项或字迹潦草分辨不清,造成检验科核对、分类难度加大。

4 标本预处理阶段

4.1 溶血等原因 溶血见于抽血操作不规范。或标本运送中剧烈震荡、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乳糜血主要见于饭后或患者输注脂肪乳后抽血,有些隐性标本需离心后肉眼才能观察到血清呈溶血状、浑浊状或乳糜状。

4.2 标本凝固 ①抗凝全血中含有凝块,见于抽血后抗凝管未及时混匀所致,有时,细小的凝块肉眼难以察觉。②胸腹水细胞计数管未加抗凝剂而致标本凝固。

4.3 标本处理不当 ①离心力过大导致血标本溶血、破碎。②加抗凝剂的血标本未及时摇匀出现血凝块。③尿液定量测定时未加防腐剂,导致尿液发生腐败等。④标本离心前孵育温度过高。

5 其他原因

5.1 血气标本含有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5.2 标本不小心倒洒、容器破碎。

5.3 采错血标本,如动脉血采成静脉血送检。采错人或盛错试管。工作粗心,采集的血液误注入标有他人姓名的试管中。

5.4 冒名顶替化验者,常见于厂矿单位体检、招工考学、慢性病鉴定等体检者。

5.5 需注意脂血严重者,脓性标本,高凝血标本等,由于分离不出血清或上清过少,不能检验。

5.6 还需注意室温及湿度、储存方式对标本的影响等。

6 防止不合格標本的对策

由于影响标本的因素很多,要避免出现不合格标本,需要从医生开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结果报告等标本流程的各个环节把关。要制订标准操作控制程序,做到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强。

6.1 医生开单应了解试验项目的基本情况,如生理波动、药物干扰、采集时间等。

6.2 患者准备 宣教到位,注意餐饮情况、生理病理情况、输液用药情况,大小便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6.3 标本采集 熟悉标本采集要求,严格按规定抽血,特别注意患者身份的核对。遇到抽血困难,标本量不足时,严禁不同标本间来回倒血,严禁输液时同侧抽血或从输液管内抽血。

6.4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及时运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在临床科滞留的标本一般应冷藏保存;远距离运送的标本,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保温箱运送,町避免室外温度的影响,避免机械震动造成溶血。又如血气分析标本要求冷藏保存运送等。

6.5 标本处理 标本送到实验窜后,应及时处理、测定。不能马上测定时,应及时分离血清,加盖密闭冷藏保存,避免水分蒸发标奉浓缩,使测定结果增高。

6.6 结果报告 对结果报告要认真分析审核,对描述性、诊断性报告要手写签名,把好最后一道关。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段的结果变化情况,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异常结果及时与临床医牛联系沟通,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必要时复查标本或重新抽血检测,做到结果报告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3-45.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5篇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方法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针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处理策略。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2份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20份溶血、6份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4份使用抗凝管错误、3份标签错误、5份脂血、7份送检不及时、7份采集血液位置错误。结论 明确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对采血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以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

血液标本属于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生物体液,而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能够为相应的疾病提供诊断参考依据,所以,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可对患者的诊治产生直接影响[1]。其中血液标本的管理和采集和标本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标本质量未达标,检测结果则无效且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操作依据。而确保检验质量的基础则是血液标本正确采集的规范性和送检时间,但是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次针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15份免疫检验标本、17份生化标本、14份凝血功能标本、13份血常规检验标本,5份其它检验标本。

1.2 方法

由相关人员运送血液标本到检验科,之后对核查,并仔细阅读各个科室具体检验项目,检查血液标本的剂量、完整性、有无凝血现象、采取时间以及抗凝剂的正确使用等,按照血液标本具体资料分类归档,对诱发不合格标本的因素记录,并将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并再次进行采血操作,并针对不合格血液标本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将诱发血液标本不合理因素记录。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8.75%(12/64)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20/64)溶血、9.38%(6/64)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4/64)使用抗凝管错误、4.69%(3/64)标签错误、7.81%(5/64)脂血、10.94%(7/64)送检不及时、10.94%(7/6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讨论

3.1 产生血液不合格的因素 3.1.1脂血与溶血

产生脂血与溶血的主要原因和标本分离、储存以及采集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关,进而导致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产生破裂现象,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皮肤上的消毒液未完全挥发时行采血操作,进而生成大量气泡[2]。采血时间过长、过力拍打采血位置、摇晃试管幅度较大均会诱发脂血与溶血。

3.1.2 血液样本送检不及时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污染、容器渗漏等现象,同时血液样本采集数量较多,未及时送至检验科,进而错过最佳时间,以上几种情况均会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3.1.3 凝血

血液采集用时较长,会导致血液在注射器中出现凝固现象,此外抗凝剂和血液标本置入试管先后顺序混乱、血液采取后为充分摇匀、摇晃时间较短全部会导致血液产生严重的凝血现象。另外,采血剂量超出标准也极易产生凝血。

3.1.4 其它原因

相关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缺乏熟练性、责任心较差、标本放错溶器或抗凝管、书写标签措施,血液标本采集为按标准流程操作,为保证全程无菌操作,以上集中现象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3.2 处理措施 3.2.1 创建完整的规范制度,规范采血流程

要改进和完善查对制度,相关采血人员和检验人员需仔细核对血液样本的具体信息,如姓名、所检项目等,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操作,要将查对制度贯穿于整个采血和检验流程中。创建标准的采血操作流程制度,以规范采血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步骤,要确保准确使用血液容器、控制采集量、选择最佳采血位置,当血液采集完毕后要加入标准剂量的抗凝剂,充分摇匀后密封好,避免与空气接触。要注意采血管必须竖放,预防血液细胞损伤[3]。

3.2.2 血液标本储存和送检

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必须要保证在四小时内完成检验,若能在规定时间进行检验则需分离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要放置于干冰箱内存储。所以,采血后要及时送至检验科,避免错过最佳检验时间,致使标本失效,产生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现象。

3.2.3 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为相关工作人员发放相关血液标本的知识手册,主要内容有详细操作流程、各个流程所用最佳时间、作用以及易发生的错误操作等。院内相应的管理人员定期为采血科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仅需要培训相应的操作技术,也要注重相关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既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和效率。

3.2.4 为相应的受检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采集血液标本前为患者讲解采血和验血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采血过程中一些禁忌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采血时要多和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并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全身紧张的肌肉并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此次实验中,对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因素有,18.75%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溶血、9.38%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使用抗凝管错误、4.69%标签错误、7.81%脂血、10.94%送检不及时、10.9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血液样本及时送检和有效的储存、予以工作人员培训,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现象。

总而言之,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并针对其开展有效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现象。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6篇

杨毅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改进措施,改善检验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的尿液标本和粪便标本各1200份,检查不合格粪、尿标本所占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不合格粪常规检验标本110份,不合格尿常规检验标本10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分别占总数的9.2%和8.4%,经分析,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量不足,共计121份,占总数57.3%;其次为标本污染,共计53份,占总数25.1%。不合格原因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结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是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首检患者的指导,认真落实好样本采集的各环节工作,提高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准的合格率。【关键词】粪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改进措施

粪、尿常规的检验结果,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对改善预后质量有着深远影响。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检验技术日益精良,为标本检验准确率提供了可靠保障。不过,有研究发现,检验前阶段标本的质量才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但要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还要重视影响检测质量的外部因素。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尿液标本合格粪便标本各1200份,分析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改进措施,为改善检验质量略尽绵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和粪常规检验标本各1200份进行分析。1.2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中的粪便、尿液送检标本要求,对1200份的尿常规检验标本和粪常规检验标本进行合格率的审核,由专业人员反复核查后,筛选出不合格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共检测出不合格粪常规检验标本110份,不合格尿常规检验标本10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分别占总数的9.2%和8.4%,经分析,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量不足,共计121份,占总数57.3%;其次为标本污染,共计53份,占总数25.1%。不合格原因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粪尿常规检测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详情如表1所示。表1.粪尿常规检测标本不合格原因[n(%)] 标本 粪便标本 尿液标本 合计 n 110 101 211 标本量不足 89(80.9)32(31.7)121(57.3)

标本污染

标识错误

容器错误

送检超时 1(0.9)6(5.9)7(3.3)

0(0)12(10.9)8(7.3)53(52.5)9(8.9)1(1.0)53(25.1)21(10.0)9(4.3)

3、讨论

3.1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经过本文研究最终发现,在21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中,标本量不足是主要原因,占比高达57.3%。通过分析探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未详细告知患者有效标本量,患者不知晓标本检验所需要的量,因此会随意取样,最终造成取样量未能达到标准量的情况。在211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污染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第二大原因,占比25.1%,且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尿液标本污染现象尤为严重。经推断认为,造成尿液标本发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进行尿检时,医护人员疏于指导,患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尿液标本采集方法,因此错将阴道分泌物或经血混入尿液中,最终引起尿液标本污染。另外,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同样是影响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均属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内容,属于检验人员的工作失误。送检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知识了解甚少,在工作期间,未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缺乏责任感,粗心大意,贴错标签或选错容器等,都会导致待检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3.2 提高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合格率的改进措施 根据本文研究分析的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以供参考:①院方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标本质量影响因素的防范意识。②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向患者传达医嘱,详细介绍标本采集的各项要求,如:标本的量、采集的方法,提醒患者采样前切忌服用任何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或食物。要求患者务必要使用检验科提供的容器采集标本,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采样,尽可能降低标本被污染的几率。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采样时,医护人员应确定患者不处于经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清洗外阴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③建立健全的样本送检制度。建立健全的样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务必遵守相关制度,规范医嘱以及检验申请单的填写。标本采集后需在2h内送检,并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接收。一旦发现不合格标本,则立即退回,临床科室则需再次安排标本取样。

粪尿常规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可靠依据。近年来,大量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在临床日益普及,新的检验设备为标本检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标本的检测准确率。也正因如此,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成为了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通过本次研究最终可知,为提高标本合格率,避免各方面因素影响标本质量,务必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对检验标本质量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在采集标本时,能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与相关规定,尽可能降低标本取样不足或受到污染的风险,为提高标本检验准确率提供可靠保障。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7篇

摘要:目的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前操作规程及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结果通过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建立和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检验质量。结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学习、了解分析前质量控制内容,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关键词: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临床检验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超微量、特异且高准确度的方向发展,也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做好质量的控制,确保检验品质。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又作为检验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唯有规范且正确地收集和留取检验样本,尽可能减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最大程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才能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准确、客观的实验依据。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 来自分析前,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p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全面质量控制(TQC),是指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影响检验结果可靠的各种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活动。

1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2]。199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针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认可方案,即ISO/FDIS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方案中增加了对分析前、后质量的要求,相对更为使用于我国实验室临床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指导性文件[3]。完整的检验过程包含多个操作流程:医生选择相关项目-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标本分析测定-核实并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单-临床信息反馈-应用报告诊疗。根据操作流程,可将检验过程分为分析前、中、后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析前)涉及多个操作过程,主要包括:①临床医师应掌握检验中各项目的诊断原理及其临床意义,与实验室人员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便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征正确选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及时了解实验诊断方法进展与临床意义;②护士应熟悉各项实验标本要求,清除地了解患者在服用何种药物或处于那种生理状态时采集的标本会影响检验结果;③护士应了解标本运送需要的条件及确保条件的存在。来自临床医师和护士等各方面分析因素决定了是否可获得反映患者真实病情的标本,因此对分析前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是必须的。

2临床科室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临床医师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一个检验项目的流程始于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合理恰当的检验申请是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医师应当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病情需要的检验诊断项目,并指导正确的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信息[4]。

2.1.1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为以往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循证医学就是准确、合理地使用当前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护措施。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是因为有时候临床医师并不一定熟悉这些新的诊断指标,相反,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发病时间、病情发展,以及检验项目的特异性、敏感度来选择必要检验项目,使患者付出最低的费用,获得最高的检验价值。临床医生应熟悉自己使用的项目,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还要了解它的方法及适用范围,以及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上实验室的合作,才能获得一个准确、满意的结果。

2.1.2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及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 人体多数指标在1 d之间、昼夜和季节交换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血清铁、胆红素在清晨相对较高,WBC在下午高于上午(1 d之内可能相差1~2倍),血钙在中午值最低,月经前PLT会减低,而纤维蛋白原却很高。因此,采集时间应固定。血培养标本则在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发热高峰时采集最好。血培养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患者入院前用了大量的广谱抗菌素,抽血时间选择不对,采血量不足,以及未采用专用的成人、小儿、树脂培养瓶有关。

2.2临床护士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1临床护士在检验申请中属于执行者,其在执行医嘱、准备申请单、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均有出现失误、错误的可能,从而对分析前的检验质量产生影响[7]。血液标本室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检验标本,护士在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是影响其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常见原因。静脉输液端胳臂严禁采血,禁止由输液管抽血,使用止血带会引起静脉压力变化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长时间使用会使AST、ALB、Ca2+、ALP得检验结果升高。因此,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在血液抽出后,根据患者检验的不同项目,将标本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康宁官或干燥管内。抗凝管应颠倒5次左右,以免标本中出现凝块,抗凝剂使用的比例应适当。采血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否则可导致Fbg 和V 因子、VIII 因子变性,采血后瓶盖不可取下,否则由于CO2散失,而致pH升高,可激活凝血系统。在抽血完成后做好严格的查对制度。

2.2.2患者准备 执行医嘱的护士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嘱咐患者应做何种准备及怎样配合,以保证采集到的标本达到理想要求。部分检测还要求临床医生配合,例如暂停服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药物等。医护人员应清除了解标本采集前后对检验结果由影响的非病理因素,包括运动、采集时间、药物、患者饮食等。知道患者积极配合并服从,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必要时应进行安慰、解释和鼓励,让患者了解到采集正确标本的意义,确保所采集的标本可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2.2.3饮食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大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大量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通常是将空腹血测定作为基础的。因此, 一些生化项目例如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的测定应坚持在禁食12 h后进行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大幅度提升, 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血中氮、尿酸、尿素升高。因此,患者在采血前一晚应停止饮用任何浓茶、咖啡、饮料等, 更应禁酒。

2.2.4运动 剧烈运动会加快机体中有氧及无氧代谢, 引起钙、钠、肝功能、钾、肾功能的检验结果出现异常。因此,于采血前向患者了解是否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导致误诊。

2.2.5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它具有还原性,在血糖测定中对结果影响很大。可使AST、B IL、Cr、UA 结果升高,CHO、LDH、TG 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2.2.6标本运送 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可能最快的速度送检,采集后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 h,且应封闭保存,避免其与空气接触。若无法及时送检的应保存于4℃冰箱内,血液标本应置放在阴凉避光处,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标本蒸发、污染或外溢;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应按照其要求进行运送;滴虫、精液、阿米巴的标本应注意保持温度以保证其活力。运送标本负责人应用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杜绝患者家属送检,检验科也应设有专人接收标本。接收时应检查标本是否达到要求,若标本不合格则应及时退回,嘱其重新采集。同时说明不合格原因,做好标本的交接、拒收记录、签字。

3检验科在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举措

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手段。分析前质量控制阶段是潜在影响因素最多、最难控制的环节。它贯穿于医、护、技共同重视和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因此,建立和健全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是实验室重要工作。工作中实验室、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之间多沟通,减少误会,提高工作质量。有人认为实验误差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和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共同了解并分析标本采集的可能影响因素,将实验室和临床科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由于临床人员的工作引起的非检测因素导致误差或错误也时有发生,无论何种先进仪器或检测方法都难以弥补标本采集不当造成的失误。国家卫生部2006年制定了医疗机构实验室临床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内多数大型医院检验科都积极参加了美国病理家协会和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及实验室认可体系的认可及通过,其标准的操作程序中都包括了标本采集相关文件及编写要求。因此,由检验科、护理部门、医务科,有针对性和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检验新知识的讲解、标本采集原则和注意事项,共同制定、编写适合于本医院的标本采集指南,加强临床医技合作,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对策

随临床微生物技术不断发展, 检验仪器不断更新, 检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临床检验工作不断完善。微生物检验可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致病菌及病理程度, 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然而, 若想获得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 须强化微生物检验过程。相关文献指出, 质控可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1,2]。现代检验医学将实验室质控分为3个阶段:分析前, 分析中及分析后。其中, 分析前质控涉及科室较多, 较难控制[3]。分析前误差多由标本运送、储存及采集不规范引起, 不仅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分析前质控与药敏试验准确性及细菌培养结果密切相关, 对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 针对性分析前质控对提高微生物检验准确性, 更好服务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微生物标本不合格情况, 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并提出针对性质控举措,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到的8 479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包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血液标本、分泌物标本及无菌体液 (脑脊液、穿刺液、胸腹水等) , 135例标本不合格。

方法: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 按照规定严格核对培养标本, 包括对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检测分析结果及复查结果等进行全面评估, 记录不合格的微生物标本, 并详细标注标本不合格原因。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类型构成比: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不合格标本总数135例, 标本不合格率1.59%。痰标本不合格率42.96%, 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0.74%, 血液标本不合格率14.81%, 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11.11%, 粪便标本不合格率5.93%, 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率4.44%;其中, 痰标本不合格率最高 (χ2分别为15.356, 26.034, 34.715, 50.134, 55.376;P<0.01) , 见表1。

常见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等是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常见原因, 见表2。

讨论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①痰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本研究中发现, 痰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 (42.96%) , 而77.59%痰标本不合格原因为标本质量不合格。痰培养要求较高, 注意事项较多;若医护人员解释不清楚, 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方法不正确, 则直接影响痰液标本质量。②尿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本文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0.74%, 仅次于痰液标本。标本污染是尿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卫生部规定, 采集尿培养标本前, 应要求患者清洗外阴, 留取中段尿, 并在1小时内送检 (实验室保证2小时内完成接种) [4]。不能及时接种或送检时, 应将尿液放置于4~8℃冰箱内冷藏保存。然而, 临床上常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尿标本接收、运送、接种不流畅, 造成标本污染。③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准确的血培养结果对败血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血标本不合格率14.81%, 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正确是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④粪便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5,6]:粪便标本多由护士采集, 护工运送。临床上, 因护工需兼顾多个科室, 易出现送检不及时的现象, 许多标本送检后已经干燥, 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影响临床诊断。⑤无菌液体及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标本污染、未及时送检是无菌液体及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加强与临床科室的交流:检验人员应定期到临床科室走访, 虚心听取医护人员的建议, 不断完善检验工作;此外, 检验人员还应认真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不符合者, 应认真核查。②主动为临床科室提供咨询服务:制作标本采集手册, 手册内容包括:各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标本采集要求 (采集量、采集容器、抗凝要求等) , 患者准备情况, 采集注意事项及检测时限等。将手册发放给临床医务工作人员, 人手1本。③注重检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 增强检验人员操作技能, 强化检验人员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 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科的沟通, 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科学规范;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能, 注重检验人员培训;对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 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英, 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9) :1061-1062.

[2]马祥斌, 陈继芬.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4) :474-476.

[3]宫春勇, 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943-944.

[4]李启欣, 陈文芳, 薛雄燕.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12) :1324-1325.

[5]尹秀云, 陈建魁, 曾利军, 等.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0) :2499-2501.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血液标本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09-01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准确的临床检验。血液是最常用的临床检验标本。因而血液标本的质量高低对于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合格的血液样本必然给诊断结果带来误差,进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血液标本采集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并且要保证标本运送和存储的卫生,避免污染。这不仅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每一位医生高贵品质的体现。

1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合格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临床检验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检验标本采集体系对于检验报告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检验报告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能够直接反应体内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状况和变化,而常作为检验标本,所以血液的化验检测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操作中,由于一些人为和客观因素时常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现象,最终导致病人病情延误。这就使得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疗机构要重视血液标本采集,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规范。确保血液采集的准确性。

2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精神状态、饮食、身体等方面能直接影响着血液标本的质量。一些患者对于采集血液样本认识不足,没有按照采集血液的注意事项进行准备。如:采集血液前需禁食12小时、不能做剧烈运动;采血前4小时不能喝茶或咖啡等。还有个别患者在采集血液前过于紧张。这些都能够影响血液成分的变化,进而导致采集标本不合格。

2.2采集血液标本方法不科学

采集血液标本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不仅仅对于医疗设施的卫生合格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护理人员的业务熟练,操作规范、细致。然而在实际的采集血液过程中,时常因为护理人员采集血样不规范,对于医疗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工作不认真而导致出现采集的血液不合格。因此,对于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实际操作的规范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标本的污染率。

2.3标本溶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对于临床检验的结果影响是巨大的。标本溶血的原因有:见于采血时不顺利,将多次采集的血标本混入同一试管中;标本运送过程中剧烈震荡或离心时离心力太大;采集的血液时血液标本未沿抽血管壁流入,这样增加了抽血管内部压力,致红细胞受压过高而破裂;由于操作不细致导致气泡进入血样试管。

2.4标本凝血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标本凝血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临床检验的结果。标本凝血的原因有:采血时未按照先抗凝剂后血液标本的顺序注入试管;采集的血液过多,导致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适合;血液注入试管后没有与抗凝剂混合均匀;护士操作不熟练导致采血时间过长,血液出现凝固。

2.5标本送检不够及时

血液在离开人体后其中的血细胞仍然在进行新陈代谢。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后,血清会蒸发,细胞糖会发生酵解,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明显下降,血小板破坏增多。另外受到环境温度升高的影响,血液中的酶类变性灭活加速,标本长时间放置后,细胞继续耗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液成分变化,检验结果不准确。

3 保证血液标本合格的措施

3.1指导患者为采集标本做好准备

医生开出化验单后,护士应立即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采血前的有关事项:明确嘱咐患者在采集血液前10到12个小时内不能进食,空腹等医护人员采集血液后再进食;采血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出现假阳性现象。由于紧张会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红细胞数量升高等,进而影响血液成分,因而护理人员还应以良好的态度对病人进行沟通,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里。当遇到婴幼儿采集血液困难时,要耐心进行说明并与家属取得配合。

3.2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正确的采血方法与检验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在采血前要准备好所需物品,选择合适的容器,并贴好标签注明患者资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原则,核对好化验单与标本编号,避免由于工作繁忙导致血液样本与患者出现交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血前护士要进行消毒,并穿戴好手套和口罩;采血时要嘱咐患者取适当体位,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捆扎时要注意松紧,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穿刺时要快、准、稳,这样可以及时准确采集标本,如果碰到患者血管过细多次穿刺不成功应立即更换采血部位,防止溶血現象的发生。采集得到的血液应注意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干燥管。注入抗凝管后应轻微晃动几次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正确把握采血量,血量过高会导致凝血现象;血量过低则影响检验结果。采血后要及时送检,以免血液标本成分发生变化。

3.3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操作和患者的治疗。所以医疗机构应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专项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性,降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率。另外,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通过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奖励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和鼓励。

4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的合格对于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血液标本的准确可以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因此,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具备过关的专业技能,要有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高贵品质,在取得血液样本时要细致认真。医疗机构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以最大的限度降低样本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马祥斌,陈继芬,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上一篇:《好玩的圈圈》教学反思下一篇:莫言感情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