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讲解

2024-08-22

边塞诗鉴赏讲解(精选6篇)

边塞诗鉴赏讲解 第1篇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2011级语文专题复习之边塞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3.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二、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分析举例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

一、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问题

二、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四、当堂演练:

(一)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2、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什么气势。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什么表现手法(隐含在哪两个字中)流露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三)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3.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4.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

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四)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2.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答: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

(五)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3.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六)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解析]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边塞诗鉴赏讲解 第2篇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学习目标:

1.杨炯《从军行》,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2.高适《燕歌行》,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

4.理解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预习单

一、【温故知新】背诵学过的边塞诗。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军行(选一)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选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初读感知】对照注解,疏通句意,初读《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三首边塞诗。活动单 学习过程:

活动一:鉴赏杨炯《从军行》

(一)诵读《从军行》

(二)诗歌鉴赏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3.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4.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活动二:鉴赏高适《燕歌行》

(一)朗诵

(二)理解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_____;第二段八句写_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1.出师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3.被围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4.苦斗(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活动三:赏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乱”字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 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2.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3.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天气的恶劣,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4.出征行军部分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夸张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检测单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6分)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⑴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⑵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高考边塞诗鉴赏导学单(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考点阐述】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知识梳理】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2.边塞诗的特征。从内容看: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边塞风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创作风格: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方法点拨】

边寒诗的鉴赏应往意以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1)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1)“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的词更耐人寻味。(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2.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象,“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讲的误区有:(1)由于对社会时代背景不十分熟悉,造成对主题理解的偏差。(2)对题干上的“艺术表现特点”认识不清,造成做题缺少针对性。(3)混淆诗歌的艺术风格,出现张冠李戴现象.(4)不能有效地组织语句进行答题。【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日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一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请阐述具体理由。答: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2)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诗的前四句,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试作简要分析。答:

(2)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边塞诗鉴赏讲解 第3篇

一、诵读, 是古诗词教学中的“记忆力体操”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 曾用心理学的原理说到朗读、吟诵的好处。古代诗词教学中的朗读过程, 逐字逐句, 如出胸臆。达到眼到、口到、心到, 感受就会特别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发记忆力, 是一种极好的强化手段, 是一种“记忆力体操”训练。我们平时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吗?

诵读, 其实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出“大凡读书, 就是熟读, 熟读了自然精读, 精读后理自见得”的要求。那么读书成诵的优点是什么呢?第一,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才能逐步体味出蕴含其中的文义。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 是欣赏必经的步骤。”第二, 语言修辞, 潜移默化, 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当代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 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 实巧妙。它可以使古代诗词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 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 而懂得非常深透。”同时, 也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 引用古诗词, 使文章妙语连珠、笔下生花。那如何做好“诵读”呢?

1.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古诗文富于音乐美,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而词与曲更富于音乐美和含蓄美。教学时, 要注重指导诗句的升降缓疾, 读出韵味, 掌握诵读的语速快慢, 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换气、间歇与衔接, 音调的高低, 语气轻重, 注意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笔者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方法处理, 收到感染、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短短的28字,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连缀画面。借助理解和想象, 将一些孤零零的景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等, 构成一幅动人的秋郊古道夕照图。以读带讲, 把作品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进行品赏玩味、领悟。这样一幅情景交融的古道游子悲秋图, 勾起了“断肠人”对故乡美好风光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以及因苦思而不可得的悲凉。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2. 入境生情, 润物无声

口诵心想, 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读着诵着, 披文入情, 神游其中, 入境生情, 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中的感染熏陶, 表达出诗词中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物象, 运用联想再现逼真的情境和意境, 体验也就自然地产生, 即情动于衷, 形之于声。如《庸风·相鼠》一诗, 让学生诵读时, 注意篇章诗句的回环反复。诗句音节跳跃有力, 很有气势, 首句以反面讽刺与正面斥责相结合的方法, 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诅咒。让学生尽可能体会词语, 感受声律, 疏通文脉, 体悟情感, 达到入境生情。

二、讲解, 是古代诗词教学中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古代诗词的讲解应避免“大包干、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法。扬弃地串讲一些词句, 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诗词相关联的创作背景, 诗词的艺术风格, 渗透一点古典诗歌流派、文学发展情况。

可见, 讲解中的“讲”应是精讲, 而非“泛讲”。要保证准确性, 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内容及注释入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近及远, 引人入胜;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一个诗人、一种诗体及至诗歌的概貌。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 解学生之惑, 释学生之疑, 讲学生所需。并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些诗句应放手让学生理解其精妙之所在, 去驰骋神思, 细细品味。

1. 对作者生平的理解

鲁迅说过:“倘尚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为人。”由此出发, 作品讲解时应把重点放在与作者创作关系密切的生平事迹上, 以及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情况上。如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 可插入“三仕三隐”, 并揭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既看到他‘悠然见南山’的一面, 也要看到他“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我们之所以格外推崇陶渊明, 是因为他的诗品和人品达到审美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统一。还有, 我们应尽可能通过诗词把握诗人心态, 体味其饱含的爱憎, “知人论世”, 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 对作品的讲解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诗词作品大多是不同时期的名篇佳作, 但编排比较零乱, 没有文史发展的轨迹。鉴于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也不能面面俱到。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时, “绿肥红瘦”不能只停留其词面上的理解———绿叶经细雨洗刷显得更加肥嫩可爱, 而花被风刮得稀少了, 而要点出“绿”与“红”的借代意义, 让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爱花和惜花的深情。

3. 对文学现象的讲解

百家争鸣, 异彩纷呈。在古代诗词中, 诗歌创作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嬗变的文学现象。对于中学生, 我们只求学生做些了解, 以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盛唐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 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奇异壮丽的风光,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感情。全诗以雪贯穿, 处处写雪又处处写景, 意境开阔, 感情豪放。讲解时可由此联系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两首诗题材上都是描绘边塞风光和边防战士生活, 有颇多相似之处, 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人”。再如, 汉乐府儿歌和建安文学等, 都可以渗透一些文学知识。

三、鉴赏, 是古代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鉴别、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对中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高要求。所以说, 鉴赏只是一种尝试。事实上, 我们对于古代诗歌的理性认识, 最初也是源于具体的鉴赏活动的。也就是说, 欣赏文学作品, 除了品味和感受, 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即联系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轨迹及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等, 达到对特定的欣赏对象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我在教学中, 作如下尝试:

1. 求同辨异, 突出特征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 采用对比阅读来突出事物特征。鉴赏中, 对欣赏对象进行鉴赏评价, 有作品与作品的比较, 如将《诗经》与《楚辞》进行比较, 使中学生明了南北两大文学流派的老祖宗艺术风格是迥异的。北派厚重、朴实, 南派浪漫多情。还有如李白与杜甫的艺术风格比照等。

2. 入境探幽, 深化理解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 要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是某个具体作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心情用特有的艺术技巧写出来的, 诗人如何捕捉形象, 如何使作品情景交融, 都需要教师进行诱导, 让学生探幽发微, 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捕捉灵感, 去探索、鉴赏、深化理解。如白居易写的《卖炭翁》, 在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 横行无忌, 宦官及其爪牙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热闹街坊, 以低价, 甚至不给分文强购货物。诗人就针对这一社会黑暗现象, 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要引导学生从中注意卖炭翁特有的心境, 入境探幽, 才能真正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 鉴赏其实就是一个“理解———感受—一理解”的过程。

3. 审美求真, 言有尽而意无穷

优秀的古典文学能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得动心”, 我们要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和艺术上长久感人的秘密并不那么容易。严羽《沧浪诗话》中所称“言有尽而意无穷”, 也就是说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 需要通过文中有限的形象, 去捕捉和领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 即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弦外之音”。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 有谁还能否认其无限的意蕴呢?

《诗人玉屑》总结这一点说:文学作品“贵在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可见, 在鉴赏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品味, 从而去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细心体味、领略古典诗词中的艺术趣味, 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 有利于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阅读兴趣的培养、鉴赏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古籍出版社, 1980

[2]顾晓鸣.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题未定”草 (七)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4]杨海明.试论人生意蕴是唐宋诗的“第一生命力”.文学评论, 2000.1

古诗词鉴赏—边塞诗 第4篇

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

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

(1)这首诗从总体上看,对比的手法特别突出,请作简要赏析。

(2)请赏析颔联中的“细”“寒”二字。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该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2)简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3. 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漠北词

谢 榛

石头敲火炙黄羊,胡女低歌劝酪浆。

醉杀群胡不知夜,鹞儿岭下月如霜。

(1)诗中胡儿的狂欢是怎样表现的?

(2)诗的最后一句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题。

塞下曲

李 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边 思

李 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1)两首诗都写到戍边战士的装束,他们的装束有共同点吗?写装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两首诗分别表达怎样的感情?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塞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事,什么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诗的颈联哪两个词用得好?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诗的第三句有两个词用得好,请指出并赏析。

边塞诗鉴赏 第5篇

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k,铁骑绕龙城l。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注释]j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l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解说]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鉴赏练习]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j。羌笛何须怨杨柳k,春风不度玉门关l。[注释] j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山极高。k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l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解说]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鉴赏练习]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背景分别是(远)、(近)。(答: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塞下曲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鉴赏练习]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解说]《从军行》共七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玉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想象之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鉴赏练习]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鉴赏练习]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答:“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圆”字使得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化而为亲切温暖而又有些苍茫。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入了写景中。)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②催:通嗺(cuī),劝酒。[解说]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边塞环境荒寒,征戍生活艰苦,难得有那么一次欢聚的酒宴,怎么不令人兴奋。诗中描写边地战士在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中,互相劝饮葡萄美酒的场面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而醉卧沙场的豪放、开朗的心态,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鉴赏练习]1.分析“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答:战士们正欲饮酒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劝人举杯痛饮。“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因为在西域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答:同意后者的看法。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注释]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边塞诗鉴赏 第6篇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上一篇:绍兴调查报告下一篇:建安三类人员新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