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2024-09-13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精选14篇)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1篇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2.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课件-动画片:可爱的小动物

2. 课件-幻灯片:家养动物的影子

3. 课件-幻灯片:两只脚动物,四只脚动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可爱的小动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动画片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是谁。

二、展开

1.动画片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又有小动物要来了,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1)第一个小动物呢,它尖尖的嘴巴很怕猫,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让幼儿猜猜后,出示小老鼠,鼓励幼儿猜对了)

(2)又来了一只小动物

它没有手也没有脚,靠着尾巴在河里游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幼儿猜出后,出示小鱼)

(3)鼻子长的像钩子,耳朵大的像扇子,腿儿粗的像柱子,尾巴细的像辫子

(大象)

(4)宝宝装在袋子里跑(袋鼠)

(5)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尾巴短短的。(兔子)

2. 课件:家养动物的影子

根据动物影子猜动物

(1)你知道这是谁的影子吗?

让幼儿先看动物的影子,讨论后发现是哪种动物。

(2)通过影子和动物的比较,让幼儿进一步了熟悉和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

3. 课件:两只脚动物,四只脚动物

小朋友真棒,小动物都被你们找出来了,那我们在来看一看,这些小动物那些有四只脚,哪些有两只脚,哪些身上有漂亮的羽毛。

三、结束

小朋友和小动物玩的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唱歌给动物宝宝听吧。

幼儿演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2篇

1.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词语:急急忙忙、慢悠悠、丢三落四。

2.知道做事不能丢三落四,要细心。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鸭子

2.ppt课件 《鸭妈妈找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鸭子,引出课题

小朋友看看这是谁呀?知道鸭妈妈有什么本领吗?

(幼儿互说)

二、展开

1.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

提问: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故事中有谁?鸭妈妈找到蛋了吗?

(2)出示幼儿画册,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ppt课件

交流、讨论:

(1)鸭妈妈为什么要去找蛋?她把蛋生在哪儿了?

(2)在草丛里鸭妈妈遇到谁?她是怎么说的?蛇蛋是怎样的?学习词语:急急忙忙(可组织幼儿讨论)

(3)鸭妈妈在鹌鹑妈妈家找到蛋了吗?她是怎么说的?鹌鹑蛋是怎样的?

(4)在沙滩边鸭妈妈遇到谁?她是怎么说的?乌龟蛋是怎样的?学习词语:、慢悠悠(可组织幼儿讨论)

(5)鸭妈妈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谁?她是怎么说的?鹅蛋是怎么样的?

(6)鸭蛋是谁找到的?鸭蛋是什么样的?

(7)你喜欢鸭妈妈吗?为什么?学习词语:丢三落四(可组织幼儿讨论)

(8)再次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三、结束

收集和进一步探索其他的卵生动物。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3篇

关键词:方案教学,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特点

凯茨认为, 方案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某一主题为核心, 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 编制主题网络, 将概念分化、扩大, 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来认识外部世界以及构建自己的认知。[1]方案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满足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地探究问题, 从而达到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境界。

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在创设的情境中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获得对于某个知识的完整理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是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也是更能发挥幼儿潜能的学习活动。在方案教学中,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这种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使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笔者通过分析方案教学的活动过程, 探析方案教学中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特点。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

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研究表明, 幼儿的探究活动中从充满勇敢探究的活动动机确立到最后的整合性的探究结果的评价, 整个学习过程的特点被有关学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自主性。

所谓自主, 强调的是主体对自我的高支配度。幼儿的探究从发现新异的事物或问题开始, “本能与兴趣是极其自我的心理因素, 主体对其支配的程度取决于主体自身。在新异的事物或问题出现之后, 主体本能的探究欲望发挥作用, 探究也就开始了”。在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 幼儿的探究欲望会增强, 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2. 活动性。

这是由幼儿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典型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依赖于动作和具体的事物进行思维。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 幼儿正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动作和活动进行思考, 幼儿的探究在过程中会不断变化, 会不断出现新的观察点, 不断利用新的探究方式。

3. 过程性。

幼儿探究的过程性特点非常突出。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 以亲历探究的过程为快乐, 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在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感受。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更喜欢有趣的活动过程, 而不是刻意追求探究结果。

4. 生活性与情境性。

探究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的日常经验, 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学习结果也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所用。在幼儿探究学习中, 创设生活性的学习情境, 能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与学习兴趣。

二、方案教学中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1. 方案教学中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生成活动的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 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 教师要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幼儿的主动学习是以问题为引导的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感兴趣的问题, 产生新的问题并利用幼儿的认知经验来解决问题, 使幼儿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3]在方案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 通过周围环境他们会发现各种有趣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具体材料的操作能引起幼儿产生兴趣需要而生成主题。教师应适时地介入主题的研究和探究, 和幼儿进行对话与交流,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编制自己的网络主题, 这种积极的引导活动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 方案教学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开展学习活动。

主题探究性的学习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探讨理解学习主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幼儿的探索性学习是一个探索、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幼儿在主题的编制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和同伴及教师共同探讨生成网络主题。在这种支架性的探究活动中, 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的“支架”作用, 让幼儿获得更大的收获和发展。在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幼儿自主进行调查访问活动来解决问题, 并针对不同的兴趣点直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 找出新的问题网络。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适时的给予支持和引导, 让幼儿主动学习, 不仅能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能实现师幼双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经验、情感、态度的交流。

3. 方案教学中幼儿通过真实感受和体验参与学习活动过程。

在幼儿的探究性活动中, 幼儿能自主调查、观察、访问、收集资料, 并制定计划、用自己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并组织活动论证自己的观点, 从自己的角度发现问题而不再完全接受教师的控制, 教师起的是“支架”作用, 幼儿进行的是支架探究。教师应注重强调“做”的要素, 强调“过程”与“步骤”。在活动中, 幼儿通过观察、交流、动手实验、收集材料等活动形成学习内容。教师在和幼儿商讨、确定方案主题时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多种材料。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幼儿通过实地远足、接触到更多的事物, 通过亲身操作, 自我体验, 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4. 方案教学中幼儿利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在方案活动过程中, 各种不同的表征活动是对经验的一种整合和再现的活动, 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经验的整合与表征的过程。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记录、表达自身的经验, 把自己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来。在主题活动的问题解决之后, 教师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 分享经验的过程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是幼儿对活动的反思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自己所喜欢的表征方式, 用绘画、表演游戏、语言、角色游戏、图表、图片展览等活动把自己在对于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 并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引导幼儿更深刻地理解并反思发现更多问题。

5. 方案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合作,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在方案教学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 共同关注幼儿的活动, 为幼儿提供材料和充分的有价值的资源。社会、文化、本土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丰富的知识来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因地制宜, 尽可能地扩展儿童的学习资源与空间。[4]教师应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本地资源的利用, 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为幼儿创设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方案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有社会文化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6. 方案教学中幼儿对学习活动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注重对幼儿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性的评价。

在方案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记录、表达自身的经验, 把自己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 对活动的计划和结果进行汇报, 而汇报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儿童对已经完成的方案活动进行回顾。幼儿在最后分享活动中用表演游戏、展览活动来分享自己的作品, 展示自己的成果, 并和最初的问题进行比较来验证自己的最初假设, 是幼儿对自己活动的评价。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注意自身适宜积极地评价儿童,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并为幼儿提供适宜于他们需要的帮助与引导。对于幼儿在方案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活动, 教师关注的是幼儿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兴趣、注意力、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能力等的表现与发展, 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活动前的准备, 主题计划的实施过程到最后的总结活动, 整个过程教师都要进行有意义的动态性的评价, 这样更有利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学习活动。

总之, 方案教学是探索儿童的方案, 是儿童探索的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主动探究问题能力和主动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主动体验过程中, 教师应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幼儿在自己的引导下讨论主题, 主动开展计划, 实施活动过程, 并根据幼儿的兴趣, 提升幼儿的探究欲望与动机, 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主题探究活动中, 幼儿进行的是自主、探索、合作、分享式的学习。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幼儿学习观, 转变幼儿传统的学习方式, 以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探究、合作、实践式学习中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2]凯兹.查德著.陶英琪译.探索儿童心灵世界[M].台湾:心理出版社, 1998.

[3]贾珀尔.L.鲁普纳林, 詹姆斯.E.约翰逊.朱家雄, 胡娟.学前教育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

[4]关少华.教育的视角:幼儿探究的意义[J].早期教育, 2005, (2) .

[5]姚伟, 张婷, 谭梅.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

幼儿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案设计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情景教学;情境创设;效率方法

一、幼儿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儿童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阶段的幼儿期或者是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特征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注意方面,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是,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的对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对于唤起注意的作用。

在感知方面,依然是缺乏对于事物的观察兴趣和耐心。然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调动观察的兴趣,引起有意注意,达到感知的目的。

在记忆方面,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有兴趣的事情和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因是形象材料生动具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和他们好奇的心理参加识记,提高了识记效果。

在思维方面,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并且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必须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设具体的、直观的环境,加快过渡,提高思维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落实指导纲要,就要充分注意幼儿学习的认知特点,要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引起他们充分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感知的兴趣,强化记忆,促进思维的过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幼儿教育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二、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通过模仿一些真实的情境或者营造合适的氛围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育的历程中,幼儿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决定了孩子未来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情景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其具有诸多的优点。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处在开始发育的阶段,对于学习也是处在逐步接受的一个过程中,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经常性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完全吸收。

情景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趣味教学法,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准备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道具、游戏等。在课堂上,以具体实践的形式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把所要讲的知识通过行动予以表达出来,让孩子们间接地加以吸收。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抱有积极快乐的态度,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主要涉及到专业的知识水平、语言上的组织能力以及肢体上的协调能力等等。在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来刺激孩子们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自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给予适当地点评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明确自身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能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样更容易使幼儿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幼儿情景教学方案设计

1.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引导幼儿去做,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为了给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直观情境,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入活动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把教室布置成特定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对话,为幼儿提供一个融教育于情景中的多元化语言环境。然后,利用这个仿真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在模仿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语言实践情境时,可让幼儿表现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所说的话,引导幼儿主动发展、主动学习。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他们会自觉模仿,积极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的各种故事都搬上讲台。学生讲完后,教师要予以简练、恰切的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或者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2.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实物演示情境是以实物为中心,设置一个整体背景,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头脑中,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并进行思考的过程,即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能给学生以直观刺激,在仿编时,我对活动室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布景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室内寻找相关物品,在逼真的情境中自编自演。同时,通过看图例进行仿编,展示教材中的实物,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还可让幼儿根据各自的书包、文具盒和口袋里的物品进行互相提问猜测,这样既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句子。要让幼儿充满自信地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就应多鼓励幼儿,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也要对幼儿进行赞美,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只要幼儿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给他们戴上小红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思考,给幼儿留下质疑空间,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从幼儿自身实际出发,创设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让学生活跃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应经常创设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在辩论过程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问题情境必须创设在生活与教材的连接处,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效果很好。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幼儿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中尽情想象、表达他们编出来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悬念式情境中,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敏芳.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思考[J].幼儿教学研究,2011(5):38-41.

[2]崔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学子月刊,2015(11):89.

[3]徐晓青.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研究[J].俪人:教师,2015(1):23.

[4]陆丽萍.巧用多媒体提高幼教语言教学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2013(01):131.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第5篇

喜欢动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小班孩子更是如此。《动物的`花花衣》主题开展至今,孩子们对身边常见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对动物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我尝试通过这样一次集体活动,在猜猜、找找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梳理一些常见动物的特征,丰富他们的交流内容,并且能结合动物身上的花纹进行点数对应的联系,获得新的知识和巩固一些数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5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并尝试数物对应。

2、喜欢亲近动物,巩固对常见动物特征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大教具一份。

2、创设森林情境;斑点狗、奶牛、斑马、长颈鹿、动物的皮毛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小动物开舞会

1、森林里要开舞会,看看谁来了?

2、长颈鹿妈妈要带它的宝宝去参加舞会,可是长颈鹿宝宝太多了,长颈鹿妈妈都搞不清谁是他的宝宝了,请你们帮帮忙好吗?

3、长颈鹿妈妈说身上的花纹和我身上的花纹一样多的,是我的宝宝。

4、我们一起来看看长颈鹿妈妈身上有几块花纹?

5、请你们每个人去拿一个长颈鹿宝宝,数一数他身上的花纹有几块,把它送到长颈鹿妈妈的身边,好吗?

小结:长颈鹿妈妈都找到了自己的宝宝,开开心心的去参加舞会了。

二、猜一猜——对常见动物特征的认识

1、还有许多黑白皮毛的小动物要来参加舞会,你们猜猜会是谁来了?

2、让我们一起看看是谁来了?

3、幼儿猜测

4、小结:斑马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奶牛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点狗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

三、找一找——尝试数物对应

1、还有许多黑白小动物也要参加舞会,他们还要穿上漂亮的花花衣,请你们帮帮忙好吗。

2、交待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验证。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第6篇

1.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有兴趣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获得相关经验。

活动准备:

小动物木偶、手电筒、活动室的光线昏暗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操作手电筒,前面放各种物体,请幼儿猜猜是什么?

教师提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猜想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叫什么?(影子)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影子?有过哪些有趣的发现?(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想)

二:做实验,探索影子的产生

教师开、关手电筒,请幼儿看看墙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墙上有什么?(影子)现在呢?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了?(引导幼儿了解有光才会有影子)

教师将物体分别放在光源的前面、后面,对比观察后发现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只有将物体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教师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的出现,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了光,才会有影子。

三:手影游戏,进一步发现影子的秘密

教师:1.我们试着用手变出影子来,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邀请部分幼儿轮流到手电筒前做出各种造型,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与物体的外形很像,物体移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

教师:2.先把手紧挨手电筒,然后远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大小与光和物体的距离有关系。改变物体的位置,影子都会发生变化。

四“自由寻找影子、观察影子、体验发现影子的快乐

1.“玩手影“。两个人一组,共同合作进行游戏。

2.寻找生活中各找各样的影子。(大树、房子、滑滑梯、国旗等)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路灯下观察影子的变化,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第7篇

1.了解头发的基本特性,知道头发的作用和种类。

2.初步知道一些保护头发的方法。

3.通过设计发型,发展动手能力及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练习卡:贴头发

2.ppt课件:妈妈的照片

3.幼儿操作用剪刀、辫线、可乐瓶娃娃、橡皮泥、乒乓球、笔。

活动过程

一、练习卡图片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宝宝甜甜的笑脸多可爱呀。

咦!宝宝是头上少了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宝宝的头上没有头发。

二、头发有什么作用

1.你们知道头发有什么用呢?

(鼓励幼儿发散想象)

(1)美容作用

(2) 保护作用:成千上万根头发包裹着头颅,能使头部免受外界机械性和细菌的损害,

对健身起着重要作用。

(3)感觉作用:头发的感觉比较灵敏,由它发出的信息传送到大脑,采取多种防护措施。

(4)调节作用:头发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

2.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

(梳头、剪发、洗发、戴帽子、抹头油等)

三、头发的颜色

1.出示图片:男孩,女孩

提问:他们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出示图片:白发老人

提问:他们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结:人老了,头发会慢慢变白的。

3.我们的头发是什么颜色?还有其他颜色的头发吗?

小结:中国人的头发是黑色的,但很多人喜欢染发,让头发变得五颜六色。

外国人的头发有黄色、咖啡色、红色、金色等。

四、设计发型

1.ppt课件:妈妈的照片

(1)图片上有些什么发型?

(2)你喜欢自己的发型吗?为什么?

(3)头发还可梳成什么样子?

2.发型设计师

你想设计一款什么样的发型?给谁设计的?

3.介绍活动材料。

(1)用剪刀为魔发娃娃剪出发型。

(2)用辫线为可乐瓶娃娃设计不同的发型。

(3)以乒乓球代表头部,用橡皮泥在球上捏出发型。

(4)在纸上画出发型。

五、评选优秀发型师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讲自己的创意设计?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8篇

一、区角活动情况分析

幼儿园区角活动对促进幼儿自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日常区角活动中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做出以下分析:一是区角划分不合理,使一些活动不具备可持续性,难以吸引幼儿兴趣。二是错误地将集体教学制定的目标的方法应用到区角游戏中,导致教师指导失去价值。三是区角游戏始终处于低层次中,不能起到充分发展幼儿各领域能力的作用。

二、方案教学法在区角活动的融合

1. 打破传统的区角活动的划分,变功能型划分为任务型划分

借鉴方案教学法的主题性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喜欢的活动,每个区角设立一个主题,将幼儿认知、情感、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融合其中,不论幼儿选择哪个区角活动,他都会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大班区角活动中总的主题是“科学泡泡”,教师将“赛车PK赛”“旋转的陀螺”“找平衡”“弯弯曲曲的跑道”作为分主题设置于各个区角中,每个主题一个任务,幼儿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任务。“赛车PK赛”的任务是找到是赛车跑的最快的方法;“旋转的陀螺”是探索使陀螺旋转时间最长的方法;“找平衡”是寻找平衡的规律;“弯弯曲曲的跑道”是研究跑道中的障碍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幼儿进入活动区角后即明确自己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在活动中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会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这样的区角活动中,幼儿游戏的兴趣浓厚,活动能长时间持续,活动方向明确,目标达成度高,活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 建立宽泛的目标,使所有的活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

在以往我们制订目标时,都依据集体教学目标制订的方法,目标非常具体化。在这样的目标影响下,教师觉得非常累。因此,我认为区角活动目标的设立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目标,所有的活动都朝向这个宽泛的目标,这样幼儿活动时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教师的指导也就能真正放开。例如,小班上学期区角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自主选择区角活动;会根据这自己的需要更换区角游戏;游戏结束时能自己整理区角中的玩具;尝试与同伴一起玩游戏区角。

在区角游戏中,不管是“娃娃家”“糖果屋”,还是“饼干加工厂”,教师只要记住这个总体目标,就不会纠结幼儿是否学会了哄宝宝睡觉,是否学会了认识饼干的形状等这些细节。

3. 小、中、大年级形成梯度式区角游戏内容,促进幼儿的发展

根据小、中、大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区角游戏的内容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区角创设中,小班的主题主要通过角色扮演为主,让幼儿通过模仿学习;大班幼儿以探究为主,尝试为完成任务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而中班处于这两种方式的过渡期,逐步从角色游戏过渡到探究游戏。

4. 确立一个中心主题下的若干并行的小主题活动的区角创设模式

将“方案教学法”运用到区角后,我们发现“方案教学中”的对中心主题的分化与放大的模式很难直接应用。因为方案教学是一个活动连着一个活动,前一活动是后一活动的开始。但是区角活动中的各个活动是同时开展的,于是我们确立了班级区角活动创立的模式为一个中心主题下的若干并行的小主题活动。各个小主题以中心主题为中心,同时小主题之间是平等和互动的关系。这样解决了方案教学在区角活动的连接性的问题,同时拓展了区角游戏的内容,丰富了区角游戏的内涵。

三、融合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

1. 转变思维方式,当好游戏的旁观者,做幼儿学习的记录者

当好一个旁观者是转变思维模式的起点。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学会静静地听,默默地看,认真记录幼儿的活动,允许幼儿犯错,重要的是看看幼儿怎样在游戏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如何解决问题。

2. 学会通过游戏材料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当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思考如何利用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学习,学会通过游戏材料帮助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例如,在“赛车PK”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表面和坡度的赛道,提供制作赛道面和坡度的材料多达10来种。提供的现成的赛道是让幼儿感知速度与赛道表面材质和坡道高度之间的关系。多种替换材料提供了幼儿多种尝试的机会,这样就会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方案教学法”与“区角活动”的融合,使得区角活动从活动内容设置到活动目标的确立,从活动材料的准备到教师在活动中指导都有了较高的提升,而从中最获益的是幼儿,幼儿在宽松、自由、且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活动,得到了长效发展。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9篇

针对以上的困惑,笔者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1.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戏剧进行排练,幼儿对此兴趣也仅限于无数次排练之初。2. 让幼儿参与创编剧本,但受幼儿知识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限制,经常无戏可编。3. 在戏剧中加入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幼儿的体验,但找不到脉络,毫无章法。后来笔者接触到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将其相关理论迁移到戏剧活动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简介

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茨认为方案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以其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瑞吉欧方案教学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倡协商性课程,强调儿童也是课程的设计者;鼓励儿童多样的学习方法和表现方式,信奉“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等。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对戏剧活动内容开发的启示

(一) 戏剧活动主题的产生

传统的戏剧教育剧本选自经典或是由教师改编而成,幼儿从未主动参与过戏剧内容的开发,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表演状态。这样的戏剧排演引发出来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合作教育,在课程选择上为幼儿提供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者之一,进而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基于方案教学的启发,我们的戏剧活动主题的产生应该与幼儿的兴趣相关。如大班教室里正播放《龟兔赛跑》动画片,当骄傲的兔子一败涂地时,A小朋友愤愤不平地说:“骗人,哪有兔子会跑输乌龟的?”B小朋友反驳道:“兔子睡觉了,当然输。兔子认真跑两下子就赢乌龟啦。”C小朋友添一句:“比谁跑得慢啊。”他们的争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加了进来,显然大家对《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建议:“不如我们让兔子和乌龟再比赛一次吧!请小朋友们回去好好想想,安排兔子和乌龟进行什么样的比赛,看看到底谁强?”

第二天一早,班上的孩子们非常兴奋地与同伴谈论着他们的设想,于是戏剧活动的“龟兔比赛”主题就产生了。

(二) 戏剧活动主题网络的形成

瑞吉欧方案教学讲求课程的整体性,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主题中广泛存在着的有机联系,向幼儿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宜探索和操作的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去发现和建构一个完整的世界。所以方案教学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幼儿园的戏剧活动也是教师教与幼儿学的媒体,是开发儿童学习潜能、促进儿童发展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手段。所以一个戏剧活动也应该成为孩子探索体验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尚未正式开始进行戏剧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以戏剧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细化,预测儿童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想法,将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语言、体能、社会化等各个领域内容融合为一体,编制主题网络,预设各类教学活动。

如在“龟兔比赛”主题戏剧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关注的问题有:1. 龟兔谁的本领大?2. 现实中动物会进行比赛吗?3. 如何组织一场比赛?4. 怎样保护动物?教师可考虑运用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数学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幼儿戏剧体验活动,使用“主题网络”予以呈现(如上图)。

(三)小组体验活动的进行

这一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参观、搜集信息、扩展阅读、手工绘画、音乐舞蹈、探究讨论等全面了解戏剧主题涉及的内容本身,获得关于戏剧主题新的直接经验,发现知识,理解意义,探讨事实的真相,然后将结果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上图教师预设的主题网络中有许多的情感、角色、行为小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将会引领孩子更深入地体验角色情感,了解戏剧主题文化。如孩子们心中的“龟兔比赛”都有自己的冠军,为了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龟兔,老师与他们开展一次“谁的本领大”探索体验活动。在探索体验过程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资料得知兔子奔跑速度可高达70公里每小时,而龟则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美誉。这些数据在幼儿的微型辩论会上被引用,从而让他们在自己的体验活动中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课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教师预设的主题网络也不能涵盖全部幼儿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对戏剧主题的关注点切换,提供丰富而适宜的资源鼓励幼儿观察、探索,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

(四)戏剧活动内容的创编

角色体验活动丰满了幼儿心中的角色,行为体验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行为经验,情感体验活动让幼儿抓住了戏剧的教育力量,一个个富有童趣的剧本内容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可水到渠成。

钟情于乌龟的小组,在兔子改过自新,努力奋斗的时候,依然创编出“乌龟头手缩回龟壳,滚下山坡”、“骑滑板车”等桥段再次战胜悲催的兔子。

为兔子愤愤不平的小组为兔子正名:失败后的兔子闭门思过,苦心修练,勇夺森林动物奥运会冠军。

创意小组设计了一场拳击比赛,兔子和乌龟的比赛输赢不再定格在跑步上。

(五)剧本的编写

孩子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应该帮助孩子将他们的创编想法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引导孩子用“图谱”的方式编写剧本。制作图谱中可运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在龟兔赛跑中,可以分别用乌龟、兔子简笔画来代替其名字,比赛的背景也可用笔画来代替,至于乌龟和兔子的对话、动作则可运用一些辅助线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如翻滚可以用抛物圈线来表示,生气用“火”形象表示等。

三、结语

将瑞吉欧方案教学理论运用到戏剧活动内容的开发,赋予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幼儿感受到“我的戏剧我做主”“我的表演我创造”的魅力,调动起了孩子们的表演热情和体验积极性。另外,戏剧内容的开发会随着戏剧活动的应用而不断修正,剧务的分工也将会在主题剧目导引下产生,让幼儿在剧场开演的摸索过程中,逐步意识到需要遵循的社会基本规则,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第10篇

1.理解故事内容,并愿意跟着一起讲述。

2.知道关心朋友,初步产生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故事绘本、玩具小狗、PPT。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小狗,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看,这是谁呀?(皮皮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皮皮狗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出示PPT(皮皮狗生病的画面):谁来猜猜皮皮狗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先出示了玩具皮皮狗,较好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再通过PPT画面,让幼儿来猜猜画面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幼儿在猜测中引出活动]

二、幼儿边看PPT边欣赏故事。

1.皮皮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就知道了。

2.分段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看完第1—3画面,提问:小动物们叫皮皮狗干什么呀?皮皮狗怎么了?

(2)看完第4—5画面,提问:小猫做了什么事情?它是怎么说的?

(3)看完第6—7画面,提问:长颈鹿在干什么呀?它摘苹果干什么呢?我们也来学学长颈鹿摘苹果吧!

(4)看完第8—9画面,提问:小松鼠做了件什么事情呢?它又是怎么想的?

[通过分段欣赏的形式,让孩子们边看多媒体边欣赏故事,让孩子们初步理解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多媒体的辅助,也不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孩子们边看边听,并且还穿插了让孩子们一起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通过多感官的参与来理解故事内容]

(5)好朋友们都很关心皮皮狗,给它送来了很多吃的东西,那么皮皮狗自己在干什么呢,我们也来看一看。

(6)看完第10—15画面,提问:皮皮狗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小动物们又来了,皮皮狗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你们一起来学一学。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

(7)看完后面的页面提问:最后皮皮狗怎么样了?你们喜欢皮皮狗的好朋友吗?为什么?

[后半部分的故事内容与前半部分是不同的,继续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观看PPT,然后结合提问、回答,帮助幼儿理解后半部分的故事内容,多媒体中的形象可爱、声音逼真,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三、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阅读故事,巩固理解故事内容。

接下来,请小朋友看着图书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故事来讲一讲吧!

[作为依次阅读活动,先用PPT的形式来引出故事,在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再结合图书,再一次让孩子们边看图书边跟着讲述故事,不仅巩固了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有了自己阅读的机会]

四、迁移经验,懂得要关心同伴。

师: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真会关心朋友,小朋友,你们会关心朋友吗?你为你的朋友做了什么事情?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第11篇

幼儿在日常的各类活动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工具,如在美工活动中将牙签、吸管、回形针等等作为辅助材料,这些工具不仅帮助孩子完成了创作,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我结合刮画这种常见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找找、画画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究用不同工具刮画的方法。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请幼儿自发收集不同的刮画工具,包括废旧材料;

范例若干份(布置在绘画区域四周);

已涂好的多色刮画底版若干份(教师示范大底版和幼儿用底版)

活动流程:

欣赏活动DD演示与讨论DD探索与创作DD交流与评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活动

1、幼儿自由欣赏刮画作品。

(与幼儿共同观察画面内容如故事、物体、线条等,并说说刮画的方法。)

2、提问:

(1)这些美丽的画你觉得是怎么画出来的?

(老师及时肯定幼儿:“小朋友刚才看得都很仔细,这些画都是刮出来的”)

(2)那么猜一猜刮画的时候使用了哪些工具?

二、演示与讨论:

1、出示刮画工具,鼓励个别幼儿自选并演示刮画。

2、继续提问:“瞧,朋友们用了哪些不同的工具,都刮出了什么?”

(启发幼儿感知工具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刮画效果。如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变化等。)

3、老师小结:原来这些不同的工具能刮得不一样,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工具刮画?

三、创作要求:

请试试用几种不同的工具刮画出你想到的故事、物体、线条。

四、幼儿创作刮画,教师观察指导

(1)激励幼儿大胆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刮画,结合生活、故事、玩具用品、线条等展开想象与创造。

(2)指导个别幼儿运用工具,丰富刮画内容。

幼儿教学趣味活动方案 第12篇

知识目标:理解废水、废气、废渣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参与身边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二、教学重点

废气、废水、废渣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公讲师请同学们看三张图片:第一幅图:雾霾笼罩下的人们;第二幅图:污水横流下的死鱼;第三幅图:堆成山的垃圾。引入课题:地球变脏了。

2.新课教学

①情境探究

我们的地球为什么变脏了?中公讲师把同学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分析废气形成的原因、危害;第二组同学分析废水形成的原因、危害;第三组同学分析废渣形成的原因、危害。

②分享交流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大家分享该小组的探究成果。

③教学评价

教师对同学们的交流成果要有过程性的评价。

3.巩固提高

面对生活中的废气、废水、废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4.小结作业

中公讲师认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希望碧水蓝天的环境,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正当环保小卫士,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还大地以碧水蓝天。

实际行动之一就是变废为宝,下节课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大家有哪些变废为宝的方法?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13篇

一、化学小实验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是幼师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与幼儿科学活动相距甚远, 加之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 部分幼儿教师化学知识欠缺, 认为要创设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其实不然, 只要老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预设, 不追求一种标准的化学实验操作, 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就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 化学游戏能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 通过亲自感知、触摸、操作等方式, 使之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如, 在“我是小小调酒师”活动中, 幼儿看见酒杯、滴瓶等, 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再让幼儿动手操作, 其新奇、有趣、亲自动手、变化明显等都很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中, 可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幼教、与幼儿园相关联的化学知识;增加适合幼儿园游戏的化学小实验、小魔术, 把书本知识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这样, 幼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 就会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 在充分考虑其可接收性、参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 设计成为能让幼儿观赏或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适合于幼儿园的化学小实验很多, 现部分举例以供参考。“找空气”, 目的:感受物质燃烧现象———火, 认识空气的存在;准备:生日小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谁认得快”, 目的:认识动物;准备:用稀碱液画有小动物的白纸、一杯神奇的药水———酚酞等 (也可制作为“打狐狸”比赛等) 。“我是小小调酒师”, 目的:培养观察力, 简单操作动手能力;准备:两个酒杯, 装有稀氢氧化钠、稀盐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 目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培养节约用水意识;准备:装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 装有醋的瓶子, 水盆等。“会自动充气的气球”, 目的:培养动手能力, 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准备:装有食用白醋的锥形瓶子, 小苏打, 气球等。“盐不见了”, 目的:认识食用盐的性质, 知道盐的作用;准备:食盐、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药匙等。“盐水浮蛋”, 目的:幼儿初步接触密度现象;准备:食盐、水、水杯、鸡蛋、药匙。此外还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伞”, 用硬纸制作一个小人, 用吸水性好的纸制作一小伞 (并用浓二氯化钴反复涂几遍) , 从伞的颜色变化预测晴雨变化。教师还可为幼儿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术。

二、科学活动设计示例

1.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设计———找空气, 活动目的:

认识常见现象———火;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帮助燃烧、帮助呼吸的性质。活动准备:生日小蜡烛、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动过程: (1) 教师引入活动, 说一说:你们见过火吗?火是什么样子的?蜡烛燃烧可产生火吗? (分别让幼儿自由回答) 。试一试:谁能点燃老师面前的蜡烛呢 (分别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操作) ? (2) 幼儿分组活动, 下面请各组小朋友点燃蜡烛, 置于玻璃板上 (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用眼睛能看见什么?用手靠近火时有何感受 (请小朋友们回答) ?老师适当讲解并概括:手感到热, 眼能看见火 (光和热现象) 。请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发生了什么现象? (3) 结束活动, 空气能帮助燃烧, 还能帮助呼吸。结束后可教唱或猜谜语, 如, 空气歌:世上有一宝, 谁都离不了;看也看不见, 摸也摸不着;要问它是谁, 就在身边找。

2. 游戏———小小运动会:

看谁打得准, 活动目的: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获得初步科学体验;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尝试的欲望。活动准备: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剑、稍厚的白纸等。活动过程: (1) 活动引入, 小朋友, 你们玩过投剑游戏吗?幼儿自由回答。并让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投一投, 看能否击中小木板中画圈的位置。我们今天就来进行投剑能手选拔赛, 看谁打得准!并进行决赛选出个人前六名、小组前三名, 我们还要对获胜者发奖品哟!展示小小奖品。 (2) 分组并准备比赛, 把小朋友们按课桌位置分为六组, 各选出队长一名, 每组选出三名运动员参赛。教师把事前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 并晾干的较厚的白纸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笔迹画出四个环, 中间为十环, 依次为九环、八环、七环 (七环以内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润过) , 可准备几张这样的纸, 备用。在一定距离处, 画一投掷线, 若超过此线, 视为犯规, 不计成绩。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赛用的记录表。 (3) 开始比赛, 教师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剑上, 并用酚酞溶液浸湿棉花球。现在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正式开始!每队派一名选手投打靶环, 并记录成绩。白纸变红说明击中靶环, 十环内记10分, 其余记相应分数;投到环外, 则无颜色变化, 也记5分。老师简评第一轮比赛后, 继续第二轮、第三轮比赛。分组比赛完后, 根据剩余时间多少, 每组再选出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参加运动, 但不计入小组总分。 (4) 颁奖, 竞赛活动结束后, 根据得分多少, 宣布本次运动会获奖名单, 小组一、二、三名;个人前六名的选手名单, 并发给相应奖品。 (5)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红。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 (稀碱溶液) 在一起的时候, 会变成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变化, 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 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 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将科学活动具体化、幼儿化、趣味化, 是幼儿师范学校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教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化学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 1986.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14篇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感知;数量关系

幼儿正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从家庭转向社会的特殊时期,生活化、游戏化、自然化地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将更适合他们。教师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数量关系教育因素,渗透数量关系教育。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内容,将感知的目标合理的分配到各环节中。

一、入园的指导方案

1.感知“1”和“许多”

随着幼儿来园人数的变化,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谁多?谁少?请你数一数男孩(或女孩)有几个?

2.感知物体的数量

请幼儿数一数室内各种物品(椅子、桌子、毛巾等)的数量,引导幼儿点数,初步感知理解物体的数量。

3.比较多少

请幼儿说一说玩具和小朋友那个多?那个少?引导幼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多与少。

4.感知一一对应

请幼儿自己挂毛巾,体验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在幼儿的衣物柜上分层贴上男孩和女孩的照片,请幼儿说出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的衣服的位置,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关系。

5.感知分类和排序

请幼儿分别数一数穿各种颜色衣服的小朋友都有几个?衣服架或(柜)上的照片以相同性别或不同性别规律摆放等。

二、盥洗的指导方案

1.体验量的特征

请幼儿比一比说出杯子与小朋友、水龙头和小朋友那个多?那个少?引导幼儿感知水的特征,体验事物简单的量的特征。

2.比较多少的应用

请幼儿数一数盥洗室中的各种物品(牙膏、杯子、毛巾、肥皂等)的数量并比较出不同,请幼儿比较盥洗室中各种物品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3.一一对应的应用

请幼儿分别数一数各队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小朋友都有几个?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关系。请幼儿说出水杯架与杯子的数量,在比一比中感知体验1和许多、一一对应关系。

三、进餐的指导方案

1.体验量的特征

在自取食物时发现和感知事物的数、量多与少等方面的一些变化。为幼儿提供的餐点要有量的多少的变化,感知体验食物的量的特征。

2.体验比较多少

引导幼儿比较勺与餐盘、餐盆的多与少,引导幼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多与少。

3.感知分类

餐后师生共同收拾整理餐具,以贴标记或游戏的方式渗透分类教育,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4.感知一一对应

教师为幼儿提供发放、自取餐具、自取食物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各种物品与食品、在比较餐具与小朋友谁多谁少时体验一一对应关系。

5.练习点数

为幼儿提供自取餐点或轮流担当值日生发放餐点的机会,引导幼儿看看“xx桌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请你为你们桌拿x个蛋糕,一人一个”,让幼儿练习点数、按数取物。

6.综合应用

引导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点数桌上的餐点量、盘子数、果核、果籽数。师生共同收拾、整理,感知多与少、1和许多、一一对应关系、体验分类;

四、饮水的指导方案

1.体验量的特征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引水量多少。大杯——水多,小杯——水少,大水杯——大水滴,半杯水——小水滴,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或小朋友饮水的杯数。从而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体验事物简单的量的特征。

2.比较多少和一一对应

引导幼儿点数杯架中的水杯、比较水杯与幼儿水多谁少、体会一一对应关系。

五、入厕的指导方案

引导幼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多与少,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关系。

为幼儿提供装卫生纸的袋子在颜色、形状上体现动态的变化,卫生纸在长短方面有变化。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引导幼儿数一数卫生间有几名小朋友?引导幼儿比较便池与小朋友的多与少。

六、睡眠的指导方案

引导幼儿数一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件上衣(或几件下衣)?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小床和小朋友哪个多、那个少?一样多?

让幼儿比较并说出上床和下床的小朋友哪个多?哪个少?

请幼儿比较说出上铺(或下铺)睡觉的小朋友中,男孩和女孩谁多、谁少?

七、室外的指导方案

1.比较大小、多少

引导幼儿比较玩具(例如筐、球、跳绳等)的高矮、长短、大小,感知幼儿园的院子中教师和幼儿谁多谁少?观察比较小朋友的高矮变化。

2.感知数量关系

与幼儿共同点数院子中的大型器械或其他玩具材料的数量;引导幼儿数一数天空中、环境中的动植物的数量。

3.分类、排序、一一对应

引导幼儿观察户外场地上、楼道等地方各种有趣的图形、标记,交流分享各自发现的奇妙的变化(如分类、排序规律)等;引导幼儿按教师的指令(如性别、从大到小等一定规律)排队;鼓励和支持幼儿想出各种站队的方法从中体会多与少、一一对应关系,排序、分类。

八、离园的指导方案

1.对应和一一对应

与幼儿共同点数小朋友的各种物品,根据离园情况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找大小”、“捉迷藏”等游戏;引导幼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多与少;为幼儿提供发放衣物的机会,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关系。

3.比较大小、多少

比较幼儿与椅子、衣物格与衣物、男孩与女孩等的多与少。

我们对幼儿生活环节中感知数量关系,追求的是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感知数量关系,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体会数量关系。只有让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才能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雪珍,亦谈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早期教育,2006.08(8)

[2]杨政奎,幼儿感知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的优秀策略[J],教育,2016.04(15)

上一篇:上学期四年级音乐教学计划下一篇:职来职往招聘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