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2024-07-23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精选5篇)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第1篇

这一篇,是苏格拉底在受到控告后,于衙门口遇到欧悌甫戎与之探讨“虔诚”一事。梅雷多等人控告苏格拉底,其实就是控告他给下一代灌输“邪门歪道”,“歪曲”神灵,“毒害”青年等莫须有罪名,以此延伸到虔诚一词。

好家伙,第一次看到苏格拉底论证哲学的方式,我脑中第一个概念是“唐僧”。特此抄录一段让读者感受一下吧。

“可是,亲爱的欧悌甫戎啊,如果神灵喜爱的和虔诚是一回事,那么,如果虔诚的是因为虔诚而被喜爱,神灵喜爱的也就是因为神灵喜爱而被喜爱;而如果神灵喜爱的是由于神灵在喜爱它而成为神灵喜爱的,虔诚的也就是由于它被喜爱而成为虔诚。现在你就要看到,这二者是对立的,因而必定彼此完全不同。”还有好多,不想打了……开始这种如线团一般的`逻辑思维,很快就把我绕在里面了。反复的读反复的看,才真的读到苏格拉底想要表达的表层意思。虔诚,是神灵喜爱的,但神灵喜爱的却并非只有虔诚。就如同数字与奇数的关系,数字涵盖奇数与偶数,正如此我们不能说奇数就包涵数字,虔诚便包涵一切神灵喜爱的。

这段对话并未透彻虔诚二字背后真正的意义,而是在欧悌甫戎匆匆离去而结束。我存在的一个疑问,在刨开虔诚之后,苏格拉底延伸,或者叫正视提出问题:“祭祀是像神灵送礼,祷告则是像神灵索取。虔诚则是与神灵送礼与索酬的知识。”而他们那时所得到一切美好东西皆属于神灵的恩赐,可人类送给神灵什么?他试图想追问欧悌甫戎,你如何得知你给神灵如尊荣、崇敬等那些你认为神灵满意的,便是神灵想要的,是对神灵有利的事情?他带有隐晦地攻击性言语,预想引导欧悌甫戎解刨的到底是什么?其实说探讨虔诚,而虔诚的对象“神灵”,雅典人所信封的神灵,与他们之间的有如契约一般的背后,这似乎是苏格拉底想要追问的答案。会是什么?

刚开始认为苏格拉底是个钻牛角尖,不懂得待人的人。之所招来控诉后被处死,其实归根结底,是他与他人探讨哲学,寻求智慧、真理,所屡屡得罪人招来的杀身之祸。看到这里令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者,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者,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第2篇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阶级,师从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到西方的一切精神领域。引用评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他不但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其著名论著《文艺对话集》蕴含了丰富的文艺理论思想是希腊文学中一个卓越的贡献。

读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你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的观点。他的一般美学思想都是从维护贵族政治的基本立场出发,神是永恒的理式,而最接近理式的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这些人才能统治国家,才能达到“正义”。因此,他轻视劳苦大众的生产实践,轻视肉体式的情感欲望,轻视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

首先,关于《文艺对话集》值得提及的是其灵感说。在《伊安篇》中,谈到伊安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认为是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他,就像磁石不仅能吸引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并且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并且说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所以,对于文艺才能的来源,柏拉图的解释是不是锻炼积累出来的技艺,而是神灵赋予艺术家的独特的灵感,就像无形中有一只上帝之手推动着艺术家去创造。“上帝之手”给予艺术家以灵感,艺术家又通过灵感创作出作品感染无数观众。他将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认为“不失去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很显然,柏拉图把灵感和理智区分开来,形而上学地对艺术家的创作、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说。关于灵感一论,其否定了技艺和理性。而在《斐德篇》中他又提出来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文学家要有的三个条件中,他把知识和训练列为第二、三点。总的来说,他强调艺术通过灵感创作而富有感染力,但是又轻视劳苦大众的实践,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反理性的思想为基督教所利用,埋下了颓废的种子。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柏拉图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他在《理想国卷二至三》里提到要把阴间讲得好看一点,不能丑化神,要把神写得完美,要让儿童听了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不把一位血统和神很近的国王描写成哀求他所有的战士。”也就是说诗和艺术在“保卫者”或统治者的教育里要教育公民成为保卫城邦的“正义”者,可以勇敢地为城邦献身,其目的还是在于维护贵族的统治。另外,在《理想国卷二至三》中他还提到,只有城邦保卫者可以说谎,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幸福,普通公民说谎可以颠覆国家。强调了统治阶级的权威性。对于荷马史诗、悲剧、喜剧的看法,柏拉图认为,认为内容把英雄写得满身缺点,会使青年人丧失美好品质,不能成为理想的保卫城邦者。“摹仿勇敢,有节制,虔敬,宽宏之类的品德,可是卑鄙丑陋的事就不能做,也不能摹仿。”摹仿好的方面,才能培养出适合保卫城邦的勇士,他们应该专心保卫国家,不能对软弱的人和事进行摹仿,以防他们单纯的性格遭到破坏。再者,他还强调,作为城邦保卫者就要学会节制,一方面要服从于贵族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要节制“饮食男女”的本性。在该卷的最后还提到歌曲要美,就要实现歌词与节奏和乐调的和谐,以表现“好性情”,即心灵的尽善尽美。也就是说,文艺创作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和谐,才能表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另外还值得提及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关于“理式”的思考。他认为荷马谈品德与理式隔着三层,“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他把事物归类所得的概念绝对化了,没有看到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将概念孤立起来了。同时还认为,“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都按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吹笛者才知道笛的好坏,把他的知识告诉制作者,制笛者就按他的话去做。”因此每件工具的制作都围绕工具的概念来进行,制造桌子,就要符合桌子的概念,不能把桌子做成床,而画家所画的桌子又是根据工匠的作品来进行的摹仿,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不能完全地把它表现出来,更加不真实,所以和原来的概念——理式,隔了三层,同样,诗人对于事物的描写也只是“摹本的摹本”。所以他认为,理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第3篇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 作者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法”, 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 并将其中的矛盾逐层揭露, 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柏拉图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 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 就美的本质、艺术模仿论及文艺社会功用等美学问题予以定论。下面, 笔者就这本对话集中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做一梳理:

一、美是美的理式

关于美的本质, 柏拉图指出“美是美的理式”, 即涵盖了多个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理式不是人的单纯的思想, 它是先于事物、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大希庇阿斯对辩的方式, 就美的本质进行了辩论。希庇阿斯说:“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反驳说:“如果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话, 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是美的?神还在一个语言里赞扬过它。”这句话意为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并不能回答美的本质。接着, 柏拉图推论出, 美是比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更持久、更稳定的, 它不是感性的、快感的。在《大希庇阿斯篇》中, 辩论的结果并没有明确美的本质, 真正回答美的本质问题, 而在《会饮篇》中, 柏拉图做了“美就是美的本身, 美就是美的理式”的定论。柏拉图认为:理式是一种绝对的美, 它蕴含在个别事物中, 这种美无始无终、自在自为, 它是真正的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享了这种美才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还将美的理式分为六个层次等级:最初是个别形体的美;其次是一般形体的美;再者为心灵美;接下来是行为和制度的美;较高一层的美是高尚美;最后是上升到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即最高的理式之美——至善至美。这种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形而上学地将绝对美与具体事物本身的特性、存在美割裂了, 将美绝对化了。

二、艺术摹仿论

《理想国》 (卷十) 中, 柏拉图对诗人进行控诉, 不准诗人进入理想国。他说诗就本质来说只是一种摹仿, 是对理式世界摹本的摹仿, 诗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一种摹仿关系, 它和“真理隔三层”。

他举“三张床”为例来说明理式、现实世界和艺术的关系:《理想国》里所说的第一种床, 即床的理式是不依赖于物质世界存在, 是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第二种床是“木匠所做的床”, 是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 它没有普遍性、是不真实的;第三种床是“画家画的床”, 它是画家临摹现实中的床的外形, 不是床的实体, 所以不真实, 只是“摹本的摹本”, 与“真理隔三层”。在柏拉图看来, 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象世界、艺术世界, 理式世界是最接近神的、最至真至美的, 而其他两个世界感性的, 依附于理式世界存在的。在柏拉图看来, 理式世界独立存在, 并凌驾于感性世界之上, 诗艺它只是迷惑人的幻象, 与真知相差甚远, 最不真实。可以说, 柏拉图形而上学了理式世界, 贬低了感性世界的存在价值, 否认艺术世界的真实性和存在美, 绝对理式世界与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之间是断裂的关系。

三、文艺的社会功用

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从政治、教育的立场出发, 对诗的社会功用进行了一番探讨, 并提出诗应该服务于政治这一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统治关键在于统治阶级的教育, 由于文艺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文艺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看来, 荷马等诗人的诗将英雄描写成了普通的人, 诗人都“逢迎人性中的恶劣部分”、“催残理性”, 柏拉图主张将它们驱除出理想国, 因为诗的内容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将人们引向勇敢的、善的目的。可以说, 柏拉图对文艺的态度正是由于他意识到文艺对社会、对统治的影响。在其“至善至美”的核心“理念”下, 诗人笔下的英雄不该是失去理智、“低劣”的,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化人们“四德”的目的, 反而导致社会“节制”和“正义”的破坏, 不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 作为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建于他的“理式论“之上的, 将代表绝对理性的理式与现实世界割裂, 并使之孤立化、绝对化是其文艺观的理论基点。柏拉图的“美是美的理式”这一关于美的本体论断, 虽然其美学思想是客观唯心的, 但其中闪耀的理性思想光辉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柏拉图,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 其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上意义深远。朱光潜编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是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 集中体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是美的理式”本体论、艺术模仿论、艺术教育功用三点出发, 将其美学思想做简要剖析。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思想,理式,艺术模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柏拉图:对话与学园 第4篇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第5篇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尤其是在《伊翁》和《国家篇》中提供了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诗歌的评价.而对柏拉图在相关文本中对于“神”这一概念的使用的考察,不仅消解了文本中的这一矛盾,而且也揭示了柏拉图真正的目的在于一步步降低诗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并最终确立哲学对于诗歌的统帅.

作 者:方博 FANG Bo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91刊 名:宁夏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20079(6)分类号:B502.232关键词:柏拉图 柏拉图对话录 诗与哲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相关文章:

柏拉图申辩篇读后感08-22

柏拉图会饮篇读后感08-22

柏拉图成功名言06-08

柏拉图名言赏析07-28

柏拉图名言名句07-31

柏拉图的女性观05-27

柏拉图《理想国》06-25

柏拉图的《法律篇》08-17

柏拉图的正义观08-19

柏拉图经典爱情名言06-25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科研工作计划下一篇:那一缕阳光话题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