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2024-06-20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精选10篇)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1篇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一个计划行为,一个市场行为,因若干共同点决定了两方面相互结合具有可能性,又因互需决定了两方面相互结合具有必要性.实现两方面有机结合确有相当难度,但只有破解这道难题,才能取得综合效益.因此论文提出了长江上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四项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兴绿富民、兴特富民、兴牧富民的战略思路.

作 者:段豫川 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分类号:F062.3关键词: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产业结构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2篇

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治责任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全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牵挂于心,强调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

要求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把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建设美丽四川的重要任务,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生态保护、资源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措施,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和协同发展样板区,不折不扣推动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长江在四川流经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平原人口稠密区和盆周工业集聚区,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叠加交织,既有长江大小流域偷排漏排超排的污染顽疾,还有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特殊困难,生态治理点散面广量大。我们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重拳出击、较真碰硬、立行立改,逐一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该停产的坚决停产,该处理的绝不手软,整改进度总体符合预期。举一反三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和各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打响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严肃开展风景名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违建别墅问题清理专项行动、“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非法码头、采砂专项整治,实施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把潜在问题和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四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管控,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在全省划定13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努力构建以四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八大生态廊道为骨架、典型生态系统为单元的“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长江水环境治理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0万余名河(湖)长全覆盖责任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决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退捕,全力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确保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通过努力,四川87个国考断面中达标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85个,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创“十一五”以来最好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四川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四川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生态沃土。我们倍加珍惜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多措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秸秆全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去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我们着眼发挥四川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纽带作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公水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目前全省进出川大通道总数达34条,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4.2(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为34.7)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1万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1532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33万标箱,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完工、明年建成运营,快进快出、通江达海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都“主干”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持续向好,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家级新区、省级新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和口岸建设,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强磁力”。目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52家,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312对,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8条,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5800(有数据显示为6100)列,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面对境外疫情严重冲击,今年1—7月我省进出口实现22.4%的逆势增长,全省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今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川渝两地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要使命,其中包括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凸显了川渝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起来,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并出台专门文件,列出专章对加强与重庆的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等作出系统部署。与重庆市共同探索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治理协同立法,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加快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危险废物转移等合作机制,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启动川渝81条跨界河流摸底排查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共同守住长江上游生态防线和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主动加强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与贵州、云南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与青海、陕西、云南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生动局面。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3篇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 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湿地类型, 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7年, 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长江中下游5省1市的湿地主管部门联合发起成立“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

2010年, 湿地保护网络拓展至全流域并命名为“长江湿地保护网络”。

截至目前,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范围由最初的6个省份扩展到12个, 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成员从最初的20个发展到150多个。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认为, 近年来, 在保护与合理利用长江流域湿地资源的同时, 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但同时也面临着“湿地萎缩, 功能退化, 利用过度”等问题, 其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淡水安全的能力在进一步衰退。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4篇

四川省9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上游范围,占长江上游区域的一半以上,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新世纪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既可为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生态本底和提供产业支撑,也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川省率先在长江上游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是建设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上升到35.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从四川省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减少了46%,有效地遏止了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威胁,保卫了三峡库区的安全。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新的问题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四川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止。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沙化、石漠化土地有3600万亩。江河生态系统退化,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近五年减少了6%。再加上四川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必将伴随着一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高峰期。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四川排污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扶贫开发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四川省的川西北高原和盆周山区的39个县(市)已经被《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划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全省90%以上的森林资源,63%的水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是被列入国家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被限制和禁止开发,与下游地区发展差距还将会拉大。同时这些地区还是天保和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但短时期内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还难以成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增收、地区增税的支柱产业。

第三,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缺乏后续性的投入。一方面目前退耕林地大多尚处于幼林或未成林阶段,尚需增加投入,加强营林管护。另一方面,国家从2007年开始已经停止退耕还林的指标下达。但是据林业部门统计,四川全省还有近1000万亩陡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来自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递减,对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也是严峻挑战。

持续发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如何推进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如何统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地区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既关系到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也关系到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

转变发展理念

用“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来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的生态生产力为依托,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途径培育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森林碳汇资源,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短缺仍然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制约因素。《京都议定书》已将森林间接减排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各种碳汇资源已成为日益稀缺、不断增值的资源。四川森林植被年储碳量已达到7700万吨,占全国森林年固定二氧化碳的29%,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第一。

一方面,四川应抓住国家在2015年将在全国普遍开展碳减排交易工作的机遇,利用四川森林碳汇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四川环境交易所等平台,及时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把丰富的森林碳汇资源的经济价值变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结合“林改”的推进,加强对退耕林地的集约经营利用,发展林下资源经济,林下种养业经济。提高林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增加投入,更换改造低效林品种,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碳汇能力。

适时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

多方筹集资金,对全省1000多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尤其是其中的600万亩严重沙化、石漠化耕地和湖库周围生态脆弱区耕地优先安排实施退耕还林。自然修复是最有效的生态保护。

抓住四川省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调整的时机,对川西北若尔盖草原、金沙江、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居还林、退路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物质和技术保证。节能环保产业兼备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都是他们的支柱产业和外贸拳头产品。尤其是因为节能环保产业是可以承载和容纳各个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又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龙头产业,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随着四川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对节能环保产业有越来越旺盛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20年仅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就将增加1359万吨,为此四川省将出现一个4200亿元治理污染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在全省GDP总量不到3%,仅占全国环保产业产值的4.37%。但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不仅有在全球领先的“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成套技术”,还有全国首家制造出PM2.5监测仪器的企业和生产全国规模最大的垃圾处理设备的企业。东方锅炉、海诺尔等企业的环保产品已经进军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并已形成了金堂、自贡、攀枝花,绵阳等环保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导向、金融等方面扶持措施,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到2020年时产值达到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成为支持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

城乡统筹,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统筹城乡发展新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任务。由于我国长期城乡非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尤其是治理难度极大的非点源污染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过度的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危及食品安全。农村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外部性和外溢性决定了城乡统筹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应当把日益显现的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和农村秸秆焚烧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来加以推进。中长期则要从实施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新的投融资体制,强化环境监测城乡满覆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清洁生产、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着手,以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县为平台,深入推进四川省的环境治理保护的城乡统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5篇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1日)

近年来,重庆坚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环境管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区域流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水平,制定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以污染物排放绩效为准入条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引导工业项目进园区,推行环境保护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产品项目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实现污染集中控制、环境风险集中防范。

强化减排倒逼,加快产业升级。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分解、督查预警、考核问责等推进机制,对进展缓慢的重点减排项目,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滞后的区县(单位)和重点企业,予以提前预警;对限期整改未到位的超标排污和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实行“按日计罚”;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切实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工业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落实排放指标。

着力政策引导,提升发展质量。把脱硫设施投运率与脱硫电价直接挂钩。全市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并做到稳定运行。实行“以补促提”政策,将处理达标水量作为拨付污水处理费依据,促进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制定污染企业退出政策,推进技术升级和污染物减排。

二、坚持环保为民,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一是顺应群众新期盼,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行动。“蓝天行动”重点加强施工扬尘、燃煤粉烟尘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碧水行动”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绿地行动”重点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开展森林重庆建设。“宁静行动”重点开展建筑施工、交通和生活噪声治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长江干流出市界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

二是满足群众新需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区县和相关部门每年都必须解决2~3个突出环境问题。畅通环境问题受理渠道,建立以12369为主渠道的群众投诉热线,对群众投诉办理满意率达不到80%或挂牌督办案件未完成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新机制,保障环境安全。制定三峡库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强化环境风险全过程监管,对重点危险源实行“一源一策”防范措施,健全市、区县、园区和企业四级环境安全防范网络、应急处置和善后体系,市环保部门与40个区(县)政府、22个重点部门和周边10省(市、区)签订框架协议,建立区域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构建长效机制,凝聚环保工作合力

强化综合决策机制。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环保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环委会主任,及时研究部署环保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环保难题。对重要规划、决策,严格执行规划环评,确保科学决策。

建构考核奖惩机制。在全国较早实行区、县和市级部门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体系。对整改落实情况,组织新闻媒体跟踪采访。对考核落后的区、县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戒勉谈话。

健全环境法制。修订《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及其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按日累加处罚”、对环境违法企业法人实行“双罚制”以及加倍征收排污费等政策,有效改变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发布体系,拓宽参与平台,通过互联网及新闻媒体征求公众对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要规划和方案的意见。创新参与模式,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宣传活动,积极发挥民间环保社团作用。

我市将以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此次大会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好经验好做法,强化治污减排、生态保护,争取早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6篇

至此,沿长江黄金水道而上,卓达集团已签约启动上海北(启东)、南京溧水、扬州仪征、杭州西(建德)、池州九华山(江南产业集中区)、黄山、南昌西(高安)、武汉南(咸嘉)、张家界、恩施、重庆合川、遂宁等十余座生态产业新城,实现长江经济带全线布局,以新兴产业大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绿色化大发展。

核心提示

1、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三面环江、山青水秀,坐拥一江一溪七湖,新城将建立在与钓鱼城一江之隔的金沙半岛、龙游山的山水之间,重现山水重庆、文化古城,高水平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山水交融生态特色城市,全新演绎引领未来的绿色生活、生态生活。

2、该项目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养老产业及健康产业,率先建设主题乐园和卓达生态产业新城综合体。此生态产业新城建成后,将提供优质的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高端服务,在长江经济带上游打造一座以新兴产业为支撑,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

4月10日,重庆市合川区与卓达集团签约,合作共建“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卓达集团将为重庆引入新产业、新技术、新生产力,建设生态新城,转变当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助推重庆乃至大西南的开发建设。

合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万忠出席签约仪式,他表示,我们相信卓达集团将把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打造成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

重庆市合川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万忠,区委常委、副区长叶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富勇,区政协副主席周作平,合川区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卓达集团副总裁、华东大区董事长谭步勇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叶华和谭步勇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合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叶华在致辞中表示,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的开发建设将为合川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增添新动力。

“尽管有许多家优秀企业看中小安溪,想到此合作开发,但我们区委常委会一致决定与卓达集团合作。因为卓达集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新型城镇’模式与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合川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万忠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合川区委、区政府将大力支持卓达集团在合川的发展,将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来推动此项目建设。”

卓达集团副总裁、卓达华东西南大区董事长谭步勇表示,卓达集团将以大手笔运作,把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游新的经济增长极。

合川区位于重庆北部、三江交汇(嘉陵江、涪江、渠江)之地,距离重庆主城仅24公里,是重庆的城市拓展新区域。“卓达集团将在这里高端规划,大手笔运作,倾力打造一座适宜于旅游度假、健康休闲、养老养生、生态宜居,集新兴产业、齐全配套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新城。”卓达集团重庆区域总经理陈文全介绍说,本项目规划占地50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产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竹产业示范基地;二产卓达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园;三产智慧城市综合体、全龄化养老养生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旅游休闲产业、主题乐园、绿色奥特莱斯、企业家戴维营、会议中心等。将先期建设高标准主题乐园和卓达生态产业新城综合体。

合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富勇出席签约仪式。

“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项目位于合川主城西侧,北临涪江,以小安溪为轴线向两侧发展;项目及周边拥有一江一溪七湖,湖泊面积达3699亩;钓鱼城半岛、金沙半岛、龙游寺等名胜古迹镶嵌在山水之间;项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陈文全介绍说:“我们的新城将建立在公园之上、湖泊之上、山水之间,将高水平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山水交融生态城市特色,全新演绎引领未来的绿色生活、生态生活。”

合川区政协副主席周作平出席签约仪式。

据介绍,“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养老产业及健康产业。重庆2013年的人均GDP已达4200美元。按照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当人均GDP 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将出现爆发性增长。陈文全说:“我们将充分挖掘项目地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进一步提升钓鱼城半岛、龙游寺等旅游胜地的品质,满足山城重庆及全世界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出席签约仪式的合川区领导。

“我们将整体联动开发钓鱼城景区与钓鱼城半岛,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生态新城。”陈文全介绍说,合川曾是古代巴国别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保留至今的南宋抗元古战场遗址“钓鱼城”即位于合川,这里曾创造了守土抗元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罕见奇迹,并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撤军,缓解战祸。

合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叶华和卓达集团副总裁、卓达华东西南大区董事长谭步勇代表双方签约。

龙游山山势平地而起,环山三面悬崖,视野开阔。“我们将充分利用龙游山的地形地貌,结合龙游寺佛教文化,打造‘龙游山八景’,将龙游山打造成为一个极具合川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地标和文化名片。”

“我们将充分利用项目地三面环江、青山绿水的优越环境,在此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养老、养生胜地。”陈文全介绍说,不仅成渝两地有着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全国每年8-10万亿元的巨大养老市场。据介绍,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25%,N位居西部第一。“卓达集团‘分时度假养老政策’将惠及千万成渝老人,他们将有机会到卓达40多个项目地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签约仪式后,合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叶华(左一)与卓达集团副总裁、卓达华东西南大区董事长谭步勇(中)共同考察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项目地块。

距离“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项目地不到千米之处的金沙半岛之上,有一条天然卤水管道,管道中的卤水常年保持33%的自然浓度,可以作为洗浴用水直接使用。陈文全说:“盐卤浴是利用天然卤水,经科学处理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淡水,用于洗浴的一种保健疗养方式。我们将充分挖掘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卓达·重庆合川小安溪生态新城’建设成健康之城、绿色之城、生态之城。”

“十八大以来,重庆合川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优良的自然山水、便利的交通条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合川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叶华表示,卓达集团此时进驻,可谓恰逢其时。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7篇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省区之一,也是防沙治沙重点省区之一.全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大面积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作 者:武来才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造林处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第8篇

关键词:重庆水运,重庆保税港区,交通运输网络,航运中心

一、引言

重庆依水建市, 因水兴市, 水运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交通的重要平台, 也是重庆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物流集散地的先决条件。随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和重庆两江新区的成立, 重庆内河航运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纵深腹地更为广阔, 对促进西部各省资源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和对外物资交流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形势下, 如何大力发展重庆水运事业, 发挥航运对重庆市经济建设及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的支撑作用, 成为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从重庆市的水运现状入手, 对重庆市水运的优势、不足及未来水运发展的举措进行阐述, 希望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有所启示。

二、重庆市水运现状

根据重庆市港航管理局统计:2009年, 重庆年水运货运量7771.34万吨, 货运周转量9684027万吨公里, 同比分别增长11.48%、11.88%, 此两项水运指标2006年以来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09年, 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611.62万吨, 同比增长9.11%。

2009年底, 重庆市内河航道里程4337公里, 其中等级航道l819公里;主要港区由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枢纽港区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武隆五个重点港区及其他20个县级港区组成, 现共有生产型泊位1344个;共有运输船舶4257艘, 283.5万吨总吨, 97.3万千瓦。

重庆市现有航运和港口企业748家。其中水上运输企业270家、港口企业348家、运输服务企业130家, 行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

三、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优势

(一) 良好的水运基础和对外交通优势

重庆拥有良好的水运基础条件,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 是华东、华中与西南经贸交流、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支撑。重庆航道、码头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牢固, 三峡175蓄水后, 通过疏浚改造, 重庆将新增航道68条, 预计通航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随着2010年大宁河整治示范工程完工、涪陵黄旗集装箱码头、寸滩二期等的建成投产, 重钢新厂区、果园等大宗散货码头, 佛耳岩、郭家沱汽车滚装码头, 长寿冯家湾、天原等化危品码头, 丰都名山等旅游码头全部建成投产后, 将新增货运年通过能力8016万吨。港口码头及航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将有助于运输效率及效益的发挥。

根据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以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规划, 陆上交通方面, 襄 (樊) 渝、渝黔 (贵) 、成 (都) 渝三条干线与全国铁路网络连为一体, 随着兰 (州) 渝、涪 (陵) 利 (川) 、遂 (宁) 渝二线、渝怀 (化) 二线以及铁路集装箱重庆中心站的建设, 重庆将成为西部的铁路枢纽, 并成为西部铁路密度最大的地区。随着重庆三环十射高速公路的建设, 将形成以重庆为中心, 规划布局成渝通道、渝兰西亚通道、渝包通道、渝京远东通道、渝汉沪出海通道、渝湘穗出海通道、渝黔桂出海通道、渝滇东南亚通道8条“米字型”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重庆将成为西部的高速公路枢纽。重庆境内还有重庆国际机场、万州机场、黔江机场, 将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

(二) 优厚的水运政策和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水运发展, 2010年将出台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意见, 必然会有相关的支持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出台。重庆是西南地区区域性核心城市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规划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正在大力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大物流通道战略, “三基地四港区”物流规划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书面确认为国家级的物流枢纽平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两江新区的设立、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政策都倾向于水路的发展, 对水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三) 重庆水运行业发展生机蓬勃

重庆水运企业成型, 各类型水运企业齐全, 拥有太平洋、民生等在内的一批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泽盛、三益、凯美特等危化品运输企业;巨航、陆航等一批干散货企业;拥有串通、罗诺等重滚企业, 还有一大批水运旅游企业共同支撑重庆水运发展, 更拥有一大批水运周边或服务产业, 共同支撑重庆水运发展。2009年重庆水运企业抓住金融危机钢材价低的有利时机, 积极发展更新运力, 全年新建船舶达40万吨, 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水运也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中远、中海等国内航运企业在重庆设立了子公司, 丹麦马士基、APL等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前20强也在重庆设立了代办处或分公司, 重庆集装箱物流业务的国际范围进一步拓展。

(四) 产业聚集、腹地广阔, 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继续扩内需、稳增长, 必然创造新的物流需求。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 经济发展迅猛, 2009年全年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 比上年增长28.1%。重庆市拥有产业门类较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形成了以汽、摩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 建立了实力较雄厚、各行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重钢、化医、能投、长安、西铝等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物流量较大, 水运需求较大, 成为重庆地区水运货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川渝合作共建国家新的增长极、“渝川陕”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等因素影响, 西部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内河航运对降低物流成本的独特显著作用, 以及西部大宗的生产性、资源性物资向东中部地区的流动, 将促使我市内河航运对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 以及成渝铁路集装箱班列的开通,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重庆水运辐射能力。

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面临的问题

第一,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重庆市经济发展速度。一是支流航道尚未充分开发。重庆市高等级航道仅占总里程的18.3%, 主要支流航道的通航条件仍然很差。目前货运量长江干线占80%以上, 支流航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干支联动效益尚未体现。随着三峡蓄水位的逐步抬升, 回水变动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 影响到嘉陵江口、乌江口航道水深, 将逐步制约支流航道作用的发挥。二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技术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装卸工艺落后、作业效率低。重庆市主要港口装卸费较高, 干散货装卸费用是宜昌的1.1倍、上海的1.33倍;集装箱平均装卸费用是宜昌的2.64倍、上海的3.07倍。除寸滩港外, 重庆缺少大型化、机械化、专业化的集装箱、化危品、滚装码头、大宗散货的港口码头;并且港口功能单一, 没有形成与物流、商贸及临港工业完善的配套设施。三是支持保障系统落后。除长江干线较为完善外, 支流航道大部分没有设置航标或仅配置类别较低的航标, 通信导航设施极不完善。

第二, 目前重庆航运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重庆航运企业数量虽多, 但规模偏小, 功能不齐全, 大多数水运物流企业的业务还是以单一的运输、船代、货代为主, 综合物流服务所占的比例较小。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中转体系不完整, 特别是铁路和水路之间, 由于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导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衔接和支持不足, 综合运输未能有效开展。重庆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港口之间、航运企业之间仍缺乏沟通, 港口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才刚刚起步, 在腹地其他运输方式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要把适合水运的货物从其他运输方式中转移过来, 就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航运行业建设、管理体制及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几点建议

第一, 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水运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 包括与上下游省市政府及交通港航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与重要港航企业的联系协调机制和与涉水管理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目标一致, 共同打造重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深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依托长江物流大通道的优势, 加快沿江及各支流物流节点和港口物流园区、港口保税区的规划与建设, 充分发挥港口物流节点的作用, 完善物流产业链, 为物流发展提供较低的运营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三是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的沟通协调, 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效率。推动传统港航企业升级改造, 横向拓展、上下延伸服务链,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单一运输承运人向现代物流经营人转变。

第二, 加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按照港口、物流、工业园区三结合的原则, 加快推进布局在核心物流节点和黄金岸线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码头建设。要逐步完善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汽车滚装和石油及液体化工品专业运输体系, 实现港口结构升级, 促进现代航运发展。二是利用国家即将实施《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机遇, 加快乌江、嘉陵江等重要支流航道整治, 以促进干支联动。三是按照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安排部署, 加快推进我市船型标准化进程, 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体系。

第三, 大力推进长江流域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建议重庆市联合沿江各省市制定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推进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特别是水铁联运、江海联运, 将水运优势充分发挥。依靠现有设施条件, 加强港口和铁路货物运输衔接, 充分发挥铁水联运的规模化优势。适时带动公水联运, 空水联运, 建立全面覆盖的物流通道, 打造沿江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积极适应国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规划的实施。

第四,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航运发展的支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 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要求的中小航运企业简化贷款手续, 及时给予信贷支持。大力开展船舶抵押贷款, 支持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航运业, 鼓励发展船务公司。建立内河船舶交易制度, 尽快建立航运交易所, 发挥调节航运市场价格, 沟通航运市场信息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拓展航运业担保业务, 积极为航运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六、结束语

展望未来, 重庆将建设成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 以重庆港和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 高密度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为主要支撑, 航运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航运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Z].2006.

[2]、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规划[Z].2007.

[3]、黄辉.重庆水运物流发展策略[J].综合运输, 2006 (11) .

将四川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 第9篇

现状: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3%,森林面积达到2.57亿亩,森林蓄积达到16.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616亿立方米,是长江、黄河重要水源地,也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和天然屏障。四川地跨长江流域的一、二级台阶, 是构成长江落差的主要地段,其中长江干流宜宾以上的落差就占整个长江落差的95%,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使四川成为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同时区域降水丰沛,发育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长江的主要支流,是长江径流重要的补给地区。四川还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省包括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以及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1个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高度脆弱区和敏感地区。

问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国土资源需求结构矛盾较突出

四川省长江流域共有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长江上游干流和汉江5大水系。2012年,四川五大水系总体水质受到轻度污染。139个省控监测断面中,达标率71.2%。其中,干流断面达标率68.1%,支流断面达标率72.8%。其中:Ⅳ类水质的断面16个,Ⅴ类水质的断面10个,Ⅳ类、Ⅴ类占18.7%。全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0立方米,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世界的1/3;用水总量为235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仅为10.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5至10月的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

全省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适宜可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仅为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的6.97%。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60%以上集中于盆地丘陵区,平原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约25%左右;人地矛盾突出,四川人均耕地面积1.1亩,低于全国1.35亩水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很大。

总体而言,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和土地资源总量都比较丰富,但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国土资源需求结构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资源供需平衡的压力日益凸显。

建设北方第一生态屏障 第10篇

2003/11/24

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是横亘在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境内有黄河上中游近千公里河段,还是几大水系的源头。来自西伯利亚干燥、寒冷的西北风、首先经过内蒙古,再与温暖湿润的东南风相遇,成为亚洲东部主要的气象因素。内蒙古是中国的风口,生态状况影响到中国北半部的环境条件。不但北京、天津地区的自然环境需要内蒙古生态屏障的保护,而且“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同样离不开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内蒙古全年大风日数20—80天,西北部55天以上,个别87天。蒙古高原由古地中海抬升形成,松散物质大量堆积,砂岩、堆砂岩经多年强烈风、水和冻融侵蚀,形成碎石、砂土、黄土,造成松散地层,成为沙漠化的物质基地。大风、干旱都同时在春季骤烈发生,因此多发生沙尘暴。

内蒙古北部的高平原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草原,构成了中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历史上千百年来蒙古民族以游牧方式经营草原畜牧业的地区。建国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出现了超载过牧的局面,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面积已超过40%。牧草产量与质量严重下降,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再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使草原作为生态屏障的防护功能受损。

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针叶林区,是嫩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半个世纪以来,森林采伐量超过更新和生长量,使树木资源锐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这是嫩江流域发生洪灾的生态根源。

内蒙古东部的嫩江各支流地区,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和南部的阴山北麓以及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系统脆弱,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历史遗留的过度垦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草地与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又使农牧业难以协调经营和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地居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蒙新干旱荒漠区的东翼,具有许多古老残遗的动植物种类,成为地区特有的生态基因宝库,又是驰名的阿拉善双峰驼的主产区。阿拉善西部的额济纳河绿洲、断续分布的梭梭林带、贺兰山山地森林植被,构成了三条天然的生态防护屏障。由于额济纳河上中游的黑河水消耗量不断增大,致使额济纳河水量锐减,绿洲中的胡杨林、红柳林急剧衰退,使绿洲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加之梭梭林也逐年退化,近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有增高的趋势,其危害已波及到邻区各地以至首都北京。进入90年代以来,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水域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已于1992年干涸,居延海从此在版图上消失。在山西、陕西和内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国际重点水土流失区;以阴山北麓地区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盟西部和乌盟、巴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地上、地下水资源都比较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面积在继续扩大;河套地区、西辽河灌区的一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土质较好,但土层较薄,存在替在的沙漠化危险。

因此,建设好内蒙古这个生态屏障就可以降低干燥西北风的前进速度,从而缓解中国北旱南涝的状况。内蒙古是中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干旱区植物虽矮小,但个个都是阻挡风沙的英雄。内蒙古的一棵草,就是一名战士,他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坚不可摧的部队。它们是经历了千百万年严酷环境考验的幸存者,是捍卫脆弱生态环境的最后防线。内蒙古的地面水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山地森林,而湿地的蓄水功能高于森林5倍,它们是真正的天然水库。因此在内蒙古进行植被建设和防风治沙与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善北方和首都北京生态环境的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生态工程。从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植树种草、保护草原与森林、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以增草增畜,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乡环境,把内蒙古建设成绿地青山常在,蓝天碧水共存的秀美大地。

建设中的绿色长城

为了保护生态,遏止沙化局面,内蒙古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内蒙古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内蒙古紧紧围绕森林这一生态系统主体,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确立了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内容古有五个,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此外还有近期启动的大青山生态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中,内蒙古承担了近1/3的任务,在“三北”地区的13个省、市区中居首位。承担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40%的任务,位居全国第一。承担了辽河防护林工程52.6%的任务,居各省区第一位。1998年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内蒙古都承担了较大比重的任务。2000年将要启动的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阿拉善、巴彦淖尔、伊克昭、乌海等盟市的29个旗县列入了建设范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始于1978年,到2050年结束。建设范围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规划营造林总面积3508万公顷,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5%提高到2050年14%左右。内蒙古有86个旗县市列入该工程范围,总任务为1080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1978—1985年)内蒙古造林保存面积18.13万公顷,超额2.4%完成规划任务,建设范围的森林覆盖率由4.7%提高到7.6%;二期工程(1986—1995年)内蒙古完成建设面积275.2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3.33万公顷,飞播造林9.0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3.87万公顷;三期工程(1996—2000年)内蒙古建设任务为11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3.3万公顷,飞播造林8.33万公顷,封山(沙)育林23.33万公顷,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在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有一片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这就是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它的总面积与亚洲的约旦国或欧洲的冰岛国的总面积差不多,有野生动植物资源7200多种,以落叶松、白桦等优质树种为主的森林蓄积量达6.7亿立方米,素有“绿色宝库”的美称。在大兴安岭脚下有一座林业城市——牙克石市。这里人们的工作都是和林业联系在一起的。每天从这里运往中国各地的圆、方木材有几万立方米。林区还生产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高级地板、栲胶等产品。1995年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森工集团、当地林业局坚持“左手采、右手栽”的方针,40年来,累计重新造林113.33万公顷,实现了长大于消,整个林区形成了采伐、加工、更新良性循环的局面。

内蒙古西部的恩格贝生态综合开发示范区,总面积中15万公顷。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其西部、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地,占开发区总面积的80%以上。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是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分界。东西成带状,横跨伊盟境内,总面积约16500多平方公里,占伊盟总面积的19%,恩格贝北临黄河,山洪成为一种凶猛的自然灾害。每逢汛期,库布其沙漠中东部的洪沟,由于河源短、比降大,洪水泛滥,常常造成大面积农田和村庄淹没,交通阻断,泄入黄河则加剧了黄河的中下游危害。到1989年7月恩格贝示范区建立以前,15万公顷土地内只有两三间被人遗弃的茅草房,已经见不到人烟。

1991年11月,伊克昭盟成立“库布其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始治理恩格贝。日本鸟取大学名誉教育、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会长远山正瑛先生,是日本和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实践家。他于1990年考察恩格贝以后,便带领他的协力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植树造林。他发誓在有生之年治理开发恩格贝,死后也要埋葬在恩格贝。他的行为打动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和中国各界人干,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恩格贝工程。远山正瑛多年来一直认为进军沙漠不仅是治理投入,更会有可观的效益产出,并且在日本作出成功的实践。因而他从来主张称“沙漠产业开发”,而非仅仅“沙漠治理”。远山正瑛也坚信世界上没有治理不了的沙漠。同时,伊克昭盟干部、职工、群众、学生也投入到造林大会战的行列。

1998年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恩格贝列为项目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这里也列为重点。10年来在恩格贝主要实施沙漠边缘锁边林工程;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工程;穿沙公路治沙绿化工程;北出口两侧绿色通道绿化和两翼防风固沙林工程;湖区周围绿化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种苗及牧草种子工程;引洪治沙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恩格贝沙区一个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业已初步规模,并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其强大的生态防护效益。

截止到目前,示范区内栽植乔木250万株,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沙柳、杨柴、柠条等各种灌木300多万丛,引洪开发造田666.7公顷,种植甘草、葫芦等经济作物66.7公顷,种植优良的牧草近670公顷。建起葡萄园2处,面积5.3公顷,花园6.67公顷,建起以新疆杨扦插、樟子松容器苗定植为主育苗基地16.7公顷;以紫力线、紫花苜蓿、酸模、草木樨为主的草籽基地20公顷。初步治理面积近万公顷,恢复牧场5300多公顷,控制区的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5%达到了40%。示范区还筑造了几十公里的沙坝,引洪治沙,淤澄土地近670余公顷,这一地段从南至北形成一条绿色屏障,绿树环抱的一块块滞洪区内大面积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可食植物已经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飞禽重新来这里栖息繁衍。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从1995年开始实施“进退还”战略(每建成1亩高产攻关田,退下2亩风蚀沙化旱坡地,还林还草还牧),为阴山北麓丘陵干旱区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乌盟,人们把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称作“第二次创业”。所谓“第二次”,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举而言的。这“第二次创业”是丘陵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次跨世纪创举。这里的农牧民将在生态工程的进程中彻底告别传统农业。

几年来,乌盟为生态工程投入2500多万元人民币。为多增加资金投入,乌盟的干部每月拿出30%的工资支持农民退耕种草。“脱皮掉肉,砸锅卖铁,也要把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这是全盟干部群众的铮铮誓言。

乌盟的生态工程建设被称为“政府工程”,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截止到1999年,全盟打配机电井14000眼,打筒井20562眼,新增水浇地60480公顷,达到12560公顷。13.33万公顷覆盖膜玉米首次在乌盟大地安家落户,马铃薯面积也由1994年的10万公顷扩大到26.67万公顷。全盟水、旱高产攻关田达到46.67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1/3的耕地产出了2/3的粮食,为“退”让出了一席之地;在“退”上,种草种树53.33万公顷,已见效20万公顷,营造防护林29980公顷,农田防护面积近40万公顷,治理荒山荒坡小流域4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实施中的阴山北麓五旗县跨县连乡生态工程建设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全盟实现了村村有牲畜改良点,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7.2%和36.3%。

全盟在耕地减少1/3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畜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2%低速增长的徘徊局面,连续三年达到7%;牲畜总头数达到633万头(只),农牧民纯收入达到1780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生态农业的大踏步发展,为乌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脱贫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乌盟确立的马铃薯、杂粮、肉食品、皮制品四大主导产业,近乎神奇地向前跃进。察右前旗精淀粉加工已是全盟4个3000吨以上同类加工企业之一,阴山南北的马铃薯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由于当地马铃薯质量高,产量大,引得美国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台湾三大食品公司、呼市富广公司、奈伦集团等注入3.35亿元巨资,纷纷前来加盟开发。随着河南省双汇集团的引进,牛羊肉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已具备了年加工冷储牛羊300万头(只)的综合能力,皮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制革120万张,加工皮件5000万件。以农畜产品为主的粗、精加工厂(点)遍布乌盟城镇、乡村,19万农牧民进入市场。农牧民来自这些产业的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75%。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生态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造林绿化成绩斐然。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均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情况看,三期工程完成任务不成问题。1986年开始的平原绿化工程,全区承担任务的20个旗县,农田林网化程度已达65%以上,林木覆盖率由1985年的5.5%提高到23.1%,被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1年规划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已完成治理开发面积213.1万公顷。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风沙区生态治理工程,也进展顺利。此外,内蒙古还启动了北京——包头、包头——兰州铁路及110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大青山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在林业重点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内蒙古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造林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全区的造林绿化以每年不少于人工造林33.33万公顷,飞播造林6.67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67万公顷,四旁和义务植树各4000万株的速度推进。1999年,林业生产在严重干旱的大灾之年,仍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内蒙古的造林绿化事业多次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自治区”的光荣称号。林业部表彰三北地区人工造林超百万亩的42个旗县,内蒙古21个旗县榜上有名。林业部三北局调查研究后,认为内蒙古造林绿化是“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水平”。现在,一座绿色长城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崛起,并显示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区有176.67万公顷农田、213.33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防护林庇护;山区有24%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沙区有20%的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一些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已呈现出林茂、粮丰、草多、畜旺的喜人景象。

永远的青山绿地碧水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地区、阿拉善风沙区、阴山北部风蚀沙化区、科尔沁沙地区和草原沙化退化区五个重点区域,启动建设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牧区种草休牧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七项重点工程,力争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广大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遏止草原退化,建立起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体系。要选择水土条件有利的土地(大约占草原区总面积的10%—15%)发展种草,建设各类型、不同档次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区域性种子基地。培育和合理利用割草场,建立起饲草料加工、储备体系,改善家畜寒季饲养条件。推行有计划的轮牧制度,改善天然草原暖季放牧的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牧交错地带和黄土丘陵地区,必须积极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采取种树、种草、植被建设、草田轮作等生物措施和修埂、打堰、筑坝、淤地造田等多种适用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发挥流域的综合效益。这项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中游段、嫩江流域、西辽河上游各支流应成为重点建设工程。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时沙漠积极治理风沙危害。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飞播与人工营造相配合的方法建立各种形式的防风固沙带网。以固沙为基地,创建沙区的农牧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气候湿润系数0.3以上的沙区可以创造疏林草地养牛模式,可在沙丘间滩地上创建人工草地。在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沙区,更应建立多种经营的优化模式。在流动沙地上应以飞播种草和封育保护,恢复植被为主。在干旱沙漠治理中应以边缘治理和条件优越的地段为重点,建设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人工绿洲。内蒙古自治区在治沙工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典型,可以为今后的治沙提供借鉴。

在内蒙古生态建设中,当前很重要很突出的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紧急启动北京、天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率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深入内蒙古锡盟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正蓝旗和太仆寺旗进行实地考察,对搞好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搞好北京、天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并决定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环保局、水利部等5个部委主要领导组成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做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作,帮助解决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问题。

上一篇:医院职能科室考核细则下一篇:变电所倒闸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