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2024-06-25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宜宾天立国际学校 初中英语组 胡芳文

一直以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众说纷纭,现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结构为纲的模式,但是并不意味着“淡化”了语法教学,反而更加注重了语法在交际中的运用。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的,所以既要扎实语法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何在语法教学中既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呢?我认为语法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语法学习用来交际的目的。

现今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这正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通过尝试而知不足,知不足方能自省,去寻求解决途径,以体现其在教学的主体作用;而教师通过尝试而知困,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然后针对问题精讲精练,以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下面我以初二英语(上)(Go for it)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中语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为例来谈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按以下七步进行语法教学。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

让班上的两名外貌特征对比明显的同学站到讲台上,首先让同学们回答:What do they look like? 同学们用学过的词tall, short,heavy, thin, short hair, long hair等来回答,即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用学过的这些形容词过渡到他们的比较级。然后让学生把他们俩进行比较,怎样比较呢?从而导入新语法知识比较级。

二、出示尝试任务。

尝试任务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的,以尝试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尝试思维。1.比较级的构成规则有哪些? 2.比较级主要有哪些用法? 3.as …as 的用法

三、让学生自学课本。

让学生带着尝试任务自学Section A 2d 部分和Grammar focus以及教材P,通过自学课本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小组讨论,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他们尝试去解决问题。组内或组外讨论解决问题。

五、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同时提出他们的疑惑。例如有一组的同学提出提出怎样辨别加er 和more来构成比较级;还有一组的同学提出怎样区别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班上有同学能解决就让同学解决,不能解决,教师才点拨纠正,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知识。教师还要对尝试结果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例如一个同学就总结出,今天我们学习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的构成规则以及怎样运用他们。还要注意as…as 的用法。另外有个同学就具体讲解了as…as结构中必须用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我再补充强调了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区别。

七、当堂训练,知识反馈。

最后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题型的笔头小测试,并且要求学生当堂互改互评,如果有问题立即解决,尽量做到问题能够“堂堂清”。

一、用所给词正确形式填空:

1.This dress is as___________ expensive as that one.2.Gold(黄金)is _________(little)useful than iron(铁).3.My sister is two years _________(old)than I.4.The boy is not so _____________(interesting)as his brother.5.Dick sings _______(well);she sings ________(well)than John.二、汉译英:

1. 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有趣。

This book is ______ ______ ______ that one.2. 你游泳没有你弟弟好。

You can’t swim ______ ______ ______ your brother.3. 今天比昨天冷得多。

It is ______ ______ today______ it was yesterday.4. 他比我大两岁。

He is ______ ______ ______ than I.5. 这个故事不如那个有趣。

This story is _______ _______ than that one.三、单选题:

1.An elephant is _____ than a tiger.A.heavy

B.more heavier

C.the heaviest

D.much heavier

2.Lesson Ten is _____ than Lesson Nine.A.difficult

B.more difficult

C.difficulter

D.very difficult

3.The bread is _____ than those cakes.A.very delicious

B.much delicious

C.much more delicious

D.as delicious 4.In our city, it’s _____ in July, but it is much_____ in August.A.hotter, hottest

B.hot, hot

C.hotter, hot

D.hot, hotter

四、用比较级编写一段对话,并分小组表演。

总之,使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也能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精神。虽然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不够理想,我会不断学习总结,探索研究,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使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2篇

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合作过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尝试运用

安阳实验中学王海英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写作教学现状,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出尝试将合作学习模式和过程教学法综合运用于写作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合作过程教学法。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合作过程教学法的意义和实施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过程教学法合作学习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又是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多数学生作文还是停留在较低的表达水平上。笔者曾在任教的班级作过一份调查(见附件),但结果是令人尴尬和担忧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师命题—— 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的写作教学毫无兴趣可言,甚至可以说是畏惧的。同时,学生对写作缺乏合作、竞争意识,写作依旧是“纯个人行为”;而教师在批改时,重点往往放在语法、词汇、拼写上,逐字圈改,耗时费力且收效不大。

针对现状,笔者做了大量的查阅和研究,发现将小组合作模式和注重学生写作过程和能力的过程写作法相结合的合作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

一.合作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理念和意义

合作写作过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合作为主,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根本的写作方法,而且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写作的能力。

这种综合教学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优势: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2.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3.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学会写作。4.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互助互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体验写作乐趣。

二.合作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合作过程写作教学法一般将写作过程分四个阶段: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后写作阶段和后反思阶段。下面笔者将结合Go for it教材谈谈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写前阶段

写前阶段是写作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语言输入、教师引入、打腹稿(brainstorming)、列提纲等。

1. 语言的输入:写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范文将对启发学生心灵和激活学生思维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范文要有针对性,应能激发学生思考,并为其构思文章的框架提供规范。如写人物作文时,笔者选取了这样一篇范文:

I’m glad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father.(开门见山)

Firstly, I’d like to tell you what he looks like.He has a round face, two big black eyes, a small mouth and two small ears.(外貌描写)

I think he has a very good habit.He likes neither smoking nor drinking wine.But he likes traveling, because he thinks it’s exciting to watch beautiful scenery.He likes watching TV as well, especially the news.So he knows a lot about the world.(着重描写喜好)

Sometimes I don’t like him because he is word when we have dinner together.I always want to talk with him, but I have no chance to do so.As a result, he doesn’t know much about what I enjoy.But he likes to serve me milk and so on.From this, I can still feel he cares about me.(突出性格)

Y(结尾点题)

同时,现行教材中的材料就是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课外采用小组互助形式阅读双语报或其他精彩文章促进和扩展阅读并要求摘抄和交流。

2.打腹稿(Brainstorming):又称头脑风暴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针对某一主题获得尽可能多的素材。如在学习了九年级Unit 6后,师生共同确定了作文主题(Should students wear school uniforms),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列举各种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以正方讨论结果为例:feel comfortable, help remember they are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s to studies, concentrate more on studies than on clothes,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what to wear to school, save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 mak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more beautiful, good for playing sports …这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方法无疑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意与灵感。

3. 教师引入:在写作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教师宜多设问题情景,尽最大可能使所写的东西有意义,使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与潜在的读者沟通信息和情感。如笔者在训练学生写My Summer Holiday时,笔者就给出了三个问题:

⑴.How did you spend your last summer holiday?

⑵.What’s your plan for this year’s holiday?

⑶.What’s your favorite summer holiday like?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自由大胆地表达见解。

4.列提纲:学生围绕写作主题和要点,边构思边有层次地写出各段主题句,再根据主题句选材,构思支撑内容,写出关键词及短语,为撰写初稿做准备。如在写(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合作列出提纲:

3.What can we do?

现选取其中一组提纲展示如下:

Part1:In the last years,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problem in our daily life.Part2: It’s our fault, so it’s our duty to reduce these pollution from now on.Part3: It’s time to make up our minds to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二)写作阶段

经过一系列写前活动后,学生开始写作(初稿)。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考虑文章开篇的交代句和结尾的点题句;然后,再添加支撑句,将主题句扩展成段落;最后,把各个段落按时空或逻辑顺序连成一体,形成一篇语义连贯,层次分明的初稿。该过程不仅是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安排文章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要特别注意重视对母语-目的语的思维训练与文章逻辑结构安排的指导。

(1)母语--目的语的思维训练

母语的思维习惯对英语写作影响很大。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循环式, 因此汉语写作阐述主题时,不是直接切入,而是绕着主题外围转。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式,因此阐述观点喜欢开门见山,把自己谈论的观点在主题句提出来,然后一步步论证。学生受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英语写作时,容易离题,句子结构汉语思维痕迹明显。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总体把握,紧扣提纲,每个段落主题突出。其次要注意英语与汉语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如:I spent 10 yuan buy the book.)和英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我用十元钱买了这本书英语中可用四种表达:1.I bought this book with ten yuan;2.I paid ten yuan for this book;3.I spent ten yuan on this book;4.This book cost me ten yuan).另外,还要要求学生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如:I’m very busy with my work.学生往往写成:My work is very busy.克服母语对学生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

(2)篇章逻辑结构

清晰的写作逻辑结构使作者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教师可让学生掌握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 what’s more, one more thing, in others words)和表示时间过程的连接性副词(first ,second, after that, next , finally).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要求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句子,还要求揣度如何使这些句子相互衔接,过渡,从而有效成文。在英语写作中适当使用连接词(如:表并列:both…and, not only…but also…, either…or…;表转折:but, though, instead…;表因果:so, because of, in this way, as a result…;表目的:so that, in order that…;表结果:so…that…, such…that…;表顺序:first, second, then, at first, at last…;表对比: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表结论:in a word,„)可使句子衔接紧凑,文章流畅自然。

(三)后写作阶段(修改和反馈)

后写作阶段是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思考,再升华,在不断反 思和修改中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合作过程写作法认为学生的作文不应该只有教师来批改,因为这样会缺少真正的读者,结果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无真正的写作兴趣,而且也无机会锻炼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笔者在后写作阶段主要实施为:

(1)自评与互评

自评与互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方法。在自评与互评前,教师应给出修改

评判标准: 学生完成初稿后,应仔细重读一遍,看有无修改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原稿进行再加工:1)文章是否切题;2)要点有无遗漏;

3)开头和结尾是否点题,各要点的条理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合理,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连贯;4)有无主谓一致、人称一致、时态、语态、冠词及名词单复数等方面的语法错误;5)有无句型、习语及固定搭配等方面的错误;6)有无单词拼写和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学生先自行批改,润色,然后学生四人轮流互改,通过合作的形式弥补个体差异,达到有效批改。

学生在互改过程中既能借鉴彼此的长处,同时又多了一次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机会。为使互批更具有有效性,笔者还统一了英语作文批改符号:1.“圆圈”表示有单词拼写错误;2.下“单划线”表示该句表示不恰当或用了中文式的表达方式;3.下“双划线”表示有语法错误;4.下“双划线+三角型”表示用词不当,或用错词了;5.下“波浪线”表示好词语,好句子,好的句型结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同伴互改中,一般学生通过合作都能发现对方文章中的主要毛病,并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教师的作文评语相比,同学的评语更具有现实性,作者也更容易接受。下面以一组学生对其中一篇学生的作文批改为例:

I think that we shouldn’t build zoos.animals.I think that animals are unhappy in zoos.Animals and become lazy if they stay in the Our words: :)You’re very smart!/ Your handwriting is not good;/ cool!/I Knew You Could Do It.笔者发现,在同伴反馈中,学生一方面通过作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评判他人的作文和研读使自己收益,博采众人之长,取得进步,对于他人的缺点和短处也可以引以为戒。这种习作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增加写作的乐趣和主动性。

(2)写二稿

在自评互评后,要求学生重写,因为只有重写才能使学生的评改意见有意义,学生才不至于失去对自评互评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重写本身就是对作文的一种提高。在这个环节,教师简要传授修改策略,要求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进行修改。有时也可打出范文,让学生欣赏后,再让小组集中修改或重写组内同学一篇文章。

(3)教师批改、讲评

在学生互批、修改重新写二稿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收集批改,如果不批改,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将得不到及时纠正,写得再多也收效甚微。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教师可以采用全批、抽改、轮改、面批等不同形式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更愿意看到肯定和鼓励的评语,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笑脸,或是 “Excellent!”、“ Cool!” “I feel proud of you!”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应注意将批改学生习作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错误集中起来,在课堂上

呈现给学生,并由师生共同修改。需要点拨的地方主要包括:1)主题是否鲜明和突出;2)词语运用是否得当,能否使用更高级、更贴切的词汇;3)句子的长度或结构是否需要增减,能否运用更复杂的语言结构;4)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连接成分,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清晰;5)语言是否地道、得体,是否有中国式的英语表达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评改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结环节。不应该把学生的初稿、二稿当作最后定稿而做出一次性评断。

(4)师生交流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个别严重性错误教师可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学生进行修改。另外,教师还应经常性抽取部分学生让其讲述文章的大意,回答教师在评语中提出的问题,以督促学生更加认真、细致地思考教师评语和自己作文不完善之处的良好习惯。

(5)定稿

学生把从各方面得到的意见加以汇总,重新考虑修改以后,完成最终作品。如刚才那篇修改作文最后的定稿:I think that we shouldn’t build zoos.It isn’t fair to keep animals in the cages, because they’re supposed to have their own freedom.Although they can be taken good care of by people,they can’t run freely like the wild animals.I believe that animals are unhappy in zoos.Animals should be allowed to live in their own homes.What’s more, I feel that animals will sleep all day and become lazy if they are kept in the zoos.Therefore, I have to say I agree that people have to stop building zoos at the moment.(6)展示

教师应注意及时表扬好的作文。笔者经常将高分作文的同学名单以奥斯卡奖形式呈现,同时还选取部分好的习作利用幻灯展示,或请作者在班上诵读自己的作文,这些都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时笔者也会将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交流园地里,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

(四)后反思阶段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利用成长记录袋帮助学生不断反思所写的初稿、二稿和最后的定稿。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对自身作文的反省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同时亦可呈现学生在一个学期或常年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的各种成果,也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四.对合作过程写作法的思考

实践证明,这种“重在过程,功在结果”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改变写作课堂教学的沉闷,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下笔、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就感。

2.写作训练中应适当穿插读、听和说的活动。有了源头语言的积累,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水到渠成,达到语言的输出。

3.加强写作策略与技巧的指导。例如,写作过程中多运用典型句式,适当

使用谚语,表达时运用回避策略等.另外,这种教学法需要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在目前新课程教材含量较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写作小组等都有待于今后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艳“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的新尝试”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年第7期

2.柏露萍 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http:///syzx2006/jyky

3.王 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 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新举措:过程教学法”,《外语界》2000年第1期附件: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3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标准》还要求,“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1]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的某些不良倾向,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语法教学。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无法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习得语法,大部分语法学习是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获得的。因此,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来学习语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中理解语法、运用语法,最终掌握语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法教学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注重真实场景下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充分发挥学习者情感因素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完全基于学习小组成员的公共参与的成果, 因而任务型教学同时也侧重对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2]

语法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但意义要明显重于形式,这和任务型教学的内在目的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中的每一个任务都能帮助学习者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在语境中理解语法。下面,笔者谈谈语法教学中常见的任务类型及具体运用。

一、调查任务

调查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交际活动完成调查的任务。在调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角色参与感。调查任务执行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要运用的语法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调查任务实现从形式到意义、从理解到运用的逐步转变。调查任务一般可用在疑问句的学习和巩固中。

如在复习特殊疑问词what, where, when, how, how old, how many, how much的用法时,教师可在机械性操练、书本练习完成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 表中斜体部分为参考问题), 请他们按照表格内容互相采访。为了让该任务高效有序,学生四人一组,每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对其他三位同学的家长进行调查,包括姓名、年龄、生日、职业以及喜好等。这样在调查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会像记者般忙不迭地提问、记录,而这一过程恰恰有效操练了各项特殊疑问句式。学生采访完毕后,教师可抽5~6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以此来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的句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二、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任务一般先由教师指定一个语法项目,然后学生间组建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资料搜集、问题发现到问题探讨,最后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探究任务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削弱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语法教学中实施探究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任务驱动下,通过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发现语法规则,最终达到牢固掌握语法的目的,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了就忘”的弊端。

笔者曾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宾语从句的探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简单定义宾语从句后,把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准备内容主要包括在教师提供的特定文章中找寻他们认为的宾语从句;寻找宾语从句的引导词; 观察宾语从句的语序;通过中文意思来辨别从句原句和在其成为宾语从句后的差别;宾语从句的时态特点等。各组成员合理分工,收集相关材料,展开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定好课堂发言主讲人。因为有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头头是道。 台下的学生还积极向主讲人询问相关问题,气氛相当热烈。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充当feedback provider的角色,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探究任务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从朦朦胧胧的认识慢慢发展到清晰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从而教学时可有的放矢。

三、诊断任务

每当接触到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诊断任务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做出正确的诊断,追溯错误的源头,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反复犯错,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诊断任务不是简单的纠错,而是知道犯错的原因,探知思维上的弊端,只有找到“病因”才能“药到病除”。诊断任务主要在学生发生普遍错误时进行,这些错误往往是一些容易混淆,较难掌握,需要更多智力支持的语法项目。诊断任务要求教师多注意平日里对学生在练习、测试或口头表达中容易犯语法错误的句子的收集。诊断任务的一般步骤是针对错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追溯错误的源头,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在碰到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在教授定语从句时曾遇到过这么一个错句:This is the town where I once lived in.这个句子比较典型,因为根据中文的思维貌似是正确的,但是从英语的结构来分析则是错误的。学生在为病句 “把脉”时,也只能说出表象,就是该不该有这个介词in,而对“病症所在”则无法自圆其说。而教师通常也只是告诉他们:此句中where=in which, 有where就没有in, 有in就用which。但是这种单纯的识记很容易忘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纯粹的记忆, 和学生一起来探讨一个可以追溯错误源头的逻辑推理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先给出如下的一个陈述句: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对画线部分1提问,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如果对画线部分2提问,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经过学生自己讨论和教师启发,得出:(1) Which town did you once live in? (2) Where did you once live? 从这两个特殊疑问句中学生发现了which和where的不同用法,并移植到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中, 同时又慢慢理出which作为in的宾语而where则是地点状语这条主线,最终学生完成了这个病句的诊断任务, 找出了病因所在,避免了再次犯错。

四、比较任务

比较任务是让学生在两个相似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比较任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区分两者各自的特点。比起独立地去学习两个知识点,学生能在两者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它们。

比如在教学in, on, at这三个介词的用法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比较任务中,清晰区分三个介词的不同用法,并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笔者先让学生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比较介词后面所跟的时间, 如summer, March 7th, 5 o’clock之间有什么差别, 并讨论由此差别带来的介词用法差异方面的原因。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是比较难的问题,在实际的回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从时间的长短去考虑,而谜底的揭开正好给他们一种思想灵感。 笔者在学生讨论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图1) 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图1, 学生理解了in, on和at所跟时间的范围不同,在月份、季节、年、世纪等大跨度的时间前用介词in,在具体的某一天前用介词on,在某一时刻前用介词at。从in到at,三个介词所跟的时间范围逐渐变小。 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又让学生去讨论in, on, at后面所跟地点的不同。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从in到at介词后面的空间范围同样不断变小。接着再通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对图1进行改进得到了图2。

没有比较我们很难接触到其英语逻辑思维的核心。一个单词在英语里可不是仅仅表达几个具体的意思那么简单,它们更多的是通过立体而抽象的概念在逻辑思维中运作。

比较任务的用途非常广泛,很多容易搞混的知识点都可以运用比较任务来加以区分,如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和宾语从句的引导词用法上的区别,如过去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之间的区别等等。比较任务往往能带领学生完成从形式到本质的认识。

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许多先进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革新语法教学的观念有着理论指导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每个任务适用的语法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探讨,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让每个任务变得易于操作,让每个语法点变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4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标准》还要求,“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1]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的某些不良倾向,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语法教学。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无法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习得语法,大部分语法学习是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获得的。因此,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来学习语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中理解语法、运用语法,最终掌握语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法教学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注重真实场景下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充分发挥学习者情感因素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完全基于学习小组成员的公共参与的成果,因而任务型教学同时也侧重对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2]

语法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但意义要明显重于形式,这和任务型教学的内在目的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中的每一个任务都能帮助学习者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在语境中理解语法。下面,笔者谈谈语法教学中常见的任务类型及具体运用。

一、调查任务

调查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交际活动完成调查的任务。在调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角色参与感。调查任务执行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要运用的语法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调查任务实现从形式到意义、从理解到运用的逐步转变。调查任务一般可用在疑问句的学习和巩固中。

如在复习特殊疑问词what, where, when, how, how old, how many, how much的用法时,教师可在机械性操练、书本练习完成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 表中斜体部分为参考问题),请他们按照表格内容互相采访。为了让该任务高效有序,学生四人一组,每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对其他三位同学的家长进行调查,包括姓名、年龄、生日、职业以及喜好等。这样在调查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会像记者般忙不迭地提问、记录,而这一过程恰恰有效操练了各项特殊疑问句式。学生采访完毕后,教师可抽5~6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以此来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的句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表1

二、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任务一般先由教师指定一个语法项目,然后学生间组建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资料搜集、问题发现到问题探讨,最后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探究任务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削弱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语法教学中实施探究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任务驱动下,通过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发现语法规则,最终达到牢固掌握语法的目的,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了就忘”的弊端。

笔者曾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宾语从句的探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简单定义宾语从句后,把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准备内容主要包括在教师提供的特定文章中找寻他们认为的宾语从句;寻找宾语从句的引导词;观察宾语从句的语序;通过中文意思来辨别从句原句和在其成为宾语从句后的差别;宾语从句的时态特点等。各组成员合理分工,收集相关材料,展开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定好课堂发言主讲人。因为有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头头是道。台下的学生还积极向主讲人询问相关问题,气氛相当热烈。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充当feedback provider的角色,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探究任务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从朦朦胧胧的认识慢慢发展到清晰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从而教学时可有的放矢。

三、诊断任务

每当接触到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诊断任务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做出正确的诊断,追溯错误的源头,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反复犯错,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诊断任务不是简单的纠错,而是知道犯错的原因,探知思维上的弊端,只有找到“病因”才能“药到病除”。诊断任务主要在学生发生普遍错误时进行,这些错误往往是一些容易混淆,较难掌握,需要更多智力支持的语法项目。诊断任务要求教师多注意平日里对学生在练习、测试或口头表达中容易犯语法错误的句子的收集。诊断任务的一般步骤是针对错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追溯错误的源头,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在碰到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在教授定语从句时曾遇到过这么一个错句:This is the town where I once lived in.这个句子比较典型,因为根据中文的思维貌似是正确的,但是从英语的结构来分析则是错误的。学生在为病句“把脉”时,也只能说出表象,就是该不该有这个介词in,而对“病症所在”则无法自圆其说。而教师通常也只是告诉他们:此句中where=in which, 有where就没有in, 有in就用which。但是这种单纯的识记很容易忘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纯粹的记忆,和学生一起来探讨一个可以追溯错误源头的逻辑推理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先给出如下的一个陈述句:endprint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对画线部分①提问,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如果对画线部分②提问,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经过学生自己讨论和教师启发,得出:(1) Which town did you once live in?(2) Where did you once live? 从这两个特殊疑问句中学生发现了which和where的不同用法,并移植到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中, 同时又慢慢理出which作为in的宾语而where则是地点状语这条主线,最终学生完成了这个病句的诊断任务,找出了病因所在,避免了再次犯错。

四、比较任务

比较任务是让学生在两个相似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比较任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区分两者各自的特点。比起独立地去学习两个知识点,学生能在两者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它们。

比如在教学in, on, at这三个介词的用法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比较任务中,清晰区分三个介词的不同用法,并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笔者先让学生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比较介词后面所跟的时间,如summer, March 7th, 5 oclock之间有什么差别,并讨论由此差别带来的介词用法差异方面的原因。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是比较难的问题,在实际的回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从时间的长短去考虑,而谜底的揭开正好给他们一种思想灵感。笔者在学生讨论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图1)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图1,学生理解了in, on和at所跟时间的范围不同,在月份、季节、年、世纪等大跨度的时间前用介词in,在具体的某一天前用介词on,在某一时刻前用介词at。从in到at,三个介词所跟的时间范围逐渐变小。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又让学生去讨论in, on, at后面所跟地点的不同。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从in到at介词后面的空间范围同样不断变小。接着再通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对图1进行改进得到了图2。

没有比较我们很难接触到其英语逻辑思维的核心。一个单词在英语里可不是仅仅表达几个具体的意思那么简单,它们更多的是通过立体而抽象的概念在逻辑思维中运作。

比较任务的用途非常广泛,很多容易搞混的知识点都可以运用比较任务来加以区分,如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和宾语从句的引导词用法上的区别,如过去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之间的区别等等。比较任务往往能带领学生完成从形式到本质的认识。

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许多先进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革新语法教学的观念有着理论指导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每个任务适用的语法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探讨,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让每个任务变得易于操作,让每个语法点变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准则,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差异性为切入点,详细地说明了分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层次的划分、分层原则的确定、实施教学过程、分层进行的课堂活动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尊重个体差异”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的基本准则。为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课程标准,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将他们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依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一、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正确划分学生层次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对这种客观存在给予充分地尊重,也就是要体现“英语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的精神。在进行分层教学时,依据什么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呢?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吗?“实验证明,多数外语学习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外语学习者的成绩要好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人。” 因此,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状况的两方面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或类型。如:A组——外向型、成绩较好(Extroverted learners);B组——内向型、成绩较好(Introverted learners);C组——外向型、成绩较差;D组——内向型、成绩较差。各类别的划分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分层教学的目标

英语新教材在形式上力图新颖、活泼,同时还注重了可读性、突出了交际性,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心理和能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上,又反映在学习成绩上。所以如果片面地按照单一目标来执行教学计划或简单地把学生看作自身素质与学习能力相同的一个整体,必然会在教学工作中造成教学活动只适应部分学生而不是全体的情况。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特征,合理地准备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激发。

三、突破传统课堂活动模式,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是根据固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唯一的教学程序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活动模式。这种单一的课堂活动模式只适合个别或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及学习需要,对于全部学生则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法分以下三步进行。

1、首先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来编撰,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教师在展示目标的时候,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地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最终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过去进行时”(Past Progressive Tense),对于C、D 两类的学生只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授陈述句的用法。A、B两类的学生在学习陈述句的基础上,要独立总结“过去进行时”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用法。再如,在进行听力训练时,A类:在听懂的基础上表演短文并回答问题;B类: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短文并回答问题;C类:在教师指导下听懂短文,回答问题;D类:在教师指导下听懂短文。在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优势表现的更为突出。A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进行对话表演,并能熟练运用新口语;B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能运用新口语;C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进行对话练习;D类:在学新口语之后,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

2、制定分层教学活动,实行因材施教

分层设置递进式问题。对A、B两组学生设置较简单的,以课本为基础的问题;对C、D 两组学生应设置深层次的,具有较深难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The Man Upstairs时,教师分别提出四个问题:

A: How do you think the two men? If you are one of them, what will you do?

B: Was the man downstairs happy because the man upstairs didn’t throw his second boot? If not, why?

C: 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say to the other man downstairs?

D: Where did the man downstairs live? Why did he like to live there?

2)分层进行练习。分层练习可以让不同类别的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在教师的帮助下,以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能力。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练习题的难度要与学习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不同层次练习题的难度要有交叉。此外,低层次的习题中的个别题要与中等层次习题难度相当,中等层次习题中的部分题目也要有与高层次习题难度相当。

3、分层指导,分层教学

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类别学生,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既要有适合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教学活动,又要满低层次学生的需要。对高水平的学生,应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对于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深入讲解,充分练习,使其能够领会、理解、掌握并运用。

分层评价,促进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共同进步。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评价是会妨碍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抹杀学生的个性,无法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尊重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发展方向。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尝试:

首先,树立“因人而异,分层而评”的评价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最忌讳对所有同学采用同一个尺度,这样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我会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各类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我的课堂上,如果有学困生举手要求发言,我总会给他们机会。但有一些同学总是由于这些学困生的发言迟缓,而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我会说:“请大家帮帮忙,××今天能举手,说明他有充分的准备,这是良好的学习开端,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把这个机会给他,好么?”。同学们不再出声,耐心地等待他的发言。之后,对他正确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发言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的喜悦。当然,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学习表现的确有水平或见解独特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向上动力。

最后,在书面测试中,要避免使用单一的试卷而产生无法全面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情况,要避免使许多已取得进步的学生们,在简单的分数前失去信心,并导致产生厌学心理。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可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找到自己进步的痕迹,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次考试中,教师把试题分为两种题型: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为100分,能力题为50分。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题型中得到的分值和以往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学生的进步幅度,依此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这种带有纵向(与自身比)和横向(与同学比)比较的综合成绩具有明显合理性与科学性,不但能测出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语法教学原则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中职学校的英语语法教学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法教学原则的常用种类和各项原则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各项语法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英语语法教学.

作 者:姚文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百花台职业中学刊 名:广东教育(职教版)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英语语法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浅谈谚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7篇

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谚语被誉为语言中的“盐”,是人民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英语谚语精辟深邃,能阐发真理,启迪来者,陶冶性情,激励上进。初中英语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谚语,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教育观,使英语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巧立规矩,规范教学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基本都会有一些要求。很多同学在第一节课,对新老师这样那样的要求非常反感,不乐意接受和执行,往往一开始就在师生之间埋下不和谐的种子,影响后面的教学。我在新班级的第一堂课,一般会教给学生四句谚语。第一句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鼓励他们早晨不仅要读英语,而且要大声朗读。一到早自习,我就会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这句话,从而让他们更加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无所事事。第二句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 and memory the mother.(经验是知识之父,记忆是知识之母。)让他们写在听写本上,告诉他们英语学习需要记忆和积累,英语单词,词汇和句型的记忆默写必不可少。第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告诉他们英语口语听力尤其需要多读多练,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熟悉,才会运用。因此我们每节课一开始都会有Daily Report,每位同学都应该认真参与。第四句话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他们平时的考试练习肯定会有错误之处,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准备错题本,及时总结归纳,考前就是复习的最好的资料,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谚语的生动有趣的呈现,让学生眼前一亮,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纳了,效果非常好。

二、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一开始良好的气氛,往往可能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新的单元开始,学生往往会以一种期待的心情来期待新的学习内容,出色的教师,往往在开篇便一鸣惊人,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在开场白中介绍合适的谚语,马上会形成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例如,我在教授8A Unit 1 Friends的时候,引用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让同学们讨论自己的朋友自然而水到渠成,营造了活跃课堂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巧借谚语,扩充词汇

掌握并熟练运用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词汇是构成英语知识大厦的“基石”和“砖瓦”。它就像盖房子用的诸如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没有材料也就无从谈盖房子。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学好英语的关键。许多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例如: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Grasp all,lose all.(贪多必失)。

尝试使用趣味盎然,生动形象的英语谚语,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词汇便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四、活用谚语,操练语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法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英语谚语有的简洁凝炼,有的华丽优美,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将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结构正确、规范严谨、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在讲解牛津英语8A unit1语法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时候,我运用了如下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在学习被动语态的时候,我又挑选谚语: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对于这两个语法理解和掌握不错。

总之,教师在讲授语法和语言点的时候,若能恰当地引用相应的谚语进行知识讲解,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谚语,能促进对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和理解。

五、擅用谚语,塑造灵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中做到“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很多英语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接触一些思想向上、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如Virtue is bold,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美德是勇敢,善良从来无所畏惧),Judge not a book by its cover.(人不可貌相)。

在考试之后,有同学考得不是很理想,容易丧失信心,这时候恰到好处地送上几句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亡羊补牢,为时不晚)You make the failure complete when you stop trying.(不再努力之时,就是完全失败之日。)能够很快地帮助学生走出阴影,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铸就坚定意志,重塑学习信心。

将谚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自然合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获取了思想教育。毋庸置疑,在这些谚语的教诲、启迪和积极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品德修养逐步地提高了。

毫无疑问,巧借英文谚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乐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只要运用恰当,英文谚语,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第8篇

第一,帮助学生找出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相似处。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地促使母语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教师所做的第一步工作便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相似处,这是为了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母语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在讲解完初中阶段的所有英语词类之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将汉语和英语中的词类分类分别地进行总结。然后,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英语系统和汉语系统中词类的共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便可以马上发现,在汉语系统和英语系统中,词类的划分基本一致,如都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另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不同之中的相同,即汉语系统和英语系统中不同的词类是否有相同的用法等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发现叹词在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中都可以做独立成分等等。总之,在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做教学和学习中的有心人,只有将两种语法系统多比较、多归类,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能够为接下来的运用做好准备。另外,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这些语法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初中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灌输,而应该先给与学生一些恰当的例子,并这样指导学生:“Boys and girls, in order to make you rec-ogniz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grammarsystem and the English grammar system, here, I pres-ent you some examples. Now, you should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第二,利用母语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中的特殊句型。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而言,掌握英语中的特殊句型有一定的难度,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在帮助学生找出汉语和英语语法相似处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强化学习英语中的特殊句型。比如,倒装句的用法是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在讲解这一语法点时,教师便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组运用倒装结构的汉语句子,如“刚刚又跑出来一个小孩儿。”“昨天剩的饭,今天不用吃了。”等等。紧接着,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为正确的语序,即“刚刚一个小孩儿又跑出来了。”和“今天不用吃昨天剩的饭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以理解倒装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展示一组运用倒装结构的英语句子,如“There are a lot of students in this school.”和“Here comes the bus!”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汉语中倒装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得出这两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倒装现象。

第三,利用母语正迁移作用强化学生对英语中相关语法点的理解。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上,很多学生只是对教师讲过的语法点进行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理解每一个语法点相关的含义。然而,如果在实际的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英语中相关语法点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汉语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用来理解英语语法中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理解更为容易,掌握起来也更加方便。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种基本句型的基本构成和所表达的含义等,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共同讨论语文中所学过的基本句型的种类,再将语文的基本句型和英语的基本句型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在汉语的帮助下,学生便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每个基本句型的句子成分,以及句子成分功能等等。

结语:

上一篇: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做事文化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