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2024-07-15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精选14篇)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1篇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17年到1922年,他投身行伍,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2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3、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学习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难点: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准确把握课文所写对象的特征;并向学生介绍郭沫若其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五月榴花照眼明等)

(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2、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板书课题)

3、介绍石榴有关知识。

出示有关的石榴图片,使学生形象感知“石榴”。朗读课文,接着解决生字词的音义。※板书

石榴[夏天的心脏] 开花时节:盛夏

枝干:如梅有二者之长石榴特点:

叶片:如柳而无二者之短美丽、不畏炎日 花:色——深红

果实:如金蕾感情:喜爱、赞美 子粒: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联系课后练习

(一)、(二),并结合书中的彩图分析课文。板书中设置部分填空,让学生根据提示在课文中找出适当词句,讨论完成。)

水平四(八年级)《耐久跑》教案 第3篇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基本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水平四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的要求, 结合本校小场地条件特点, 以往返跑为载体, 通过各种往返跑的形式和比赛, 让学生体验耐久跑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差异, 注重个体的自我学习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激发运动兴趣, 提高运动技能, 使每名学生都能感受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保证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在田径运动中是以较长距离为单位的计时跑,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负荷较大的有氧运动, 其动作特征是两腿不间断地交替的周期性运动。耐久跑对心肺能力的有效提升决定了其健身性;技术相对简单, 对场地器材没有过高的要求决定了其普及性;机械地重复练习, 技战术变化和运动环境变化的单一决定了其枯燥性;练习初期的生理特殊反应及应对方法决定了其教育性。本课选择往返跑教材, 其理由有三:一是受学校场地小、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客观资源和事实所限;二是往返跑完全能够承载耐久跑的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等教学内容;三是往返跑技术在球类等多种运动项目中也经常用到, 可以形成技能迁移。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水平四 (八年级) 的学生, 正值青春期的他们, 身体处于快速的发育期, 对技术概念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他们意志品质和忍耐性较差。加之耐久跑的形式枯燥、过程“痛苦”而使众多学生有抵触情绪, 大多处于被动练习。学生整体耐力基础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 差别较大。以上这些都为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练习手段、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差异化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设计流程和思路

准备部分的移动技能游戏恰巧结合了往返耐久跑中的加减速和变向转身技术, 使学生在快速移动中提高灵敏与反应能力。

基于对本课内容和目标的分析, 在课的基本部分, 设计了三个环节—“往返体验跑”、“往返跑 (pac e跑) ”、“往返接龙跑”。25米往返体验跑是定量跑, 每名学生练习10个往返, 每个往返限定在15秒之内即可。本环节除了让学生体验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跑步节奏之外, 其核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往返跑临近终点时, 如何节省体力, 用惯性降低自己的速度并且合理地完成转身, 改变学生盲目地加减速所带来的体能消耗。为此, 在起跑线和终点线之内又设置了2个显著的标志,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到达什么地点应该合理地加减速。这种加减速, 是显性的和可观察的。之所以采用团队集体跑, 其意图是减少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 使他们专心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质分组往返跑 (p ac e跑) 是本节课的重点, 其启示是贾齐教授介绍的日本山本贞美“往返耐久跑事例”。依据本单元前一次课的测试结果, 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并计算各组本次课往返的单程距离。其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 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 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 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到达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进行折返, 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主要意图在于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有效控制能力, 注重自我的纵向比较, 而不是单一的横向比较。摒弃了田径项目仅仅以高、远、快作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

往返跑接龙是本次课的竞赛部分, 因为评价的标准是各组最终轮换人数, 各同质组的跑动距离不同, 结果实难预料, 竞争会相当激烈。又因比赛持续的总时间较长, 即便是每组学生的逐一轮换, 其间隔休息时间仍然很短。所以, 这个比赛既能发展学生个体的绝对速度, 又发展了学生的速度耐力, 而这些都是耐久跑必备的基本素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采取每一环节练习之后学生自己进行自测心率,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数据的支撑下结合主观体验, 根据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变化来合理地控制跑步速度。这也是《课标》运动技能目标下对水平四学生“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五、预计运动负荷

预计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 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 练习密度为50%左右。

在尝试中发展, 在交流中提升

一、前期准备

为了上好试讲教案, 笔者首先是细读教案, 将设计说明、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后反思等进行了认真研读。该课时计划受启于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的《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一文中介绍的“往返耐久跑 (pace跑) 事例”, 笔者将贾教授的文章和课时计划结合研读, 对该课时计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按照单元教学安排, 该课时是《耐久跑》单元教学的第4课时, 前3次课需要学生了解3分钟25米往返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还要采集学生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原始成绩。正常情况下一周多的时间无法完成这些课时, 笔者打破常规, 将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学习和成绩的测试安排在1节课内完成。为了上好这节课, 笔者对基本部分的3个内容实施了片段化教学尝试, 通过试讲发现, 学生对于团队匀速跑 (50%~60%速度绕标志物跑) 缺乏基本体验, 总是和比赛一样, 快速地奔跑, 经过几次调整和提醒纠正, 情况有所好转;对于控制速度的编队pace跑, 学生习惯快速跑到折返点等待, 一般经过3次往返跑和教师的提醒, 学生基本能够做到10秒返回到折返点。在折返跑沙包接龙比赛中, 个别学生存在投机现象, 选择距离短的一组, 导致距离短的组人数太多, 经过笔者的动员和调整, 基本实现小组人数的平衡。

二、整体试讲

经过前期的准备, 笔者决定对教案进行整体试讲, 在前2次的试讲中, 队伍的调整和各环节的衔接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基本部分团队往返体验跑和控制速度的编队跑, 由于分别采用了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2种形式, 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快速分组, 浪费了较多的时间。第3次试讲, 笔者课前事先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说明, 在异质分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3分钟25米跑的测试成绩选择组别, 这样就节省了学生分组调整的时间, 练习密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第4次试讲, 笔者上了1节展示课, 邀请了学校的体育教师观摩并组织了课后评课, 评课时, 热心的同行们为笔者指出了很多问题, 对于教学中场地利用不足、教师讲解过多、练习密度低等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建议。笔者根据观摩教师们提供的建议进行了重新设计, 对于学生的分组也做了适当的改变, 如, 折返跑沙包接龙第2环节“3名学生1组3分钟往返跑”, 针对各组人数不均的情况, 要求每组自由组合成4个小组 (因为每组大约在10个人左右, 分成4个小组, 基本保障每组有2~3人) , 这样的安排也保证了3分钟团队接力各组的跑动距离基本一致。在第5次试讲时,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心率测试达到了165次以上。

三、试讲感悟

1.充分体现《课标》思想。教案选用具有较高价值的3分钟25米折返跑教材对学生实行耐久跑的教学, 将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耐力跑改为学生感兴趣的往返跑、控制速度跑、往返跑和接力跑,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标》思想。

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相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组别, 实现了分层教学, 体现了《课标》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教育理念。

2.学情准, 实用性强。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准确, 针对水平四阶段学生身体快速发育、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分别采用异质分组团队往返跑、同质分组控制速度编队跑、有差距的折返跑沙包接龙等形式, 让学生在不同场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基本部分的3个练习环环相扣, 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让学生通过递进性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逐个达成。针对学生体质有差距的现状, 设计中采用了差距跑,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让优秀者能提高, 后进者有目标。由于充分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实际, 教学的设计实用性强, 试讲教师经过简单的准备就可以拿来就上, 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3.启迪思考, 体现创新意识。各地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场地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不足等实际问题, 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给笔者一个很深的启迪:在现有情况下, 如果教师能够坚持进行改革创新, 仍然可以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耐久跑教学习惯于让学生绕操场跑圈或到野外进行练习, 跑圈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越野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老师巧妙地抓住耐久跑对速度的控制是第一要素这一特点, 利用小场地变“跑快”为“跑准”, 学生通过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步频和步长, 最终学会耐久跑呼吸与步伐协调配合, 掌握合理分配体能, 有效控制速度的方法, 可谓创意十足, 亮点频频。

四、建议

1.尽量提供课堂实录。对于试讲教案, 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意图, 建议附上教案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有助于深入了解教案, 了解设计者的设计初衷, 对于一些文字简略的环节有清晰的了解, 如, 在准备活动中移动体能热身游戏 (快走—单脚跳—慢跑) 3种方式如何变换, 每名学生可能有自己的安排, 但是慢跑和单脚跳完毕后测试的心率却是不同的。再就是放松整理“我俩有默契”, 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游戏内容, 只好改成“发电报”游戏, 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心率的测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笔者建议对于试讲教案最好能够提供一份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能更快地帮助试讲者理解设计意图, 发挥教案的最大效用。

2.教学分组由4组变成6组。教案中教学组织的形式基本上是按照4个组别展开, 笔者建议改为6组, 一是因为初中阶段班额较大, 一般在50人左右, 分成4组, 每组10人以上, 在团队跑时易发生安全隐患;且折返跑接龙阶段学生活动量较少, 3分钟折返跑每人只能跑2~3次, 量和强度不足, 无法实现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负荷的目的。将组数调整为6组, 每组学生人数减少, 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负荷。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高新区中学)

设计亮点纷呈实践瑕不掩瑜

一、设计亮点

1.理念清晰。该设计秉承《课标》理念,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执教者以往返耐久跑为载体, 通过改变耐久跑的练习形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能, 引导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合理运用耐久跑技术, 巧妙地融合了“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这样的设计不仅简洁、有趣, 还切实解决了场地小、学生多的问题。

2.分组合理。执教者在体验跑中采用异质分组, 旨在减弱少数学生的心理压力;在pace跑中采用同质分组, 利用距离变化和信号提示让学生做自我纵向比较;在接龙比赛中采用了分组轮换强化学生的速度耐力。

3.计划完整。课时计划源于单元计划, 执教者的单元计划规范、完整, 所设计的6课时内容明确、合理, 单元目标定位比较准确, 制订的课时目标、重难点针对性较强, 设计的学习策略简单、实用。

4.自测心率。学生通过自测心率及时了解锻炼情况, 学会了利用心率变化来控制跑的速度, 达成了水平四运动技能目标中“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改进建议

1.课时学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执教者的课时学习目标稍显笼统, 尤其是技能目标没有具体的观测和操作要求。可修改为“通过往返耐久跑练习, 9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利用惯性来节省体能, 能在3分钟内完成10次往返, 其余学生能合理分配体能并完成6次以上往返。”

2.沙包的使用效果不明显。执教者在准备部分和接龙比赛环节都使用了沙包, 其设计意图可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或突出一物多用, 但设计中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 笔者不清楚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导致预期效果不佳,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徒手类的热身练习, 还可以借助标志盘设计一些新颖、有效的辅助练习。总之, 耐久跑的辅助练习应尽量简洁、实用。

3.基本部分稍显臃肿。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基本部分是明显超时的, 如果按要求完成往返体验跑、编队pace跑和接龙比赛, 至少需要28~30分钟, 这将导致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缩减时间;如果按照设计中的时间预设, 那么完成3个部分的学习仅仅是走个流程, 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往返体验跑1次, 大致时间3分钟;编队pace跑为重点, 时间可安排为12~15分钟;接龙比赛5~6分钟, 先向学生明确接龙比赛的要求, 然后体验1次、比赛1次, 可以采用击掌的方式代替接力棒等器材。这样学习内容重点明晰, 效果明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背影教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5篇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投影)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投影)

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chú)妥贴(tiē)颓唐(tuí)晶莹(yíng)琐屑(xiè)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4、梳理结构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学生活动】文章四次描写背影:(投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结合课后练习一)(投影)

【点拨】文章2~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由此,全文可看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具体描写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投影)

【学生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__,穿着黑布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点拨】(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起止“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2、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学生活动】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二

《敬畏自然》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6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蓬蒿、咫狼藉、呐喊”等词的词义,学习运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成语;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3、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点: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口口声声说要创造自然,的确,几百年才长成的林木,人类可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让他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让他变的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让它绝迹。但是,当我们陶醉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时,你是否觉得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呢?

二、新授

(一)字词过关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鴳(yàn)蓬蒿(hāo)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áo)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细巧妙。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或抽读、范读。

2、思考: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明确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3、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类型有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感受。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窗》(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7篇

1.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2.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4.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

2.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教学方法】

1.直观,诵读。2.启发,引导。3.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提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

鼓励:很好,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好方法,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方法指导: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预习的,都预习了哪些内容?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怎么样? 3.展示课件,填写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2)复述课文: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请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3)比较: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并找出原文中描写公园风景,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些内容,大家比较一下: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表达效果有无差别? 读书就是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2.分析课文内容(1)情节结构:

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

提示: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小说,如《项链》、《荷花淀》等,回忆一下这些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让我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温故才能知新”。同学回答:(情节结构发展的过程)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内容,明确情节结构

引导:本文又为小小说,自然也有小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让我们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找到结构的独特特点。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8篇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意见》为依据,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

通过篮球传切配合战术的学练,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篮球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提高、掌握传切配合战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篮球传切配合战术是指进攻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简单配合,在篮球比赛中被广泛运用,是篮球战术配合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传切配合对学生的篮球基础、假动作摆脱防守、传接球时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动作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在学练过程中,突出重点、分步骤、多方法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其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经具备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争强好胜、追求高难度动作的意识,但是学生身体素质有差异,篮球水平不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巩固已有技术,学习基本的篮球战术配合。

四、安全预防措施

1.准备活动要充分,做到以预防为主;加强思想教育,组织好课堂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每组体育骨干负责本组成员的练习顺序。

2.着装和场地检查到位,充分利用两块篮球场,保持练习距离。

3.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跑动路线的合理性,加强学生运动情绪和运动量的调控。

五、教学流程

热身慢跑→侧身跑、变向跑、交叉步、侧滑步→熟悉球性练习→复习传接球技术→复习运球急停急起→讲解示范传切配合技术→徒手无球跑动路线练习→传切配合完整练习(分三个层次)→小组展示→30米运球接力加俯卧撑练习→放松练习(韧带拉伸)→总结点评。

作者简介:盛加利,中国学校体育名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灌南县初中体育学科带头人。曾获县优秀教练员、县教科研能手等荣誉。有数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主持连云港市教科所课题“基于体育‘2+1’背景下,学校家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并顺利结题。

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技术与战术相统一的教学目标。重视学情,重视学生的基本篮球技术练习,善于抓住“篮球战术——传切配合”的本质,“贴近防守、快速摆脱、跑弧切入、接球”进行教学,教学实效性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于推广。课时计划语言精练,表现力强,教学反思非常中肯,非课时设计教师拿上此份教案也能很好地上课。美中不足的是课时计划没有明确说明技术动作要领,练习密度设计过小;单元计划缺少教材学情与设计意图分析。

点评人: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员屈明

日常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大都会进行篮球单个技术或简单的技术组合的教学,战术配合教学不太常见。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传切配合,它是篮球基础配合中的最基础的进攻配合,是传球和切入两个技术所组成的简单配合。纵观教学设计,认为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本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传一切练习,学生学会用假动作摆脱对手、侧身快速切入,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能够基本掌握传切配合的方法、动作流畅、路线正确、且效果好”。盛老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课时教学。

准备部分,结合侧身跑、侧滑步等进行热身慢跑,无形中渗透了传切配合中侧身跑进的动作要素。

基本部分,通过复习传接球和运球急停急起,为传切配合中的传接球和摆脱对手打下基础,即为进一步学练传切配合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后的传切配合各种学练更是与目标紧密相连。

2.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课时教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盛老师以技术教学为主线(即以传切配合战术教学为教学主线),突出“摆脱对手、加速切入”的课时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一个学练环节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在基本部分后段“运球接力跑30米加俯卧撑”作为“课课练”内容。彰显了“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性质,使技、战术学习与体能提高有机结合。

3.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无球跑动、二人传切配合接传接球投篮练习中,盛老师均按基础不同分组进行练习,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从而保证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充分体现了“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

可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1.建议课时设计中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安全预防措施”与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这些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议利用篮球基础配合的特点,寓“合作意识”于战术教学中,以期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时内容进行体育德育教育。

必修二第八单元训练 第9篇

1.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

[康德拉捷夫周期表][① ② ③ ④⑤][1710年][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 20 30 40 50][1800][1900]

A. “美元帝国”形成 B. 马歇尔计划出台

C. 联合国成立 D. “冷战”开始

2.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法国企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B. 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 法国希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

D. 布雷顿森林体系仍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重大

3.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包括( )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以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C.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这表明( )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 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

C. 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 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

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从尼克松的这段话中不能看出( )

A. 欧洲的联合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

B. 欧洲的联合增强了各国的政治实力

C. 欧洲的联合提高了各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D. 欧洲的联合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6. 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

A. 实现“凯恩斯计划”

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7.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没有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 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8.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大幅度开放了市场,农产品年均进口增幅达26.94%。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过快的开放市场使压低农产品价格的趋势出现,对中国小规模生存型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这一现象说明( )

A. 加入世贸组织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有害无利

C.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D. 发展中国家应避开经济全球化以确保经济安全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在政治经济领域合作

B. 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C. 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D.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10.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

A.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 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非选择题

11.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 (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计量单位), 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材料四 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 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以上材料均选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

(3)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4)材料四中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10篇

《陋室铭》教案                   执教人:胡付彪

(阜阳市第三届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习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胡付彪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11篇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简洁质朴的语言

3文章的选材方法-截面法

教学难重点:

1重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难点:文章的选材方法-截面法

教学方法:

讲读与自读相结和的方法

教具:

课件幻灯片1-29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幻灯片2,出示江总书记的题词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放幻灯片1〉并简介作者〈放幻灯片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并完成下列正音练习

1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放幻灯片3。4〉

交卸(xiè)奔丧(sāng)橘子(jú)

晶莹(yīng)迂腐(yú)琐屑(suǒxiè)

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行李(kān)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段落层次〈放幻灯片15〉

开篇设疑引出背影(思念父亲)1

惨淡气氛(别时家境)2-3

回忆往事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父子情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二〉分小组探究问题〈放幻灯片16〉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 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7〉(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文中所叙“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8〉(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9: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0〉: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思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2。〉:

<1>引出背影(思念父亲)虚写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实写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实写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虚写

〈三〉导学达标: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放幻灯片23〉

1: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4〉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放幻灯片25。〉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讨论归纳明确:(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放幻灯片26〉

。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四归纳小结〈放幻灯片27〉

祖母死了

见面背影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三次流泪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四次背影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作业布置〈放幻灯片28〉

1、听配音朗读,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放幻灯片6-13〉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疼爱

父亲情【爱深】情子儿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12篇

1、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2、学习用事实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理解宽容的涵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过程:

学习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播放“弥勒佛”图片和“慈禧”图片)画面上的这个人物大家一定很熟悉——弥勒佛,招牌式的笑容外加藏也藏不住的大肚子,常说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别人又称他“大肚佛”。中国历史上还有位高高在上的佛,她就是人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一次与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她立马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可怜的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狭隘的胸襟,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人唾弃呢?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与他人相处磕磕碰碰总少不了,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芥蒂,你愿意当一个怀有宽容之心的大肚佛呢,还是当个睚眦必报的小佛爷呢?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既然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那怎样才能多一些宽容呢?今天从郭安凤的课文中也许能找到答案。听讲

二、诵读感受: 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概括而平实的语言完成下面的填空: 宽容是 朗读课文,完成填空。全班交流

三、锦上添花 课文语言质朴隽永,可总觉得有些遗憾,总觉得语言不够美,能不能改改这篇文章,使语言更美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

1、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仿照例句给文章加个题记。老师示例:

宽容是融融春日,能融化冷漠的冰层; 宽容是缕缕清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

解释:宽容是用爱的力量温暖人心、拉近距离,文中提到宽容需要互爱,而“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这两个比喻句既诠释了宽容的内涵,又紧扣了宽容需要互爱这一点。因此把它作为题记既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又扣住了文章的主题。仿句要求:(1)形式与例句相似,语言优美。

(2)内容源自课文,紧扣宽容主题。再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全班交流

2、一篇议论文一般情况下总是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而事实胜于雄辩,可这篇文章却是雄辩多于事实,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老师示例:

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论证了宽容的原则,可我总觉得它说教的内容太重,因此我补充了一段: 哲人说:无须金缕玉衣,宽容,便是对友人最宝贵的馈赠。何必千言万语,宽容,便是对犯错者最有力的支撑。但世间不乏大奸大恶之徒,更有屡教不改之辈,为一句玩笑话,马加爵连夺四命,想不劳而获,飞车贼屡次作案,对于他们,我们也要宽容吗?记住,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请你来评评我加的好不好?

《边城》教案(八年级必修) 第13篇

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边城>节选》选的是首尾两章,学生学的前提是要阅读整部作品,而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的是第三至第六章,我认为苏教版选得好,更适合高一学生的学习水平,更有利于完成局部内容的高质量学习。《边城》究竟应该当成小说学,还是散文学,很值得研究,因为从文体价值出发的教学更有实际意义。为此,我先做了一个学生的民意测验,尊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愿。我遵循的学习原则是学生没有预学就不授新课。

[问题提出]

如何学美文?借助人文环境和人物品质学出美来是学习难点,解决难点有两个抓手:一是文化含量,二是思维品质。美不只是语言,更在于人情。课前,我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个问题链,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品味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对联:雄黄驱瘴千门福,碧水竞舟十里欢。

这是一幅和什么节日有关的对联?端午节。今天我们来看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端午节发生了什么。

环节二:整体感知

选文写了几个端午节?请为第三至第六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第三章:端午赛船——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的人们紧锣密鼓筹备舟赛的热闹场面。第四章:邂逅傩送——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第五章:巧遇天保——上一年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舟赛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憧憬爱情——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引发了翠翠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边城》本来是一部小说,因为节选的这四章内容没有典型的完整情节,也无较大的矛盾冲突,结合语言特点,尊重民调意见,我们把它当成散文学。

设计意图:沉浸文本是学习的前提,整体把握文章要先从整体感知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入手。把握情节、概括事件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概括能力,也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在预学时,我已让学生对文体的选择进行了思考。

环节三:沉浸体验——古朴的风俗

1.赛船场面(第3节)

三个节日在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的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古朴。

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下文喝雄黄酒)——防蛇和蚊虫叮咬,有驱邪作用。

2.捉鸭子

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天保傩送两人皆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在水下就抓住了鸭子——热闹、开心、喜悦——人与鸭子的竞赛——个体英雄。

3.放烟火(元宵节)

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箄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军民和乐的集体项目——祥和欢乐的节日文化。

这些风俗和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有人称沈从文为中国湘西的“风俗画家”。教师板书:古朴风俗美(解读“朴”)。

设计意图:层进式风俗文化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习俗流程中做什么事和怎么做事的描述,更进一步诠释了节日文化的精髓——祥和欢乐。学习散文不仅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更要在思维深处见作者的构思艺术,以点带面,面上开花。不但见环境,见事,更要见人,见个人的精神品质,见群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环节四:品味感悟——淳朴的人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解读文本时请注意语言的钩挂关联,不妨从事件推究人物性格。

1.爷爷(顺带帮忙看渡口的那老人):善良——有同情心,淳朴——有责任心

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关心孤单老人)。

祖父就说想替他一会儿故意把翠翠留在河边,自己赶回来,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让老人看龙舟赛)。

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

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上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守渡)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不要钱)

“外祖父对外孙女的疼爱有加”也是一种责任心。

2.顺顺:淳朴(区分“淳朴”“纯朴”)——有责任心、善良——有同情心(乡情)

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乡情)

顺顺是什么身份的人?船总、船老大。与细微处见品质——爷爷、顺顺等一群人都具有质朴的共性。

教师板书:淳朴人情美。

3.翠翠:淳朴——通情达理,纯真——情窦初开

揣摩翠翠的心理——

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是翠翠诅咒爷爷吗?绝不是,那是什么?相依为命的深深的眷恋,血浓于水的纯真亲情——怕出事儿。

“大鱼咬你”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邂逅傩送时他说的这句话,潜台词是别掉到河里被鱼吃了。他说这句话是吓唬翠翠吗?不是,是一句“关爱”的话。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追问:祖父知道傩送说过这句话吗?)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明朗化。

翠翠念念不忘这句话,说明她有怎样的一种心理?

翠翠对傩送有好感了。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端午到了,傩送送翠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切!

翠翠对傩送不忘怀了(有情意了)——“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

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情窦初开——憧憬爱情。

设计意图: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就是说通过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风景就是人。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抓“待人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何、心理如何、性格特征如何”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多方位解析,尤其是细节之处的到位品味,更要注重从性格特征来品味人物的典型语言,品味出画外音和潜台词。

环节五:交代创作动机

边城人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思考、审美判断的过程,刘西渭先生称赞《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诗。

设计意图:进一步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世间自有真情在——人性本善!

环节六:布置作业

必做:1.了解沈从文其人;2.比较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边城》节选的特点和不足,写出理由。

选作:课外完整地阅读《边城》,给《边城情未了》诗歌写鉴赏文字,不少于300个字。

设计意图:读完作品再读作家这个人,有时可能比直接先了解作家再读作品效果更好,因为前者是带着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印证心目中的作家,而后者是人物先行的知人论作,不利于考查读者的推断能力。必做题是比较阅读,这是阅读的较高思维层次要求。给《边城情未了》写鉴赏文字是对阅读整部作品的引领,引导学生通读整部作品,因为读出“我”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自我反思]

借助说文解字解析了“朴”,辨析了“纯朴”和“淳朴”,深入解读了汉字文化,值得弘扬。抓牢文章关键词句来深入剖析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抓手。

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质疑:翠翠和顺顺两人的情感是否正常?可见学生已动了脑筋。教学要“目中有人”,既要有文中的“人”,更要有学习着的“人”。人性的美在于善待他人,人文教人求善。文中的所有人都做到了,我希望学习者也能传递善,努力做到心灵美。

[专家点评]

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实在、实惠,体现了曾宪一老师追求的“尚学·善思·求实”的教学风格。整个教学设计流程遵循“沉浸——体验——感悟——思辨”,课堂结构环节丝丝入扣,问题逐步深入驱动了整个课堂教学,精彩的对话演绎了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临近尾声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出新的问题,实属难能可贵——在语文课上发展学生思维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引导——点拨——开窍,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聪明的教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脑筋,有智慧地学,学出智慧。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体现文体核心价值的目标一个即可,不在于所谓三维的三个目标。

必修一第八单元训练(一) 第14篇

1. “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 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 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 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 “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这主要因为( )

A. 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B. 经济联系日趋增强

C. 国际局势趋向和平 D. 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3. 右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选入该馆展示的是( )

①《北大西洋公约》 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③勃列日涅夫手稿 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4.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北大西洋公约》

B. 《华沙条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5.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力量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6.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 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 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 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7. 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B. 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 是一个常数

D. 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8.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 )

A. 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 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C. 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 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9.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 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 “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10.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是( )

A. 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 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 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 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二、非选择题

11.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三

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1971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4年\&1988年\&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席位得到恢复\&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中国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当选为人权委员会成员\&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材料四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3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要作用。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

(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上一篇:培养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下一篇:2024年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餐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