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2024-07-18

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精选8篇)

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第1篇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送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一、建立完整幸福的家庭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往往生活的更快乐,更健康。完整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我是一名教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孩子,有不少有这样或者那样问题的孩子,纵观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大部分都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有的是重组家庭,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的父母离婚了,她被判给了爸爸,爸爸很少管她,继母又对她冷言冷语。久而久之,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情绪。在班级她十分内向,甚至有些自闭,不与同学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经过多次的了解与开导,她终于有了一些好转。她说她想以自杀的方式引起爸爸的注意,以此获得内心渴望的关爱。由此可见,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多么的重要。二、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

爱尔维修曾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严厉,更不能一味的放纵。正如我们种庄稼一样,不能不浇水,但是水浇多了,肥施多了,庄稼也不能成活。我们要掌握这个度。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话: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宠溺中成长的孩子,将来容易自以为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去广场散步,并给孩子买了一个氢气球。但是孩子没有握住氢气球,氢气球飞向了天空。孩子哭了,她的母亲对她说:“气球去天空中找他的妈妈了。”孩子听后停止了哭泣,还朝着气球摆摆手,说:“再见。”母亲的这种做法是最正确的。假如她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一个气球也拿不住!”那么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件事产生阴影,以后十分不自信。假如她宠溺的对孩子说:“别哭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孩子很有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犯错了不用承担后果。母亲的这种做法,既让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又没有给孩子留下阴影。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三、父母做好榜样作用

有一首歌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没错,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准则,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很难想象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父母会培养出一个勤快上进的孩子。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孩子的行为。

一天一位父亲来接孩子,随手把烟头扔到了地面上。孩子很奇怪的问爸爸:“爸爸,你不是告诉我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吗?”父亲很惭愧的捡起了烟头。有一句话是言传不如身教。没错,自己都做不到的,怎么可能让孩子信服地做到呢?四、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专家曾在一所中学初一年级新生家长中做过调查,许多家长由于这是一所普通中学而对孩子的期望一下跌了下来,甚至有些家长表示完全放弃了孩子。需知,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变化,会在言谈举止或者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试想,一个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完全不抱有任何期望,那他还会对自己有要求吗?还会督促自己努力奋斗吗?但有些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施加很多无形的压力。并不是所有压力都会转化为动力,压力过大会导致孩子对于学习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从而产生揠苗助长的效果。

当的期望啊都会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动力,而且并不让孩子感到过分紧张。

总之,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为给孩子创立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努力!!

家庭教育反思之一

《樱桃》,中国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智障妈妈的感人故事;《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国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智障爸爸的感人故事。不同的故事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却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爱与智商无关。

家庭教育中究竟什么对孩子的发展最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正常的父母?似乎这两个必备的条件在两部影片中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智障妈妈或爸爸照样可以教育出懂事、优秀的孩子,原因何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优秀儿童的作品,阅读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书中所讲的内容大同小异且都无一例外地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同小异的知识却被各种各样的家教书籍弄的纷繁复杂,让家长读来看似有道理却无从下手。在我看来,我们太过于强调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中一些本质的因素,如人性中的善良;我们太过于着重家长对孩子的外显化教育方式,却忽略了家长自身人格魅力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影片中的爸爸妈妈,虽然智力不及常人,但在人格方面甚至优于那些所谓身心健康的父母。也正是在这种纯朴善良品质的浸染下,父母不必刻意做什么,孩子已获益多多。

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第2篇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作 者:濮冰 王绍武 朱锦红 Pu Bing Wang Shaowu Zhu Jinhong 作者单位:濮冰,王绍武,Pu Bing,Wang Shaowu(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

朱锦红,Zhu Jinhong(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Illinois State Water Surve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Illinois,USA)

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第3篇

目前对于绿色住宅绿色营销的研究,大部分着眼于提高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倡导居民绿色消费,强调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的环保效果和利他性。这种宣传方式适用于那些既有环保意识又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他们愿意为绿色住宅的外部性支付溢价。

然而对于那些环保意识不太强,或者虽有环保意识但经济实力不强的人而言,他们不愿为其外部性支付溢价。但实际上,绿色住宅不仅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其内部收益也十分显著,让居民充分了解绿色住宅的信息可以增强他们的支付意愿。

为了研究我国居民对绿色住宅的了解程度及其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我们于2014年12月对北京市绿色住宅和非绿色住宅居民进行了问卷调研。

1 调研方法

我国在2008年开始正式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以下简称绿标)。我国的绿标等级从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3个等级,并按评价阶段分为设计标识(申报时间为施工图通过审查后)和运行标识(申报时间为建筑竣工验收后运营满1年),运行标识更为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建筑的实际运行节能效果。

在问卷调研前,我们首先进行了调研项目的筛选,选择了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三类绿色住宅小区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A(绿标三星级运行认证)、B(绿标二星级设计认证)、C(无认证,与项目A同为专注于绿色住宅的某知名开发商开发)。我们遵照区位临近、住宅类型相同、住宅特征相近的原则,依次选取作为对照的非绿色住宅小区:a、b、c。

我们首先在每类绿色和非绿色住宅小区各选两户人家,对其主要建筑室内环境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将其结果与经验最优值对比,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我们实地测试的住宅中,绿色住宅在温度、湿度、噪声和照度方面都显著优于非绿色住宅。虽然我们的样本有限,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绿色住宅的优势。

我们通过询问居民购买或不购买绿色住宅的原因,对LEED认证、绿标三星认证的了解程度、对这些认证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态度来分析居民对绿色住宅的了解程度。我们在告知测试数据前后分别询问居民愿意为绿色住宅支付的溢价,问题如下所示。

Q1(绿色住宅居民):若发现您购买的不是真的绿色住宅,您能接受最低数额为多少的补偿?□<100元/平方米□100-200元/平方米□200-400元 / 平方米□400-800元 / 平方米□>800元/平方米

Q2(非绿色住宅居民):若开发商想把您的住宅改造成绿色住宅,您愿意承担多少改造成本?□<100元/平方米□100-200元/平方米□200-400元 / 平方米□400-800元 / 平方米□>800元/平方米

Q3(绿色 / 非绿色住宅居民):如果您再购买新房,是否愿意购买绿色住宅?□否□是

Q4 :愿意比其他特征完全相同的非绿色住宅多支付多少?□<100元/平方米□100-200元/平方米□200-400元/平方米□400-800元/平方米□>800元/平方米

针对非绿色住宅居民的问题设计是从现有住宅改造和购买新房两个角度,以便相互比较和补充;针对绿色住宅居民的问题设计同样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因为考虑到直接询问支付意愿可能会得到偏低的结果,询问他能接受的补偿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他对绿色住宅价值的判断,以消除调研结果可能存在的偏差。

在受访居民回答相应问题之后,我们向他们展示实地测试得到的主要建筑室内环境指标,如图1所示,然后再次询问上面的问题。通过前后两次支付意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绿色住宅信息充分性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

2 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中,我们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其中绿色小区有效问卷205份,非绿色小区有效问卷258份。

2.1 居民对绿色住宅的认知程度

在调研中,我们询问绿色住宅居民:“您选择购买绿色住宅的原因”,询问非绿色住宅居民:“您没有购买绿色住宅的原因”,结果如图2所示。15%的绿色住宅居民表示购买绿色住宅时并不知道所买的是绿色住宅,分别有33%和24%的非绿色住宅居民表示未购买绿色住宅是因为对绿色住宅不了解和绿色住宅市场信息不透明。可见,在北京住房市场上居民对绿色住宅的了解有限。

居民对LEED认证和绿标三星认证的认知程度调研结果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无论是绿色住宅居民还是非绿色住宅居民,对于这两个认证体系的了解程度都很有限,熟悉这些绿色认证的比例都不超过10%。相对而言,绿色住宅居民对LEED认证和绿标认证的认知程度高于非绿色住宅居民。

居民对这些绿标认证的信任程度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绿色住宅居民和非绿色住宅居民中都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不确定,可见对绿色住宅了解不足使居民对绿色住宅及绿色住宅评价标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购房时,北京市居民对于绿色住宅的认识比较有限,对于绿色认证没有足够的了解,购买或者不购买绿色住宅较为盲目。

2.2 信息对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影响

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统计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中针对绿色住宅居民的问题为知晓不是绿色住宅时要求的补偿额,针对非绿色住宅居民的问题为愿意为绿色住宅支付的改造成本。图7是假设在购买新房时居民愿意为绿色住宅多支付的价格。在问卷中,支付意愿选项分别为<100、100-200、200-400、400-800和>800元/平方米,在统计时分别取100、150、300、600、800元/平方米进行计算。为了观察信息告知前后的支付意愿变化在统计上是否显著,我们进行了T检验,假设为H0 :diff(两者差异)=before(得知信息前的支付意愿)-after(得知信息后的支付意愿)<0。

由图6和图7可以得出,总体上,绿色住宅居民比非绿色住宅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更高。非绿色住宅居民在得知建筑室内环境测试结果后支付意愿有显著上升,在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可见居民了解有关舒适度提升方面的信息确实能显著提高居民的支付意愿。绿色住宅居民在得知建筑室内环境测试结果后支付意愿均值有所增加,但其上升的显著性水平不高。其原因可能在于绿色住宅居民虽然在购买时对绿色住宅了解程度也比较低,但是在入住绿色住宅后,通过自身体验,可以获得对绿色住宅舒适度提升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告知测试结果前后,其愿意为绿色住宅支付的溢价变化并不显著。而非绿色住宅中的居民一直缺乏对绿色住宅的认知,当其了解了我们的实地测试结果后,支付意愿显著提升。

注:居民愿意为绿色住宅支付的溢价(元/平方米)*、**、***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虽然绿色住宅的优势不仅有舒适度提升,还有电费、水费等费用的节约,但由于测试时间有限,我们没有通过测试获得绿色住宅费用节约的数据,在问卷调研中我们提供给居民的只是舒适度提升方面的信息,所以本文观察到的信息充分性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可能还会比实际影响小。

但是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也足以证明在目前我国的住房市场中,居民对绿色住宅的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尤其是在绿色住宅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居民带来的费用节约或舒适度提升方面。开发商在宣传时若仅仅以绿化率、小区环境等特点或生态宜居等单纯的口号作为宣传重点,缺乏真实可信的数据,很难将绿色住宅的特征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居民。

3 结语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北京的绿色住宅市场确实存在居民在买房时对绿色住宅信息了解不充分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居民对于绿色住宅的购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综合表6和表7,可知在告知信息后,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上升12.95%,尤其是非绿色住宅居民的支付意愿显著上升了20.79%。可见,由于开发商没有提供绿色住宅舒适度相关的信息,居民只能通过入住体验获得相关认知。而对于没有购买绿色住宅的非绿色住宅居民而言,他们没有获得绿色住宅舒适度相关信息的渠道。居民对绿色住宅的信息了解不充分,降低了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

在绿色住宅市场上,营销和设计、技术、施工、运营管理同样重要。开发商要重视对绿色住宅的宣传推广。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关于绿色住宅的信息,将有效提高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有利于开发商获得更高利润。当然,仅凭开发商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决定了居民对于信息的信任程度,以及最终愿意为绿色住宅支付多少溢价。因此,政府也应该制定绿色住宅性能指标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让开发商在宣传推广绿色住宅时有据可依,从而获得居民的认可。而且绿色住宅性能指标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也可以规避目前我国绿色住宅市场中出现的虚假宣传现象,让绿色住宅市场更加透明化,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绿色住宅的信任和认可,促进绿色住宅在中国住房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焕明.绿色住宅推广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住宅科技.2007.1

[2] .董丛.浅谈推行绿色住宅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建筑经济.2013.1

[3] .刘堂源周滔.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19

[4] .郭玉良.绿色住宅与绿色营销.中国房地产.2001.4

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第4篇

文/李永姜

人人都希望自己性爱美满,但再恩爱的伴侣也难免遭遇险情。据英国社会学家研究,人平均一生性爱4200次,其中会经历三个性爱危险期。只有正确认识和调整,才能顺利度过,与美好的性生活相伴到老。

初次性爱时期。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第一次”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性爱满意度,如果第一次性爱失败,今后出现性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会增加13%。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宏军指出,对男性来说,第一次性生活时可能由于紧张导致勃起困难,进而自我怀疑,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问题。对女性来说,动作过于激烈,易导致生殖器受损和疼痛,可能引起对性生活的抗拒心理,甚至引发性冷淡。

应对措施:初次性爱不仅指“第一次”,还包括从恋爱到性接触以及性生活整个时期。这期间应多了解彼此,体贴对方,有充分的前戏刺激,避免粗暴动作。在心态上,应谨记“来日方长”,不要期盼过高,心越急,越可能失败。此外,初次性生活的年龄不宜过早,否则身心都不成熟,更易出现问题。

生育时期。长达1年的孕期和孩子出生后接踵而来的压力,会给夫妻带来一场“性危机”,一些男性可能因为生理和情感需求而出轨。同时,女性生育后可能对性生活产生担忧,进而拒绝同房。

应对措施:婚恋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惠丽指出,首先,夫妻对孕期性生活要有科学的认识,避开危险的孕初期和后期,掌握好技巧,孕期也能享受性爱。其次,孩子出生后,夫妻要加强沟通,让孩子成为感情的纽带,并重视产后性生活的恢复。最后,生活再忙也要坚持性爱,必要时可以请长辈帮忙照看孩子,过过二人世界。

七年之痒期。英国婚姻家庭协会一项调查发现,婚后7-10年双方对性爱的满意度降到最低点。主要问题表现在:性爱次数骤减,对对方没有欲望;觉得性生活平淡,没有乐趣;发生婚外情;男性出现性功能方面的问题。

应对措施:双方要理性看待性爱平淡期,创造机会重找旧日的激情,千万不要相互指责。外出度假、尝试新花样、说出不满和期望有助于改善问题。总之,宽容与理解是这个时期夫妻间最宝贵的东西。只要双方积极面对,一定可以解决性爱难题。

胖人同房,姿势很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 姜辉 刘德峰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营养丰富,出行便利,运动的机会减少,肥胖人群也就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易造成关节软组织损伤,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肥胖还与性爱质量有关,甚至可能导致性功能降低、生殖能力下降。

性欲的产生与性激素分泌息息相关,而肥胖者的性激素分泌往往出现问题。国外曾有一项针对肥胖男性雄激素检测的研究,专家发现,肥胖男性的血浆睾酮水平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的男性。肥胖男性雄激素减少,雌激素增高,而较高的雌激素浓度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睾丸的睾丸酮分泌减少,因此性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如性功能低下,性欲、勃起、性高潮等可能出现问题。

对于体重偏胖者来说,首先,生活中要适当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其次,肥胖者在性生活中千万不要带着自卑心态,更不能因此拒绝性生活,要充满自信,正视自己的身体。再次,在性生活中,可以通过增加前戏、抚摸等增加性趣。体态丰满的人皮肤面积比常人大,这意味着能有更多的机会让自己享受抚触并兴奋起来,因此,肥胖者可以要求伴侣亲吻后背部、肩胛骨等处,加强对敏感部位的开发与刺激。最后,在性爱姿势方面也要做出一些改变。如果男性肥胖,性生活时采用男上位会比较困难,这时可以在女性的腰下放一个枕头,就能使插入更深、更充分。反之,如果女性较胖,腹部的赘肉可能影响同房姿势,这时可以采用后入式,或者在女性腹部下放个枕头,以支撑体重。

有远见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5篇

过年这几天在家里就是天天逼着父母去借钱,早已失望透顶的父母,这时候也不敢由着他的性子,因为他年龄还小,自己都养不活自己,结婚后怎么办?但是他就在家不吃不喝,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凳子。

可想而知,他父母的心应该如被刀割,都说养孩子不图孩子出人头地,但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点出息呢。

可是,孩子如今成了这个模样,难道父母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记得这个孩子10多岁的时候就来过我家好几次,同行的另外几个亲戚的孩子都礼貌而有规矩,但是他从来不理人。

只要有一点不顺他意,马上就赌气跑掉或者摔东西打人。那时候他妈妈从来不管,只在一旁说:“就是这个种,跟他爸一个德行,不要管,管不了。”

真没人管。

结果越发没人能管,连话都说不上。

如今有这样的结果,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只能好言宽慰这老两口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父母没有远虑,将来必忧。

有一句话说:“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虽然我们生养孩子,都不求孩子如何孝敬自己。但是当你老了的时候,走不动的时候,变得呆傻的时候,有一个照顾你的人,有足够能力照顾你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我有一个姨奶奶,还没70岁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就像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不会上厕所,必须用成人的纸尿裤。出门要牵着,入门要扶着,时时刻刻需要人照料。

但大家都说她福气好,要是儿子没出息不管她或者管不了她,那在老家农村那个小山上,怕早就走丢或者出问题了。

在大学教学的儿子将她接在身边,两口子亲自照料,就算苦点,也能撑住。

我们都说,如果不是当年姨奶奶拼死拼活把儿子送去读大学,如今哪有这样的条件来给她养老?这也算姨奶奶当年想得远,没有听信村里人的劝阻,也不畏困难,一心把儿子培养成才。

对父母而言,最怕的就是孩子想孝顺你,但是没有条件孝顺,要么是经济拮据,要么夫妻意见不合……

养孩子,总归要为之计深远,往往也是为己之计深远。

我们不能将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要为孩子的理想添柴加薪。

在孩子小的时候,原生家庭里的一切都充满神圣的意义,勤劳朴实的父母带给孩子朴实的劳动观念;爱慕虚荣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物质至上;喜欢不劳而获的父母让孩子过早地去计较眼前的小利。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当年考试上了二本线,但是他父母说卖手机能发财,读书没用,结果他听了父母的话。他爸妈是我们那有名的牌鬼,压根儿就不想给儿子凑那份学费。后来小伙子在镇上开了一家手机店,想好好做点事。起初的生意不好,后来父母觉得这样挣钱太慢。又要他养猪,结果没有技术,全赔进去了。

鼓捣了一年又歇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干脆就不做了。原本一个有远大前途的孩子,最终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谁说这不是父母的错?

在孩子人生的重要路口,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难免不出岔子。谁的人生没有几个贵人和受益一生的导师呢?

很多父母就想,那不是提倡给孩子包干吗?

非也!

引导和包干,就在度的把握之间,养育孩子本来就在于管与不管之间的智慧。

你如果觉得自由的散养,不管不问就是遵循天性,是正确的育儿方法,那现实会给你重重的一巴掌。

因为我致力于孩子们阅读推广,所以接触的父母比较多。

重视阅读的父母基本都理念一致,肯定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

但是不重视孩子阅读的父母各有自己的托词。比如说怕孩子看坏眼睛。

比如说我的孩子不喜欢书,就喜欢玩。

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已经够聪明的,没必要去读。

我还见过一个特别奇葩的理由: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奶奶看到她给孩子阅读就不高兴,说这样做会增加孩子大脑负担,怕把孩子累着了。

而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就是:孩子需要自由的玩耍,需要从玩中释放天性。

所以我一个朋友曾跟我说:“我女儿三岁前不要读任何书,我只要她好好玩就行。”

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觉得遗憾。

还记得以前一个同事跟我们说,有一位妈妈跟身边的人说:“我儿子在12岁前,我都不会给他购买任何课外的图书,根本就没必要去读,在学校孩子已经读得够多了”。

当时我们的反应也是很不解,天啦!这个妈妈竟然让他的孩子在12岁前的阅读世界一片苍白,觉得教科书已经足够撑起孩子最宝贵的童年阅读时光!

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如果哪个培训学校说马上给孩子提升几十分,那就大把大把的钱交上去也不吭一声。

当孩子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老师说孩子的作文还是写不好。

孩子的某一门功课还是拉后腿,这时候才拍着脑袋后悔,前面那几年自己都干嘛去了?

在培养阅读习惯最好的头三年里,你给孩子买各种益智玩具,或者依着孩子的天性,爱泥巴就天天揉泥巴,不爱书就从不给孩子接触书本。

后面几年,孩子一门心思爱游戏和电视,你觉得大家都那样,没事。

其实你不知道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就是这一步又一步的错过,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

因为你从来没有远虑,所以终究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说实话,哪个孩子天生就爱书如痴呢?

往往只有尝到了书本的美好味道,在父母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进入阅读的殿堂。

当有了这个开始,之后的一切都好说了。

美国图书馆学会倡议“从出生就阅读”(born to read)。

日本提倡“亲子阅读”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书20分钟。

英国的教育研究专家发现: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阅读绘本的宝宝,上小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比同龄人优秀。

父母的作用显而易见。

我真的不希望在街拐角那破店里打麻将的妈妈带的孩子只认识麻将,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童年里,能读更多的课外书。

父母没有权利剥夺,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让孩子的童年阅读经历是苍白无力的。

往往是那些陪孩子一起跑着,努力学习着的父母,最终将孩子培养成才,变得优秀。

什么样的陪跑?

比如孩子的英文不行,自己也不行,那就陪孩子一起学一遍。比如那些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定律,孩子不懂,那就一起过一遍。自己所长,让孩子受教。

自己的缺点,在陪伴中改掉或者收敛。孩子所长,发现并且培养。孩子的缺点,帮孩子一起改掉。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做起来真考验人呐!

不管如何。

苏轼的一生 第6篇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0]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12]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13]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4]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15]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17]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15]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13]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13]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18]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19]

2主要成就编辑 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22]

绘画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 第7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朝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蝶恋花》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首流传千古的《蝶恋花》,其实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出了名的大才子,礼部考试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力赏识,殿试中,得到了宋仁宗赵祯的称赞,成为新科状元。

当年苏轼的父母为了避免苏轼兄弟俩进京考试后,会被京城中的官宦富商选上乘龙快婿,就在进京前为他们兄弟办了婚事。

当时苏轼才18岁,他的新娘名王弗,16岁,那时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苏轼心里想,自己连人都没有见过,光凭媒人介绍就结亲?不行!我得去看看。他悄悄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王弗,约他在王家后花园的墙外见面。

王家离眉山二十多里,骑马一个时辰便到。苏轼见绿水逶迤的王家苑外,园门紧闭,只听见墙内传出少女嬉笑之声。他登上高处,往园里一看,见几个年轻女子在打秋千,不知其中有无王弗,更不知未来的妻子会不会开门与他相会......时值暮春,从园内探出墙头的杏枝上,依然是红花凋落,成荫的绿叶丛中,缀满了蚕豆大小的以幼果。溪边柳林的花絮正随风飘散......不知是惜春的伤感,还是对未婚妻子不来赴约的失意,苏轼心里不觉生起一丝酸溜溜的惆怅。他没精打采的往回走,一路上,清风习习,乳燕翩翩,溪边坡上,碧草如茵,心中又升起一种清新的快意。回到家,他便作了那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然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几句,却总能越过苏轼与王弗,想起王朝云。

苏东坡有三个妻子,一个最爱的人。

三个妻子都姓王,最爱的一个人的姓苏。

他的妻子的名字依次是: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他最爱的人的名字,不可考。每个神气完足的人物的心底萦绕的那些甜蜜,总是那么隐晦而迷蒙,叫人望眼欲穿也捉摸不透、看视不清。只知道那位女子是他的堂妹。正因如此,东坡才未能娶此伊人。设若那个女孩子不姓苏,我实在想不出东坡娶不到哪一个聪明秀丽的女子。因为,聪明的女子总会爱上东坡的。或许他的堂妹才真可谓是“苏小妹”,美丽端方,机灵聪慧。而传说中嫁给秦观的那位苏东坡的亲妹妹,则纯粹是捕风捉影,胡编乱造而来。堂妹最终嫁给了柳仲远,名不甚大,才不甚高,品行端正,清贫一生。她比颠沛流离的东坡早逝,香消玉损之际,东坡心如刀割,不顾年高体衰,往坟头吊谒,作祭文一首。以前东坡也写过两首诗给她,但平常视之颇不易解,因为那实在像倾吐衷情、表达爱愿的情诗。

再说他的妻子。苏东坡颇有女人缘。当然这里不是讲他的风花雪月史,而是说,东坡的一生颇受女人的理解及照顾。除了三个妻子,他所侧身的宋朝中,有两(三位?记不清了,懒得查)位皇太后都曾在他受小人排挤之际努力保护过他。女人最能理解男人,当苏东坡受到这么些女人的眷顾及帮助时,这些女人是值得尊敬的,她们不啻为“巨眼英豪”,而东坡更值得夸赞,只有他这么样的人,才具有让很多优秀的女人理解的能力。

王弗是东坡的结发妻子。也是东坡的姨家表妹。不知娶了表妹却不能娶堂妹的东坡在结婚的时候有何感想,他那时只有18岁,可能由于年轻气盛,未能留下诗文。幸而王弗颇有才华姿容,且知书达理,明晓事体。所以,在旷达豪放的东坡和生人晤谈时,总有王弗在“垂帘听政”,因为事后她能告诉东坡要不要和他见面的这个人深交。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王弗:“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可惜红颜易老,王弗在26岁时归西,苏轼将之安葬在母亲坟旁,并在那里种植了3000株松树。十年后,39岁的东坡写下了那首悱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死后三年,东坡和王润之结婚。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期间东坡要为死去的父亲苏洵居丧。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打小就佩服姐夫的文采风流,并且她也有一个对东坡五体投地的哥哥。于是,因父母双亡有了婚姻自主权的东坡在润之哥哥的张罗下,和润之结了婚。这时候,东坡大概是32岁,王润之20多岁。王润之温柔贤惠,不比王弗善于识人,她事事迁就东坡,默默地支持苏轼度过了他一生中坎坷不已的二十多年。其间,东坡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槛:乌台诗案。但是,王润之在死时也享尽了尊荣,因为那时正好是苏东坡被重新启用,且官居三品的时候。王润之有一个风光的葬礼,更重要的是,东坡死后和她葬在了一起。王润之对东坡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她在杭州时为东坡纳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妾。

这个小妾就是东坡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她12岁时即被王弗收纳。在王弗死后,东坡将之扶正。朝云比东坡小了近三十岁,但还是比东坡早亡,在四十岁左右死于疫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王朝云对东坡的理解程度: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之后,东坡为纪念朝云在西湖边建“六云亭”,并写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东坡晚年对佛法情有独钟,朝云亦是,且被东坡称为“天女维摩”。

东坡虽有娇妻三人,却都红颜薄命,让人唏嘘。

但如果,我们假设王弗能伴东坡终老。或许,在这位精明的夫人的匡助下,东坡的人生路途就不会那么崎岖了。而路途一旦平坦,也许就没了那隐藏在诗文中的极致之美。

幸耶?哀耶?

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在时间的广淼之湖上泛舟的东坡,或许不会这么看,这么想。

知心知意的红颜知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 王弗 王弗 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王弗去世十年后,在密州的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苏东坡为她写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去世三年后,苏东坡续娶了王闰之,是前妻的二堂妹,她性情温顺,对王弗的儿子苏迈视如己出,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深得苏东坡敬重。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如果说王弗努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1)“蝶恋花·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曹树铭《苏东坡词》以为作于苏轼密州时期:“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李世忠则以为作于苏轼黄州时期。张志烈则以为作于苏轼定州时期。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则以为作于苏轼惠州时期的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年谱》:绍圣二年乙亥,先生年六十,在惠州。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游白水山。三月十九日自嘉佑寺迁居合江楼;《纪年录》、《年谱》、《总案》均失载,朱、龙二氏不编年。按:《冷斋夜话》与《林下词谈》均云朝云在惠州常歌此词(《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冷斋夜话》:“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岭),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林下词谈》姑无论,《冷斋夜话》作者惠洪与东坡同时而稍晚,其言或不误据。果如此,当作于惠州时期或更早。因乙亥为东坡在惠州所经第一春,暂编于此,以俟详考。”邹同庆、王庆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则亦以为作于苏轼惠州时期的绍圣二年:“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春,作于惠州。案:朱本、龙本本词俱未编年,曹本有注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州事,如《冷斋夜话》云:‘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案,此处有误。朝云死于惠州,东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词谈》亦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花记》卷一下、《词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词当作于贬官惠州期间。又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诗文中惯用词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州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诗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词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州。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词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

(2)“花褪残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3)“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4)“绕”,元本注“一作晓。”(5)“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6)“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7)“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时,曾收侍女朝云,时年十二,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随他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直至惠州。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度过了无数艰难岁月,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据相关文学资料记载,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请朝云唱《蝶恋花•春景》。朝云歌喉婉转,满目噙泪。苏轼就问:“朝云为什么这样伤心?”朝云回答:“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更不能成声,自此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此后,苏轼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人唱此词。全词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上阕“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是说,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这里,词人描绘了一片暮春景色。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既交带了地点,也通过“燕子”和“人家”来增添了暮春时节的活力。“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棉”即柳絮。意思是说,柳絮漫天飞舞,芳草无际。“柳絮”和“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最易撩人愁思的意象。芳草总是那样无情的延伸远方,柳絮却又纷纷扬扬飞舞,最易勾起思念之情与惆怅之感。词人用了一个“又”字,不但暗示了词人谪居此地已非一载,而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岁月无情,悲从中来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春色无边,芳草茂盛。这里,词人不但用青青芳草渲染了暮春时节的“乐景”氛围,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词人化用了《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以此表明了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的深层意义。这是词人苏轼豪放、洒脱的表现,更是词人的无奈之举。词人“以乐景表哀情”,真是倍增其伤感。

据有关资料记载,朝云唱此词至“枝上柳绵”句时,感受甚深,情不能自抑。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是词人苏轼的人生感悟,表现出词人年岁如秋而壮志难酬的叹惋。“伤春”是朝云的人生体验,是朝云对青春如残红飘絮无情的感叹。

下阕“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重在伤情。“消”即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意思谁说,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多情的行人惘然若失,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墙”喻指隔离物。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但从深层次看,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似乎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即美人)不正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屈原在《离骚》中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喻指理想中的人,即楚王。然而,词人却“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最终落得贬谪岭南的下场。因而,“多情却被无情恼”实际上暗示了词人嘲笑自己的多情,一心一意为朝廷,最终被打击流放,来到这偏远的岭南还想到朝廷,真是增加了无谓的愁苦。

禅宗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8篇

一、苏轼与禅宗

苏轼在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 他在《子由生日, 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纂盘为寿》诗里写道:“君少与我师黄坟, 旁资老聃释迦文。”这说明他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 阅读佛经。苏轼家乡附近的成都、乐山、峨眉山, 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唐宋时期的四川, 佛教已很发达。北宋971年, 太祖遣高品内侍张从信往益州 (今成都) 雕刻《大藏经》, 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 完成, 这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官版《大藏经》, 即《开宝藏》 (亦称“蜀藏”) 。另外, 家庭的影响也使苏轼很早就接触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父亲苏洵也喜与僧人交往, 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云门宗圆通居纳和宝月大师惟简。亲友中也多佛教信徒, 因此苏轼从小便对佛教耳濡目染, 又多与僧人交游, 自称“少时本欲逃窜山林, 父兄不许, 迫以婚宦, 故沽没至今。”[1]P1820不过, 苏轼真正了解佛法, 喜读佛书, 是在凤翔签判任上受王彭启发而开始的。“嘉祐末, 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 字大年, 监府诸军。居相邻, 日相从也。……予始未知佛法, 君为言大略, 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 使人不疑, 予之喜佛书, 盖自君发之。”[2]P1965在任杭州通判时, 他经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 “百忧冰解, 形神俱泰” (《海月辩公真赞》) , 并和禅僧大量交往, 以至“吴越名僧与吾者十九” (《东坡志林》) 。

元丰二年 (1079) 六月, 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在狱中饱受折磨, 几致丧命,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能签书公事, 这对于政治上满怀抱负的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乌台诗案”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在黄州的五年, 他更加用心习禅, “日往安国寺,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 求罪始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 染污自落, 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3]P391事实上, 他是想用禅宗思想作为身处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解脱被贬的内心痛苦, 可见此时, 禅宗已对其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 (1085) , 苏轼得以回朝, 任中书舍人。元祐二年 (1087) , 官至翰林学士。因与旧党意见不一, 又和洛党分歧日重, 自感无法在京师安身, 被迫请求外任, 再次通判杭州。绍圣年间, 新党再度执政, 宋哲宗清除“元祐党人”, 苏轼在政治上再度受到打击, 屡遭贬谪, 最后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后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三年后又由惠州流放到儋州。

晚年一贬又贬的坎坷仕途经历, 使他的思想更趋近于禅宗。在惠州时, 他在《和庐山圆通慎长老》诗中说:“大士何曾有生死, 小儒底处觅穷通。偶留一吷千山上, 散作人间万窍风。”诗中表现出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被贬海南时, 禅宗思想仍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禅宗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 对其思想主题的影响

苏轼出身寒门, 生活接近下层人民。又因其人生经历的曲折, 使他对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他诗歌的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普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但禅宗的苦空观, 使他很多作品在描写苦难的同时又带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元丰二年 (1095) 在惠州所作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 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 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 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 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 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 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 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 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另外, 禅宗对苏轼作品思想主题的影响, 是通过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来实现的。禅宗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如梦、随缘自适、乐天知命这三个方面。而相应的, 他的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主题。如“过眼荣枯电与风, 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 观色观空色即空。” (《吉祥寺僧求阁名》) , “回头自笑风波地, 闭眼聊观梦幻身。” (《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 , “再入都门万事空, 闲看清洛漾东风。当年帷幄几人在, 回首觚稜一梦中” (《送杜介归扬州》) , “旧游空在人何处, 二十三年真一梦” (《送陈睦知潭州》) , 等等。

(二) 对其创作观念的影响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 并不是说对语言文字排斥, 而是说文学创作不能受文字的束缚, “随手拈来, 都成妙谛”。苏轼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在创作中开阔思路, 勇于创新。他的文章大气磅礴, 读来使人荡气回肠, 他的诗“以议论为诗”, 他的词突破了以往“诗庄词媚”的传统, 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 由专写男女恋情、羁旅愁思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的随缘自适, 又有“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 一枕相思泪” (《蝶恋花》的凄凉愁思;既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念奴娇》) 的豪放旷达, 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 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 的缠绵婉约。

不仅在内容上, 在形式上苏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表现在词体方面的创新。第一, 隐括词。隐括词指隐括前人诗文入词, 苏轼的隐括词能做到不离原作而又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且又能做到符合词体音律和谐的要求。如改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哨遍·为米折腰》, 又以韩愈诗《听颍师弹琴》写成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使其成为隐括词的代表作。第二, 回文词。回文词其实只是士大夫的一种文字游戏, 但是苏轼所作的回文词, 却体现了他很高的文学造诣。如《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 颗珠挥汗凝云火。琼暖碧纱轻, 轻纱碧暖琼。晕腮嫌枕印, 印枕嫌腮晕。闲照晚妆残, 残妆晚照闲。”第三, 集句词。集古人诗句成词, 除了向人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外, 怕也有文字游戏的成分。苏轼词中有《南乡子》三首, 是集前人诗句而作。如第二首:“怅望送春怀 (杜牧《惜春》) , 渐老逢春能几回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 花满楚城愁远别 (许浑《竹林寺别友人》) , 何况清丝急管催 (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吟忘断乡台 (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 , 万里归心独上来 (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 景物登临闲始见 (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

(三) 对其艺术风格方面的影响

首先,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苏轼形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朴实、幽深清远的艺术风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于元丰二年 (1079) 的端午节在湖州所作。“肩典任所适, 遇利机流连。焚香引幽步, 酌茗开净筵。微雨止还作, 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 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 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 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 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 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 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 孤灯同夜禅。”前四句“焚香引幽, 酌茗开筵”, 如实描写了诗人在寺中游览的经过。下面接着又描写湖州五月的景色:细雨蒙蒙, 时下时止, 寺院的小窗, 清幽妍丽。透过寺院的小窗望去, 四面围山, 如同身处盆中, 草木茂盛。忽然登上塔的最高层, 眼界突然开阔, 包罗大千世界。“眼界穷大千”与“盆山不见日”互相对比, 微雨、小窗、盆山、草木, 清新自然, 深沉可喜。“大千”、“卞峰”、“震泽”, 旷荡所便。正因为“深沉既可喜, 旷荡亦所便”, 这种顺应机遇的思想影响, 所以诗人才能“归来论所历, 耿耿清不眠”, 才能同“未寝道人”深夜在“孤灯”下谈禅。整首诗清新、自然, 质朴。

其次, 苏轼以禅入诗, 以禅入词, 创作出富有禅机理趣的诗词。我们熟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告诉我们一种禅理:人只有处在物外, 才能真正看清此事物。这和禅宗提倡“不受理障所蔽”是同一个道理。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表面上看是说西湖不管晴天雨天, 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的。但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外物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是和我们的内心相一致的这样一种情趣, 而这种情趣同禅宗的“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物物、时时皆具佛理的境界”如出一辙。

元丰七年, 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 途经泗洲, 浴于雍熙塔下, 所作的两首《如梦令》, 可以说是以禅入词的代表: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 尽日劳君挥肘。轻手, 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 且共肉身游戏。但洗, 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据传说雍熙塔下藏有释迦真身, 因此在词中, 苏轼就将“心净无垢”的禅理巧妙地借用于词中, 抒发自己不受世俗污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感受。

三、结语

信奉佛教的家庭环境, 一生与禅僧频繁交往, 使苏轼在潜移默化中向佛参禅。而坎坷的仕途经历, 人生遭际, 以及他独有的文人才子的丰富的情思、秉性, 最终使他选择了禅宗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他对禅宗的信仰, 并不仅仅停留在表层, 而是表现在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体察与反省中。也正是由于禅宗理论的影响, 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呈现他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与王庠五首.其一[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卷60)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王大年哀辞[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卷63)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黄州安国寺记[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卷12)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上一篇:老师的工作鉴定下一篇:建党100周年主题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