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2024-07-24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精选6篇)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第1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必:没有必要)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不必:没有必要)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第2篇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

B.至杀不辜人也.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辜:罪 明:表明 如: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葬之徒①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①慷慨得志之..A.B.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出①夜,缒而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C.D. 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 .

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4.对于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长于臣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B.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笑于大方之家①吾长见①将焉取之..A.B. 疑,忠而被谤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信而见②郡之..

若而叹曰百,以为莫己若者①望洋向①闻道..C.D.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向②策之不以其道..

7.对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③且贰于楚也 ④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⑤肇锡余以嘉名 ⑥亦以明死生之大 ⑦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⑧以其无礼于晋 ⑨予羁縻不得还 ⑩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1设九宾于廷 12我之谓也 ○○

11○12/⑥/⑦⑨ A.③④⑤⑧⑩/①②○

11/①②○12/⑥⑦/⑨ B.③④⑤⑧⑩○

11/①②③○12/⑥⑦/⑨ C.④⑤⑧⑩○

11/①②○10○12/⑥⑦/⑨ D.③④⑤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不能容于远近....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⑥诡踪迹,草行露宿 ...

⑦戍卒叫,函谷举⑧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⑨道中手字自抄录 ...

A.①③⑦/⑤/②④⑨/⑥⑧B.①④⑧/⑤/②⑥⑨/③/⑦

C.①③⑦/②⑤/④⑥⑨/⑧D.①④⑧/②⑤/③⑥⑨/⑦

9.与“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目似瞑,意暇甚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骂 .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函:用棺材收殓 暴:显露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悲哀 .

11.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往,到)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取消独立性)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敢以烦执事(拿)..

阙秦以利晋(来)以乱易整,不武(凭借)..

C.以其无礼于晋(它,指代郑国)共其乏困(代使者)..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失其所与,不知(自己,自己的)..

D.(秦军)乃还(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竟然)..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12.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B.若入前为寿(你).

仿佛若有光(好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如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为).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此).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却).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择善而从之(表承接).

13.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对).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跟,同).

良曰:“长于臣。”(在).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给).

失其所与(结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

C.子亦有不利焉(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盘盘焉,囷囷焉(语气词,表陈述)..

D.且贰于楚也(并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却).

14.下列加点的多义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宁许以负秦曲(违背).

决负约不偿城(承担).

秦贪,负其强(倚仗).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信者效其忠(效仿).

C.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辞别).

D.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卮酒安足辞(推辞).

朝辞白帝彩云间(告别).

15.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B.徒见欺(白白地).

徒以吾两人在也(仅仅).

C.顾吾念之(本来).

相如顾召赵御使(示意).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D.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万事如意(顺着,遵从).

16.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窃为大王不取也

C.而君幸于赵王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7.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C.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君少长?

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曰:“孰与(项伯)君少长?”

B.(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D.竖子不足与(之)谋!

答案:

1.A.因:依靠。

2.D解析: 都是代词,„„的人。A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B项,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

3.C解析: C项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4D解析: ①介词,对;②介词,比;③④都是介词,在。

5.B解析: A项,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大方:古义为大道理,文中指懂得道理的、内行的;今义为不计较或不吝啬财物,(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D项,约束:古义为信约,今义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B解析: A项,都表被动。B项,①代词,代土地,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动词,面对,②连词,假使;D项,①名词,道理,②名词,方法。

11均为状语后置句;①②○12均为宾语前置句;⑥⑦为省略句;7.B③④⑤⑧⑩○

⑨为被动句。

8.B

9.选A。A项中的“意”与例句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想着,想到”。B项的“意”解释为“用意”。C项的“意”解释为“神情”。D项的“意”解释为“想法”。

10.C哀:惋惜。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第3篇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此句课本注释多有讹误, 原因在于注释者没有注意到此句为对文结构, 两小分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对应的语法功能相同, 词汇意义相同。

课本35页注 (25) “能水”:指会游泳。能, 善、会。不够准确。“水”应指出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游泳”。利用对文的辞例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利足”之“利”为“善于”、“擅长”之意, “足”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课本35页注 (22) “利足”: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 亦即“能言善变”之意。 (《古汉语大词典》2084页) 另外, “利足”古又作“利趾”, 《汉语大词典》第2册638页正解做“善走”。

同页注 (21)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注 (24) “楫”:桨。上古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 一般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谓御车就是御马, 所谓乘马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 是必须拉的, 当时的马是专门用来拉这种车的。古时候提到车和马常常是“车马并举”,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 蔽之而无憾。”上古之人并不单独乘骑马匹, 否则哪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呢?可见, 把“舆马”分训为“车子和马”是不妥的, 当释为泛指车辆。另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版) 2037页将“舟楫”译为“船和桨”, 泛指船只。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句常见三种译法:

第一种,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80页注 (24) :教给他书,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教给他书”语不成辞, 还像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将“习其句读者”译为“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 也是曲解“句读”的意思。

第二种, 人教版第二册教参168页:是教他们 (读) 书,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第三种, 苏教版第一册37页注 (24) :教他们读书, 学习书中文句。

对比这三种翻译, 不难发现, 苏教版将人教版和教参各取半截, 合成一句, 殊不知, 其截取的恰恰是人教版最不恰当的部分, 不要说翻遍辞书找不到把“书”解释为“读书”的例子, 即便有, “习其句读”又该如何解释呢?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意不是重复了吗?

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 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 这里的“授”用的是本义, 即“授予”、“给予”之意, “授之书”即“授之以书”, 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 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因为过去塾师的教学就是把书交给学生, 让他们标点、诵读文章, 讲求“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 韩愈才说这种人“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课本37页注 (26) “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不”, 同“否”。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或”翻译准确, 这里的“或”非无指代词“有的”, 而是时间副词“有时”。二是没有讲清楚这句话采用合叙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句序应该是:不知句读, 或师焉;不解惑, 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如何断句, 有时要向老师请教;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时却不向老师请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课本38页注 (9)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此注不妥。按“不齿”:不与同列, 不能同列。表示极为鄙视。详见《古汉语大词典》1614页。《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 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 谓齐列如齿。”《诗·鄘风》:“淫奔之耻, 国人不齿也。”“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又《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三年不齿。”孔传, “罪轻, 故退为众人, 三年之后乃齿录。”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

同句“其可怪也欤”, 38页注 (11) “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参考书62页译为“这不是很奇怪吗!”此句从标点符号到翻译错误甚多。其一, 本句应为感叹句;其二, “其”在此句中作加强感叹语气的副词;其三, “可怪”应译做“值得奇怪”。故本句可译为:“真值得奇怪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课本38页注 (22) :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传, 传记, 解释经文的著作。注释以“传”为“传记”, 误。“传”即传注, 解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此义项并见于《古代汉语词典》227页、《古代汉语大词典》224页。参考书62页译为: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是。

《赤壁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课本84页注 (3)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此注似不够准确。《古汉语大词典》1483页引《释名。释天》:“望, 月满之时也。月大十六日, 小十五日, 日在东, 月在西, 遥相望也。”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大月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七月为大月, 十六为望日, 本文“既望”则应为七月十七日。

客有吹洞箫者。

课本无注, 参考书148页译为: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不妥。本句为定语后置句, 当译为: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课本仅注“周郎”, 参考书译此句为: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均译为判断句, “西”、“东”看成名词作状语, “望”是向远处看。并误。此句主语应为“赤壁”, 即后面的“此”指代的对象。“西”、“东”均为方位名词, “望”为“对着”之意。此义项见《古汉语大词典》1608页, 该书并引《洛阳伽蓝记》卷三“其寺东西南北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故此句应译为“赤壁西边对着夏口, 东边对着武昌……”

舳舻千里。

课本85页注 (16) “舳舻”,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此注让人费解, 什么叫“首尾相衔接的船只”?世上哪有这样的怪船?据《古汉语大词典》2307页:“舳舻”: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颜师古引李斐曰:“舳, 船后持舵处也;舻, 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可知“舳舻”原分指船尾和船头, 泛指船只。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颜师古注文中的“前后相衔”, 解释的是“舳舻千里”, 非“舳舻”之谓, 课本注释者不加详察, 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本85页注 (19) :与鱼虾作伴侣, 与麋鹿作朋友。不妥。此句为对文结构, 鱼﹑虾为两种动物, 则麋鹿应分训为麋和鹿。

渺沧海之一粟。

课本85页注释 (2)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将“粟”解释为“小米”不妥, 因大海与米粒并无内在联系, 将二者放在一起相比, 不合情理。查《古汉语大词典》2219页“粟”条第四义项。“粟”: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用例正是本句。又《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用大字典》 (中华书局版) “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可见, “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 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第4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5篇

一、解释加点的字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以资政殿学士行

5、但欲求死, 6、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7、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8、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9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10、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11、如扬州, 12凡三百里,

13间以诗记所遭, 1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15、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6、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7、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19、去今之墓而葬焉 20、按诛五人

21、谈笑而死 22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2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4、蹈死不顾

25、视五人之死 26、忠义暴于朝廷

27、发其志士之悲哉 2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9.焉用亡郑以陪邻 3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2因人之力而敝之

33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34. 吾其还也

二、通假字指出并解释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臣死有余僇 4、敛赀财以送其行

5、独五人之曒曒 6、共其乏困

7.失其所与,不知

三、词类活用 指出并解释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2,道海安、如皋

3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 4,去今之墓而葬焉

5、其疾病而死 6、缇骑按剑而前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9、人皆得以隶使之 10、亦以明死生之大

11、安能屈豪杰之流 1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3. 越国以鄙远 14. 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四、古今异意 指出并解释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穷饿无聊,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6、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7、颜色不少变

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9、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第6篇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

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

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

非利足也。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上一篇:柏树的作文怎么写下一篇:餐饮服务单位意见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