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2024-08-18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精选9篇)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1篇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学习有 感

周六早上准时在山西少儿频道观看了于丹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节目,听了讲解甚是感觉豁然开阔。节目提示了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且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做为家长,同时也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看到长期来重智能、轻人格的各类学校的“应试教育”,颇感担忧与迷茫。从于丹教授的讲解中,让我在故有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下找寻到一种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要培养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格思想与观念,我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感知自我价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让孩子在完成所有事情的同时,善于主动发现,激发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并享受到其快乐之处。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力所能及方面锻炼孩子动手、动脑和想象力,培养孩子互动、合作的精神。尤其在小学阶段,要从基本的生存能力与人性教育上,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引导,不是模型式的雕刻。把孩子当做朋友,让她们认识到自我存在和对生活的态度,开发其思考的能力。

二、让孩子懂得付出与回报,学会融入社会。“人性本恶”,小孩子生下来就知道要奶吃,就知道索取,这是没人

教过的。但当她的意识形成后,做为第一个接触的社会对象--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意识指导。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创造机会和任务让孩子懂得她所得到的不易,同时更要让她知道父母及别人也是需要关心的,让她体会付出的幸福与温暖感。要教育她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把孩子当成大人,不娇惯纵容、有求必应,培养她们判断事件的能力,学会融入别人、融入集体,逐渐甩掉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做起,不刻意地给她们创造优越条件,让她们以朴素的心态去看待和做好每件事。

三、培养和增强孩子的抗挫折心理。做为是独生子女,纵然少不了家长各种期望及呵护。从家庭到社会后,会突然感觉他们不会和人交往,反而带给他们挫败,更严重的是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应该多给孩子思想文化,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同时带给自己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自身价值的发现,去克服逆境,并实现自我的修复和蜕变。

通过学习于丹老师的讲座,作为家长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

好的人格老师,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对于孩子们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功课!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2篇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那是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一点体会和呼吁。

今天有幸和儿子一起观看了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的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看后感触颇深。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记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师发了一张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时间,那个频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并写观后感晚上,么么在网上搜了一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看了起来,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吧!

《论语》有一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一个人了解一种知识,这只叫知之者;比知之者高级的叫好之者,他有爱好、喜欢钻研、肯投入;比好之者更高级的叫乐知者,生命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所以有时我老是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么多,好累呀!因为我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投入进去,写作业的时候,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写作业中,当然觉得很累。

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呢?就是因为在家里跟父母说习惯了。比如,我在学校下课跟同学玩的时候,老是脾气暴躁,说话有时不好听,所以很多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加我的原因。

最后精彩内容请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二)

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

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

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性从不放弃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性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性”。

学会爱——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爱,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勇敢的承担爱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爱。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三)

星期六早上,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收看了于丹导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谛听大师的足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的心灵,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讲座中,于丹导师首先讲了如何培养孝心,并举了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这个事例,让我们明白尽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紧接着,于丹导师又用一个“仁”字诠释了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业,更需要阅历和人格;最后,她寄语孩子们要象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升华自己,成全社会,创造未来。

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研究 第3篇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和成因

1、理想缺失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当今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却让我们感受到不能承受的沉重:有的学生认为人生无意义,以“游戏人生”为人生宗旨,有的同学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小小年纪就盲目拜金,还有一部分过早的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有的女生把“嫁给有钱人”作为人生目标……,多数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没有理想,盲目度日,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目标。1

2、道德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被调查学生中没有说过谎话的仅占0.48%。孩子的心本应该是纯净的天地,单就上面的数字来看,仅有的一块净土已经被污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意识变得越来越匮乏;礼仪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收发短信、随便说话、下课不让老师先行的现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让人无奈;上网时间过长、访问不良网站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荒废学业,心理脆弱,甚至误入歧途。

3、人格缺失的原因

家庭原因: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接触集体或者社会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另外,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促使一些孩子过早成熟,剥夺了孩子的童真;学校的原因:2学校过于重视分数的压力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同时由于对成绩的过分追求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导致知行脱节现象;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同时社会上一些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社会现象也使青少年陷入迷茫,失去自我。

二、青少年人格教育策略

当前,有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智力开发”转为“人格培养”,纷纷把人格教育作为其他教育的基础。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格教育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和完善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细致性的特点,他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系统工程,实施方法也多种多样,具有多变性。因此,青少年人格教育工作应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

1、激发青少年对人格进行自我构建的意识

根据教育自主性和能动性原则,调动学生的自我选项和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影响着构成人格品质的种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青少年自身对于人格构建的主动意识,教育者要努力激发青少年其进行人格构建的意识,帮助他们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人格建设的方法很累,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唤起青少年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

2、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

构成人格要素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又是现代人格建设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健全人格的理想前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体现着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同时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信仰和情感,培根说:“知识塑造人的性格”,4由此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尤其是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意教育教学中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促使青少年人格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3、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格教育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要历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要想抓好青少年人格建设,就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系统化和一体化。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努力为青少年的人格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责任感等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玩呢应当深入研究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规律,优化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搞好青少年人格教育工作。

摘要:青少年的到的人格对于青少年的才终于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对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进行研究, 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志毅.旅游心理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 2009, (19)

[2]吴轶冰.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4)

[3]陈文君.非智力因素理论与素质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 1999, (01)

[4]吴春晴.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02)

思想政治课与青少年理想人格教育 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2-01

人格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指标。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为了适应如此复杂的社会,必须对青少年的人格进行教育,如此才能让其适应社会,被社会所认可。

一、相关必要性

1.1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联系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让中学生培养出良好的人格特征。这是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常识的基本教育,促进了中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政治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范畴的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针对其内心的不同特点,对其人格的形成给予指向性指导。如果忽略了人格教育,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意义,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是人格教育的的基本前提,是中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1.2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需要关注

中学阶段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处于较为关键的地位。中学生各方面正处于急速成长状态,心理世界的变化更是起伏巨大,比如开始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生理上的变化等,都会对中学生的人格造成巨大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必须将人格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之中,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有一个稳固的心理世界,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出心理保障。中学生未来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步入社会,而当今社会的形势已经较传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情况和新思想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建设,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适应,只能被社会淘汰。因此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用实际行动达到这个目的。

1.3人格教育是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观念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得到了重要体现。进行人格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其素质进行全面提升,进而达到让其终身受益的目的。其实质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内容渗透到教育之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具体显化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让学生培养出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形成心系社会、心系国家的高尚品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2.1教学目标错位

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中学阶段,侧重点几乎全部集中在理论知识和初级技能的掌握。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思想的不断入侵,整个社会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两点分别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我国的现有教学方式仍然向传统倾斜,因此对知识的学习是教育的重点,知识的记忆是教学目标,因此要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转换为不仅仅是获取一些政策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还要受到思想教育。

2.2教学任务布局不科学

教学过程中,大纲起到的作用是知识脉络的梳理,但是这也使得教学的步骤已经被事先安排妥当,以至于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和顺序都被固定好了。如此,不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实质上老师也并不是课堂的主导者。如此,只能使思想政治课教育呈现僵化趋势。

2.3教学手段单一

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学手段仍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新型教学方式的冲击下,教师会利用投影仪等新型设备等进行教学,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新型教育器材在课堂中应用的次数并不多。很多学校都为此进行了不小的资金投入,但是相关的教学资料过少,导致课程能用的材料不足,而相关课件的制作十分复杂,耗时费力,进而使其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2.4教学方法不合理

思想政治课理论多、逻辑性强,对抽象思维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顾着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够高。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原则,忽视了现实规律,轻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因素。种种因素都使得学生的地位无法得到提高。

三、相关对策

3.1知识与思想融合

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堂思想政治教育课都会有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其彻底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因此,在每堂课上都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观察,弄清学生思想中的负面因素是来自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然后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原理进行指导,让学生的思想中萌发出对良好人格形成有利的因素。

3.2知识与品德行为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并非学习的好坏,而是要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检验的。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和情感的理解,还要做到实际的践行。将相关课堂理论知识与品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切实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切实促进意义。

3.3思想政治课与理想信念相结合

理想本身就是抽象的,无形无影,中学生对其认识难以深入,如果教师无法达到课堂知识与理想信念相融合的目的,就很难让学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建立起的相关观念也只会是残缺不全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性格,赋予其高尚的情怀,让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最终形成理想的人格。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課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人格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激励的竞争,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本文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进而得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曦.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张煜.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人格教育[D].苏州大学,2010.

[3]王立英.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人格教育之对策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第5篇

周六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

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二、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

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全天还难。

简单的一个道理: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

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6篇

殷都区曲沟镇南曲沟小学五二班

范泽林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演讲,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走别样的路”这方面的内容。

讲之前,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三个煮着沸水的锅,第一个锅,放入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放入一个生胡萝卜;第三个锅,放入一把干茶叶。水煮开了,第一个锅了的生鸡蛋,变成了心硬皮薄的鸡蛋;第二个锅里的的生胡萝卜,变成了软软的一块;第三个锅里的干茶叶,他放进锅里前是最轻最丑的,但是,在沸水里,他舒展看来了,不改变了自己,还把这锅沸水变成一锅香茶。”

这锅沸水就是一个社会,社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他不可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一个人就把这锅沸水变成温润的温泉。第一个锅里的生鸡蛋,他比喻着在社会里浮沉久了,连心肠都变硬的人;第二个锅里的生胡萝卜,他比喻着社会中的老好人,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以领导为先的人;第三个锅里的生茶叶,他比喻那些学会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我们的思维态度决定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决定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就决定了我们的事业、生活甚至命运。有时候在社会的舞台里我们不一定能改变这个社会适应自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我们的观念。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7篇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8篇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人格魅力,青少年,人格教育

人格是我们经常提到或用到的一个词语, 其含义如何, 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概而论之, 人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它主要指人品;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它主要指人的个性特征, 包括人在气质、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等方面与他人不同的特点。[1]毋庸置疑, 一个人的人格好坏直接影响其成长及日后的作为,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 青少年人格教育已经已倡导多年并得到了高度重视。

领袖的人格品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毛泽东的人格最为丰富多彩, 光彩照人。当然,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所处的时代已完全不同了。新的时代给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用毛泽东同志的成长历程, 特别是青年毛泽东的人格成长轨迹, 来影响和塑造当代青少年的人格,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懈求知, 积累走向成功的优势

(一) 毛泽东:“读书是我一生的爱好”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 敢主沉浮, 敢遏飞舟;是伟大的战略家, 能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除此以外, 更值一提的是:他还是独辟蹊径, 超越前人的理论家, 是被后人称为“奇雄”的诗人, 是“毛体贯古今”的书法家, 是留下无数妙语, 令我们回味、赞叹无穷的语言艺术大师。在某种程度上, 与革命家、战略家相比, 我们更愿意把毛泽东定位成一位能诗善书、才华横溢, 胸中自有万卷书的大学问家。

从青少年时期起, 他就奋发向上, 刻苦用功, “从早到晚, 读书不休”, 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

1、爱惜光阴、博览群书。

毛泽东八岁开始上学, 先是读《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蒙学普及读物, 接着是《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礼记》等四书五经。这培养了毛泽东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湖南一师读书时, 他每天起床很早, 简单洗漱和做完运动后, 便迅速进入教室自习, 上课时总是端坐静听积极思考, 认真做笔记, 课余时间不是进图书馆、阅览室自行阅读, 就是找老师和同学交流学问, 即使在晚上熄灯铃响以后, 在茶炉室或走廊里那微弱的灯光下也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毛泽东这种爱惜光阴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假期也是从未改变的, 他边参加劳动边读书, 还笑称其为“轮换休息”。除此以外, 毛泽东并不拘泥于教科书, 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由于当时经济拮据, 买不起新书, 就买旧书或向老师、同学借阅, 借抄。毛泽东读湖南师范头一年的课堂笔记《讲堂录》, 其中凡《诗经》, 先秦诸子, 楚辞, 汉赋, 《史记》, 《汉书》, 唐宋古文, 宋明理学, 以及明清的思想家或文学家都有涉及, 此外有许多处是议论历史上的政局和人物。

2、注重持之以恒。

毛泽东认为人格的完善和学问的长进有赖于“积累”。在一师求学时治学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持之以恒, 积久成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夫善积而成者也。是故万里之程, 一步所积;千尺之帛, 一丝所织。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 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诸子学问, 铢积寸累而得之。苟为不蓄, 则终身不得矣。”由此可见, 学问要想达到博与精, 必须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3、不死读书,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嗜书如命, 但从不唯书是上。他从不停留在空读书本中的大道理上, 而是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他不单注重读“有字的书”, 更注重读“无字的书”, 到社会实践中、人民群众中去学习, 毛泽东历来反对读死书, 死读书。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的课堂笔记中就有这样的话:“闭门求学, 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 则汗漫九垓, 漫游四宇尚已。”[2]正是基于这种在青年时期就形成的难能可贵的思想, 才使毛泽东学到真正的知识, 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才有了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 把其与中国革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 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使人获得知识, 进而转变为学识, 学识能使人脱俗。在培育青少年人格时, 一定不能少了读书这个行之有效的渠道。读书, 能改变人的一生, 如性格、爱好、秉性、气质、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等等。只有多读书, 读好书, 并且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意识、思维、让思想变得丰富和成熟起来, 说话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不俗, 从而超凡出众。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渊博知识的青年人, 会散发出一种儒雅的风度。

渊博的知识是人格修养的前提。学识的素养不是短时期可以装模作样的假象, 而是贯穿于生活每个细节的自然流露。青少年应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 阅读能使青少年学到规范优秀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 各种人物故事和优秀思想品行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启发作用。书, 就如同一剂良药, 可以治疗各种心智缺陷。早在16世纪, 英国作家培根在《谈读书》这本千古名作中就提出了“读书补天然不足, 经验又不读书之不足”的著名论断。不同的书籍, 各有其专能, 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历史使人明智, 诗词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 逻辑使人善变。青少年正处于记忆力和精力的旺盛时期, 更要珍惜时光, 与书为友。毛泽东曾说:“我想我也许深受这些书的影响, 因为我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3]这里所说的“易受感动的年龄”正是美好的青少年时期。

二、崇高理想, 明确人生奋斗的目标

(一) 毛泽东:“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志向。古往今来, 凡是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无不具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1910年秋, 十六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和书籍, 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来学习, 曾抄录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立志求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正是国家和民族陷于危机, 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年代。外敌铁蹄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饥寒交迫, 这一切都震撼着青年毛泽东的心灵。十九岁时, 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看着地图, 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民疾苦, 他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 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可以看出, 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多么宽广的胸怀, 多么坚定的决心啊!

毛泽东主张青年人就要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追求, 要多关心国家和天下大事,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他说:“我的朋友和我只乐意谈论大事——人的性质, 人类社会的性质, 中国的性质, 世界、宇宙!”毛泽东的理想始终是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理想和改造旧社会, 建立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推动下进行的, 后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坚持不懈地为其奋斗一生。

(二) 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远大的人生理想, 是奋斗的巨大动力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同人生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现实可能的想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 是人力量的源泉, 是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 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 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远大的美好的人生目标能吸引人为实现它而奋斗不止, 每当你懒惰的时候, 它如同清晨叫早的闹钟, 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当你懈怠的时候, 它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 令你重新神清气爽;当你灰心的时候, 它如同振奋的鼓声, 给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梁启超认为:“天下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 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成为豪杰的远大志向, 具有成为一代英雄的希望。”这里所说的“志向”和“希望”就是远大而高尚的人生理想。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轨迹向我们表明, 能否做一个成功之人, 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有无志向, 志向来源并不一定看他年少时是否真的有成就大事业的气质, 而在于他有没有成就大事业的方向和一颗相信自己, 永不退缩的心。人一旦有了远大而高尚的人生理想, 便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 同时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奋斗拼搏。

三、磨炼意志, 坚守“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

(一) 毛泽东: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

青年毛泽东认为, 青年人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种精神是必须大力提倡的, 那就是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4]要做到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做到的。

毛泽东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吃苦耐劳, 愈挫愈坚的性格。他六岁起, 就在田间劳动;八岁到十三岁在私塾读书时, 课余时间也要帮助家里放牛、砍柴、挑水, 做些零星活;十三岁到十五岁, 常年参加劳动, 他从早到晚辛勤工作, 从不偷闲。经过劳动锻炼, 毛泽东不但掌握了各种劳动技能, 增强了体质, 而且磨炼了意志, 吃得下苦头。他很赞成孔门弟子的“安贫乐道”精神, 在《讲堂录》中曾写道:“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 “安贫者能成事”。生活上毛泽东从不计较, 在长沙读书期间, 吃最简单的饭菜, 穿最朴素的衣服。学习上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本领, 他有时到第一师范后山的妙高峰上看书, 叫做“静中求学”;有时又到人声嘈杂的城门口去读书, 叫做“闹中求静”。

最值一提的是毛泽东顽强锻炼身体, 刻苦砥砺意志。青年毛泽东认为, 没有健康的体魄, 顽强的毅力, 将来则无法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他提出了“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大丈夫独患无身耳, 体强心强, 何事不可为?”等著名论断。他经常游泳、远足、冷水浴等, 尤其是冷水浴四季从不间断。毛泽东认为其一方面可促进血液循环, 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可培养勇猛无畏的气魄和战胜苦难的精神。是的, “体强”的最终目的是“心强”, 通过这些体育活动, 促进了他顽强意志的形成, 为他以后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大显身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历史证明, 确实如此。

(二) 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坚忍的意志, 是锻造优秀人格的加油站

洛克说:“培养意志力最好是在青少年时期。人在这个时候心胸最为开阔, 最能接受有益的思想, 最愿意接受磨炼, 在这个时期, 每一次重要行为都会对未来生活产生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此时不磨炼意志, 塑造人格, 更待何时?在人生的刚起步阶段, 磨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横下心来, 努力的挖掘, 便会从中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正如古语所告知后人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坚毅的人犹如沉静的屹立于山间的巨石, 经历世间的磨难而透射着智慧的无畏的力量:一种傲视困难、挫折, 足以摧毁任何失败的力量。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会一马平川,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失败, 痛苦和困难,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免疫力来应对这些坎坷时, 坚忍的意志不是会住助我们一臂之力吗?当代的青少年不能只做温室的花朵, 我们要像青年毛泽东一样, 活跃在烈日下、风雨中, 勇敢地迎接困难和考验, 磨炼坚强的意志, 锻造优秀的人格。

毛泽东同志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 也是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5]学习和体会青年毛泽东的成长道路, 对培养当代青少年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青少年要汲取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精神, 在其巨大人格力量的感召下, 不断严格自律, 使自己“能充栋梁之任”!

参考文献

[1]李彦娅, 王珂.毛泽东的人格风范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4) P34.

[2]戴木才.毛泽东人格[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 8 P232.

[3]斯诺 (录) , 汪衡 (译) .毛泽东自传[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 9 P6.

[4]莫志斌, 覃卫国.青年毛泽东人格思想影响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J].道德教育研究, 2007, (5) P80.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古典诗文 青少年 人格教育 语文教材

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除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文反映了诗人的高尚人格,人文精神丰富、文化内涵深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诗文的艺术形式,并将古典诗文与当今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人文智慧,完善学生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从而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一、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培养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重视人格教育,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以诗文为教材的传统历代传承,中国诗学传统承载着世代传扬的东方文化,滋润着历代学子的精神生活。古典诗文经典是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其中大量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佳作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质培养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积淀,是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和民族道德品质、思维习惯的总和。深刻的思想、广阔的胸襟、诚实的品质、忠贞的信念以及操守、格调、情怀等,不但符合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价值取向,对推动当代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国民教育发展创新也有重要意义。

二、在古典诗文中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受时代环境影响,当代青少年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容易习染轻靡、颓废等不正之风,无法形成健康上进、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把精力浪费在沉溺于网络游戏、斗殴、酗酒甚至吸毒、犯罪之上。应建设清新、刚健、高尚的文化以唤起青少年正向情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古典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养成健全、优良的心理素质,具备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笔者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教材第四版、第五版中的古典诗文篇目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就青少年人格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树立使命感与责任心,激发爱国热情

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首要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广开渠道、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课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作为示范,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领悟艺术真谛和人生要义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而非仅仅遵循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机械地分析解剖作品,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如第五版上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蔺相如所表现出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胸襟开阔让人难以忘怀。教师在分析蔺相如形象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舍生取义。他自告奋勇,送璧到秦,巧妙地完璧归赵,且冒着头颅与和氏璧“俱碎于柱”和“就汤镬”的危险,义正词严地廷斥秦王。二是自强不息。他在渑池会上威逼秦王,斥退秦臣,同秦国君臣针锋相对,体现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是有仁爱之心。在本国内部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对廉颇的欺辱一再忍让,终于感动廉颇,两人“卒相与欢”共同对敌,体现了“成人之道”。蔺相如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强大的秦国与横暴的秦王勇敢地进行斗争,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人格教育最为生动感人的素材。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坦诚开阔的胸襟

在许多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李白是唐代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儒家的入世思想使他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道家的出世思想成就了他崇尚自然和豪放不羁的性格。第五版上册《行路难》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著名诗篇,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坎坷后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诗人仍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学生可以在《行路难》的阔大气势里,领略到诗人尽管备受排挤,却始终以满腔热情地去拥抱整个世界的旷达性格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结合诗人坎坷的一生,领略人世的风风雨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结构。

3.挖掘审美因素,熔铸审美人格

审美要素是人格力量的必有之义,人格要素中理应包括审美要素。古典诗文中审美要素客观存在不容置疑,下面主要从审美角度对这个问题予以阐述。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多方面的,韵律美、情感美、意象美、自然美……诗文中体现出的美感对学生人格中审美力量的构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在诗文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审美力,才能逐步形成个人的人格审美结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第五版上册苏轼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古今,雄浑苍凉,气势磅礴,昂扬激越,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哲理于一体,给人以动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把学生带到那如画的江山,引向那久远的回忆,去感受沧桑的历史,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从而受到深刻的启迪和陶冶。又如第四版下册白居易《琵琶行》采用多变的比喻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的境界。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运用想象去进行再创造,再现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景,把外在的语言通过想象、感受转换为内心形象,深入到诗歌意境中,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被选入教材的古典诗文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财富。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底蕴、陶冶心灵情感、完善道德操守。

总之,在古典诗文人格教育中,教育者应力求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青少年学生在追求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以使命感和责任心作为原动力,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保障,用浩然正气涤荡心胸,从而铸造自己刚健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张相乐,彭先桃.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4]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视华新.素质教育文库·人格系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生物假期作业参考答案下一篇:ios开发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