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导学案

2024-05-13

报任安书导学案(精选6篇)

报任安书导学案 第1篇

《报任安书》学案

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王飞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蝼蚁

箠楚

诎体

槛阱

圜墙

强颜

暴肌肤

占卜

缧绁

愠色

倜傥

羑里

髡刑

劓刑

刖刑

绛色

魏其

赭衣

贪生恶死

没世

孙膑

剌谬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及以至是

(2)被箠楚辱

(3)其次剔毛发

(4)幽于圜墙之中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今义:

②下流多谤议

古义:

今义:

③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

⑤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

⑥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虽 仆虽怯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②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退而论书策

③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

欲以究天人之际

仆以口语遭此祸

④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卒就死耳

⑤道 不得通其道

然此可为智者道

伐无道,诛暴秦

⑥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

用之所趋异也

⑦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重为乡党所笑

⑧通 通邑大都

通古今之变

通其狂惑

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戳,岂有悔哉?

(6)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三、思考探究

1.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四、课后巩固 填空。

①《史记》又称

它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体例分,,总共

篇,52万余字,鲁迅对他的评价为。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五、课外拓展

1.请以司马迁的事迹为例来阐述下面的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

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报任安书》学案参考答案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nǎng 蝼蚁lïu

箠楚chuí诎体qū 槛阱jiàn圜墙yuán强颜

qiǎng暴肌肤pù

占卜bǔ缧绁lãixiâ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羑里yǒu髡刑kūn 劓刑yì刖刑yuâ

绛色jiàng魏其jī 赭衣zhě

贪生恶死wù

没世mî

孙膑bìn 剌谬là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2)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3)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4)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②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③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⑤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⑥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意气:心意,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

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发愤:发泄愤懑

今义:决心努力)4.一词多义 ①虽 仆虽怯懦(虽然)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

②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表转折)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表转折)退而论书策(表承接)

③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目的连词,来)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来)仆以口语遭此祸(介词,因为)

④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义)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承受)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⑤道 不得通其道(名词,主张,思想)然此可为智者道(动词,说)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道理)

⑥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⑦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⑧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

俯仰,应付,周旋

思考探究

1.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 司马迁列举了文王等人的事迹,并且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先贤们,他们也是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他们才德杰出,命运坎坷,但他们并没有消沉,而是发愤有所作为,给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的甚至不朽的东西。作者正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从这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也流露出作者顽强的战斗精神。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活着要追求生命的意义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节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填空。

①《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它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体例分

本,表,书,世家,列传

总共 130 篇,52万余字,鲁迅对他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③略 课外拓展

1.请以司马迁的事迹为例来阐述下面的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司马迁一心为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令后人敬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是他“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支柱。司马迁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最终完成巨著《史记》。她的精神将被后人永远铭记。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机遇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机遇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机遇是山石,孕育着宝藏,只要你肯锤炼。

报任安书导学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司马迁为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的精神和崇高的生死观。2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熟记通假字,巩固相关的文言句式。3.把握纵横捭阖、笔法雄健的特点。

4.学习本文瑰丽优美的文辞,增强锤炼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对司马迁受辱不死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前预习】

一、字形字音检测

曩 者

阙 然

蝼 蚁

箠 楚

槛 阱

枪 地

绛 候

缧 绁

剌 谬

强 颜

羑 里

将 相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1.其次诎体受辱。2.其次剔毛发。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4.见狱吏则头枪地。

5.及以至是。

6.及罪至罔加。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思垂空文以自见。

9.放失旧闻。

10.则仆偿前辱之责。

1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三、指出活用词语并解释 1.孙子膑脚。

2.以污辱先人。

4.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5.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6.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7.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8何足贵乎 9韩非囚秦

10若望仆不相师 11衣赫衣,关三木 12退而论书策

诎 体

桎 梏 圜 墙

楮 衣

囹 圄 倜 傥

剖 符 沉 溺 占 卜 .

钳 奴

愠 色 暴肌肤 .

13请略陈固陋

1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四、指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6.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五、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

2.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3.念父母,顾妻子。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5.下流多谤议。

六、重点翻译句 .

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七、问题探讨

1、为课文中没有翻译的部分试着翻译。

2、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对此持何观点?

3、作者就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4、体会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作者介绍:要求看注释①并根据预习,说说“我所知道的司马迁”(略)

三、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书,就是信的意思。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人。他在任益州刺史时曾给司马迁写信,要司马迁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便利条件(司马迁出狱后,为中书令,是宫廷中的机要官员)“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答复,到任安因戾太子事获罪被判腰斩,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郁积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决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四、通读、感知、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引导学生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2学生诵读,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第4-6段的译文。(详见教参)

4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投影打出)

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4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榜样。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文中没有翻译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解题。

读后了解此段交代写作《报任安书》的原因,一句话带过。

三、解读第二部分(2、3自然段)

1.学生大声朗读,读后提问:这一部分内容很多,作者想向任安表述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

明确: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揭示受辱不死的原因。

进一步提问: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并作解释。学生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提问:作者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课文第三段,用课文中原话回答并作

解释。

学生答: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学生如答“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也予以肯定)。

3.教师启发: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认为的“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学生快速阅读、概括、列出纲要,和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予以肯定。

明确:苟活一:自己并非出身豪门,太史令只是近乎占卜和祭祀的官职,受的是十种不能忍受的耻辱里边最严重、最令人不堪忍受的宫刑。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出身低? 明确:“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剖符丹书”是皇帝给功臣的凭证。“剖符”,分开两半的符信,皇帝和功臣各拿一半。“丹书”,即丹书铁券,皇帝给功臣的誓词,以铁为契,用朱砂写成,作为后世子孙免罪的凭证。“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此处作者是说自己地位低,死神很容易降临到自己头上。

4.学生齐读“太上不辱先”到“最下腐刑极矣”一节,要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被箠楚”,被,遭受。箠,通“棰”,木杖。“婴金铁”,用铁圈束项。婴,缠绕。明确:苟活二: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提问:怎么理解“刑不上大夫”这句话? 让学生讨论,从下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刑罚不会用到大夫身上。但从“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可知,它不是说士大夫即使触犯法律也不会对他们用刑,实际上这是在劝说士人宁死不辱,要在法网加身前就自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也是强调这个意思。

教师引导:其实,何止一般士人,古今的王侯将相法网加身后受辱的也大有人在啊。

5.请同学们齐读“且西伯,伯也”到“殆为此也”一节。

提问: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怎么解释,它跟哪句话相照应?

这句话等于说,如不能在法网加身前自裁,过后的命运就不掌握在你手中了,你不可能不受辱,从正面讲,就是“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王侯将相尚且如此,作为一般士人的司马迁不更应该自裁吗?

6.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三段,看看作者认为的“苟活三”是什么?(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讨论,然后将意思补充完整。)

明确:苟活三:有人因为贪生恶死,顾念父母、兄弟、妻子而忍辱苟活,但作者“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又不顾恋妻子,“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却不自杀。

7.提问:前边劝人宁死不辱,后边又讲自己忍辱不死,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

原因:司马迁受到的是最让人感到耻辱的宫刑,按常规他应该自尽,但他不愿受

辱还要受辱,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不得已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阐明了他的生死观,要死就要死得”重于泰山“,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忍辱。越是渲染耻辱之深之重,越突出了司马迁为理想不惜受辱行为的可贵。这种身处逆境为实现理想而不怕受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司马迁以自己的人格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丰碑。同学们要有在逆境中不弯腰的精神,才能够成就大业。

(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身处逆境,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例子。比如在北海持节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在贬谪中一直为民造福的苏轼。)

四、教师总结:

文章层层铺排,列举出了一组组本该自杀的理由,让读者觉得作者唯有一死,才能无愧士人。此时笔锋一转点出了忍辱不死的理由,真可谓曲笔表意,纵横捭阖,笔法雄健,一唱三叹。(板书:纵横捭阖,笔法雄健)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4、5两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解读第三部分(4、5自然段)1.指定学生读第4段,读后概括大意。

段意:说明名著的作者都遭受了惊人的苦难,才产生了“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愿望。表明自己正是要效法他们发愤著书。提问:“倜傥非常之人”是什么样的人?文中具体指哪些人?

明确:指卓越特殊的人物。倜傥,超逸、卓越。非常之人,特出不凡的人,文中指发奋著成名著的周文王、孔子、屈原等人。2.学生齐读“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到“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弄清“拘”(囚禁)、“厄”(困厄)、“厥”(才、就)等词的意思;当堂背诵这一节。

思考:作者引述古代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

从“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思垂空文以自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引述这些例子来自比,赞颂这些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是为了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同时将这种逆境中写作的意义扩大开来。司马迁所总括的古人著书的经历,概括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文章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和不平之后的发愤之作。也是这些作品能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3.提问: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不朽的作品的诞生与此相似?(如曹雪芹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情况下,完成了那“悼金惜玉”的《红楼梦》,它以其茫无际涯的生活容量和无物不备的百科全书品格,令二百年来的读者叹为观止。)

三、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1.概括该段的大意。

明确:说明了《史记》的成书过程、体例以及完成了《史记》之著述,“偿前辱之责”。

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的常识。

2.提问:哪句话点明了完成《史记》的目的?并翻译。明确: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进一步提问:哪句话表明了完成《史记》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明确: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表明作者的态度,忍辱不死是为了著《史记》,做一名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史记》的完成使司马迁洗清了耻辱。此时,字里行间虽然含有书成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苍凉之感慨,催人泪下。

四、解读第四部分。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概括该段的大意

明确: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已明,强调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五、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六、关于本文的艺术成就

让学生通读全文,深刻领会文章主旨,然后总结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1.纵横捭阖,笔法雄健(见第一段的分析)2.瑰伟奇丽,文辞优美。

司马迁是一位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在修辞、节奏、音韵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与思想情感的表达相配合,本文的文辞优美动人。作者善用排比句,如列举了十种不能忍受的耻辱,尤以受腐刑为重;九个著名的“王侯将相”受辱的例子在极力劝人宁死不辱,渲染了受辱的恐怖。名著作者在逆境中完成作品,则揭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排比句的手法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历史材料和民谚俗语的恰当运用,则使文辞显得奇伟宏富而又生动活泼。

七、布置作业

《报任安书》读写教学探究 第3篇

如果把这句话应用在读写结合方面, 也就是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腹有诗书, 气质自会文雅;博学多思, 学问自会深远。同时,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对阅读材料的精髓进行搜集、加工、对比、分析, 才会写出言之有物、有个性有创新的好文章。例如, 《报任安书》是高中文言文中比较难懂的一篇, 但也是了解司马迁横遭腐刑之后抱定信念顽强写作《史记》的最好文本。教学此课, 我在读写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品读文本, 感知文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人生遭遇大灾大难之时, 是选择痛快地死去, 还是选择艰难地生存?在讲授《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之初提出这个问题, 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疏通文句, 让学生写出译文的前提下, 我提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

1、李陵之祸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根本原因吗?

2、古人讲究“士可杀而不可辱”, 遭受奇耻大辱, 司马迁为什么选择忍辱偷生?他的偷生与后主刘禅的被俘偷生有何不同?

3、《史记》创作过程中, 是什么促使司马迁十年如一日, 在牢狱之中完成这部巨著呢?

通过文本感知和师生讨论, 首先明确第一个问题, 李陵之祸只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导火索, 作为太史令, 司马迁秉笔直书历史而不惜触怒当朝皇帝汉武帝, 才是他获罪的根本原因。接着, 明确第二个问题, 遭受奇耻大辱, 司马迁毅然决然地选择忍辱偷生, 是为了完成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 这是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也是他彪炳史册的唯一手段。与后主刘禅的被俘偷生不同, 刘禅是乐不思蜀, 司马迁是“将以有为也”。最后明确第三个问题, 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而“发愤著书”, 可以说, 是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使他宁可把牢底坐穿, 也要完成巨著, 这才是最强大的动力!

三个问题解决后, 司马迁秉持正义, 忍辱负重, 永担伟大使命的高尚精神便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引发共鸣, 抒写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 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 急躁是不成的, 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 种种习惯养成了, 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叶先生所说的“实际生活充实”, 指的就是写文章需要的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深刻理解。

在《报任安书》中, 最重要的话题就是“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以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当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我趁热打铁, 给学生提供了几篇关于司马迁人物热评的文章, 以及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感悟 (生命是宝贵的,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 他就可以说, 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 让他们读后以“我心目中的司马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有了对教材文本的认知感受, 有了当代作家对司马迁的评价感受, 有了世界名人的生命启迪, 这些文本自然也会与学生自己的认识产生思维的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们迅速下笔, 洋洋洒洒, 写出了不少佳作。我在每班评选出十篇作品, 张贴在教室壁报栏, 其中韩国兴同学的一篇作文《精神的力量》荣获全市作文比赛一等奖。

附获奖作文:

精神的力量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高一五班韩国兴

人的躯体可以消亡, 但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 永放光芒。

———题记

我从小习文学字, 对于生命, 也深知开不得半点玩笑。这次无辜入狱, 是因为如今李陵降胡之后我的口无遮拦, 还是因为往日我忤逆圣上秉笔直书?我无法想象。

先前仁慈的天子如今龙颜大怒, 让我卧于这阴晦之地。地上阴凉潮湿, 到处散发着腐草的气味, 冰凉的墙壁和不透半点阳光的铁窗, 像是在暗示我的命运。

自裁的念头在心底泛起涟漪, 它可以为我留一个清高的名节。但我为什么要死?

看着那阴凉的墙壁, 不觉间如同看到了若干贤哲的踪影, 他们又何尝逃过铁窗的命运。但他们的事迹却足可成就一部史书。“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是我前半生的梦想, 是我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历经那么多的挫折仍不低头, 因为我相信, 这本书足以成就我的一生, 哪怕我现在受天大的苦。

今天, 狱官来宣读了皇上的旨意, 语言很简单明了, 却让我的內心几乎崩溃。我分明看到众狱卒听到“接受宫刑”时脸上忘形的笑, 那刺耳的笑声始终回荡在我的内心。或许, 此时此刻死是唯一的解脱。

当狱卒饮酒取乐之时, 我用衣衫擦了擦那堵墙, 想让我的生命终结在这阴凉的墙上。

但我感到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拦着, 昔日那“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铮铮誓言还在心头挥之不去。

顿时, 我感到头脑出奇的清醒。我发现, 我不能死, 因为我的精神追求足以撑起我的躯体。

是啊, 人的一生只有区区几十年, 当你平庸地死后, 你的儿孙或许给你上一炷香, 然后又各奔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 后人不会铭记你。要想有所作为, 就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 吃尽世上所有的苦头, 成为世人尊敬的先人, 让你的精神照亮万代心灵。

于是, 我默默地受刑, 默默地忍受世人的冷嘲热讽。

风从我的鬓发间吹过, 没有一丝留恋。我从容地向人生的远处迈去, 轻松而洒脱。

我知道我选择了什么, 我也知道失去了什么。要想问我这一切值不值得, 我的躯体在啜泣, 我的精神却异常坚定。

当我重新拿起了那枝笔, 我发现双手无比强劲。于是, 我又蘸蘸那带着我的耻辱和鲜血的墨汁, 去写那照耀千古的文字。

通过这次读写结合的有益尝试, 学生既欣赏到“品读文本, 感知文本”带给他们的新奇, 也体会到“引发共鸣, 抒写感受”带给他们的甜头。以上例文以深邃的思想, 犀利的文笔, 展示了司马迁伟大的人生选择。司马迁那内心的痛楚, 那不屈的精神, 足以令人临其境, 闻其声, 仰其行。另外, 文中的心理描写尤为成功:前半生的回顾, 后半生的追求,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真实地写出主人公追求高尚精神的无怨无悔。可以说, 没有对文本的深刻品读, 没有对主人公精神的深刻理解, 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佳作!

《报任安书》 第4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信,在这封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中,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想黑暗社会发出控诉:一是以自己无辜蒙冤,遭受宫刑控诉武帝蔑视法律、刚愎自用;二是以自己身体和心灵受到的巨大创伤控诉武帝自私与残暴;《报任安书》即是自己洗刷宫刑之辱的心志,也是司马迁用血泪与生命向黑暗社会发出的最强音。

【关键词】声讨;愤懑;宣言

公元前99年,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命运多舛之年。这一年,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打入大狱。出狱以后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中书令,中书令负责把大臣的奏章呈送给皇上,把皇上的圣旨和旨意传达给大臣。就在司马迁担任中书令期间,司马迁的一位好朋友任安写信给他,要他利用担任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作为司马迁绝笔之作的《报任安书》既是司马迁对任安来信的回复,又可以称作是司马迁对当朝最高统治者发出的一篇战斗宣言。清人吴楚材评《报任安书》说:“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古文观止》)

《报任安书》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了司马迁未能按照任安要求的 “推贤进士为务”的主要原因,这种书信体的格式最适合作者倾泻情感。《报任安书》虽是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是从写信时间和内容上我们可以判断出,作为即将行刑的任安来说,他未必能看到这封信。历来史学家对《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备受争议,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本文写作于任安因太子蛊惑事件牵连入狱,即将行刑之前。“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对于一个即将接受死刑的囚犯,在临行前能看书信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司马迁也深知这点,但是他之所以以给任安回信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不幸受冤,遭受极刑的悲愤心情,主要是因为他深知汉武帝残暴专政的一面,在《酷吏列传》里,司马迁写道汉武帝对酷吏杀人的放任与支持,王温叔一次就杀了几千人,但“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张汤“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司马迁不满汉武帝支持酷吏滥杀无辜,也批评汉武帝蔑视法律,处理案件不以事件的实证为据,而是已自己的喜恶来判案的荒唐做法。不仅如此,他还默许下属用同样的办法办理案件。“腹诽之法”的创造者张汤 “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制造了无数起冤假错案,因而激起民变。

我们试想,如果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者不是任安,那么它的读者会是谁呢?司马迁最想让谁看到这封书信呢?所以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司马迁委婉表达对汉武帝不满的话: “仆怀欲陈之, 而未有路, 适会召问, 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 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 未能尽明 。 明主不晓, 以为仆沮贰师, 而为李陵游说, 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 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 卒从吏议。家贫, 货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视,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 独与法吏为伍, 深幽囹圄之中, 谁可告诉者? 此真少卿所亲见, 仆行事岂不然乎?” 对于李陵事件,汉武帝是造成这场事件的罪魁祸首。汉武帝本想借此次战争,为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博取功名,加官进爵。李陵只是负责后勤保障的。没想到,李陵心气太高,不愿做后勤保障,主动请兵出战,汉武帝很生气,但碍于面子只得同意李陵带五千精兵出战匈奴。对于李陵带五千兵深入匈奴巢穴,很多大臣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李陵孤军奋战,后果不乐观,劝阻武帝,可是武帝一意孤行,执意让李陵带五千兵,没有增派后援部队。李陵孤军深入,遇匈奴主力,最后兵败被俘。

司马迁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两人素无交情,他只是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为了讨皇帝心欢,掩盖事司马迁与李陵素无交情,他只是看不惯武帝身边一群趋炎附势的大臣们掩盖事实真相,置李陵于不义之地。司马迁根据平日他对李陵为人处世的观察,“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认为李陵具有国士之风。李陵带五千兵深入匈奴,与匈奴主力相遇,奋勇杀敌,“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司马迁认为像李陵这样“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国士不可能真降匈奴,“欲得其当而报汉”有机会一定会誓死回报汉朝。而且司马迁说李陵伪降,日后回报汉朝是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赵破奴这个人,本来是汉军将领,后来投降了匈奴,投降了匈奴以后又回到了汉朝,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而且让他担任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随从,后来立了功还封了侯。司马迁没有想到自己替李陵辩护的一席话触犯了汉武帝的利益,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牵连入狱,遭受宫刑。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尽了自己遭受宫刑精神和身体上受到的巨大痛苦与耻辱。 “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桓宽《盐铁论.周秦篇》“一日下蚕室,创未廖,宿卫人主,出入宫殿,得由受俸禄,食大官享赐,身以尊荣。” 《汉书》载司马迁被刑之后,虽然“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以说是“载卿相之列”,但是他的行为受到世人的非议。在信中,他反复向任安诉说自己卑贱的地位,“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眩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司马迁用“倡优”、“蝼蚁”贬低自己,字里行间透漏出行刑之人的屈辱与卑微。在这里,《太史公自序》那个“少负不羁之才”,“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想成为像孔子一样编撰《春秋》的伟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屈辱缠绕的痛苦灵魂。两者的前后对比,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历史伟人精神上和心灵上受到的巨大创伤。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我动不动人精神恍惚,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么走到这儿来了,人处在一种恍惚状态,心里面经常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愤恨。他一想到他受宫刑,想到是作为一个男人接受最耻辱的刑罚,“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里,司马迁是想告诉武帝,我遭受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一己私利而造成的,武帝是自己身心受伤、意志消沉的罪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清醒的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并且告诉武帝,自己忍辱偷生活下来的目的是修史,他要让《史记》成为可以与《春秋》相媲美,“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自己成为一个“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让后人看到汉武帝滥杀无辜,以及好大喜功,“无穷之欲”给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司马迁在这封信里,尽情地发泄了他遭受“宫刑”的满腔愤怒之情,控诉了汉武帝滥施耻辱之刑,揭露了帝王的专横。汉武帝看到这封信是不会放过司马迁的,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忍辱偷生为的是完成《史记》,在书信结尾,司马迁告诉仁安,即告知武帝,《史记》已经完稿,“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时的司马迁已抱定必死之心。“有怨言,下狱死”(《汉书旧仪注》)根据卫宏《汉书旧仪注》记载,并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很多学者认为司马迁之死与《报任安书》有关。司马迁用生命铸就了《史记》,《史记》也成全了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史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生,《报任安书》也成为司马迁对黑暗社会发出的最后宣言。

参考文献

[1]陈蒲清校订.报任安书(选自《古文观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5.3.1报任安书学案 第5篇

学科---语文

编写人---徐岩

审稿人---王慧珍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

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着《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着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欣赏品味。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着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报任安书》课内演练

一.选择题(每题4分)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nǎng)者 阙(què)然 囹圄(líng yú)

B.倜傥(tìtǎng)愤懑(mèn)放失(shì)

C.缧(léi)绁 闺合(hé)剌(là)谬

D.强(qiǎng)颜 将相(xiàng)愠色(yùn)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幸勿为过(过错)C.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仆诚以着此书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现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7.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1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着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着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5分)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15分)(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四.句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意思表达完整.连贯。(字数不要求与原句相同)12分 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第6篇

[课文详解]

一、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前91年)冬,致书的对象任少卿,名安,此时下狱。任安生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信的开头以谦恭的语气对许久没有复信表示歉意,并引起下文,用沉痛悲愤的笔触述说自己的受刑之辱。接下作者表明自己虽早有求死的心念,但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苟活”了下来。司马迁引证古今,列举历史上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并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本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反复曲折,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对比,两两各自对偶,读来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清代方苞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曰(zhuàn)倜傥(tì dǎng)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剖符(pō)放失(yì)愠色(yùn)阙然(quē)....

C.缧绁(léi xiè)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卜祝(bǔ).....

D.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剌谬(là miù)闺閤(hé).....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惊心动魄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浑身冰凉

C.滔滔不绝五大三粗仓皇失措 D.闲情逸志魂不附体卿卿我我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在尘埃之中 C.下流多谤议D.恨私心有所不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所趋异也(趋求)推贤进士为务(职责)B.卒就死(就要,将要)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埋怨)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

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填空

(1)《报任安书》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报任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二、课内阅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

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

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C.不可胜记胜:尽.

D.不得通其道道:理想。.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灌夫受辱于居室D.重为乡

党所笑

9.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乃如左丘无目D.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译:(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B.(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C.(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D.(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习题11-14题。

文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①为鲁国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③,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④不敢,人之父兄衣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⑤非相人

乎?且⑥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二:

陶公少时作鱼粱吏,尝以坩鱼差付使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坩,盛东西的陶器。鱼差,一种鱼。

11.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子②爱③之④是以

⑤无乃⑥且⑦书⑧乃

12.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衣帛之妾()

(3)且不华国乎()

(4)我美妾与马()

13.翻译文一画线句子和文二。

(1)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衣

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2)文二翻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报任安书导学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导学案教师版12-22

报任安书文言文翻译07-15

报仁安书原文和翻译08-22

上一篇:春节的古诗欣赏下一篇:人生须要持久的表现励志美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