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散文范文

2024-06-23

许地山散文范文(精选10篇)

许地山散文 第1篇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

落 花 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北师大版第七册课文]

4 收获

落 花 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咐附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许地山散文 第2篇

小说讲述了春桃在战乱中与将入洞房的李茂失散,逃难到北京捡烂纸为生。为活下去,与逃难者向高相依为命。后李茂突然出现,以丢了双腿的乞丐身份。

春桃毫不犹豫把李茂带回“家”。两个男陷入尴尬,商量春桃该归谁。春桃此时显示出大不同。她认为,依赖人和掠夺人的,才会遵守所谓风俗习惯;依自己的能力而生活的,并不很看重这些。她坦然决定:一女二男同宿一炕。她说,我谁的老婆都不是,我是我自己。我不能由你们派。

对于失散的多年的李茂,她说:“一夜夫妻百日恩,我不做缺德的事。今天看你走不动,不能干大活,我就不要你,我还能算人吗?”

对于共同生活多年的向高,她也没让他离开:“若是人笑话你,你不会揍他?你露什么怯?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

经过李茂的上吊,向高的出走,春桃的坚守,最后两个男人决定,在北京城,向高是户主,李茂是亲戚;回老家农村,李茂是户主,向高是亲戚。

自古有一夫多妻,哪有一妻二夫的?原始的夫权和父权思想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在春桃这里似乎不存在。她在独立生存以先,首先要自我保护。她的决定,不是女权主义的女权。女性的权利不仅仅是权利的平等和提高,更是道义和责任的平等与提高。还是自我保护的成立,这使她没有成为老舍笔下的月牙儿。

她内心有不自知的平等意识。真正的平等,不是俯就和争取,而是发乎于善良的本性。既非传统道德和宗教例律下违心谄媚,也不因掌握绝对的决策权,而无奈地丧尽善良。此时,她不但是两个男人的夫权和爱情的主宰,更是自己的主宰。她在乱世中,不但做到了生活上的独立,还做到的人格上的独立。

从春桃看,活下去是真理。感恩也是真理。男女平等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她的境界高于此。让男人的夫权归男人,女人的女权归女人吧。生活是实在的,良心是感知到的。她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学许地山父亲教语文! 第3篇

今年, 又一次执教此课, 我突然发现许地山父亲的教育高妙, 如果他是老师, 那就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名副其实的名师。

一、他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面对一次小小的家庭活动———过一个花生的收获节, 本不是什么大事, 加上那晚天气不太好, 而父亲也忙于公务, 所以, 对于父亲的到来, 孩子们都深感意外, 但是, 父亲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家庭聚餐。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

父亲问: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那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于是, 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争”字, 把孩子们的心思全部调动了起来, 把孩子的兴趣也点燃了, 孩子们就这样在兴趣盎然中, 慢慢地感受着。

二、他知道: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父亲是来参加收获节的?是, 但不完全是。在父亲的心中, 肯定有许多的话想和孩子们交流, 但是, 借助了这样的生活场景, 他把自己想“告诉”孩子们的话, 全然变成了一场游戏, 一次平常的对话, 而正是这样的生活, 却给了孩子无尽的遐想、无限的收获。

教育, 就是这样似乎随兴索然, 又余音缭绕, 让人不得不进入一种美的境界。真正的教育, 就是一种享受。

三、他知道:水到渠成是最好的教育

用孩子熟悉的食物 (石榴、苹果) 作比方, 告诉孩子深奥的道理: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次巧妙地把这两者画为等号, 孩子是如此痴迷地被说服。以至于他们谈到夜深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早就吃完了, 但是,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还有哪种教学能比这样的教育更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令人陶醉?

……

在生活中, 我们抱怨过, 烦恼过, 失望过, 当然也开心过。但是, 我们更应该思考, 在我们的苦口婆心中、在我们的循循善诱中, 我们的爱有没有准确的传达?

许地山:让理智守护爱情 第4篇

,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其散文《落花生》曾收入语文课本。

爱情有时就像是一个过于放纵和任性的孩子,充满了霸气和娇气,如果缺少了理智的约束,她就很可能会把婚姻搅得一团糟,著名作家许地山与夫人周俟松的爱情故事,就值得我们深思……

许地山在20世纪的20年代便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而周俟松是北师大的高才生,人又长得青春靓丽、妩媚动人。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对许地山仰慕不已,后来,他们在熊佛西家相识,可谓是彼此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经过了恋河相渡,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家之后,周俟松承担起了一切的家务,许地山则倾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遇到问题,两人时常讨论到深夜。恩爱缠绵之中,又有了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佳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与浪漫的潮水也渐渐地退去,原来曾经笼罩在彼此身上的那道光环,也在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中慢慢地消逝。当周俟松从对许地山的崇拜中走出来之后,她对许地山不修边幅、随意乱丢东西等生活习惯越来越感到无法容忍。周俟松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小便养成了温文尔雅、注重仪表和讲究整洁的个性。许地山开始的时候,对她的唠叨还有耐心,然而,时间一长,他便再也不能忍受夫人对他颐指气使的霸气和试图对他的改造,开始由小的摩擦,升级为“战争”,再后来,两人由于对抗心理的惯性作用,竟发展到了任何一件生活小事都可能触发一场颇有规模的夫妻大战。1933年秋,两人大吵了一场之后,许地山不辞而别,远赴印度考察学习去了……

转眼间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远在印度的许地山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婚后生活。他深深地感受到:他与夫人的矛盾冲突不是来自爱尽情绝,而恰恰是因为爱之深才求之切的缘故。夫人对我严要求、重整洁并没有任何错,我为什么就不能让她三分呢?即使因为我们的个性原因还不能达到共识,难道就没有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吗?突然,他想到了为什么不在两人之间立个“爱情公约”呢?于是,他提笔给周俟松写了一封充满悔意之情的信,并附上了他认为能解决夫妻矛盾的“爱情公约”:一、夫妇间,凡事互相忍耐;二、如有意见不合,大声谈话前,各自离开一会儿;三、各自以诚相待;四、每日工作完毕,夫妇互给精神和肉体的愉快;五、一方不快时,他方当使之忘却;六、上床前当互省日间未了及明天当做之事。

周俟松读了许地山的信后,禁不住泪如雨下。虽然许地山是负气出走,但作为女人的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在为他担忧。经过了大半年的分离与反思,她也对婚姻有了较深的感悟,觉得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本身就是对别人心灵和自尊的伤害。她觉得许地山提出的“爱情公约”确实是解决两人婚姻矛盾的最好的办法。于是,也提笔给许地山回了一封情意绵绵的长信,并希望他早日回家。

过了一段时间,许地山回到家中,两人执手相见,泪如雨下,竟说不出话来。周俟松默默地把他领到卧室,向他指了指墙壁。许地山抬头看见那里高挂的正是他们的“爱情公约”,心头一热,便紧紧地把妻子抱在怀里。从此,他们的爱情在理智的看护之下,生活更加甜蜜,家庭更加和谐、温馨和快乐……

许地山简介 第5篇

原名许赞遥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用心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修改《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感情受阻而厌世。期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资料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用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情绪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修改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用心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用心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许地山:债 第6篇

他一向就住在妻子家里,因为他除妻子以外,没有别的亲戚。妻家的人爱他的聪明,也怜他的伶仃,所以万事都尊重他。

他的妻子早已去世,膝下又没有子女。他的生活就是念书、写字,有时还弹弹七弦。他绝不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常要在书内求理解,不象书呆子只求多念。

妻子的家里有很大的花园供他游玩;有许多奴仆听他使令。但他从没有特意到园里游玩,也没有呼唤过一个仆人。

在一个阴郁的天气里,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舒服的。岳母叫他到屋里闲谈,不晓得为什么缘故就劝起他来,岳母说:“我觉得自从俪儿去世以后,你就比前格外客气。我劝你毋须如此,因为外人不知道都要怪我。看你穿成这样,还不如家里的仆人,若有生人来到,叫我怎样过得去?倘或有人欺负你,说你这长那短,尽可以告诉我,我责罚他给你看。”

“我哪里懂得客气!不过我觉得我欠的债太多,不好意思多要什么。”

“什么债?有人问你算帐么?唉,你太过见外了!我看你和自己的子侄一样。你短了什么,尽管问管家的要去,若有人敢说闲话,我定不饶他。”

“我所欠的是一切的债,我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数量的债一般。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世间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

“你说得太玄了!”她说过这话,停了半晌才接着点头说,“很好,这才是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然而你要什么时候才还得清呢?你有清还的计划没有?”

“唔……唔……”他心里从来没有想到这个,所以不能回答。

“好孩子,这样的债,自来就没有人能还得清,你何必自寻苦恼?我想,你还是做一个小小的债主罢。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我们今日所谓具足,焉知不是明日的缺陷?你多念一点书就知道生命即是缺陷的苗圃,是烦恼的秧田。若要补修缺陷,拔除烦恼,除弃绝生命外,没有别条道路。然而,我们哪能办得到?个个人都那么怕死!你不要作这种非非想,还是顺着境遇做人去罢。”

“时间,……计划,……做人……”这几个字从岳母口里发出,他的耳鼓就如受了极猛烈的椎击。他想来想去,已想昏了。他为解决这事,好几天没有出来。

那天早晨,女佣端粥到他房里,没见他,心中非常疑惑。因为早晨,他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海边呢?他是不轻易到的。花园呢?他更不愿意在早晨去。因为丫头们都在那个时候到园里争摘好花去献给她们几位姑娘。他最怕见的是人家毁坏现成的东西。

女佣四围一望,蓦地看见一封信被留针刺在门上。她忙取下来。给别人一看,原来是交给老夫人的。

她把信拆开,递给老夫人。上面写着:

亲爱的岳母:

你问我的话,教我实在想不出好回答。而且,因你这一问,使我越发觉得我所负的债更重。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若论还债,依我的力量、才能,是不济事的。我得出去找几个帮忙的人,如果不能找着,再想法子。现在我去了,多谢你栽培我这么些年。我的前途,望你记念;我的往事,愿你忘却。我也要时时祝你平安!

婿容融留字

老夫人念完这信,()就非常愁闷。以后,每想起她的女婿,便好几天不高兴。但不高兴尽管不高兴,女婿至终没有回来。

许地山:慕 第7篇

爱德华路的尽头已离村庄不远,那里都是富人的别墅。路东那间聚石旧馆便是名女士吴素(上雨+下青)的住家。馆前的藤花从短墙蔓延在路边的乌柏和邻居的篱笆上,把便道装饰得更华丽。

一个夫役拉着垃圾车来到门口,按按铃子,随即有个中年女佣捧着一畚箕的废物出来。

夫役接过畚箕来就倒入车里,一面问:“陵妈,为什么今天的废纸格外多?又有人寄东西来送你姑娘吗?”

“哪里?这些纸不过是早晨来的一封信。……”她回头看看后面,才接着说:“我们姑娘的脾气非常奇怪。看这封信的光景,恐怕要闹出人命来。”

“怎么?”他注视车中的废纸,用手拨了几拨,他说:“这里头没有什么,我且说到的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们姑娘的朋友中,我真没见过有一位比陈先生好的。我以前不是说过他的事情吗?”

“是,你说过他的才情、相貌和举止都不象平常人。许是你们姑娘羡慕他,喜欢他,他不愿意?”

“哪里?你说的正相反哪。有一天,陈先生寄一封信和一颗很大的金刚石来,她还没有看信,说把那宝贝从窗户扔出去……”

“那不太可惜吗?”

“自然是很可惜。那金刚石现在还沉在池底的污泥中呢!”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你们为何不把它淘起来?”

“呆子,你说得太容易了!那么大的池,往哪里淘去?况且是姑娘故意扔下去的,谁敢犯她?”

“那么,信里说的是什么?”

“那封信,她没看就搓了,交给我拿去烧毁。我私下把信摊起来看,可惜我认得的字不多,只能半猜半认地念。我看见那信,教我好几天坐卧不安。……”

“你且说下去。”

“陈先生在信里说,金刚石是他父亲留下来给他的。他除了这宝贝以外没有别的财产。因为羡慕我们姑娘的缘故,愿意取出,送给她佩带。”

“陈先生真呆呀!”

“谁能这样说?我只怪我们的姑娘……”她说到这里,又回头望。那条路本是很清静,不妨站在一边长谈,所以她又往下说。

“又有一次,陈先生又送一幅画来给她,画后面贴着一张条子。说,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儿,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因为羡慕她,所以要用自己最宝重的东西奉送。谁知我们姑娘哼了一声,随把画儿撕得稀烂!”

“你们姑娘连金刚石都不要了,一幅画儿值得什么?他岂不是轻看你们姑娘吗?若是我做你们姑娘,我也要生气的。你说陈先生聪明,他到底比我笨。他应当拿些比金刚石更贵的东西来孝敬你们姑娘。”

“不,不然,你还不……”

“我说,陈先生何苦要这样做?若是要娶妻子,将那金刚石去换钱,一百个也娶得来,何必定要你们姑娘!”

“陈先生始终没说要我们姑娘,他只说羡慕我们姑娘。”

“那么,以后怎样呢?”

“寄画儿,不过是前十几天的事。最后来的,就是这封信了。”

“哦,这封信。”他把车里的纸捡起来,扬了一扬,翻着看,说:“这纯是白纸,没有字呀!”

“可不是。这封信奇怪极了。早晨来的时候,我就看见信面写着‘若是尊重我,就请费神拆开这信,否则请用火毁掉。’我们姑娘还是不看,教我拿去毁掉。我总是要看里头到底是什么,就把信拆开了。我拆来拆去,全是一张张的白纸。我不耐烦就想拿去投入火里,回头一望,又舍不得,于是一直拆下去。到未了是他自己画的一张小照。”她顺手伸入车里把那小照翻出来,指给夫役看。她说:“你看,多么俊美的男子!”

“这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有什么俊美?”

“你真不懂得,……你看旁边的字……”

“我不认得字,还是你说给我听罢。”

陵妈用指头指着念:“尊贵的女友:我所有的都给你了,我所给你的,都被你拒绝了。现在我只剩下这一条命,可以给你,作为我最后的礼物。……”

“谁问他要命呢?你说他聪明,他简直是一条糊涂虫!”

陵妈没有回答,直往下念:“我知道你是喜欢的。但在我归去以前,我要送你这……”

“陵妈,陵妈,姑娘叫你呢。”这声音从园里的台阶上嚷出来,把他们的喁语冲破。陵妈把小照放入车中说:“我得进去……”

“这人命的事,你得对姑()娘说。”

“谁敢?她不但没教我拆开这信,且命我拿去烧毁。若是我对她说,岂不是赶蚂蚁上身!我嫌费身,没把它烧了。你速速推走罢,待一会,她知道了就不方便。”她说完,匆匆忙忙,就把疏阑的铁门关上。

学许地山父亲教语文! 第8篇

今年,又次执教此课,我突然发现许地山父亲的教育高妙,如果他是老师,那就是位高明的老师,名副其实的名师。

一、他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面对一次小小的家庭活动——过一个花生的收获节,本不是什么大事,加上那晚天气不太好,而父亲也忙于公务,所以,对于父亲的到来,孩子们都深感意外,但是,父亲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家庭聚餐。让我感到眼前亮的是

父亲问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那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于是,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争”字,把孩子们的心思全部调动了起来,把孩子的兴趣也点燃了,孩子们就这样在兴趣盎然中,慢慢地感受着。

二、他知道: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父亲是来参加收获节的?是,但不完全是。在父亲的心中,肯定有许多的话想和孩子们交流,但是,借助了这样的生活场景,他把自己想“告诉”孩子们的话,全然要成了一场游戏,一次平常的对话,而正是这样的生活,却给了孩子无尽的遐想、无限的收获。

教育,就是这样似乎随兴索然,又余音缭绕,让人不得不进入一种美的境界。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享受。

三、他知道:水到渠成是最好的教育

用孩子熟悉的食物(石榴、苹果)作比方,告诉孩子深奥的道理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次巧妙地把这两者画为等号,孩子是如此痴迷地被说服。以至于他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早就吃完了,但是,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还有哪种教学能比这样的教育更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令人陶醉?

在生活中,我们抱怨过,烦恼过,失望过,当然也开心过。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在我们的苦口婆心中、在我们的循循善诱中,我们的爱有没有准确的传达?

许地山的资料 第9篇

翻译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十分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那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能够消灭愁苦。但失意的情绪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

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但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但是我底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那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资料明了就能够,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忙,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那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能够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必须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人物故居

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秀才,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十六年(1890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委署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那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200米。当时,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掌教,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但是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常放一册白纸本子,如于书中见有能够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名为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十分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他常用“生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许地山:铁鱼底鳃 第10篇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华南一个大城市的一条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伍游行。

队伍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的虽然是西服,可是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老头抬头,认出他是自己一个不很熟悉的朋友。事实上雷先生并没有至交。

两人不由得站住,谈了些闲话。直到这位姓黄的朋友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才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说来话长,你如有兴致,可以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看完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英文、算学教员当过一阵,工厂也管理过好些年,最后在离那大城市不远的一个割让岛上的海军船坞做一个小小的职工,但也早已辞掉不干了。他知道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理想中的什么武器的图样了。他微笑向着雷,顺口说道:“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

雷回答说:“不是,不是,这个比那些都要紧。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

黄随着他走,不一会到了家。老头子让客人先进屋里去,自己把手里的纸卷放在桌上,坐在一边。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顺着黄先生的视线到架边把一个长度约有三尺的木箱拿下来,打开取出一条“铁鱼”来。他接着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这潜艇的特点是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他领黄到屋后的天井,那里有他用铅板自制的一个大盆,长约八尺,外面用木板护着,一看就知道是用三个大洋货箱改造的。盆里盛着四尺多深的水。他在没把铁鱼放进水里之前,把“鱼”的上盖揭开,将内部的机构给黄作了说明。他说,他的“鱼”的空气供给法与现在所用的机构不同。他的铁鱼可以取得空气,像真鱼在水里呼吸一般,所以在水里的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几天不浮上水面都可以。说着,他又把方才的蓝图打开,一张一张地指示出来。他说,他一听见警报,什么都不拿,就拿着那卷蓝图出去躲避、对于其他的长处,他又说:“我这鱼有许多‘游目’,无论沉下多么深,平常的折光探视镜所办不到的,只要放几个‘游目’使它们浮在水面,靠着电流的传达,可以把水面与空中的情形投影到艇里的镜板上。浮在水面的‘游目’体积很小,形状也可以随意改装,虽然低飞的飞机也不容易发现它们。还有,它的鱼雷放射管是在艇外,放射的时候艇身不必移动,便可以发到任何方向,也没有像旧式潜艇在放射鱼雷时会发生可能的危险的情形。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揭开模型上一个蜂房式的转盘门,说明水手可以怎样逃生。但黄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他说:“你的专门话,说了我也不大懂,不如先把它放下水里试试,再讲道理,如何?”

“成,成。”雷回答着,一面把小发电机拨动,把上盖盖严密了,放在水里。果然沉下许久,放了一个小鱼雷再浮上来。他接着说:“这个还不能解释铁鳃的工作。你到屋里,我再把一个模型给你看。”

他顺手把小潜艇托进来放在桌上,又领黄到架的另一边,从一个小木箱取出一副铁鳃的模型。那模型像养鱼的玻璃箱,中间隔了两片玻璃板,很巧妙的小机构就夹在当中。他在一边注水,把电线接在插销上。有水的那一面的玻璃板有许多细致的长缝,水可以浸进去,不久,果然玻璃板中间的小机构与唧筒发动起来了。没水的这一面,代表艇内的一部,有几个像唧筒的东西,连着板上的许多管子。他告诉黄先生说,那模型就是一个人造鳃,从水里抽出氧气,同时还可以把二氧化碳排泄出来。他说,艇里还有调节机,能把空气调和到人可呼吸自如的程度。关于水底压力问题,他说,战斗用的艇是不会潜到深海里去的。他也在研究着怎样做一只可以探测深海的潜艇,不过还没有什么把握。

黄听了一套一套他所不大懂的话,也不愿意发问,只由雷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一直等到他把蓝图卷好,把所有的小模型放回原地,再坐下与他谈些别的。

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和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军军备。

“海军船坞对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我老实说,我对于潜艇的兴趣也是在那船坞工作的期间生起来的。我在船坞工作之前,是在制袜工厂当经理。后来那工厂倒闭了,正巧那里的海军船坞要一个机器工人,我就以熟练工人的资格被取上了。我当然不敢说我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因为他们要的只是熟练工人。”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说来,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研究潜艇,每到艇里工作的时候,和水手们谈话,探问他们的经验与困难。有一次,叫一位军官注意了,从此不派我到潜艇里去工作。我想,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

黄问:“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有些造船厂只是个同乡会所,你不知道吗?我所知道的一所造船厂,凡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

黄看看手表,已经不早了,于是起身告辞回家了。

这位发明家的性格是很板直的,不大认识他的,常会误以为他是个犯神经病的,事实上已有人叫他做“戆雷”。他家里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在马尼拉当教员的守寡儿媳妇和一个在那里念书的孙子。自从十几年前辞掉船坞的工作之后,每月的费用是儿媳妇供给的。

时局紧张,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全然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火头到处起来,铁路上没人开车,弄得雷先生抱着一点东西急急到河边胡乱跳进一只船,沿途上船的人们越来越多,走不到半天,船就沉下去了。好在水并不深,许多人都坐了小艇往岸上逃生。

雷身边只剩十几元,辗转到了从前曾在那工作过的岛上。沿途种种的艰困,笔墨难以描写。他是一个性格刚硬的人,那岛上是多年没到过的,从前的工人朋友,即使找着了,也不见得能帮助他多少。不说其他地方去不了,连客栈他都住不起。他只好随行一班难民在西市的一条街边打地铺。在他身边睡的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也是从那刚沦陷的大城一同逃出来的。

这几天的时间,他已经和一个小饭摊的主人认识,就写信到马尼拉去告诉他儿媳妇他所遭遇的事情,叫她快想方法寄一笔钱来,由小饭摊转交。

一天,无意中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苦。黄诚恳地邀请雷住到自己那里,但雷却因为要照顾路上遇见|||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华南一个大城市的一条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伍游行。

队伍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的虽然是西服,可是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老头抬头,认出他是自己一个不很熟悉的朋友。事实上雷先生并没有至交。

两人不由得站住,谈了些闲话。直到这位姓黄的朋友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才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说来话长,你如有兴致,可以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看完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英文、算学教员当过一阵,工厂也管理过好些年,最后在离那大城市不远的一个割让岛上的海军船坞做一个小小的职工,但也早已辞掉不干了。他知道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理想中的什么武器的图样了。他微笑向着雷,顺口说道:“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雷回答说:“不是,不是,这个比那些都要紧。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

黄随着他走,不一会到了家。老头子让客人先进屋里去,自己把手里的纸卷放在桌上,坐在一边。“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顺着黄先生的视线到架边把一个长度约有三尺的木箱拿下来,打开取出一条“铁鱼”来。他接着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这潜艇的特点是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

他领黄到屋后的天井,那里有他用铅板自制的一个大盆,长约八尺,外面用木板护着,一看就知道是用三个大洋货箱改造的。盆里盛着四尺多深的水。他在没把铁鱼放进水里之前,把“鱼”的上盖揭开,将内部的机构给黄作了说明。他说,他的“鱼”的空气供给法与现在所用的机构不同。他的铁鱼可以取得空气,像真鱼在水里呼吸一般,所以在水里的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几天不浮上水面都可以。说着,他又把方才的蓝图打开,一张一张地指示出来。他说,他一听见警报,什么都不拿,就拿着那卷蓝图出去躲避、对于其他的长处,他又说:“我这鱼有许多‘游目’,无论沉下多么深,平常的折光探视镜所办不到的,只要放几个‘游目’使它们浮在水面,靠着电流的传达,可以把水面与空中的情形投影到艇里的镜板上。浮在水面的‘游目’体积很小,形状也可以随意改装,虽然低飞的飞机也不容易发现它们。还有,它的鱼雷放射管是在艇外,放射的时候艇身不必移动,便可以发到任何方向,也没有像旧式潜艇在放射鱼雷时会发生可能的危险的情形。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揭开模型上一个蜂房式的转盘门,说明水手可以怎样逃生。但黄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他说:“你的专门话,说了我也不大懂,不如先把它放下水里试试,再讲道理,如何?”

“成,成。”雷回答着,一面把小发电机拨动,把上盖盖严密了,放在水里。果然沉下许久,放了一个小鱼雷再浮上来。他接着说:“这个还不能解释铁鳃的工作。你到屋里,我再把一个模型给你看。”

他顺手把小潜艇托进来放在桌上,又领黄到架的另一边,从一个小木箱取出一副铁鳃的模型。那模型像养鱼的玻璃箱,中间隔了两片玻璃板,很巧妙的小机构就夹在当中。他在一边注水,把电线接在插销上。有水的那一面的玻璃板有许多细致的长缝,水可以浸进去,不久,果然玻璃板中间的小机构与唧筒发动起来了。没水的这一面,代表艇内的一部,有几个像唧筒的东西,连着板上的许多管子。他告诉黄先生说,那模型就是一个人造鳃,从水里抽出氧气,同时还可以把二氧化碳排泄出来。他说,艇里还有调节机,能把空气调和到人可呼吸自如的程度。关于水底压力问题,他说,战斗用的艇是不会潜到深海里去的。他也在研究着怎样做一只可以探测深海的潜艇,不过还没有什么把握。

黄听了一套一套他所不大懂的话,也不愿意发问,只由雷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一直等到他把蓝图卷好,把所有的小模型放回原地,再坐下与他谈些别的。

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和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军军备。

“海军船坞对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我老实说,我对于潜艇的兴趣也是在那船坞工作的期间生起来的。我在船坞工作之前,是在制袜工厂当经理。后来那工厂倒闭了,正巧那里的海军船坞要一个机器工人,我就以熟练工人的资格被取上了。我当然不敢说我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因为他们要的只是熟练工人。”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说来,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研究潜艇,每到艇里工作的时候,和水手们谈话,探问他们的经验与困难。有一次,叫一位军官注意了,从此不派我到潜艇里去工作。我想,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

黄问:“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有些造船厂只是个同乡会所,你不知道吗?我所知道的一所造船厂,凡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

黄看看手表,已经不早了,于是起身告辞回家了。

这位发明家的性格是很板直的,不大认识他的,常会误以为他是个犯神经病的,事实上已有人叫他做“戆雷”。他家里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在马尼拉当教员的守寡儿媳妇和一个在那里念书的孙子。自从十几年前辞掉船坞的工作之后,每月的费用是儿媳妇供给的。

时局紧张,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全然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火头到处起来,铁路上没人开车,弄得雷先生抱着一点东西急急到河边胡乱跳进一只船,沿途上船的人们越来越多,走不到半天,船就沉下去了。好在水并不深,许多人都坐了小艇往岸上逃生。

雷身边只剩十几元,辗转到了从前曾在那工作过的岛上。沿途种种的艰困,笔墨难以描写。他是一个性格刚硬的人,那岛上是多年没到过的,从前的工人朋友,即使找着了,也不见得能帮助他多少。不说其他地方去不了,连客栈他都住不起。他只好随行一班难民在西市的一条街边打地铺。在他身边睡的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也是从那刚沦陷的大城一同逃出来的。

这几天的时间,他已经和一个小饭摊的主人认识,就写信到马尼拉去告诉他儿媳妇他所遭遇的事情,叫她快想方法寄一笔钱来,由小饭摊转交。

一天,无意中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苦。黄诚恳地邀请雷住到自己那里,但雷却因为要照顾路上遇见|||的那一家人,也因为黄不是很富裕,不愿意搬过去。说起他的发明,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其余的东西都没有了。在路上还有人笑他逃难逃昏了,什么都不带,带了一个小木箱。

雷带黄去自己的住处,经过那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雷先生,信到了,信到了。我见你不在,教邮差带回去,他说明天再送来。”

雷听了很高兴,媳妇把钱寄来了。黄也庆贺他几句,不觉到了他所住的街边。他对黄说:“此地不能久谈,请便罢。明天取钱之后,去拜望你。你的住址请开一个给我。”

黄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写上地址交给他,说声“明天在舍下恭候”,就走了。

那晚上他好容易盼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就到小饭摊去候着。果然邮差来到,取了他一张收据把信递给他。他拆开信一看,知道他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拉的船费,还有办护照及其他所需的费用,叫他到汇通公司去取。到了汇通公司,管事的告诉他得先去照相办护照。他说,他并不要到马尼拉去,要管事的把钱先交给他;管事的不答允,非要先打电报去问清楚不可。

从汇通公司出来,他就践约去找黄先生,把方才的事告诉他。黄也赞成他到马尼拉去。但他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虽然目前大规模的潜艇用不着,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若不用来战斗,至少也可以促成海下航运的可能,使侵略者的封锁失掉效力。他好像以为建造的问题是第二步,只要当局采纳他的,在河里建造小型的潜艇试试,若能成功,心愿就满足了。材料的来源,他好像也没深入地考虑过。他想,若是可能,在外国先定造一只普通的潜艇,回来再修改一下,安上他所发明的鳃、游目等等,就可以了。

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谈了一会儿,雷就告辞走了。

过一两天,雷又到汇通公司去,管事的把应付的钱交给他,说:马尼拉回电来说,随他的意思办。他说到内地不需要很多钱,只收了五百元,其余都叫汇回去。出了公司,到中国旅行社去打听,知道明天就有到广州湾去的船。立刻又去告诉黄先生。两人同回去整理行李。在卷被褥的时候,他才发现他的蓝图,有许多被撕碎了,心里又气又惊,一问才知道那妇人好几天以来,就用那些纸来给孩子们擦脏。他赶紧打开一看还好,最里面的那几张铁鳃的图样,仍然好好的,只是外头几张比较不重要的总图被毁了。小木箱里的铁鳃模型还是完好的,他虽然不高兴,可也放心得过。

他对妇人说,他就要下船,并留给她五十元做生活用。然后他同黄先生,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许地山散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行政前台工作职责都有什么下一篇:八年级经历的挫折作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