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作家作品总结

2024-05-18

英国文学作家作品总结(精选6篇)

英国文学作家作品总结 第1篇

英国文学史资料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 《贝奥武甫》(Beowulf)(英国的民族史诗)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

―英国诗歌之父。(Father of English Poetry)(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乌托邦》(Utopia)(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斯宾塞诗体”)

《仙后》(The Faerie Queene)•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论说文集》(Essays)克里斯托弗·马洛 Christopher Marlowe •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Faustus)•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38部(另说39部)戏剧)喜剧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 《亨利四世》(Henry IV)传奇剧 《暴风雨》(The Tempest)本·琼生 Ben Johnson •

《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r)

《狐狸》(Volpone)

《练金术士》(The Alchemist)

三、17世纪文学 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失乐园》(Paradise Lost)

《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

玄学派诗歌代表:约翰·邓恩(John Donne)

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

•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以爱还爱》(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和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创办《闲谈者》(Tatler)与《旁观者》(Spectator)等刊物

•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

《格列佛 游记》(Gulliver’s Travels)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 《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Preface to Shakespeare)《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詹姆斯·鲍斯韦尔

《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 丹尼尔·笛福 Daniel Defoe 英国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 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 《汤姆·琼斯》(Tom Jones)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帕米拉》(Pamela)

《克拉丽莎》(Clarissa Harlowe)托比亚·斯莫莱特(Tobias Smollett)

《蓝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

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 Oliver Goldsmith 《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

《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后改为 《中国人信札》(Chinese Letters)• 詹姆斯·汤姆逊James Thomson 《四季歌》(The Seasons)• 威廉·柯林斯 William Collins 《黄昏颂》(Ode to Evening)• 托马斯·格雷 Thomas Gray 《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 罗伯特·彭斯 Robert Burns • 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 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合作出版《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约翰·济慈(John Keats)

六、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维多利亚时代1832-1901)• 罗伯特·布朗宁 Robert Browning

戏剧独白 《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

《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 《悼念》(In Memoriam A.H.H)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

《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西欧历史小说之父” 《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勃朗特三姐妹 :

•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简·爱》(Jane Eyre)• 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安妮·勃朗特 Anne Bronte 《阿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真正代表

《弗罗斯河上的磨房》(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Silas Marner)《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荒凉山庄》(Bleak House)•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ray, 1811-1863)《名利场》(Vanity Fair)

《亨利·埃斯蒙德》(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

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多产作家,发表小说达47部之多,主要作品是“巴塞特郡系列小说”(Barchester Series)塞缪尔·勃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埃瑞璜》“埃瑞璜”是英文nowhere的倒写 《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Life)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吉姆》(Jim)

《吉姆老爷》(Lord Jim)

《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阿诺德·本涅特(Arnold Bennett, 1867-1931)《老妇谭》(Old Wives’ Tale)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1933)《福尔赛世家》(The Forsyte Saga)E.M.福斯特(E.M.Forster, 1879-1970)《霍华兹别墅》(Howards End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塑造了智力超凡、逻辑严密、个性鲜明的福尔摩斯这一著名侦探形象

18世纪: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She Stoops to Conquer)与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1751-1816)的讽刺喜剧《造谣学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

喜剧天才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风俗喜剧对上层社会进行揶揄讽刺,妙语连珠,充满似非而是的怪论、机智诙谐的俏皮话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圣女贞德》(Saint Joan)王尔德和萧伯纳是戏剧复兴的里程碑

七、现代主义文学时期)Modern Literature period(1918-1945)

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D.H.劳伦斯(D.H.Lawrence)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达罗卫夫人》(Mrs.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

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 T.S.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荒原》(The Waste Land)

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

J.B.普里斯特利(J.B.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 《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

“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

《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 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

《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

八、当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45— 今)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Animal Farm)和《一九八四年》(Nineteen Eighty Four)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极权主义威胁的忧虑,独树一帜 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3)《蝇王》(Lord of the Flies)

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1922--)和约翰·韦恩(John Wain, 1925-1994)等人被称为“愤怒的青年”

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Lucky Jim)编织的“不幸者意想不到地得到幸运”的情节深受读者的喜爱,是“愤怒的青年”一派的代表作。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1926--)是实验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是战后英国最杰出的妇女作家,她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 1918--)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作家,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对现代罪人的关切。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一位在哲学上有很深造诣的小说家

《在网下》(Under the Net)、《沙堡》(The Sandcastle)、《钟》(The Bell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got)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 1929--)的《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贝克特和奥斯本两位剧作家的创作分别代表五六十年代英国戏剧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

阿诺德·韦斯克(Arnold Wesker, 1932--)的《大麦鸡汤》(Chicken Soup with Barley)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 1930--)的“威胁喜剧”明显带有荒诞色彩 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 1937--)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都已死去》(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彼得·沙弗(Peter Shaffer, 1926--)《上帝的宠儿》(Amadeus)

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以他独特的方式继续推进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和创新

20世纪上半叶,艾略特雄踞英美诗坛,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思想对同时代和随后的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30年代,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以他独特的方式继续推进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和创新

50年代,以菲力普·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为代表的“运动派”诗人反对托马斯的浪漫主义风格,力图恢复18世纪以前英国诗歌传统 特德·休斯(Ted Hughes, 1930--1998)的许多诗都是写动物的,但倾注于其间的是人类的感情

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的诗歌题材是农村的传统生活,他对田园景象的描写使人想起华兹华斯。1995年希尼获诺贝尔文学奖。八九十年代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1949--)《钞票:绝命书》(Money: A Suicide Note)《时光之箭》(Time’s Arrow)

“新型历史小说: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m Swift, 1949--)描写东英吉利地方史的《水之乡》(Waterland),彼得·艾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1949--)的《王尔德的最后证词》(The Last Testament of Oscar Wilde)、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1946--)的《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等

新一代妇女作家的杰出代表是A.S.拜厄特(A.S.Byatt, 1936--)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 1939--)姐妹俩

拜厄特的《占有》(Possession)把维多利亚时代诗人的精神境界与现代学者的精神状态作比较,故事情节在历史与现代的两段感情经历中平行展开,过去与现在相互交融,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

英国少数裔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Biswas)《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抵达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 1947--)

《撒旦诗篇》(Satanic Verses)因为不恰当地影射先知和《古兰经》,引起穆斯林世界广泛抗议

《子夜诞生的孩子》(Midnight’s Children)是部杰作,1981年获布克奖 “25年来最佳小说布克奖”

石黑一雄(Kazuo Ishguro, 1954--)是日本裔作家 《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

《未能安慰的人》(The Unconsoled)《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世纪末英国文坛异彩纷呈,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交错重叠,妇女作家和少数裔作家异军突起,英国文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英国文学作家作品总结 第2篇

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Keats III.Main Works 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初读查普曼译菏马史诗有感

 Endymion, 安狄米恩

 Lyrics: To Autumn, 秋颂

 Unfinished: Hyperion, 许佩里恩

 Lamia, Isabella, The Eve of St.Agnes, and Other Poems.including:

 Ode on a Grecian Urn, 希腊古瓮颂

 Ode on Melancholy, 忧郁颂  Ode to a Nightingale, 夜莺颂

 Isabella, 伊莎贝拉

 The Eve of St.Agnes, 圣亚尼节前夜

Walter Scott  Minstrelsy of the Scottish Border  The Lay of the Last Minstrel  Marmion  Marmion

 Bride of Lammermoor,《拉马摩尔的新娘》  Ivanhoe,《艾凡赫》

 Rob Roy,《罗布·罗伊》

 The Heat of Midlothian,《中洛辛郡的心脏》  The Antiquary,《古董家》

 The Talisman--A Tale of the Crusaders,《护符》  Waverley,《威弗利》 Jane Austen: V.Major Works 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理智与情感》 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傲慢与偏见》  Mansfield Park, 1814,《曼斯菲尔德花园》  Emma, 1816,《爱玛》

 Northanger Abbey, 1818,《诺桑觉寺》  Persuasion, 1818,《劝导》 III.<狄更斯>Dickens’s Novels

i.Three periods  The Pickwick Papers,1836,《匹克威克外传》  Oliver Twist,1837,《雾都孤儿》

 The Old Curiosity Shop,《老古玩店》  American Notes,(1842),《旅美札记 》  A Christmas Carol,(1843),《圣诞欢歌》

 The Chimes, 《钟声》

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炉边蟋蟀》  Dombey and Son,(1846-1848),《董贝父子》  David Copperfield,(1849-1850),《大卫·科波菲尔》  Bleak House, ,  《荒凉山庄》

 Hard Times, 《艰难时世》  Little Dorrit,(《小杜利特尔》

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1859 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 孤星血泪 / 孤星奇缘》,  Our Mutual Friend《我们共同的朋友》, 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1870)萨科雷

III.Major Works  Vanity Fair, 《名利场》,1847

 Pendennis, 《潘登尼斯》,1850

 Henry Esmond,《亨利埃斯蒙德》, 1852  The Newcomes, 《纽科姆一家》, 1853-55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艾略特>George Eliot Major Works  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6),《教区生活场景》  Adam Bede,(1859),《亚当·比德》

 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 Silas Marner,(1861),《织工马南》

 Middlemarch,(1871-72),《米德尔马契/米德镇的春天》 <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 Jane Eyre,《简·爱》

 The Professor,《教师》

 Shirley,《雪莉》  Vilette,《维莱特》

Emily Bronte 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 <丁尼生>Lord Tennyson

1,Ulysses(尤利西斯)

2,Break,Break,Break(碎了,碎了,碎了)

3,Cross the bar(过沙洲)

(哈代)Thomas Hardy

Their lives are ruled not only by nature but also by rigid Victorian social conventions.3.masterpieces  A Pair of Blue Eyes,《一双蓝眼睛》,1873 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远离尘嚣》, 1874 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记》,1878 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卡斯特桥市长》, 1886 The best 2 late novels: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1891  Jude the Obscure,《无名的裘德》, 1895(王尔德)Oscar Wilde

Major works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 A House of Pomegranates(The Happy Prince) De Prafundis “惨痛的呼声”

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累丁狱之歌”

 Lady Windermere’s Fan,《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一个无足轻重的妇女》 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诚实的重要性》

 Salome,《莎乐美》 V.David Herbert Lawrence 2.Major Works  The White Peacock(《白孔雀》

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  The Rainbow,《虹》  Wome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Virginia Stephen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Major Works  Mrs.Dalloway, 《达罗威夫人》

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 Jacob’s Room,《雅各之室》 The Waves,《海浪》, Joyce(乔伊斯)

Major Works  1.Dubliners, 《都柏林人》

英国文学作家作品总结 第3篇

1 英国茶文化概述

英国最初接触茶叶, 要得益于葡萄牙这个国家。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 加入英国皇室, 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茶叶带入了英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 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在18世纪之后, 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 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 晚餐则需要在八点以后进行丰富的晚餐。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 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 并喝茶, 这个行为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 进而推广普及出去, 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 接着又在礼仪逐渐盛行, 并且也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 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

英国人与中国人的饮茶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 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 比如牛奶、糖等, 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 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动的习惯。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 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差异十分显著, 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 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适于保存, 英国四面环海,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 而红茶性暖, 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2 英国茶文化形式

在英国, 有多种茶文化形式。这些茶文化形式丰富了茶文化内涵, 也提升了英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当然如此丰富的茶文化对英国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对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进行几点分析:

2.1 英国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是要饮“早茶”, 又名“开眼茶”即Early 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有“床头茶”, 即清晨睁眼就可以喝的茶, 具补充水分、暖身醒胃之效;还有一种早餐时喝的茶即breakfast tea, 英国人把早餐看的尤为最重要, 把在早餐时喝上一口清新浓郁的早餐茶看做是一种享受。早餐茶主要是红茶为主, 正统早餐茶要精选阿萨姆、斯里兰卡和盛产红茶的肯尼亚等地的优质红茶, 加入牛奶精心烹制后会有一种特有的浓郁可口和清香;当然也有一些以中国茶为主茶的伯爵茶类。

2.2 英式上午茶

英国人很会享受生活, 工作再忙也会在中午抽出时间喝一杯上午茶小憩一会, 称“公休茶”morning tea。但是因为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英国人把饮茶程序简单化了, 因此上午茶的饮用也变的简单化。正因为这样的化繁为简, 也把英国的上午茶习惯显得更为神秘而不为外人所知。而英国人调节工作与休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来一杯上午茶。

2.3 英式下午茶

所谓的英式下午茶, 不仅仅是英国人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 更是英国茶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英式下午茶起源于18世纪, 而到19世纪末才真正流行起来, 那时一般来说喝茶都是英国贵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在晚上八点左右进餐。开始只是配甜点用来下午充饥, 到最后随着时间演变为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社交文化。正统的英式下午茶又分为High tea和Low tea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意义却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上流阶级贵族下午茶, 而前者则适合广大普通群众。英式下午茶在英国承载着英国的文化, 象征着英国典型的生活方式。

2.4 英式晚茶

晚茶包含晚餐前的餐前茶即high tea、临睡前的睡前茶即after dinner tea;下午六点以后的饮茶时间统称为晚茶, 因为用茶时间较晚, 还会在甜点之外搭配肉类。晚餐茶是为了增加交流来增进家人间的感情, 多为不加牛奶的红茶, 如格雷伯爵茶。开始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 后来渐渐演变为同朋友相聚的社交茶会。

3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

英国的茶文化历史已有几百年, 可以说时间不短, 但其对英国的影响程度也远远超于茶文化悠久的中国。在英国茶的文化早就与英国文学相结合, 并最终融合成为一种英国文化中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茶在许多英国文学作品里其实早已缺一不可, 不仅丰富了英国文学作品的内容, 还增强文学家对作品的表达方式, 让作品显现出独有的韵味, 如果你想真正读懂英国的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茶文化, 文学作品和茶文化两者在英国是密不可分的。

3.1 茶“赞”诗

自茶走进英国就使其与诗歌结了不解之缘。英国诗人把茶当做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之源, 茶不仅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还赋予他们的无数的创作主体的灵感。英国传记家包斯威尔曾把黑里孔山上的甘泉用茶水来比喻, 最早期古希腊神话中黑里孔山便是可以激发诗人灵感来源的象征, 在英国人还在以咖啡等饮品为主的时候, 就有以咖啡和茶进行对比的诗句。

以茶为写作素材的诗人有很多, 也写出了很多以茶赞诗为主的著名作品。《论茶》是英国的第一首赞茶诗, 由诗人埃德蒙·沃勒著于1663年。《论茶》中不仅赞美了茶, 因茶曾在王后的嫁妆中出现, 因此对当时的王后表达了祝福。既能用茶寄乡情, 茶叶又因是绿色带有祥瑞的美好寓意, 因那时的茶极为稀少, 所以物以稀为贵。一首首以茶为主体影响英国诗歌创作的赞茶诗也随着诗人泰勒、文学家邓肯·坎贝尔和亚历山大·波蒲等纷纷流传于世, 反过来诗歌也使茶的文化历史得到了记载。沃勒在《论茶》的内容就已表现出茶在当时的英国还是极为少见的, 《茶诗》的作者也在文中表达了当时茶在戒酒运动中的作用。

3.2 散文与茶

作家观察与精心描述使茶与散文相结合, 借以茶拟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用细致的描写来抒发对茶的赞美;通过叙述表达人们对茶的追求, 以及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用积累的制茶、品茶的经验来描述茶的调制过程。1946年英国著名作品《泡一杯好茶》中作者详述了他自己泡茶的步骤及心得。如泡茶前茶壶的预热, 泡茶后的搅拌方式, 甚至对于茶具的形状都有记述。文章中所描述的泡茶时茶和牛奶哪个先放的问题, 在当时还引起过小的争论潮。作者用文章表达钟情于茶的同时也描绘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对茶的讲究与喜爱。

3.3 茶同小说

在英国茶不止受诗人、散文家的喜爱, 也受到了小说作家们的荣宠。《维莱特》为英国女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著, 在文中详细的描写了下午茶对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说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其创作的部分来源都以茶为主。以女作家凯瑟琳短篇小说《一杯茶》为代表的作品, 还对以英国王室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如何举办下午茶作了详细的描写。

以简·奥斯丁为例, 她从来不会吝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对茶的热爱。当然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很多典型的英国女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中, 范妮·达什伍德炫耀婆婆送给自己的茶具, 并说这套茶具是房价的两倍。这里的范妮·达什伍德与婆婆都是女性, 她们舍得花费如此高的价格购买茶具, 恰恰说明了英国女性对茶的喜爱, 以及对茶具的重视。在英国文学作品中, 除了展现英国女性对茶具的重视, 还有很多对茶具美轮美奂外形的描写。在英国, 饮茶不单单是英国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平民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诺桑觉寺》中, 主角凯瑟琳旅行回来之后, 看着墨兰太太为自己沏茶, 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将英国女性对茶文化的热爱, 以及豪华茶具、茶勺的描写非常细致。比如茶具上绘制花卉团、杯子镶嵌金边等等, 从简·奥斯丁文学作品中, 能够感受到茶具多幻化的审美特征。也展现了英国女性对在茶文化以及文化美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由茶文学作品中女性与茶的描绘, 展现了英国女性独立、清高、严肃以及保守的性格。这些也是英国人一直遵循的文化传统, 成为他们生活的规律以及文化的基础。英国人应为爱茶, 进而十分看重茶具。在下午茶的过程中, 不仅是为了品茶, 更多的是为了享受那种自由、轻松、舒适的氛围, 所使用的茶具都是美轮美奂、协调细腻的, 从中也体现了英国女性不媚俗的高贵特征。

以英国作家萧伯纳所创作的《卖花女》中, 对伊莉莎与下午茶会之间的对比进行了鲜明的描绘, 虽然伊莉莎的外形被精心包装和打扮, 并且也在茶会中展现出了高贵的气质, 但是她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变。她与人们交流的时候, 在语句上并没有出现错误, 但是她的行为和话语过于做作, 却让她的本性暴露出来, 伊莉莎阴差阳错的被安排到了上层社会的茶会中, 其本身的喜好与上层社会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式样的创作安排, 虽然是为了展现贵族阶级的虚伪, 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英茶文化中对女性教养、利益的看重。另外, 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人的画像》这部作品, 通过饮茶, 或者是茶的描写, 精心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作品的主人公帕茜小姐十分钟爱饮茶, 对饮茶仪式要十分重视。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 对主人公是上层社会淑女的这个客观事实进行了完美展现。

结束语

在英国, 茶文化早已渗透至人们的思想中, 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 都能够看到有关英国人饮茶文化的描述, 通过对日常饮茶的描写, 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 讲究品味的价值观, 同时, 在英国的文学中, 我们还能够看到英国人的茶具也十分精致、考究, 这又体现了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态度,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摘要:英国的茶文化, 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在世界茶文化中享有盛誉。以茶文化见长的英国文学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就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展现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英国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 2015 (5) :12-15.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8) :35-36.

[3]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4 (2) :78-80.

[4]欧光安, 胡毅.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1 (9) :34-35.

英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解读 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 英国文学 文学作品

茶最初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地,其清香的口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英国于17世纪最初开始接触“茶”饮品,而这种茶饮品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起初茶仅作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平民饮品,而这种茶文化的发展,也就促使英国茶文化能够融入到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同的时期其茶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文学作品也都不同,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一、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直至17世纪才传入英国,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始初茶作为一种药物保健品推广,并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进口关税的降低,才使得英国的中下层阶级能够普遍饮用,之后茶饮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品,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也代表着英国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一)英式早茶

英式早茶主要是指英国人在清晨饮用的茶。“一日之计在于晨”英国人对于清晨的时间看的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人都会在清晨准备一杯“早茶”,迎接美好一天的来临。英式早茶的原材料主要是红茶,例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红茶等。红茶的色泽亮丽、口感纯正,能够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而英式早茶也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英式上午茶

在英国茶文化中,英式上午茶是必不可少的。上午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饮用的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工作和休闲是联系在一起的,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需要饮用一杯清爽的茶,缓解工作的紧张状态。一般英式上午茶的时间在11点左右,饮茶之后会休息片刻,紧接着继续下午的紧张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习惯,也是英国工薪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三)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主要是英国人打发下午时间的生活习惯。英式下午茶起源于上层社会的贵妇,这些贵妇选择下午四点左右的休闲时光进行聚会,一起饮茶,享受下午的温暖时光,延续至今,英式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四)英式晚茶

英式晚茶主要是指下午6点之后的饮茶时间,英国人在晚饭前后都会饮茶,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甜腻,为了保证健康英国人都会饮用一杯清茶。通常情况下晚茶都会加一些牛奶,以促进睡眠。

可见看出,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饮品,而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生活习惯之一。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上层社会逐渐发展到平民阶层,因此英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尤其是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成为英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与诗歌

诗歌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众多英国诗人的主要创作源泉之一。茶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丰富诗歌内容。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就以茶为素材创作了《论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茶的内容,自此之后,茶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英国人也经常以茶来形容诗人,以体现诗人的优雅品质和高尚涵养。茶元素在诗歌载体中的引用,与茶自身的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茶叶以清新的绿色为主,是和平、安宁的象征,能够意寓吉祥与安康,而诗歌中茶的引用,不仅是对诗歌素材的增加,而且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诗歌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英国贵族的专属饮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诗歌中所描述的贵族生活,也体现了茶在英国的发展史。

(二)茶与散文

散文中引用茶的作品也较多。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因此,英国的散文作家将茶作为散文素材,对茶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茶特征、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对茶的热爱;通过描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对茶的追捧,展现当时英国各个社会阶层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尚追求;通过描述制茶、泡茶的方法,体现一种制茶、品茶的亲身感受,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在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体现,具体到英国的散文作品中,20世纪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详细的记录了如何制茶、泡茶的方法和过程,并将作者的泡茶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将饮茶推广到基层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一散文作品的发表也推动了英国饮茶热潮的掀起,让更多的人懂茶、饮茶。

(三)茶与小说

小说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热爱程度不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创作中以主人公的生活为故事情节,能够顺其自然的将茶融入到创作中,在小说故事中可以将饮茶贯穿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体现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追求。例如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在《维莱特》中,就合理的将贵族妇女的下午茶引入其中,展现了小说中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高贵身份,促使小说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小说中茶文化的引用主要是体现故事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展现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可以丰富小说创作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

三、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作用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以茶为素材和主题,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创作者的创新,还贯穿了英国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同样英国文学作品也促进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茶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自17世纪茶传入英国以来,英国的文学创作者就将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从最初的诗歌素材发展到英国的小说题材,很多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茶。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为例,在散文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制茶、泡茶的过程,分享作者制茶、品茶的感受,这一文学作品的发表,对于茶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广影响重大,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茶文化传播,推动了茶文化的广泛发展。

(二)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的上层社会,是英国贵族阶层宴请、赠送的佳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用饮茶作为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盛行的社会阶层不同,例如小说《维莱特》中,只有上层贵族阶层才可以饮茶,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保健品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多次展现了茶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饮品,并风靡于英国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记录英国茶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展现茶文化魅力

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展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在描写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和各种英国聚会时,都会将茶会的详细情景进行描述,以烘托情景氛围,突出英国当时的阶层文化,同时书中描述了对不同人物饮茶后的感受,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的文化魅力,也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英国的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十分突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论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解读,论述了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深入的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作用。无论哪种文学作品形式都合理的将茶运用到创作中,一方面提高了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英国人热爱茶、饮用茶;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记录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2] 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

[3] 孙淼.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4] 范伟.茶文化在英国流行的原因与启示[J].福建茶叶.2016(04)

[5] 柳海荣.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英国文学作品的优缺点分析 第5篇

(一)《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本书共6个章节,前4章按时间顺序,分别为英国文学的开端,英国文学的诞生和繁荣,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繁荣景象。后两章分别为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现代畅销书作家。除第一章前两节分别介绍了《贝奥武甫》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外,其它章节以介绍诗人或作者代入。1)优点:

1. 内容简洁,没有大段枯燥冗长的文字,读者读起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 排版合理,在正文的侧边配有作者或作品的插图,加上一些简短的对作者,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背景的说明作为正文的小补充,使整本书极具吸引力,让读者有一直读完的欲望。

3. 双语版本,在英文介绍之后就是中文版本。大大节约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也方便了非英语专业读者的阅读。

4. 选取的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或诗人,令读者对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及作者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2)缺点:

1.除第一章前两节是介绍作品外,其它均为对作者的介绍。在对作者的介绍中,多是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作者的其它作品及写作风格的介绍不足甚至没有。2.内容不太统一,有的只介绍诗人生平及作品节选,有的会加上作品风格,代表作品的写作特色或修辞手法。

3.格式不统一。每一节代表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写作风格或修辞方法均为英汉双语,但代表作品的节选却只有英文版本而没有汉语译本。

4.内容的简洁意味着信息量的不足。此外每一节的大部分篇幅都以流水账一样的方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当时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的分析不足。此外全书共6章,前4章介绍了从最早的《贝奥武甫》到第4章维多利亚时期的几个代表作者及作品。后两章则分别介绍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包括J.K.罗琳在内的4位现代畅销书作家。仅凭这些内容很难“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二)《英国文学知识及选读》

本书共8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早期及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后期文学,20世纪文学。每一章的内容分别为历史背景介绍,文学趋势,主要代表作品,文学常识,作品节选,课后练习。1)优点:

1.总体比较全面,选材范围广,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一直写到了20世纪,基本英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2.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每一章所介绍的部分相同。整本书从目录来看整齐划一,一目了然。

3.内容丰富全面,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出现的修辞手法及诗歌韵律都写了出来。

4.每段节选作品后均有注解,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2)缺点: 1.所节选的作品缺乏代表性,节选作品多达十几近二十篇,多且长,比较无趣,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看完。

2.全英文,没有中文译本,给读者阅读增加了难度。

3.文字段落长,排版密集且字体较小,单调没有图片,略乏味,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英国文学课程建设总结 第6篇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外语系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总学时为7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初步掌握各个时期的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并能就某一作家或品写出一般性的评论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载体, 通过文学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语言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国的社会时尚、风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等。

作为外语系理论教研室重点课程建设之一,自2004年以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直按照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着工作: 2004年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成功发布了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并于2006年11月成功改版;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原计划在2005年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因学院当年尚未评选,本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程,这样,《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全部预定目标。

1.师资状况

1.1课程带头人

课程带头人,李伟娟(副教授,外语系理论教研室主任)于1990年7月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白城师专现白城师院任教。(2007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了综合英语、听力、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口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简史等课程的主讲工作。近五年内,发表省级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从2002年起,分别主持了三项院级课题,一项省级重点课题,并参加了三项省级、两项院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的院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获我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主讲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被评为院优秀课,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课,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2005年课程带头人被评为院骨干教师。2004、2005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党员。从2003年起,一直承担本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为该课程的负责人,教学效果一直优秀。1.2 教师结构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年轻教师。《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3人。成员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年龄结构:40岁以上2人,35~40岁2人,35岁以下3人; 2)职称结构:副教授与讲师、助教的比例为3∶1:3 3)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2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其中在读硕士4人)4)主讲教师资格及职称:本课程组的6名教师都担任系内课程的主讲工作,而且均承担了2门以上的课程,担任主讲的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有效地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服务,我课程组与教育技术系横向联合,聘请了徐锐英老师为我课程组技术指导。

自2004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成立以来,每位成员都能认真钻研业务,积极进行教研、科研活动,课程组其他成员共发表省级、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论文近20余篇,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其他奖项10余人次。同时,均主持或参加了至少一项院级或省级教研、科研课题。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教学改革状态

本课程组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特色建设等开展以本学科为主的教学改革,依据本学科特点来规划本和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结构,采用模块教学,把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设立体化教材,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教研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研从而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2006年完成了院级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教研课题,该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成果之一是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程采用了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示范,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英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围绕《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表格式内容提要板块、背景知识板块、作家生平板块、作品分析板块、电影(歌曲)欣赏板块、网络文献板块等项内容,并根据具体作家增设相应的板块,如文学贡献板块等。2)教学资源立体化

本课程除了使用国内一些优秀教材外,还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课外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教师共享空间、教师个人网页等。

建设立体化教材,包括英国文学网络课程1部,多媒体电子教案1套,电子文字教材1部;素材料库包括作家图片库、名著插图库、经典影碟库、习题库、试卷库等。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文字教材以及素材库全部刻录光盘。3)实践教学多样化

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为学生设计各类课余活动,如名著表演、多媒体课件制作、模拟论文答辩、名篇朗诵、文学常识竞赛等,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4)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2.2教学文件及教材 1)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近五年来,课程组对《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内容和体系上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各位教师都具有完整的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教材使用说明等纲领性文件。2)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先后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守仁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陈嘉编《英国文学史》,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际英等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教材,并为学生指定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等参考书。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补充教材料,购买了百余种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程组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都有内容丰富、翔实的教案及题库等,教学档案齐全。教学实施与管理

3.1教学质量与管理

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能较科学、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使得教学管理制度化、检查定期化、教学规范化。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1)教学工作计划:对每学期课程组的工作做详细说明;

2)集体备课制度:对备课的含义及备课的各项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 3)辅导答疑与批改作业制度:对辅导答疑内容、批改作业方式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作了规定;

4)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对命题、阅卷及如何公正地考核学生成绩作了规定; 5)听课制度:规定观摩教学、教师听课次数及评课的制度;

6)教学研究制度:对教学研究的开展,学术报告会的次数,讲师以上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要求作了规定;

7)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文件等的保管及借阅情况作了规定。

课程组还具有运行良好、确保教学质量的相关机制和自我调控机制,形成了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系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体评教。同时,以个 别沟通、测评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同行测评等活动。3.2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

1)每位教师都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认真授课,每节课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灵活,深入浅出,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均良好以上。

2)作业题目适量,符合教学要求。全部教师均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每学期集体辅导答疑一、二次,个别辅导随时随地进行。公布教师电子信箱、QQ号,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部分教师利用电子邮件,采取网上批改作业。3.3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 堂活动,如英文名篇阅读、朗读,文学常识竞赛等活动。我系学生历来擅长戏剧表演,我们倡议成立了戏剧社,我们还倡议学生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1)名著表演:改编英国文学名著,要求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自编自导自演。2)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利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3)名篇朗诵:开展读书周活动,撰写读书心得。

4)文学常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均可参加。

5)论文写作:鼓励学生自选研究专题,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等撰写课程论文。3.4成绩考核

1)学生成绩考核规范,由平时(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末考试占90%。

2)试卷流水批改,试题符合大纲要求,题目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部分,形式多样,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

3)能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做认真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学效果

几年来学生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非常满意,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中,本课程组教师测评胜任率均在良好以上。在教师授课各重要环节上学生的满意率在85%以上。

5、课程特色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本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英国文学史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把文字性的静态英国文学变为视觉性动态英国文学,并逐步形成具有文化性、科学性、交流性和实用性与一体的课程特色。

6、课程继续建设计划

虽然本课程已经全部完成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建 设的终结。我们将继续该课程的建设,在近三至五年内,将《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建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跟踪研究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探求愿望和钻研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如下计划: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教学方法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设计合理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学习课件的水平,使其成为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名符其实的学院精品课程。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调整教师资源,形成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3)提高教学梯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使用网络对建设课程进行教学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4)完善网络教学环境

目前,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还有待提高,现有教学条件只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授课,但教学中还不能直接与网络联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英国文学课课程软件制作前,主讲教师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使教学课件不仅可以做幻灯片播放,同时将主要内容与网络联接,可随时获得网络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领域。但现在由于网络教学环境还不健全,不能充分实现主讲教师 的设计理念,这些都需进一步完善。5)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研究

上一篇:经典平安夜祝福语下一篇:水务局开展三对照活动总结报告-水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