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18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1篇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以来,聊城市农机推广部门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1、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推广部门按照省局要求,配合计财部门,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机械,引导农民购置适宜我市作业的重点机型。2011年全市推广各类农机具1.24万台(套),受益农户7909户。其中推广玉米收获机3100台(享受补贴1992台),大中型拖拉机1477台,免耕播种机753台,深松机753台,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打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孵化机465台,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2、积极推进玉米机收,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2011年我市机收玉米331.6万亩,机收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是领导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是我市农机工作的一项薄弱环节,为尽快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年初的全年工作会议上,对提升玉米机收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各县市区也对玉米机收工作制定了细致的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推广机械。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玉米收获机,将玉米收获机列入补贴重点目录。今年我市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共发展玉米收获机3100台,其中享受补贴的玉米收获机1992台,由于补贴资金限制,没有享受到农机补贴,农机手自发购买的近1100台。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6500台,机械数量的迅速增加,为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及培训。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玉米机收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引导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为加快秋收进度,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农机部门强化跨区作业组织领导,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机具调度,共引进外地玉米收获机1300余台,三秋高峰期全市上阵玉米收获机达到7800余台,有力的提升了我市玉米机收水平。

3、认真搞好免耕播种,扩大保护性耕作覆盖面积。2011年,全市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753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575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00台、深松机753台,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达3万多台套,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11.1万亩,覆盖率达34%,实施面积继续名列全省首位。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市农机局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对县市区农机部门重点考核内容。茌平、高唐等县的政府部门将

保护性耕作发展列入各乡镇考核目标,冠县、阳谷等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莘县、东阿、临清、东昌府区等县市区农机局也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各县市区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茌平县财政拨出20万专项资金,东阿县财政拨款5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阳谷县农机局自筹15万资金,在享受国家补贴机具30%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3000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1500元;冠县的兰沃乡和清水镇政府对使用免耕播种作业的农户每亩补贴20元。三是广泛召开现场演示会,积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把现场演示与机手培训相结合,扩大保护性耕作影响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全市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01班次,共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及农机实用技术手册14.8万份,媒体宣传80余次。四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临清市建设了1个5000亩以上的市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8万亩。茌平县建成两个5000亩以上的示范片区、两个万亩免耕播种示范基地,并且建成两个万亩深松作业示范大方。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有200-50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临清市把示范基地建设列为对各镇(办)农机站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临清市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明确了建设内容和标准,作出了详细的时间安排,同时出台了激励政策对建设农机示范基地较好的镇(办)给予资金补贴。

4、全力推动深松整地,助力农业增产增收。2011年,我市临清、茌平两个先行试点县(市),共计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全市共计推广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完成深松作业面积72.2万亩,预计冬季深松10万亩,全年完成深松作业将达到82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完善工作机制。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市委副书记刘加顺、副市长赵庆忠就深松整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农机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农机部门把土地深松作为当前农机工作重点之一。各县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临清市、茌平县成立了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的农机深松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各自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严格把握政策,遵守补贴程序,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二是搞好宣传示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使农机深松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市农机部门在强化宣传上狠下了功夫。印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简介及补贴办法等宣传材料8万余份,张贴到各镇(办)

村,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农机深松技术和政策,真正认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机深松作业的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及政府扶持补贴政策、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及先进典型等。多次召开现场演示会,3月23日聊城市在金郝庄镇组织召开了全市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演示会,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县市又多次召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精心抓好落实,确保补贴政策到位。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是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两方面工作。确保两方面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是调动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械、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市共计落实深松机购置补贴1800余万元,新购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的机械需求。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确保农户享受补贴政策实惠。临清市农机部门在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中,提出“七个明确”的要求: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补贴对象,明确作业范围,明确补贴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补贴时间,确保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落实到农户。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临清、茌平农机部门围绕推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加强了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搞好政策咨询服务,二是搞好农机购置服务,三是搞好农机维修服务,四是搞好计划指导服务,五是搞好技术培训服务,六是搞好跨区作业服务,七是搞好农机监理服务,八是搞好基础管理服务,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8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花生种植面积45.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21.2万亩,占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另外,地瓜、大棚蔬菜、水果、大葱、生姜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目前,全市棉柴收获机械保有量48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19台,大蒜收获机44台。为推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制定了2011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计划及《聊城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并积极组织实施。一是加强机具推广。2011年全市共推广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捡拾压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558台(其中孵化机465台)。其中茌平、冠县的田园管理机械,莘县的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莘县、冠县的日光温室设备,茌平的大蒜收获机,高唐的捡拾压捆机推广较好。二是搞好宣传。为提高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农机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棉花、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全市农机部门共发放经济作物机械化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强培训。邀请农机和厂家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现场操作培训,讲解操作要点,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共举办经济作物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

二、制约农机科技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市经济作物机械保有量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作物收获环节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2、农机与农艺的发展不相协调。对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应用先进的耕作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3、部分机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部分农机具从结构设计到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企业应该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机具的作业质量。另外,在农机生产作业期间,因为机手操作不熟,调整不当等原因发生机械故障,厂家技术员和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对部分机手的收益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对粮食作物采用先进的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管理模式,把农艺要求和现代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结合起来,推广一批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作业效率高、适合当地种植习惯的保护性作业机械,提高配套农机具的数量和质量。

2、结合本地实际,筛选适用机型,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抓住秋收秋种的有力时机,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结合秋季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加大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对玉米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的机手建档入册,督促有能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以确保我们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被购机户闲置,确保先进农业机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机配件、供油、维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尽量都进行补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他们的现身讲演和带动,将为农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要完成新建一个示范基地的任务,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5000亩;小麦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都要建设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尽快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示范推广模式。

6、搞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按照省局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取得新成绩。

7、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实施计划与目标,大力推广棉花、大蒜、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争取召开经济作物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张士新)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2篇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近期,我们深入到部分乡镇农机站、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基本情况

聊城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该政策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农机购置补贴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把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重要杠杆,精心部署、强化措施、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据统计,八年来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亿多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7529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983台、玉米收获机械5495台、谷物收获机械1420台、免耕播种机5758台、植保机械5579台、耕整地机械2487台(套);各类经济作物机械、抗旱机械及其他设施农业机械10807台(套);全市受益农户22694户,带动农民购机投资9.6亿元。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及特点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加快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装备支撑。

(一)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农机总值及总动力由2004年初的293552.07万元和891.4万千瓦,增加到448280万元和1086万千瓦,分别增长52.7%和22.3%。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得到快速优化。大中型拖拉机由2004年初的11284台增加到目前的25197台,玉米收获机更是由2004年初的0台增加到目前的6503台,免耕播种机也由2004年初的0台增加到目前的17042台。

(二)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2004年时,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60%,而玉米机收在2004年刚开始实验推广,当时小麦、玉米生产效率较低,农民为此辛苦劳作。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小麦、玉米收获机械连年增长,目前,全市小麦生产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玉米机收率从2004年的2%快速发展到74%。玉米播种、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6%、97%,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三夏、三秋农忙高峰期,可以实现“日收百万亩粮,日播百万亩田”的高效生产率。2011年三夏时节,上阵机具达30多万台,全市近600万小麦7天即可收获完毕,小麦收获后,玉米直播机随后播种,从收到播每亩仅需20分钟就可完成。三秋期间,上阵机具20多万台,从玉米收

获、秸秆还田到小麦播种每亩地的农业生产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成为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彻底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三)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推广了玉米联合机收、小麦免耕播种及农机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不仅能够减少作业环节、节约成本、增产增效,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据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小麦亩均增产20千克,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小麦亩均增产5%—10%,2011年我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211万亩,农机深松整地面积达到82万亩,可实现小麦增产1078万公斤。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积极购机,并有效利用农机作业增加经营收入,推动了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西胡村的朱家乡,2011年购买了一台东方红LX950拖拉机,一台国丰4YW-3玉米联合收获机和一台深松联合整地机,国家补贴资金47000元,自己投资93840元,秋季完成玉米机收390亩,深松整地990亩,作业收入8万元,纯收入4.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使这类大型农机具增加了21143台,依此推算,可为全市农民增收9.5亿多元。

(五)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购机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大户不断涌现,他们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了“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跨区作业”,解决了高效农机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扩大了农机服务作业规模,实现了双赢。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0个,拥有社员2023户,各类型机械6049台套。2011年作业总收入达到3.2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增加了税收收入。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市时风、润源、瑞泽等大中型农机企业快速发展,农机销售额节节攀升,2011年全市农机销售额达到125725万元。按照生产、销售企业较低利润率3%计算,能够实现利税3771.75万元,为我市的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少。从调查看,普遍反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严重不足。如临清市近年来由于农民的购机热情高涨,由于资金数量少,每年有近40—50%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不能享受到补贴;东昌府区部分农民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认为这是一项普惠制政策,因资金不足无法得到购机补贴时,就拨打“市长热线”、“区长热线”或者新闻媒体电话,影响了政府部门公信力度。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窄。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重点用于玉米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大中型拖拉机和深松机的推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达到188万亩。但经济作物机械数量较少,农民对经济作物机械补贴需求较大。

(三)农机购置补贴配套工作经费不足。在实施购机补贴工作中,需要请新闻媒体宣传和公示、印发补贴合同、档案管理、核实机具、机具质量和售后服务调查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大大增加了农机部门开支。通过调查,我市9个县(市、区)均没有安排农机补贴工作经费,而购机补贴又是时间紧、任务重的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必需的经费保证,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希望上级部门加强调研,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增加资金数量,扩大补贴范围,尽量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议金融管理部门适当协调相关银行的信贷机构,针对购置大型农机一次性投入资金数额较大,设立绿色通道,推出分期付款、贴息或者低息贷款政策,为广大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降低门槛,减少购机户的后顾之忧,增加大型机械的购买力。

肥城市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第3篇

一、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较早。肥城市农机局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高度重视、抢抓机遇, 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发展平稳, 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该市农机合作社按照“质、量”并重的原则, 依照“发展与规范兼顾”的思路, 先后建立起一批装备优、规模大、起点高、服务带动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农机和农艺种植结合、农机作业服务品牌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2008年,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各乡镇、办事处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机合作社建设。2008年,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有关文件, 提出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 做好“三篇文章”。即: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章,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文章, 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做好经营村庄的文章, 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在落实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 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为重点补贴对象, 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同时, 在农机科技入户、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重大农机成果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等项目的实施上, 也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工作结合起来, 统筹考虑、重点安排。

三是典型示范带动。在全市树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典型, 突出典型的先进性、示范性, 通过召开现场会、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同时, 还在全市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山东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 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提供平台, 让他们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中唱主角, 全市先后建立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16个, 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上, 作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平台,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模式

2015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村干部带动型。村级组织既有管理职能, 又有服务职责。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利用率, 该市鼓励有条件的村牵头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孙伯镇栾任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庄镇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等8家就是这种形式。

二是大户联合型。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将个人的机械设备投资入股, 利用自己懂经营、会管理、威信较高的优势, 吸收其他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带机或带资入股, 联合组建农机合作社。2014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130多万元。像王瓜店镇穆庄农机合作社、孙伯镇为国农机合作社、石横镇汇鑫源农机合作社、孙伯镇裕丰农机合作社、王瓜店镇垚奇农机专业合作社、桃园镇奇望农机合作社等13家合作社就是这一类型。

三是龙头企业领办型。农机经销、维修等企业利用自身设施装备全、配件齐全优、员工能力强、服务领域宽的特点, 由农机经销等企业牵头, 将区域内农机户的机械组织起来,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些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户每季完成耕、耙、播、收、排灌等作业后, 把自己的农业机械开到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清洗、维修、保养、存放;不仅解决了农机户机具维修保养及露天存放的难题, 而且让他们安心解脱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

四、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1. 提高了农机化水平。

合作社不但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 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经营方式, 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范围, 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增加了农机手收入,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农户分散购置机具带来的投资浪费。提高了农机动力配套比, 提升了服务质量。

2. 加快土地流转, 实现集约化经营。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 促进了农业耕作模式由一家一户向规模化转变, 开展订单作业, 土地流转, 达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同时依托栾任农机合作社、振兴农机合作社、地龙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农机驾驶操作手培训工作, 提高了全市农机合作社社员及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3. 改良了土地, 达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肥城市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进行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在试点区域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耕 (深松) 、粮食烘干, 把玉米秸秆粉碎撒入田间并且深翻到土壤中去, 秸秆残体充分腐解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 增加了植物营养, 改善了土壤墒情。目前小麦长势良好, 结合多年该项作业生产模式经验, 农业专家、种地老把式估算, 小麦、玉米每亩平均单产增产40公斤、65公斤以上, 根据试点建设规模, 试点区年可增产粮食500万公斤, 相当于每年多出0.45万亩土地, 实现了农业高产创建, 达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目的。

4. 推广粮食烘干, 真正解决了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发展粮食烘干产业, 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是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丰产丰收、稳定粮食总量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好农机合作社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中的粮食晾晒难题。地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汪西军投资100万元, 建成了800平方米场地, 新上了一托三粮食烘干设备, 运行后每天可烘干粮食90多吨, 每吨可为农户节约晾晒成本100元左右。从2014年9月28日至12月16日该社为20余家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签订了烘干作业合同, 共计烘干玉米2760余吨, 彻底解决农民种地最后一公里的粮食晾晒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粮食生产耕、耙、种、管、收、运、烘全程农机化服务。

5. 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

农机合作社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并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使合作社社员及农机手能够获知真实的市场信息和上级政策, 由此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使其在技术上互帮互学, 利益上互助互惠, 信息上互助传播, 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和协作意识, 避免了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五、发展建议

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希望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唱主角, 现在农机合作社都是和村民一家一户的谈流转, 工作量大, 又浪费精力。如果由村级组织出面召集农户谈流转并担保, 农机合作社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了。可以创新流转形式, 如:采取入股流转、分红流转等, 激发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 政策扶持突出“特惠制”。

积极争取全国、省、市各级财政支持,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扶优扶强, 强化示范社带动作用。政府应将财政补贴增量有重点、有目的地投向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设立合作社专项补贴。加强机耕道路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加入农机大院的规划, 解决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 烘干机辅助设施等。将粮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增量主要用于像农机合作社、农机种粮大户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向种粮的农机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 优惠价格直供农资, 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机补贴。实施项目带动, 安排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 将国家、省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等项目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 给予重点扶持, 以此为依托引进资金, 引进机具、技术示范, 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 增强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3. 农业信贷政策优先支持农机合作社。

对农机合作社购买新型农业机械、生产资料和土地流转费等提供信贷支持。实行农业保险扶持政策, 把规模化设施建设纳入补贴范围, 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补偿金, 积极受理灾后理赔。2014年旭东农机公司与中国民丰村镇银行进行了合作, 由旭东农机公司担保, 为购机农机户进行了小额贷款。实现了农机户、公司、银行的多赢局面。

4. 拓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

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向设施农业等领域拓展, 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基础,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5. 加强培训, 提高农机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科普活动等, 搞好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农机维修等农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机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进而推动农机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通过政策扶持, 技术培训, 表彰激励等多种形式, 加快培育一批职业农机手, 缓解农机合作社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矛盾。

6. 完善合作社的运行管理。

省农机局到延边州调研农机工作 第4篇

省调研组听取了延边州农机局关于全州农机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农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农机补贴工作、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调研组一行又前往珲春市、汪清县、安图县、敦化市进行调研。认真听取了4个县(市)的农机工作汇报,并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业均衡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出国种地、边疆开发区域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了研讨,并就存在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珲春市三家子乡金秋种植机械专业农场和板石镇松哲专业农场,调研组在农家大炕上与农场主、部分农民进行了交谈,“你家种多少,一年收入多少,1公顷土地种植成本是多少,应用新技术了吗,农业机械能满足种地需求吗,农业机械质量怎样、价格如何,对补贴政策有什么要求?”调研组详细进行询问,做好了记录,并就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在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调研组参观了黑木耳生物菌袋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并就生物菌袋机械进行补贴、菌袋机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公司人员进行了座谈。

在汪清县农机经销企业,就农业机械销售、库存、备货、前景等问题进行了交谈,并征求了部分經销商的意见。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5篇

近年来,肥城市农机局把发展农机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积极引导,强力推动,搞好服务,实现了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机合作经济组织52个,农机大户548户。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0万千瓦,农机总值6.2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5.1亿元,农机化生产综合水平达到74%。

一、发展农机经济合作组织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合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市场、企业、农户之间的诸多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聚集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现场调研指导。市里建立健全了以分工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组织调度和督促检查,各乡镇、办事处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今年以来,市里先后3次召开乡镇分工领导参加的调度会,促进了整个面上工作的开展。二是严格考核奖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考核乡镇、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考核激发活力,促进工作。今年又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办法,加大了考核力度,市督查局定期调度检查,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行严格考核。通过严格考核考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考出了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竞相发展的局面。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坚持普遍宣传与重点教育相结合,通过宣传媒体、各种会议、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宣传效果,为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加强支持引导,推进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围绕提高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水平,推动其快速发展,市农机局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了支持和引导。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协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导各乡镇、办事处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有关文件,提出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做好“三篇文章”。即: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文章,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做好经营村庄的文章,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人散、地散”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在落实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把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重点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2005年以来,全市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0多万元,在500多个享受补贴的对象中,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大户占60%以上。同时,在农机科技入户、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重大农机成果推广等项目的实施上,也与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重点安排。今年,又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0万元,重点仍然向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倾斜。

三是典型示范带动。在全市树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突出典型的先进性、示范性,通过召开现场会、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推广典型经验。今年2月份,在王瓜店镇召开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会,推广了王瓜店穆庄农机合作社、孙伯卫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还在全市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提供平台,让他们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中唱主角,全市先后建立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4个,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致力服务三农,不断创新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近年来,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探索创新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基层农机站、村农机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一是部门引领带动。由市农机局农机开发服务中心利用现有物质装备、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与20个农机户联合,成立了肥城市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注册资金16万元,总资产600万元,现拥有各类大型机械拖拉机26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台,小麦收获机22台,免耕播种机10台,大型挖掘机4台,其他配套机具37台(套),具备农田作业、农机工程开发、农机修理等多项服务功能,年产值100多万元。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以原有固定资产折价入股,吸收本站职工、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的机械,组建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如老城镇农机站,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经营服务,自身实力和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现拥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推土机等各类机械40余台,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具备农田作业、农机工程开发、农机修理等多项服务功能,年产值200多万元。

二是股份合作带动。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职工牵头入股,吸收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等社会资金参入,组建起自主经营,服务农业和农民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

如肥城市孙伯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肥城市安站镇农机鸿运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肥城市仪阳盛旺农业机械化作业专业合作社。

三是村级服务带动。村级组织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责。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村牵头将集体和农户的机械组织起来,建立农机作业服务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费。湖屯镇曹庄村共有大型农机具29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14台(集体7台,个体7台),这些机械使全村土地的耕、耙、播、收、排灌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绝大部分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几年来,农机队一直处于高效率低成本的良性运作中,每年盈利5—6万元,好年份达到近10万元。

四是大户牵头带动。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将个人的机械设备投资入股,利用自己懂经营、会管理、威信较高的优势,吸收其他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带机或带资入股,组建农机合作社或农机作业服务队。肥城市穆庄机械化作业专业合作社,是肥城市第一家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该社于2008年7月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目前拥有大型拖拉机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7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台,小麦免耕播种机3台,玉米直播机2台,重型翻转深耕犁2台,其它配套机具13台套,固定资产达150万元,规模经营土地671亩,入社农户296户。2008年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1600余亩。小麦免耕播种达1400余亩,年纯收入达到4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优势

因时因地,利用各自的优势牵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整合资金,提高机具利用率,推广新机具、新技术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恢复建设中已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组建规范。全市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都有明确的章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社员大会决策、理事会日常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的制度。合作社社员大部分带机入社,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田间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多数合作社实行单机核算,社员一般每年向合作社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作业量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共同费用,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力所能及为社员承接业务,有的为社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有的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有的统一开展社员需要的机械维修保养和油料供应服务。二是特色明显。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格局,使农机专业合作社涉及不同的服务领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8家合作社主要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服务领域包括机械耕作、播种、收获、维修、运输、供应等。服务范围已打破了区域限制,实现跨县、跨市、跨省作业,已辐射河南、安徽、河北等省。

三是改善了土壤结构。采用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提高了整地标准,解决了中小型农机具存在的农田作业重复、耕层深度不够、土地板结、土壤通气性差、效率低、投入大、产量少的弊端,使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好、防旱排涝能力得到增强。同时,通过夏季采用气力式精密播种,秋季采取小麦免耕播种,种子均匀度非常精确,肥料缓慢释放,活土且抗旱效果好,出苗率高,苗全、苗壮、苗齐,使粮食品质平均提高一个等级,粮食产量得到提高;采用低茬收割,比人工收割降低损失10%,提高了产量。

四是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以农机合作社为发展平台,组织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让他们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中唱主角,重点推广使用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马铃薯机械种植等新技术、新机具,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利于打造农机服务品牌,凸现规模经营效应。合作社社员加入合作社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机具统一调度,通过统一行动、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在服务中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赢得市场的认同。农机作业合作社即可以通过实行连片作业,减少机车作业的空运转,降低作业成本;又可以通过参加跨区作业,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使农机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于农机合作社采用了全程农机化作业,使得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得到解放,许多原来的农业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实现了农机手与农户的“双赢”。

三、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和复杂的种植模式,使大型机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作业效率,收益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是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机具装备不高,结构不优,多为旋耕机、播种机、小麦收获机械,用于玉米收获、小麦免耕播种、薯类播种及收获的大型农机具少,远远不能适应综合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三是办公场所紧张,机械库棚建设相对滞后,主要是缺乏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致使许多机械露天存放,锈蚀严重,缩短了机械使用寿命。

四、加快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机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发展。一要走股份合作道路,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

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二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大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机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发展。一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使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在集体经济较好、班子较强的地方,可以走连片整地、统种分管、统分结合的路子;在农民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地方,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统一经营土地,按股分红,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其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实行统种、统管、统收,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土地流转较快的地方,可以自办家庭农场,走自耕与代耕相结合、专业化服务的路子。三要跟踪服务,强化监督。实行严格的“三级”监管机制,建立良好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效率和质量,确保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6篇

201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农机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加强监管、规范操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30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近1.3万台,带动农民投资2.3亿元,受益农民7909户。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市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6206台、联合收获机械保有量达到16513台。全市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9%,玉米机收水平达74%,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已成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施方案周密,层层落实责任。年初,该局与市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聊城市2011年农机补贴工作实施方案》,调整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补贴工作实施要求。在农机补贴资金额度下达后,该局及时召开了全市农机购置补贴会议,并与各县(市、区)农机局的“一把手”签订了《聊城市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承诺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责任,形成了任务有人抓、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政策宣传有力,实现阳光操作。全市各级农机部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通过各种媒体、现场答疑、乡镇政务公开栏及发放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及时、广泛、深入地宣传补贴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动态信息等,使补贴工作全过程在阳光下操作,补贴政策变得更加透明,全市广大农民对农机补贴政策的了解更加深入,全社会对农机补贴政策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同时,加大了对重点补贴机具的宣传,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展示会、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对补贴政策及有关机具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引导激发了他们的购机积极性,保证了补贴资金的顺利落实。2011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共举办各种宣传活动50多场次,媒体和信息宣传200余条,印发宣传材料17万份。

补贴程序严密,工作效率提高。全市各级农机部门严格按照《聊城市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

作实施方案》,以确保完成重点补贴机具任务为总体要求,严格执行《2011年山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从报名申购到补贴机具到户,严格按程序操作,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环节不缺。并对补贴对象及补贴机具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农民监督,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权,未出现强制农民购买现象。同时,各县(市、区)农机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操作效率,采取夜间和周末加班等方式加快农机补贴工作实施进度,确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于“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前夕落实到位,保障了作业机械数量和粮食作物的及时收获。

补贴重点明确,带动效果显著。为加速提升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市局将玉米收获机械、深松机、免耕播种机作为补贴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狠抓重点落实,对重点补贴机具没有达到一定发展数量的,原则上不能补贴其它农机具。在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市共补贴发展玉米收获机达1992台,其中高唐县补贴发展玉米收获机械达552台,有效地促进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在农机补贴和深松补贴政策的带动下,临清市和茌平县两个试点推广县的深松机械发展迅速,共补贴发展深松机529台,占全市补贴发展深松机械的70.25%。

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第7篇

构筑邹城农业发展高平台

我市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辖17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居)。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6.9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9.3亿元,增长24.9%;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760万元。2008年1-6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亿元,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8亿元,增长30.66%。

一、我市近两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邹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全市东西最大横距6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70%。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77万人。截止2007年底,全市耕地面积94.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70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花生2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3%,经济林面积达到27万亩,干鲜果品年产量达到1.32亿公斤,林业年产值实现7.5亿元。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农牧渔总产值的40%;畜禽饲养总量达1200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6200头,生猪出栏80.5万头,禽类出栏990.6万羽,兔出栏72.3万只;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7%,较去年上升3个百分点;经济宁市第七批审批的龙头企业3个,规模企业6个。

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市”,“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山东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二、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为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市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了以农业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本市农技推广网络为基础,利益共享、分工协作的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科技项目带动、农业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 “零距离”对接等形式,有效地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及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一)全面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服务全市农技推广 山东省农科院是我省农业科研机构的排头兵,具有其他农科院所无可比拟的技术、人才优势。多年来,我市一直与农科院有着密切的联系。2007年,我市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同省农科院的合作范围,建立了全面技术合作关系,这也是省农科院在省内与县(市)级建立的首个全面合作关系。市科技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针对我市农业技术落后、农村经济薄弱的现状,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深化了同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及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以科技顾问、技术合作等形式,吸引省农科院各类专家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与科研活动;引进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我市农业发展服务;为省农科院专家提供基地、人员,积极争取省农科研承担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落地邹城;将专家科研项目所出的新成果在邹城优先进行转化;我市农业技术人员在与农科院专家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

1、依托省农科院技术优势,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市规划建设发展了食用菌、奶牛、大樱桃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成果、人才优势,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与服务,并逐步以特定区域为中心,形成了重点产业示范基地。一是以平阳寺、香城、唐村、大束、中心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高效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在市政府科技顾问、省农科院宫志远研究员等专家的帮助下,引进种植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杏孢菇等食用菌品种10多个,推广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林菌间作、食用菌病虫害研究等新技术20余项,实施科研项目1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07年,全市食用菌种植总面积达到560多万平方米,年产鲜菇达到7万多吨,产值7亿多元,带动农户3万余人,并配套建起了大型食用菌加工厂、高标准食用菌研发中心和菌种厂各一处,产业规模、技术层次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二是以邹西平原为重点的小麦垄作高效栽培示范基地。为解决邹西平原一麦一棒单一种植模式效益低的问题,缓解粮经争地的矛盾,从省农科院引进小麦垄作高效节水种植技术,聘请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为市政府科技顾问,大力推广垄作小麦沟底间作越冬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全市现已累计推广26.4万亩,被省农科院列为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核心示范区。三是以看庄、张庄、城前、大束、香城、石墙等镇为重点的无公害干鲜果生产基地。我市把加快大樱桃、长红枣、石榴等干鲜果发展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重点扶持,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刘庆忠、赵红军、孙玉刚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先后从果树研究所引进果树优良品种和砧木50余个,其中核桃35个,大樱桃10个,蓝莓等5个,大樱桃优良砧木2个;推广大樱桃密植丰产、长红枣优系良种选育、石榴新品种选育、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核桃苗木嫁接等新技术20余项;在省农科院技术支持的帮助下,我市干鲜果产业初见规模,截至到2007年底,邹城市果树总面积共25万亩,年果品总产量1.2亿公斤,其中,大枣10万亩,核桃2.6万亩,大樱桃3万亩。四是以太平、北宿、中心、千泉等镇街为重点,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省农科院赵新华、柳尧波研究员多次来邹,就奶牛的遗传育种、品种改良、营养保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排在我市北宿镇鑫源牧业公司、千泉街道裕恒牧业公司进行推广,促进了我市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市还是省农科院桑蚕养殖基地、20万亩优质大花生生产基地、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依托省农科院项目优势,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立足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利用与省农科院全面合作的关系,积极提供人员、基地等资源条件,将省农科院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争取到邹城来开展实施。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宫志远研究员合作开展了褐色蘑菇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发、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菌渣生产有机肥技术等项目研究,有效促进了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承担了省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的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研究,累计发展小麦垄作间作蔬菜30余万亩,垄作菠菜平均亩增收益360元,垄作小麦亩均增产56.4公斤,玉米亩均增产76公斤,同步实现了粮经双增。实施了省花生研究所花生良种快繁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科技项目,引进了花育16、17、22、25号等高产花生新品种,并进行了快繁试验,成为了我市的主栽品种。合作开展了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大樱桃密植丰产、长红枣优系良种选育、石榴新品种选育、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核桃苗木嫁接等科技项目10余项,为我市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成功将省农科院承担的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成功争取到我市,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投入项目资金950万元,我市将作为核心示范区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展实施,这必将促进我市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

3、依托省农科院人才优势,开展农业新技术服务与培训

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市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市政府先后聘请省农科院食用菌种植专家宫志远、花生种植专家王才斌等4名高层次专家为科技顾问,与邹城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定期来邹城进行调研、培训及技术服务。近年来,省农科院专家年均来邹4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培训技术骨干400余人次,培训农民群众8000余人次。今年3-4月份,市科技局抓住春耕备播的大好时节,邀请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宫志远研究员、畜牧所武英研究员、成建国研究员、花生所王才斌研究员等就食用菌病虫害管理、生猪春季饲养技术、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等进行了五场大型培训班,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

4、积极承接新技术,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

在与省农科院开展全面技术合作的同时,我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立足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配合省农科院专家来邹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科研活动,引进成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并加以创新为我所用,实现了引进吸收再创新。两年来,在与省农科院合作的基础上,我市取得农业科技新成果40余项,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市农技站完成的小麦垄作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获农业厅农牧渔业丰收贰等奖、济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新品种引进及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获济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市林果站已成果选出18个长红枣优系进行复选,石榴和杏两个品种2006年通过省级审定,矮化大樱桃密植丰产栽培在我市已实现较大突破;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完成的奶牛标准化饲养技术研究与开发、奶牛性别控制精液-X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济宁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成果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市食用菌协会的褐色蘑菇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研究筛选利用麦秸、棉籽壳栽培褐色蘑菇的高产配方2个,制订了褐色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开发选育适合我地栽培的褐色蘑菇新品种3个,建立无公害标准化褐色蘑菇生产基地和工厂化周年生产栽培褐色蘑菇生产基地各1处,基地年产量达到300吨,工厂化栽培年产量达到100吨,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二)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及成功因素

通过与省农科院的全面合作,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五年来,累计引进示范作物新品种50余个,完成品种对比及筛选试验10余项。筛选出了优质小麦济麦

19、济麦20、济麦21等;引进花育系列新品种5个、丰花系列新品种4个,在香城、城前等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进行稀播快繁,全市花生良种普及率由2000年的63%提高到目前的96%,在地瓜上由省农科院引进了淀粉专用型富贵一号、SL-19,鲜食加工型鲁薯8号等,并在田黄、城前、张庄等地建立了优质地瓜生产基地,每年可为加工企业提供鲜薯15万吨,结束了我市无加工专用型地瓜品种的历史。引进种植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杏孢菇等10多个食用菌品种,食用菌种植总面积达到560多万平方米,年产鲜菇达到7万多吨,产值7亿多元。推广了粮菜垄作、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农药精准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等主推技术50余项,实施“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因素”、“优质强筋小麦保优增产技术途径”、“化控在作物上的应用技术”、“花生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途径”、“小麦垄作栽培对群体变化动态的影响”、“小麦垄作栽培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等专题研究30余项,有21个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励。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显著成效与省农科院领导重视、院地双方的共同努力等密不可分。

1、地、院双方领导重视为全面合作成功提供保障 我市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技术推广放到了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农业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科技、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技推广领导小组;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财政拿出专门经费用于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并拨出专款购置农业推广设备设施,使我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省农科院是我省的综合性农业科研部门,对与地方特别是基础条件较好地邹城市合作十分重视,率先与邹城建立了全面技术合作关系。每年安排各类专家到邹城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安排大量科研项目到邹城开展实施,为邹城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工作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2、省农科院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是全面合作成功的前提。

省农科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贡献和效益十分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具有十分雄厚的人才及技术力量。

3、我市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全面合作成功的基础。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力量充足。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涉及农业(含水产)、林业、水利、农机、畜牧5个单位,共有工作人员118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5人、中级职称的200人,初级职称的466人。为农技推广与服务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有保证。我市每年都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列支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三是科技推广体系健全。我市市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是全市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市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及各个乡镇都设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提供了保障。

4、定位准确是全面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农科院与邹城市分别是农业科技供需双方的供方与需求方,省农科院拥有雄厚的人才、技术、成果资源,需要寻求技术接受基地;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科技需求需要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

(三)我市现有农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1、技术合作面有待进一步拓宽。我市在2007年与省农科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促进了我市垄作小麦、食用菌、大樱桃、奶牛、花生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我市对农业高技术、新成果的需求相比,我市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面仍要进一步拓宽。

2、合作形式需要创新

我市与农科院各位专家的合作主要以聘请科技顾问、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全面合作的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

3、农技推广资金不足

资金缺乏是农技推广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一些我市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很多因为缺乏推广资金而不能引进、推广及成果转化。

二、下步工作建议

1、加强合作、密切联系,全面开展院地合作 继续深化与农科院的全面合作关系,定期召开农科院专家与我市农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技术协会、规模种养殖户座谈会,发布农科院最新技术成果,了解我市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密切科技供需双方的联系,促进院、地全面合作关系。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了北宿、大束等镇街为重点的肉鸭养殖加工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到出栏600万只以上,以看庄、峄山、中心、香城、太平等镇为主的特色大陆瓜菜基地,计划发展瓜菜面积5万亩以上,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下一步,应创造条件,加强双方在该领域更深的合作。

2、创新合作形式,确保合作效果

为确保技术合作效果,要创新技术合作形式,如让农科院专家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基地、协会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技术入股参与分红,既提高了专家的积极性,以确保了技术合作效果。

肥城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调研报告 第8篇

一、肥城市农机维修行业现状

截止2014年底, 全市共有各类农机维修机构97个, 按照取得的技术资格等级划分, 一级维修企业4个, 二级维修企业8个, 三级维修企业56个, 专项维修29个, 从业人员近400人, 持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364名, 持证上岗率90%以上。维修点设备主要有起重设备、清洗设备、轮胎动平衡拆装机、喷油泵试验台。常用维修保养设备主要有车床、钻床、砂轮机、电焊机、火焊、电钻、汽泵、切割机、钳工工作台、扒胎机等。电器修理设备包括充电机等。

二、肥城市农机维修行业特点

(一) 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虽然维修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 基础条件有强有弱, 经营服务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 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但服务内容较多, 基本涵盖了大中型拖拉机的动力修理、底盘修理、其他农业机械修理、轮胎电气焊等方面的维修服务。

(二) 农机维修点分布随着农业机械发展 (特别是农田作业农机拥有量分布) 区域性差别明显。在东部、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桃园、安庄、边院、湖屯、王瓜店等镇街, 农田作业机械维修业务量较大, 在西部王瓜店街道、石横镇由于工业化建设扩张较快, 随着塌陷地复垦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用地逐年减少, 农机维修业务随之缩减。从农机维修点分布看, 与农机保有量分布基本一致。从维修业务的季节性看, 全年夏秋两季业务量较大, 占到75%;春冬两季随着农田作业业务量减少业务量较少, 占到25%。从维修业务看, 基本能够达到小修不出村, 中修不出镇, 大修不出市。

(三) 农机维修点技术规范逐步提高。全市主要的基层维修服务在镇村, 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工作, 在营业淡季承担加工一些零活, 也有部分维修保养企业兼营制造简易农机具如畜力播种机、小型花生收获机等;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企业从事各种农业机械的整车修理和总成、零部件修理, 以及三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业务的所有项目, 在营业淡季兼营制造较为复杂的农机具如轮式拖拉机的挂斗等。近年来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 大马力拖拉机及大型作业机械如玉米联合收获普及率逐年提高, 机械保有量大幅度增加, 这部分机械保修期内全部由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网络承担, 保修期过后原则上也是由厂家提供有偿服务, 随着维修能力的提高, 这部分业务逐步被一些农机维修点承揽。

(四) 农机维修行业经济效益较低。二级农机维修企业工作人员一般3到5人, 年营业收入在10万元左右;三级农机维修企业及专业农机维修企业工作人员1到2人, 年营业收入5万元左右。调查发现, 年营业收入不足3万元的维修点占整个行业总量的60%。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农机维修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级优化缓慢, 规模化发展和创新意识不强。经营状况比较好的维修点大多集中在县城周边地区,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建设用地的增加, 城区周边实有耕地不断减少, 农机保有量逐年减少, 农机维修业务量也在逐步下降, 其业务范围主要来自运输业等非农产业, 企业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承担农机维修主要任务的企业主要是在镇村的三级综合维修企业及专业维修企业, 其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而其承担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拖拉机及不断升级的整地类、播种类、收获类机械, 对维修企业要求较高, 而农机维修行业不论从数量到资金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较上年没有明显变化, 这种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状况如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 将严重影响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维修企业不能满足快节奏农机维修保养需求。随着我国惠农政策的增多, 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逐年增加, 肥城市2014年补贴金额达到2100万元, 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普遍提高, 高新农机产品保有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维修企业技术力量、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产品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得到维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进而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3、对农机维修企业管理不够到位。目前, 绝大多数镇街农机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 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点的日常管理。同时, 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 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影响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政主管部门, 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 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 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 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仍效果不佳, 无证经营、使用过期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现象、超范围经营现象等屡禁不止。

四、建议及对策

1、尽快制订出台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种粮补贴、购机补贴以及对农机合作社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机维修企业没有经济上的扶持, 因此要重点扶持一批农机维修企业, 以合理的网络覆盖为出发点, 以各种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各级维修企业为重点, 进行必要的资金、设备、技术支持, 使其为所在地区农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明确管理责任。确定农机质量监管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配合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农机质量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为企业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要深入现场, 依据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严格审验, 全面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真正实现持证上岗, 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建全维修记录档案, 促进农机维修企业健康发展。

3、建立扶持高新技术农机产品维修网点的产业政策。比如, 针对播种机高端用户集中的地区及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用量较大的地区, 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批高新产品维修企业, 可以采取两个模式, 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在其产品销售地建立自己的“三包”维修企业, 主要承担“三包”维修服务;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并以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创建高新农机产品维修企业, 主要分担“三包”期以外维修服务。

4、加大示范网点建设。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农机户反映良好的维修企业, 进行适当奖励, 结合农机区域维修服务中心和“农机4S店”创建,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上一篇:城管爱岗敬业讲奉献演讲稿下一篇:如何培养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