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2024-08-02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精选8篇)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1篇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关系成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公共关系的科学管理既可以为企业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之路,又能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铺路,并能合理地调节企业和外界社会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应用和发挥的作用

公共关系不仅拥有它独特的魅力,社会、组织、个人对公共关系也有迫切的需求。在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的日益开放,全球日益走向公正、公平的新世纪公共关系这一种职业、学科、艺术越来越收到世人的关注。

一、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公共关系,简称公关(PR),它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艺术活动。公共关系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不管是民主政治,还是对外关系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因为只有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才能使民主政治和对外发展成为一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取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公共关系被存在着重要的位置;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发展公共关系

二、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公关是整个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关系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相关的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传播活动。三是企业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四是企业公共关系受社会行为规范制约。这四方面的相互联系、作用,对企业有着以下五条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关系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明智的企业应该处理好公共关系。

(二)公共关系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广集信息、预测动向、保证企业耳聪目明。

(三)公共关系可以为企业树立信誉、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公共关系可以起到缓解矛盾、消除误会、争取谅解的作用。

(五)公共关系可以理顺企业的内部关系、增强凝聚力。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有效运用公共关系

(一)充分利用并发挥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的作用。

(二)传播信息。

(三)应对意外事件。公关部门应对提前有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作出一份比较全面的预测和处理方案。

1、预测和分析;

2、制定应急计划;

3、要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职工介绍应急计划;

4、确定发言人,及时地以恰当的方式公布事实让人们了解情况,理智地作出分析判断;

5、对主要职工进行培训;

6、做好与新闻界的联系;

7、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

8、同可能求援的单位建立联系如医院、消防部门、公安局等。

(四)主动制造新闻。公关人员可以有计划地、主动地制造一些新闻,以吸引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

(五)恰当得体的利用公关礼仪。

了解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在2003年中国乳品业市场,来自蒙古草原的蒙牛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首先,3月份伊拉克战争期间,蒙牛集团抓住央视大规模战争报道形成的收视高峰,率先进行事件营销,并取得成功,然后,他们与央视协商建立了一个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以确保蒙牛广告能在第一时间赢得商机;“非典”期间,很多企业纷纷停下广告,蒙牛集团不但没有撤出广告,反而加大投放,并增加了公益广告的力度,“非典”过后,马上得到了市场的回报;10月份,蒙牛又利用获得“航天员专用牛奶”称号这一机会、进行大规模 “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公关活动;到11月,蒙牛则一举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说,是这成功的公关营销技术使蒙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并由此树立起一个具有民族内涵的大品牌形象,同时使蒙牛的产品销量一路奋进,目前已由行业的乳业第四一举上升至榜眼之位,而液态奶部分更是攀升为行业霸主,值得我们借鉴推广。我认为其蒙牛集团成功的秘诀在于蒙牛的营销人抓住了公关策划的四大精髓。

(1)紧扣产品的核心优势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企业的一切公关活动应该服务于品牌建设和适应于品牌规划,企业的一切公关活动一定要紧扣自己产品的核心优势和这个优势可给予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蒙牛集团明白这个道理;

(2)始终警惕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在蒙牛的电视广告中,神舟5号公关活动后突然冒出了许多以神舟5号或航天员为素材的广告。蒙牛的营销人是相对优秀的,因为他们深切懂得机会是公关活动的基础,没有好的机会就无法承载较高的营销目标或品牌期望。

(3)坚持感性路线和理性路线的完美结合。公关在营销中的真正含义上的“既沟通又销售”,该点在蒙牛神舟5号的公关策划中同样是表现的恰如其分。

(4)清醒认识执行是保证公关成功的关键。公关的营销力就是公关的策划力与执行力的综合匹配,即公关营销力=公关策划力×执行力。再好的公关构思,一旦遭遇很差的执行力,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的。而蒙牛的此次公关的两力都很强,这在它在前文中的几个过程已见证。

公共关系的发展还有待于社会广大媒体的接纳。有待于大力发展公共关系资源,并在新形势下使其得到更广泛、有 效的发展和利用。不论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组织,都离不开公共关系,更离不开公关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运用公共关系,把商品关系人情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公共关系学,其“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方针恰恰顺应了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要求,它的应用,必将给我国企业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因此,正确有效地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和手段,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冯兰公关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荷英现代公共关系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映红公共关系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李光平现代公关教室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版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2篇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全国工会高级研讨班上指出:“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工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矛盾、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重要一方,是新时期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会代表广大职工群众行使平等协商和集体谈判权、民主管理权,代表职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及切身利益,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其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一、为什么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普遍性。劳动关系涉及社会的每一位劳动者和每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单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劳动者本人的职业发展、收入高低及家庭生活,而且也影响单位的工作秩序、人际环境和事业发展。从整个社会看,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不管是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各国都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问题。

劳动关系具有权益性。所有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纠纷都是因为权益问题而产生的。由于权益问题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极易引发各种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顺应经济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现实出现的资本运营的变化,工人身份的变更,企业拖欠克扣工资,分配不公,民主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权组织削弱,经营者民主意识淡薄等复杂现象,提出了要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并明确了具体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系统地论述这个问题,对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不和谐因素,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二是许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不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强迫超时加班,不能按规定支付报酬,有的甚至对职工实行野蛮的劳动管理;三是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节和监督力度不够,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特别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完善劳动争议调处的仲裁机制,提高调处仲裁的及时性、有效性。由此看来,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怎样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源头参与,加大立法的参与力度。工会要加强与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完善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努力为工会依法维权提供法律保障。当前要推动参与《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社会保险法》、《集体合同法》、《促进就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形成健全的协调劳动关系法律体系。

二是制度保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切实推行和规范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内容不规范、有许多无效合同甚至是违约合同的实际,工会有责任指导和帮助职工就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来维护好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2、集体合同不仅是从整体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规范企业行为和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工会要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好集体合同,增强做好集体合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应把重点放在非公有制企业,着重解决好拖欠工资、分配不公、欠缴各类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差等劳动关系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3、要积极探索推进完善新形势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从一些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职代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的实践看,都取得了规范企业劳动关系和践行职工知情权、监督权的良好效果。工会组织要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大胆探索和积极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与非公有制企业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形式,不断创新与发展,更好地落实法律赋予职工的民主权利,营造和谐企业氛围。

三是发挥调解功能作用,加大劳动争议的调处力度。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最主要、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渠道。由于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的市场化,劳动用工的自由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劳动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也就会更大。

首先是建立健全职工利益的表达和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工会信访部门、12315职工维权热线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作用,及时全面地掌握困难职工信息和劳动争议信息,了解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建立健全劳动纠纷、劳动争议情况的分析、检测和报告制度,对于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及时向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力争使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其次是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会多层次的劳动法律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机构健全的优势,搞好监督,推动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积极配合人大、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努力做到与政府劳动保障监察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加大纠正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力度。重点在企业重组和关闭破产工作中,加强对职工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等监督检查。工会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引导职工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利益的诉求,防止矛盾激化。当前,工会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使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先履约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3篇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而不同的主体又是根据自身的行为特点, 在公共管理的运作中,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政府是公共管理主体中的主角, 政府的各部门和各层级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 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责任。然而, 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社会公共事务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需要政府能够及时灵活应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是单个社会成员或单个组织的特定利益, 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它包含着生存、安全、效率、公平、效益等基本价值, 而这些价值是保证社会成员进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所必需的。

这些年来,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涌现, 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因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应进一步完善, 管理能力应进一步提升。政府要去探索如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正高效的公共服务基础体系;要通过监督和管理的手段规范市场环境, 为所有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公众提供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 切实保障公共利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加快实现政府转型和强化公共管理职能, 强化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二、必须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诚然, 在现阶段, 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但要更有效地、更充分地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作用, 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服务, 真正建设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信用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就是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这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这一目标取向,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政府改革就是要从原来“无限”的、管制型政府向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要把公共服务提到首要位置, 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还要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建立阳光政府,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有利于实现人民的评判和监督;有利于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让人民群众充分掌握所有决策事项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公民通过法定的渠道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有助于塑造亲民的政府行政文化, 对构建和谐的政府与民众关系意义重大。而且, 政府信息公开, 让百姓享有知情权、管理政府事务的参与权、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权、信息资源共享权等公民基本权利, 也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政治内涵。

建设阳光政府的最终目标, 是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治国, 建立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首先要有一个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员, 进行科学民主决策, 严格依法办事, 同时广泛地接受社会监督。法治政府以依法行政为己任, 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纳入法治的轨道, 不可逾越。防止权力滥用, 确保行政行为的廉洁性。法治政府必须是一种可问责的政府。责任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 没有法治政府, 就不可能有责任政府。在法治的框架内, 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有权力无责任与有责任无权力, 割裂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责任政府就无从谈起。

建立和完善责任政府制度, 主要是为了消除有权无责和行其权而不负其责的现象, 使政府真正进入法制体系。责任与权力的相关共存原则, 是法治的根本原则。责任政府必须是一个守法的政府, 依法行政, 职权法定, 有效履行职能是一个责任政府的基本表现, 另一表现是政府及其部门和公务人员应当依法行使权力, 违法和滥用权力将导致法律追究, 承担否定性法律后果。为促成责任政府而制定的法律责任制度必须是一个制度体系, 不仅表现为由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刑事责任构建的法律责任体系, 还表现为它关照着所有的权力领域, 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的各个方面, 凡有权力的地方必有责任。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在新的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已经确立, 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思政工作;现代企业管理;发挥路径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主要的途径和思想保障。寻找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发挥路径将给思政工作提供很好的指导,因此,本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整体来说,思政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都是存在于社会主义这一架构之下的,也就说无论现代企业管理是什么样,它都要服从社会目标,并进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可以对现代管理过程中过分追逐利润所导致的缺陷进行弥补,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而一方面来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虽然方法上存在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以对员工的情感有足够的认识,并将满足员工的需求、发挥团队作用作为基本的工作。基于此,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结合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可以为企业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其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服从这一大局,这是党和国家对经济发展路线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将在企业现代管理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就体现着对企业的管理方面,而管理又是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实现的。一方面,在企业中,当前都存在着企业党组织以及工会组织的建设,通过有效的、规范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可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对党的经济方针政策及执政理念进行贯彻,促使企业的人事安排、经营方向、劳动关系以及思想面貌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管理运行的必然要求,它可以执行企业的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功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这一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地途径。管理工作作为保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管理方法又可以分为刚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这两部分。其中,柔性管理主要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因此,这种柔性管理本质上来说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它是以企业的组织文化、共同价值观以及企业的愿景为依据所进行的人格化管理,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具备以人为本的特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将会从思想、信念、情感以及观念等几个方面实现对人的感化和影响,发掘出人的潜能,使其为组织目标服务。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柔性管理,它必然属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当前的环境下,经济并不景气,最近发布的种种报告更显示了这一点,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管理不仅受到内部的挑战,也受外部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断的在思想上给我国造成侵袭,加之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很多不良思想及作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这种背景下,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思想来领导我们的意识形态,对各种腐朽思想、错误思想进行排除,能够有效地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为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路线前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路径

1、通过业务管理需要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比价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观内容体系,在这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并以企业发展作为体系目标,坚持实践性、科学性以及先进行相结合的原则对其进行提炼。

其次,对员工的素质进行提升,我们要时刻认识到企业价值观的基础是员工的素质,当前我们的企业都处于知识经济的环境中,加上世界一体化的影响,企业要想提供更好的的服务和产品,则必然需求更高的技术,因此,只有员工的素质提升了,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里的员工素质主要包括员工的业务技术、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知识素养。

再次,要对每一个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这可以引导员工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其本职工作岗位,进而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最后,加强职业道德观的建设,通过这种职业道德观的建设来引导员工成为一个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企业的好职工。另外,提升职工的荣誉感及职业理想,使其对本职工作更为热爱也有助于其做好本职的工作。

2、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

思政工作只有纳入到现代企业管理的轨道之中,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其作为柔性管理方法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尤其必要性。一个科学的队伍建设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企业制度需求、特点、经营状况以及岗位需要等因素进行分析以后,对企业各级的党组织、公会、宣传部、共青团以及职代会等机构所进行的合理设置,这又包括人员配备、思想素质培训等。

首先,健全的组织是保障,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加强思政部门的建设。鼓励更多的优秀员工加入到这一部门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

其次,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人才对于任何行业都至关重要,在思政领域中,依然是这样。对于这一批领导干部,要确保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其头脑,加强基本理论、路线、纲领以及政策的教育,如果有条件,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重要的论坛之中或者出国考察,这可以有效地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政治意识,进而提升其决策能力、研究能力以及驾驭能力。

第三,建设一支熟练掌握业务、懂法律的政工队伍,在这一队伍的建设中,要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加强,并进行集体主义、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发挥出思政工作主力军的作用。

3、利用新的载体和平台进行思政工作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大多数员工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种背景下,我们思政工作也就有了一个新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利用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和平台完成传统的工作。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的网站,开设思政主页,用更为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教育,举例来说,通过有奖竞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来看,我们还要加强专业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对于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政水平,更要具备网络能力,将这一新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此外,通过对新的教育方式进行挖掘也能产生较好的作用,比如QQ、飞信、EMAIL等工具应用的好将会给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带来不小的提升。

五、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善用理论和平台,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不过,笔者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这方面的工作必然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周萍.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煤炭经济研究. 2010(06)

[2] 李俊伟. 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转型[J]. 石油政工研究. 2010(03)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5篇

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自那时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着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再次升级,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强调了现代体系的概念,即在当今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合理运用开放竞争的市场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该体系的构建。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比例优势

在整个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工人文化宫等一起,共同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我国进入了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0年进入高峰——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超过一座。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在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群众艺术及文化馆、站等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却由于种种原因逐年减少,随着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占比例的逐步增加,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2、功能服务日益多样,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多重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较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功能服务,这一特点使其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博物馆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成年人的“继续教育学校”,还是学者们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博物馆是广大群众休闲旅游的上佳场所。它可以提供安静舒适的休闲环境、丰富多样的精美展陈、琳琅满目的纪念商品、认真细致的专业讲解,不论观众是为学习知识而来,还是为学术研究而来,抑或是为休闲娱乐而来,他们都会被这里吸引,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最后,博物馆是代言地区文化的形象大使。目前,各地博物馆正在走“保护与利用并举、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新路子,把博物馆作为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通过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二、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仅是我国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展示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因如此,博物馆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

1、保存文化遗产,奠定传承基础

传承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尽最大可能,最全面、最完整地保存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将其流传后世,而博物馆则是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最佳场所。虽然私人收藏也可以暂时保存一部分文物,但是纵观欧洲博物馆史,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家族收藏,其藏品最终不是散失就是进入了博物馆。博物馆的永久性使得文物能得到持续性庇护而长久存在。历史证明,“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只有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文明才能代代相传。

2、宣传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把亿万中华儿女紧密连在一起的血脉,在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肩负重任。它可以通过展品陈列、专业讲解、互动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文化活动,打造多元公共文化产品,为传统的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大增强广大观众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

3、转换教育方式,拓展公众视野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受关注的功能之一,博物馆教育的主旨就是提高广大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在博馆里,观众恰恰是教育的主导方面,而作为施教者的博物馆则更多是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手段去吸引、满足观众,不仅要把公众“请进来”,还要让自身“走出去”,突破传统的以展陈为主的宣传教育方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开展“博物馆下基层”等活动,把文化、艺术带到广大群众身边,使人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拓展视野。

4、提供多元服务,提升休闲品位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不断增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在充分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大众休闲品位,远离低俗娱乐。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通过异彩纷呈的文物、穿越时候的历史、优雅舒适的环境、设计独特的商品、专业热情的讲解,让广大观众感受到文物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教育之美,这些“美”都是高层次的休闲享受,使观众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灵上的愉悦。因此,博物馆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培养生活情趣、满足文化需求的高尚休闲场所,是公众享受生活、提升品位的好去处。

三、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当代中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紧跟时代,体现“现代性”;一是紧扣“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虽然,我国已进入博物馆发展的“快车道”,各地博物馆在数量、馆藏、学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加强“现代性”和提升服务这两个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普遍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引入“现代性”概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从实际来看,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

首先,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关键体现在转变管理模式和创新体制机制这两方面。在管理上,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组建理事会,吸纳多方人才与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在体制机制上,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针对此,我国博物馆现阶段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我国大部分博物馆仍依靠政府出资维持,长期依赖体制,自身运营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僵化,融资渠道单一,甚至有部分博物馆沦为“政绩摆设”,不仅不能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需要纳税人为其建设和维护费用买单;其二,我国公立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尚不明晰,缺乏竞争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存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和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其三,大部分博物馆管理层结构单一,导致出现难以吸纳多方意见,决策僵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博物馆的活力;其四,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博物馆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方面仍有所欠缺。

其次,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关键仍然是“服务”。一直以来,“服务”也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便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服务团队不够专业,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博物馆一线服务人员不同于专业讲解人员,他们大多来自社会招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等客观原因,服务人员很难接受完整系统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工资较低,大多数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主动性了。第二,对现代服务理念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观众提供基本服务的层面上,在通过优良服务“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等方面缺乏思考,服务中“人文关怀”体现不够。第三,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管理体系,仅把“服务”视为一个单一环节,导致服务不全面、不立体。

2、解决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博物馆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上下功夫,争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整合社会资源,开拓资金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依靠政府出资维持,且资金紧缺的现状,博物馆决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扶持,而应在以下几方面想办法:首先,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纪念品、仿(复)制品、书籍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还应合理利用自身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开设各类休闲项目,如水吧、书吧、咖啡厅、放映室、VIP休息间等增加收入,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资金基础;其次,动员社会力量,以类似基金会的形式吸收社会、企业捐助,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定期以赠票、打折、在闭馆日免费举办聚会等形式回馈捐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再次,发挥自身的场馆优势和设备优势,面向社会,有偿承办晚会、话剧、舞剧、歌剧等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自身文化活动,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第二、鼓励社会力量,扶持民间办馆。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欠缺,博物馆建设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加大博物馆在农村、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依靠有能力、有规模的博物馆,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对于已经建成的民间博物馆,当地省级、国家级的博物馆应给予技术、宣传、展陈等多方面的支持,并加大与它们的合作、开发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民间办馆的热情和动力,通过各类民间博物馆的兴办和发展弥补公办博物馆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

第三、组建理事会,改革传统管理模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管理模式。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改革行政命令式的传统管理方法,组建理事会,吸纳专业人才、学术骨干、职工代表等共同参与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去行政化,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一面根据市场需求与观众意愿丰富展览内容、调整商品结构,一面在员工中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在吸引观众、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法奖励先进、惩罚落后,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创新服务理念,建立现代服务管理模式。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观众的数量和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观众需求也随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原有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大量观众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博物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服务理念上,必须跳出服务做服务,不能只停留在为观众提供指引、销售等基本层面上,而应在服务中体现文化、传播文化,把服务作为一种宣传文化、传播文明的手段。在服务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领域成熟的服务手段和经验,使观众享受专业、细致的服务。然而,博物馆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到真正的“现代化”,仅仅依靠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自身特色,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个人性化、专业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立体服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建设专业服务团队;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稳定的观众群和消费群;进行市场调研,以消费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引入市场营销策略,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的经营模式;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创新型数字博物馆服务模式等等。

四、结语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6篇

作者:张晓梅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9-6-15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论文网 ]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 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论社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第7篇

摘 要: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载体,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救助者,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石。社区作为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它对城市整体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社区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是一个或连续多个突发性的、紧急性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害的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性事件的事前预防准备、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的管理。①然而,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易扩散性等特点,在公共危机管理时会出现“政府失效性”的问题,这说明政府虽然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单凭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作为社会力量的社区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危机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对“社区”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社区的定义多达140多种,尽管这些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都包含了地域、共同的联系以及社会交往这三方面的内容。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文章时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区”一词从此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中所指出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

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定义为,社区一般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③社区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由于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④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它致力于社区内的公益事业。社区的这种性质使得其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基层信息的优势

社区潜藏着种种危机,它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现场。社区居民熟悉并掌握本社区的位置、面积等物质层面的状况,以及社区居民从事的经济活动、社会风气等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口状况。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与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更容易捕捉到公共危机相关的征兆,了解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能够及时掌握社区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第二,减少公共危机管理成本的优势

在社区生活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会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求,因此,社区居民之间相互熟悉、联络频繁,有一定的情感依附性,是人类应对公关危机事件的结合体。社区成员在参与危机管理时具有自觉性、志愿性,能够及时制止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危机管理成本。

第三,危机沟通的优势

社区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这使得其能够获得居民的信任。在危机发生时,居民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告知真相,驱除恐惧,稳定秩序,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避免公众个体的非理性行为,营造和动员积极的、科学的行为。另一方面,社区会及时向政府反馈危机的发展事态、民众的需求和心理,并协助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应急措施,与政府齐心协力抗击危机。⑤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危机预防意识和能力缺失

危机应对最高明的方法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后的处理,而在于危机爆发前的预案,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而在我国,人们的思想上普遍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人们关注的多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面对如何防控和化解危机的重视普遍不够。在社区中,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向居民提供多层次的危机预防教育

第二,社区建设滞后

许多社区建设没有整体规划方案,没有形成有效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对如何规范各类人员和组织关系,如何界定社区及人员的社会责任,如何评价人们的行为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和引导。在这种社区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当危机爆发时,各部门无法形成政府干预、高效快速的社会联动机制,使危机管理资源无法得到优化整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危、治危合力。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

现有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应对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规定过于笼统,重原则轻规定,而且,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中基本没有社区的具体内容,没有社区在面对某一具体危机事件时该依据的法律规定,这会使社区在参与实际的公共危机管理行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社区及居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政府指导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要明确社区在应急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责权力,并适度地下放权力给社区。第二,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唤醒居民的危机防范意识。要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对社区居民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危机防范知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借助危机事件的社会性以及与每位居民的利益相关性,建立起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纽带,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使每位居民认识到,个体的安全与社区整体的安全息息相关。

(二)建立社区危机管理机构,吸纳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群防群治

社区可以将日常工作与社区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危机的预防和准备活动上。同时,社区还要充分利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好社区内的力量。例如,社区志愿者可以收集有关灾害预报、消防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信息,向居民进行知识的普及,以稳定民心。开展危机宣传和教育、信息预警和报送,并利用其完备的资源和应急队伍应对危机,展开危机救援等。

(三)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危机风险评估

一方面,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预测,编制应急预案,并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在应急演练中寻找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一旦危机爆发,各社区应按照预案,迅速投入危机救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使危机局势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社区应帮助政府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社区应将汇总社区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建筑类型、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从中总结出社区危机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大防范力度。还要准确把握以往发生的危机的种类、频率、性质、特点及规律,从危机中学习,从而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如果一旦发生某一类的危机,就可以根据危机应急机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王成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②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0〕23号文〔N〕2000:12

③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4.5(2)

④李飞星.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J〕行政与法 2007(7)

⑤王柳.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6)

论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作用

一、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公共关系, 简称公关, 是一个企业或团体的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 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树立企业或团体的良好信誉和形象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对企业而言, 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追去短期的、既得的销售量的增加, 而是着眼于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信誉和长远利益。

公共关系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是:在广大消费者和用户面前树立和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事实上, 公共关系于市场营销的关系, 应是相互协作关系。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都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协作, 以保证企业事业的成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 一些组织对待市场营销与顾客的关系就像对待许多组织维护自己的公共关系一样。市场营销聚焦于与顾客的交换关系, 它所期望的结果是通过等价物的交换, 既赢得满足顾客的需求, 又赢得组织的经济目标。市场营销组合的“4P’s”之外, 还应加上两个”P”, 即“权力”与“公共关系”, 成为“6P’s”。这就是说, 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 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 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这种“大市场营销”战略思想, 再次说明了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公共关系在营销活动中的常用手段

1、六寸空间攻心战

现代公关营销理论把建立、维持、发展各种市场关系作为营销的一个重点。市场是很具体的, 即活生生的消费者, 所以占领市场不是占领商场的柜台, 而是占领消费者的大脑, 即占领六寸空间。公关营销的品牌渗透、形象渗透, 叫做六寸空间攻心战。人的消费行为是消费意向支配的, 消费决策决定消费行为, 你要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首先要影响他的消费决策和观念, 所以用你的品牌和形象占领他的六寸空间是公共关系的关键。

现在的市场是同质化的, 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你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 关键是谁的品牌先占领了消费者的六寸空间, 谁就是赢家。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较量和价格的较量, 很重要的是品牌和形象的较量, 这正是公共关系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2、制造新闻事件

公共关系在营销传播中常用的一个手段是利用媒介关系,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做法是利用一些偶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制造新闻事件, 创造轰动效应。但制造的新闻事件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 而不是伪造, 必须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包涵新闻各个要素, 有新闻价值;它不是一篇新闻稿, 而是一个活动或一个事件。新闻事件只有满足以上几个要求才能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或产生轰动效应。人们常说记者要有灵敏的新闻鼻, 要能闻出哪里有新闻, 公关人员则要有新闻脑, 要能主动地制造新闻, 或把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 并通过一个活动展现出来, 在这方面公关人员在某种意义上比记者棋高一筹。

3、利用影视传播影响公众舆论

面临现代的国际传播竞争, 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不仅仅看他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实力, 还要看他的传播实力。

4、利用名流效应

利用名流效应是公共关系人际传播里常用的手段。这方面的案例很多, 基本的道理就是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我们应该承认, 名流对公众的影响力比一般的传播效果要好, 借助名人效应, 能够强化信息的影响力。

5、人际传播个性化

人际传播就要非常注意个性化设计, 无论是一个电话、一个信函、一个卡片, 都要非常有针对性地设计, 这种设计来源于你对传播对象的了解, 所以我们做公共关系的要建立公共关系档案, 要不断更新, 一但需要时, 就可检索个人档案, 对其进行针对性设计, 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公共关系在营销中的做法还有:展览推广、知识营销、公关广告、主题赞助、网上营销、消费者系列化等等。

三、成功的市场营销依赖于良好的公共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 公共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共关系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公关部门通过向社会宣传企业及企业的产品,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举行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新闻发布会, 密切联系社会公众和团体, 可以在社会上扩大企业的影响, 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从而达到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目的。企业营销的成功, 仅靠产品品种、规格、质量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靠企业的整体形象。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靠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一种好的形象, 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2、公共关系在品牌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不经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对外一个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关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公共关系的目标:

制定品牌的公共关系策略, 促进内部与外部的相互理解、采集信息、建立品牌的信息监测系统, 发现和消除摩误解核危机、提高品牌的形象管理策略方案, 树立品牌形象、制定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传播计划, 促进各种沟通传播的活动开展、实施一系列宣传、广告、会展、市场推广等传播活动, 扩大品牌影响力。

3、公共关系在促销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由卖方转向了买方市场, 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不同的时间对企业本身和产品进行宣传, 促销就是一种手段。

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 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 即营销者发出作为刺激消费的各种信息, 把信息传递到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 以影响其态度与行为。常用的手段有广告、人员推销、网络营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市场、产品等因素选择一种或多种促销手段的组合。

4、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战略。

公关的介入, 使促销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 它把促销活动从仅仅是卖方向顾客和潜在顾客提供商品信息, 进行宣传劝说活动, 扩大到监察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舆论, 既要考虑企业利益又要估计消费者需求, 既着眼企业利益, 也注重社会效益, 还要兼顾企业的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 让社会大众了解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发展前景, 建立起企业与社会的良好关系, 把促销活动纳入树立适应企业生存的最优形象的目标之中, 将营销战略集中于创造品牌价值, 使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如果牺牲消费者利益, 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不会有前途;相反为了维护产品的质量和企业良好信誉, 有些企业不惜以高昂代价, 通过投资社区、造福社区、关心社会发展等形式来增进企业自身的利益, 却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公共关系策略正是以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和整体的立足点来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

5、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沟通协调作用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 作为一个组织, 它具有不确定、可变性、复杂性等许多特点。组织在日常的运作中经常与各种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发生摩擦和矛盾, 作为公关部门, 其中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 来协调组织与内、外部公众之间的关系, 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 广结善缘、广交朋友、传播信息。组织的良好形象就是通过沟通协调建立起来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就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 这种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的关系正好可以通过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职能来给力。除此之外, 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危机管理作用。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境, 减轻危机损害, 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所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问题决策与预防、计划制定与责任落实、危机化解处理、经验总结与企业调整的管理过程。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 当意外事件发生使企业陷于困境时, 企业便可以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危机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还能利用危机带来反弹的机会, 使企业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百君张岩松.现代公共关系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6月

[2]薛可余明阳.公共关系学[M].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4]郎佩娟.企业公共关系[M].中国建材出版社.1997年7月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考题下一篇:科技公司vi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