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是一门艺术

2024-08-14

领导是一门艺术(精选9篇)

领导是一门艺术 第1篇

领导是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门艺术。

通过七天的厦门培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

艺术是博采众长的,领导更是集百家之所长。2500年前,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天赋异禀的智者,通晓世事人情,深谙领导之道。他就是老子。这次培训,我们在最先进技术与市场环境前提下探索领导之道的同时,也从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去寻求领导之道,从老子的智慧研究领导艺术。“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之道的核心,也是一种需要用心体验的管理境界。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作为一名农信社管理者,上要面对亿万群众,下要对几百职工负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这就需要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用制度的真为来代替个体的无为,而个体的无为其实是在制度的管理下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自由运行和自由发挥。一个好的农信社领导,不仅仅是要实现农信社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善于让所有员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自由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领导更在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更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

发展潮流,与世界接轨,作为一名金融管理者,应该勤学多看,掌握先进信息,适时调整领导策略。此次培训中各位教授所讲的《金融战略与大国崛起》、《提升领导力》等课程,也从不同角度给我灵感,让我对如何领导一个组织有了更多想法。一个领导者,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阔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训结束后我将学以致用,把这次培训所学揉合到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领导是一门艺术 第2篇

做了这么多面试,HR们总在想面试的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其实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手中有剑到心中无剑。就拿我们上学的那个时候也都是从基本概念开始,理解之后开始学习计算方法,熟练之后拿到题目就开始在脑子里寻找模型,到最后拿到题目的那个瞬间基本知道大概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记得我最初学习面试方法的时候,就是从结构化面试的题目开始。从每类岗位具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哪些能力可以用哪些题目问出来。面试的环节从如何开场、寒暄、行为面试、结尾等。每次面试之前都会针对需要面试的岗位,列出面试提纲,在面试的时候还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漏了什么。

经过这样的阶段之后,发现虽然面试过程完整有序,虽然对面试套路都比较熟悉,但总是差点什么,总觉得不够流畅。后来发现有些资深的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总会运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进行面试,行云流水般,像演奏一段音乐又像是做一件艺术品,让人有一种享受,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我们具体聊聊如何把面试从技术朝艺术的方向转变,是如何进行的呢?其实这种转变也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面试的方法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直至无结构化。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结构化面试基本就是固定的模式、流程、问题,总的来说相对比较固定。结构化面试会包括寒暄、自我介绍、目前状况、离职原因等一个个固定的问题。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和候选人一问一答,对于所有候选人在问题和提问的顺序上基本保持不变,略显机械化的技术操作。

而在半结构化面试中相对来说会有略微的变化。面试过程基本不变,但在流程、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微调。会更加的个性化。面试官会更加侧重根据候选人简历的特点进行提问,问题的顺序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在半结构化面试中会让双方感到略微的自然。

当进展到无结构化的面试时候,看无结构化这个名字似乎感觉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其实不然,即使是无结构化的面试,也不能是闲聊,不是没有逻辑。无结构化的面试,更要有逻辑性、有内在的结构并且根据候选人的特点进行类似人物专访一样的面谈,流畅自然却又达到目的。无结构化面试对于特别是相对高阶一些的候选人,如果还是死板套用固定的模式,会让面试效果打折,未必能问出您想了解到的内容。对每一个候选人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沟通的模式去深入了解收到真正的效果。还是举出这个经典的例子,曾经一个主持人向总理提问,非常经典和精彩。他面带笑容问:“总理您好。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另外,我要特别说的是,我也是安徽省籍的人,但我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工作在香港、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穿梭在两岸三地的华文媒体人。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谢谢总理。”这个提问挺有特色的。抓住了细节特点,而且很自然的拉近了与总理的距离。”“你说的很对。首先用“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 这句话做引子吸引住所有人的注意力,让总理很有兴趣的想仔细听接下来的问题。其次用“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快速拉近和李总理的距离,为后面的提问做了充分的铺垫。最后借用他人的想法“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 水到渠成达到提问的终极目标。

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提问有如下的特点,条理清晰,层次明确。从细节入手,有理性的内容及感性的描述。其实作为人力资源人员,如何提问、怎样提问更有效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较生硬,只是按照需要考察的能力点一板一眼、按不就班的进行。如此的提问,很容易让对方提不起精神和兴趣。就像一场没有看点的比赛,确实是一局一局正在进行,但比赛的双方没有任何兴奋点,当然也没有任何亮点可言。也有很多人面试的提问很唐突,虽然非常理解开放式、封闭式的提问方式,但问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只会机械性的死板的进行,不知道运用一些过渡性、赞许式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折和过渡,让对方心里感觉很不舒服。

我觉得可以在尝试在中高层人员的面试中使用这种提问方式。例如对方的个人价值观、求职的动机、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建设能力等。例如有的人会问,“您之前管理过不少团队,有遇到过不好管理的老员工吧?请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但如果您这样问的话,是否感觉会好一点。“××先生,您好。从您的简历看到您之前团队管理的经验非常丰富,想必您肯定有不少心得体会。以前也和不少类似您的同行交流过团队管理经验,很多管理者在老员工的管理上遇到过不少走不过的坎。您曾经经历过吗?能否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呢?”您觉得这个提问方式是否会感性自然不少呢?其实用一些口语化、流行的、时尚的词语会让你的提问更有趣味,更加让人愿意去回答、想去回答你的问题,自然达到双赢。

密码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第3篇

随心所欲007:纯数字、字母的密码太简单啦,“5 201314”这样的密码太容易被猜到。邮箱等核心密码,至少采用16位长度的密码,8位数及以下的密码,在几分钟内就会被破解。

“ET137”:曾经最长的密码是开机登录密码,长达24位,混合了光速和零纬度的重力加速度以及本身的英文名和昵称缩写。现存的密码一般都是光速、普朗克常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圆周率等。

洗尘渊:注册神马的一大堆,我哪里还记得啥网站注册过没啊?如果有用,黑客大人您就拿去用吧,俺银行没钱、电话没费、游戏没装备,实在是想不起来有啥可提供给大家的……啥,你说微博?您就是进来也得含着泪走哇……没人气呐!

克韩:看了密码样本泄露出来的中国人常用前100名密码。第一名123456,第二名123456789,都完全可以理解,但对第12名表示深深不解:qiulaobai?还有wolf8637为啥比88888888还红?第62名的huyiming又是啥意思,居然有13976人用这个当密码?

领导力是一门艺术 第4篇

身体力行,做对的事

余敬伦先生的人生格言是“苦难不会持久,惟有勇者长存”。他在每一项工作中,都时常提醒自己“做一个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把自身的工作做好,任何决定必须以投资人及团队的最大利益为考量。”进退得失,步步为营。他告诉笔者个故事:当年,他被调派到日本,一开始的时候那些日本属下似乎对这个中国领导并不感冒,和他有很大的距离感。但是日子一长,他们发现这个领导不但没有架子,并且常常加班到深夜,便慢慢感动于他的儒雅气质和敬业精神。直到后来他离开日本,他的职员都万分不舍,送到门口还不愿意离开。现在,即使在克丽缇娜,他的员工也常在凌晨收到他的工作邮件。当然,领导力作为一门珍贵的艺术,单单是个人魅力还不足以完全让一个管理者成功。余敬伦先生也拥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光是他加入克丽缇娜的这一年,不仅没有因为2011年的金融危机减缓企业发展,反而同往年相比有很大增长。

领导力,即是文化的魅力

做了大半辈子的IT行业,突然就在即将要退休的年纪转行去做化妆品行业,余敬伦先生也并非没有过犹豫,但是克丽缇娜集团的总裁陈武刚却给了他坚定的信心。克丽缇娜集团自成立以来,克丽缇娜人都奉行总裁陈武刚的《六大信条》、《五大原则》。这些信条、原则都是教人要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并对自己的事业忠诚,重视团队协作等等。可以说正是总裁陈武刚的领导力与克丽缇娜的企业文化吸引了余敬伦先生。在经营方面,克丽缇娜对经销商十分关怀。余敬伦先生说:“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的产品卖给这些经销商,而不是帮助他们一起探讨消费者的这个市场,那么就算我们产品再好,经销商卖不出去,我们的事业也没有办法继续。良好的品牌必须具备良好的品牌力来做支撑,我们和经销商是一起前进的,他们可以将克丽缇娜看做是自己的家。”

在谈到希望克丽缇娜在今后的发展时,余敬伦先生提到了两个方面。第一,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梦想,希望从事一个可以塑造品牌的行业,克丽缇娜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未来希望能在克丽缇娜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将成为一家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公司,为大家创造一条美丽、健康和财富的康庄大道!第二,就是好好支持克丽缇娜集团的慈善事业,做好“燃灯计划”。

“燃灯计划”点亮乡村教育

不论是董事长、CEO还是普通员工,在克丽缇娜集团你似乎都能感受到一种对慈善的关注。“燃灯计划”是一项旨在改善中国农村教育状况的公益项目。克丽缇娜通过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教师培训中心的合作,为乡村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教师。这也是“燃灯计划”与一般希望工程的不同之处,克丽缇娜希望通过这些老师来更好地传播知识,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克丽缇娜遵循“奉献爱心,不求回馈”的信条,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积极倡导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呼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公益行列。这些慈善活动不管是给企业还是员工都带去了不小的影响。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几乎每个人在听到“燃灯计划”的时候都纷纷捐赠书籍、文具和玩具,送给当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余敬伦激动地说:“一个企业,一个员工,最本质的身份是社会最普通的团体和个人。为这个社会尽力所能及的责任,也能给生活带去乐趣和价值,这是心灵的收获。”

余敬伦先生简介

现任克丽缇娜集团执行长,在台湾大学研读商务金融研究硕士,并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克丽缇娜集团,之前在旭丽电子、灿坤实业集团、光宝(日本)株式会社等知名企业担任执行长、代表取缔役社长等高管职位。目前受邀担任第十七届中国美容博览会品牌联盟副主席。

Q: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

A:最喜欢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最喜欢的电影《怒海争锋》

Q:如何看待家庭和事业之间关系的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第5篇

首先,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学需要有很深的专业知识功底,因此,教学自然是一门技术。教学技术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术。教学技术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技术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

从表面上看,教学技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需要智慧,整节课就是一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演出,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不仅是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教学的高层次概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故教学的主体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进行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学生对教师的语言表达具有审美观,而教师对科学的表达要有艺术性,也就是要幽默、诙谐、生动、有趣。教师和学生在作为完整的人在进行“教”和“学”时,参与其中的不仅有真的因素、善的因素,使教学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还有美的因素,使教学具有艺术性。

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无一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天赋。而一切审美和艺术都表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教学语言、板书、问答、课外辅导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追求艺术的创造效果,学生渴望从听课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表现。按照美的规律教学已成为教学主体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有审美和艺术的创造。这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又一根源。

第三、从教学内容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包含审美因素,具有艺术性。比如我所讲的音乐课,它就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因为音乐能给人以美感、音乐能唤起人心灵上的共鸣,而且一首优美的歌曲和乐曲,能使人在欣赏乐曲中陶醉而不知其他。所以,教学内容包含审美的因素,具有艺术性。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第6篇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 家长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引导他走上成功之路。孩子小的时候,依赖性比较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一方面,沟通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沟通也越来越困难。 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你越想知道的事,他越不告诉你。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如果家长经常和孩子发生冲突,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切忌简单化和生硬的态度。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我在家教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时我甚至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我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宁折不弯的倔脾气,在他的要求的不到满足,和我们发生冲突的后,我一般都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后来随着他的.年龄增长,牛脾气收敛了许多。但现在沟通有时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在他上高中以后,学校里的事主动和我们说的越来越少。不过总体来说沟通上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探索了一些方法。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基础。这和与朋友交流一样,关系好坏是决定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把和孩子的关系定位为伙伴关系。人们常说感情是培养出来的,业余时间我尽量陪孩子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觉得在儿子感到高兴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沟通的时候,一是陪他散步的时候。上小学时作业比较少,晚饭后我经常陪他一起散步,边走边聊;二是陪他打篮球的时侯;三是带他到外面吃饭的时侯。有好吃的东西吃,这时他的情绪最好,也是最好说话的时候。 加强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要通过读书、看报,扩大知识面,这是和孩子交流的资本。平时看报纸和电视时注意了解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并和他交流,既扩大了孩子的视野也促进了父子感情;二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孩子有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不是只关心他的学习,这样交流才能比较容易进行。我和儿子都关心体育新闻,特别是NBA,只要有姚明和火箭队的比赛,在他没有时间看时,我会把从网上看到的消息通报给他。共同爱好是交流的很好的载体。我在这种交流中更能了解他的思想和平时不想说的事情,比如他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通过阅读进行交流。在为他购买课外书时,注意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书籍给他看。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觉得这是他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比较关键的时候。于是给他买了《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本书,书中讲了一些成功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他非常喜欢看。进入青春期后,我又买了一本关于青春期知识方面的书,放到他的书架上。刚进入高中时,我又写了几点建议送给他,希望他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尊重、理解和支持是沟通的前提。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对他的决定我尽量作到理解和尊重并提供必要帮助。特别是进入高中后,他担任了班干部,除了学习之外增加了班级管理等很多额外的工作。他的爱好比较多,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对他的这些做法一般都积极支持,有时还帮他出谋划策、查找资料等。对于他不太愿意主动说的事,我尽量不问或找合适机会再问,这样他也愿意和我说。 和儿子沟通出现问题时,我会暂时让步,再找适当时机去解决。我希望永远能够和儿子有很好的沟通。因为我觉得一生都能和孩子很好的沟通是值得珍惜的。

讲课是一门艺术 第7篇

哈工大报(唐朔飞 张玥/文)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讲课是如何把备好的内容和思路向同学们表述。讲课也可看作一门艺术,因为广大学生都要看你在讲台上的“表演”。为此,新教师在具体行为上要做到:吐字要清楚,声音要响亮,最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字迹要工整,不能潦草,更不要写错别字;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表情,适当关注学生的表情,窥测学生的接受状况„„此外,还特别需强调以下几点:

1、表达时要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讲课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关键在于要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师在课堂表达时,切忌对教材内容平铺直叙,不突出重点。50分钟有很多内容可讲,引入哪些,深化哪些,都有前因后果、互相关联的关系。教师一定要逐层去讲,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当遇上重点或难点时,要启发学生探索化难为易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难点的能力。

2、注重启发教学

所谓启发教学,是在课堂上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现象或问题,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当然,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可从学生的表情中猜测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在根据同学们的疑问讲下去,一层一层地把问题解决掉。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参与了主动的思考,他们会将自己想的和老师讲的作比较,从而对问题的理解会格外深入,这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得多。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备课、板书和讲述使学生很快体会到同样是一本书,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把书里的内容分解得清清楚楚。听完课后,再去看相同内容的教材,立即会感到心明眼亮,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如何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老师讲课是一种输出,学生听课是一种接受,究竟效果如何呢?新教师应从反馈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平时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还可通过作业、答疑、小测验,甚至可以跟同学聊天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总结如何用最贴切的语言讲述问题„„

1、注重听课环节

建议初上讲台的老师多去听听老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讲课方法及讲课思路;看看他们是如何启发学生的;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老教师那里能够事半功倍地获得很多经验。

2、认真对待助课环节

新教师不要小看助课,其实像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和辅导答疑这样的小事都是帮助进一步吃透教材,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好方式。长期下去,新教师就可以用越来越精练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平时积累相关知识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很快,而一本教材往往要连续使用几年,有些新的内容未在教材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通过新闻广播、报纸期刊、电视报导等各种渠道搜集和积累相关新知识,并把它们补充到教学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4、将科研中的体会融入到教学中

教学不是孤立的,科研可以充实教学,把科研中的体会、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前沿知识,将会使你的讲课更加生动,还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只有把每堂课讲好,才能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知识,年轻老师一定要重视备课和讲课这两大环节。当老师是很辛苦的,所做的工作又非常琐碎。但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待到山花烂漫时”就是教师们最为高兴的时候。

如何调节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课改能否成功,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贵在得法,而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设法调节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倘若教者有意,学者无心,任何良好的愿望都是难以实现的。可以说,能否调节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教师授课成败的关键一环。为此,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反思一:如何在每节课的开始,集中好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开始上课的一两分钟,由于刚进教室、取笔翻书、课间嬉闹余兴等因素,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果此时一走上讲台,就宣布上什么课,叫学生翻开课本某页,结果往往是讲课进行了好一阵,有的学生尚未打开课本,有的甚至连课本也未取出来,或者桌上放的是上一节用的课本。注意到这一现象后,教师首先就应设法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走下去察看;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某问题;或出些只需三五分钟即可答完的练习题;或讲一个简短而又与讲课有关联的故事、典故、笑话之类的开场白;或让课代表领读平时要求识记的内容;或让课代表领读《每日一则》(由班主任布置,任课教师协助落实),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些学校更是把“狠抓课前三分钟”作为教学常规的重要工作。他们要求:预备铃一响,学生必须迅速归位,教师必须到达教室门口,等待上课。这样,利用课前三分钟,学生无意识中积累、掌握了许多识记的内容,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情况下(当堂在黑板上批改),加强了演练,同时还调整了课前的学生情绪。

反思二:如何学会察言观色,注意信息反馈

授课中,倘若学生听课的神色茫然不解,答问吞吞吐吐,含混不清,这说明他们可能注意了,但未听懂。这时,教师如果不采取措施补救,而只是为赶进度照旧讲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倘若学生听课的神色心不在焉,甚至恹恹欲睡,答问迟迟不语,或者答非所问,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分散。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地转换话题或停止授课,设法调节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可能使课堂“起死回生”,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行之有效,便可取之用之。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屺亭中学;冯敏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换言之:假如今天老师要教100%的东西,而学生学到了你要教的绝大部分,就说明今天的课堂效率高了,反之也就是说不高。这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虽然正被更先进的现代教学模式所代替,但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这种“填鸭式”仍然存在。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累。时间一长,很多学生的精力就会跟不上,注意力自然就不会集中。因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这个时候的学生更容易对有吸引力的东西感兴趣,一旦他们感到疲劳,就更不可能对这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感兴趣,自然注意力就会分散,长时间下来,成绩肯定会下降,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掌握,这就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与否,也是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保证。

由于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观点也谈不上特别精辟,只是在这方面有些心得体会。我认为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连他们也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那老师再出色也无济于事。那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应改进教学方式,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二:教师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教师应注意上课时的音量;

五: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当然,可能还有别的方面,我想就这几方面谈谈我的体会。有人会说,这几点中有些是次要的,何必着重讲出呢?但我想,以上每个方面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缺了哪一点,这堂课的效率就会打折扣,即使低了百分之零点一,都是这堂课的失败,都会影响到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我想这几点都很重要,不必分主次。

一:教师自身应改进教学方式,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社会在不断进步,同样学生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变化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沿用老的一套教学模式,那么作为教师就会跟不上形式,教学势必要落后。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读书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虽然原来也有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一味地强调过去,就会落后了。结果我有时在这样处理问题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而这种方法也是我听原来我老师这样教我们的。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课,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因为学生只是在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像完成某项任务一样,不是用心去理解、接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吗?那课堂效率怎么能提高呢?所以作为教师只有认清形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上课中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地位。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课更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改进教学方法当然还要先进的、正确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学习、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平时我学习了洋思经验、《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选编》、《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经验集》等一系列教学理论和经验,从中也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乏。在这方面洋思经验值得一提,它所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找到了一条新路。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能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了。所以,先进的、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这个方面。

二:教师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现代社会已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只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他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由于条件限制,这部分知识相当程度上来自老师。就拿英语来说,由于涉及到国外,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对这些英语国家有一定的了解。还包括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等。三年教学下来,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我在上课中穿插一些欧美的风俗习惯的内容,哪怕只有一小点,决大部分的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认真。有的还要求再讲。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所以,教师应该也在这方面注意积累,这也恰恰是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因为你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容易感兴趣,课上注意力也就越集中,课堂效率也就高了。而且,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钦佩之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样再你上课时,学生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课堂效率就有了保证。

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比如在英语教学中,书本知识、口语、听力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既快又轻松地掌握,对于教师来讲,就需要用精深的专业知识来作为基础。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不要小看这个“导”字,一旦有误导的话,“主体”学生就会犯一系列错误。有句熟话“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假如连“车头”都“脱轨”的话。那后面的“主体车身”会怎样呢?所以,这个“导好”或“导坏”,就取决于上课教师,假如说你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口才再好,也讲不出什么内容,这样你怎么把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给你的学生呢?你怎能把前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起来就不可能很轻松,相反会很吃力,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又怎会集中呢?那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假如你的英语口语、听力不好,那在和学生对话、进行听力测试时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那么你的学生只会注意你的错误,而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因为他们会觉得你老师也只有这种水平,这种课不听也罢。你说课堂效率会高吗?何况这也会影响你在学生中的威信,试想一下,一个威信不高的教师上课,学生会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听你讲课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有的甚至还会想:会不会再讲错?这不光是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后果是很严重的。而这种后果的产生是由于你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直接导致你上课时对学生产生了误导。所以我说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的老师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根本就不会集中,根本就不能上好一堂课。

四:教师应注意上课时的音量;

听多了课,大家都知道,有的老师上课声音很洪亮。坐在后面听课,感觉很舒服;有的老师上课声音很低,坐在后面听不清,大家就会感到一个:我们听不清,学生肯定也听不清,到时,学生会吗?从这里也可知道,上课时老师的音量也会决定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说话声音响亮,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精力充沛;反之是有气无力。而学生上课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响亮的声音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们感到这个老师充满了激情。曾经我的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喜欢你上课时的激情,我喜欢上课声音响亮的老师……”这也从侧面看出学生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课。假如我们在上课时尽量做到声音响亮,并注意上课的方法,那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很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这堂课的气氛怎会不好呢?学生的注意力怎会不集中呢?那课堂效率也不会差。所以,我认为教师上课时的音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注意力,影响到课堂效率。

五: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假如说一个老师和学生只是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的话,那这个老师肯定是个不成功的老师。师生关系涉及好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学习和生活。曾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言谈:“我不喜欢某某老师,他不关心我们的学习。上完课就算了,我喜欢某某老师,他上课时耐心地指导我,下课有时间尽量帮我解答难题,他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学生的这些话,就是指师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我想,后者上课的课堂效率会高于前者。因为他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假如你在上课时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交流,比如你一个赞许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三年下来,我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这些交流的老师,都喜欢上这样的课。这样的老师上课,有哪些学生不愿听呢?这也无形中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高了。还有课后和学生加强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觉得一个老师在平时如果注意和学生加强交流,使学生感到这位老师很关心学生,那么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了,他上课时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位老师,更容易积极参与这堂课的教学。正因为有了平时这些情感交流作为基础,此时课堂的氛围一定会很融洽,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很浓,热情会很高,注意力怎会不高度集中呢?

电视是一门艺术 第8篇

什么是“电视新闻”?不少人很容易把电视新闻的理解浅显化, 即“电视+新闻”。不错, “电视”只是新闻的载体, 但是, 如果把载体和内容有机地融合, 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比现在更出色, 更有成效。怎样才能做到“融合”?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到, 要想做好电视新闻, 必须首先了解“电视语言”。

什么是“电视语言”?初学者往往会认为, “画面+解说”即是了。实际上, 电视语言至少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和字幕语言。

1 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 是用纪实拍摄与画面编辑的手段传递直接、有效信息的语言方式, 是我们最常用, 也是能迅速掌握的电视语言。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它传媒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 以视觉形象传递有效信息。换言之, 就是“让人看”的。既然要“让人看”, 那么首要的就是要让观众“爱看”、“看得懂”。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 电视拍摄手法中的长镜头和跟、抓、抢拍的纪实画面, 是最具电视语言特点的。因为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富含信息量, 极易表现被摄主体的内在情绪、心理及表象行为。所以, 要使用好画面语言, 首先要重视长镜头及跟、抓、抢拍的拍摄技巧。

对于画面语言来说, 拍摄只是完成了一半, 真正可以传递有效信息, 必须经过“素材剪辑”这一程序。我们在画面剪辑时, 最易犯的毛病就是, 限于新闻时长的要求, 把信息量大的画面剪碎, 这样一来, 必然会影响画面语言的连贯性和真实感。当然, 3秒、5秒的画面剪在一起, 也能形成逻辑链, 受众也能理解。但是过多过密的剪辑点, 势必损害画面的真实性。现在的观众不仅内行, 而且挑剔, 看到这样一连串画面, 定会认为是电视台加工了的, 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再现。所以, 我们应尽可能地保留信息量大的连贯画面。当然, 这对前期拍摄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解说语言

解说语言在信息学范畴内属于间接信息,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解说词、画外音、旁白等。

在电视行当中, 关于“声画”的争论由来已久。“声”与“画”的关系, 孰重孰轻, 我们不妄加断论, 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做出一个适当的理解。

我们认为, 解说词是为画面服务的, 也就是说, 画面是第一位的, 解说词是第二位的, 是画面的补充。

在我们的新闻稿上, 应尽可能不使文字从画面一开始就一直铺到结尾去, 也尽可能地避免堆砌辞藻, 而是尽我所能地采用口语化表达方式, 让文字通顺, 让人听得懂、听得顺耳。更重要的是, 我们应尽可能地去做到“你看得懂的, 我不说”。所以, 电视新闻的文稿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有时上下段落都难以连贯, 只有当文字与画面相结合时, 才能完整表达作者意图。

然而, 遗憾的是, 现时的审稿机制往往是责任编辑只看文字内容而没有顾及与画面的结合。这应该说是有悖于电视客观规律的。

现时的新闻采写方式也令人无奈, 包括我们在内, 也经常是先写稿, 然后再根据文字内容把画面往里填。这样的操作惯式, 对新闻质量是有不好影响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感受, 80%来自视觉。同时, “可视性”本身, 就是我们不同于广播、报纸的独特优势, 以画面语言为本位, 辅以解说语言,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浑然一体, 是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3 现场语言

现场语言包括现场实况录音、记者现场口头叙述和提问以及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等,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期声”。这种语言是电视语言的本体。恰如其分地运用好现场语言, 能给观众以直接的声音, 使我们的新闻更具真实感、现场感。

前几年, 我们拍摄的《土地变股资, 农民成股东》这一新闻专题片, 片中大量运用了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 表现了当地农民对一项新的改革既欢迎又怀疑、既期待又犹豫的真实心理;而改革者本身也存在着信心百倍却又阻力重重的矛盾现实。片中通过大量的现场语言, 真实地表现了农业改革过程中各方面的心理状态。而对文稿本身, 记者则着墨不多。这样的新闻不仅现场感强, 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新闻媒体的客观立场。在画面语言方面, 为了避免在采访中常见的静态谈话方式, 视觉容易枯燥、乏味, 我们取而代之的是在行进中交谈。在多种语言的有机配合和灵活运用下, 这篇稿件获得了当年的湖北省新闻奖二等奖。

《会场内外, 人民的嘱托》是我们十年前的新闻作品。全片用的几乎都是现场语言, 通过对马路上的行人和武汉剧院里正在开会的人大代表之间的交错采访, 让人民的声音和人民代表的声音不断地交替, 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发现, 路上的行人和会场里的人大代表, 关注的问题是高度的一致, 这不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最佳体现吗?这个时长不到一分钟的现场短消息, 获得了当年市人大好新闻一等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现场语言不包括声音部分的音乐和效果音响。因为即便是现场拍摄中随同画面一同录下的音乐或其它声响, 也不能作为一种语言在片中发挥作用, 它只能起到一种背景效果、气氛渲染的作用。

4 字幕语言

字幕语言是对画面语言、现场语言起补充作用的语言方式, 有时也可以作为解说语言的补充, 所以,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补充语言。

字幕语言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在收看新闻时, 经常可以看到, 解说词在进行的同时, 画面中出现一行或几行字幕。 (注:这里不包括目前通行的屏幕下方滚动的文字性新闻。)

字幕语言分为以下三种:

一种是解说词用字幕形式出现, 一般见于数字较多, 或较为复杂的、不易听懂的文字解说。

一种是对画面的解释。这种最为常见, 比如被采访者讲话的内容用字幕表现出来;再比如, 一两个或一两行字提示画面中不易被看见或看不懂的局部。获得湖北省新闻奖的系列新闻专题片《思想解放东南行》中, 有几个片子就大量运用了字幕语言。我们看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中就出现过几次这样的现象:一则新闻中完全没有解说词, 全部是用精炼的字幕语言交代新闻内容。这样的表现手法, 新颖独特, 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种字幕语言不附属于解说和画面, 能独立表达信息。它告诉人们另外的事情或这则新闻在文稿和画面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字幕语言不再是其它语言形式的补充, 而是新闻内容和信息的补充了。

以上三种方式, 也就是字幕语言的功能与作用。

总而言之, 字幕语言除了说明画面信息、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之外, 还能通过简单的几个字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提供其它语言形式所涉及不到的信息。现在, 特别是在民生新闻类栏目中, 字幕语言的运用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重要。但是, 如何更恰当、准确地运用, 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分析和总结。

电视语言的运用千变万化, 绝不是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实践中, 关键是要有意识地运用电视语言, 同时, 又要协调好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和字幕语言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闻内容, 有意识地调整主次。当然, 在电视语言中, 还包括灯影色调语言、图表语言、特技语言和主持人肢体语言等等, 对此就不一一涉猎了。

摘要:电视是一门艺术, 无论构图、光影, 还是声响、灯光, 都充满着艺术的深奥与魅力。

领导是一门科学 第9篇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干部。”《决定》又提出,要求在一九八五年底以前完成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任务,并且订出规划,采取切实措施,造就出大批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党委书记等领导干部。因此,对领导科学的研究、探索,在当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夏禹龙等同志写的《领导科学基础》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和阐述领导学的专著,书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必要的知识。这里拟谈谈我读后的几点感想,算是对这本好书的肤浅评论吧。

领导是一个体制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就都具有社会的性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团体为其组织形式的。任何组织,不管其内部结构如何,都有一定的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机制和活动后果。这种团体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过程,必须有一种制订目标、进行组织和行为控制的实体力量,否则,团体行为就不能形成聚合性,就不可能进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我们把这种担负制定团体活动目标、对团体活动进行组织和行为控制的职能,就叫做领导。因为人的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所以,社会团体及其领导职能的具体内容也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同时,由于人的活动的具体历史性,不同历史时代领导职能有着不同的性质、水平、范围、内容,不能混为一谈。但是,领导行为作为人的社会活动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类型、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有其普遍的规律性。以前,人们虽然在多门科学中都注意到了领导行为这种人类活动的社会现象,但没有把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全面普遍性和科学性的高度来予以探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日益增强,因而研究有组织的社会团体活动中的领导行为的问题就日显突出。领导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创建,客观上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历史过程中团体活动的领导行为。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领导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项基本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但它更具体地研究领导者和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中的领导行为问题。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代替对领导学的具体研究。领导学虽然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战略学、未来学、控制论等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后一类学科在不同的程度上、不同的范围内或从不同的侧面也研究领导行为问题,但它们都没有把领导行为作为普遍化的独立问题加以研究,所以它们也都不能代替领导学。从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上来看,领导学同它们平起平坐,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领导科学基础》一书中,作者以简洁而系统的阐述,论述了现代领导体制、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领导者的职责和工作方法、领导者决策的科学化、领导艺术、领导集团的智力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都是领导学应予研究的重要内容,无疑也都是当前领导工作中需要懂得的十分迫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理论解决,对领导工作科学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把这些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提出来,本身就是对我们的巨大启示。拿领导体制问题来说,长时期以来,大家似乎认为,直接决定领导者、领导机关水平高低、工作优劣的主导因素,是领导者、单位首长个人的才、德、智。所谓“官僚主义”或者“有开拓精神”,往往都是对领导者个人的评价。把领导看作一个个人或几个个人,这是流行的观念,因而把领导行为的水平、效率和功过,全算在某个或某些个人的账上,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是,有趣的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某个相当练达高明的领导人,调到一个新单位后,却一筹莫展,变得猥琐、庸俗,工作平平;某个十分平常的领导人调到一个新单位后,却表现得身手不凡,成就了许多事业。这是什么原因使然呢?这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告诉我们的那样,社会关系制约着个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好的领导机关,可以造就高明的领导者,一个坏的领导机关也可以毁掉高明的领导者。领导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结构的行为,一个体制的行为。因此,领导是一个体制。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些领导机关中,最高领导者个人可能是十分勤奋、机敏、品德高尚的,但他的那个部门或机关却是工作效率极差,官僚主义横行,文牍主义、自由散漫等都十分严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某种社会结构、团体结构一旦形成,它就和处于其中的个人发生相互作用,如果不是人们积极地联合起来去改变结构,那末,结构则永远制约着个人,个人能动性的发挥就总要受到结构的限制。领导行为中的领导者个人与领导体制的关系正是如此。因此,领导体制的质量如何?水平如何?对时代的适应性如何?是决定领导行为的根本条件,它远比领导者个人的素质意义重大得多。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在重视对领导者个人加强各种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领导体制的作用,研究我们的领导体制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科学联系,并依据这个规律改革领导体制。这一任务的提出和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同时,改革领导体制问题,也就成为领导学所必须首先加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似乎应更广泛些,包括:历史上不同的领导体制都是在什么样的具体条件下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领导体制对较为落后的领导体制的代替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规律性?历史上不同时代曾进行过的领导体制的改革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经验和教训都是些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同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领导体制应是怎样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中,所形成的关于领导体制的历史经验都有哪些?应该怎样科学地继承它们?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全、完善和改革领导体制的客观依据是什么?这种工作应该如何进行?等等。如果我们能对这些问题有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领导学关于领导体制问题的阐述的科学性就会更为坚实和更有说服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领导科学基础》一书的作者把阐述领导体制摆在领导学研究的首位,确实显示了科学研究中的远见卓识。

领导学的理论体系

要建立领导学,还应研究如何建立领导学的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体系的问题。《领导科学基础》一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书中所论述的诸方面问题,都是领导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还应该更深入一步考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领导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既然以研究领导行为为对象,那末,它的理论体系就应该从领导行为这一概念中有逻辑地生发出来。领导行为作为一般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如何产生于并从属于人类的总体性的社会历史活动,这似乎应该是领导学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它的历史起点。只有研究和阐明了这个问题,领导学的实践性和历史性才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中得到基本的说明。因此,这些就构成领导学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内容。我们既然已从人类社会活动说明了领导活动,那末,领导行为的社会实质是什么呢?这种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比较全面地解决了领导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研究领导活动的社会实质和特点就成为领导学的第二部分逻辑内容。正是由于领导行为的特点与本质的要求,决定了领导实体形成自己的内部结构,形成领导体制,于是,阐明领导实体的结构和领导体制,成为领导学理论体系的第三部分内容。在全面地、双向地考察了领导行为同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应该进入对领导行为的实际过程的研究。这一研究也就是揭示领导行为的社会机制。一般来说,领导行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前后关联的阶段:一、现状研究、未来预测和目标确立;二、科学决策;三、对确定范围内社会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四、后果审查和领导行为评价。当然,任何领导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以上四个阶段作为一个周期的多次循环反复过程,正是在这种连续进行的循环式的上升运动中,积极的领导行为作为社会活动的前进性运动的内容,成为人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促成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对这一过程即领导行为的社会机制的研究,应该构成领导学理论体系的第四部分内容。如果说以上四部分都是属于对领导学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的话,那么,研究构成领导实体的人员个体即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则属于领导学研究的微观方面的内容。这种微观研究,首先,应该揭示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领导实体以及领导实体中各部分、各层次上的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阐明领导者作为领导实体成员所应具备的共性特征,并研究这种共性特征的形成问题;再次,阐明领导者的个性培养,研究领导者个性与其作为领导实体成员所应具备的共性的协调问题。这种微观研究就构成领导学理论体系的第五部分内容。综前所述,我认为领导学的理论体系应该由上述五个部分组成。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领导科学基础》一书本身的启发,但可能还不够完备,仅供著者及对此有研究兴趣的同志参考。

领导体制的改革

《领导科学基础》一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是否提出了一个完备的领导学理论体系,而在于它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工作所需要迫切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把这些问题提到科学化的高度,进行了颇具时代特色的阐述,而一扫陈腐说教之陋习,使人觉得清新、痛快。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体会最深的,就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势,在对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进行必要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时候,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领导体制的社会主义民主化。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的领导工作传统,就是民主作风。领导者、领导机关,都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勤务员,领导者、领导机关除了作为人民的共同意志的执行者之外,决没有什么私人的或小团体的利益和目标。正因为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的领导者、领导机关、领导部门才呈现出民主、团结的精神面貌,也正因为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们的领导者、领导机关才富有活力、气魄和智慧。但是,多年以来,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由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的腐蚀和影响,一些处于领导岗位的同志、一些领导机关,程度不同地滋长了家长制、一言堂、个人意志、独断专行、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对社会主义事业不但起不到积极的领导作用,反而起着阻碍甚至瓦解的作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我们日益朝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方向发展的健康的领导体制,使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沉渣泛起,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化的领导体制建设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这种种现象是共产党人的革命原则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所绝对不能允许的。在目前,加强领导体制的民主化建设,就是要深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残余,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领导集团内部,领导者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形成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杜绝那种崇拜个人、以某个个人的日常言论和个人好恶为领导准则的领导现象,而切实地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领导;在不同的领导部门和领导层次之间,杜绝那种互设壁垒、互相扯皮、互不服气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歪风,而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健康的上下级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领导体制的务实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经过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才能实现,因而,领导这一事业,就需要有能够务经济建设之实的领导实体。过去,由于多年来“左”的路线的影响,许多领导班子、不少的领导者养成了善于抓阶级斗争(其实是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善于部署政治运动(其实是人为地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喊口号、摆阵势、搞形式主义的习惯,而对于实实在在的业务,则知之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领导体制中尚虚不尚实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尤其近年来狠抓了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部门中配备专业人才和对在职领导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这两项工作,使领导体制的务实化改革正在健康发展。但是,在领导班子中配备专业干部或对在职领导进行专业培训时,不但应该重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和知识,还应重视社会科学和社会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和知识,才能使领导体制的务实化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领导体制的活力化。消极的领导体制和积极的领导体制的不同,就在于一种是僵化的,另一种是有活力的。所谓僵化的领导体制,就是领导实体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都消极被动地、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从事领导工作。在这种体制中,最高领导是领导体系中唯一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下属的各领导部门、领导层次都只能对它的指令唯唯诺诺,完全照办、照搬。而所谓有活力的领导体制,就是不但最高领导层有活力,而且领导体制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领导者都有活力,都是积极的、主动的领导者,他们不但有职,而且有权、有责,他们的任务不是机械地、千篇一律地服从,而是在协调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部门联系中有创造性地、有独立性地进行领导。领导体制的这种全面活力化,使领导体制成为一个类生命的有机体,因而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成长”能力。在外界条件和内部因素局部或整体变化的情况下,它有较强的自动应激性。目前我们在体制改革中强调职、权、责三者统一,强调扩大各部门、各层次领导工作的自主权,正是我们从向国外学来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重大科学改革。

从个人经验决策转变为集体科学决策

由于现代化建设事业规模的宏大、工作的复杂、科学技术要求的高水平,所以,传统的领导者个人决策的领导工作方式已经过时,而实行集体性的科学决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领导者作为个人,他的直接经验总是受到一定的时空局限的,他的知识范围和程度也是受到人类个体智力发展的局限的。如果说在以个体为单位的小生产的条件下,决策采取单个或少数领导者依靠自己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的方式还是适应的话,那么,它在处理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以及具有高水平文化、科学背景的广阔时空范围内的社会事件、社会活动时,已经远远不能胜任。在现代社会事件和社会活动面前进行正确决策,已经不可能纯然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智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体系中特定的智力集团,这样的智力集团就叫做智囊团。同时,与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社会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由不同科学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参加,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组成的咨询团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库。它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开展某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一定的领导机构提供决策方案。智囊团和思想库的出现,使现代领导工作的决策成为一项社会化的科学活动,它可以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保证指令和政策以及方案和对策的正确性,使预定的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在我国现时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领导机关正在从领导者个人进行直接决策的领导方式中摆脱出来,日益重视建立智囊团和社会思想库。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许多领导者都深切地认识到,如果不这样做,仍然坚持个人经验决策,那么,个人经验的局部性、个人好恶的片面性、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个人情感和意志的主观性,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些部门、某些地区和单位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实行科学决策的关键就是在真正地尊重知识分子和各类科学技术专家的基础上抓好智囊团的组织工作,并为社会上建立以各种咨询公司为形式的思想库提供必要的有利条件。如果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企业、单位都能重视智囊团的组织和思想库的建设,并在实际决策工作中充分地使用它们,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水平,就将出现一个时代性的突破,就能避免社会、事业、工作中不必要的人为的振荡和损失,使现代化建设得到平稳的、扎实的、高效的迅速发展。

领导观念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领导者和领导机关关于领导行为的观念必须现代化。换言之,就是对领导行为的特点和本质的理解的科学化。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问题。在《领导科学基础》一书的启发下,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观念现代化应该受到重视。

其一,把认为领导工作就是包揽一切、总抓一切的观念转变为把领导工作看做仅仅是制定战略、进行组织、确立规范的工作的观念。实现这一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领导者、领导机关肯于放权。这里所说的放权不是说放掉战略指挥权,而是指肯于把本来就应属于下一层次的领导权和事务权下放,真正相信下一层次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放权出现的实际问题是:高层次的领导者和领导机关手里过去集中的资金、物资、人事权及多种便利条件等都要相对地减少,而从下面来的制约性则可能相对地增加。对于那些有私念和私欲的领导者和领导机关来说,这当然是致命的损失,因而可能遇到阻力。但是,克服这种阻力,正是端正党风、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提高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革命化素质、提高领导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从而也是把领导工作转变到抓大事的科学观念上来的必要条件。同时应该看到,一些领导者、领导机关不愿放权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只会做具体的事务工作,而不懂或不善于作战略性的工作、部署人才的工作和制定规范的工作。因此,一放掉事务权,他们就觉得无事可做。改变这种状况,有意识地培训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学习战略学、人才学和管理学,是实行领导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其二,把过去亲身行、亲眼看、亲手记以积累实际经验的调查研究的观念转变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情报系统、实行迅速实效的全局数量统计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观念。要求实现这一观念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亲自进行调查研究。领导者经常亲临工作第一线,接触实际、接触群众,这对于领导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但是,单单满足于这种调查研究,对于领导工作来说,则是不充分的。领导工作要求统辖全局,要求迅速抓住社会活动本质,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这种要求同领导者本人的感性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经验水平是有很大距离的。只有科学的全局数量统计、科学的信息情报系统,才能为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全局”,提供正确的依据。因此,现代化的调查研究观念要求领导机关在自己的领导部门和领导范围之内建立科学的信息情报系统,开展全局性的数量统计和分析。除此之外,要实现对现代社会活动的有效领导还要求领导实体加强对自己所领导的工作范围和对象的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科学预测;要求加强对与自己领导工作有关的外单位、外地区、外行业、外部门、外国的调查研究。这样,就使得调查研究成为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多课题的和多维性的(多元性的)。要实现领导观念的这种转变,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和领导机关重视对现代统计学、信息论、情报学和未来学的学习研究,重视对广阔的“外界”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理解。

其三,把受“左”的错误严重影响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转变为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千百万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几十年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多年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多的部门和单位变成了搞政治运动的工作、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工作、专门寻人的毛病和记“黑账”的工作,变成了整人的工作、搞大批判的工作,因而,严重地败坏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使领导工作中的这一项重要任务被人们视为难事、苦差。这种情况的流毒和影响使得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在许多部门至今得不到发挥,不少部门、单位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实际上削弱了党和政府的领导,甚至由于继续搞“左”的一套的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给现代化建设帮了倒忙,甚至对其产生了严重干扰和阻碍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从领导上排除“左”的干扰,端正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根本转变。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坚定、鼓励和激发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信念、热情、毅力和斗志。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讲改造世界,不动员群众去实践这个改造,那么,它就是只讲空话了。”(转引自《领导科学基础》第154页)只有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这个重大转变,我们的领导工作才能合民意、得人心,我们所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上一篇:一汽大众面试问题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体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