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2024-08-02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精选8篇)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第1篇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为更好的推进墨红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富源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开展综治维稳调研活动的通知》(富综治 [20009]6号)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抽调了综治、公安、司法、法庭等部门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分两个调研组,按照调研内容和标准,就综治维稳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墨红镇地处富源县城西南,东与营上镇、竹园镇相邻,西南与麒麟区相邻,北抵中安镇。全镇有国土面积495.5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139个村民小组,28个镇直单位,17个煤矿20对井口,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60659人,主要经济来源于粮、烟、煤、畜、林五大支柱产业。属全县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地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难度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与外县市区因山林、土地、民族习惯、经济差异引发的治安矛盾和边际流窜作案等一般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管理难度大。二是区域内部经济、文化、资源差异引发的社会热难点问题突出。三是以煤炭为主的企业发展,因资源分布有差异,形成无资源的发展盲区在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破坏以及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易引发社会难点,村企关系、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矛盾突出。

二、维稳工作开展情况(一)抓领导,健全组织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年初,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派出、司法、信访、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墨红的实际,制定了《墨红镇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实施方案》、《墨红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及维稳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制度,对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整体的部署。同时,各村委会、镇直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明确职责,配齐配强人员。为避免多头调处,减少预防和调处环节,提高效率,我们将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的8名同志集中到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共同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按照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内部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每天安排一名素质高、业务精的职能部门同志在办公室值班。实行联合办公,联动联调,专兼职结合,保证了每起纠纷有人问、有人管、有结果。三是完善基层调解网络。以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龙头,以村调委会和专职治保调解员为基层,其他调解组织形式为补充,在每个村委会都设立了规范化的调解室,明确一名村委会副主任与调委会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配合联动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体系。

(二)抓排查,强化责任

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坚持镇、村、组三级矛盾排查制度。党政联席会议每月听取一次综治工作情况汇报,镇里每月排查一次,村及单位每星期排查一次,明确镇、村及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层层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综治格局。

二是坚持领导亲自抓。领导亲自参与,亲自抓是工作上台阶的关键。按照“一个矛盾、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度,切实做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今年3月,独木水库库区被淹没土地的非移民多次扬言要越级上访,为了做好群众的稳定工作,镇党委曹书记亲自带队,深入上访老户家中与其交心谈心,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政策、摆道理,真心实意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推心置腹地与他们交朋友,最终使他们放弃了上访的念头。

三是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我镇多措并举,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每个工作日都安排有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接访,直接听取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明确提出了解决和化解的时限,因没有政策依据无法解决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将工作,帮助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

四是坚持边界纠纷联防联调机制。由于我镇与外县市区相接壤,地理位置较为复杂,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较为突出。今年来,我镇狠抓区域间的协调配合,运用联合调处的办法,分别与周边乡镇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联调会议,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批跨地区矛盾纠纷。光山头村与麒麟区珠街乡庄科山村的山林权属纠纷,因双方协调及时,才避免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抓调处,筑牢防线

通过排查分析。积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和转化。一是抓“早”。针对矛盾纠纷多发性季节、地域,要超前做好预防工作,防范未燃。大力推行“ 调一线”工作方法,即信息在一线掌握,隐患在一线消除,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及时稳妥地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群体性事件及“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二是抓“斜。就是针对可能引发事端的轻微矛盾纠纷,做到及时排查发现,及时妥善调处,避免事态扩大。三是抓“快”。就是要做到调解迅速及时,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和信息沟通网络,及时发现及时调处。调解人员获取矛盾纠纷信息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常四是抓“细”。就是疏导工作要细致认真,矛盾纠纷在初始阶段,有可能表现异常激烈,调解人员除要控制局势外,还要细心观察矛盾纠纷的起因、性质和双方当事人的特点,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抓好疏导工作;五是抓“苗头”。就是充分发挥矛盾纠纷信息网络的作用,及时反馈信息,纠纷露头,速做工作,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迅速抑制或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抓制度,健全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度。按照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党员包户的模式建立防控网络。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每月26日召开分析例会,听取村前个月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情况报告;排查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交流纠纷调解经验,安排下一个月的工作。三是要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包案领导和干部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溃江浪村委会挖吉沟村民何树兰,因土地权属纠纷上诉到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后,对法院判决不服,多次到盛市、县越级上访。为防止上访人再次上访,镇党委政府落实了包案领导和干部,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控,及时掌握其动态。四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年终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严格奖惩。对出现“民转刑”事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今年1—3月份,全镇共组织3次全镇性的排查纠纷活动,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267件,调处成功267件,调处成功率达100%,防止“民转刑”2件,制止群众群众性事例年3件,预防群众性上访5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

三、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法各部门协调联系不够。按照盛市、县政法委的要求,以“整合资源、健全网络、规范运行、探索创新、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四级联动、三调对接”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为目标,墨红镇对维稳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但综治、司法、法庭、信访等部门协调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联系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经费紧张,待遇偏低,严重影响了综治维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村委会综治维稳基层组织由于经费拮据,连必要的办公用品都难以购置,而部分综治维稳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对工作付出与待遇对比斤斤计较,认为待遇太低,于是公私不分,有私事时就把工作摆在一边,工作忙时,又找各种理由脱身,逃避工作,少数地方甚至连召集基层综治维稳人员开会,还要发开会补贴人才肯来,综治工作干与不干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三)队伍参差不齐,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由于待遇普遍偏低,综治维稳队伍难得留住年轻、工作能力强、肯学习上进的人才,在工作选择上,大部分优秀人才在没有更合适的工作选择时才考虑做一名基层综治维稳人员,一旦有更好待遇的工作,就会离开综治维稳队伍,而长期留在综治维稳队伍的只剩那些社会竞争力弱的、年龄偏大的人员。但单靠综治维稳工作这点待遇,按每月400元算,除去生活必要的支出,已所剩无几了。这些人为了生活,人心思动,要么搞兼职,要么主抓自己的农业生产,对综治维稳工作敷衍了事。据统计,全镇基层综治维稳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凭人员占到91%,高中、中专文凭仅占9%。

(四)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难度大。在开展群众进行护村、护厂等义务巡逻工作时,因这些工作是出于义务,没有报酬,特别是在农忙时,更顾及不上。加之大部分家庭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广大群众没有自觉参与治安联防的直接动力。所以,我镇大部分村开展的义务护村、“我为别人守一夜,别人为我守一月”活动都在一段试行后停止了。

(五)矛盾纠纷调处不力。虽然各基层综治维稳机构在矛盾纠纷调处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经费保障、培训、管理教育、待遇等不到位的情况下,仍有少数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而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在当前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各项打防任务繁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更加重了派出所的工作量。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联系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派出、司法、法庭、信访等部门应加强联系,针对维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维稳工作的有效联动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制定政策,谁负责善后,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的原则,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回避、上交、下移矛盾。

(二)加大经费投入,壮大综治维稳人员队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工作长期开展的先决条件,经费保障到位,可吸收大量的年青优秀人才加入了综治维稳人员队伍中,可适时组织相关培训及训练,以增强他们的法律业务素质,可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作斗争尚需要一个时期的转变,此时,提高综治维稳人员待遇及扩大综治队伍是必要的。

(三)加强基层“三室”建设,完善综治维稳网络。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出发点,以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治安管理、治安防范和服务群众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第2篇

一是狠抓责任落实,乡镇维稳工作要点。必须坚持“守土有责、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原则,一级对一级负责,进一步明确各社区的总支书记、辖区责任单位综治维稳中心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专干是直接责任人。社区要成立信访室,并明确专人负责。

二是狠抓应急预警机制的落实。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一、三、七”工作法,积极预防、及时化解、依法处理,防止激化、快速反映,相互配合的原则,认真做好信息预警、情报研判,疏导劝阻、接访劝访、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环节的工作。

三是狠抓依法治信治访机制的落实。辖区单位要按照“事要解决、人不回流、防止反弹、重点稳控”的要求,压滤机滤布 采取领导包案、专班负责、有错必究、责任倒查等有效措施,集中处理涉法、涉诉、涉改、涉军、涉移、涉迁、涉重等信访突出问题,本着“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及时解决上访人员的实际问题,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二、以严打严防为主线,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一要坚持严打的方针不动遥只有建立健全严打的长效机制,减少犯罪基数,增强公众安全感。楚江,宝峰派出所,必须紧紧抓住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犯罪活动,加大打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挤压犯罪。今年刑事发案率要比去年下降20%。

二是坚持预防不动遥要按照“滤布 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

三、以基层基础为重点,着力筑牢扎实稳固的政法根基

一是加强“一中心五网络”组织体系建设。配齐配强主管领导和专干,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要加强群防群治。有单独院落的单位、学校、厂矿,要全面落实看门守楼的制度,组建护院队、护校队、护厂队,严格控制可防性的案件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县综治委2号文件精神:凡单位年内发刑案一起,取消单位当年评先资格,并责令限期整改;年内发刑案二起,实行“一票否决”预告;年内发刑案三起,实行“一票否决”,工作总结《乡镇维稳工作要点》。实现单位内部发案与去年同比下降50%的总体目标。组建义务巡逻队,重点加强散居小区的治安巡逻,实现小区发案同比下降30%的目标;

三要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和表达诉求。今年,继续选派一批优秀的政法干警担任学校的普法副校长,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继续选派一批优秀民-警担任社区副总支部书记,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年内单位干部职工,普法考试及格率达不到95%的,建议县综治委给予“一票否决”的预告。

五、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一要其抓共管。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要按照“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综治工作要求,确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

二是要强化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既要作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又要有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各单位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综治工作的保障力度,确实做到”“四个舍得”,即:舍得精力想平安、舍得时间抓平安、舍得人力促平安、舍得财力保平安,真正变“第一责任”为“第一保障”。镇综治委今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了对各辖区单位群防群制经费的提标和收缴力度。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第3篇

日前, 滑县编办专门组织开展了乡镇缺编情况调研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 组织开展普查。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研究, 成立了以县编办主任任组长的乡镇缺编情况调研小组, 抽调综合、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股室同志全程参与。据统计, 目前全县22个乡镇行政共缺编105名, 事业缺编104名。二是核对台帐, 搞好实地调研。在对全县22个乡镇调查表汇总的基础上, 逐乡镇核对数据库和纸质台帐, 确保与实际在编人员一一对应。经调研核实, 目前, 22个乡镇在编制核查中被处理的13名人员中, 按期返岗工作的11人, 按程序办理病退不占用编制的2人全县仍有68名人员占用乡镇编制却因退二线等原因未正常在岗履职。三是及时汇报, 注重结果运用调研结束后, 县编办调研小组及时撰写了《关于滑县乡镇缺编情况调研的报告》, 向县相关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 并在县编委会上进行了通报。经县编委会研究, 决定通过全省招录公务员的方式为滑县缺编乡镇充实工作人员。目前, 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已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了2013年滑县招录2名乡镇公务员计划, 待通过全省公开招录后, 即可分配到缺编较多的乡镇。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第4篇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乡镇维稳工作意见 第5篇

2010年,全乡信访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决策,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在总结经验、创新制度、落实责任、源头防范、畅通渠道、解决问题和规范秩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确保全乡信访形势平稳可控,信访总量稳中有降,为全乡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对全年的信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

今年,要巩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年”活动成果,继续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乡范围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各村、各单位要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1、深刻认识重要意义。3月份中央“两会”将在京举行,又适逢中国在上海举办世博会,各级重大庆祝活动多,敏感时间节点多,受关注热点问题多。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要清醒地看到社会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把信访维稳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村(单位)每半月上报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既要做好业务工作,又要负责做好分管范围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要实行领导包案会办,对进京非正常上访、进京和赴省及去市集访、上级交办信访老户等重要复杂案件,一律实行领导包案。包案做到“四包”,即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稳控;同时层层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要牵头协调会办本部门重大信访案件,其他部门同志要牵头协调会办自身分管范围内的信访案件。对跨村或部门的信访案件,由乡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会办,落实到位。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致力于彻底解决问题,做到“四个到位”,即对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对要求过高的教育到位,对无理缠访的稳控到位,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处置到位,确保不反弹。

4、强化督查督办力度。各单位要强化督查督办,对一些重点疑难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督查督办;对那些动作迟缓、滤布 解决问题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要提出批评,工作总结《乡镇维稳工作意见》。

二、健全和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

维护一方稳定是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的政治责任。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自觉把信访维稳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要研究具体措施,推动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信访工作“一岗双责”制、“领导包案”制和信访接待日制度、干部下访制度。实行“信访维稳”督查制和问责制,加强督查督办,加大通报力度。对发生进京上访、赴盛去市集访的所在单位、村,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在当日之内向党委、政府和乡联席会议主要召集人书面报告情况,说明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乡党委、政府把信访维稳工作纳入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严格实施信访维稳“一票否决制”。对不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处置问题不力,导致矛盾纠纷激化升级,引发群体性事件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按照《信访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三、全面推进信访工作“六无”村创建活动

今年开展信访工作“六无”村创建活动,年底对照标准评选命名表彰一批信访工作“六无”村并进行奖励。“六无”就是无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有影响的案(事)件,无因严重违反政策引发的到市集体上访,无重信重访问题,无未按规定期限办结的信访事项。通过创建一批信访工作“六无”村,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为了进一步促进村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实现信访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不上行,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起,以上年进京上访、赴省和去市到县集访为主要依据,确定1个村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村。第一年列入的,在全乡范围内通报,对连续两年被纳入重点管理的村,由乡纪委、组织、政法、信访等部门组成专门调查组进行调查剖析,提出处理意见,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并作出组织处理。凡被列入信访重点管理村的,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四、建立健全处置进京赴省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工作机制

今年处置进京赴省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工作目标是:确保不发生进京集体上访,确保不发生重大恶性进京赴省信访事件,确保进京赴省上访和非正常上访量稳中有降。各单位要通过定期排查调处,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进京赴省上访和非正常上访;一旦发现有人准备进京赴省上访,要千方百计把人稳控在当地,压滤机滤布 就地化解,努力减少人员进京赴剩对列入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人员备案表中的人员,各村(单位)必须明确包案领导和责任人,抓好调处稳控。如果出现人员失控、进京赴省非正常上访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严肃追究责任。要建立当地稳控、劝返接回、后续处置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进京赴省上访或非正常上访,所属各部门、单位、村要立即组织力量进京赴省,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将上访人员带回,并按照“四个到位”的要求,加大后续工作处理力度,确保人员不回流、不反弹。

五、切实解决重要疑难信访和重信重访问题

要按照上级的要求,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财力和物力,组织会战,攻坚克难,解决一批疑难信访问题。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中央、盛市领导同志的批示件;二是中央联席办、国家信访局,省联席办、省信访局,市联席办、市信访局的交办件;三是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赴盛去市、到县集体上访事项;四是联名来信、异常来信、重复来信和涉及群体性利益的来信事项。对要求过高、诉求无理的信访事项,要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安徽省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以及“六步工作法”进行终结。对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可以举行信访听证,必要时可以公开报道。要做好信访老户终结处理的衔接工作,完善卷宗资料,及时上报。要按照《信访条例》、《安徽省信访条例》和省出台的处置非正常上访的四个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加大对非正常上访、违法上访的处置力度。同时,乡决定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对2009年重信重访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全部备案、全部交办,强化督查,逐案化解。

乡镇维稳工作措施 第6篇

1、实行联合办公,整合维护稳定工作力量。乡镇应结合实际成立了信访维稳办公室,实行综治、司法、信访、调解干部联合办公。并配备了办公设备,统一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受理、调处、存档、回访等制度,使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统一。

2、实行联合排查,畅通矛盾纠纷信息渠道。坚持定期集中排查与不定期经常性排查相结合、自下而上逐级排查与边排查边调处相结合,明确要求各村干部、联村干部要以婚姻家庭关系、邻里矛盾纠纷为重点进行定期排查,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制度,重点时期实行“周排查周报告制”,敏感时期实行“日排查日报告制”,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做到排查不留死角。并在工作汇报会上进行汇报,便于互通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事前预防,防患早抓,工作总结《乡镇维稳工作措施》。

3、实行联合调解,形成工作合力妥善处结。对排查出的一般性矛盾纠纷,由联村干部、村干部进行调解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对重大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通过联村领导牵头,综治、司法、信访、调解干部上门或在乡政府调解中心联合接待调处,做到大事不出乡,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

为全力打造“一站长式”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大综治、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瓦石峡乡从四项措施入手,加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打建平台。

一是整合场所,建立中心。全乡对原来的综治、信访、司法、民政等办公场所进行调整,腾出相对独立、条件较好的办公场所用于综治工作中心工作。

二是齐抓共管,配强人员。乡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统-战办、民政办,计生办、妇女维权站等进行整合,进入综治工作中心,联合办公。将政治业务素质高、善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干部充实到综治工作中心工作。

三是健全网络,上下联动。以乡综治工作中心作为维稳工作平台,下设村综治工作站和村民综治工作小组,形成乡、村、户三级联动的基层综治组织网络,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协作联动的综治工作中心平台。

四是保障有力,凝心聚力。在硬件保障上,综治工作中心配齐相关设施,做到有较好的接访场所,有一部电话,人均有一套办公桌椅、有一辆交通工具、有一套文档橱柜、有必要的业务报刊。在经费保障上,综治工作经费列入乡财政预算。

乡镇维稳工作总结 第7篇

坚持科学决策,积极稳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属地管理,行业负责;事前评估,重在化解的工作原则,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现将2011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新形势下,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建设和谐稳定XXX,实现社会矛盾由被动调处向主动化解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谋事”向“谋势”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学习,提高班子成员及站所负责人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XXX镇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明晰了风险评估范围和内容,明确了责任主体,确立了评估程序及步骤,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为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

三、坚持原则,狠抓落实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始终坚持和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促进发展的原则。把促进发展特别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力求使改革的力度、发展大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民主法治的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坚持依法行政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坚持执法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对重大、重点工程如上坪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外语学校建设、灾后重建、白沙洞村及公主坪村道路建设、郭店村文化广场、马圈村休闲区、奥达特食用菌有限公司、镇区至县城道路改扩建等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以召开“项目评审会”、“专家咨询会”的形式进行风险评估。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一是是否履行了审批、核准、备案的法定程序。二是资金筹措渠道是否合法可靠,能否按时足额到位,并做到专管、专用。三是征地是否报批,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安置费用标准是否合法合规,安置办法是否可行,征地拆迁安置争议调处单位、人员和责任领导是否明确。四是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能否切实贯彻落实,基本社会保险能否落实到位;劳动技能培训和实现再就业的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五是安置资金能否落实到位,过渡期生活费能否如期兑现,后期扶持措施能否跟上等。六是房屋拆迁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批,拆迁安置方案是否与规划方案相衔接;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及标准是否合法合规,拆迁对象对拆迁方案是否满意,拆迁准备金是否充足并专项储存;过渡方案能否落实,拆迁队伍是否具备资质。七是对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有无较大破坏,“三废”(废气、废渣、废水)、噪音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对传统文化建筑、文物古迹等是否会造成破坏;对居民出行、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八是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可能出现哪些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否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九是是否坚持“五制”(法人负责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原则,是否落实“五项管理”(审批或核准管理、设计管理、概预算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措施,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管理上是否会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对重大事项如价格政策的调整,则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力求做到政府、企业、群众三满意。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群众代表和专家召开“价格听证会”进行听证,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乡镇维稳工作调研 第8篇

1 乡镇、村级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1.1 基础设施

3个乡镇卫生院产科房屋均达标, 配有多功能产床、手术床、辐射台、保暖箱、吸痰器、复苏气囊、胎心监护仪等, 均未开展气管插管技术。围儿保门诊均设15m2房屋一间, 基本设施配置到位。村卫生所面积100~500m2不等, 均未开展围儿保检查, 无相应设备。

1.2 人员学历

3个乡镇卫生院围儿保人员7人, 产科医护人员27人, 村级保健人员53人, 均由村医兼职。本科4人、占4.6%;大专13人、占14.6%;中专70人占80.5%;但绝大部分村医无医学背景, 从医多年后通过考试获得河南省村医中专证 (相当于中专学历) 。3个乡镇卫生院34名卫技人员均获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28人。

1.3 开展保健服务内容

1.3.1 妇女保健

为孕产妇提供产前检查;对高危孕妇重点监护、随访、转诊;提供安全分娩技术服务和产后访视;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科学育儿教育。

1.3.2 儿童保健

新生儿访视;婴幼儿健康管理: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价、科学喂养、常见病的防治;体弱儿、高危儿管理;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教育。

1.3.3 医技及实验室检查

可做血尿粪常规、ABO血型、RH血型、乙肝五项、丙肝、肝功、肾功、艾滋病和梅毒的筛查、心电图、B超等。

1.3.4 三网监测

提供三网监测的基本信息及妇幼卫生报表的各种数据。

2 主要成绩

近年来二七区妇幼保健工作在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形成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格局, 妇幼保健队伍相对稳定, 目标管理落实到位, 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多样, 监督指导不流于形式。

2.1 加强妇幼三级保健网络建设

至2010年底二七区三级保健网络的覆盖率达100%;区、乡镇、村级职责明确, 互通有无, 运转协调;区保健所定期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进行监督指导和业务培训。

2.2 妇幼卫生指标完成率逐年提高

2010年3个乡镇:孕产妇建卡率87.23%, 儿童建卡率93.17%, 均比2000年有大幅度提高;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7.93‰, 比2000年的13.47‰下降了不少;住院分娩率达100%。

2.3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降消项目”全面展开,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工作运行良好。

3 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

妇幼保健服务属公共卫生范畴, 其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 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下拨的专业经费较少, 有时还不能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有大量的社会性工作, 经济效益上不去, 待遇较临床大夫低, 挫伤了保健人员的积极性。

3.2 村级妇幼专业基础设施差

村级卫生所设备简陋, 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对妇幼保健业务不熟悉;乡镇卫生院一些抢救不能展开, 无疑增加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风险;保健工作仍停留在“称称、量量、听听、摸摸”的低层次检查方式上。

3.3 上报的信息资料质量不高

妇幼卫生信息资料收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专业性强, 其上报程序应由网底逐级上报, 即村到乡镇到区。由于这些大量的信息统计未计入成本, 都是无偿服务, 费工费时, 村医不愿影响自身的收入, 上报数据的积极性不高, 加之专业培训不多, 数据的逻辑关系搞不清, 造成妇幼卫生指标统计不准确。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 有的数据不是通过村医从网底收集, 而是每月开例会时从卫生院计免接种登记底册中反馈, 存在着漏报、不报的情况。

3.4 农民群众保健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 对保健的需求相对较低, 医疗保健知识缺乏, 加之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 更比当地农民存在的上述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廉价甚至免费的服务也常常不被接受, 给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4 建议

4.1 依法行权, 加强管理

农村卫生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妇幼卫生的主要指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健全以乡镇、村、社区为基础, 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 面向基层、预防为主的服务体系, 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基础医疗、计划生育等妇幼卫生服务。

4.2 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保健网络

切实加强区、乡镇、村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络的作用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明确各级职责, 实行分级管理, 保证卫生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区级妇幼保健所要发挥“龙头”作用, 乡镇、村卫生机构要承担孕期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及妇幼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等管理任务, 村级要有专门的村医负责妇幼保健工作。

4.3 保证乡镇、村级卫生经费落实到位

农村卫生工作是政府主办的社会卫生事业, 需要政府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卫生投入, 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和残疾人, 而老年人、慢性患者和残疾人中一半之多为妇女儿童, 所以政府投入更应向妇幼保健倾斜, 减轻农民负担, 为农村妇女儿童常见病的普查普治、孕产妇住院分娩等提供安全保障。

4.4 加强“网底”妇幼保健队伍建设

目前乡镇、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素质偏低, 村医绝大部分仅相当于中专学历, 与国家要求乡村医师向助理执业医师转化的目标还有距离, 急需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建立省、市妇幼保健机构对口支援制度, 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驻点服务、巡回医疗、设备支持等形式, 让他们及时掌握妇幼保健工作的新动态、新要求和新规定, 及时触摸到妇幼保健工作的前沿。加强学历教育, 逐步实现乡村妇幼保健人员持证上岗, 保证农村妇幼保健事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

4.5 加强健康教育

农村健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健康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使他们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医学、保健、营养、人文修养、电脑应用等等;其次宣传内容要让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方便接受, 逐渐形成健康促进的氛围, 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 改变不科学的传统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

摘要:目的 为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工作, 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水平。方法 2011年9月对我区3个乡镇卫生院和52个行政村的妇幼保健工作现状进行调研, 发现问题, 制定对应的政策、措施, 将二七区妇幼保健工作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果 妇幼保健人员相对稳定, 妇幼保健工作逐渐扎实, 服务内容逐步完善, 三级保健网络覆盖率100%, 妇幼卫生指标完成率逐年上升, 调研同时也发现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结论 政府加大妇幼卫生投入, 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及人员的业务培训,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任重道远。

上一篇:实用的电脑知识大全(Ⅲ)下一篇:七江乡中心学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