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2024-08-28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精选8篇)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1篇

MBA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了解有关问题的理论进展,提炼自己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并拟订调查计划或方案,设计研究方法;其次将调查计划付诸实施(问卷调查等工作,这是调查研究中最重要、最花费精力的工作),获得调查资料和数据,运用既卑的研究方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规范的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和建议并整理成文。

(一)调杳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法,是研究者从个体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中收集各种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途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行为等特征。20世纪以后,结构式的问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定量研究,它与抽样调查相结合。

问卷法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通常可分为两大类:自由回答(无结构)和有选择的回答(有结构)。自由回答问卷通常被称为开放式问卷,后者则被称为封闭式问卷或固定选择问卷。封闭式问卷的最大优点是答案较为集中,数据处理较为简单。而自由式的问卷,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回答,首先要对回答归类、评分和编码。而这过程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对研究问题的了解,相对而言花时较多且费用较大。而回答者也可能觉得要详细叙述颇为复杂枯燥而有可能不作答或只给出简单的、不详尽的回答,但自由式问题不限制回答者的思路,因而有可能提供一些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的极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调查问卷的设计具有以下原则:

第一,合理性。合理性指的是问卷必须与调查主题紧密相关。

第二,逻辑性。问卷的设计要有整体感,这种整体感即为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性,独立的问题本身也不能出现逻辑上的谬误,从而使问卷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小系统。

第三,明确性。所谓明确性,事实上是问题设置的规范性。这一原则具体是指命题是否准确,提问是否清晰明确,便于回答,被访问者是否能够对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第四,便于整理、分析。首先,这要求调查指标是能够累加和便于累加的;其次,指标的累计与相对数的计算是有意义的;最后,能够通过数据清楚明了地说明所要调査的问题。只有这样,调查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调査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是关系整个调查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调查研究的组织者要舍得下功夫,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问卷,调査问卷的设计如下。

第一,调查的过程。调查问卷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具体准备。调查阶段是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调查问卷方案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者对所收集的资料审核、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总结阶段是调查问卷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调查问卷的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前言、主体、结束语三部分。前言是对调查目的、意义、调查的组织者以及有关调查事项的说明,以获得被调查者的理解和支持。前言的语言要诚恳、平易近人,特别是要说明调查的保密原则和匿名性。主体是问卷的核心,包括问题和答案。结束语主要是向被调查者表示感谢,并询问一下对问卷设计和调查本身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设计问卷注意的问题。首先,问卷一般不宜太长,控制在30~40分钟为宜。如果问题太多,会使被调查者付出的精力多,花费的时间长,导致他们不予以配合,给调查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问卷设计中的难点是问题的表述。如何用文字表述好所要问的问题至关重要。一般地说,问题的提法要具体,不要抽象、笼统地提问;问题的用词要通俗、易懂,不要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用词要准确,不要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避免提带有双重含义即一题两答式问题;提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带有倾向性,使用中性语言;避免使用否定句;对敏感问题尽量采用第三人称。最后,在排列问题时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难以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先一般后敏感的原则,把能引起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敏感性的问题放在后面;先封闭后开放的原则,封闭性的问题放在前面,开放式问题放在后面。在问题的排列上还要考虑逻辑性,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2篇

1.研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明确提出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强调,在交通发展的新理念上,勘察设计工作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第一个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可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到首要重要地位了。因此,在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必须将“安全意识”引入道路的设计中,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2.公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公路几何线形设计要考虑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还要注意视距的畅通等等。确定公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公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公路线形不合理,则会降低公路通行能力,造成运输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更不能容忍的是会诱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公路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而公路几何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则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其他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安全设施等几乎只是成了更趋于合理的问题了。

我们作为勘察设计工作者,在工程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公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既要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更要做到安全选线;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在公路几何设计等各种方案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二、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是勘测、设计简单,方向明确,距离短捷,但直线单调,对驾驶人员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直线,特别在平原地区,不能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但也要注意适当引入曲线,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Δ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ΔV=15~20km/h.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些,一般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对于设计车速较高的公路,在计算缓和曲线时,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宜采用0.45m/S3,并相应增加缓和曲线的长度。

在较小半径弯道上,应该设置超高,超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根据弯道半径以及道路等级、所在地区的寒冷积雪程度、地形状况等综合考虑。对超高、加宽值的计算,必须有足够的满足,超高、加宽不足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曲线转角对公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大量资料统计,小偏角曲线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急弯错觉,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合理确定路线转角十分重要。

三、纵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两类。道路原则上按在同一设计车速路段保持同一行驶状态来进行设计,纵向坡度和别的线形因素不同,受车辆和行驶性能的影响较大。爬坡能力明显不同的车辆混在一起,不采用适当纵向坡度和在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就会成为道路通行能力低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纵向坡度的标准值,要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不安全,因此必须控制坡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对纵坡长度受限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一般,凸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全性。在夜间没有照明的公路,凹曲线必须考虑视距问题。

四、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公路的路面横向分布即路幅宽的布置方式对交通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车行道、路缘带、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形状和尺寸,都应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

致性。交通事故数的相对值与车行道宽度有直接关系,一般随车行道宽度的变窄而增加,但如果车行道过宽,易形成一个车道两列车并行行驶,因此,一般车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4.0m之间。车行道宽度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缘带和路肩的状况,高速公路设置规定宽度的路缘带能起到分隔车行道和路肩、车行道和分隔带的作用,并诱导驾驶员,有利于安全行驶。桥面宽度与路基宽度不一致时,或者桥上的人行道与护拦引起路面、路肩宽度发生变化时,或者跨线桥下车行道侧面的桥墩、桥台过近,侧向余宽不够时,都会引起驾驶员心理作用发生变化,导致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要高度重视。

五、平纵横组合设计与交通安全

平纵线形的组合,对视觉诱导起重要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平纵线形设计中,要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看起来扭曲的路段,破坏了线形的一致性(美国工程师认为线形一致,是公路设计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造成驾驶员心理、视觉不舒服,对线形变化不适应,使视觉诱导紊乱,往往是行驶上危险的路段。特别是行车速度较高时,公路粗线条的轮廓成了驾驶员判断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特别应该注意线形的配合与视觉效果。

六、视距设计与交通安全

视距是驾驶员在公路上能够清楚看到前方道路某处的距离,是公路几何设计的重要因素。足够的视距对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通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行驶过程中,路况信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就要选择足够的行驶距离来完成。在视距设计过程中,反应时间的取值要大于所有驾驶员的正常平均值,特别在复杂情况下,如交叉口、立交匝道处、车道变化处、交通标志等设施处,在取反应时间时,应增加判断时间,该值应大于2.5S.美国事故率与行车视距的关系调查统计表明,事故率随视距的增加而降低。设计中应该注意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的设计与计算。

七、结束语

公路交通安全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大量交通事故表明,整个交通系统中公路属于基础设施,是交通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良好的道路几何线形,平整坚固的路面结构,清晰易懂的交通标志,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等都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可靠的行车条件。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3篇

1 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专家评阅打分的形式, 我们随机抽取了兰州交通大学2005级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51份, 分别送到兰州大学、兰州市政研究所、兰州市城建设计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 由校外专家对兰州交通大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 从选题质量和设计 (论文) 质量两方面16个小项进行评价审阅, 见表1, 每项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 (创见性分为有、无2个等级) 。

2 调查研究分析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评价表回收后录入数据, 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进行数据分析, 以5、4、3、2、1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以1、0分别表示有和无。

2.1 选题质量分析

在SPSS中选择Descriptive Statistics (描述性统计) 进行统计分析, 输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V1的平均值最大, V4的平均值最小, 分别为4.08和3.12, 说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在选题方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目的。但是题目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的实际结合程度不够紧密。

2.2 设计 (论文) 质量分析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统计数据见表3, 可以看出V5、V13、V14、V15的均值较大, 分别为3.73、3.98、3.71、3.82, 而V7、V9、V12、V16均值较小, 分别为3.16、3.02、3.25、0.31, 说明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毕业设计 (论文) 和说明书撰写的规范, 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不强, 内容无创新、深广度不够, 设计绘图、外文翻译不够规范、标准等。

3 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对策

学校主要从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的审报、审批、学生选报、设计与指导等主要环节严格控制, 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3.1 优化选题

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的适切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训练的程度。课题太难, 学生无法完成, 影响其积极性;课题太简单, 达不到培养目标。选题要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发展, 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够紧密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尽可能结合于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 具有一定的科技、应用的参考价值。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申报完后, 只有通过系、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上报的课题审批后, 才能进入学生选题列表中。

3.2 建立完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 使毕业设计 (论文) 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对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严格执行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管理规定, 能够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 (论文) 的积极性、主动性, 确保毕业设计 (论文) 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指导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指导教师按照工作职责对学生认真指导进行课题调研、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开题报告、实验测试、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学生按照毕业设计 (论文) 要求发挥积极主动性,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选题, 做好课题的调研、文献查阅, 及时做开题报告, 认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有关实验和论文撰写, 认真参加答辩。

3.3 强化毕业设计 (论文) 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就是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控制, 随时了解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具体情况, 以确保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学校教务处组织调研专家, 检查学院和教研室 (系) 的组织管理、安排、实施等工作情况;检查毕业设计资料的完善情况、答辩条件和答辩准备工作;检查学生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3.4 科学评价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

成果评价是实现目标管理的手段, 主要以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成果和产生的效益为评价依据。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有效地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评价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指导教师、评审教师、答辩教师不同的评价目的, 还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注重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使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改进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毕业设计 (论文) 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在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 实现对毕业论文 (设计) 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 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水平, 从而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是本科生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对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质量调查,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实际情况, 通过研究与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 提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设计 (论文) ,SPSS,调查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姜树余.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测与保证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79-81.

[3]孙政策.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5 (6) :200-203.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95-2

1 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 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 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 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 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 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 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 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 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 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 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7] 陈振庆.基于时序描述逻辑的UML顺序图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3(3):36-37.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5篇

岗位设计是在工作分析的信息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工作如何做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意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岗位设计的目的则是明确工作内容和方法。岗位设计既要考虑组织如何提高效率,又要满足员工的成长和福利要求。因此,岗位设计需要说明工作如何才能既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个人成长和增加个人福利的要求。

二、岗位设计

岗位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的设计三个方面。

(一)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的设计师工作设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工作广度、深度、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完成性以及工作的反馈五个方面:

1、工作的广度,即工作的多样性。在设计工作时,尽量使用工作多样化,使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进行不容的活动,保持工作的兴趣。

2、工作的深度。设计的工作应具有从易到难的一定层次,对员工工作的技能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工作的完成性。保证工作的完整性能使员工有成就感,即使是流水作业中的一个简单程序,也要是全过程,让员工见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4、工作的自主性。适当的自主权力能增加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使员工感到自己受到了信任和重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使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增强,工作的热情提高。

5、工作的反馈性。工作的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同事及上级对自己工作意见的反馈,如对自己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评价等;二是工作本身的反馈,如工作的质量、数量、效率等。工作反馈信息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有一个全面认识,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员工,有利用工作的精益求精。

(二)工作职责

工作职责设计主要包括工作的责任、权力、方法以及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写作等方面。

1、工作责任。工作责任设计就是员工在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及压力范围的界定,也就是工作负荷的设定。

2、工作权力。权力与责任是对应的,责任越大权力范围越广,否则二者脱节,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工作方法。包括领导对下级的工作方法,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方法设计等。

4、相互沟通。沟通时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是整个工作流程顺利进行的信息基础,包括垂直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等形式。

5、协作。整个组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构成的,每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环节以及整个组织运行,因此各环节之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

(三)工作关系

组织中的工作关系,表现为协作关系,监督关系等各个方面。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岗位设计,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保证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为员工创造更加能够发挥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效管理的环境保障。

(四)岗位设计的方法

1、工作轮换。工作轮换是属于工作设计的内容之一,指在组织的不同部门或在某一部门内部调动雇员的工作。

2、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的做法是扩展一项工作包括的任务和职责,但是只是一种工作内容在水平方向上的扩展,不需要员工具备新的技能。

3、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这样员工会承担更多重的任务、更大的责任,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还有对工作绩效的反馈。

三、案例分析

(一)岗位分析在人员招聘中的成功案例---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末,目前是世界上三大汽车公司之一。丰田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精益生产方式,即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销售和销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

传统招聘以填补组织空缺为目标,评价候选人的标准主要是以胜任岗位职责为依据。丰田公司的招聘不仅是填补职位空缺,更重视通过招聘获得和增强组织的核心能力。相比岗位技能和知识,公司在招聘时会更看重是否愿意学习、接受新生事物、喜欢成为团队一员等,它们反映了应聘者可能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及被提拨的潜力。

丰田公司管理层意识到选聘人才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招聘又往往较难通过常规指标来衡量。选聘工作处于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的前端,假如在招聘面试这一关出了问题,后期将可能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多年的招聘过程中,丰田公司不断摸索、创新,意识到能岗匹配是选聘人才的黄金法则。

(二)建立“匹配——需求”的设计理念

分析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差距,确定组织所需人员的数量、质量和所需员工特殊能力要求。例如,丰田公司每年会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业务量的增长、工作的分配情况严格的制定招聘计划。企业人员数量通常由人力资源规划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确定,人员质量和所需员工的特殊能力要求通常由企业岗位人员需求平衡表来确定。

(三)建立“岗位——员工胜任力”的设计理念

“胜任力模型常被当作一种人力资源工具来解决关于员工的甄选与招聘、培训与开发、评估和继任计划等问题。胜任力可分成知识与技能、能力、态度与意识三个层次,也可按功能分为通用胜任力、企业特有胜任力和只能特有胜任力三类。管理胜任力一般包括领导力、执行力、工作计划性与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和培养下属的能力;基本胜任力一般包括学历要求、语言水平等、责任心、可靠性和原则性;专业胜任力一般包括专业分析与提供决策支持能力、政策把握能力、专业体系构建,以及流程设计和管理控制能力。”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可能很注重应聘者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与职位的匹配,却忽略了其个性、兴趣等与职位、组织团队、企业文化的匹配,更没能充分考虑应聘者的潜质能否支撑其与企业发展实现动态匹配。

四、优化岗位设计,提高人员招聘的水平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人员招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岗位设计。“基于匹配理论的选聘模式是指通过工作分析技术提炼出组织、团队和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兴趣以及价值观等素质,并通过面试技术实现能岗匹配、人与职位匹配及人与组织匹配的选聘模式。”

(一)岗位设计选聘模式

能岗匹配确定应聘者能否胜任工作,完成任务并产生业绩。通过履历分析、询问工作经验和设定情景性任务考察等就能有效地考察其知识、技能、能力等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人与职位匹配则需考察应聘者的个性是否与工作内容相匹配,从而确定应聘者到岗后能否愉快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与组织匹配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以确定应聘者是否能真正融入工作、与企业同心同德、理念一致;为了实现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匹配,必须对应聘者潜质进行考察。

(二)影响岗位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个成功有效的岗位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即需要对工作进行周密的有目的的计划安排,并考虑到员工的具体素质、能力及各个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到本单位的管理方式、劳动条件、工作环境、政策机制等因素。具体进行岗位设计时,必须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员工的因素。人是组织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员工需求的变化是岗位设计不断更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岗位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因此岗位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使工作特征与要求适合员工个人特征,使员工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2、组织的因素。岗位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增加产出。岗位设计助于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组织效率,使组织获得组织的生产效益和员工个人满意度及安宁两方面的收益。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人力供给和社会期望两方面:一是岗位设计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不能仅仅凭主观愿望,而要考虑与人力资源的实际水平相一致。二是社会期望是指人们希望通过工作满足些什么。不同的员工其需求层次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岗位设计时考虑一些人性方面的东西。

五、结论

第一,合理的岗位设计可以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宿求空间,大大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益于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氛围。员工在即定的规则下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可以横向、纵向流动,即保障企业内管理者能上能下的管理原则;又能满足管理者个人宿求变化的需要,充分考虑管理者的个人兴趣与偏好,提供相互转换的基础平台。

现代海报的设计分析论文 第6篇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在文化艺术方而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需求精神世界的多元化。“海报”一词最早源于上海,原指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演变到现在,它的范围已不仅仅是职业性戏剧演出的专用张贴物了。它已经变为向广大群众报道或介绍有美戏剧、电影、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等消息的招贴,有的还加以美术设计。海报是人们极为常见的一种招贴形式,多用于电影、戏剧、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也能为企业单位或个人进行宣传。我此次的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凭借海报广告宣传性的特点,结合对本校实际的深刻了解,对本校宣传的一种艺术性展现。

中国传统图形所散发的无穷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海报设计的形式与思想,而海报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审美观念以及创新再造。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体现,着重指出现代海报设计中流露出对传统图形中“意象”运用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海报艺术。海报,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是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产物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源于图画与图符具有图形特征。它以记号图形象形文字为基础,进而发展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包装、装饰、标志、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设计都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现代设计领域。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传承文明、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在现代设计中作为主体元素逐渐被各个设计的领域所应用。在海报设计中汉字图形可以独立、形象、准确地完成自我信息说明,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并更充分地发挥海报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的功能优势。

海报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现代海报设计的形式及表现手段也随着现代社会思想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立足于现代,对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进行考察分析是本文重点,即考察相同的历史语境中共同而临的问题:对现实的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认知与把握以及由此引发的海报设计色彩表现形式的探索的基本原理,个体设计经验与时代精神需要,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美系,以及设计理想化与现实社会的碰撞所产生的困惑”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不仅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象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的色彩运用理论基石出之上的产物。

海报的设计如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思考和搜集资料,第二个阶段是绘制设计草图,第三个阶段是软件制作,第四个阶段是修改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仅仅是在设计的时间段内的模糊分界,其实没有明确的界线,这只是个大致顺序和方向。下而我以我的毕业设计为例,具体讲述宣传海报设计的四个阶段。动画项目《指驼为马》宣传海报,从字而理解即为宣传动漫短片的海报。其中包含的是学校的动漫专业的教学质量等等,在包含这些信息的同时,必须向看到海报的人传达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由海报的性质决定。第二个要搜集的就是西游记里而的一些主角造型照片,以展示剧情具体风貌。

第三个便是短片《指驼为马》根据西游记里而的人文及历史方而的资料,为海报适当添加核心标语和文字。

宣传海报分很多类,像校园宣传此类的海报大多要秉持稳重、大气的基本风格。根据内容和海报的基本构成,我将整个海报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头部放置校徽和标准字。身部放置图形图案,标语,图片等等。尾部放置联系方式和地址等。这样,基本的草构就完成了。整个海报着重需要绘制去表现的是角色造型图形图案。在这里,我联想到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蠢物(羊驼)根据这个形象把一些基本思想和一些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身部的图形图案:由此设计草图大致完成。设计草图,实际上就是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排列,组合,和再造。

在软件制作这一环节,根据设计草图,能够有条理、分步骤地进行软件设计。大体的步骤是用maya把所有教学模型制作出来,然后分别画上贴图及灯光渲染,摆好角色的动作,最后用PS进行修改。在色调的选择上,整个画而的主色调是绿色,字体是黄色,将所有元素填上之后,进行整体审视,找出不和谐的地方,进行添加或删除。形成初步的作品。自己在设计上先按照所想的画而来构思,然后根据一些别人的意见及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受众是广大群众,更是要考虑的观者的感受。若是商业海报,要同时考虑委托方和他人的共同意见。对于这张美于宣传动漫的宣传海报,我和我的指导老师询问,指导老师给了宝贵的意见。同时,我也做了及时的修改。至此,宣传海报最后工序完成了。

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隔震分析;膈震建模;隔震层布置

引言

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汶川、玉树、芦山等多次大地震;2011年以来,智力、日本、尼泊尔等地发生了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近期以来更是地震不断(见表1)。。这些事例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地球已经进入又一个地震活跃期。

作为已被证实的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隔震技术正在逐渐进入我国建筑领域,并随着2014年住建部颁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表1近期地震汇总

1231、隔震结构概念,原理

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多了一个隔震层。隔震层由隔震器、阻尼器、抗风装置、限位装置等部分组成,以隔震层为分界线,隔震层以上称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以下称为下部结构。地震之所以能引起房屋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1)地面震动大量传递到建筑结构上(2)震动能量引起构件破坏。因此,减轻地震灾害也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削弱建筑与地面的连接,减少能量传i,2)增加耗能构件,减少常规构件消耗的地震能量。隔震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个方面着手来减轻地震灾害的。设想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建筑‘”,地面震动肯定无法对其进行破坏。假设该建筑与地面是通过弹簧连接的,此时弹簧刚度为零,完全隔绝了地震能量向建筑的传递,对于常规结构,建筑与地面接近刚性连接,地震能量可向建筑大量传递。

隔震结构正好处在两者之间,通过隔震垫(这个非常柔软的弹簧)来连接地面与结构,从而极大的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使其性能无限接近于“悬浮的结构”。

2.分析设计现状及建模

若进行细分,结构设计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结构分析。目的是得到结构位移、构件内力、剪重比,位移比等基本数据,进而判断结构选型、构件布置是否合理,2)结构设计。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内力调整和荷载组合,完成构件设计和施工图绘制。与此类似,结构软件也大致分为两类:1)以结构分析为主,如ETABS.MIDAS等* 2)以结构设计为主,如PKPM、YJK,广厦等。

广大工程师熟练掌握的是第二类软件,此类软件具有对常规构件的分析与设计功能,但无法精确模拟隔震器、阻尼器力学性能。

因此,隔震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分部设计法:1)通过第一类软件(如ETABS.MIDAS等)建立整体模型,使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2)在第二类软件中(如PKPM.YJK.广厦等)完成构件设计和施工图绘制,即基于上一步得到的内力、减震系数等参数,分别对上部结构、下部结构进行建模和设计。

3,隔震层分析

与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需要进行隔震层的布置,并对隔震层参数进行校核。

3.1隔震层的基本布置

隔震层布置原则:1)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尽量与上部结构质心重合,减少偏心影响,2)铅芯支座尽量布置在外围,尽量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隔震层布置需要满足下列要求:叠层橡胶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的规定

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0.025<屈重比<0.035。屈重比为隔震支座的屈服荷载设计值与重力tf载代表值的比值。此限值使隔震层的屈服荷载略小于剪重比要求,保证隔震层在小震下就进入屈服,起到减轻地震作用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条件1决定了隔震支座的最小直径,条件2决定了铅芯支座的最小数量。另据文献2规定,还需要验算:1)隔震层的屈服荷载设计值不小于风荷载设计值,2)隔震层在水平应变为100%时的水平恢复力不小于隔震支座屈服荷载设计值。但这两个条件比较容易满足,一般不起控制作用。

3.2各项参数校核

隔震层布置完成后,需要校核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位移、拉应力、压应力。

1)罕遇地震下,支座位移Lli<[Ui]

公式左侧为罕遇地震下各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右侧为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取0.55倍有效直径和3倍橡胶层厚度的较小值。

2)在罕遇的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支座拉应力不应大于1MP。

3)在罕遇的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支座压应力不应大于支座的屈曲应力(需考虑有效受压面积)。当s.≥15,s:≥5且橡胶硬度不l、于40时,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5 MPa。

3.3hk平向减震系数和支座处的内力

上一节为隔震分析的所有内容,本节的任务是根据分析结果整理数据,为结构设计做准备。主要工作为:1)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为上部结构设计做准备),2)提取隔震支座处的内力和位移(为下部结构设计做准备)。

提取支座结果时要注意,隔震层位移较大,结构的P-A效应十分显著,支座位移对构件内力的影响不可忽略。

4.上部结构设计要点

上部结构设计最主要的变化是要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调整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公式如下:o【m。xl=p o【m。x/qu除对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行调整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上部结构模型应包含隔震支座以上的所有构件,包括隔震层的上支墩以及梁板系统。

模型下部的约束宜修改为铰接,即上支墩下端是铰接。原因是隔震垫对支墩底的转动没有约束能力。

对隔震结构的抗震措施进行调整。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可适当降低构造要求,烈度降低程度不超过1度,且与竖向地震作用相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目前的隔震器只能隔离水平向地震,对竖向地震影响没有缓解作用,因此竖向地震很可能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9度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小于0.3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并规定了竖向地震作用的最小值。

5.下部结构设计

下部结构要满足嵌固刚度比、中震抗弯及大震抗剪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中震与大震内力是隔震结构的内力,而不是非隔震结构。对于最常见的单独设置隔震层和仅有一层地下室的情况,下部结构的设计可退化为一个个单独的悬臂柱的设计。

6,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

隔震结构的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的要求同非隔震结构相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7.展望

减隔震技术作为未来的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其应用前景不可限量。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作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善:隔震结构的构造措施还比较粗糙,仅处于能满足结构功能的初级阶段。对隔震垫的防火、建筑的防火分区、地下室的密闭性等要求还很难满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普遍来讲,广大结构工程师对减隔震设计还比较陌生。目前普遍的操作方式为:减隔震厂家负责减隔震的分析工作,设计院完成设计工作。由于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这种合作很可能导致结构设计不安全或不经济。

一种建议是,设计院对结构分析和结构设计进行专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钻研结构分析,而另一部分专门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参考文献

设计作品分析论文 第8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其毕业 (设计) 论文对其以后的工作举足轻重,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因此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加强对毕业 (设计) 论文的科学管理是一个有效手段。

1 制约高职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的因素

1.1 学生对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不够重视

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通常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标准是“必须”、“够用”, 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质。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这种特点,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不够重视, 没有真正意识到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简单的认为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只是走走形式, 出现了各种各样应付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的问题, 比如大量的摘抄网上或者书上文章, 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部分学生未按规定时间上交论文, 也不依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部分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 草草了事, 不认真对待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直接抄袭他人作品等,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的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普遍水平较低, 也无法实现毕业 (设计) 论文撰写的目的。

1.2 顶岗实习质量偏低直接影响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

在逐步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过程中, 现阶段顶岗实习质量有待提高, 已经影响到了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教育相比, 由于顶岗实习涉及的因素更多, 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场地、环境等, 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更多, 因此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而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旦顶岗实习质量偏低, 势必会影响到最终的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

1.3 论文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应该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 但现实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充足的“双师型”师资力量, 而体现在论文指导方面, 就是论文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论文指导教师的能力无法胜任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

1.4 毕业 (设计) 论文的选题定位不明确

对于毕业 (设计) 论文而言, 选题是重中之重, 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 (设计) 论文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 因此必须选择适应的毕业 (设计) 论文题目。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论文选题工作并不严谨, 很多供学生挑选的论文题目都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符, 多是一些纯理论性研究的题目内容, 这些题目不仅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无法使学生从中受益。

1.5 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是三年制, 且毕业 (设计) 论文工作多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与第六学期进行, 但在第五学期末与第六学期期间, 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考试、升学、实习、就业、写论文等, 这段时间是学生最为忙碌的时期, 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过程中几乎都选择了不与指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对毕业 (设计) 论文采取了草草了事的态度和做法, 导致毕业 (设计) 论文空洞、抄袭等问题出现, 这都是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尽合理造成的。

2 提高高职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的途径

2.1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细化论文写作要求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对毕业 (设计) 论文的各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 才能有效保证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细化论文写作要求, 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

2.2 提高学生对毕业 (设计) 论文的认识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毕业 (设计) 论文工作, 其实毕业 (设计) 论文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 此外,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毕业 (设计) 论文工作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 (设计) 论文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三年所学专业的一个总结和检验, 也是对教师三年教学质量的一个总结性的检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毕业 (设计) 论文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阶段,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其充分的重视, 真正意识到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提高质量意识。

2.3 切实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质量的监控, 加大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力度, 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顶岗实习之前, 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选题、提纲编写、材料收集甚至初稿写作应该已经基本完成,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论文的观点, 总结实习中的新发现、新认识以及经验教训等。为确保顶岗实习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前, 应安排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记录等, 同时还应该组织学生向指导教师进行一次简要的实习汇报。此外, 将实习汇报纳入到毕业答辩的一部分, 也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2.4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指导水平

由于毕业 (设计) 论文写作是重要的综合性、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自身的高素质也是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的保证,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应该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指导水平是必要的, 它是提高高职学生毕业 (设计) 论文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 可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为毕业 (设计) 论文整体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通过优秀毕业 (设计) 论文指导教师评选等方式, 激励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 尽职尽责, 倾情奉献;建立畅通的渠道, 加强教师与其他院校及现代企业的联系。

2.5 结合实习岗位, 指导学生做好论文选题

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实践的过程中,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毕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毕业 (设计) 论文的选题原则首先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 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另外, 在保证对学生综合训练的基础上, 应从来源于生产、科研的实际问题为选题,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经济观念。选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工作量饱满, 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2.6 科学安排毕业 (设计) 论文指导工作

可考虑将毕业 (设计) 论文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的上半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调查和分析方法等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或专题讲座, 同时在教师指导下选题, 并广泛地查阅资料、编写提纲等, 这一时期也便于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 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第二阶段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上半学期进行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实习中思考所遇问题并撰写初稿。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下半学期, 学生回校后结合毕业实习的认识体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学习从内容的深度、创新等方面进一步修改论文并完成答辩工作。

3 结语

毕业 (设计) 论文是一项理实融合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对学生从专业学习向实际工作过度以及长期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探索, 才能有效提升毕业设计 (论文) 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占九.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的高职毕业论文 (设计) 范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03) .

[2]赵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7) .

[3]陈岭.“2+1”模式下高职毕业设计 (论文) 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36) .

[4]李小典.实践在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作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1) .

[5]陈美端.论提升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新途径——借鉴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毕业专题制作”经验[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2) .

上一篇:退休父母独生子女补贴政策规定下一篇:个人成长报告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