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2024-05-19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精选8篇)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1篇

山区薄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困境及其对策的论文

【摘 要】山区薄弱学校的教师缺少高质量的专业引领,教师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又缺乏理论根基,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本文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山区薄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困境进行了现状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薄弱学校 校本培训 困境 对策思考

一、山区薄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面临的困境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山区薄弱学校的教师缺少高质量的专业引领,教师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又缺乏理论根基,校本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很难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农村学校的规模太小,教师的精力有限

山区薄弱中小学因规模小、班额少,师资紧,教师们的工作量是满负荷或超负荷的,多头兼课、包班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办公室是空荡荡的,下课则疲于批改、辅导,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农村,不少教师一年到头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听课,唯一比较有质量的信息来源便是少的可怜的几本杂志,再便是由中心学校组织的二传信息。大量的高质量的报告和高质量的公开课,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专家面对面的专业引领,更近乎天方夜谭。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囿于同水平的反复。甚至有的教师还顽强地秉承着自己教师的那一套。其次,在初中和高中,教师不仅背负中考、高考的沉重压力,住校生的管理也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2.教师因缺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科研能力缺乏、萎缩

教科研能力的缺乏与萎缩又进一步影响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不同学校间教科研的.氛围大相径庭,教科研的发展极不平衡。

3.捉襟见肘的经费

捉襟见肘的经费,使学校也不可能派太多的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校本教科研对不少农村学校来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费制”对学校来说本应该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乡(镇)财政如果转移支付不到位(事实上是一个普遍现象,学校正常的水电费及办公经费都难以为继,教师的研训开支当然只能用在刀口上。

4.师资外流情况严重

教育的根本差异是资源的差异,教师则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农村地处偏僻,优秀的教师不愿去农村不说,资质好的,奋斗几年,一旦优秀了,便想方设法纷纷进城。在我县,每年都有山区优秀的教师进县城,县城优秀的教师奔向发达地区。这种“孔雀东南飞”无奈与尴尬,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有悖于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二、摆脱困境的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山区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中缺时间、缺理论、缺信息的现状,我们采用小校联片的方式,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用“走教”、“走研”的方式参与他校的校本培训活动,以“点”(基地学校)带“面”(片内学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区域内教师的均衡发展;用教研员“蹲点”的方式,下移教研工作的重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上,变“研纲”、“考纲”的专家为“问题解决”专家,从而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利用教研员、教育信息网自下而上建立教学研究“资源库”,使学校与一线教师能自上而下更方便地从鲜活、适切的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前述,我县是一个山区县,不少学校地处偏僻,规模小,经济条件差,校际、校内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往往囿于同一水平的反复,成为阻碍我县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瓶颈。为了突破瓶颈,全面提高我县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区域间教师专业成长的均衡发展,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1.行政驱动――启动并保障校本培训的全面展开

行政驱动指的是用行政手段促进和推动。由教育局出台《关于建立和健全校本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机构,在行政层面保证了校本培训的有序开展、顺利推进。

教研员、教科员每人确立一所学校作为联系点,指导学校校本培训的试点工作,除指导该学校校本培训开展、专业引领外,还负责反馈、总结基地学校及联系点的问题与经验,汇总后形成校本培训资源库,为全面推广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提供案例与样本。

2.采用小校联片的方式,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

各片(“片”我们也称之为“大学校”)设一、二所学校为“点”,作为该区域的基地。基地学校会同区域各学校制订区域校本培训计划,集各校资源优势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学校是校本培训的基础。学校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将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形成主攻课题。学校要以课题为载体,引导教师从问题入手,反思个人和学校的教学行为。教研组是校本培训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应围绕学校主攻课题,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发现问题,并细化为若干个可实践的小课题,进行教研;也可针对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拟订计划,加以研究。

3.运用“走教”“走研”活动,创新培训方式

“走教”指的是片内某教师就一研讨主题到片内其他学校上课,课例仅作为在该校校本培训活动的示范课或研讨的载体。上课仍以基于解决该校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为目的,或者解决片内其他共性问题。它不是同一教师在不同学校任教同一门课,也不是指同一教师更换学校到他校任教。

“走教”与“送教下乡”也不同。上课者的立足点必须从该校实际出发,基于学校、为了学校。问题与困惑源于该校,“教”更多是为“研”服务,为解决问题服务。“走教”的教师并不固定一人,也不一定是片内最优秀的教师。走教旨在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走教”以活动所在校为本。

“走研”是指片内教师到其他学校共同参与他校的研讨活动。与“走教”一样,研讨同样是为了解决该校的问题与困惑,或者片内的共性问题。“走研”与由教研室组织的研讨活动不同,它虽有教研员参与,但参与范围小,仅限于片内该学科教师;研讨的问题针对性更强,主要为活动所在学校服务。“走研”活动范围小,但活动频率要大大高于全县性的教研活动。“走研”旨在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与“走教”一样,“走研”同样以活动所在校为本。

用“走教”、“走研”的方式参与他校的校本培训活动,以“点”(基地学校)带“面”(片内学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区域内教师的均衡发展;用教研员“蹲点”的方式,下移教研工作的重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上,变“研纲”、“考纲”的专家为“问题解决”专家,从而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

4.“多元引领”多层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多元引领”指的是除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校本培训的专业引领之外,同伴中(也包括兄弟学校)的学科精英共同参与校本培训中的互动对话。多元引领旨在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同时使专业引领富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要。

山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最困难的是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缺少研讨的时间与空间,信息闭塞。由于缺乏引领,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质量与速度。利用“大学校”(片内)教师的资源优势,通过“走研”、“走教”参与教研活动,不仅可以弥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引领的不足,并且因类似的经历、校情,使得这种专业引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推进策略。我们必须直面现状,因地制宜。我们更需要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创新我们的培训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校本培训的质量,促使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2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体育逐渐成为中职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综合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基于此,该文以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存在的困境为主要出发点,对以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着重探讨与简要分析,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更好地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体育教学;困境;优化策略

体育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体育能力的双向互动式协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之下,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对体育教学活动给予高度关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坚韧不拔品质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对此,该文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存在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优化中职体育教学的策略。

1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存在的困境

1.1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不足

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环境建设不足的问题,难以为学生提供与身体素质提高相承接的体育器材,这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对本校的体育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如体育活动的空间不足、相关体育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正是因为活动空间、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进一步影响中职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1]。以足球场、篮球场为例,这类球类运动需要适当的活动空间来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场地,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中职学校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球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缺乏一定运动空间,进而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不免会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挫伤。

1.2教师教育理念不合理

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教师教育理念不合理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尚未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没有将体育教学活动纳入到中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中职体育教学活动失去了其本身应具有的教育价值[2]。同时,部分教师将体育教学活动与日常游戏相混淆,认为体育教学活动则是带着学生游戏玩耍,长此以往,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则会失去一定的兴趣,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中职体育教学方式单一

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方案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指导之下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内容的深入贯彻和具体落实。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运动项目的讲解,即教师在前面讲解示范动作,学生则在后面进行相应的学习,学习之后则是中职学校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同时,教师在体育项目的讲解过程中,仅仅是就体育项目本身进行讲解,没有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成果与学生进行分享,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此外,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专业的学生以同一种体育内容进行教学,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案的逐步调整与改革,这对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所不利。

1.4学生的参与兴趣不高

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学生参与性不高的问题,正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尚未被充分调动,极易导致中职体育教学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中职学校的学生还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思想意识尚未得到具体化的形成,部分学生将体育活动与游戏项目混为一谈,认为体育课是自身进行自由活动的课程,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即便是学习了也与自身的成长没有多大关系。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散漫、不专注、不遵守纪律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中职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切实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为中职学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中,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加快中职体育教学环境建设进程

要加快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逐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强化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及中职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对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财政支出、社会融资等方式构建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器材,如篮球架、健身器材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体育器材进行正确、规范、科学地使用。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逐步拓展体育场地空间,向相关教育部门申请篮球、足球等运动场地,为中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天地[3]。

2.2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放在同等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主体地位,针对男女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保证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而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综合化的全面型人才。

2.3改革并创新中职体育教学方式

教师要改革并创新中职体育教学方式,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高效整合和精准配置,优化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结构,从而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更好地落实在实际教育工作之中。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需要长期伏案工作,教师可以设置乒乓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以此来协调学生的肢体能力,注重学生眼部与手部的协同发展,进而为学生的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销售、厨师等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不免会造成下肢的酸痛以及腰背的不适,对此,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休息过程中开展太极拳、健身跑等有利于学生下肢活动的体育项目,进而促进学生下肢的血液循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教师要创新传统化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构建多媒体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并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之上,以生生互动讲解的方式来更好地提高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2.4全面激发中职学生的参与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采取行之有效、合理可行的策略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热情饱满的情趣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进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相对不高,更多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存在不屑一顾的情况,对此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理念,将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自身的专业学习、未来发展相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可以将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加强体育活动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学环境的融洽构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正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境,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调整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廖凤 单位: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文富.新课程下福建省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对策[J].亚太教育,(10):135.

[2]金群立.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9):144-146.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困境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本素质培养课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需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状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重拾信心。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

1.1 保护原则与保密原则的冲突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时常会遇见的问题即是保护原则与保密原则产生冲突。这种问题通常是由两种情况而诱发出来的,一种是保密原则与保护原则协同出现而引发出来的矛盾,由于缺乏有效地判断,而使得辅导员为了能够实现对某社会成员或第三者的保护,不得已而将秘密披露出来引发矛盾。另一种是由于询问者自身职业和身份的影响,辅导员为了能够保护询问者而不得已将隐私或秘密披露出来。譬如说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一位辅导员作为心理咨询师来开导一位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将学生告知的内容进行保密工作,但是作为教师而言,辅导员有责任需要将学生的状态和情况告知家长,由此将学生的秘密泄露告诉了家长。

1.2 价值中立与价值引导的矛盾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辅导员的价值中立能够有效地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减少矛盾冲突,以此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没有思想禁锢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辅导员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双方交流与沟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由于现代化社会浪潮影响,各种价值取向充斥进入社会,加上大学生年纪尚小,辨别能力还不强,往往会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乃至左右和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各种叛逆的心理出现。因此,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若是一味的注重价值中立,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地价值观引导。无法做到有效地心理危机干预。

1.3 角色交叉造成的信任缺乏

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辅导员不仅仅需要扮演咨询师的身份,同时还需要兼顾自己所带班级的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咨询师即是心理辅导的老师,同时也是日常教学管理的班级老师,碍于辅导员的多重角色,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心理咨询过程中,敞开心扉与咨询师交谈自己的心理状态,反而还会不信任咨询师,对其产生偏见,无法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环节。往往这种行为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辅导员的信任,做出各种偏激的行为。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具体措施

2.1 面对学生时的做法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辅导员可以适当的借助心理学技巧来强化双向沟通。在实际的教育工作里,辅导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将自己的身份放在心理咨询师上,完全抛开辅导员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放下戒心。尽量避免去接待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如果学生是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学生必然会有所防备,不会轻易地将心里的所思所想说出来。这就使得在一开始的咨询过程,咨询者就存在芥蒂心理。所以对辅导员需要避免多重关系的发生,保证交谈双方仅仅只存在咨询和被咨询的关系,尽量使得角色关系纯粹,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咨询的开展与深入。

2.2 面对家长时的做法

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不仅仅需要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开导,同时家长也是心理辅导环节的重要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可以选择是否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与咨询师进行有效配合,传授给家长正确地教育方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向家长解释保密原则,双方做到坦诚布公,正确地引导家长学会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过多干预,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加强日常沟通,友好对话,了解彼此。

2.3 面对领导时的做法

针对保密原则而言,辅导员在面对领导时,首先要阐明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身份,告知自己的难处。作为咨询师,需要尽量满足学生请求,获得学生信任。而面对领导,身份有所转变时,会受到解密的要求。而发生这种矛盾时,辅导员需要优先考虑学生,而不是首先考虑到自身权益。为了能够更好地疏导学生情绪,初期要尽量保密学生信息,在获取了学生一定的信任时,可以适当的与其沟通获得认可后再向校方领导解密。而面对十分重要的问题时,如学生的人身问题时,辅导员还是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解密,还需要让各方明确不要将学生隐私泄露给不必要的闲杂人等,出现流言蜚语。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伦理困境表现在各方各面,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实际的应对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做到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明确自身的身份和定位,辩证地看待冲突矛盾,寻求适宜的方式来开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究,2008(08):89-93.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4篇

【摘 要】分析园林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常规教学工作,并努力拓宽范畴;制订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竞赛方案;把握“技能培养”载体,抓好教与学环节;形成赛满校园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围;形成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让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提高专业教学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园林专业 技能竞赛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20-02

参加一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会给职业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受到深入、持久的影响,在备赛的时间里,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基本都会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开展,学校的相关方面也都受到影响。它能够吸引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忘我地、夜以继日地接受训练,积极备战,满怀信心地参加比赛;能够促使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忘我地备战;能够引起各级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认真组织和举办;能够让企业深入地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学生,并主动赞助职业技能大赛、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一”和参与“教学做一体化”研究。

一、学校园林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困境

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也曾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如2008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大赛插花比赛荣获一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获一等奖1人、优秀奖2人等。进行专业技能竞赛是展示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和技能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但由于受参与学校个数、专业人数影响,各级技能比赛无法常态化。与其他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相比,一是自治区、市级教育部门组织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比赛不常态。主要原因是整个广西和各市有此专业的中职学校不多,横向举行此专业比赛难。如电子、机械、计算机类等专业单在桂林市就有许多中职学校设立,而园林专业在桂林市内除本校和农业学校有,广西农业学校又直属区级管,其基本上不参加本市内组织的各项比赛。二是学校对学生技能竞赛重视度不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次数少,师生参加积极性不高,参加人数少。三是通过竞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参加比赛的学生技能水平不太高,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差。总体来说,整个专业教学中缺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专业办学生机和活力不足。

另外,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企业不了解学生技能情况,因而对学生就业需求积极性不高。

首先是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其次是企业与学校缺少交流平台,虽然企业也接收学校的学生与教师到单位实习,每年12月初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会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但企业担心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所以只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粗造的体力活动,甚至有些企业还害怕学生因技术不熟练带来麻烦,担心轻则损坏机器设备,重则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所以许多园林、花卉公司对园林专业职业教育态度冷漠,表现出不支持也不热心,更不太欢迎学生实习,使学生实习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企业还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或者提供一些实习设备等。

上述问题急需解决。唯有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让企业走进校园,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才能提高专业的办学生机和活力,让企业更好地了解专业技能教学,了解学生,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解决方案

构建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的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园林专业技能比赛中的作用,自觉联合园林相关行业、花卉类企业举办技能竞赛,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作,用企业的最新标准来引领并制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园林专业的教学与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一种科学规范的竞赛机制。

三、对策

(一)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

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领导的专业管理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开始,引导园林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指导学校进行园林专业设置和相关课程改革,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为建设学生实习渠道出谋划策,在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技能大赛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积极联合园林行业、企业举办园林专业技能大赛。要用园林行业的标准引领专业技能竞赛的标准,积极引进园林行业的最新设备和技术,来支持、服务园林专业技能大赛,最终使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聘请园林行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技能大赛评判。鼓励园林类的企业在竞赛现场进行招聘,学校积极推荐选手优先就业。竞赛结束后,学校工种鉴定部门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联系,努力使获奖学生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常规教学工作,并努力拓宽范畴

深入调查了解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现状以及他们参加技能竞赛的需求情况,分析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切入点,积累研究个案,并在此基础上交流、碰撞,不断实践、反思。

开展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提升园林专业师生的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必须实现由少数专业师生参与转向全体师生参与,努力做到覆盖全校园林专业的每位学生和每位教师,覆盖全区每所设有园林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做到竞赛中“园林专业技能全部覆盖,园林专业师生全员参与”,最终做到使园林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最好成绩。要想把一个专业技能比赛举办出如此成效,我们必须把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向常态性工作,把技能大赛作为一项重要常规工作。不仅要办起来,要办好,而且要常抓不懈。

努力拓宽专业技能竞赛的范围,从个体到集体,延伸到社会服务,增强专业技能竞赛在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

努力拓宽专业技能竞赛的范围,从个体到集体,延伸到社会服务,增强专业技能竞赛在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

(三)制订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竞赛方案

园林专业竞赛内容的建设要科学规范,竞赛规则的制定要公平公正。研究“园林专业技能竞赛”的细化标准,制订园林专业竞赛的实施方案;制定技能竞赛的评判标准时,既要突出园林专业教学环节的重点,符合园林行业生产实际,又便于在技能竞赛中操作执行,有利于专业竞赛选手的选拔。要求所有竞赛裁判员严格按照技能竞赛裁判和评分细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办事,公正严明地选出优秀选手。

在具体操作技能竞赛内容上,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园林植物、插花、盆景制作、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选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技能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形成不同的专业技能竞赛方案。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从而使技能需求内化为专业情感,并自觉落实于技能操作行动上,激发学生职业情操和意识,落实他们的自主行为。能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把握“技能培养”载体,抓好教与学环节

从教学方面,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园林专业技能讲座;二是在课堂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做到“赛普结合,赛教结合,赛改结合”。做到技能竞赛基于全体学生,避免走入“精英教育误区”,结合学校园林专业特点,开展技能竞赛。同时,做到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使“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专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的相辅相成关系,实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各项教学生产任务。善于做中学,实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对接。

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一是引导学生多看园林专业相关书籍,多看现场绿化设计(城市绿化、公园、小区等)艺术,多看相关园林网站,了解园林行业最新动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内涵和品位。二是要求学生多练多做多总结,不同园林景观有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施工方法,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较快提高动手能力和实地操作能力。三是教育学生吃苦耐劳,指导团队协作。园林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园林工地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五)形成赛满校园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围

树立“赛文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观,主动承办和参加园林专业各级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活动富有挑战性,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人人参与,你追我赶,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文化。让它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成为一种校园竞赛文化。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分校级、市级、区级、国家级农林类的四级赛事。校级竞赛中做到调动园林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市以上级的选手选拔时要保障科学性,平时对选手培训工作要做到长期性、长效性。大赛指导教师要相对稳定,要让指导教师安心做好指导工作,简化他们的课时申报。校园内通过宣传栏、广播站高效地宣传报道,及时兑现参赛的奖励等。为那些通过层层选拔优选出来的学生提供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发展的平台。

(六)形成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做到“以赛代考,以赛评优,以赛选优”。制定相关的评优、优秀毕业生推荐等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采取组内组间竞赛、技能成果评比、技能比武等形式完成园林专业的教学任务,以竞赛成绩作为评定课程考试成绩的依据。通过校企合作举办的园林专业技能竞赛,突现行行出状元的思想,选拔出园林行业技能拔尖人才。保障分配方案的合理性,优先推荐优胜者至园林行业实习和就业,特别优秀的选手可留校工作等。

目前,学校园林专业已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了两届园林专业技能竞赛。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举办和发展的技能比赛,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了专业教学观念改变,提高了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引导本专业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突破难点,把专业课程标准改革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把园林专业教育办出赛企结合、赛教结合的“职教特色”和“校企合作”特色。校内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比赛常态化,搭建参加区级、国家级学生技能比赛的选拔培养平台,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及适应能力。让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时,能更好地被企业选拔,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在各个园林建设项目中更快地担当重任。同时,为园林专业学生间、学生与企业间开展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通过园林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为促进专业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蒋莲艳(1970— ),女,汉族,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桂林林业学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园林、林业专业教研和信息类教学,主要研究技能培训及多媒体技术。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5篇

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看,高考其实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延续。想当年,隋炀帝发明了科举考试,从此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科举制是一项比世袭制、征辟制及九品选官法更为进步的人才选择办法,它为贫民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即使到了当代,高考的最大功能也是如此。

就拿我自身来说,金氏家族世隶耕,由我辈上溯五代也找不出一个当官的或有钱的。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与大家探讨中国教育问题则完全是由于我当年顺利通过了中考,从而改写我的家族基因——农民变干部,戏称“跳农门”。普天下,如我等贫寒人士多矣,他们既没有有钱的爹,也没有有权的妈,如果再把最后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高考,彻底取消了,中国社会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说不定会倒退到晋朝,出现门阀制度都有可能。

或曰:“何不进行国家体制改革?”这已经超出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命题,不宜涉及。我这里谈论的是在目前这种国家体制下,高考是万万不能打倒的。我曾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不管你怎样诅咒考试,但我还是真心希望你参加高考之后,高考制度再取消!”这不是作秀,而是一个普通教师的真心话,因为一个普通教师的子女,是拼不过“富二代”和“官二代”的。我们所能左右的只能是自身——尽自己所能考取更高的分数。

或曰:“何不仿效美国高考?”看来,如此提议者必定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以中国最好的两所学校北大清华为例,它们进行自主招生已有十余年了。试点者,试验之意,即如果进行得顺利,是会慢慢过渡到像美国高考一样进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总得有个探索的过程,5%是北大清华刚开始进行试点自主招生时的比例。但十余载过去,教育部仍然死守着这5%的名额,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扩大为20%、50%……以至100%,从而顺利把中国的教育办成美国模式。何哉?

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提及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大清华的学生70%以上都是来自乡村的农民子弟。毫无疑问,他们是靠勤学苦读改变自身命运甚至整个家族命运的人。可如今这一比例已经降到20%以下。以陕西省为例,北大清华在西安三大名校(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铁一中)共录取174人,占北大清华在陕西省录取的85%以上。城乡教育差别之大,可见一斑。我们无法统计那5%自主招生的名额又是如何分配的,但可以预想,农村学生绝对没有任何优势,单凭一个数据即可讲清这个道理,那就是自主招生时的费用,农村孩子就已经处于绝对劣势。比如到北大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北京的孩子花费最小,因为他们不用花食宿费,交通费也少得多,而其它省市的孩子则要花交通费食宿费。这笔不菲的费用,到了农村孩子身上还会增加,因为他们离北京更远。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更加困难众所周知。

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设想,如果北大清华全部进行自主招生,并假设这些自主招生都走的是正规渠道,那到北京参加面试的孩子有几人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几乎没有出过远门见过大世面的孩子,他们到稍微大一点的地方都找不着北,到了北京见着面试官,会超常发挥吗?他们只会挥舞镰刀和锄头的手臂,能进行才艺表演吗?

当然,我们还有心照不宣的顾虑,那就是自主招生考试时的公平公正问题。从这一点出发,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至少是最公平最公正的制度。我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同走进考场,在规定的时间内答规定的题目,如果我的孩子成绩好,就会被北大清华录取,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落榜。如此,我心里总是踏实的。考得上,是孩子付出努力的结果,考不上我死也瞑目,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如别人。这种明明白白总比不明不白的暗箱操作来得强吧。

这就奇了怪了:中国的教育是万恶的应试教育,可这个千人骂万人咒的应试教育却是中国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能骂,不能打,至少不能打倒。看来中国教育真是走入了困境。

浅析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 第6篇

老鸦关小学 肖玉仙

摘要:学前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国家对学前教育也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当前的农村来说,教学设施和师资质量等条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当下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出相关的建议,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家长的配合,提高学前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与建议

在人的一生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前时期是人的身心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发展最快,可逆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不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人们喻为整个教育事业这棵大树的“根”,如果根基薄弱,那么整棵大树势必倒下,为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低,发展滞后,存在着诸多的因素,致使农村大部分儿童面临学前教育的困境,值得大家思考。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低,缺乏正规管理

目前,由于各区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幼儿园(大部分都是私立的)入园费用及教师的薪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

地区收费标准过低,这样的乡镇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办学责任。而且,学前教育是属于非义务教育,在国家的财政统筹中占有的地位低,资金补足少,这样就导致教育资金紧缺,仅凭借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助,很难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而且政府也没有过多的投入关注,这样就加剧了农村办园资金不足,导致学前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致使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直接没有幼儿园,只是在各完小内附设一个一年制的学前班,只招收五、六岁的幼儿,三、四岁的幼儿就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呆在家里散混,安全难于保障。

在管理方面:由于资金紧缺,只好统一由小学管理,没有专业的教师配置。农村人口比较分散,生源比较少,而且,国家也没有进行统一规定,所以,缺少相关的监督机制和灵活的办学体制,进而使得学前教育缺乏质量的保证,加之教学设备及办学条件比较差,导致一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一些贫困地区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进而将学前教育过度到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上,统一采用小学教学的方式,进而来提高幼儿的知识构架,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规模小,缺乏社会、家长的支持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是私立的,只有各个完小中附设的学前班是公办的,但都由于资金紧缺而导致规模较小,从而活动场地也相应的狭小,没有流水洗手设备,没有保温桶等饮水设备,没有达到一人一巾一杯等最基本的办园条件,更不必奢谈有足够的玩教具和图

书;没有规定相关功能室,如保健室、活动室、卫生间、教具、音乐活动室等。造成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安全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尽管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像每个幼儿收取一部份费用,但是远远不够。社会和家长不但不支持,也不领会,甚至从未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过,还责怪学前教育的收费高。说句心里话:“有的父母虽然天天去挣钱,但是从未给孩子买过一件玩具,不知是怎么想的,真是一言难尽。”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被歧视,待遇得不到解决

大部分学前教育者都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从整体上造成幼教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不够扎实,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也有待提高,导致整体素质普遍走低,这样就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部份教师年龄偏大,在教育教学中,尽管认真、努力的工作,效果明显,但最终还是被歧视。在待遇方面也没有什么变化。其次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多数幼儿园没有达国家规定的农村幼儿园每班配备1.5-2名教师的最低要求,一班一师现象严重,导致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影响了保教质量的提高,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一些从小学调入的公办老教师,只因掌握的信息技术没有年轻教师熟练一点,就被歧视,虽然让她们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考试,但是评优奖惩、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严重影响着她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教育标准》的现实困境 第7篇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该标准最快年底出台。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称,按照新标准,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他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6月27日《法制晚报》)。

作为一名曾经当过人民教师的人,笔者对这则新闻里面领衔起草标准的钟教授的判断一点也不感到惊奇:的确,如果按照这个新的标准,(虽然它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可以预见,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规范势必很是严格)多数老师都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因为在应试教育和当前教师教育教学成绩考核体制下,教师想做到对学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势必要冒一定的教学考核不及格的`风险,同时学生接受老师教给的“授人以渔”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而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验证并看出实际效果,但是当下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教师考核体系的条条框框似乎并没有给教师这样一个制度环境来做保证。

首先从应试教育体制来说,如果这种大的体制环境不做改变,而仅仅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进行规范,那就好比是放风筝,希望风筝能飞的高,飞的远,但是线却不够,一厢情愿而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里,分数和升学率是能解释一切说明一切的东西,没有成绩,说其他没有多少意义,这一点对于身处三尺讲台的教师来说尤其体会深刻。笔者的当教师的朋友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笔者说现在的教师不太好当,感觉心累,问其原因,答曰:心累。为什么心累,很多教师反映正是这么多名目繁多的考核评价认定让老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各种考核认定的反复“折腾”,这是一些一线教师朋友的最切身体会,也是笔者曾经的职业感受。在应试体制不会有大动作的现实情境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教师们一个怎样的从业环境,让他们乐于施教,在快乐心情状态下释放教学激情,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老师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正确途径。如果连施教者都感觉到疲惫,那受教者又怎么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就已经科学有效,也值得存疑。不可否认,教学成绩的量化考核时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一个有效制度保证,但如果过于刚性的强调成绩在其中的分量和作用,那么只能产生如上面钟教授提到的那样一个现象的出现:广大中小学老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因为大家都忙着怎么逼迫学生啃书本提高成绩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研究合作。竞争那么激烈,何谈合作。考评那么刚性,何谈研究。

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第8篇

1 资料来源

共发放调查表196 份, 收回165 份。调查对象为武汉城市圈乡村医生, 男132 人, 女33 人;年龄27~62 岁, 平均37 岁;内容涉及学历及执业证书、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资与理想培训场所等。此外, 还访谈了3 所职业院校医疗卫生培训管理人员。

2 结果

2.1 乡村医生学历证书及执业证书情况

具有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11 人 (7%) , 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的乡村;全日制中专学历49 人 (30%) , 经两年乡村医生学历培训获得同等中专学历81 人 (49%) ;无医学相关学历仅师徒传承者24 人 (15%) , 此类乡村医生多分布在偏远落后地区。在165 名被调查者中, 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者仅1 人 (1%) , 有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者39 人 (24%) , 有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者73 人 (44%) , 仅有地方颁发乡医证者52 人 (32%) 。

2.2 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调查包含两个主项目:一是是否需要继续再教育培训, 100%的被调查者都要求培训, 认为培训时间最好在1~2周者125 人 (76%) , 半个月~1 个月者33 人 (20%) , 1~2 个月者5 人 (3%) , 仅2 人愿意接受2 个月以上的培训;二是需要培训哪些内容, 排在前5 位的内容见表1。尽管愿意参加学历培训的比率较低, 但仍有22 人愿意接受学历培训, 在没有医学学历的人群中占92%, 仅两名年龄较大者放弃学历培训;想提高学历者29 人, 包括无学历的22 人, 想将学历提高至大专或以上者仅7 人, 8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专学历对乡村医生是适合的。

2.3 培训形式

愿意接受单项技能培训并希望在一天内完成的144 人 (87%) , 19 人 (12%) 认为一天内学不会, 2 人 (1%) 认为没必要进行单项技能培训;愿意接受单项理论培训的157 人 (95%) , 其中认为应以讲座形式学习的141 人 (90%) 。理论培训内容较多时, 愿意接受视频培训的41 人 (25%) , 愿意接受脱产集中培训的37人 (22%) , 愿意接受网络培训的87 人 (53%) 。愿意接受现场集中培训者的理由是视频培训及网络培训效果不好, 愿意参加视频培训与网络培训者的理由是培训时间比较自由, 基本不耽误工作, 其中后者认为网络培训可以互动, 教学效果好于视频培训。实践技能培训内容较多时, 被调查者均认为应进行集中培训。

2.4 培训师资

认为应让各级医院医生作为培训师的占58%, 其中一级医院医生占3%, 二级医院医生占28%, 三级医院医生占69%, 理由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培训可信度高, 内容更实用。认为应让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培训师的占42%, 理由是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培训效果比医生好。

2.5 培训场所

认为理论培训场地应放在职业院校的占92%, 理由是职业院校教学组织管理严格, 学习氛围浓厚, 有利于学习;8%的人认为应放在医院, 理由是便于理论联系实践。68%的人认为应将实践培训场地放在医院, 仅32%的人认为应放在职业院校, 前者认为实践培训在医院真实的环境中有利于技能的提高, 后者认为职业院校仿真设备比较先进, 可以模拟医院环境, 弥补了医院只能看、难以动手操作的缺陷。

2.6 培训现状

我们还访谈了3 所职业院校的医疗卫生培训管理人员 (5人) , 他们均认为近年来在职业院校开展的乡村医生培训仅有两项, 一项是湖北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培训, 目的是让已在乡村行医但无学历的乡村医生获得中专学历后有条件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另一项是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前一项在职业院校进行, 落实得较好;后一项职业院校为方便学员, 派教师在各地巡回培训, 部分县市因培训场地问题而没有实施, 原因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这部分费用没有预算, 难以筹集, 上级又不允许向学员收费。两所院校通过调研尝试进行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新心肺复苏指南培训, 其价格远低于社会培训机构, 但未获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最终放弃。他们认为政策性培训, 因为严格按要求培训成本太高, 而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难免打折扣。非政策性培训项目难以获得政府支持, 即使培训费很低, 也招不到学员。

3 讨论

3.1 乡村医生继续再教育培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乡村医生是由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的赤脚医生演变而来, 他们同以往的赤脚医生一样使亿万农民的健康得到保障。即使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当下, 医疗卫生队伍也应该由多层次的人员构成, 而不是也不可能在任何场合任何地区都配备高精尖人才[2]。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乡村医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本次调查中, 100%的乡村医生因在工作中存在困惑而要求参加培训, 急需培训的项目排序如下:药物的合理应用培训、急重症病人的识别培训、预防保健能力培训、农村常见疾病转诊标准培训、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15%的乡村医生仍无医学中专学历, 虽然比率较低, 但由于乡村医生基数较大, 绝对人数也不少。因此, 目前政府采取的农村医学专业定单式培养制度应坚持下去。

3.2 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实施乡村医生继续再教育培训面临的困境

3.2.1 乡村医生愿意接受集中脱产培训的时间过短, 职业院校巡回培训成本过高本地区的乡村医生基本上一人承担着卫生室 (所) 的全部工作,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脱产培训。此外, 医疗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长时间培训会影响其经济收入, 因此, 乡村医生仅愿意接受短期培训。本次调查中, 仅22%的乡村医生愿意接受脱产培训, 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不耽误工作的视频培训与网络培训为主要形式。集中培训可降低职业院校的培训成本, 但频繁的短期培训又会增加乡村医生的经济负担。

3.2.2 乡村医生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信任度不高, 对实践技能培训效果存疑58%的乡村医生愿意接受医院医生培训, 且医院的级别越高赞成的人越多。虽然92%的乡村医生愿意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培训, 但对于实践技能仅有32%的人愿意在职业院校接受培训, 大部分人对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效果存有疑问。

3.2.3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开展乡村医生培训重视不够近年来, 本地区职业院校开展的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很少, 基本为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培训项目,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很难到位。为节约成本, 职业院校多会压缩培训时间, 以降低培训质量为代价。本次调查中, 乡村医生实际需要的个性化培训项目因未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而难以开展。特别是执业资格考前培训, 乡村医生只能舍近求远, 花高价参加社会培训。

3.3 建设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乡村医生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职业院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职能, 职业培训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医疗卫生行业的培训有其特殊性, 职业院校的劣势主要是培训师资实践经验不足, 理论与实践脱节, 没有科室齐全的附属医院作为培训场所。但是, 职业院校也有其优势, 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 实训室设备仿真模拟程度较高, 学员动手操作机会多。通过进一步建设, 形成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是切实可行的。笔者认为应从3 方面建设:一是培训师资建设。职业院校教师除每年到医院或其他预防保健单位实践至少两个月以外, 还需到乡村卫生室工作一个月以上, 锻练实践技能, 熟悉乡村医生的工作特点、方式与内容。聘请二甲及以上医院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培训教师, 职业院校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训, 使他们具有“双师”素质。二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完善现有案例库, 更新教学课件, 建设网络互动微课程。重点建设具有互动功能的网络微课程, 这样既可解决乡村医生抽不出时间参加集中培训, 又可以解决传统网络与视频教学不能互动的问题, 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使学习更便捷。武汉城市圈各职业院校可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使乡村医生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的培训, 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三是乡村医生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职业院校要与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协作, 完成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包括培训学员对培训院校的评价,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培训院校的评价, 培训院校对学员年度学习的量、学习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及培训学员服务对象对其服务质量的评价等。此外, 武汉城市圈各地职业院校应通过调查研究协作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乡村医生培训教材, 如《武汉城市圈农村多发病》《常见病转诊标准》等。

摘要:目的 探索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开展乡村医生继续再教育培训的可行性。方法 对武汉城市圈的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武汉城市圈内职业院校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现状。结果 100%的乡村医生愿意接受继续再教育培训, 以提高服务水平, 提出了当前急需培训的内容和最佳培训方式。但乡村医生对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师资信任度不高, 对实践技能培训效果存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针对乡村医生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筹集培训经费较困难。结论职业院校通过提高师资实践水平, 增加模拟仿真设备, 加强培训管理及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 建立能进行网络互动的微课程平台等途径, 利用自身优势建设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是可行的。

关键词:职业院校,继续再教育,培训,基层卫生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2011—2020年) [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22) :86-88.

上一篇:传统农业乡镇转型下一篇:农村房基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