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2024-07-05

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精选8篇)

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第1篇

儿科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占据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儿科治疗护理工作中,笔者深深的体会到,心理护理与生理功能护理同等重要,在心理护理中,患儿的心理护理和成人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在护理患儿时不可忽视。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由习惯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使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加之生病后家长对患儿的同情、迁就,使患儿变得更任性,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做好说服工作。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同时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协作,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掌握患儿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儿科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语言修养、精湛的技术操作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对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必须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层次的不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较大者躲在家长背后,年龄较小者则会哭闹。因此,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必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反应来了解其病情,找出原因给予解决。婴儿烦哭不止可能由于饥饿、衣裤过紧、疼痛、尿湿等引起。要求儿科护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坚实的理论知识,耐心地观察病情,并给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的卫生知识。幼儿期和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带有表扬的语调和言语,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诱导相互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主动诱导和鼓励争取患儿的合作,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证实许诺,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健康教育

给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健康及卫生知识指导,同时可使患儿家属认识疾病,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更利于调动患儿和患儿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才能发挥最佳护理水平,由此可见,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第2篇

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

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人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人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3 根据不同原因进行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N/I,)L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4.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总之,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第3篇

1 婴儿期 (0~1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容易对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 但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患儿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护理此期患儿应注意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 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 经常拥抱、触摸患儿, 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患儿住院期间, 其父母往往焦虑、紧张、频繁的喊护士, 护理人员应理解患儿父母的心情, 多做解释安慰工作, 使患儿父母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 幼儿期 (1~3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幼儿期的患儿已能用语言同护理人员和小病友交流, 但其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 有很多护理人员听不懂的话语, 常常因为被误解而感到苦恼。一些病程长的患儿对护理人员特别敏感并大哭大闹, 甚至用嘴咬、辱骂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的迎接患儿, 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 和他们进行身体的接触, 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耐心的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 消除其抵触心理, 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病而娇惯孩子, 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 但不能放弃, 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

3 学龄前期 (3~6、7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 患病时间比平时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有的患儿还会形成“病获益”心理, 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间可以得到, 所以认为生病是好事, 从而夸大身体不适。护理人员对患儿父母应解释这种心理并使其父母正确对待孩子, 既不能过度纵容, 也不能打骂, 而要正确引导。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 与患儿交谈时要有同情心, 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进行静脉穿刺时, 可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 讲他爱听的话, 例如:你真勇敢, 打针不哭等话题, 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 不能稍有不对就批评指责, 应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 在病情许可下可带些喜欢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4 学龄期 (6、7~13、14岁) 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这一期间患儿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各种各样的自卑感。患儿最担心的不是患病, 而是离开老师和同学, 学习上会受到影响。由于性意识的发展, 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些患儿怕愈后会傻或残疾, 会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孩子做心理护理时, 要对他们做适当的解释, 帮助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 多与患儿交谈, 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 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 允许同伴好友来院探望、帮助补习功课, 充分为患儿创造一个就医的人文环境, 提供人性化服务。

5 临终前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年龄稍长的临终患儿往往有否认、幻想、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当治疗无效、肉体痛苦难以承受时, 他会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 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而感到愤怒, 埋怨医生没有尽最大努力, 埋怨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当医护技术不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时, 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帮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路。患儿的去世会给其父母带来极大的痛苦, 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其父母的工作, 当患儿父母要求与死去的患儿多待一些时间时, 应尽量满足其要求。

6 小结

作为儿科护士, 应将母爱服务始终贯穿于儿科护理工作中, 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儿科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护理人员应尽到护士的职责, 起到教师的作用, 掌握不同的患儿家长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与反应, 正确处理与患儿家长的关系。通过对患儿实施以上心理护理, 明显的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患者心理特点, 探讨儿科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对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住的患儿, 按年龄段分别评估患儿的心理特点,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 患儿的治愈率提高, 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结论 通过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的心理特点, 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能使患儿及家长顺利配合治疗, 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第4篇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刚入院的患儿对陌生的环境及疾病造成的痛苦很不适应,表现为哭闹、不配合治疗。护士应该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位小患者,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和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接触,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耐心地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消除抵触心理,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生病而娇惯孩子;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但不能放弃,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住院往往使他们收到约束,想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但是由于治疗的需要会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这样就加重患儿的反抗情绪,患儿多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使他们感到丧失了安全感,对于这类患儿护士更应该多关心体贴,避免责备。护士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同时要求我们护士多观察,留意其非语言行为如患儿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估计,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当只看到戴着口罩的护士阿姨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叔叔时,他们害怕打针、吃药。首先小儿的病房布置要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病房设施、家具设计尽可能儿童化,要考虑到儿童对色彩的需求,每个房间要搭配不同色彩的美丽图案;同时配有电视随时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动画片,听到优美、舒适的音乐;护士服可换为粉红色;这些大大缓解患儿的恐惧不安感。

护士端正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微笑的面孔加上适当的赞美语言都会减少患儿的陌生感。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患儿。与其交谈时要有同情心,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主动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用温和的态度多鼓励孩子“多聪明可爱、你好勇敢啊,等等”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对懂事的患儿可以亲切的说鼓励的语言,对小女孩则称赞长得真漂亮,眼睛大大的真美啊,如果哭就不漂亮了。用激励法鼓励患儿或用小玩具和糖果哄着,使其分散注意力以配合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患儿选择治疗护士及注射部位。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和接近的心理进行沟通,不断鼓励。对于内向的及胆小的孩子可以讲一些动画片里的小勇士是如何勇敢的,促使患儿向他们学习,还可以投其所好,这样就会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要善于应用非语言的方式:适当的抚摸、握握小手、摸摸额头及面颊使患儿产生信任感。

针对儿科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帮助患儿做好操作前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行为指导,激发患儿的自控能力。同时护士技术也要精益求精,做到一针见血,使患儿减少痛苦,同时也赢得了患儿及家长的信赖。进行静脉穿刺时,可以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讲他爱听的话。“你好勇敢啊,打针也不哭的”,以此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应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带喜欢的玩具和好吃的食物到病室。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里上接受。尽可能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其幼儿进行连续全面的整体护理。

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家长的心理工作也很重要,儿童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有限,因此家长的沟通尤为重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和接受程度。 家长因为患儿生病而焦虑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高热的和腹泻患儿,由于血管的痉挛收缩,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冷,此时穿刺容易失败,我们应该让患儿家属用热毛巾敷敷末梢血管,再进行穿刺,嘱咐其让患儿多喝水。对于肥胖的及较小的患儿,血管穿刺比较困难,护士尽可能多和家长交流做好解释工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望你们理解配合。”例如阿奇霉素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输液前应先吃点东西,氯化钾对血管刺激大,易引起输液部位的疼痛等。若真出现了上述情况,由于提前告知了家长,他们也会理解配合的。我们护士应该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换位思考,同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适当赞美孩子,用温柔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蔼的语言来达到心灵的沟通。要有父母般的关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要有亲和力,往往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与患者的情感,增加患儿与家属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即使家长因为孩子的病情恶化而产生怨气、横加指责,护士也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注重语言艺术,耐心解释,不要激化矛盾。事情过后家长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变得顺从和依赖护士,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患儿照顾者和代言人,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也是护士。护士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要不断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士不仅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出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时期及家长的不同情况特点,分别对待,精心护理,使患儿能感到安全,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的理念、方法,促进儿科护理的发展,满足患者家屬的合理需要,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儿科整体护理的顺利实施,使儿科的各项治疗及护理顺利进行。做好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属的需要,也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又能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立霞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2010[04]:196

[2]顾丹婷,心理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3]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4]郑慧珍,陈月花.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里护理体会[J]基础医学论坛2007年第11卷.第2期A刊

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第5篇

由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的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于2014年9月18日至22日在美丽的成都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名儿科护理专家及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我院共10名护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提升护理品质、保障儿童安全”。共有13个专题讲座,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李大川处长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李大川处长以《当前护理工作的思考》为题,对目前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护理工作的成绩,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更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李继平教授代表总会致辞并做了《护士素质建设与专业化发展》的精彩授课、四川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成翼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母得志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此次大会还邀请了美国辛辛那提医院Marietta Ann Wise女士、中国卫生法制杂志社主编王北京先生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主任等护理专家就“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汇报与分享,带给与会代表许多新理念和新知识。

大会还设有新生儿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三个分会场,围绕如何提升儿科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及临床护理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专场,湖南省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介绍了《新生儿诊疗护理进展》,在儿科护理管理专场,重庆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郑显兰介绍了《质量改进工具——根本原因分析》,引起了与会代表一致的关注和兴趣。

为进一步推进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经中华护理学会批准,全国儿科护理专家库正式成立。本次会议上还为专家库成员颁发了聘书。专家库的建立标志着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迈开了新步伐,组织建设踏上新台阶。

儿科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第6篇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爱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毕业论文网 www.lw54.com

首先护士应最大限度地缩短穿刺时间,从而缩短患儿的哭闹时间。如果一位护士穿刺不成功,则应请更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了护士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属更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另外多与家属交谈,除向他们介绍医院的情况外要多交谈有关孩子多方面的情况,并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条件,使家属不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也能增强了家属对我们的信任,穿刺容易成功。

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第7篇

关键词:静脉穿刺;小儿;心理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护理手段,关于穿刺的成功,以往人们总在穿刺的部位、手感、静脉选择以及固定上下功夫,却忽略了操作者的心理因素在穿刺过程中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儿科临床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在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因素

1.1 来自操作者情绪方面的因素

因家庭琐事、工作中的矛盾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苦闷、多虑等不愉快心境。在操作过程中想不愉快之事,而且不能自我解脱,以致心神不定精力不集中,造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导致穿刺连连失败。再者,无明显诱因引起的情绪低落和一些无意识情绪变化等,这些直接影响操作者技能发挥的潜在因素是不可低估的。

1.2 操作者工作安排不科学

工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工作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有很多人不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工作无计划性,抓住一样干一样,这项操作没做完,便急着去做另一项,造成工作忙乱,精神紧张,注意力分散,这类护士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护士。

1.3 意志薄弱

坚强的意志是护士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之一。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对一点

微小的刺激都难以承受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使其无法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总结经验

2.1认知

不论静脉粗细、深浅和有无弹性,护士都要有一个认真观察、认知的过程,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静脉穿刺是因人而异的,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穿刺前应感觉一下有无搏动,避免误入动脉。又如手腕外侧的桡静脉,易暴露,较粗壮,但特别滑,如果护士只看表面,不掌握实质,就很难做到一针见血。

2.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护士工作中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内容,专业发展、知识更新、事业竞争带来的紧迫感,以及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制打乱了护士个体的生物钟节律,这些都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一个人行为必然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态会带来恰当的举止,当护士给患儿输液时,家属心情较紧张,容易激动,一旦穿刺失败,家属可能会说出“拿小孩当试验品,不会打就别打”等难听的话,此时护士心情状态会失衡,使操作难以进行,所以我们护士要用真挚同情心,对待患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属不安的情绪,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使穿刺顺利完成。

2.3消除胆怯心理

当患儿静脉看不清或熟人、领导的孩子输液时,常常担心要是万一打不好,给人留下坏印象,那就糟了!心理担心害怕,手就不听使唤,往往使穿刺失败,所以我们护士不要带着心理负担上班,操作时要精力集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患儿当作亲人,鼓足勇气,沉着冷静认真细致选择好血管,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2.4 克服急躁情绪

情绪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行,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而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护士穿刺的成功率。我们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的心情,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和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做护理工作特别是儿科护理工作者随这种体会,静脉穿刺时,越着急,穿刺成功率越低,如工作繁忙,急于求成或心情不愉快时,都会在操作中出现手忙脚乱,血管未选好就急于穿刺,往往不易成功,反而增加患儿痛苦,作为护士,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不急不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忙而心乱。

2.5 克服倔强心理

有个别护士在静脉穿刺失误码时,常在心里想:血管这儿好,怎么总是会扎穿呢?我就不信打不下去!由于这种心态驱使下,一针又一针地扎,最终以“胜利”告终,但给患儿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给家属带来不安,给医院带来不好的影响,此时我们护士应对自己心理以及能力迅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千万不要死爱面子,一意孤行,必要时求助于同事,尽量避免加深护患之间的矛盾,使穿刺尽快得以顺利进行。小结

心理护理在儿科应用探析 第8篇

1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 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由习惯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 他们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 加之生病后家长对其的同情、迁就, 使其变得更任性, 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对此, 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 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 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 做好说服工作。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 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争取家长的协作, 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 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 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

2掌握患儿的心理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儿科护理工作者, 良好的语言修养、精湛的技术操作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来到陌生的医院, 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 对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生疏, 加之病痛的折磨, 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 必须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层次的不同, 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同, 年龄较大者躲在家长背后, 年龄较小者则会哭闹。因此,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必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可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反应来了解其病情, 找出原因给予解决:婴儿烦哭不止可能由于饥饿、衣裤过紧、疼痛、尿湿等引起, 这要求儿科护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坚实的理论知识, 耐心地观察病情, 并给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的卫生知识。幼儿期和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可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 以及带有表扬的语调和言语, 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消除其恐惧心理, 与他们交知心朋友, 诱导相互信任,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 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 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对此, 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 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 主动诱导和鼓励并争取他们患儿的合作, 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 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 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 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 同时向患儿保证许诺, 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 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 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

4健康教育

给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健康及卫生知识指导, 同时可使患儿家属认识疾病,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样就更利于调动患儿和患儿家长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 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 才能发挥最佳护理水平, 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94.

[2]胡佩诚, 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61-66.

[3]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80.

[4]王长虹, 从中.临床心理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501.

上一篇:河北省学生资助政策下一篇:中学考试前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