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2024-08-03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精选12篇)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1篇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是演讲者水平和实力的真正体现。观点是演讲的灵魂,“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创新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实践中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演讲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以下五种方法可供参考:

1.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外甥打灯笼--照旧,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2.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如笔者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笔者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3.破旧立新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2篇

比喻法就是全诗都用比喻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这一点最容易,基本所有的诗歌作者都用过这种方法。举例说明。

1《仿佛,一缕轻柔的风》

仿佛一缕轻柔的风

飘进了周而复始的模式

是从太阳里飞来的吧

不然,怎会熨烫我的思绪

不想相信忧郁的眼睛

空灵的情绪

凝固了一段长长的历史

轻柔的风是一把利剑

斩断了严冬

把春心留给了大地

风啊,你吹皱的何止是一场春梦

茫茫爱海,再不会有孤独和寂寞

只怕玫瑰的花瓣太弱啊

锁不住天马行空的飘逸

这首诗完全是用比喻形式来写的,诗人把爱情的到来比作轻柔的风,它来了,独孤寂寞的人便可以除去严冬。比喻法是所有的诗句都围绕着喻体来写。这首诗所有的句子都围绕风以及风的参照物来写。如果开始用比喻,后来把比喻抛到一边,就失败了。整首诗就不美,不含蓄。

2,借物抒情法。

先看一首诗。

《南飞的燕子》

就这样

你悄悄地去了

灰色的天幕下

盘旋着,盘旋出

涟漪般痛苦的记忆

你去了

疲惫地去了

茫茫北方

都冷漠地看着你

曾经,让所有的爱

在跃动的灵魂里发酵

酿造出一把锋利的剪刀

为北方,为大地

裁出一张透明的新绿

南飞的燕子啊

假如我用紫色的灵魂

为您抛洒

一片玫瑰色的花瓣

你能停下来吗

这首诗选择的意象是燕子。在这里需要对意象作一个解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叫物象,这些东西一旦写入诗中,带上了诗人的感情,那么,它就叫意象了。燕子孤独寂寞地离开了北方,它曾经把爱给了北方,为北方添了浓浓的绿色,如今,没有人关注它,它一个人孤独地痛苦地默默地离开,没有人为它送行,没有人对它感恩。诗人发现以后,立即同情心涌动,他要用自己的爱留住燕子,不让它再孤独寂寞,温暖它冰冷的心。很显然,诗中的燕子写的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类人,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给别人很多幸福与快乐,可是,没有人看到他们,没有人感激他们,最终伤了他们的心。诗人借助燕子,抒发了自己对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的同情,表达了自己博大的爱。

借物抒情的诗歌,要选择能够抒发你要抒发的感情的那个物,这个物要有美感,要具备你要抒发的感情的那些特点。写起来还要注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等特点。比如,诗中的燕子就很美,它在空中飞翔时很有诗情画意,古人不知有多少人借助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尤其它那剪刀般的尾巴,更让诗人青睐。诗人选择它就很好。因为诗人容易把它飞翔时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灰暗的天空中,一只燕子孤独地,疲惫地飞着,一步一回头。我们也看到另一幅画面,那就是春天,燕子来了,它给北方大地带来了美丽的春色和呢喃细语。诗歌的最后一节,仍然是一幅画面,无数玫瑰花瓣从空中飘洒下来,一对恋人流泪眼对流泪要,伤心人对伤心人。所以说,这样的意象很容易描绘,更容易抒情。

选择意象要选择有动感的,有色彩的,有声音的,有形状的,可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具备“五味”的意象。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式方法,培养,浅谈

对于一个人来说, 幼儿时期是其语言得到良好发展十分关键以及重要的时期, 如果这个人在幼儿期能够得到正确教育, 幼儿语言也会得到迅速发展, 所以, 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工作中, 想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以及自由语言交往的环境, 对幼儿进行吸引、鼓励以及支持, 使得幼儿能够和同伴、其他人以及教师进行流畅交谈, 进而体会到语言交流的乐趣, 学习一个礼貌以及适当的语言交往方式方法, 有利于丰富幼儿自身生活的经验, 增长幼儿的知识, 开阔幼儿的视野, 并且扩大幼儿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及认识。鼓励幼儿将自身的感受以及想法进行清楚以及大胆地表达出来, 尝试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进行简单描述以及说明。下面, 笔者就浅谈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种方式。

一、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创设语言环境

一个和谐以及宽松的语言环境已经成为了我国幼儿发展以及学习最为基本的前提, 更加是对幼儿进行调动, 使得幼儿能够有话敢说,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条件以及内部动力。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自身语言的环境不仅体现出了幼儿与成人关系之间的平等, 体现出成年人对于幼儿自身人格方面的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敢于说话和干预交谈。在日常生活过程中, 要求成人必须要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主要的切入点, 通过幼儿各种感官来对语言进行直接的感知, 为幼儿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鼓励幼儿实施大胆的表达, 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来交流自身的感情以及观点。幼儿不仅仅要和教师进行交流, 更要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比如说, 幼儿今天不开心, 教师要诱导幼儿说出自己哪里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等等, 鼓励幼儿敢说, 让幼儿抛弃自己的顾虑。原因就在于, 每一个幼儿自身的语言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作为成人的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幼儿心理需要以及心理特点, 抓住一切说话的时机, 对幼儿每一次表达都进行鼓励。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丰富幼儿生活

幼儿语言能力主要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 所以, 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内容进行丰富已经成为了幼儿表达自身语言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经验, 幼儿才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思想, 与人们进行交流, 幼儿才会有话要说以及有话可说, 幼儿才会清楚表达出来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事情。成人必须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自身生活的内容进行丰富, 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来对幼儿经验进行扩展, 提供给幼儿一个语言发展的条件, 帮助幼儿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鼓励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对世界进行认识, 对幼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发展。比如说, 引导幼儿对大自然里面的春夏秋冬、花香鸟语、风雨雷电以及日出日落等等进行观察, 教会幼儿体验自身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大自然里面的一山一水以及一草一木, 对生活中每一个活动以及每一种情绪都进行感知和体验, 所以, 要求教师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

三、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抓住表达机会

在幼儿自己一天生活过程中, 幼儿要随时都有表达自己感受以及表达自己意愿的要求, 要求成人必须要随时关注幼儿所具有的想法, 对幼儿自身的需要进行满足, 鼓励幼儿要抓住生活过程中每一个表达的机会,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使得幼儿有话可说, 有话愿意说, 与此同时, 还要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发展幼儿语言的理解能力。比如说, 可以让幼儿在讲座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 在自身的争执过程中学会围绕着话题实施辩论, 在聊天过程中学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使得幼儿在和成人以及同伴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说话的乐趣和喜悦, 这一种快乐的感觉会从本质上促进幼儿表达自己的感情, 和别人交流。有利于幼儿和同伴以及成人之间进行交流, 促进幼儿发展自身的语言。

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培养良好语言习惯

礼貌一直都是人们道德的准则, 更加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 礼貌主要包括语言礼貌以及行为礼貌, 不管是语言礼貌还是行为礼貌, 这二者进行机密结合, 才能够给人一种恭敬有礼、谦逊文明以及落落大方的感觉。能够从一个人举止态度、语调语气以及说话用词等等方面看出这个人的社会身份、文化水平、思想面貌以及道德修养。与此同时, 礼貌也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个民族自身的精神状态, 所以, 必须要从小抓一个人的礼貌教育, 教师还要为幼儿设置一个使用礼貌用语的环境以及条件。

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丰富幼儿生活、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抓住表达机会以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培养良好语言习惯这四个方面对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种 方式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韩梦凤.“联合办园统一管理”的初步尝试——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管理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1999 (02) .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4篇

一、连词

1. as soon as

Ill ring you up as soon as I get a reply from Lucy. 我一得到露西的答复就给你打电话。

As soon as he got well, he went back to school. 他病一好就回去上学了。

2. no sooner... than...

She had no sooner gone to bed than the telephone rang. 她刚一上床睡觉,电话铃就响了。

No sooner had I left my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 我刚一离开家,天就下雨了。

注意:no sooner位于句首时,前一个分句要用倒装语序。

3. hardly/ scarcely... when...

I had hardly reached the airport when the plane took off. 我刚一到达机场,飞机就起飞了。

Hardly/ scarcely had I explained when he said he still didnt understand. 我刚刚解释完,他就说他仍然不明白。

注意:当hardly/ scarcely位于句首时,前一个分句要用倒装语序。

4. directly/ instantly ( =as soon as)

We get up directly the bell rings. 铃一响,我们就起床。

He made for the door directly he heard the knock. 一听到敲门声,他就跑去开门了。

I recognized her instantly I saw her. 我一见到她就认出她了。

He telephoned his mother instantly he arrived in London. 他一到达伦敦就给他妈妈打电话。

5. the instant/ minute/ moment (that) ( =as soon as)

The girl began to cry the instant she read the letter. 那女孩一读那封信就哭了起来。

Ill tell my daughter about it the minute she comes back home. 当我女儿一回到家,我就把这件事告诉她。

The moment I began to speak, he cut in. 我一开始说话,他就插嘴。

The soldiers rushed out of the room the moment they heard a cry for help. 战士们一听到呼救声就冲出了房间。

二、介词

1. at

The engineer saw at a glance what was wrong. 工程师一眼就看出毛病在哪里。

2. on

On his return he was greeted by a large crowd. 他一回来就受到一大群人的欢迎。

3. with

竞聘演讲结尾的几种方式 第5篇

这是竞聘演讲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主要是指演讲者表明自己“上任”后的抱负和决心。在竞聘村委会主任的演讲会上,一位刚从管理学院毕业的小伙子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我虽然没有当干部的经验,但我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村的热情。如果选我当村委会主任,我保证两年之内实现以上规划,让咱村改变面貌。让大家人人抱上

金饭碗。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如不兑现,我甘愿下台受罚!不仅我这一百多斤要交给大家,我还要把我家的楼房和几万元存折都压上。”他“明明白白”表明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使听众很快由怀疑、惊奇变为信任和亲近,话音刚落,台上台下便掌声一片。他的真诚深深感动了乡亲们,不少人都投了他的票。

二、发出号召表真心

有的演讲者还在结尾时直接向听众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这种“号召”大大不同于一般演讲的“号召”,它是以竞聘成功为直接目的的,说白了,也就是号召听众投自己的票。例如,在某企业竞聘副经理演讲时,一位演讲者在演讲结束时直截了当地向听众说:“同志们,朋友们,请大家助我一‘笔’之力投我一票吧,因为选我就等于选了你自己!”(掌声热烈)

他的这一号召很管用,言语不多,却亲切感人,如同一根魔棒一样触动了听众的心灵,使大家的心和他紧紧拴在了一起,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谢”圆场表真情

当竞聘演讲结束时,一般都要礼貌地说声“谢谢”。但“谢”字也有会说不会说之分,会说的,不仅可以表示自己礼貌待人的文明素质,还可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虹桥。

请看下列三段结尾: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领导给我这个难得的竞聘机会,感谢各位评委和在座的所有听众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今天天气这么冷大家还都来捧场,这使我非常感动。无论我竞聘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领导、评委,和在座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说完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以上是三名演讲者在同一次竞聘演讲会上的结束语,虽都是言“谢”,但第一个人的有“客套话”之嫌,掌声一般。第二个人的“再次感谢”比第一个人的要显得真诚,因此获得的掌声较热烈。反响最强烈、给听众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个人的结尾,他字字含真情,句句发肺腑。所以在他下场之后,人们还在为他鼓掌。由此看来,“谢”字里面也大有文章。

四、巧借“东风”表决心

这是一种借他人结尾作为自己结尾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顺手牵羊用别人结尾中的原话来表自己的志向;二是简单汇总他人的“意思”作为自己的“意思”。如,在竞聘厂长的演讲会上,许立华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刚才刘勇同志说的完全代表了我的心,那就是:无论能不能获得这个职位,我都要发奋图强,为咱厂迅速创造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掌声)他巧妙借他人之言表达自己的决心,看似重复却又新鲜,不仅没有拾牙慧之嫌,还能让人在重复之中看出演讲者不凡的智慧。

在竞聘校长的会上李连山是最后一个出场演讲的,当他看到前边每个人最后都是希望和决心作结以后,他没有再讲自己的决心,而是灵机一动说:“朋友们,至于决心在这里我也就不表了,因为前边每一位竞聘者的心声就是我的心声,他们的决心就是我的决心!”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后人们说:“他的这种方法很不错,不表决心胜于表决心。”

五、借景抒情显水平

在竞聘演讲结尾时如能巧妙地借用当时的景物来抒情表志,也可助自己一臂之力。一次,县委在县大会议室举行副局级干部竞聘演讲会。那天天很阴,当诸葛洪钢竞聘教育局副局长的演讲就要到尾声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几乎淹没了他的声音。他稍停顿了一下,指着窗外说:“同志们,听着窗外响起的阵阵春雷,我的心中不由得一震,是啊,我们的屋内不也是春雷滚滚吗?干部聘任制度改革的春雷正在我们这块天空上震响,在这场竞争中也许我只是一个过客,但我要张开双臂,为春雷春雨的到来而欢呼!”

他巧借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起那些“背稿”的演讲者来显然棋高一筹。他的讲话激起了如雷般的掌声。会后人们还对他的机智赞不绝口。

六、设问收束增语气

“同志们,当听完我的构想以后,也许你会想:你的想法倒挺好,可实现得了吗?说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是神,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要是光靠我自己,甭说是三年,就是三十年也实现不了。可古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在座的各位都着膀子和我一起干,我敢肯定,不久的将来,梦想定会变成现实!”(热烈掌声)

这位竞聘者在讲完自己的实施方案后,先抓住听众的心理来了一个设问,但他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故意用否定的话荡了一个“秋千”,之后再进行肯定。话语不多但含义颇深。其一,表明了自己的自知之明的态度;其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自己的构想并非是“吹牛”,从而激发了大家对自己的信任;另外,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全体听众的信任和自己的决心。

有时为了表“情”的需要,还可以用反问句作结。如,一位年轻人在竞聘乡长演讲收束时说道:“大家知道,我是一名孤儿,是在党和乡亲们的关怀培养下长大的。如果不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把乡里的事办好,能对得起培养我的党吗?能对得起各位父老

乡亲吗?”他的反问加强了他要当好乡长的语气,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动了听众的心,全场掌声一片。

七、欲说还休耐寻味

这是一种欲言又止的含蓄结尾法。美国一位演讲家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演讲在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和能力都由此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如,一位中年妇女在竞聘居委会主任时,结尾用了这样两句话:“最后,我也不想再表白什么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相信大家的眼睛。谢谢。”(热烈掌声)她在讲完构想之后既没有表决心,也未发号召,而是以虚代实,用一两句话突然煞住,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情绪和节奏之快让听众始料不及,心里不由一震,于是一个良好的印象就在大家心里定格了,很是耐人寻味。

八、名言作结添文采

在结尾的方式中,也可引用名言、警句。一位竞聘医院院长的年轻护士长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同志们,现在大家都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在这里我只想用保尔的那段名言结束我的演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由于大家都熟悉这段话,所以当她开了头以后,大家都跟着一起朗诵起来。含

蓄而深沉,优美而有力。不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迹,而且有“余音绕梁”之效。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6篇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 张锁应 伊 戈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三个层级八个能力点,其中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把握是一项重要的考察点,加之本考点又与分析概括评价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对文章内容推断想象密不可分,因此这已成为我们在阅读方面最重要的能力点。纵观学生高考在阅读方面失分多,大多都是由于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不好。这固然与学生长期来形成的阅读能力有直接关系,但没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未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对稳固的阅读思维定式,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笔者在此将自己在阅读教学高考应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方法以飧读者。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阅读分析文章,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而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因文体而作具体分析,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光要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分论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感情;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因而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最难把握的。

如05高考语文广东卷《壶口的黄河》(肖铁)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凡联系全文作答的题,都要梳理全文,分条作答,从本题分值看,应该答出至少3个要点。做这样的题必须先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结构层次清楚了,答案也就清晰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阖,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本题可以换成另外一种问法:为什么壶口黄河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就很好概括了。4点写出3点就可以得满分了。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以层次划分法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全文的思路、行文脉络清楚了,离答案也就不远了。像答案中的(2)点和(4)点在文章中没有现成语句,如果不切分层次,找准信息点,凭感觉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的。平时阅读,要养成边读边在脑子里划分层次分析概括的习惯(这叫语言转换),方法熟练了,考试中就能快速运思,节省时间,准确作答。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96年高考《贝多芬之谜》第26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要解答该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 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 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3.从隐含信息处开窍,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2004年高考《老家》第三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大凡写老家都表达了作者幽幽的思乡之情。通观全文,作者既写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写了自己对家乡思念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老家的面貌日新而作者的老屋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作为作者和老家联系的标志——老屋——终归也要消失的。此外,作者文革后爱情受挫一个人第二次回老家,“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也是他不想再回去的原因之一。这样,作者就只能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了。这些需要读者通读全文后,对作者的矛盾的情感作出正确的理解与感受,通过综合比较作出答案。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即:“知人析文”。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

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第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解答这道题要联系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这两篇文章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文化的眷恋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审视。从“阳台上的遗憾”这一题目就可看出,作者对现代文明带给我们遗憾溢于言表,再联想到汪韩等作家都是对传统文化浸淫很深的人,自然对缺乏个性的现代文明有种有生具来的那种本能的排斥心理,文中随处可见诸如“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这类的话,但作者对传统的东西逐渐消亡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比如“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这样综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第一问(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第二问①辨证的态度②时代的眼光③深刻的反思。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把握文章观点态度始终是阅读文章的一个重要目标。希望我们能在高考应试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潜心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各类文体的常见主题的心理积淀,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一目十行,迅速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当然也希望我们不断归纳总结,摸索到自己快速高效阅读把握主旨的窍门,常言道“自己的衬衣只有自己穿上才最贴身”。因此只有自己感悟总结出来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7篇

一、稳态 (动态平衡) 的观点

高中生物对于“稳态”这一概念的学习是在《必修三》中, 在教材第11页的“科学史话”栏目中提到:“1926年,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时, 坎农的“稳态”概念的提出, 是建立在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的“内环境”概念的基础上, 即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是个体水平上的“稳态”。后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 其实在任何层次的生命活动中, 从分子水平一直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 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因此, 稳态的观点成为生物学的一大基本核心观点。

其实,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 已经出现了关于“稳态”的描述。在该教材第36页有这样一段话:“活细胞中的这些化合物, 含量和比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但又保持相对稳定, 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段话的实质便是描述了在细胞水平生命活动的“稳态”。所以, “稳态”的概念虽然是在必修3中明确提出, 但“稳态”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却是在刚进入高中学习便已经向学生进行了渗透。

除此以外, 教材中体现出“稳态 (动态平衡) ”的实例还有以下几处:

必修一:

(1) 第60页。

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中, 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一旦平衡被打破, 细胞则皱缩或者膨胀甚至胀破。

(2) 第89页。

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 第113页。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形成的纺锤体也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结构。组成纺锤体的成分——微管蛋白的组装和去组装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4) 第123页。

对于多细胞生物, 体内细胞的增殖 (新生) 与凋亡也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

(5) 第125页。

正如教材中提到的, 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都是受到“精确的调控之中”, 即必修3提到的“基因表达的稳态”。该平衡一旦被打破, 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必修三:

(6) 第19页。

神经递质的生成与失活处于动态平衡中。

(7) 第25页。

激素的生成与失活处于动态平衡中。

(8) 第67页。

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环境中, 各种群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中。

(9) 第100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也是体现了生物圈的稳态。

二、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生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生命活动都可以看做是生物分子的运动的体现。生物体能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 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 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例如, 细胞的跨膜运输主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实现, 能量供应主要依靠ATP分子实现, 肌肉收缩主要依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相对运动实现, 基因的表达主要依靠DNA-蛋白质 (酶) 的相互作用实现, 等等。

三、结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结构-功能相适应在各个层次的生命现象中都有所体现。一是分子水平。如DNA呈双螺旋结构, 与它储存大量遗传信息, 并要保持稳定性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二是细胞与亚细胞水平。如线粒体的内膜形成嵴的结构, 与其附着大量酶, 进行有氧呼吸, 释放大量能量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红细胞成熟过程中, 细胞核与细胞器退化, 腾出更多空间给血红蛋白, 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器官水平。如人脑的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沟”与“回”的结构, 与其储存大量信息以及学习记忆功能是相适应的。四是个体水平。如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 骨头中空, 这些结构特点与其飞行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树立起结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规律, 并对生物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进化、发展的观点

现在的生物世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形成的。树立起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够帮助学生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思考、分析生物学现象。例如,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页提到的:“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便是从进化的角度对生命现象做出的解释。根据生物进化的观点, 现今的生命现象, 可以认为是在生物自然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又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23页提到:“人在胚胎时期, 要经历有尾的阶段”, 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就不难得出解释;即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 人类的祖先是有尾的, 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是人类演化史的一个“缩影”。

浅析英语被动意义的几种表达方式 第8篇

【关键词】英语被动意义 主动形式 其他表达方式

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其构成为be +过去分词。

例如:He wrote a letter. (主动)

A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被动)

从语法角度看,主语如果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则称为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本文浅析英语中被动意义的几种表达方式。动词的被动语态是表示被动意义的主要方式,但是并非唯一的方式。英语的被动意义有多种的表示,并非一定要用动词的被动语态。像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主要用“被”字,但并非一定用被字句,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达。同样,在英语中,被动意义可以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表示,也可以用动词的主动语态、名词、介词等其他方式来表示。下面,就几种常见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

一、谓语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被动

被动语态是表达被动意义的最常见的方式。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1. We were moved by the movie. 我们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2.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ike. 窗户被麦克打破了。

以上都使用被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可以变成主动语态

3. The movie moved us. 电影感动了我们。

4. Mike broke the window. 麦克到了窗户。

如果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常用主动语态;如果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则用被动语态。

二、用谓语动词的主动语态来表示被动

用主动语态表示被动意义,也是英语中常见的形式。

(一)某些感官动词和系动词加上形容词可以表示被动意义,尤其那些含有表示“……起来”意思的系动词,如:look,smell,taste,feel等。尽管他们在汉语里是被动意思,但在英语中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没有被动语态形式。

1.The dish tastes good. 这道菜很好吃。

2.The silk feels smooth. 丝绸摸上去光滑。

3.The flower smells nice.花朵闻起来香。

4.The idea sounds cool. 这想法挺酷的。

(二)某些及物动词后面加副词也可以表示被动意义,如 wash,sell,read,draw, clean,cut等。这些动词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当主语是人时,他们是及物动词:当主语是物时,是不及物动词。

1.This type of laptop sells well.这种笔记本卖的不错。

2.The door wont shut.门关不上。

3.The meat cuts easily.肉容易切。

(三)某些动词的进行时可以表示被动意义。常见的单词有 bake,cook,print等。

1.The meat is cooking.肉正在烧。

2.The book is printing.这本书正在印刷.

3.The tea is brewing.茶正在煮。

(四)want,need,require,worth,deserve等词的后面用动名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1. The flowers need watering. 花需要浇水。

2. The child requires looking after. 孩子需要照顾。

3. The room wants cleaning. 房间该打扫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词往往也可以直接跟不定式的被动式。

4. The flowers need to be watered.

5. The child requires to be looked after.

6. The room wants to be cleaned.

三、用形容词来表示被动

(一)某些作表语的形容词,用不定式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句子的主语就是其后不定式的逻辑宾语,按理说要用被动形式,但习惯上却要用主动表示被动。

1. He is hard to please. 他很难伺候。

2. The article is difficult to read. 这篇文章很难读懂。

3. The brick is hard to break. 这块砖牢的很。

(二)以-ible,-able,-ble和worthy结尾的形容词一般都具有被动意义。例如:acceptable,soluble,unforgettable,trustworthy等。这类形容词通常用来说明某事物“可以或能被……”的性质,本身就包含被动意义,所以运用了这类形容词的句子也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1. My happy childhood is unforgettable. 我欢乐的童年是难以忘怀的。

2. The problem is soluble. 这问题可以解决。

3. Mr. Brown is considered to be a trustworthy man. 布朗先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四、用介词来表示被动

介词under, beyond, on等加名词来表示被动意义

1.The goods are on sale. 商品正在大甩卖。

2.This area is now under protection. 该地区目前处于保护中。

3.What you have done is beyond me.你的所作所为我难以理解。

五、用名词来表示被动

以-ee结尾的名词常常含有被动意义。

employee (雇员) trainee (接受训练的人) nominee (被提名者)

结语

理解英语中的被动意义不必拘泥于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应从多方位去理解,掌握多重表达形式,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薄冰.英语语法【M】.开明出版社,1998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9篇

一、建筑现象学

每座城市的发展都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礼仪以及其他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这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需要素。城市通过对于这些要素的吸收与沉淀, 经过长期的城市发展, 其本身也就具有着当地所独有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品位。建筑作为城市的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是城市的形象展示, 是城市的外在体现。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建筑师只有将建筑与当地城市文化、精神相结合, 体现出当地城市的精神面貌, 才可以做到建筑与城市的融合, 进而更好的体现出当地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的目的, 不仅仅是研究建筑的外在物质属性, 而且还要研究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与精神体现。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现象学更多的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建筑以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著名的建筑理论物理学家舒尔茨, 对于建筑现象学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建筑是环境的反映, 环境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 而且还包括场所这三大方面。只有处理好建筑与这三大环境的关系, 才可以更好的解决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问题。

二、行为建筑学

顾名思义, 行为建筑学主要是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的,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将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相结合, 从而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人们行为规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 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建筑实际需求。行为建筑学研究建筑设计人员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空间行为, 更多的考虑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与规律,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符合人们的实际行为需求, 满足人们社会文化习惯需要。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效果, 行为建筑学要求建筑设计更加的体现出建筑的功能与私密性, 更多的追求个人空间以及领域感。为了提高行为建筑学的科学以及合理性, 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凯文林奇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 认知地图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城市建筑空间中的认知能力, 它与城市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密切相关。认知地图的出发点在于人们心理状态, 满足人们实际心理需求, 处理好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 使其更加的符合人们的行为规律。

三、建筑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认为, 任何建筑形式都无法摆脱城市形态, 都无法摆脱历史趋势与状态, 其主要是研究建筑变化与统一的问题。总体来讲, 建筑类型学主要是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类型选择、类型处理以及类型与城市形态这三大方面。对于建筑类型学研究最为成功的要数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罗西, 罗西认为,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片段, 城市应该是建筑与其他因素的有机结合体。不仅仅建筑可以成为一个类型, 城市本身也是一个类型。城市的存在本身赋予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特性与内涵, 是建筑、人、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有机结合体, 从一定程度上讲, 它是人类文化观念上的形式表现。对于类型的处理以及选择,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城市以及建筑的延续与可持续性。因此, 通过研究建筑类型学, 可以更好的处理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 是探究城市形态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四、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与其他以上的建筑学理论类型不用, 它更多的是关注建筑所在环境以及气候, 将生态学理念深入到建筑空间设计当中, 从而使得建筑空间变为高品质的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来, 人们的生态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通过技术上的进步, 人们可以满足自身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善, 尊重自然、尊重环境, 考虑到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重要关系。生态建筑学的出现, 就是建立在对于建筑生态以及城市环境的基础之上, 处理好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 进而提高人类的生活品味, 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对于生态建筑学的的理解与研究, 最为著名的是建筑理论研究专家麦克哈格, 他要求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 使用再生材料、保护资源平衡、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科学化, 保证建筑环境的生态化。

五、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伴随着卫星城市、高速公路、高速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旧的城市面貌和功能, 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 使之具有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 但是要保持旧的面貌、旧城市的尺度、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城市重新成为人们集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中心, 建筑设计的方式是基本不进行新建, 而采用在旧建筑基础上的重建、改建、修饰的方法、保留旧建筑、旧城市的完整面貌, 并赋予它新的功能内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出现, 为处理好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 为城市发展模式与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处理提供了借鉴。

总结:

综上所述, 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处理, 是今后建筑设计单位建筑设计时的重点。通过对以上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建筑设计单位可以学习借鉴, 将其运用于实际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尽管建筑设计单位在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处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 但是实际关系处理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建筑设计单位需要深入研究典型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理论,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运用, 进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人们实际建筑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韶军.注重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理论观点分析[J].中外建筑, 2011 (09)

[2]徐鹏.北京奥运场馆建筑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04)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10篇

一、稳态(动态平衡)的观点

高中生物对于“稳态”这一概念的学习是在《必修三》中,在教材第11页的“科学史话”栏目中提到:“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时,坎农的“稳态”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的“内环境”概念的基础上,即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是个体水平上的“稳态”。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其实在任何层次的生命活动中,从分子水平一直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因此,稳态的观点成为生物学的一大基本核心观点。

其实,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稳态”的描述。在该教材第36页有这样一段话:“活细胞中的这些化合物,含量和比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又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段话的实质便是描述了在细胞水平生命活动的“稳态”。所以,“稳态”的概念虽然是在必修3中明确提出,但“稳态”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却是在刚进入高中学习便已经向学生进行了渗透。

除此以外,教材中体现出“稳态(动态平衡)”的实例还有以下几处:

必修一:

(1)第60页。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一旦平衡被打破,细胞则皱缩或者膨胀甚至胀破。

(2)第89页。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第113页。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纺锤体也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结构。组成纺锤体的成分——微管蛋白的组装和去组装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4)第123页。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的增殖(新生)与凋亡也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

(5)第125页。正如教材中提到的,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都是受到“精确的调控之中”,即必修3提到的“基因表达的稳态”。该平衡一旦被打破,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必修三:

(6)第19页。神经递质的生成与失活处于动态平衡中。

(7)第25页。激素的生成与失活处于动态平衡中。

(8)第67页。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环境中,各种群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中。

(9)第100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也是体现了生物圈的稳态。

二、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生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生命活动都可以看做是生物分子的运动的体现。生物体能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例如,细胞的跨膜运输主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实现,能量供应主要依靠ATP分子实现,肌肉收缩主要依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相对运动实现,基因的表达主要依靠DNA-蛋白质(酶)的相互作用实现,等等。

三、结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结构-功能相适应在各个层次的生命现象中都有所体现。

一是分子水平。如DNA呈双螺旋结构,与它储存大量遗传信息,并要保持稳定性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是细胞与亚细胞水平。如线粒体的内膜形成嵴的结构,与其附着大量酶,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器退化,腾出更多空间给血红蛋白,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是器官水平。如人脑的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沟”与“回”的结构,与其储存大量信息以及学习记忆功能是相适应的。

四是个体水平。如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骨头中空,这些结构特点与其飞行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树立起结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规律,并对生物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进化、发展的观点

现在的生物世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形成的。树立起生物进化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思考、分析生物学现象。例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页提到的:“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便是从进化的角度对生命现象做出的解释。根据生物进化的观点,现今的生命现象,可以认为是在生物自然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又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23页提到:“人在胚胎时期,要经历有尾的阶段”,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就不难得出解释;即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人类的祖先是有尾的,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是人类演化史的一个“缩影”。

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还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整体性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等等。在教材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发掘,都可不失时机地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几种表达作用 第11篇

1.它们 (恒星) 的热度非常高,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宇宙里有些什么》

2.它 (恒星系) 距离我们那样远, 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宇宙里有些什么》

3.雄虫 (金龟子) 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 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 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松树金龟子》

以上例句中的数字, 只是比较单纯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明事情特征, 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含义。而有些说明文中所列的数字就不能单纯地从数字的表面看它的表达作用了, 而是要透过所列数字的表面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一.数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1.根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 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 海拔约460米, 东西走向, 长约7千米, 南北宽度约3千米。———《巍巍中山陵》

3.它 (廊镜) 全长72米, 宽10米, 高13米, 连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的巨大的拱形窗门, 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 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凡尔赛宫》

例句1中数字既令人信服也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碑座上浮雕质料 (汉白玉) 的耐久性, 也深含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寓意;例句2里的一系列数字用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 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 钟山地势的开阔, 气势之雄伟, 不仅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更突出地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例句3所列的数字, 一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内镜廊这一装潢气势磅礴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装潢大师们巧妙的构思, 匠心的独运, 说明了凡尔赛宫的确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突出表现了它的艺术价值。

二.数字中凸显着成绩

例如: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细心呵护, 以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促使大熊猫繁衍复壮, 家族兴旺。———《国宝———大熊猫》

例句中的“13”这个数字从数量上看似很少, 实际深究一下, 就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和拯救具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有着“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作出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和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 仅见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 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000米的崇山峻岭”, 可见建立“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多么地不容易。

三.数字中警示造成的危害

例如: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 榆林城也受袭击, 到解放以前, 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向沙漠进军》

例句中的“30”这一数字不仅说明了风沙给我国榆林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在警示着人们:人类要有环保意识。

四.数字比较中引人思考

1.它距离我们那样远, 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在每一个恒星系里, 光线从这头到那一头也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记, 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 若是宇宙飞船 (每秒能飞十六点七公里) , 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宇宙里有些什么》

2.奇怪的是, 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 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 体重只有0.1~0.15公斤, 像只小老鼠, 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因此不易成活。———《国宝———大熊猫》

演讲观点表达的几种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误区;对策

一、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易进入的误区

新课程的改革,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其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几年来,特别是新课程实施的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走进的误区是比较多的。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教学思想的误区和教学技术的误区。

(一)教学思想的误区

教师对新课的教学理论囫囵吞枣,缺乏应有的学习、吸收和内化,在教学观念上彷徨、迷惑、疑虑重重、盲目冲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改是革命,是对以往教学的革命,也是对以往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2)只有专家和教授才是指导和评价课堂教学的权威。(3)拆掉讲台,搬走讲桌,才是实现了师生平等。(4)望教却步、谈讲色变。

(二)教学技术的误区

教学思路陷入误区,势必导致教学技术进入误区。教学技术的失误,集中反映在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追求形式、迷恋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热闹就是和谐。(2)表扬等于激励。(3)分组才是合作。(4)提问便是引导。

二、实施新课程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课程由实验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实施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目前,就教师而言,理论学习了、报告聆听了、培训参加了,为新课程的实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比较突出的。为了使新课程实施不进入误区、不再走弯路,学校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目前,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挑起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担子,组织教师继续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通过开展讨论、撰写心得、交流体会等形式,准确地把握课改的有关根本性、实质性要求,促进教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刻地分析以往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探索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课堂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教师树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我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几种观点,以克服在设计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维障碍。

1.专家关于新课程的理论,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往教师教学经验和得失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专家为我们实施新课程传了经、领了路,教师才是理论的第一实践者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第一体验者。我们的实践需要专家的理论来指导,专家的理论也同样有待于我们的实践去验证。我们的实践是不断深入的,专家的理论同样也有待于在我们的反复实践中去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我们要虚心地学习专家的理论,用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但不能迷信专家,不能把专家的片言只语、某段谈话,当成圣经、视为法典,来束缚我们的思维、羁绊我们的教学。

2.新课程倡导的是构建平等和谐、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更好地去引导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谓师生平等,指的是教师内心要能融入学生,与学生拉近心距,用真心去体验学生的学习。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变注重教为关注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不是形式主义的位置平等。教师不上讲台、远离讲桌,就算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观点,是形式主义的观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观点,是在充分肯定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的同时,也同样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所无法代替的。教师既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走进学习小组去参与式地引导。但不能说走上讲台去引导、走近讲桌去引导,就是没有必要、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3.新课程倡导要变教为学、变讲为导,但没有要求坚决禁止教师的教,也没有完全限制教师的讲。任何不要教师去教、限制教师去讲的做法,我认为是非常片面、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学习的方法,必须要通过老师的教才能得到,有不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和课堂上所得不到的知识,也是需要老师讲解和传授的。因此,该讲的时候教师必须讲,该教的时候教师仍然要教,而且讲要讲清、教要教好。

4.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的,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每节课堂教学的组织要根据各自的学科和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和进行。就相同学科的同一节课来说,它的表現形式也因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任何套模式、学套路的做法都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5.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和组织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保护学生的尊严、赏识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成功。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式的自主学习。鼓励是激励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肯定成绩、鼓励进步、激励评价,也不等于“Ok”“你真棒”之类空洞单调的说辞。引导也并非一串接一串毫无启迪作用的提问,教师要认真领悟课改所倡导的思想内涵,构建全新的教学新理念,不断提高组织课堂和设计课堂的技术水平,使新的课堂弱化表象、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思廉日活动总结,510思廉日学习心得下一篇:中秋的雨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