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2024-06-05

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精选8篇)

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第1篇

作文一:运木头

一天,小猴、小熊、小猪三个好朋友打算造一幢用木头造的房子。他们来到一条小溪边,发现有一片空地,三个好朋友就打算在这儿造房子。于是,他们又来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用斧子吧树砍成了一段一段的。小熊力气大,把木头扛着走,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小猪腿短,把木头滚着走,只过了一小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小猴机灵,用绳子拴着木头,再把木头放进小溪里,拉着绳子往前走,还笑着说:“小熊哥哥、小猪弟弟,你们看我这种方法多省力气。”小熊和小猪互相看了看,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又过了一会儿,小猪累了,说:“咱们两段两段地运木头吧。”小猴和小熊一起说:“好呀!”这个方法果然好,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三个好朋友住进了新家。

只要动脑筋,就可以又快又好地做好一件事。

作文二:机灵的小动物

一天下午,小刺猬,小猴,小兔在森林里吃野餐。忽然,一只大灰狼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想吃掉小兔,小兔看见了,它和朋友一起跑到了安全的地方。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小猴,小兔和小刺猬一起说它们自己的想法,大灰狼东找找西找找怎么找不到,后来,还是找到了。

大灰狼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肉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大灰狼先向小猴跑去,小猴赶快爬到香蕉树上,摘下一个香蕉,把香蕉朝大灰狼的眼睛扔去。大灰狼看不见了,它就东走西走,一不小心,踩到刺猬了,大灰狼的脚被刺猬身上的刺刺的嗷嗷直叫,它东跳跳西跳跳,跳到河边,小兔又跳到大灰狼的脚旁,朝大灰狼的脚一咬,大灰狼“扑通”一声掉到了水中。

小动物们哈哈大笑。

作文三:狡猾的狐狸

有一天,小兔子又到树林里采蘑菇。一只狼看到说:“我要吃了你”一只老虎走过来说:“狼兄,我们两人来吃这只兔子吧!”狼说:“好!”

正在这时候一只狐狸来了。狐狸说:“我们三人来吃这只兔子吧!”狼和老虎说:“好。”狐狸说:“你们两人去找些食物去,我在这里看着这只兔子。”所以两人就去找食物去了。狐狸趁两人走远后,就抱着兔子跑了。

狼和老虎回来后看到狐狸和兔子不见了,狼和老虎说:“我们上狐狸的当了。”

作文四:三个邻居

小兔,小鸭和小鸡是邻居。一天中午,小兔向小鸡借盆子,小鸡说:“我自己要用,不借!”下午,小鸭找小鸡帮它提水。

小鸡假惺惺地说:“今天我累了,去找小兔吧!”晚上,下起倾盆大雨,小鸡家的屋顶被雨水打破了。

小鸡尖叫到:“来人呀,谁能帮我修修屋顶呀”小鸭和小兔听到小鸡的尖叫,连忙拿起工具箱,给小鸡修屋顶。雨停了,屋顶修好了。小鸡看见小兔和小鸭全身湿湿的。它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说:“谢谢你们!”

作文五:聪明的小猴

星期六上午,小猴、小马和小兔一块儿踢足球,他们踢得热火朝天。

一不小心,小马把球踢到了树洞里,这可怎么办?他们想啊想啊!小马和小兔都没有想出办法。

突然,小猴兴奋地拍了一下脑袋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只要…。”

小马和小兔听了,非常高兴,他们按照小猴的方法把水往树洞里灌,水灌满后,球就漂上来了,他们拿起球,又高高兴兴地踢球去了。

作文六:谁最聪明

春天到了,小猪、小熊和小猴要造一座新房子。造新房子需要木头。它们来到茂密的森林里,先伐木头,再木头运回去。小猪用鼻子拱木头,拱了一会儿,累的满头大汗。小熊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力士,扛起木头就走,可是只扛了一会儿,就累的气喘吁吁走不了了。小猴看着小河,突然眼睛一亮,只见它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拴在木头上,再把木头放在水里,轻轻一拉,嗬!顺着水就向前滑行,小猪和小熊一看,都夸小猴聪明。

作文七:狼来了

小兔子正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走来。小兔子奇怪地问:“小松鼠,你怎么了?”小松鼠害怕地说:“狼来了!”小松鼠继续往前跑。小兔子也转过身来跟着跑。他们一边跑一边喊:“狼来了!狼来了!”

他们两个一传十,十传百,给一头大象知道了。大象说:“我来帮你们吧!”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汲足了水,他站在路中间,狼一会儿跑来了,大象把水喷到狼的身上,狼吓坏了,转身就跑。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作文八:骄傲的小白鹅

小白鹅出来游玩,她看到小鸡和小鸭子都那么丑,小白鹅得意极了,昂着头,连路也不看。

“哎呀!”小白鹅脚下一滑,一下子掉进了泥坑里,小鸡和小鸭子看见了,赶忙跑过去,齐心协力地把小白鹅拉了上来。

小白鹅低着头,红着脸说:“谢谢你们,以后我再也不骄傲了。”

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第2篇

驴换主人

菜贩的一只驴子,由于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但却给它很多的劳苦工作,于是它向佛祖祈求,要求佛祖为它解除现在的工作,为它另外找一个主人。佛祖告诉它,说它将会后悔自己的要求,然后把它转卖给一个烧瓦匠。

换了主人,驴子觉得负担更重了,在砖瓦场里的工作更辛苦。它又请求更换主人,佛祖告诉它这是它最后一次请求,便将它卖给一个制革匠。驴子觉得加在它身上的工作更苦了,并且它也知道它主人是专制皮革的,于是它呻吟着说:“在第一个主人处饿死,在第二个主人处工作过度累死,总比卖给现在的主人好得多。

我现在的主人,在我活着时要替他做工,在我死后,还要剥我的皮呢!”

人当然应该有不断追求的心,但在追求之余,也应对目前所拥有的做理性的省思。若不知珍惜现有的一切,而做不切时机的妄想,则有可能那个失去一切,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你不满现状吗?小心你的理想,因为这有可能是一场赌博!

狮熊相争

一只狮子和一只熊同时捉住了一只羔羊,它们为了谁应享有这只羔羊而争得很厉害。它们经过一场打斗,双方都受了重伤而昏眩,无力地躺在地上。一只狐狸早在它们四周徘徊,这时狮和熊直挺挺地睡在地上,那只羔羊躺在中间,还是完整的.,狐狸便拖了羔羊,很快地逃走了。

狮子和熊虽然看见了,可是无力爬起来,便互叹道:“我们错了,我们相斗相争,却给狐狸制造了好机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古有明训,这则寓言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将此明训再作强调罢了。两弱相争,而让强者得利,这尚可忍受;两强相争,让弱者得利,这对二强真是绝大的讽刺。

用协商的方式来分派利益才是上策。双方各让一步,也许某一方损失一些小利益,但总胜过全部都失去。

绝路逢生的羊

有一只饿狼在追一只山羊。山羊开始只顾猛跑,但怎么跑也跑不过饿狼。于是,山羊急中生智,它东奔西藏,慢慢拉开了距离。山羊不敢喘气,想尽快跑得远远的,逃开饿狼的追赶,可是,前面是悬崖。

而狼终于又追了上来,山羊只有拼死一博了,饿狼见山羊站在悬崖边无路可走,便对山羊说:“你是上帝赐给我的美餐,再逃也是死路一条。”说完便露出它饿狼扑食的凶相。正当饿狼向它扑来时,山羊朝狼迎面而上,跳闪着躲开。山羊离开了悬崖,而饿狼却扑了空,掉进了万丈悬崖的深渊。

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第3篇

一、“动物”法律概念界定技术

在世界各国法律纷纷将动物纳入保护范围的背景下, 动物保护法中的“动物”概念应当如何界定呢?大陆法系国家对动物的定义一般采取概括的方式, 而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取列举的方法。但在这两种方式中, 有一点是相近的, 那就是动物保护视野下的动物多有两个特征:一是有脊椎;二是能感受痛苦。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为我们确定了动物保护的范围, 这一点应当是动物保护法学界的共识了。中国立法实践的尝试在这一方面也与各国立法模式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 (专家建议稿) 》第二条“本法所称动物, 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腔肠动物等, 但不包括微生物。”当然, 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与反虐待动物法的立法目的还不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虐待动物法 (专家建议稿) 》第三条中规定:“本法所称动物, 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但不包括软体动物、昆虫、腔肠动物、微生物。”范围有所缩小了, 保护对象多是神经系统较发达, 痛感较敏锐的动物。

二、动物法律地位探讨

然而, 目前法理上较难的问题在于, 如何在传统财产法范畴内寻得动物保护的空间及突破口?如何解决动物保护专门法与传统民法的冲突, 在民法、财产法的领域内为动物保护“正名”?首先, 应当明确将动物纳入民法特别是物权的调整范围是有必要的。以传统民法为代表的法理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法, 将世界截然划分为主体、客体两大块, 在其中, 人必然是主体而不能是客体。而问题是我们如何将动物保护纳入“主-客”范式中并为其寻得合理的安身立命之处。但是, 在将其纳入“主-客”范式时, 无论是纳入主体或是客体, 都注定不是传统民法意义上的主体或客体, 而是一个法律上的特殊格。而作为特殊格, 就有两种选择, 或是将其视为特殊客体, 或是将其视为特殊主体。

那么, 动物能否作为特殊客体呢?将动物视为特殊客体, 符合近来各国民法改革后部分动物保护条款的文义解释。若采取将动物作为特殊客体进行保护的方法, 其背后的理论支撑主要可以是动物福利论。动物福利论的基本观点是承认人的主导地位, 人应当人道地对待动物, 人应当给予动物一定的福利, 而这福利由于是人所给予的, 因此动物并无基于权利的请求权。人作为自己行为规则的制定者, 之所以给自己施加动物保护的法律义务, 正在于人是万物之灵, 将此情感关怀延伸到非人的动物身上, 正维护了人的尊严, 符合人的身份地位。

然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 动物可否获得一种法律上的特殊主体地位呢?法律上的主体资格, 由三种能力组成: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我们仅需考察动物是否具备以上三种能力即可为刚刚的问题做出回答。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思路:能否将动物类比于无行为能力人, 而将之视为不具人格权的无行为能力的权利主体?从这个假设出发, 我们来考察这是否经得起三个能力的检验。

将动物拟制成无行为能力的权利主体, 则权利能力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无行为能力人不也有权利能力吗?权利能力指的是法律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资格, 并不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行为能力。因此将动物解释成无行为能力的权利主体, 可以直接通过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两个要件的检验。

事实上, 责任能力才是三个能力中的要点。反对动物享有权利主体地位的论者所持的主要论据, 就是当动物行为违法时, 难以使其承担法律责任。然而, 为克服无行为能力人所引起的类似困境, 我们设置了监护人、代理人制度。因此, 这一制度同样可以用于动物这一无行为能力的特殊权利主体。当动物做出违法行为时, 其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一些可以由其代理人或监护人承担, 而一些则因其无行为能力, 如儿童一样无需承担。

有论者反驳以监护、代理制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为“由于动物缺乏理性, 也无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动物与人之间也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没有理解作为基础, 即使为动物设立了这样的监护制度, 也无法真正代表被监护或者被代理的动物的利益, 不能做到对动物的真实意思的表达。”那么, 婴儿作为非常典型的无行为能力人, 不也与其监护人在事实上其实也无法沟通吗?严格说来, 婴儿与监护人之间又何尝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呢?谁能真正探知婴儿的意思表示呢?所以, 这一反驳实际上是较为薄弱的。

既然要将动物纳入民法特别是物权范畴内加以保护, 那么传统民法特别是物权则需要被改造。可喜的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物权法在这方面已渐渐呈现进步的趋势。先占原则的改造就是一个例子。传统物权法中, 先占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物权取得原则, 它是指先占人以支配和管领之意思, 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物从而取得该物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如果按照先占原则, 被弃养的无主动物被人依法定程序占有后, 原主即使想要回, 所有权也已归新主所有。对野生动物的狩猎权也是先占原则的体现。狩猎后取得的动物, 所有权人对其处分没有任何限制。但是, 《俄罗斯民法典》第231条中规定了“动物呼唤主人”规则, 即在通过法定程序确定无人照管动物的新主后, 原主又出现的, 如能证明动物对其依恋, 原主有权要求归还。在这里, 动物不再是简单的“物”了, 法律考虑到它的情感, 即“依恋”, 这不是很显见的进步吗?而德国法上, 所有权的取得也要受到特别法的限制, 不能随意猎杀、捕捉野生动物, 对无主动物也不能随意取得。《德国民法典》第251条还规定:治愈受害动物以回复动物原状为必要, 不以动物自身的经济价额为治愈费用的限额。这即是考虑了动物的生命价值而不止于市场价值。事实上, 近代以来的私法社会化大潮有助于私法中的动物保护借势。当出现动物虐待时, 法律允许第三方介入, 这就改变了传统财产法的排他性, 权利本位的私法出现了社会化倾向。

三、民法视野下的动物保护立法模式

在立法模式上, 又要怎样取舍呢?事实上, 在民法动物保护方面, 笔者区分出了两种模式:俄罗斯模式与德奥模式。俄罗斯民法典中规定:“对动物适用关于财产的一般规则, 但以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未有不同规定为限。”而德国民法典第90条a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由特别法加以保护。除另有其他规定外, 对动物准用有关物的规定。”其第903条第2项又规定:“动物的所有人在行使其权限时, 应遵从关于动物保护的特别规定。”奥地利民法典285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 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关于动物的规定仅于无特别规定的情形适用于物。”可以看出, 动物民法保护的俄罗斯模式是以财产法调整为原则, 特别法为例外。而德奥模式是以特别法调整为原则, 财产法为例外。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事实上, 俄罗斯模式真正将动物保护纳入了民法调整范围, 首先先将动物视为民法上的客体, 这样, 动物在民法上的地位得到了一个正当的“名分”, 而又再以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的方法使动物成为特殊的客体而得到保护, 这样又取得了动物保护的实际效果。而如果按德奥模式的思路, 会造成动物法律地位的缺失。德奥的民法事实上已经将动物剔除出调整范围而归于特别法, 而特别法是不讲究法律格的。那么, 动物到底是什么?这在法理上讲不清楚, 仍然会造成民法与动物保护法在实际适用中的矛盾。在我国大陆法系思维仍根深蒂固的国情下, 尽管我们不愿意, 动物的法律格问题还是要考虑的, 否则其他部门法仍然会对“无根”的动物保护法排斥。所以笔者认为, 以俄罗斯的模式将动物确立为民法上的特殊客体, 再以特别法规制之, 不失为动物保护立法在当下的良策。

摘要:动物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各国已普遍将动物保护提高到法律层面。动物保护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强的立法需求, 但是具体应当怎样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纳入动物保护则有待于立法技术的提高。文章分析了动物保护立法技术中的三个问题:“动物”法律概念的界定、动物法律地位的法理探讨、动物保护与传统民法的衔接, 力求为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动物保护,立法,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孙江.动物福利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孙江, 何力, 黄政.动物保护法概论[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常纪文, Gil Michaels (美) .动物保护法与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与各界争锋[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版.

[4]马燕, 彭元宜.动物资源的物权法保护[J].法学杂志, 2008年第3期.

[5]刘荪悦, 姜文超.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意见[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年12期.

三个小故事 第4篇

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第5篇

篇一: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从前,在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给观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三人奋力救火.**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人尽皆知,人们从中得到了启迪,从许多方面引发了不少的思考。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分析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呢?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告诉我们:“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如果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三个和尚没有敬业精神的话,那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长老的失职,他没有起到一个管理者应该起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是合法利己的。所谓“合法利己”就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去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在此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收益和满足。但我们并不排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人会 “损人利己”,也会有一些人“无私奉献”。这三种人的数量是呈正态分布的,中间多,两头少,如图表一所示。所以如何激发“合法利己”人群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前面我们说过:“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如果年老的长老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念阿弥陀佛”的话,也就不会造成没水喝的局面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管理者应该从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讨论规范化管理

第一,将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举出来,如挑水,洗衣服,砍柴、做饭、扫地、接待客人、念经等等,然后,规定值日制度,规定每人多长时间轮换一次挑水。这相当于进行目标管理。

第二,规定每天必须挑水多少担,为了防止有人在挑水时投机取巧(比如说,用比原来更小的桶去挑水,或者每次只挑半担水),要对挑水桶的大小作出规定,并且为了在检查时不会发生争议,必须规定水桶中的水离桶沿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公分。而且不只是挑水,其他事情如做饭、扫地等也有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相当于做工作分析,写工作说明书。

第三,在建立了这样的制度后,就必须对所有负责某件事的和尚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表现优秀者可以放假去山下玩。这相当于薪酬福利和绩效考核。/ 7

各组织内人员的管理和长老对和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必须在组织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淘汰,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虽然惰性、逃避责任等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但如果组织将合法利己作为主流价值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员工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努力工作。因此,如果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员工也完全按照其要求做了,就应该使其得到相应的薪酬福利,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可得到承诺的奖励和

晋升等等。具体做法是进行“工作分析”(或称岗位分析、职位分析),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说明书”,起到明确工作职责的作用,也为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再来讨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出宽松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组织气氛,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给予职工相对的公平待遇,使组织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员工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土壤。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而它的实质在于“把人当人看”,组织对员工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回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如果和尚们的管理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体恤下属,处处以身作则,还经常和大小和尚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过问他们的习武练功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和尚的个人特长和优点,人尽其才,公平合理地调解和尚之中的矛盾等等,使大家愉快地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这样的话,我相信大家就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而不会为挑水的事情斤斤计较了。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效用了。在一个组织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信任和尊重员工

世界著名的跨国集团阿姆斯北,在97年的历程中,从几个人的作坊发展到国际性的知名制造商,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公司年仅三十多岁的新一代领导人大卫总裁说:“你对员工的态度不是信任就是不信任,如果你要信任他们,就不必将收银机上锁,不需要打卡钟和大批管理员,如果你不信任他们,干脆把他们开除。”他的这段话表示出对员工的极大的尊重。我想任何工作在这种环境中的人都会得到很高程度的心理满足。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当别人给予他尊重与信任,他难道会自己打破这一现状,证明自己是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信任的吗?

第二,人尽其才,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中,一方面是要清楚地识别个体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使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自己才能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是可以对员工的需要(按照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可分为意向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最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诱因,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三,管理者与员工经常有面对面的沟通

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和个人魅力的前提下,还必须和员工保持经常性的真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增进理解,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下交谈远比公开演说更为重要。与员工们随便聊天,能使管理者获得员工的更细微更隐蔽的感觉和想法,通过个人接触能比用任何其它方式更能赢得下属的忠诚,因为员工从中感到了平等及自我价值。因此,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是做不好人性化管理的。/ 7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但要重视传统的规范管理,更需要实行管理创新,引进人性化管理,使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二:三个和尚的管理故事

请看寓言: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 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 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 7 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脑残,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妈的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篇三: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另外还专门花大价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的神父来寺庙传授。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只留下两个屁就走了,一个屁是BPR,一个屁是ERP。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

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 7 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是不准确,并且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部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次数的会”,并下达了 N 次“关于减少下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

表,来给“系统”打工。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 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是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是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是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是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SB,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关于友善的三个小故事 第6篇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友善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个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不二法门。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的三个小故事 第7篇

一、苏格拉底的幽默故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当时有不少年轻人向他求教演讲艺术。一天,有个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向苏格拉底讲了许多话,于是,苏格拉底向他索取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问:“为什么要我加倍交费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要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教你怎样学会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地演讲。”年轻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苏格拉底与学生相处总是那么乐观和睦,所以有学生问他:“我从没见过你蹙额皱眉,你的心情为何总是那么好?”苏洛拉底回答道:“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会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那么学生听了很受启发,生活就需要像老师那洋拿得起,丢得开。

事实上,苏格拉底在生活中一直遇到麻烦,大至雅典的奴隶主当权者要严厉处置他,小到他的妻子经常要向他发脾气。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泼妇。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他却淡然置之,笑着道:“好大的雷霆啊!”谁知妻子越闹越凶,竟然当着客人的面,将半盆凉水泼到了苏格拉底身上。

客人很尴尬,以为苏格拉底一定会发火了,谁知苏格拉底却心平气和他说:“我知道,雷霆过后,必有大雨。”经过这件事后,妻子很后悔,决心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后来,当奴隶主当权者不容苏格拉底的“异言邪说”传播,将他处以死刑时,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临刑时,一个妇女哭喊着:“他们要杀害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没犯呀!”

苏格拉底回答说:“噢,傻大姐,难道你希望我犯罪,作为罪犯死去才值得吗?”这位伟大的哲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还保持着轻松幽默的情趣。

二、始终乐观的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乎环境,而在于心境。”

三、假苹果的“香味”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不少学生。一天,学生们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人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诮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有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再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这一次,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

三个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第8篇

一、什么是动物模拟

表演艺术又称为“游戏的艺术, 成人的游戏”, 要求表演者具有游戏感, 像孩童玩游戏时的投入与专注, 例如:“我们把一个布娃娃送给一个小女孩, 给她简单的提示, 她很快就会进入规定情境, 真实地投入到她所想象的情境中, 松弛而又忘我地“表演”起来”。但是同样的游戏我们交给一个成年人做, 却发现根本无法完成, 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为表演初学者设定了“解放天性”这个阶段, 来帮助学生尽快地“摘掉面具”、排除杂念, 培养真挚的信念感, 松弛而又自信地进行表演训练, 而动物模拟就是这个阶段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动物模拟在表演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文艺创作中, 很多编剧会把自己笔下的角色赋予动物的性格特征。在戏剧影视作品中, 许多演员也会从动物身上去寻找角色的影子, 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角色、诠释角色。如:英国演员费雯丽在创作经典影视作品《乱世佳人》中郝思嘉这一角色时, 就利用猫这种动物来帮助自己建立人物形象和角色性格, 从外形上去模拟猫的“眼神、步态、节奏、动作”, 在角色性格上也运用猫的“撒娇、自私、任性、贪婪”等性格特征来进行角色创作, 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由于动物的思维比较简单, 特征比较鲜明, 并且为人们所熟悉, 容易使人们产生形象感, 所以对于初学表演的学生来讲在观察人物形态、捕捉人物特征、塑造人物性格之前, 先进行动物模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

1. 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解放天性, 回归孩童时期的游戏心理。

在动物模拟训练的过程中, 比较容易解放学生的肢体, 摆脱拘束, 开发想象力及舞台适应能力, 帮助学生逐渐地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羞涩、面具、虚伪、盔甲”等不利于表演学习的因素排除掉, 真实地、真挚地投入到表演创作道路上来, 把自己已有的对待生活事物的美与丑进行重新思考, 了解生活中事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 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表演艺术作好准备。

2. 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掌握演员所需要的表演技能。

在动物模拟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而且要“真听、真看、真思考、真感受”, 运用想象力、表现力、信念感、形象感等表演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有机地组织舞台行动, 为下一步在规定情境中更好地运用行动进行角色创作打好基础, 因此动物模拟是学生从表演元素向表演技能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3. 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从观察动物向观察人物、观察生活过渡。

观察生活要求学生具有独特敏锐的目光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捕捉与筛选, 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而且要有良好的生活知识和阅历, 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剖析, 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己所要捕捉的目标,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 从类型中寻找典型, 同时对所观察到的人物或事物进行“速写”, 保存记忆, 建立心象, 通过练习最后才能形成形象, 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三、动物模拟在表演教学中的三个步骤

1. 外部形象的捕捉与创作

在动物模拟中人的视觉处于第一位,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形象, 因此我们在做动物模拟练习时先要寻找外部形象, 采用由外及内的训练方式, 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进行静态模仿, 耐心引导逐步让他们意识到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建立自信, 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发挥想象力, 积极地展开行动, 相互比较, 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达到训练的目的。动物模拟训练是学生对于生活的初步观察, 一般要求学生到动物园或有动物的场所, 也可以通过视听手段, 如:电视栏目《动物世界》、有关动物的影像资料、书籍、图画等各种手段进行观察与了解,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要创作的对象, 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在学生观察动物、模拟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 这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外形的“像”, 通过观察动物的“神态、形体、感觉、行动节奏”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运用服装、化装、道具等一切外部手段帮助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外形的“像”不仅可以让教师、观众感觉真实可信, 相信眼前的艺术作品, 更重要的是帮助表演者建立真实感、信念感, 增强舞台适应能力, 产生创作的欲望, 同时较好地进行角色内心体验, 揣摩动物的心理特点, 从而更加松弛自信地在舞台上“当众孤独”地展开行动, 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生活的感知力。

2.“形神兼备”合理地组织舞台行动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外部现象和内在本质, 我们说一个人他可能外表看上去善良、朴实, 但是他的内在却不一定与外表相同,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如果我们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仅仅靠捕捉到的外部形象、外部特征来进行角色塑造, 显然是不完整的, 也是无法达到角色创作要求的。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 是随着不同的生活情景变化在发生着转变, 外部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体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去窥视其内心变化, 也可以通过体验内心情感来萌发外部动作。对于演员内外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要通过外部形体动作的模拟与表现去感受内心情感体验, 也要真正地进入规定情境通过准确的内心情感体验合理地找出外部形体动作以及行动方式, 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 真正做到“形神兼备”, 完整地进行角色创作。

在这个阶段的动物模拟训练, 尤其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进行角色外部塑造, 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模拟与塑造真实的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 对于规定情境中的情感体验, 合理地、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 组织好这一类角色的舞台行动。首先要求学生真正地去观察自己的模拟对象, 细致地捕捉这一类动物共有的特征习惯, 最好与之发生交流, 以此来发现这类动物在遇到不同外界刺激时所做出的反应, 如:“喂食、哄吓、驱赶以及它们同类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嬉戏时的动作和反应”, 不仅要观察动物的外部形状、习惯特征、行动方式, 还要学会通过想象情态去体验这类动物与它那外部形状相适应的内在精神状态, 从而捕捉住和感受到这类动物的神情、神态“模其形而拟其神”, 丰富的想象力随着捕捉所模拟动物的特征时油然而生, 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模拟进行艺术创作。

3. 动物模拟——拟人化的交流练习

动物模拟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模拟人物, 塑造人物。通过捕捉模拟动物较为简单的外部特征和内心变化逐步过渡到观察、模拟、体验、塑造不同人物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变化。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拟人化的表演展开交流, 增强学生的舞台适应以及与对手交流时的反应适应能力, 找到角色定位, 找准行动目的, 合理有效地安排行动方式, 充分地调动想象力与表现力, 通过外部的模拟与内心的体验, 合理化地组织舞台行动, 使作品具有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 给角色赋与个性、赋与人性。学生在进行动物模拟拟人化交流练习时, 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内部想象力与外部表现力, 通过人物关系的设定, 有机地产生交流, 提高学生对于舞台假定性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 从而在舞台上达到应有的“真听、真看、真思考、真感受”, 建立学生的信念感与真实感, 在兴奋愉悦的前提下进行表演技能训练, 松弛而又积极地进行艺术创作。

摘要:动物模拟是影视表演教学中常用的一项训练方法, 也是帮助学生解放天性的一项重要练习, 但是目前在表演教学中对于此项训练的方式方法却各有不同, 参差不齐, 动物模拟训练究竟该如何操作, 如何在表演教学中运用, 如何通过动物模拟这项练习真正意义上地帮助学生了解表演知识、掌握表演技能仍值得我们研究。为此本文作者提出自己在表演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针对动物模拟这项练习在表演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动物模拟,表演,角色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

上一篇:比尔盖茨创业经历英文下一篇:成功语录之敢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