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

2024-06-11

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精选6篇)

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 第1篇

我国食品冷藏车行业发展趋势和选型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改造、购进冷链加工设备;保证贮藏、运输环节可满足市场需求,冷冻冷藏食品的供应链完善相对于也促进终端零售市场销售展示设备的市场需求,预计市场将拉动约2000亿元资金投入国内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

投诉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无法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对食品的需求,订单满足率低、处理时间长、交货不及时、态度差、货损不配合,最终造成了我国食品物流的总体服务效率十分低,物流各环节间也经常断链,很少有企业能针对食品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高的服务。设施设备条件落后,食品行业的专业物流供应人才还应具有更高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而我国食品物流技术水平不高,总体服务效率低下,由于食品物流相比一般物品耗损严重、无利可图且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滞后,造成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每年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2亿人口的基本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冷链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严重不足,或者是原有设施陈旧老化、分布不均,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

根据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全国有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中提出,2010—2015年,规划提出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到2015年,争取全社会新增冷藏运输车4万辆,大幅提升冷链运输能力。据此计算,到2015年我国冷藏运输车辆将达到6万辆,是现有总量的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很大改变,对鲜活食品需求正逐步上升。在过去十年中,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增长势头稳健。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易腐食品消费支出达4818元,同比增长为16%,为冷链装备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德和资(北京)人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认为我国冷链物流普遍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二是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三是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四是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但是拥有先进物流技术的中国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海外推广来增加与国际的接触渠道以及技术交流,从而觅得合作伙伴;同时,可通过深层次的合作,加快研发适用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冷链技术。

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 第2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有营养、卫生、无任何污染。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绿色食品犹如绿色的春潮,正快速涌进我们的生活。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有关规定,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特定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的不同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绿色食品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而是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根据绿色食品的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要求,我国的绿色食品又分为A级、AA级和有机食品,其中A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品质要求等同于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绿色食品代表了未来农业、食品业、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载体。发展绿色食品农业产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开发是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典范,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就是强化农业环境管理的过程,获得一个“绿色机器”,就是保护和改善了一片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建设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基础,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二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这种安全又有生态功能的高品质产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已由“数量型消费”转换为“质量型消费”,人们不仅要求食物的“营养性”,而且要求食物的“安全性”。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观”因之产生。绿色食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一消费心理和历史潮流。三是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绿色食品的产业性质,说明了绿色食品符合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是符合中国的宏观产业政策的。四是能够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份额,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2.国内外绿色食品发展回顾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世界各地有机食品的发展势头也日益强劲。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统计,2000年,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其中非洲有30个国家,亚洲有30个国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20个国家,南美洲有10个国家,欧洲发达国家都在生产有机食品。有机农业面积不断扩大,根据SOEL统计,到2002年地,全球有2300万公顷的土地进行有机生产,其中名列前三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1050万公顷、阿根廷320万公顷和意大利120万公顷。从占农业土地面积的比例来看,以欧洲最高。全球有机食品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全球依托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的贸易不断扩大。根据2002年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测算,2000年全球有机农业贸易额为160亿美元,2001年为190亿美元。目前,有机食品贸易的主要市场仍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2002年有机食品占食品总消费量的5%以上。

国内有机食品的发展状况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1990——1994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外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启动了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第二阶段是起步阶段(1995——2002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并开展了相应的认证工作,同时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基本标准制定了机构或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第三阶段是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本阶段以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

颁布实施为起点,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

根据对在国内开展认证工作机构的粗略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约有1100家企业(包括部分机构重复认证)、2000个产品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食品认证,其中国外认证机构颁证企业500多个,国内认证机构颁证企业500多个。国内认证机构颁证企业500多个。有及产品生产总值20.6亿人民币(其中农作物17.4亿元人民币,野生采集产品1.2亿元人民币。畜产品0.8亿元人民币,水产品1.2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5亿美元。

发展现状及启示

我国绿色食品在经历了15年左右的发展后,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报告,截止2004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是达到2836家,产品总数达到6496个。实物总量4600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大米33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面粉63.9万吨,占1.1%;食用植物油31.6万吨,占2.4%;蔬菜3000.8万吨,占0.6%;水果435.5万吨,占5.8%;茶叶13.8万吨,占17.9%;肉类15.5万吨,占0.2%;液体乳及乳制品336.5万吨,占67.3%;水产品2.6万吨,占0.05%。产品国内销售额860亿元,出口额12.5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596万公顷。从产品结构上看,种植业产品占61.4%,畜牧业产品占17.2%,渔业产品占4.1%,其他产品占17.3%。

近年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全面加快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和产品退出了绿色食品市场。二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合作结合更加紧密的同时,产业的特点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三是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四是在工作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同时,产业的整体推进还需全面加强。综合这四方面的特点,就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可以说是在快速发展,但很难说是健康发展,产业风险似乎在显现之中。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理想预期

因为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对这个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并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从中央到地方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官方机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打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并首先实施了加快总量扩张的发展战略。许多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绿色食品产业,有的还对产品认证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绿色食品产业既是政府鼓励,又是符合社会消费潮流的朝阳产业,那么,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和产品理应都会有较好发展,绝大部分企业和产品不会主动退出这个产业,这就是社会对这个产业的良好预期,也是进入这个产业的每一个企业的最初想法。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理想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规范市场,实现绿色食品竞争有序化

要结合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绿色食品的打假,越是大发展时期,越是要做好打假的工作。加强度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监督,要防止重申报认证,轻管理监督的倾向。要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推荐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和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和精品。切实保护绿色食品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全程质量监控措施,重点加强对使用绿色食品原料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质量风险高的产品,要增加年度抽检次数,对敏感项目进行重点专项检测。

创新技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食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要在发掘新经济增长点中培植主导产业,特别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依靠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培育

一批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来培植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同时注重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建设和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例如农产品中食品的品质包括基本特性要求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要求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和安全卫士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化。

拓宽领域,实现绿色食品服务社会化

绿色食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且涉及到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监测、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需综合协调与之相关的教育、科研、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主观部门,需要更多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以形成合力。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的社会化。在产业规划、生产指导、绿标申报、市场开发、质量监督、产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与农业生态县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浙江绿色食品农产品行动计划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绿色食品工作融入农业的全局性工作之中,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中。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绿色农业产品生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发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国。

参考文献

我国砖瓦机械装备的发展 第3篇

1 装备的大型化

现在, 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轮窑和断面小于2.5 m的隧道窑, 提倡建造年产量在6 000万 (折标) 以上的砖厂。如果在5年前, 这个产量在国外很普通, 而在国内就可以说是很高的了, 短短的5年时间, 原来的高产量变成了现在建厂的底线。而且由于砖瓦是一种利润很低的产品, 虽然同属建材行业, 但砖瓦的利润和陶瓷、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利润不可相提并论, 几乎就是天上地下。平均来说, 一块标砖的利润也就在3~5分钱左右, 所以如果砖厂想获得高收入, 只能在产量上下工夫, 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年产过亿 (折标) 的生产线。虽然要求产量高, 但任何用户都不会希望增加设备的投资成本, 以前大产量砖厂采用双生产线的做法已经不能被用户接受, 这就需要开发适用于大产量砖厂的制砖设备来实现一条生产线就满足用户的大产量要求。以前50/45、45/45砖机是砖瓦界的主打产品, 现在则出现了70/60、60/60等砖机, 砖机的挤出方式也由原来的单条变为双条, 甚至出现了4条、6条泥条挤出的砖机, 大大提高了砖机的产量。围绕着砖机, 相应的配套设备也全部向着大型化的趋势发展。

2 自动化的程度在提高

以往人们一提到砖厂, 可能脑海中就出现了粉尘弥漫, 码坯工汗流浃背, 整个车间几乎都靠人来操作的情景。现在, 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改革, 农村的生活、生存环境越来越好, 愿意出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少, 即使在沿海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 以前的那种“手一招, 人就来”的情况也不多见了, 更不要说低利润、付不起高工资的砖厂了。所以, 现在很多砖厂都面临着缺工少人的窘境, 尤其是码坯、卸砖位置, 都是用人最多的地方, 产量越高, 用人量越大, 这就要求砖瓦机械装备厂开发可以替代人工的设备。以双鸭山东方公司开发的自动码坯机为例, 码坯机是目前国内砖瓦行业比较先进的码坯设备, 其作用是依靠编制好的程序, 来控制设备的工作, 将坯体码放在窑车上。由于机械能够长时间的重复同样的操作, 不会像人那样因为工作时间长出现疲劳等情况, 这样能提高码坯的质量和成品的合格率。在几年前, 东方公司一年仅销售4、5台自动码坯机, 而近几年, 平均每年都要销售数十台这样的自动码坯机, 而用于人工码坯的设备则基本上一年连一套都销售不出去。卸砖也是如此, 双鸭山东方公司开发的自动卸砖机, 可以在程序的控制下, 自动进行卸砖、打包等。由双鸭山东方公司提供的制砖生产线, 整个车间也就6、7个人, 每个人的工作就是负责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机器人、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仿真设备, 以前也只有在汽车、食品等行业出现, 而近两年来, 机器人开始应用在烧结砖的生产线上。这些设备如今出现在砖厂这个相对落后的领域, 可以说是制砖装备自动化水平的飞跃, 是一个里程碑。

3 专业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块砖外形看似很简单, 但是要把它生产出来, 从原料破碎、陈化、砖机挤出、切割成型、码放窑车、干燥焙烧到成品, 需要一条生产线以及数种甚至数十种设备。如果哪个砖瓦装备机械厂说这些设备都要自己生产, 不和其他任何厂家合作, 那必然会造成投资成本过高、摊子铺得过大, 得不偿失的结果。简单地想:想加工齿轮, 就得上滚齿机, 想加工主机的箱体, 就必须得有镗床, 这样最后可能导致“什么都能做, 什么都不精”的现象。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现在很多砖瓦装备机械厂都走专业和合作相结合的路线。举个例子, 有些厂家砖机或者码坯机做得好, 但做轴承、汽缸、减速器等肯定不如轴承厂、汽缸厂、减速器厂做得好, 而且成本也可能要高, 因为毕竟不是专业化生产这些东西的, 没有生产这些零件的专用设备, 这些厂家的专业是把这些东西组装成设备。尤其是现在, 离合器有专门的生产厂家, 减速器有专门的生产厂家, 甚至链轮、皮带轮都有很好的专业生产厂家, 只要负责好采购, 不但可以保证设备的质量, 还可以减少自己的劳动量, 员工数量、机床数量肯定可以减少。一旦外购的零部件在用户使用时出现故障, 那就让提供这些零部件的厂家派人维修。这一点在国外砖瓦行业体现的比较明显, 多个厂家相互合作, 甚至连机口、铰刀等都有专门的生产公司。

4 装备的人性化在提高

以前砖厂是出砖就行, 没有什么人性化的说法, 砖厂的工人受累似乎是正常的。现在则不同了, 许多有实力的砖瓦装备机械厂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 开始考虑操作工的感受, 考虑如何减少操作工的工作量, 尽量采用傻瓜化操作。以锤破机为例:锤破机是砖厂非常常见的设备, 它是用机体内高速旋转的锤头破碎煤矸石、页岩等硬物料, 在破碎过程中, 锤破机必然要发生磨损, 从而可能导致停机检修。有锤破机的地方, 工作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操作工几乎就是在灰尘中工作, 不但辛苦, 而且常年工作对身体的损害也非常大。以前的锤破机每隔8 h左右就必须检修一次, 操作工的劳动量很大。现在, 许多厂家都开发了耐磨材料, 用耐磨材料制成的锤头、衬板等可以使用3 d, 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操作工的工作量。

尽管我国的砖瓦机械装备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国外先进的装备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德国布朗公司、法国赛利克公司可以生产4泥条至12泥条同时挤出的砖机, 而国内生产的砖机目前最多能做到两泥条同时挤出, 多泥条挤出仅见设备, 还未见成功的例子。机器人码坯在国外已经是成熟的设备, 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 用于砖厂生产线基本上还不到一年, 是否真正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还不得而知。薄壁大孔的空心砌块是国外建筑业的流行产品, 在我国南方也开始出现, 但在我国, 由于没有相应的装备, 这种砌块基本上都是靠引进国外设备生产的。自动化方面尽管有成绩, 但相比之下还是落后的, 现在我们还是学习应用10年前的技术, 对新技术了解和引用太少, 新的自动化技术没有得到学习和应用, 没有工业网络, 没有模拟量, 没有开发人员, 没有学习和培训, 缺少技术、新人员的注入, 缺少热爱砖瓦行业的精英, 缺少相应的培训学习, 缺少单独的开放过程和应用。整条生产线的整体工作性差, 很难将整条生产线通过程序进行控制, 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工厂, 很多地方不得不需要人为参与。

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4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以后,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不光彩事件逐渐增多。2011年的广西“地沟油”事件的爆出,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严重问题。最近几年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消费者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不断的加剧,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食品目前的检测技术发展进行相关探讨,这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首先就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掌握了大量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但是并没有与消费者进行及时的沟通。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对各种利益的考量,没有对消费者进行这些信息的通报。其次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身为生产者参与了食品的实际生产和加工制造,并对食品进行了自检或是送检,完全掌握了食品安全信息。但是消费者无法掌握食品的安全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劣质的食品,从而导致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1.2 政府部门的腐败

政府的公共权力有时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服务,并不是为人民大众提供食品安全监测的服务。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督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加速了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发。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在奶粉事件爆发以前,三鹿集团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比较密切,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在奶粉事件爆发以后,企业公关部门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补救,而是针对政府部门进行大量的公关活动,政府为了维护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隐瞒了这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1.3 食品安全缺少社会性的监督

我国的食品监管主要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食品监管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常常是依据本部门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开展监管执法工作,“监管空白”和“监管交叉”并存,形成了诸多的监管盲区和效能损耗,为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分类不统一、判定标准不一致,有些检测标准和方法仍然欠缺。检测方法和适用标准不一致、检测结果相互矛盾、发生问题后相互推诿责任等“业务冲突”问题。完善的食品监管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这就需要有一个社会性的公众的监督机构对食品安全作出公平公正的监督。

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措施

2.1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食品检测机构

食品安全涉及到国家农业、质检、工商以及卫生等部门,要对监管部门的检测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之为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安全体系。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行“分段监管”的体制,大量检验检测机构分属政府各相关部门所有,资源普遍分割,检验项目重复,检测能力不高,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产生了多方面的管理困境。笔者认为应该将个部门的检测机构整合到一起,成立专门的食品检测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检测,这样既节省检测资源又便于管理。

2.2 加大对食品检测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我国食品检测的重点始终放在最终产品检测上,对过程控制还不够重视,导致有害食品流入市场。而且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手段相对落后,许多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所用的仪器比较老旧,自动化和精密程度较低,设备维护和更新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检测人员普遍技术能力较低。笔者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关键是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的创新,引进专业人才,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另外,对于食品检测的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提升食品检测人员的专业检测能力。高度重视对较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去国外培训,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开创我国食品检测工作的新局面。

2.3 明确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转,在全国范围内变为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日启动了我国5000多项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我国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标准间交叉重复、脱节现象严重,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需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整合现行的食品标准,建立唯一强制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力图解决之前标准中存在的混乱局面。另外对于国际上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国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外的食品检测标准,认真研究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用来指导我国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3 结语

食品安全已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它不仅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还会阻碍食品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当前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性污染,包括重金属、真菌毒素污染;农药和兽药滥用;食品生产经营和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物和添加剂滥用。基于上述状况,我国在2009年公布的《食品安全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这是我食品安全监管全面迈向科学监管的重要一步。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制定和今后的出台,食品安全检测必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国在食品检测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很多检测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总体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国家正在整合现有的政府部门的检测资源,着手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同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柏乃,喻晓,张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建与政府行为分析[J].行政与法,2008(8):1-3.

[2]陈华杰,江贺.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取消食品免检制度.2010(11).

[3]宗庆后.建议完善食品监管体制统一标准规范抽检程序[J].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3).

我国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5篇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kinds and

engineering level at hom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in China.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level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was

given.Key Words: protection machinery;present situation;developing strategy

植物保护机械和农药、防治技术一样被誉为化学防治的三大支柱之一。植保机械的产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高效防治病草虫害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了植保机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植保机械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在我国入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经历了由仿制国外先进产品到自行研制设计;由人力手动喷雾器到机动植保机械和与拖拉机相配套的大中型施药机械,以及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应用的农林航空施药机械。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水平[5]。我国植保机械的产品结构组成包括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踏板式喷雾器、背负式喷粉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小型机动喷烟机、拖拉机悬挂或牵引的喷杆式及风送式喷雾机、航空喷雾喷粉设备等。

植保机械的种类很多,由于农药的剂型和作物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喷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了植保机具多种多样性。从手持式小型喷雾器到拖拉机机引或自走式大型喷雾机;从地面喷洒机具到航空喷洒装置,型式多种多样。例如国外的一些植保新机具:

1.农药直接注入系统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开发了 Mid-West Technology CCI-2000 型农药直接注入系统。该系统将水与药液进行分置,由蠕动泵控制使药液定量进入主水管道与水混合。与传统喷雾机相比,农药

直接注入系统在药液处理及清洗方面更加安全、方便。

2.多级过滤系统

国外大中型喷雾机一般都具备 4 级过滤系统,即在药液箱加液口、加液斗和水源吸水头处都装有过滤网,在系统中还装有一种自洁压力过滤器。设置这 4 级过滤装置避免了系统堵塞、漏喷和雾化不良现象。

3.防漂设施

雾滴漂移和沉降是喷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雾滴漂移和沉降严重时,引起的浪费可达施药量的 70%~80%。少漂喷头和防风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少漂(LD)喷头是在扇形喷头后面安装一孔片,使药液环绕内腔“涡动”雾化成窄雾普雾滴,易漂移的雾滴大大减少。防风屏则是辅助阻挡雾滴漂移和沉降的,有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试验表明:机械式防风屏能使常规喷杆的漂移和沉降减少 65%~81%,气力式则只在风速小于 2m/s 时起作用。丹麦哈迪公司研制的 ALPHA2000 型风送式杆喷雾机,采用了气力辅助喷雾技术,大大提高了雾滴在作物各个部位的附着量。Bertelli,Randell 公司生产的静电喷头可用于喷杆喷雾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上,该喷头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比普通喷头可减少药液损失 65%以上。另外,吸油绳式涂抹机也克服了喷雾不易对靶与雾滴漂移等难题,在国外得到广泛使用。

4.无人驾驶喷雾机。

为避免对操作者的人身危害,日本开发了一种感应电缆式无人驾

驶果树喷雾机。该机作业时无人操作,沿事先设好的感应电缆行走。

5.航空植保设备。

农用飞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施药作业效率。有人驾驶的飞机效率高、省力且成本较低,但在农田与住宅混杂区以及轮作栽培区则难以使用。因此,无人驾驶飞机作为补充手段进行喷洒作业已开始实用化。

6.光电技术

在喷雾机上设有近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利用近红外线光的反射来辨别杂草,通过控制电路 和喷洒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喷洒。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植保机械落后。我国植保机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市场上面广量大的手动喷雾器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陈旧落后,喷射部件品种单一,而且施药液量大,雾化性能不良,作业功效低,农药浪费现象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产品品种规格少,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的防治作业需要。

3)制造设备及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加工精度低,成本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较低。

4)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少,自动化监测、调控水平低。

二是施药技术落后。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浪费大、流失严重。我国平均667m2用药量是以色列、日本的1/8~1/4,美国、德国的1/2,但农产品上残留却是他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原因是采用现有植保机具和施药技术,农药的有效利用效率最好的也不足30%,农药的流失量高达60%~70%以上,使用工农-16型喷雾器(圆锥雾喷头)喷施农药,农药分布不均匀度高达46.6%,不仅经济损失重大,也造成了严重的“农残问题”和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施药过程中飘移、流失的农药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我国每年因除草剂雾滴飘移而引起作物药害造成的损失达数亿人民币。另外,农药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太湖流域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表明,稻田流失的农药落入田水后再进入水系,最后汇入太湖而造成污染。

3)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机械施药技术规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废弃的农药和使用过的农药容器的安全处理都有详细且明确规定。目前,国内机械施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农民得不到相应规范的施药方法的指导,一般根据农药使用手册中规定农田面积确定药液的数量或根据经验进行喷施,这与现代施药技术所要求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病虫害种群密度,来选择施药机械种类、农药剂型和喷雾方法相去甚远。

上述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多年来我国植保机械、农药、植物保护等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沟通,特别是缺乏农药和药械的产品生产和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之间的互作关系、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以及部门之间与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为此,针对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农药、病虫害防治方面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与解决措施。

1)由农业部牵头,把植保机械作为特种农机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准

入制度,并列入每两年一次必须接受监理检测的机具。

2)加强植保机械的研究开发,加速改革我国的施药机具,植保机械应走专业化的道路。已经沿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老式施药机具,应逐步更新换代。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家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施药技术水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植保机械,制订相关施药技术规范和法规,加强施药技术与方法研究来提高我国农药施药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正确、高效施药方法。

4)由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采取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函授教育、文字和声像宣传普及等多种办法,对农民展开有计划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职业培训教育, 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计划中,以尽快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水平。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6篇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2007年第10期

□ 湖北经济学院课题组

摘要: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湖北恩施地区发展有机食品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在有机品牌、配送方案、龙头企业、科技带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应树立现代营销观点,扩大宣传,调整有机食品价格与配送方案,吸引人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升级式”发展。

关键词:有机食品;农业调整;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56-02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食品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1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市场前景

国内外经验表明,有机食品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专家在南京普朗克有机蔬菜专卖店调查显示,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而且他们当中,每天购买有机蔬菜的占1/5,经常购买的占1/3,感到合适就买的占1/4,只有19%的消费者回答偶尔买。可以预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有机认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对有机、绿色食品的消费将会快速增长,发展有机产品的前景十分美好。

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很大,不少外商愿意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纺织品如丝绸和棉花等。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加快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符合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方向。

2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现状分析

2.1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无霜期长,雨水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土壤中硒矿物质的含量达世界之最(世界硒都);地势较高,光照好,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植被覆盖率高达67%,有林面积1224万余亩(鄂西林海);中草药材种多,有“华中药库”的美誉。该州山脉众多,地广人稀,耕地、林地垂直分布明显,区位特征突出,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丰富,是个典型的农业州。交通闭塞、工业欠

发达、机动车辆少、污染也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使得恩施州生态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在新的时期生态优势愈来愈明显。

2.2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恩施州主要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支柱产业主要有粮食、烟叶、蔬菜、畜牧、茶叶等。从2000年以来,恩施州的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在恩施州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当地人民立足本地的生态优势,发展了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有机食品,走向了一条特色农业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有机食品在技术、通过标准认证上要求很高,所以能称得上是有机的恩施农产品很少。我们实地考察时,有机茶、有机魔芋、黄金梨、凤头姜以及部分蔬菜是比较有规模的有机产品。这些有机产品经过加工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或欧盟。

全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偏小(出口额达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一家——湖北长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1025万美元)。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力不强。企业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公司按保护价回收。农民对这种模式的认识还不足,有机农产品原料供应规模比较小,很多时候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2.3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

首先,恩施具有天然的自然优势以及比较完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恩施政府正在努力改善有机食品的发展环境。2009年,高速公路将在恩施通车,2010年,火车也将驶入恩施。交通的改善,一方面直接推动恩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环境,这也会促进农业尤其是有机食品的发展。恩施政府还着手打造“生态恩施”,发展生态沼气池,更加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再次,恩施的有机食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恩施州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年产值已达十多亿元,这为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发展为有机食品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产品供应稀少,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有机品牌不响影响消费与招商引资

恩施地区虽然拥有优越的农作物自然生产资源,但是很多有机食品尚未开发出来。由于恩施州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主要依靠农副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经济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难以运营,需要招商引资。目前,恩施地区的有机名牌缺乏影响力,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有机食品的销售,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带来不便。此外,品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无形资产,丧失了很多品牌优势。

3.2配送方案不合理影响企业的发展

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的配送。大部分企业采用公路运输,不但增加了生产有机食品的总成本,在时间上也造成了巨大的耗费,使交货期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也因此失去保障。仅依靠公路运输还有很多弊端,公路运输的时间较长,运输途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会多方面影响企业运

输质量。配送方案不合理还包括没有对有机食品进行分级、分割、保鲜。简陋的包装,售后配送体系的不健全都使企业的有机食品流失了很多顾客,使企业负担增加。

3.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但是恩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还不强,没有完全发挥带动作用。首先,他们与农户签订的合同面还不宽,并且农产品受市场导向性强,价格也会随之波动,因此农民的收入也很不稳定;其次,龙头企业支配的先进技术普及区域狭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有些企业的营销渠道狭窄,难以形成规模。

3.4人才匮乏与科技落后影响有机食品发展

恩施地区农民的劳动技能较差。有机食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人们大多采用传统型种植方法,使生产效率无法大幅提高,仅靠人力的投入而不是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基地+农户+公司”模式的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恩施地区企业的止步不前很大原因是人才的匮乏,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大多依靠经验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无法做出长远的规划。

4加快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树立有机恩施形象

积极探索有机食品市场开拓方式和方法,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培育有机食品市场: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有机(绿色)食品博览会;二是重点做好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的筹展工作;三是培植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企业内部可以培植绿色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CI设计,营造绿色行为和视角,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积极加强上下沟通,了解认证进程,协调各项活动,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4.2扩大宣传,提高有机食品的知名度

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广告宣传。政府应大力推广恩施有机产品,打造恩施品牌。富硒是该地区农产品的一大特色,而硒元素对人体有防癌的功效,这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特色,所以在宣传中,应该突出强调这一特色,打造恩施独有的品牌产品。政府可以投资拍摄有关环境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等节目,围绕世界环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企业要立足自身,扩大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路牌等各种有效宣传工具来做广告,以提高知名度,虽然广告是提高品牌知名度最便捷的手段,但是还可以采用各种派送、馈赠、竞赛等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同时还要通过公益事业来树立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4.3调整有机食品价格与配送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定价时可以采取认知定价策略。采用认知定价法给有机食品定价时要注意非价格竞争手段的使用,利用各种认证或标识的申请来增强价格的可信度,致力于提高有机食品性能价格比,从而弱化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价格高的敏感度。在具体运用价格策略时,可根据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于市场潜力很大的名优品牌有机食品。可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对于不同质量的有机食品,可采用分档定价策略;对于优点明显,生产规模不大,新推出的有机食品,可采用按质定价策略,这样以不同的有机食品的价格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可以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在恩施地区的有机食品可以选择空运的方式将其配送到目的地。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很高,属于高端消费。对待高端的消费市场就应该注重产品的及时送达和营销服务质量。有机食品的空运价格,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有能力承担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公司选择合理的配送方式可以及时交货,产品的质量受到保障,可以防止库存积压。

4.4拓宽营销渠道,广织营销网络

一是可以在各地招聘代理商,寻找合作伙伴,利用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资金实力来建立销售网络;二是可以联系恩施的有机食品企业,建立恩施州有机食品专营店;三是可以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络化交易。依靠有机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四是可以组织零层营销网络,对有机食品销售采取直销方式。采取直销方式,可以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对于易腐烂变质的产品,不失为一个好的销售方式,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企业效益,还可以扩大市场销售量和占有量。

4.5吸引人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恩施地区的人才瓶颈,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在恩施当地积极兴办教育,加大对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的投入。对恩施当地考上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的活动,赞助其上学并要求学成之后回到恩施服务若干年;另一方面,企业要走出恩施,积极与其他高校签订人才定向输出合同,要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物业管理公司安防人员服务意识培训方案下一篇: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