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024-07-01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精选10篇)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1篇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

婴儿期

自我意识先后经历主题我、客体我两个发展阶段。但无论何者,在整个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都在稳步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幼儿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但在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童年期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世界的评价。

青春期

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征:强烈关注外貌体征,特别重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我人格、情绪体征。

青年初期(进入高中阶段)

发现、关注自我的存在价值,但总的来说,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深刻性不够,自我批评态度尚未完全形成。在不断的自我接纳与自我否定中,逐渐趋向形成稳定的自我。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2篇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3篇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时期文化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心理素质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自我观念明显加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以至对待社会,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干涉。其次,自我评价渐趋成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观察和分析自己,评价自己的才能、品格以及自己的价值。这种评价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但其中积极、主动的成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们往往将这种自我评价的结果付诸于实践。第三,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与进取心、自信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连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强调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当众的和不讲方法的批评极为反感。大学生还表现出另外一些特点,如: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多数都是生活在“众星捧月”之中,使得其在学校生活中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权衡他人,喜欢评价(批评)他人,让别人围着自己转;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交往上的功利性。“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被“曾经拥有”的片刻满足而代替,有深度有耐心的友情被弱化,交往过程被无情的压缩,所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时回报。这种“平面交际”是当代大学生过于“自我”的充分体现,不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

基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则常常体现为一系列的矛盾。研究、分析和深刻理解这些矛盾,是正确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根本前提。首先,“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个体的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的我”是指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才能有足够的估计,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工作做得很好。但往往他们的行为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这样就构成了个体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对自己较高估计所产生出的倾向是强烈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而来自周围人的态度却又往往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个人价值”常常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相混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个人只有“无私的奉献”而不允许有超出“计划”的创造,只有服从“计划”的责任而没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个人的价值无从体现,完全被抹杀。1980年5月,“潘晓讨论”揭开了全国上下关于人生观大讨论的序幕。也正是从那个炎热的夏天开始,个人价值问题被关注,人的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觉醒,实现个人利益被逐渐接受。而“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其次,“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理想的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体格、才华、人格、职业、家庭、前途等的设计和描绘;“现实的我”则是现有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真实的我。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并在很大程度上期待自己成为有巨大成就的人,便在自己的头脑中设计着自己,塑造着一个理想的我,这种“设计”和“塑造”是近乎完美的。但由于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又形成一个现实的我,这个现实中的我往往与理想中的我相去甚远,现实中真实的我又形成头脑中对自己的真实认识。处在大学生阶段的青年,无法摆脱对自我的真实认识,又不愿放弃理想中对完美的我的追求,这便成为这一矛盾形成的根本原因。“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有很多的收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中要行动起来,有时就显得困难重重。这种“现实的我”落后于“理想的我”的状态,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足,造成个体的不安和焦虑。

最后,心理、生理成熟和滞后的自主性依附之间的矛盾。随着心理上日趋成熟,大学生常用成年人的标准来权衡自己。在个人发展方面,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的努力,掌握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掌握的知识能否正确指导实践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仍存有一定的依附性:即包括对物质(家庭经济条件)和精神(道德、法律)的双重依附。

摘要:自我意识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多种矛盾的集合。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性。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良好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 第4篇

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我校“良好自我意识教育”的实验课题要求,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了“激情—探究—运用—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模式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鼓励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激情引趣,启学导标,引发自我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和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情和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教师一席声情并茂的描述,或一段视听俱佳的演示,或巧妙设置悬念,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的目标等,进行直接兴趣的激发,唤起学生们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要。

(二)质疑问难,自主探索,诱导自我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质疑的材料,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点拨、评议,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开展自主、能动的阅读探索活动,通过互相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则随机点拨,强调规律的揭示、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积累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讨论,说写实践,发展自我能力

首先,发展良好自我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要注意开发课堂中人际交往的资源,使学生在小组、同桌、全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

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实践的因素,拓宽语言运用的实践领域,努力将课文的规范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评价反馈,拓展创新,展现自我才华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对学习者具有强化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如:阅读方法方面,写作技能方面,语言积累方面,思想认识方面等等,以达到生生之间学习成果的共享。教师应及时把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相比较,调节教学行为。

拓展创新是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教师指引方向,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再探索,在课内外持续地进行学习。

二、“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中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激情—探究—运用—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语言实践的设计者,是学习成果的激励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习过程的探索者,语言运用的实践者。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感知到感悟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二)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年级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挖掘教材中语言训练的因素,设计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使教学组织形式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满足交往,体验共享的机会。教师要对班级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得以呈现和深化。

(四)做好反馈调控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与既定的目标比较,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学习进展和质量,对教学活动过程做出调节,及时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运用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尽可能找出反馈信息中的积极因素,强化激励性评价。

三、对“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对此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下三点:

1学生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能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2教师能根据教材重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3在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面广、热情高、思维积极、有深度,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敢于创新。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5篇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6篇

从心理咨询途径来看,心理咨询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和书信咨询四形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记忆最重要的品质分别是分析与综合和准确性。

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和调节功能。个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知识的掌握分为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基本环节。技能按照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性格按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儿童心理发展内部动力是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教师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有表扬控制、超前控制、信号控制和提问控制。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思维按水平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大类。

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

意志行动的基本标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其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情感的功能是感染功能、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其外部表现称表情。

掌握知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理解、巩固和应用。

情感按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按社会内容分为理智感和美感。

性格按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向。性格测量分为量表法和投射法。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学家是:冯特。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筏限成反比关系。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奈——西蒙编制的。记忆力属于一般能力和智力。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第7篇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高评价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渐趋隐蔽。例如: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在良好教育下,幼儿逐渐能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有的儿童则出现谦虚的评价。③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较多只根据某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3、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方向发展。幼儿的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的表现,委屈、自尊和羞愧是社会性体验的表现。前者发展较早,后者发展较晚,约4岁以后明显发展。

②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幼儿的各种自我体验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其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对愤怒感的情绪体验,从3~6岁儿童会有不同的体验程度,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③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在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如问小朋友,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看见,你会觉得怎样?3岁组儿童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有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此研究结果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4、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8篇

一、客观评价自我, 建立接纳他人评价的心理基础

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差距甚大或完全背离, 是被评价者心理上不愿意接受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 理性面对自身的缺点, 做到悦纳自己。青春期的学生, 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一个最好的自己, 会有意识地淡化自己不足的方面。在引导学生充分肯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要鼓励学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 让他们意识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种能力。当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相符时, 就会更愿意接受他人的评价, 包括批评。学生的自我评价观是否客观、是否全面, 直接影响到他对他人评价的接受程度。

二、激励与建议相结合, 帮助学生戒除“表扬瘾”

多用激励性评价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树立自信, 在效果显现的同时, “副作用”也悄然而生——学生习惯性听别人的肯定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应该适时、合理地使用, 不能把表扬和肯定当成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万能钥匙。合理而真诚的批评, 并不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当学生做得不好或需要改进时, 我们要适时提出, 给予及时的提醒。在表达方式上, 以建议式的表达为主, 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 再给出改进的建议供学生参考。这样, 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让学生明白自己当下需要改进或改变的方面。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 因为平时受表扬多, 如果偶尔一次被当众批评, 心理上就会无法承受, 情绪波动很大。他们习惯了被赞赏、被肯定, 甚至还没想过要接受批评。在一些优秀生的心里, 还没有留出承受“批评”的位置, 所以即便是小小的提醒, 都能让他们心理上产生落差, 无法接受。他们习惯了被表扬, 当这种习惯受到“触犯”时, 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感, 不良情绪由此而生。所以, 激励要与建议相结合, 帮助学生戒除“表扬瘾”, 担得起赞赏, 也经得住批评。

三、构建积极的解释风格, 悦纳自我

解释风格的概念和理论是1978 年由赛里格曼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面对发生在自身而无法控制的事件时, 会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解释, 这些解释会影响个人对未来的预期。赛里格曼等将这种解释事件形成原因的归因形态称为解释风格。在他人对自己作出评价时, 被评价的主体也会在心里对此作出解释。消极解释可能是:为什么总是针对我?看我不顺眼。为什么这样否定我, 指责我?我真的有那么差吗?由消极解释产生的行为和情绪就有可能是逃避、拒绝、抵触、不悦、反感、纠结……那么, 什么是积极的解释呢?首先,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重要他人的评价。他人愿意评价自己, 说明自己被关注, 有存在感。其次, 明白他人评价对自我成长的积极意义:他人的评价能够帮助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我, 能够提醒自己关注被忽略的部分或需要完善的部分。他人的评价是促进自己成长的途径。由积极解释产生的行为和情绪就有可能是:面对、接受、思考、认同、反省、获得成长……同样的评价, 因为对评价的解释风格不同, 产生的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

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充满智慧地面对他人的评价, 悦纳自我, 促进自我的成长。

四、合理评估他人评价, 促进自我成长

理性评估他人的评价, 择选合理的部分为己所用, 既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智慧。当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符时, 心理上往往更容易接受。当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有差距时, 就需要对他人的评价做一个心理评估。首先要评估评价者的评价动机。只要评价者没有攻击性等恶意的动机, 都值得被评价者做进一步的思考。其次, 要评估评价者的评价针对的是否是个人不可改变的部分, 比如容貌、能力, 等等。如果是, 要引导学生以宽容的精神面对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仅仅是客观的陈述, 客观事实谁都无法改变, 没有必要为此纠结。如果评价针对的是个人主观可以掌控的部分, 比如努力程度、态度等, 就应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在这方面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把他人的评价作为一个参照, 而不是一个标尺。在他人评价面前, 你始终是自己心灵的主人, 左右你情绪的不是他人的评价, 而是你对他人评价的看法和解释。

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自我意识;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50-01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者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儿童时期是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所以在儿童时期,必须认识到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教师的教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老师逐渐成了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儿童的学习、情感和行为等进行评价,在互动中形成重要的情感联系。学生倾向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并且按照老师的期望学习,因此老师的看法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明显的向师性特点,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个性的形成和习惯等都具有显著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积极的平等合作师生关系可以让儿童感到愉快、轻松和安静,充满自信,儿童多热情、开朗、勇敢、学生合作主动性强。反之,紧张疏远的师生关系会让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内向、冷漠、胆小、意志薄弱、自卑、主动性差。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与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学习成绩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学习成绩是学龄期儿童取得社会认可、获得自尊和发展健康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习,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面对的是众人的称赞和期望,从而可能获得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发展。优良的学习成绩可以刺激儿童的自我知觉能力。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贬低和轻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也就较低,容易产生负面自我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的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和不自信的情绪,从而阻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儿童后期的生活质量。

三、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儿童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两种人际交往:一种是儿童与父母、老师等成人的交往,它是以单项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另一种是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它是以合作为特征的平等关系,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

儿童与同伴之间是他们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儿童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自己怎样才能被他人感知的信息,通过同伴的看法和反映重新定义自己,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据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跟是否被同伴认可紧密相关,儿童交往过程中与同伴关系好,愿意和他交往,能得到同伴的关心和尊敬,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儿童与同伴不友好、被同伴排斥,儿童容易对自己产生消极地评价,降低自尊,自我意识则向消极方向发展。

四、小结

自我意识在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慢慢形成,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要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更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才是青春、人生的主人。少提出“你要”的要求,多灌输“我要”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做,并将想法付诸实践。综上可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为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未来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给予展望。

参考文献:

[1] 顾勇.给老师的健康枕边书[M].青岛出版社.2009:P112

[2] 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45-51.P165-168

[3] 吴怀能.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5:P1-5.P27.P29-30.P32-33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解读 第10篇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1.2.2 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

2.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1.1自我意识的分化 2.1.2自我意识的矛盾 2.1.3自我意识的整合 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 2.2.1社会客观因素 2.2.2家庭环境因素 2.2.3学生个人因素 2.3.4学校环境因素

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 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3.3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3.4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质量及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世纪中叶以来,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未成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导入来分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对自我意识的做了较全面的概述,包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在青春期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本文对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列举了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再次,本文提出了四条关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对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得出结论。关键词:青春期;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序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的三维健康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做出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青春期的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发育的形态完好、结构完整与功能健全的状态。青青春期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躯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功能的成熟。青青春期学生身体健康的标准比较明确,例如: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正常,脑和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血管功能完善,各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功能健全等。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具有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适应和发展状态,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调控知、情、意的能力;有耐受性和自我康复的能力;与众人相似;对事物反映适度;对现实的表现;能够自然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案例导入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的大四学生马加爵用锤子杀死了四名还在睡梦中的同学,血案发生后震惊全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起惊天血案的原因竟然非常简单——马加爵因与同学玩扑克时指责“出千”,感到受了冤枉,进而以残忍的杀人方式进行报复。这件事发生了以后,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在亲人眼中,马加爵一直是一个诚实、刻苦、勤奋的好孩子,从 未与人红过脸。但是,大学时期的马加爵给同学们的印象却是性格孤僻,待人无礼,人际关系不好。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马加爵呢?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加爵虽然智力水平很高,但人格发展不健全,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情绪极不稳定,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攻击性行为,而且对自身的错误丝毫不知难道悔改。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差,马加爵常常感到深深的自卑,并且长时期压抑消极情绪,以致出现了这场悲剧。

1.自我意识的概述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是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在世界上出现两次,第一次为了生存,第二次为了生活。”他所说的“第二次出生”其实就是指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骑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是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首先,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与评价,是指自己对对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病痛接的感受等。如果一人对生理的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其次,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情绪、兴趣、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较低、情绪不稳、自制力差,就会否定和不接纳自己。最后,个体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指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

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自我意识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它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及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方面。从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 在经历了婴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学生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 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青春期学生期(11、12 岁~14、15 岁)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个性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青春期学生开始以新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人和自己, 从而建立起自我观念。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如果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健全的发展, 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不和谐状态, 严重者会形成病态人格。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这一时期青春期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外界给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研究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并对他们个性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对于青春期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的心理现象。所以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而自我评价实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子做出某种判断。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

验。它反映了主观自我的需要与客观自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观自我满足了主观自我的需求,就会产生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观自我没有满足主观自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自我调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监控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同时调控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青春期学生的态度,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他的思维、情感和意志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对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转变有着巨大影响。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收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二是要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自尊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与他人相处总是严肃认真,既不会因为某种压力而屈服于别人,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奉承。

自信,又叫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肯定。他与个人成功的生活经验有关。自信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自信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缺乏自信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做出较低的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处于孤僻状态;它有时又会以暴怒、妒忌、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所以自卑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而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自我态度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世界对个体的要求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个人的自我意识还具有一种自我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情况下,自我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的场合做到委曲求全。例如:在某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人为了避免失掉面子,不得不对社会舆论表示服从或顺从,声称自己的态度已经转变,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的服从,其实依然“故我”。这就是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控制作用。

1.2.2 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

健全的自我意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功能,这对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春期学生能否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否真实,个人意识与社会是否统一,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能否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接纳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首先,有利于青春期学生的成熟。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并根据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保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其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开发。青春期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期,所做的行为都是为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力。这就需要健全的自我意识去挖掘、支持、推动,并促进自我潜力的最大发展,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得到社会接纳并受到欢迎的人。

再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发展独立性。青春期学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断乳,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虽然仍有来自成人的关心与爱护,但要真正学会“自己走”,还是要靠青春期学生自己,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我意识的状况。个体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与自身的主动意愿。只有当青春期学生开始追求事物的内在意义,并具备了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时,才说明青春期学生开始拥有完善的自我意识了。

最后,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形成。心理、行为的不健康,很大程度上来自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不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

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主宰和驾驭的能力,善于调整应激水平,平恒心理过程,进行自我重建,顺利克服各种心理危机,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得到协调、平衡的发展。

2.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人类出生8个月后,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从青春期开始以后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他们逐步获得心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的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2.1.1自我意识的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客观和社会化的要求,加之主观上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开始不断成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自我”。这种新的“自我”主要表现为“自我分化”,即原来的“我”分化为主体的“I”和客体的“Me”。青春期学生开始把自己既作为一个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观察者。原来完整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心理学家把青少年的“自我分化”划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现实的我”。即青少年对当前自身状态特点的意识,如“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等。二是“记忆的我”。即青少年对过去自身状态的意识。如“我曾经做过什么?”“我以前是怎样的?”“我是如何长大的?”等。三是“理想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未来自身个性发展的构想,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等。四是“反射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意识,如“我长得好看吗?”“我是否聪明能干?”“别人是否认为我是个好学生?”等。

2.1.2 自我意识的矛盾

青春期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表现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

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得突出。

青春期学生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然而,由于缺乏自信,不少青春期学生同时又存在着自我封闭的趋势,常常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中。

2.1.3 自我意识的整合

由于意识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促使青春期学生不断地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获得自我统一性。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和谐统一。

消除矛盾,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即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善自我,使自己的各个方面更加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即修改或降低理想自我中难以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从而降低压力,使理想自我更加接近现实自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即放弃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从而迁就现实自我,以达到自我统一。

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正处在高速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出现局部的偏差也是普遍的现象。青春期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有:理想化的自我期待、过强的自尊心和过重的自卑感、以自我为中心和盲从、过分的追求独立和过分的依赖。青春其自我意识偏差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和家庭因素;二是学生自身及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2.2.1 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舆论的影响。虽然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认同度不高,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一些新入学的职教学生容易形成消极心理,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且社会对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具体表现在:第一,人们对心理知识普遍匮乏,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相混淆。提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犯罪等。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发生在那些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身上,也会发生在学习用功,办事认真的好学生身上;第二,对心理问题的危害性估计过低,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问题不想生理疾病,不会短时间之内表现出来。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情。

2.2.2 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的教育理念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对子女过度保护或放任,这样导致孩子在生活上依赖性很强,在人际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新的学校之后,就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方式。二是对子女过于严格,期望要求过高,运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批评指责的方式教育子女,但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等是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父母行为。一般来说,文化层次高的家庭,社会地位也相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教育动态敏感,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倾于理性。总的来说,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自我意识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则较易出现行为、学习和躯体认同方面的问题。

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孩子较多采用鼓励和赏识的积极态度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使其趋向于自我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及情感投入与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相关。Marccoby曾将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影响进行概括:(1)社

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而经济地位高的父母重视独立、创造和抱负;(2)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倾向于严厉和专制型,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多是允许和权威型;(3)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子女交谈时多采取讲道理的方式;(4)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向孩子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温暖。

父母亲的理解、温暖以及教养方式一致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中的多个因子都能产生正向影响, 发挥促进作用;而严厉、惩罚、拒绝及否定等因素则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消极作用, 并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个性外向的父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评价。家庭中父母为外向型的未成年人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为内向型的未成年人。同时,与家人关系融洽的未成年人能更好地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水平也越高。单亲家庭结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会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多作正面引导,少呵斥打骂,给予未成年人更多情感关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

2.2.3 学生个人因素

学习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在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欲望不强,进入新的学校之后,他们一度对理想自我设计得很完美,由于理想不符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客观情况,往往与现实自我差距较大,落差带来的心理冲突,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自我接纳与自我排斥产生冲突。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在认知水平上,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深刻和客观,因此往往自我意识偏差,或自我评价过高、目空一切,或自我估计过低、妄自菲薄。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他们自我期望值很高,敢于进去和创新,但是耐挫力不强,一旦遭遇多次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不思进取。

2.3.4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类型、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学习成绩等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在级别最高的学校中,学生的总体自我意识中反而有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这可能是因为高级学校中学生有

更多压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比成年人更易于受同伴的影响,在与同龄人的关系不良产生的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造成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学业自我是儿童自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业自我与成绩成正相关。

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如酗酒、抽烟及社会交往等。墨西哥一项调查表明在烟酒消费较大的城市中,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明显低于农村未成年人。澳大利亚一项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参与多项业余活动者较不参加者在社交自我和自我价值上的评价更加积极。因此,社交活动的积极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 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青春期学生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总的看来还不成熟。他们最初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尤其是青春期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及他们所尊重的长辈)对他们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还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往往通过父母、教师等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此不断地对自我意识进行修正。

如果他们经常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不仅有对青春期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也含有善意的并且是能够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批评与建议,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成人对青春期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或是贬低,或是一味地不切实际的夸奖,都可能使青春期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识,或是成为自卑自怜的人,或是成为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十分注意对青春期学生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青春期学生期的自我开始明显地分化为“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人生,理想也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如何看待“客体的我”以及形成什么样的“理想自我”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的人生理想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父母和教师的期望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期望,这种理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相反,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不切实际,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如在学习

上要求高分数,要考上重点校,在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要有一技之长。一旦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和要求,便会产生气恼、失望,甚至恶语训斥、拳脚相加。在教育者的重压之下,致使有些青春期学生情绪焦虑,对学习、对教育者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另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低下或品行有问题的青春期学生更是抱有偏见,认为无可救药,放弃对他们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致使这部分青春期学生看不到自身的希望,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青春期学生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者要真正地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

3.3 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源于他们的实践活动。青春期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得的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我产生客观的评价。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青春期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乐于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体育、文学艺术、科技创作及工农业生产劳动等,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因此,教育者应积极为青春期学生创设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获得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受到锻炼的机会,不断增长才干。对青春期学生的活动成果,教育者也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也要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3.4 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逐渐减少,而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到了青春期学生时期,同伴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开始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 也愿意与同伴交流思想和感情。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同伴构成的环境对学生有最大的影响。与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相比,学生和学生之间 的相互作用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彩。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青春期学

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了在同龄人当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得到同伴的认可,青春期学生可以自觉地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受他人欢迎的特征。同时,青春期学生还经常将同伴作为自己的参照,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修正,这些对于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少年积极参与同龄人的活动,不要限制他们的交往。尤其是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家庭,父母更要注重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青春期学生的交往能力与交往经验是有限的,可能存在或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如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交往的艺术和技巧、应注意的问题等都需要教育者及时的指导。

总之,青春期学生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4.结论

青春期阶段,正是青春期学生积极探索、寻求自我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但还未全完全成熟,积极的探索也会带来各种发展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理想——冲突——现实”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足以看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考虑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去进行教育,将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促进中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发挥优势,承认劣势,扬长避短,既要从成功的成年人和同龄人身上学习优点,又不可盲目崇拜别人,失去自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和失败都是事物发展累积的结果,是正常的也是无法控制的事实。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不断朝着目标积极迈进。

参考文献

1.李丽华.(201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郭瞻予.(2003).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3.聂衍刚.(2009).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4.向延梅.(2009).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5.吴怀能, 陈卫平, 王红妹, 等.(2007).浙江省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6.王我.(2011).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研究进展[J].重庆: 重庆医学.7.Bloomfield C.J.Bar ber BL.Brief report: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the field, or both? Australian 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concept [J].J Adolesc.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上一篇:抓党建促改革自查报告下一篇:写好英文简历进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