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2024-07-26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精选8篇)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1篇

青年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坚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自上学期开始,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举办了青年教师研修班,这个班由王国芳老师担任班主任,沈佳燕老师担任副班主任。

这个研修班为我们一线的年轻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尽管平时我们一直忙碌着、劳累着,但是通过研修,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提供给我们各种机会去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通过上学期地研修,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就简单地谈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阅读的重要性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借助这样诗意的语言劝告我们要懂得阅读。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年轻的我们,由于各种因素,让自己离阅读者越来越远。平常工作除了教科书、教辅书,基本不再看其他书籍。当然除了工作,生活也是很难挤出点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心里总是给自己找个各种理由,其实说到底自己对阅读的欲望不强,甚至是没有。通过研修,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意识到某些思想观念的不符。有时候质问自己为什么人家也这么忙,还是能够抽时间除了阅读,但自己却不能,最关键的是没有阅读的动力和毅力。

所以学校为了帮助我们培养阅读的习惯,给我们发了好多教育书籍,反正尽可能的抽点时间翻翻看看,让自己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开拓自己的视野。总之,阅读还是贵在坚持!

二、写作的重要性

从研修班开办以来,王老师就一直强调让我们多去博客转转,即使有一点点想法也可以记录下来,关键在于积累。作为年轻教师对于写作似乎又是很感冒的一件事情,也有很多的困惑,于是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关于教师写作与专业成长的课,让我们对教师写什么,怎么写也有了更好的认识。所以在博客上也发表了不少自己在专业发展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感受,尽管文采不咋的,那至少也是一种积累。在上学期也完成了2篇论文,让自己对论文也有了初步的体会。总之,写作重在积累!

总之,在上一学期中的研修活动中,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有了一点小进步,希望在这学期中可以收获更多。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2篇

一、教学方面

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我认为首先在教学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深入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在衔接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透过联系、比较,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透过概念的构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潜力。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在新课导入方面下功夫,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训练。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必须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必须律建立都是如此。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构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潜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潜力。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好处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好处,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和潜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潜力。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潜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潜力。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资料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透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构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透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透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此刻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

总之,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4、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凝练等。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完美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管理工作方面:

管理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管理工作的秘诀我觉得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高尔基就以前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忙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理解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2、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就应是平等的,所以我时刻的提醒自己教师是不能盛气凌人的,更不能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我就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潜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我缩留意理距离。

3、爱就是职责。

其实,爱学生要深入地爱,要理智地爱。也就是说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决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应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3篇

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将素质教育目标追求与教师素质的现实反差凸显出来, 面对汪洋大海般的基础教育, 教师研修方式手段的落后, 经费与专业引领力量短缺, 不仅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全员跟进培训难以开展, 教师日常教研活动也难以跟进教学、追踪问题解决过程和获得专业引领。借助网络, 突破技术手段落后, 使教师研训一体, 走向校本、走向全员、走向自主、走向低成本高效益, 是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二、研究内容和成效

1. 省级区域网络教研的设计和实施。

2001年, 本项目率先在省级范围开启了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走向网络的探索。主要内容有:

实现了教研走向网络后的观念与行为的转型。通过对网络状态和非网络状态教研的比较研究, 抓住教研走向网络的三个要素:整合 (网络教研不是网站加教研, 而是技术被整合成教研自身的要素) 、服务 (技术选择、功能取舍、运用评价取决于服务教研的需要) 、改造 (改变教研观念、结构、形式、管理和评价以适应新技术介入后的教研需要) , 做好教研员和教师网络教研的理念与技术的培训, 顺利完成教研走向网络后教研员教研观念、行为的转型, 各级教研员网络教研遂成习惯。

开展了教研系统网络教研机制的探索, 实现了技术介入后, 教研工作计划、组织、活动、管理及评价等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将博客、BBS广泛运用于全省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 创造了许多博客助教、助学、助研、助管的优秀案例。网络教研在海南, 教研员全面参与, 中小学教师普遍受益。全省教研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研活动的网上开放与全息管理。

经过3年努力,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级区域网络教研的建网、建模和建队工作, 创造了将教师用得最多的技术在教师研修中发挥最好作用的可行经验。

为开放教研触点, 下移教研重心、教研主体回归教师, 大范围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成功案例。2005年,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海口市召开我国首次“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 会议安排海南省从多角度介绍网络研修的经验。此后, 本研究整合到教育部课程中心对网络研修的整体研究之中, 从而在更大范围发挥了作用。

2. 多种教师研修的e化流程设计和实验研究。

研修e化流程是研修活动过程的网络呈现、开放参与和全息管理。研修活动流程数字化, 旨在突破通常教研活动及时沟通、自主参与、协同跟进等方面的局限, 方便专家、教师、教研员、管理者等多种角色, 对研修活动的协同参与, 促进了网络教研的落地和常态化, 使教师研修能够嵌入教学和跟进问题解决过程。

网络研修从共享开始, 网络研修最基本的行为是共享。自己的、他人的思想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让更多人共享, 是新型工具最简单的使用方式, 是网络研修的初级阶段。很显然, 教师研修是有主题、有组织、有协同的活动, 需要从共享走向合作研究和集体行动。为教师研修提供网络工作流服务, 标志着网络研修从大范围资源共享走向合作和协同研究的新阶段。

网络研修工作流服务的实验研究是结合海南教研培训院打造教研品牌活动开始的。针对通常研修活动盲点多和难跟进的问题。通过打造品牌活动进行研修深跟进、无盲点的探索, 使教师研修在技术支持下, 以全员覆盖解决普惠盲点, 以过程覆盖排除过程盲点, 以方便参与排除参与盲点, 以跟进问题解决环节排除问题盲点, 以全时空、多形式互动排除关注和专业支持盲点, 以全程记录和展示排除评价与管理盲点。打造品牌研修活动, 实际上是探索技术支持下的新的研修流程, 一些在常态下实现不了实现不好的研修流程。其意义在于对网络研修的建模价值和示范作用。从外延看, 网络研修的品牌活动不是孤立的一次具体活动, 它体现为由技术连接聚焦主题的系列活动。

如, 课例打磨e化流程如下图

图示是跟进多次备课和上课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研讨的网上磨课流程。该流程以“同课异案”、“同课异构”、“同课异思”为主要展示交流内容, 以研修群体跟进的教学研讨和实践反思改进为特点, 将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贯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课例打磨流程突破了非技术条件下听评课的时空局限, 将活动空间向听评课现场之外拓展, 使一对一交流拓展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活动时间向听评课活动两头延伸, 一次性交流变成多次连续跟进的交流。网络延伸后的听评课活动, 不仅课的研究覆盖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而且留存了课例资料, 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动形式, 课例打磨流程, 开放了学校的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 既可用于校本教研, 也可用于区域教研和校际协作的课例研究。磨课过程全程的活动记录, 使听评课活动走向流程管理, 方便教师参与, 并强化了教师的参与动机。

研修活动的丰富性, 决定了工作流服务的丰富性。其中常用的研修e化流程有, 网上课例打磨流程、问题解决流程、专题研修流程、高中新课程全模块研修流程、课题研究流程、教研工作管理和评价流程等。

2008年, 山东、海南两省的网络研修的合作, 使网络研修工作流服务得以吸纳更多的领导、专家和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更广阔的实验天地为满足教师日常分散多样的研修活动提供网络工作流组合服务。比如, 磨课流程与问题解决流程、磨课流程与远程研修流程的复合服务等, 能取得比单一工作流服务更好的效果。

3. 大数量级远程研修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为应对教师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需求的供给瓶颈, 本项目设计和实验了全员参与、对接教学的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课程范式、研修流程、队伍组织、资源整合机制和项目评价管理等, 指导了多个全国性和省域合作的大数量级教师开放参与式研修项目所必需的建网、建模、建队等工作, 为大数量级教师远程研修的组织实施, 提供了完整的模式、经验和成功案例。

本项目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优质资源为基础, 以激励、鼓舞和唤醒为基调, 以开放对话为特征, 以协同组织管理为保障的培训模式, 从2004年海南试点成功到2005年开始在多个国培、省培项目和跨省合作研修项目中运用。在全国20多个省市约80万人次参与的大样本实验中效果显著, 为广大教师所欢迎, 受到教育部和相关司局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4. 区域教师开放式成长社区的设计和指导。

对广大教师而言, 研修是学习、是引领, 也应该给教师带来职业生活的幸福和尊严。让老师从研修活动中体验到工作的效能感、学习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 是一切研修活动追求的至高境界。近年来, 本项目利用网络新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方式, 重视人、重视沟通、重视老师的相关性和体验参与, 通过名师吸引和服务吸引, 打造教研的SNS, 努力追求网络研修的人本化、优质化、常态化和普惠化。

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优势, 采取“个人——群组——社区”的策略, 即从教师个人工作室贴身服务切入, 循着“ (成长) 摇篮定位、社区走向”, 推进教师研修SNS建设。本项目秉持“尊崇名师、用好名师、造就名师”的理念, 不仅为名师和每位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提供个人工作室的贴身服务, 并且在各级教育行政的重视和支持下, 结合区域名师培养工程, 帮助建设好以教研员和名师命名的工作室群组, 引导教研员和优秀教师, 利用网络社会性工具, 树立起名师教学、研修先进经验传播者、示范者和指导者的网络形象, 在发挥名师作用中培养名师, 并通过名师的教学示范、研修示范和成长示范作用, 带动广大教师共同走上开放式成长的幸福道路, 共同建设好教师研修社区。

另一方面, 找准技术服务教师的“触点”, 为教师创建关系, 构筑应用, 排忧解难、创造欲望, 跟进服务, 减负增效。所谓“触点”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 是教师职业劳动中需要和能够发挥技术作用的地方。老师愿意上平台, 是网络研修的前提。网络研修要向工作繁忙的老师提出时间要求, 必须能够提供非网络条件下做同样事情的更高价值。创造更高价值, 就必须找准和扩大技术服务教师劳动的触点。比如, 找到用技术替代教师人工操作的替代点, 为教师职业劳动提供替代性服务, 同样, 找到技术服务教师劳动的拓展点、引导点、创新点、诊断点、集成点, 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技术为教师提供拓展性服务、引导性服务、创新性服务、诊断性服务、集成性服务。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 技术服务教师职业劳动的“触点”分布在教师工作、学习研修的方方面面, 只要用心总能找到。找准和不断扩大技术服务教师的触点, 将这些触点嵌入网络研修的相关功能组件 (如, e化流程) 之中, 并将各功能组件贯通和结构化, 就能满足教师学习研修的多种需要和不断改善网络研修的服务品质。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自我研修;他我研修;和合文化;元认知;教学实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合作研修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吸取我国和合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精髓,遵循整体和谐、有序对称、平衡互动等原则,参照目标和合原理、元素差分原理、融会贯通思想等和合学的现代意蕴;同时从创新型共同体框架的搭设以及共同体意义的现代更新两方面重申共同体精神,分析共同体的信息交流、伦理约束、社会强化功能,剖析共同体的特质,包含共同体主体的自愿性和平等性、共同体运行目的指向性和同一性、共同体运行过程的自发性与超越性、共同体运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创新性;并且还关注到合作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构建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实践定义

自我研修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研究、提高个性化学识的活动,是一个透明的、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专业化成长研修过程,是青年教师职后知识生产与实践能力陈述的活动。他我研修是个体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集体研修过程,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与学经验得失,主动听取对方的中肯建议,修正或补充自我研修理论与实践,以提升自我研修的层次、价值观认同和内涵素养。自我研修不只与个人反思与知识管理有关,更需要在团队的协作下开展互惠共赢研修状态下的专业发展学力与成长力历练。

著名学者高海青教授说:人的“自我”是以他我为自身的内容的,表现的是人类的本性和规定,其实也可以说,所谓的自我不过就是“大我”(类本性)集结于生命中的个性化(加上个人的发挥和创造)的体现而已……我们讲自我,却必须从他我去了解、由他我来规定;一个人要建立自我,必须首先放下自我,去向他我学习、以他人的能力来充实自己。人的可怪处就在这里:不能走出自我的人,他也就不会有他的自我。自我研究也是一个促进双路径学习的方式。“‘双路径学习与‘单路径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单路径学习中,教师在采取一个行动后,如果发现行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通常只调整行动本身;而在‘双路径学习中,教师不仅回环到行动策略,而且回环到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信念。如果教师在调整自己行动的同时,反思并改变自己的信念,其整体变化无疑会更加彻底、深刻、持久”。现在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积极意义背景下的“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新生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教学业态新教学方式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教育教学反思方法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这就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地调整和发展自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成长研修思想和理念。

二、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实践特征

(一)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互支撑

从古代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到今天的大教学专业集体备课和适应新时期新发展改革提倡的综合学科课程,无一不在解读着高校青年教师之间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相互支撑的理念。以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马克思等为代表的“交往理论”,都赋予了人际交往极大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在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在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使对方得以完善。他们都把交往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只要存在着必然就会交往着,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激励现代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都是在人际交往和互动支撑中实现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个人的学习、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每个人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解释。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才能形成更丰富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实的应用、更实用的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不能通过物质性的传播媒介进行直接传播,一般要通过实践团体,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行隐性教学知识的分享。我们在践行个性化研修、参与集体培训研修的时候,通过他人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来反思自己,因此在这时他我研修和自我研修这两者就同时发生。个人的自我反思,恰恰不是反思自己,而是从他者(包括他人和外物)那里寻找反观自己的镜子,正如阿纳斯塔西娅?P?萨马拉斯所言:“……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镜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镜子的反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对象世界,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体的一面镜子……如何认识你自己呢?要通过外部世界,人要认识自己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找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地反映出他自身。”

(二)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专业成长中打破藩篱

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中,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既是局内人,是研究工具,也是被学习、被研究的对象。作为个体,他们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多元诉求,都有个性化的成长衍生基因;而作为学校团队中的一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发展与进步都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要把这二者融为一体,就需要青年教师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中打破教学实践专业成长中的藩篱,互相之间带着彼此进取的心智和坚定的信念,通过个性化发展和共同成长的生态情境激活,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相似地看(seeing-as)和学习行动中去相似地做(doing-as),以实现生活经验性知识向科学实践性知识的迁移以及新的成长研修情境的进步,并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获得的“真”过程、“真”获得、“真”成长。

按照知识的定义,“知识构成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信念、真和证实”。如笔者在参与高校青年教师网络交流、研讨行动之前,从其他青年教师的听课交流感想中获得了他我研修所获得的新的自我研修的信念,虽然这种信念还只是自己相对“狭隘”的学习或生活经验,还不是“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在笔者带着学习与成长的坚持信念进入“真”自我研修和他我合作研修“课堂”行动时,笔者便在学习和成长中“实践”着新的行动信念。于是,在基于教学实践中,其教学产生了“效果”,学校督导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从我的教学中感受到笔者的成长和进步;笔者也在与其他青年教师的共同学习、交流中“反映”出大家共同的认识提高程度。这作为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被证实”的信念,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真正地获得了。

(三)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高校青年教师和谐成长中的双赢互动

研修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一起工作,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一起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有意义的协同教学研究、实践和思考,并走向积极自律式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美丽的教育教学环境,并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学校教科研文化的内涵,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自我研修过程中研究者与网(群)友的合作,通过系列的网(群)友探究活动,拓展研修者的批判性思维,形塑其与他我研修的合作意识,使自我研修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认知架构。

人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然性,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又能在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个性中达成统一的“否定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出整体,自觉地用整合视野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想拥有健康、进取、完美的自我,欣赏朋友的时候也不妨容得下异己和他我的存在与成长。事实上,自我的未来将是人们自觉地将自我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着的合理地延伸与扩展。无疑,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旅程将是“路漫漫而其修远矣”,但是自我必将在与无数他我的坦诚相拥下绽开人世间最美的教育之花。

(四)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应该具有时代发展的宽泛性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对象,既包括各专业教师,也包括学校管理者、院系科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群团工作者、后勤服务人员等等。在愈加重视知识产权、整顿学术腐败与追求学术规范的当下,教师严谨而系统化地开展在网(群)友参与下的自我研修,既可提升教学实践水平,推进自我专业发展,也能促进与网(群)友彼此间的互动、理解与帮助。此外,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在当下教师教学观念、师生关系观念尚待改变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与网(群)友协作开展自我改革的自我研修,为教师个体、群体共同对话与进步提供了美好的愿景。除了“以师带徒”“名师工作室”“学术研究室”“教授工作室”等常态式的培育培养高校青年教师途径外,如何让不同院系级部、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同辈们建立网(群)友关系,形成良性的他我研修氛围和学术研究环境,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合作研修共同体,还需要在学校层面的亲切关怀和引导下,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科学报国”和实现富强“中国梦”的自觉、自省、自悟、自进的专业品质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实践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有效践行的和合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和为贵”“和生万物”“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合思想精髓,体现和合学的现代意蕴,是有中介的和合、有差分的和合、注重融突和合以及共同体成员精神生活的差异中和。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表征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和合思维的积极意义,体现了高校健康智能可发展的整体性、信息的开放性和文化创生性。研修实践告诉我们,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共同体沿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社会文化的研究路径,强调高校文化建设、创新与社会习俗的双向有益驱动;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中的重视共同体成员社会身份重建,使其成为高校社会文化中成熟的实践者和创新发展者;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积极倡导嵌入式的高校进步文化交往方式,强调成员之间在中华文明文化传承中的延续性和创造性,关注代际之间的交往与多层次的参与,研修机会更多,研修内容更丰富,使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从个性化、特色化的“合之境”升华至中华民族振兴富强的“和合之境”。

倡导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互动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各种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对象所接受的教育必须是连续的、一致的,即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者的青年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必须是同向的、相互促进的,这就需要青年教师本人和其他优秀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青年教师们及时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规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课程教育改革,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改变了以往的分科课程模式,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各学科知识的相关化、融合化、广域化、创新度。因此倡导高校青年教师积极践行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已然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高等教育课程提出了动态课程的概念,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复制者、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程意识,并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实际上,课程的开发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师之间必须联合起来,通过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多元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变知识消费者为能力生产者,组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Samaras, Anastasia P. Self-Study Teacher Research: Improving Your Practi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quiry. Sage Publications Inc,2011.

[2]孟繁胜,于伟,梅秀娟.内生式培训理念及其实践模式解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

[3]侯建成.分享 互动 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平台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

[4]刘良华.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困难与路径选择[A].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优秀青年教师助力研修培训总结 第5篇

“助力培训”——献给一线教师最好的的福利。今年,我有幸享受了这份“福利”。

X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怀着激动、喜悦而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叁加由XX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办的“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班”面授学习。激动的是能得到各级领导的器重,有幸来大都市参加为期十天的“国培”第一次集中面授,这个群体高手如云、才子成群,我能参与,实属万幸。喜悦的是此次国家级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为期三年,志在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们的螺旋式发展,我有资格,千载难逢。为什么忐忑呢?说实在的,“优秀青年教师”,我既不优秀也不是青年,我唯一合乎标准的是“教师”,所以一想到要与名师交流、与高手为伍,我倍感忐忑,甚至慌恐。事实也正是如此,通过几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深深领略了授课教师的修为、睿智和博学,切实感受了这个研修团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勤勉、智慧和素养。

开班仪式上,张XX教授和省继教中心袁XX主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寄托的希望,使我不禁自问:“三年!基本任务我能完成吗?三年!发展目标我能实现吗?三年!研修成果我能取得吗?……”

XX省教研室特级老师刘XX的精彩讲座《以“三角形的特性”为例,谈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实践》,她案例式加讨论式的讲座形式,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在学员积极的参与下,让我了解了同课异构含义、意义、形式、方法及实践要点。

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刘博老师,《网络研修操作指导及课程介绍》让我对平台的使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为期三年的研修有了明朗的认知,更让我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XX市XX区教育学院特级老师朱XX的《一课研究》和《小学数学思维过程的研究》讲座,使我知道了:只有理念统一,才能行动一致;课堂问题不能太宽泛,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多去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好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是怎样的;骂的语言的多少是一个老师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老师是很少骂学生;老师要想提升自己,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加上实践的支撑。

XX省第二师范学院王XX老师的《老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内容看似晦涩、枯燥,但他深入浅出的诠释,让我知道了:教育要有人文精神,有慈悲情怀,教师才能有尊严的生活;教育不能要求学生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牺牲精神,爱的不得法,爱的不公正,将得不到学生的接纳的感受;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人格;XX小学邓XX教师感人的教育故事更是深深地打动和震撼着我,也告诉了我的一个道理——教育应该是快乐的、阳光的、无私的。

XX市XX区教研室杭州名师邵XX老师的《小学数学史料与数学教学》中说“如果把数学教材比之于一道菜肴,那么数学基本知识是其中的主料,而数学史料只能算作其中的辅料。但是,做一道真正可口或别具风味的菜肴,辅料却对菜的色、香、味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数学教学比之于烹饪一道菜肴,那么有效地利用“数学史料”是调控烹饪火候的重要策略。因此,有效地利用“数学史料”的基本出发点要是使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使数学教学更具有启迪智慧与传承文化的意蕴。”这也让我深入一名教师如果仅限于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将是多么可怕的呀!

XX市XX小学特级教师俞XX老师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讲座》,“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形式,让我耳目一新,至今被俞老师的教育魅力所吸引,被俞老师的教育造诣所折服,他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地触及了我的灵魂:教育是教“人”的,没有对“人”的理解,就不会有对体验的追求;教育中体验是很重要的,体验是不能省略了,讲不明白的就要体验,如果省略了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练习中用汗水和泪水来体验;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体验,我们一定要知道启发在哪里,告知在哪里;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中没有一种方法是通行天下的,方法是多元的,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只是应用的时候会出现差别;教师要像大地一样安静、厚德、有形,像水一样灵动、洁净、无形;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才会定下心来,心中的那只世界观的锚才不会漂浮不定。

XX市XX路小学副校长云XX《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告诉我们:教育不但要仰望天空,而且要脚踏大地;课程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时年级目标到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是一个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只注重课时目标,而不关注其它目标的教育是盲目的;课堂教学中,不要在没有必要的问题上故弄玄虚,概念性的、学生从未接触的知识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数学教学时要数形结合,“数少形时难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准备教具时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并尽量减少缺陷;两个人进行小组活动可以有效避免小组闲置人员的产生。

XX开发区XX小特级老师汪XX《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践研究》告诉我们:教师要有信念,要坚持致力于教学研究,这样才不会被当前美好的词语蒙蔽了双眼,教师要有辨别的能力,要学会冷静、理性的思考;一节课应该以教学目标整体谋划,从教学内容、结果目标、教学本质、学习途径、过程目标、学习基础及生长点和情感态度这几个方面去具体谋划;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能让他人知道你怎么上的这节课,那么这就是一节目标明确的备课;离开实物支撑去认识几何形体未必行不通,但一定不符合规律。换言之,不操作也可能实现的教学目标,操作了可能实现得更好。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6篇

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又结束了。现就我们小学语文青研班的工作向大家做一总结和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和葛老师所带的小学语文青研班原有11名学员,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剩下了8名正式学员。提到这8名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不禁要为她们竖起大拇指。学员韩春子任教于太平镇第三小学,每次来区里参加活动,都颇费周折,但是她从没因路途远而迟到或早退过一次。她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不辞辛苦的毅力令人敬佩。班长刘翠身怀有孕,但是,她从未因身体不适耽误过一次活动。作为班长,她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班长职责,服务于大家,她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其他几位学员,无论教龄长短,都是那么虚心好学,乐于思考。和她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二、活动开展:

本届青研班开班时间较晚,但是,我和葛老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员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开班典礼之后,我们研修班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葛老师和我分别对学员进行了动员,并对学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求学员每两周完成一张简笔画,两篇钢笔字,教学中随时进行粉笔字的练习。每月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坚持天天读书学习,多翻阅教学杂志,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听课评课活动,主动参加各种公开课和展示课,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磨练自己。

为了便于联系,开班当天,我们就明确了班长人选,建立了班级QQ群,并完成了对学员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学员的需求,我们觉得青年教师既需要先进理念的引领,也需要教学实践的磨练。我和葛老师都认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做而论道。制定计划前,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为了练手,我初步草拟了一份学期活动计划。葛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相比之下,葛老师的计划制定得更详细更周密。我从葛老师对学员的严格要求中,从她制定出的这份计划中,感受到了葛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工作的细致。

本学期,我们研修班共活动了九次。这九次活动中,既有葛老师的《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专题讲座,又有我的《谈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介绍;既有指导教师的示范引路,也有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学员去兄弟片区参加教研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本学期,我们有三位学员做了研究课。这三位学员的研究课,尽管风格迥异,但是,都远远优于我们的预期。每次学员做完研究课,我和葛老师都会组织大家进行说课和评课。我们研修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研讨的氛围特别好。我们的评课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不是虚伪地吹捧,而是坦诚地交流。每次评课,8位学员都以开放的心态,用心聆听,畅所欲言。学员们有时会诉说自己的困惑,有时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有时会亮出自己的观点,有时也会彼此赞同。正因为如此,每次活动后,无论是这8位学员,还是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大家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彼此被彼此的教育激情所熏陶,彼此被彼此的工作干劲所感染,人人都有提升,人人都在成长。

在工作中,我和葛老师亦师亦友,彼此配合默契,是一对互补的好搭档。因为每次教学研讨,葛老师都会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层面给予学员针对性地细致指导,而我则更多地给学员传达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更多地从一线教师的使命出发,引导她们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我和葛老师一个在宏观上引领,一个在微观上指导,互为补充,对8位学员进行全面的培养,努力使她们迅速成长为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三、今后打算:

1、个人打算:

作为研修班的指导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深入学习。我将一如既往地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研修,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与此同时,我还要多多地向葛老师及各位老师请教并多承担一些工作,主动地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2、工作设想:

(1)建议学员在新浪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随时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便于积累素材,进行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号召学员之间进行博客互访,加强学习和交流。还可定期推荐优秀博文,最后收集起来编辑成册,作为研修班成果进行展示和留存。还可以把建博客,写博文,列为评选优秀学员的条件。

(2)不定期为学员推荐好书,好博客,推荐语文教育专家的学术论文,对学员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和带动。开阔她们的眼界,帮助学员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

(3)帮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5)每次活动都要多留一些影像做资料。

因为是初次做指导教师,初次做这样的工作总结,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7篇

因为所学的都是新知识,我总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研修的日子里,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有什么过失或者疏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质量;唯恐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足,影响学校的整体学习成绩;唯恐视频、讲座、点评、案例不能尽享,影响了自己对新知的汲取。

通过6天的研修学习,我更新了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开阔了信息技术教育视野、增长了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科研能力。

研修学习期间,我严格按照研修计划去完成每一项研修任务和学习任务。通过研修学习,使我大开眼界,不仅学到了自己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接触的新知识和教学新理念,使我深受启发,给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带来诸多的帮助。

在学习中,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学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还真有点争鸣的氛围,但我们终会求同存异。这样的研讨,意不只在其结果,更重要的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今后教学改革实践铺垫蕴伏。这样的研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凝聚力量。一个人只有依托集体,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我们交流了智慧,交流了思想,在交流中思想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通过学习,使我知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可以用于模拟问题情镜,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利用多媒体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 论交流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因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与数学教科研能力,要善于发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把微课程融入到自己课堂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微”时代真的来了。抓住“微“的时机,延伸“大”的课堂!

如今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拥有知识才能抢占先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研修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6天,但却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一段鲜活的经历,是工作驿站中的一次重要“充电”。

青年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第8篇

一、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导向、规范管理的原则,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

充分利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平台, 广泛宣传, 积极支持, 按照重点依托教学、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选派的原则, 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倾斜, 优先选派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人与优秀人才工程入选者, 以及获校“教学名师”称号的中青年教师, 校各级重点学科、专业的骨干教师, 并保障基础课教师的派出比例, 成梯队、分批次选派青年学术骨干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 从事课题研究或合作交流, 主动谋求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研究, 为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搭建更为通畅的合作渠道。

二、坚持精选优派的原则, 提高选派质量, 规范派出程序

根据各院系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校重大科研项目平台的需要, 坚持按需派出、德才兼备、学用一致的原则, 坚持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服务, 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坚持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派遣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质兼优、发展潜力大、创新精神强的教学科研骨干出国研修深造。在此基础上, 组织专家对申请人进行评审, 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机制。派出前学校与每名派出教师签订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协议书, 对留学人员的留学内容、留学目标, 应该承担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回国后根据出国协议书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落实选派任务, 保证派出质量。

三、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

学校为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出国研修, 利用暑期组织50-60名教师赴四川外国语学院进行培训, 精心确定培训方案, 聘请富有经验的培训教师担任主干课程, 以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为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促使他们顺利赴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从事研究和学习。

四、制定支持和服务措施, 实行过程管理, 强化考核评估制度建设

学校定期对各学院选派出国工作及留学人员情况进行跟踪, 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多种方式与派出人员保持联系, 主动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及时反馈各种信息咨询, 使留学人员感受来自学校的关怀,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研究, 力争为出国留学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促使他们按期回国, 并在外学习期间宣传学校, 成为学校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桥梁。学校对公派出国人员的基本工资、住房待遇等方面在出国期间予以保留, 不断规范教师出国和回国管理流程, 从学校管理上简化流程, 保证相关手续能顺利、高效地完成, 充分调动广大老师申请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积极性。为了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和研究成果的评估, 促进留学人员高质量完成赴外留学项目, 要求他们回校后将学习情况及其研究成果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学校做详细汇报。同时, 学校定期举行出国留学人员汇报会, 组织专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通过科学、定量的评价机制对各学院教师出国研修成果和效益进行评估, 对出国成果出色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将出国效益列入本学院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在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推动下, 近5年我校累计派出青年教师159人, 派出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 4成左右青年教师前往世界前200名高校。在校高层次人才中, 98%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派出留学的青年教师中多人入选获“青年千人计划”, SCI、EI、ISTP发表论文60余篇, 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任务。通过出国研修, 教师外语水平显著提高, 研修回国人员成为全英文课教师的主力, 并与外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邀请外方导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校基础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等各个学科的协调发展, 让教师在国际化办学背景中拓宽学术视野, 提高竞争能力。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利用国家公派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选拔中青年骨干老师到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从事研究和学习, 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学术前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术骨干及创新型人才, 为建设研究型大学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上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下一篇:一氧化碳 教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