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2024-07-20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精选7篇)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1篇

教案设计

第十九课 有困难找警察

教学内容: 1.讲解生词。

2.语法:无关联词语复句;状态补语。3.讲解课文。4.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词,能准确听辩和认读所有生词,能掌握重点生词的主要用法,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这些生词。2.熟读课文,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准确复述课文大意。3.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无关联词语复句和状态补语的使用方法,能在用中文进行交流时正确使用上述语法。

教学环节: 1.计划课时7课时 2.教学步骤: 生词(第1、2课时)

1、带学生读生词。

2、请学生自己读一遍生词,教师巡视并及时帮学生纠正发音。请学生轮流大声朗读。

3、讲解生词(重点):

⑴句:量词,修饰话语,歌词或某种语言。例:一句话,他写了一句法语。

⑵困难:名词,指不容易做的或麻烦的事,如:迷路了,丢钱包了等等。例:在国外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找警察帮忙。

⑶到处:副词,指很多地方都有的......例:昆明到处都有鲜花。⑷感动:动词,使感动。例:他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

形容词,令人感动的人或事物。例: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们的帮助让我很感动。

⑸对:量词,用于成对的两个人或物。例:一对夫妻,一对鸟,一对花瓶。

⑹看样子:表根据所看到的东西或情况做出推测。例:看样子他生气了。看样子就要下雨了。

样子:名词,指人或物的外表。例:他的样子和我的一个朋友很像。这件衣服的样子很好看。

⑺来往:动词,来和去。也可以说来来往往。例:大街上来往的车很多。大街有很多人来来往往。

引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intercourse)。例:他常跟中国人来往,所以汉语说得很好。⑻敢:能愿动词,有胆量做什么什么事。例:你敢去要那个女孩的电话号码吗?

⑼立即:副词,马上、立刻。例:发现钱包丢了,你应该立即找警察。⑽可:副词,表示值得(做)的。例:那部电影没意思,没什么可看的。

⑾滚:动词,用于球等物体。那个篮球滚过来了。引申:生气的时候叫人离开(不礼貌的)。你滚!

⑿弯:动词,用动作说明,弯腰。形容词,指弯曲的东西。一座弯弯的小桥。

⒀叫做:动词,是,称为。例:这叫做黑板。非常喜欢看足球的人叫做球迷。

⒁过奖:动词。自谦的用法,像“哪里,哪里”。例:A:你的中文说的真好!B:您过奖了。/过奖,过奖。

4、布置作业:用“困难、到处、感动、看样子/样子、敢、立即、情景、发生、伸、叫做”造句。

课文及语法(第3、4、5课时)

1、用提问或听写的形式帮学生复习所学生词1-26。

2、问学生:“你们来中国留学以后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的?”“如果我去别的城市旅游,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我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提出“找警察或打110”等答案。引入课文“有困难找警察”。

3、带领全班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⑴“看样子是从农村来的”,表示从他们的样子,穿的衣服等可以推测出他们是农村人。“看样子”,是插入语,一般用在对某事的估计和推测上。(P128注释1)

⑵“等了半天”,“半天”指时间长,并不是真的半天。

⑶“有什么可感动的?”,反问句。表示提问者认为没有值得感动的地方。

⑷“中国的警察还是不错的。”“还是...的=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例:他的汉语还行。这家餐馆儿的东西还是好吃的。

⑸“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指非常感动,太感动了,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⑹“(就)像......一样”(p129注释2)

4、就课文提出下列问题: ⑴在街上到处都写着什么? ⑵大山在街上遇到了什么人? ⑶他们有什么困难?谁帮助了他们? ⑷大山有什么感觉?麦克的看法是什么? ⑸爱德华的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 ⑹警察是怎么帮助他的?

⑺爱德华在哪里看到警察帮助小男孩儿的事? ⑻警察帮了小男孩儿几个忙?

⑼你找警察帮过忙吗?你的感觉是什么?

5、由“有困难找警察”和“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引入语法点。(重点)⑴无关联词语复句。

不用关联词但小句间隐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表示假设关系的: 例:如果/要是有困难,就去找警察=>有困难找警察。

如果/要是你去的话,我就去=>你去我就去。如果有问题,就来问老师=> 如果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要是来昆明旅游,就来找我=> 要是你对我有意见,就跟我提出来=> 表示因果关系的: 例: 因为不小心,所以把护照丢了。=>不小心把护照丢了。

因为不小心,所以摔倒了。=>不小心摔倒了。因为不小心,所以生病了。=> 因为不小心,所以写错字了。=> 因为不小心,所以打错电话了。=> ⑵状态补语(二)复习:第十六课学过的状态补语。用状态补语表示已实现的结果。

例:他演了这个节目(但演得不好)。=>这个节目他演得不好。

他读了这段课文(读得很好)。=>这段课文他读得很好。用“得”连接动词的状态补语,描写动作者(或受动者)的状态。例:她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累得睡着了。

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她难过得哭了。

6、布置作业:复习语法 预习课文

(二)练习写汉字 课文

(二)1、用提问或听写复习生词27-35

2、带学生朗读课文。

3、对文中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⑴“虽然...但是...”连接两个句子,表转折的意思。

⑵“一...就...”连接两个句子,表只要发生了前一个动作,后一个动作就会跟着发生。

⑶“梅”,寒冬开花,比喻一种不放弃希望,不怕困难的精神。⑷“松”,寒冬依然翠绿,比喻一种坚持自己理想的精神。⑸“竹”,叶子多朝下生长,比喻一种谦虚的态度。

⑹“岁寒三友”是用冬天依然有旺盛生命力的梅、竹、松比喻中国人追求的精神和向往的人生境界。所以人们喜欢在家里挂有梅、竹、松的画表示自己的精神追求。

⑺“跟...一样”表示相同的情况、看法等。

4、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朴正浩在王老师家看到一幅什么画? ⑵他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⑶中国画家最喜欢画什么?

⑷朴正浩喜欢中国的字画吗?看到喜欢的他会怎么做? ⑸王老师的字写得好不好?

5、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练习(第6、7课时)

1、口头练习: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人物用自己的话练习复述课文。

2、检查作业情况,带领学生做课后练习。对易错的题在黑板上讲解。综合填空要求学生理解并能复述短文大意。

3、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的生词和语法。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2篇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教程》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运用结构、情景和功能理论,以结构为纲、寓结构、功能于情景之中,重在学好语言基础知识。本教案选取其第八课进行教学。

本课型教学内容以词语学习为主,其次是熟悉本课课文。

1、掌握词语:买、苹果、钱、斤、贵、多少、块、角(毛)、分、两、橘子、还、别的、一共、给、找。

2、熟悉本课课文。

3、熟悉中国讨价还价的过程,进而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词

本课学习了3个生词,重点是“贵”、“一共”和“找”。

2、课文重点:学会运用“苹果多少钱一斤”和“给您钱"复述和活用课文做模仿练习。

3、难点:

三个重点词汇和两个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贵、多少、还、一共、找,并学会正确运用。

2、熟读本课课文,能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3、了解中国购买水果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与情景教学法,结合课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精选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2、教学媒体:本课堂将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

六、教学过程(20分钟)

本课共需20分钟,基本上按照生词10分钟,课文5分钟来分配,语法5分钟。

(一)通过以下提问导入新课

最近天气怎么样?吃完饭或者打完球,我们最想做什么呢?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啊?

那么,你们去水果市场买过吗?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怎么问价格买水果。

(二)生词

学习词语表,正确认识16个生词,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几个生词造句。

1、放映PPT,展示词语表,示范读音。名词(noun):苹果

橘子 动词(verb):买

找 副词(adverb):还

一共

量词(Classifier):斤

角(毛)

数词(number):两

形容词(adjective):贵 其它(others): 多少

别的

教师带读本课的生词语,每个词读两遍,学生跟读。

2、让学生轮流读本课词语表中的生词语。

3、挑选重点词语讲解词意进行词义讲解。

现在我们熟悉了这些词语,那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呢?(what’s the meaning of them?)

(1)贵

(2)多少

(3)还

教师:„„家有六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她,还有谁?(以那位有狗的学生为例)

学生:还有小狗。

教师:在湖南城市学院,你认识„„、„„,你还认识谁?

学生:我还认识„„。(教师可以问另一位学生,刚才那位学生的情况,仍练习这个词汇)

教师:我们每天学习生词、课文,还学习什么? 学生:还学习语法。

教师:请同学一起说这个句子:我们每天学习生词、课文,还学习语法

(4)一共

教师:你们家有几口人?他们是谁?(问一学生)

学生:我们家有五口人,他们是爸爸、妈妈、哥哥、我、小狗。

教师:„„家一共有几口人?(问其他学生)

学生:„„家一共有五口人。

(5)给

(6)找

(7)多少

4、学生齐读,发现普遍的发音错误

5、教师带读一遍词语,让学生巩固记忆。请学生再跟读一遍生词,这次跟读是根据课文内容“将生词成句”跟读。

跟我读(read after me)

(二)课文

1、展示课文,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2、教师领读一遍课文,学生跟读。

3、由学生轮流分角色朗读,一个是卖水果的,一个买水果的。

(三)语法

1、句式“苹果多少钱一斤”,让学生练习问价的格式。设置半情景剧,给出草莓、西瓜、葡萄的价钱,让他们锻炼使用这句话购买水果。

A:西瓜多少钱啊一斤?

B:西瓜一块五一斤。

2、句式“一共多少钱”,这个训练学生的复合加减能力,这次的训练难度加大,两个水果的价格加一起,看能否算得出。

教师:西瓜一块五一斤,我买了3斤;草莓七块钱一斤,我买了1斤。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算出并回答:一共花了12.5元

3、双宾语句

S

V

O﹢

O2

你 钱

二十八块

好了,今天的新课就到这儿,同学们回去要好好复习今天所学的生词,并且熟读课文,明天老师再来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下课,明天见!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3篇

一、区分“听力课”与“综合课”、“口语课”

谈到“听力课”, 首先要定性, 要准确区分“听力课”、“口语课”和“综合课”。如果定性不准, 就很容易将听力课上成综合课, 误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误区。

(一) 什么是综合课

所谓的综合课也叫精读课, 主要特点是综合教学, 主要任务是全面进行语言要素、语用规则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全面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把语言要素、语用规则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教学。简而言之, 就是教学内容比较全面, 各方面都要当重点来讲。综合课围绕语言基本要素与相关文化内容进行综合性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这门课有融合性特点, 处于主干、基础地位, 是各专项技能课的纽带与核心。

(二) 什么是听力课

听力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门独立专项技能课, 而且是专项技能课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听觉器官对听到的汉语信号进行接收和解码, 包括辨音、辨调、辨重音和节奏等。在此基础上运用语法知识并结合上下文, 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所传达出来的有效信息。听力课的重点在“听”, 由于汉语在语调、语气、词汇和句式上的灵活多变, 因此导致听力教学的难度非常大。

(三) 什么是口语课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的专项语言技能课。口语课是学生通过编码、发码、传码、收码和解码五个阶段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口语, 达到即时交际的目的。

以上是关于三种教学课型的基本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综合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母系统, 而听力课和口语课是综合课下的子系统。因此, 我们在教授听力课时, 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听力课中涉及的生词和语法一定要讲, 但是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在听力课中, 我们只要将基本的词义和用法讲给学生即可, 千万不要将其作为重点, 如果这样就将听力课上成了综合课。听力课不只是听, 更要听说结合, 但是听多少, 说多少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听力课中, 当然要以听为主、说为辅。在听力课中进行适当的口语诉说是合理的, 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有帮助, 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说在听力课中一定要适可而止, 避免将听力课上成口语课。因此, 听力课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当前听力课堂存在的教学问题

有听力老师自嘲“自己就是个放录音的”, 这在外行人看来, 大都会这样认为, 其实不然。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区, 才导致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听力课堂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

不管是我们学习外语的听力课堂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听力课堂,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放录音———学生作答———教师提问———更正答案。从这一过程来看, 大多数步骤是由教师操纵的, 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相对减弱,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长此以往就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 要借鉴口语课的教学经验, 在听力课上有听有说,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而非被动接受。

目前听力课的教材也有个别问题, 从教材的设计和针对性上来说都有些许欠缺。首先来说教材设计, 每一课听力内容模式大同小异、没有新意, 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没有新鲜感, 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是教材的语料设计, 有些听力材料过于陈旧, 缺少实际应用价值, 有的听力材料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接受性和能接受性差。因此编写教材时, 要对语料进行精心选择和充分预测, 保证听力材料的可行性。

(二) 重视程度低, 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但是听力课堂上却很少有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普遍不重视听力课, 虽然他们明知听力对于提高语言交际技能很重要, 但真正的课堂却无法控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但是听力课老师缺少教学经验, 很难把控听力课的教学。听力课大多是年轻老师授课, 他们没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和实践经验, 再加上课时较少, 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降低, 导致教师忽略这一课型。因此针对以上问题, 要做出一些改变。从校方来说, 要重视对师资的编配, 听力课堂应该让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把控能力强的老教师担任;从教师来说, 要提高教学技巧并且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至于出现单调的课堂模式;对学生来说, 要提高自己对待听力课的兴趣,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各方面都有所改变, 目前较弱的听力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改变, 听力课受冷的教学局面也会得到缓解。

(三) 听力课授课内容单一

学生普遍喜欢上综合课却不喜欢上听力课, 原因究竟是什么?综合课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到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课的知识构成是多方面的, 包括听、说、读、写、译, 每一部分教师都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技能知识还是人文知识, 学生都能学到, 因此他们在综合课上表现得积极活跃。但是听力课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循规蹈矩的死话题, 而且缺乏训练的新样式。我个人觉得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歌曲的听力练习, 这也是提升学生听力技能的一个有效方法。选取一些学生喜欢听、速度适中并且能够代表中国风的歌曲, 这样能提高学生上听力课的兴趣, 使单调的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教学策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同课型, 有不同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针对听力课的教学方法,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 听前准备

当学生做听力题时, 应该做好听前的准备, 包括预习、预测和预设等工作。上听力课前,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适当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听。与此同时, 学生要熟知本课出现的生词, 消除生词在听力中的障碍, 针对听力题目中出现的选项, 学生可以预测听力材料的相关内容, 并对可能的答案做出预设, 这样在听力训练中就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些听力材料是需要特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做出来的, 也是目的语国家的特有交际方式。因此, 教师要在听力进行之前, 做好知识的铺垫工作很有必要, 以防因为交际语气与交际方式的不同而造成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错误理解。语料背景知识的介绍, 随着教学进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少。

(二) 听力过程中

在做好了听前准备后开始听力训练。在听力过程中, 尽管已经做好了充足的预习准备, 但是仍然会遇到一些生词障碍, 这就要求学生有跳词猜词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如果在听力材料中有生词, 学生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这个生词上。倘若有两个陌生生词连续出现, 学生就会觉得整句话都是无法理解的。因此, 在听力过程中, 跳过不熟悉的词是一种应变方法, 同时学生要有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猜测出陌生词的意思的能力。跳词、猜词的能力能够对听力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

在听力过程中, 学生要能对听到的信息做有针对性的记录。有学生反映, 整个句子听完却忘记了究竟讲的是什么, 或是句子听懂了却无法辨认出正确答案。这种情况的产生, 就是因为缺少相应的笔记。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听力训练中, 做好简单针对性的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为答题提供依据。

(三) 听力的后续工作

听力语料的结束并不意味听力工作的结束。很多学生认为, 听完材料, 教师更正完答案就算结束了听力学习, 其实不然。我们在对完答案后, 要对做错的题进行反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题的误选, 总结出听力错误的原因, 并认真总结, 避免在以后类似的题目中再次出错。教师也要进行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做出相应的指导, 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这类题的答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因此, 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 录音结束并不意味听力训练结束。

(四) 教学媒体的选用

传统的听力教学是利用录音机, 但是现代的教学设施已经很完善, 教师可以有多种教学媒介的选择。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多媒体教学, 使听力课有了画面感, 学生能更加形象准确地理解语料内容, 听力中涉及的文化元素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充实、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对学生不太容易把握的语料进行重复练习。有学者认为, 听力课上, 对学生所要听的语料要提高重现率。

也可以利用语音实验室。这种教学方式, 一人一机并且有屏障, 可以减少外界干扰, 营造良好的听力环境。能让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起到关注作用, 教师可以一对一, 也可以一对多, 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加。

四、结语

听力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听力理解技能, 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以及学生在听力课中的应对方法。听力课教学要和综合课与口语课教学做好课型划分, 要针对当前听力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应对策略, 将看似简单的听力课上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留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技能。因此, 听力课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摘要:听力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门专项技能课, 它不同于汉语综合课和口语课。当前的听力课堂存在诸多教学问题, 为了达到良好的听力教学效果,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到一些恰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听力课,定性,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秋来.浅谈语块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新西部, 2014 (11) .

[2]杨惠元.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晓辉.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技法略论[J].北方文学, 2010 (6) .

[4]央青.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效果最优化[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8 (5) .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4篇

“结构完整”, 只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写出来的议论文都算结构完整,但有时还可以来一点突破或创新。前边我们知道了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三种。以上三种结构形式,在实际写作中,只是一个写作规范,可以对一些不熟悉篇章结构的学生起引导作用,防止作文信马由缰。在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打破常规,使文章结构不拘一格。通过花样翻新,显露才气。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本材料的话题中心是“智慧”,围绕着“智慧”还有四个关键词:经验、能力、境界、大自然。审题时,弄清楚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还真能考查学生的智慧。

在这些关键词中,如果图省事,立意时可以围绕“智慧”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然后再利用材料里面几个关键词组成分论点,一篇文章的骨架就立起来了:

中心论点:人生最重要的是智慧。

分论点一:智慧是一种经验;

分论点二:智慧是一种能力;

分论点三:智慧是一种境界。

总结全文:智慧是人类无形的翅膀。

文章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组成了一种并列关系。就地取材而立意,这是对材料最低层次的理解,粗浅而不全面。

如果不把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看做并列关系的话也可以。经验、能力、境界三者之间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经验积淀到一定程度就内化成智慧,而智慧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人的能力,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是至高的做人境界。对材料如此理解就是提高了一个层次。

如果审题到这种程度,就动手写作,就可能摆脱了大众化的思考,因为很多考生可能并不能看见几个分论点之间的这种关系了,作文立足于此自然就会高人一筹。

审题还有没有更高的境界?如果盯着材料的第一行内容,只能说审题还不全面。第二行内容同样不能忽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考生应对此继续设问,“大自然的景象”是什么?为什么“智慧”和大自然一样?考生要好好思考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大自然造福人类,却无怨无悔,保持一种低调和谦虚!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智慧也应该和大自然一样,默默奉献而不张扬!

到此,立意就有了更高的升华。

【高分捷径】

1. 对话式议论文:书信体和跟帖体。

①用书信体写成的议论文,实质就是把议论文装进了书信体的格式里。其最大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能把议论文和抒情成分结合起来。作者和读者好像面对面交谈,内容亲切真实,使文章摆脱了干巴巴的说理,又便于缩小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以書信的形式写作文,显得自由灵活,正文部分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多件事情的看法,但其实质还是一篇议论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可以采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也有别于常规议论文,相对灵活。

但要注意格式正确、表达得体。开头要顶满格写称谓,然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对收信人的问候。主体部分结束之后,要分行写上祝福语,最后署名,并写上日期。

②论坛跟帖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议论性文体,是用论坛上所发帖子和回复帖子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文体样式。它和传统议论文相比有着更多的优势,它可以丰富地组织素材和论据,可以多元地展现观点,更加深入地探究讨论问题。它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形式的文章可以是一个单元组成,一个单元通常由议论文的三个部分转化构成:

“提出问题”部分包括发帖地址、发帖人和发帖主题。发帖主题的是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具体、观点明确、针对性强。

“分析问题”部分由多个回复精选组成,要求选择代表不同观点的回复留言,其实就是罗列带有明显错误的认识,为作者最后分析归纳正确观点做的准备。可以为每条留言拟一个小标题,以概括其留言主题。

“解决问题”部分是楼主感言,在对各回复者发言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

这种文体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同素未谋面的人交谈。既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与坦诚。

论坛回帖有时可以包含多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相对独立,但主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2. 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在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记叙,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其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或深化,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内蕴丰富,枝繁叶茂,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使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应该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

①记叙和议论的内容是有机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叙”为议论张本,“议”要议出“叙”所包含的道理,是对“叙”的提炼、概括和升华。二者不能相互脱钩。

②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不会只有一处,其位置虽然灵活,但要起到各自的作用。一般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统领下文的作用,其中表明作者思想、观点或感情立场。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

3. 各种基本结构的综合运用。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无外乎三种: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如果综合起来使用,也可以看做是结构形式的创新。例如,一篇文章大体结构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但其主体部分的每一个分论点之下都可以是一组正反对比的内容。“引、议、联、深、结”结构的“联”部分也可以是正反对比的内容。

附:2015年高考江苏卷仿写作文一例

小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时近中秋,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我似乎忘记了忙碌了一个夏天的燕子,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飞往南方了。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依然在空中忙着捕食。——用羽翼所追求梦想,丈量天下,整日地奔波劳顿,恰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鸟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也孕育出道家和儒家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常常忆起老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算来他今年已经70岁了吧,在城里上班的儿女曾无数次劝他离开农村一同居住,却被他次次一口回绝。他吹的小曲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满心盛开的都是满足和愉悦。

你或许会笑他的“小器易盈”“此亦飞之至也”。他是一个典型的村庄留守者,正如那群麻雀,只在村庄附近鸣唱,任寒暑易节,春秋交换,不改其乐。

某同学有一位很优秀的爸爸,上班时被同事称为工作狂人,就连在单位吃午饭时谈论的话题都常是下一步的计划,计划一旦制订就不折不扣地执行。平时很少回家,也很少和孩子交流。

毫无疑问,这是一只燕子,他用兢兢业业换来事业的辉煌。但在一次病倒之后,他终于有所感悟。

工作照样是一丝不苟,但一回到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脱掉工作装,换上休闲服,下厨做菜无不精通,侍弄花草无不在行,假日常常开车带上家人流连于山水之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即使不能远行,也要起个早走出家门,去广场上打太极或抖空竹。生活被他调剂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他也活得抖擞、高效。

自然界中有界限分明的麻雀和燕子,而当今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却很难觅到纯粹的庄周和孔丘。孔子的入世进取激励我们在事业的疆场上驰骋拼搏,庄子的出世无为却能给欲火过旺的心灵降温——降低飞行的高度,还心态以平和、安宁。

我们都很平凡,平凡得如一只鸟。那么我们能否从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中获取生活的智慧?在天做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

这篇文章紧扣题目材料中的“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展开想象,说理透彻,给人启发。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结构方面更有创新,文章开头提出论点,接下去就是几组对比:麻雀和燕子、庄子和孔子、生活中持两种生活态度的人,最后归纳总结,给人指明了生活的智慧。其中使用了对比式、递进式、夹叙夹议等多种结构形式。

【写作误区】

1. 跟帖形式的议论文主题不够集中。

论坛跟帖是作为文章的形态存在的,一个单元的內容展现的必须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生活现象的明确的看法。动笔前要有整体上的规划,跟帖和回帖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节外生枝。每一个帖子的内容都是精心选择,并且放在恰当的位置,才能组成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2. 夹叙夹议形式的议论文容易写成“四不像”。

夹叙夹议的使用,能够丰富文章意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使用不当,容易把文章写出“四不像”,有时是叙述过多而不集中,无法在议论中概括出相对应的道理;有时是在一段叙述之后,有转入了常规议论文的写法,这样前文的叙述显得多余,与后文议论的脱节;有时为了凑字数,又加进一些勉强的抒情内容,读起来非常生涩。

夹叙夹议文章形式比较自由,无论是描写、叙述、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均可使用,但必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朱棣还是燕王时,与刘伯温之子刘颢下棋,见局势不妙,发威说:“卿不少让耶?”刘颢正色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一听,面色发青。这盘棋,朱棣输了。及至朱棣登位,刘颢称疾不至,被捕入京,仍坚持原则毫不屈服: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将他下狱,刘颢不愿受戮,自尽而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5篇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读生词理解生词

2.正确书写四个难点汉字

题 糟 糕 熟 3.按正确的笔画顺序描写汉字 4.理解课文和课后短文

5.结合HSK词汇,并能正确运用

二、教学环节及内容 第一课时

处理生词 1.识读并记住生词和词组

成绩

句子

糟糕

回信

故事

会画

办法

打开

合上看见

听见

写对

做对 回答对 写错

做错 回答错

看完

听完 写完

念完 做完

吃完

喝完 2.按正确笔画书写下列汉字

3.区分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成 句

页 或

员 4.结合HSK词汇,并能运用

成绩/成就/成熟/成立

回信/回答/回忆

故事/故意

会话/会议

办法/办理

打开/打扮/打扰/打算/打印/打折/打针

合上/合格 5.作业:完成练习与课外练习第二课时

处理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内容,并正确回答问题

2.流利的背说短文内容,并让学生口述方式回答判断题

(一)处理课文

1.学生自己认读课文内容,并完成判断题

2.教师领读短文内容,并让学生口述方式回答判断题 3.背诵课文并检测 回答问题

1.什么时候会有期中考试? 2.中国朋友怎么帮助我? 3.我是怎么复习的?

(二)处理短文

1.认读短文内容后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上划出答案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齐读练习3.学生完成判断题 回答问题

1.照片都是在哪里照的? 2.写汉字的照片的故事?

3.和中国朋友照相片的故事?

(三)作业:预习下一课

第二十九课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汉字并翻译

Chengji juzi zaogao huixin gushi huihua banfa dakai heshang

二、HSK填空

1.成绩/成就/成熟/成立

(1)你的期末考试()怎么样?(2)新中国()于1949年10月。(3)过了十八岁,他越来越()了。(4)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2.回信/回答/回忆

(1)真快!收到你的信后,他立刻()了。(2)请你()这个问题。

(3)在中国学习的这段时期,是她一生中最美的(3.故事/故意

(1)老师给学生们讲了许多()。(2)他()打碎了杯子。4.会话/会议

(1)请你和他表演一段()。(2)这个()在9:00召开。5.办法/办理

(1)你有()处理这件事吗?(2)()这件事情很麻烦。6.打开/打扮/打扰/打算/打印/打折/打针(1)他生病了,需要()。(2)这家超市在(),商品都很便宜。(3)()窗户透透气。

(4)他很爱美,爱()自己。(5)正在休息,请勿()。(6)你()如何做这项工作?

(7)你去把这个doc文件()出来。7.合上/合格

(1)请把那本书()。

《汉语教程》第1册教案 第6篇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课出现的17个生词。2.让学生了解汉语钱币的说法,掌握“太+adj.+了”的用法,并重点掌握本课三个语法的用法。

3.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

4.本课的场景是买衣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国买衣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1.生词17个;

2.语法:(1)动词重叠;(2)又···又···;(3)一点儿、有

(一)点儿;(4)太+adj.+了 3.课文

(一)、(二)。

教学重点:以下内容有无难点?

1.下列生词的例解和扩展:深、浅、合适、种、打折;

2.“太+adj.+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又„„又„„”的用法,“一点儿”和“有

(一)点儿”各自的用法和区别;

3.根据课文内容,练习买东西的正确表达方式。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设定一定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规则。2.运用直观的手段:

(1)实物:苹果、橘子等几种不同的水果,解释“种”的含义,并以苹果为例解释“又···又···”的用法。

(2)图片:羽绒服、长、短、深、浅、肥、胖、瘦、打折,并用图片对比展示“合适”。

3.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 好)便宜(贵)4.交际活动训练:练习怎么买衣服。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2.检查出勤情况。

二、学习生词及词语扩展练习(17分钟)

三、学习课文(5分钟)

四、导入、操练语法:“太+adj.+了”、动词重叠、“又····又···”、“一点儿”和“有

(一)点儿”(17分钟)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复习旧课(15分钟)

三、学习新课(20分钟)

四、本课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和预习(2分钟)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学习生词(17分钟)

(一)全班齐读一遍PPT上的生词,然后将拼音去掉,让同学们再读一遍。最后再抽几个词让某几个学生认读(培养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纠正学生明显的语音错误。

(二)讲解新词

1、图片展示:羽绒服 打折 胖 瘦 深 浅

2、实物展示:种(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他们都是水果,但是,是不同的,我们说是两种水果)长 短(拿一支长毛笔和一支短钢笔进行对比)

3、对比区别:肥 胖(近义词,但是“肥”还可用于指衣服松,而“胖”多用于说人)

4、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 好)当然(如果在“可以”前加上“当然”,语气就更加强烈和更加肯定)便宜(贵)

5、用英语或举出实际的语境帮助理解:又„„又„„ 试 合适

重点词汇:

1、又„„又„„(not only„but also„)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老师问:这个苹果大吗? 学生答:这个苹果大。问:这个苹果红吗?答:这个苹果红。总结说:我们把两个句子变成一个句子,就可以这样说,“这个苹果又大又红”。(讲语法点时再详细讲解其用法)

2、试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如果你去商店买衣服,你要把衣服穿在身上看是不是大了或者小了,这个动作就可以叫做“试”。举例:你试试这双鞋子。试试这条裙子。请同学们用这个词造句。

3、合适——三层意思重点在第一个,后两者尽量简化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一层意思及用法:用三张图片,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很大,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很小,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正合适,于是告诉学生什么叫“合适”。举例:这双鞋子合适吗?这件衣服你穿着合适吗?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二层意思及用法:一张图片上一群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电话,问学生这样对吗?学生回答不对后就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也可以说是不合适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举例:你和同桌一直说话,这种行为在课堂上合适吗?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三层意思及用法:男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也像穿衣服,大了小了都不好,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男女朋友在一起是不是合适。

举例:你觉得他们俩在一起合适吗?

4、打折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以一张商店促销图引出其含义,问学生如果在商店看到这样的图片,你会进去买衣服吗?为什么?引出打折就代表着降价,有降价的含义。然后扩展“打+数字+折”的用法。(打八折 打五折 打九折)

5、深 浅

结合图片讲解“水深水浅”和颜色的深浅两种用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个对话:(5分钟)——时间不太充裕

同学们分成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纠正一些重要的读音错误。老师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请同学回答。1.玛丽想买什么衣服? 答:羽绒服

2.售货员推荐的这件衣服怎么样? 答:又好又便宜。

3.玛丽觉得售货员推荐的这件衣服怎么样? 答:有一点儿长。4.玛丽想要什么颜色的衣服? 答:要浅颜色的。

6.玛丽最后试的那件衣服怎么样? 答:不大不小,正合适,颜色也很好看。

四、学习第一段对话里的语法(17分钟)

(一)太+adj.+了

课文里的“这件衣服太肥了”表示的是不满意,此类用法还有:这双鞋太大了。除了表示不满意,它还可以表达一种相反的意思——称赞、赞美,比如“你太漂亮了!”“你这件衣服太好看了。”——作为教学重点未得到很好体现。这两种意思怎样区别?学生会有困惑,可简单提示:一般用可对举的词语中的一个,往往表示不满意。

(二)动词重叠。

形式:以“试”为例 试试 试一试 总结出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A A+一+A,再让学生说出“看”“听”的重叠形式(看看 看一看 听听 听一听)。然后问他们“复习”的重叠形式是什么,进而导出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BAB 意义:通过“我看这件衣服”和“我看看这件衣服”的对比导出动词重叠的意义所在——多用于口语,表示轻松、客气、随和的语气。表示动作的时间短、尝试、轻微的意义。

表动作完成的重叠形式:“试试”和“试一试”都表示动作还没做、即将做,那如果要表示动作已经做了,我们就在“试试”中间加个“了”,变成“试了试”。

举例:售货员:你试试这件衣服,看看大小合适吗?

玛丽:我试了试这件衣服,大小正合适。

老师说:大家想想我们还学过什么动词可以重叠的? 说 说说 说一说 想 想想 想一想

双音节动词也可以: 预习预习休息休息 运动运动 但是要注意:

(1)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重复 例如:我们不能说:我正在听听老师讲课了。(2)“有”、“在”、“是”等不表示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复使用

(三)又„„又„„

从讲解生词时举的例子指出“又„„又„„”前的主语必须是同一事物或人。它表示的是两种状态或情况同时存在。

再举例:【1】这件衣服好。这件衣服便宜。那我们用“又„„又„„”怎么说?(这件衣服又好又便宜)

【2】用一张帅哥的图片,引导学生用“高”、“帅”、“又„„又„„”造句。(他又高又帅)

老师说:我们除了可以把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放在“又„„又„„”的中间,还可以把动词或动词词组放在“又„„又„„”的中间。比如你要回国了,今天你去银行,取了钱然后还要换钱,两件事都是你去银行的时候要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你去银行又取钱又换钱”。

(四)“一点儿”和“有一点儿”

1、“一点儿”的意思就是“很少”,可以作定语,放在名词前。举例:我会讲一点儿汉语。

“一点儿”还可以放在形容词后边,这时表示比较。

-----这件衣服太长了,有没有短一点儿的?(比现在的这件衣服短)-----这件颜色有点深,我要浅一点儿的。(比现在的这件衣服颜色浅)练习:那个地方太远了,我们去____________的地方吧!(近)

2、“有一点儿”(《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你的自行车是新的还是旧的”这课讲过此语法点,所以此处不详讲)“有一点儿”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多用于表达不如意的事情。这里的菜的味道有

(一)点儿辣。今天的作业有点儿多。

汉语教程第19课教案 第7篇

生词与课文 第一段:

作者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实现了吗?实现这个愿望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作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的心情怎么样?

1、愿望:美好的~ 强烈的~ 共同的~ 上大学的~

实现~

愿望实现了

我来中国学汉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希望(动/名)

愿意(名)

2、终于:表示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或等待,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多为希望的。

(副)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以后,我终于到了北京首都机场。“终于”一般放在主语后,动词前。主+终于+动词

最后:(名)最后的结果

~的成绩

~一排

昨天的足球比赛我没有看完,最后谁赢了。(*终于)

我们先去买东西,然后去看电影,最后去饭店吃饭。(*终于)

3、实现:实现理想

~愿望

~目标

无法~ 早日~ 一定要实现

~不了

你的计划从来没实现过。

第二段:

作者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学校的?父母知道吗? 他们为什么不知道?(我瞒着父母)作者问什么要瞒着父母?如果把出国学汉语的事告诉父母,他们会怎么样?(多半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独生女)你是独生子女吗?在你们国家独生子女多吗?

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最想做什么? 如果汉语说得很好,你就会——

如果你觉得在这个班学习太难了,那么——

你的朋友让你周末跟他一起去颐和园玩,可是你觉得要看天气的情况。你怎么说? 作者是独生女,如果把去中国学汉语的实情告诉父母,——

因此,在联系学校的时候遇到问题,作者怎么办?(跟朋友和老师商量。)父母什么时候才知道作者要来中国的事情的?“才”表示父母知道得早还是晚?父母听作者说要来中国,他们怎么样?“果然”不大愿意。为什么要用“果然”?父母都说了些什么?用“不是„„吗”改写句子。(他回国了。这件衣服很漂亮。我想去美国旅行。)

4、联系:(动)联系工作/学校

经常~

电话~ 联系过几次

(名)保持~ 失去~ 有~

毕业以后我和他~不多。

5、瞒

瞒着父母/老师/同学

6、独生女/独生子/独生子女

7、多半:(大多数)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亚洲人。

(可能)天阴了,今天多半会下雨。

8、因此:因为这个,所以„„

我的同学学了汉语以后,很多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因此我也想学汉语。(所以)由于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了,因此很了解这里的情况。(所以)你已经退休了,因此,就不用天天去公司上班了。(所以)

用了这种新药以后,妈妈的病情因此而稳定下来了。(*所以)

因为每个同学学习都非常努力,所以老师都愿意教我们班。(*因此)

9、果然:(副)真的是这样。表示真正的情况跟别人说的或自己原来想的一样。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现在果然下雨了。

大家都说《哈利波特》好看,我看了,果然觉得很有意思。

我回家的时候,家里很安静,我想父母可能出去了,开门一看,果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大夫说吃了这种药,我的病就会好的,——

来中国以前,他就听说颐和园的风景特别美—— 第三段:

作者要到中国学习汉语,是因为我已经打算好了将来要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说实话”还可以怎么说?(说真的,说心里话)什么时候用这样的词语?

你喜欢吃饺子吗?——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饺子。你常去图书馆看书吗?——说实话,我很少去图书馆。你爱你的女朋友吗?——说实话,我更爱她妹妹。

用“说实话”的时候,常常是与希望听到的相反的话,但是这是真正的情况。作者没有想好将来要做什么,为什么还要学汉语?“自由自在地过一年”,“过”是什么意思?作者对父母说了什么?听了作者的话,父母同意了吗?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有几个原因? 作者的性格怎么样?作者的想法?“只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母只好同意了?他们有更好的办法吗?

原来我打算下午去故宫玩,可是现在下雨了,怎么办?——只好呆在家里。

我不喜欢吃方便面,可是家里没有别的吃的东西,——只好吃方便面。我的自行车丢了,——只好再买一辆。/只好坐公共汽车上班。

10、实话 说实话

11、对于:(介词)

对于有没有外星人的问题,科学家也说不清楚。

下个学期你还在首师大学习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好。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对于这里的生活,我还不太习惯。看中文电视,对于提高听力有好处。

12、古老

13、而:a.又:古老而(又)年轻

她的眼睛大而圆。这个故事简短而(又)生动。

b.但:这种苹果好看而不好吃。哈尔滨还很冷,而广州已经春暖花开了。

14、鸟

一只鸟

一群鸟

15、独立: a.不依靠别人:独立生活/工作/完成作业

b.美国是哪一年独立的?(1776年7月4日)

16、自在:自由舒服

自由自在学生的生活自由自在。

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讲话的时候,感到很不自在。

中国人一般不喜欢住在别人家里,为什么?

住在别人家里不自在,住在自己家里自在。

17、考虑:(动)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

考虑问题

~得很周到

~过几次

考虑了很长时间

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你考虑好了吗?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重要的问题。

(名)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有自己的考虑。我觉得父母的考虑很有道理。

18、今后

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19、事情

一件事情

20、改变

改变主意/决定/想法

情况改变了。

21、想法

第四段:

父母同意我到中国学汉语,他们也对我提出一些要求。他们有什么要求?(妈妈:每周打一次电话。爸爸:常发伊妹儿。)临行前,他们都做了什么?拼命往里塞是什么意思?

22、临: a.快要:

临„„时/的时候/前

临来时,她从国内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到机场去接她。

小王临去英国前来向我告别,我们一起吃了一顿饭。

b.靠近:我们教室临街,很吵,因此我们只好关着窗户上课。

c.到达:欢迎光临。

儿子结婚,女儿又考上了大学,你们家真是双喜临门。

23、拼命: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

拼命努力/拼命记单词/拼命学习

有一个坏人跟在你后面,你会怎么样?——拼命往人多的地方跑。

24、塞: 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

第五段:

谁送作者去的机场?离别时,父母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看到父母恋恋不舍的样子,作者怎么样了? “一下子”说明什么?

小学的老师一点也没变,我看到她时,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考试时有一题不会做,考完试,刚打开书,一下子就明白了。

她昨天逛批发市场了,发现那儿的衣服又漂亮又便宜,因此一下子就买了五六件。

25、离别:比较长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

离别父母/亲人/家乡

离别的时候/日子

我终于见到了离别已久的亲人。

26、望: 向远处看 远望/遥望

27、挥

挥手〈——〉招手

28、眼泪

一滴眼泪/两行眼泪

流眼泪

29、恋恋不舍

很留恋,不舍得离开。

~的样子

我~地离开了家/父母/朋友

我在这个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年,离别的时候,真有点恋恋不舍。

第六——七段:

到中国以后,父母常常来信嘱咐我什么?我呢?

30、嘱咐

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同屋嘱咐我别忘了带钥匙。

临出门,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注意安全。

31、放心〈——〉担心

32、表达:表示(思想、感情)

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感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他很想用汉语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总是表达不清楚。

33、想念(动)我非常想念我的父母。

(名)我打电话给妈妈表达我对他们的想念。

词语辨析: 终于/最后 终于:(副)表示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或等待,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多为希望的。“终于”一般放在主语后,动词前。主+终于+动词 最后:(名)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位置。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定语,还可以做宾语。做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前。结果好不好没关系。

我早就想来中国学习,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最后)

我的狗已经十岁了,它病了,虽然医生给他吃了很贵的药,但最后他还是死了。(*终于)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以后,我终于到了北京首都机场。最后的结果

~的成绩

~一排

因为个子高,排队时他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后。

昨天的足球比赛我没有看完,最后谁赢了?(*终于)

我们先去买东西,然后去看电影,最后去饭店吃饭。(*终于)

“终于”一般用于已经实现的情况,“最后”可以用于已然,也可以用于未然。

对/对于

1)都是介词。都有引进动作、行为对象的作用。一般可以用“对于”的时候也可以用“对”。

这种做法对/对于学好汉语没有好处。2)“对”的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对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事物,不能是人。我不同意他对/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他对我笑了一下。(*对于)我对父母说,我想去中国留学。(*对于)服务员对我们很热情。(*对于)

一切/所有 1)“所有”是形容词,“一切”是代词。“所有”只修饰名词,不能单用。所有+名词

“一切”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一切手续都办好了。(所有)

这里的一切都很好,请你们放心。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忘掉这一切,我们重新开始吧。

2)都可以修饰名词。“所有”修饰名词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一切”只能直接修饰名词,不能带“的”。

所有(的)问题/一切问题 3)“所有”着重指一定范围内某种事物的全部数量,“一切”必指某种事物所包含的全部类别。

所有的困难都解决了(每一个)一切困难都不怕(各种各样的困难)4)“一切”只能修是可以分类的事物,不能修饰不能分类的事物。“所有”不受此限。所有生物都有生有死(一切)

山上所有桃花都开了(*一切)所有流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一切)

所有的开水都喝完了(*一切)5)习用语“一切的一切”:强调对事物的最大概括。一切的一切,它都在所不顾了。

离别/分别 离别:(动)可以带宾语。离别家乡/亲人 分别:(副、动)

我和王老师分别教精读课和口语课。作动词不能带宾语。只能说“跟朋友分别”

改变/变/变化

1)这三个词都可以作动词。“改变”和“变”可以带宾语,“变化”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改变”书面语常用,要求双音节宾语。“变”是口语词。

情况改变/变/变化了。变心/变脸

变魔术

大变活人。

改变计划/面貌。2)“变”可以带补语,“变化”一般不带补语。

变好/漂亮

变得更美了

变出来

变了一次又一次

3)“变化”有名词用法,“变化”和“变”没有名词用法。例:这个地方最近几年变化很大,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我们决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听写:

1.愿望

2.终于

3.果然

4.说实话

5.古老

6.拼命

7.恋恋不舍

8.离别

9.嘱咐

10.放心

上一篇:守规矩 勇担当 善作为下一篇:400字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