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慰问信范文

2024-09-04

中组部慰问信范文(精选6篇)

中组部慰问信 第1篇

中组部慰问信

中组部慰问信应该怎么写作为一个中组部的工作人员,你是怎么样写给老党员的慰问信的请看下面的中组部慰问信范文吧!

中组部慰问信【1】

尊敬的各位老干部、老党员同志:

在隆重纪念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谨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年波澜壮阔,**载成就辉煌。

**年前,在人民为改变民族命运的斗争中,共产党应运而生。

**年来,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悠悠岁月铭记着老同志们的奋斗足迹,光辉历史镌刻着老同志们的不朽功绩。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广大老干部、老党员在党的领导下,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回顾**年党的光辉历程,我们深切感到,没有广大老同志的长期英勇奋斗,就没有今天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广大老同志不愧是人民共和国的奠基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对你们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广大老干部、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尊重、学习、关心、爱护老同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我们要着眼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大力宣传老同志的历史功绩,传承老同志的崇高精神,接好老同志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工作,不断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老同志各项待遇,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为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广大老干部、老党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政治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群体,是教育青少年、培养下一代的重要。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参与和奉献。

衷心希望广大老干部、老党员始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威望优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推动作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发挥示范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教育下一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参谋作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发挥促进作用,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新贡献!

凝心聚力创伟业,同心同德开新篇。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祝广大老干部、老党员阖家幸福、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年6月21日

慰问信的写法【2】

(1)标题。

可以只写“慰问信”三个字,也可以把慰问单位及向谁慰问都列入标题。

(2)受信单位。

写上被慰问的单位、全体同志或者被慰问者个人的姓名,后面用冒号。

(3)正文。

要根据写信的目的和对象而定。

但首先要说明写慰问信的起因。

如果是对一些先进模范集体、先进人物进行慰问,那么就要着重写明对方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是如何战胜困难、英勇奋斗取得重大成绩的,并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如果是慰问受灾群众,那么就要从这一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和背景着手,分析有利的形势,鼓起他们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并表示深切的慰问。

假如已经或正在采取救援措施,也可以在慰问信中写明,以更好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4)结尾。

一般要用表示共同愿望和决心的词句作为结束语。

最后还要写上一句祝愿的话,如“祝你们工作愉快”等等。

(5)署名与日期。

写送出慰问信单位的全称或负责人的姓名,并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2.写慰问信应注意的问题

(1)凡需要写慰问信的事一般都比较重要,所以情况一定要吃透,特别是给先进单位或受灾群众的慰问信,对具体的先进事迹和灾情的严重程度及群众的困难状况等,都要摸清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写好慰问信。

(2)慰问信的重点在“慰问”,所以在表示慰问方面,一定要情真意切,使对方确实体会到组织上和领导上的亲切关怀,使他们真正感到温暖,受到鼓舞。

(3)慰问信是一种公开信件,因此文字要简明、扼要,语气要朴实、感人。

中组部慰问信 第2篇

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源潮部长用英语和客人们对话,客人们参观了干部选任、培训、考核流程——今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见证了中组部“开放日”活动。曾几何时,红色政权中最神秘的部门——组织部——也悄然融入了这个开放的世界。有人说:这一举动彰显了组织部门不断扩大民主、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度的开放姿态。我说,这一举动折射的“开放”,不仅仅是一个“姿态”。

因为有开放的心胸,所以我们“想开放”。古人有句良言警句:师夷长技以自强。开放,是相互学习交流、互利共赢的开放,不仅仅要让别人了解我们、支持我们,更要让别人对我们提出建议意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做法,从而不断丰富、壮大、发展自己,进一步提升组织工作公信度,这是我们渴望开放的“宗旨”。

因为有开放的底气,所以我们“敢开放”。俗话说:有底气才敢亮相。近几年来,中组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效果显著,各地纷纷从鲜明导向、完善机制、规范流程、严守纪律、加快创新等方面做起,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公信度逐年稳步提升,真正发挥了改革发展“助推器”作用,这是我们敢于开放的“基础”。因为有开放的机制,所以我们“能开放”。有句话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想开放、敢开放,态度和实力固然重要,能不能开放,机制更重要。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必然要以信息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方式、信息化的机制应对日益信息化的工作。我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放日制度,中组部日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不断探索完善组织工作信息化机制,这是我们能够开放的“根本”。

因为有开放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开放”。有人说:技巧和能力决定成败。要开放,更要“会开放”,开放的程度、开放的质量直接决定开放能够达到的效果。从源潮部长带头用英语与客人们对话以及中组部准备的各项工作展板可以看出,中组部这次为举办“开放日”下足了功夫,不仅从硬件上保证了开放的质量,而且在干部能力素质的“软件”上夯实了基础,难怪乎与会者如沐“开放春风”,这是我们善于开放的“保障”。

开放,不仅仅是对世界摆出的一个姿态,更是向世界迈出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一大步伐,我们期待让我们坦诚相见的“开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今晚,在全国各大网站上看到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华诞之际,中组部于今天下午举办了以“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一个系统要有生机和活力,就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可形成有力的约束机制。特别是对组织部门来说,把工作置于群众、社会的监督之下,向群众汲取智慧,从社会获得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有开放,工作更为“安全”。有开放,工作基础更稳。听听群众呼声,看看社会诉求,科学决策、合理干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达到最好的效果。

真心希望这样的“开放日”多一些,再多一些。

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透视了什么 2011年06月14日,中组部举办了以“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华诞之际,中组部率先敞开大门,与全球各国进行交流,这一重大活动既意义重大,又意味深长,给全国各级组织部门树立了标杆,透视了一种全新的意蕴。

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透视了一种开明开放的理念。开明开放,组织工作才不会僵化,才能因时而化、因势而化,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让组织工作更具实效性、更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早在2008年,李源潮部长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上,与学员们座谈交流时,提出了“四种眼光”的新要求,即:要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认识组织工作;要用服务全局的眼光来谋划组织工作;要用历史进步的眼光来研究组织工作;要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推进组织工作。近几年来,围绕“四种眼光”,组织工作可谓大的动作不断,比如:2008实施的“海外尖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对全国县委书记进行轮训、公布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等等,可谓亮点纷呈。这次,中组部举行开放日,与50多个外交官面对面交流,就是落实“四种眼光”的具体的具体步骤,我们有理由相信,组织工作会越来越开明,越来越开放。

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透视了一种改革创新的决心。有活水,就有活力;有交流才能知不足,才能有进步。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就是要打破自我封闭、固步自封、自我停滞,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中前行。回顾组织工作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呈现组织工作的成果,无疑是改革创新的战绩;展望组织工作的未来,无疑是改革创新的舞台。这次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通过展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流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管人员、干部教育培训、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农村基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等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成果,就是向全世界表现了一个矢志不移、改革创新的决心,发出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最强音,就是向全国各级组织部门吹响不断改革创新的“冲锋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创新的“引擎”牵动下,组织工作这艘“航空母舰”定能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行。

5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透视了一种从容自信的心态。敢于开放,因为自信;敢于亮底,源于自信。很多时候,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组织工作有点神秘,组织部门有点严谨,组工干部有点严肃,外界特别是其他国家对组织工作的相关制度、运行轨道、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需要探索的并不清楚。这次中组部举行开放日,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不但把组织工作彻底亮给了全国,还把组织工作亮给了全世界;不但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组织工作情况,还通过面对面交流增进交流,释疑解惑,这等于将组织工作置于全世界的眼光之下,彻底打破了组织工作的神秘性,以一个自信的姿态,充分彰显了一种自信的心态,体现了一个自信的部门。相信,有了这种自信,全国人民就值得信赖;有了这种自信,组织工作就有了保障。

组织部门不但要“开放”更要“放开”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华诞之际,中组部于14日下午举办了以“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组部,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和中组部部务会成员会见了参加活动的高级外交官。(6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人们印象中,组织部门是一个很神秘、很神圣的地方,组工干部给人的感觉也是高深莫测、不苟言笑。如今神秘的机关主动地公开透明起来,连外国人也可以来参观,还能与中组部有关负责人交流沟通,这真是一件新鲜事!如此透明和高明的举动,难怪许多使节表示,这次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内容丰富、交流坦诚,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干部任用和人才工作,而且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明开放,加强对外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看罢新闻,笔者也为中组部的这种开放的“阳光组工”所折服,真诚地期待着各部门、各机关也能这样“开放”起来、“阳光”起来。

当然,当然仅仅开放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放开”。这两个词看似只对换了字的顺序,其实它们之间又不尽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点都有吐故纳新之意。但是,开放是指解除限制,多从政策方面讲的,比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放开则有松开之意,多从个体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讲的。政策再好,可是必须要有人落实。只有大多数干部群众想得开、放得开,开放的好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当前组织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组织部门来说,就是要坚持破旧立新,放开手脚开拓创新。迫切需要组工干部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敢于突破,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大胆工作,不断提高创造力,把组织工作推向新的前沿、新的高度。

要放开手脚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组织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摒弃安于现状的观念,打破不合时宜的禁锢,努力用新的观念谋划工作,用新的思维看待事物,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要破除“小部门”的狭隘思想,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全力支持和服务经济建设,使组织工作体现更多的生产力;要破除“守摊人”的保守思想,树立“创业者”的争先观念,开展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使组织工作体现更多的穿透力;要破除“官本位”的封建思想,树立“娘家人”的服务观念,尽心尽力为党员干部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使组织工作体现更多的亲和力。

要放开手脚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当前组织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工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快步跟进。要通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将党组织建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重大项目上,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基层班子的年龄、性别、学识、性格修养等方面结构,创新基层班子建设,使基层班子形成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要通过设岗定责、评星定级等办法,创新党员队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放开手脚建立好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干部任免的初始提名权、表决权,党员发展的公示制、票决制等工作程序,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建立健全“宽严有度”的对内管理机制,进一步激活组工干部的上与下、进与出、奖与罚,促进组织部门横向各单元和纵向各层级之间的工作有序高效运转;要建立“博采众长”的外向开放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的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吸取外地、外单位、外行业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使组织工作始终走在开放的前沿和时代的前列。

“开放日”让组织工作走得更远

6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以“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能把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巩固的组织工作展示在国外领导干部面前,这无不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开放理念,更体现了一种自信和包容的心态,正是因为有这种良好的理念和心态,才让一个向来好客的民族更加懂得待客之道,消除组织工作的“神秘感”,更添“亲切感”,让组织部“家味”更浓。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化一体化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党的组织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组织工作如果再继续给人们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印象,就会让一些敌对势力有机可乘,不断秘密地扰乱和丑化我国组织工作的发展,因此,还不如主动地敞开国门,揭开组织工作的神秘面纱,让国人和国外友人加大对组织工作的了解,扩大开放知情权,以知情换理解,以理解赢得支持。

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只有不断吸取人类文明进程中先进经验、成功做法,才能与时俱进,兴旺发达。党的组织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历来为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也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汲取了各国执政党发展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了成熟,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对外开放我们的组织工作,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党的组织工作。实践证明,开展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活动,是组织工作走向民主开放的有益探索,它不仅能密切组织部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能不断从与国外的交流之中汲取养分发展壮大起来。

“开放日”—组织工作成熟的标志

6月14号,中组部举办了以“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来自50个国家的外交官首次踏入了以往被称为“神秘部”、“敏感部”的地方,这一举措反映了组织部门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是组织工作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因其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眼中,它显得比较神秘,甚至封闭,不容易亲近。此次“开放日”活动,把外国驻华外交官“请进来”,让他们了解组织部门的部史部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流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抗震救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等,让他们知道我们组织部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让他们了解组织部门的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从此,让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从此不再神秘,而是越来越熟识,并通过他们将我们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真正让党的组织工作我党成为展示良好形象 赢得信任理解的优良品牌。

不仅如此,当前,我们正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就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汲取养分,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加强政党建设和执政能力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加强政党建设的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政党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近年来出台的很多制度措施,都借鉴了不少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果。现在进行开放日活动,各国外交官不仅是来参观,这更是一种宣传,是向世界各国来展示中国在加强政党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中付出的不懈努力。

中组部慰问信 第3篇

日前, 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 从国家层面对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各方面政策做出规定。

《意见》规定,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是指海外留学人员以专利、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等回国创办企业。留学人员企业一般要由留学人员担任企业法人代表, 或者留学人员自有资金 (含技术入股) 及海内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30%以上。

《意见》分别从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贷款、税收优惠、外汇管理、租金减免、土地优惠、政府采购、专利保护、技术入股以及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面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给予政策优惠;从户口办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审、计划生育、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参加国际活动、科研项目申报、驾驶证办理以及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等方面积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解密中组部 第4篇

问:中组部设有哪些机构?

答:中组部是党中央在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参谋,负责党建和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内设办公厅、党建研究室、组织局、干部监督局、干部教育局、领导干部考试与測评中心、干部调配局、党政与外事干部局、经济与科技教育干部局、中央与国家机关干部局、企业干部局、老干部局、人才工作局、人事局、直属机关管理局、全国组织干部培训中心、党建研究所等机构。一般来说,带“组织”字眼的机构负责党建,带“干部”字眼的机构负责管理干部人事。

问:中组部具体管哪些干部?

答:广义上,8000万党员、60万党政干部都由中组部管理。具体管辖级别上,以前,省部级干部和地厅级、司局级干部都归中组部管;1984年,地厅级、司局级干部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中组部只负责省部级干部。这些“中管干部”有: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其下设机构的正副负责人;中央机关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社会团体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国有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高校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中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及派出的纪检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大新闻媒体的领导等其他中央管理的单位的领导成员。

问:中组部在选拔干部时起什么作用?

答:一名干部能否得到提拔,决定权在上一级党委。“中管干部”的任免决定通常由中央做出,中组部只有建议权。例如,中央某部缺了一位副部长,中组部就要收集相关的人事材料,进行考察工作,形成详细的报告,向中央提出建议,供中央参考。一般而言,副部级干部的任用要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正部级干部任用的审议范围要扩大,需经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问:中组部怎样考察干部?答:在众多考察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是传统做法——与被考察对象谈话。谈话内容主要是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思想以及生活情况,有时也会让被考察对象写自我介绍、写看过的书目等。中组部还会与其工作过的部门领导、同事谈话,全面了解情况。筛选多个被考察对象时,也会采用座谈会的方式。

中组部也会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1984年,中组部启动了“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的计划,吸收了心理学量表测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009年,中组部制定了考核干部的“三个办法”,除了个别谈话外,还强调民主评测、实绩分析等;十八大之后,中组部印发通知,要求今后不能只把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问:中组部任用干部的标准有哪些?

答:党的用人标准在提法上有过几次大变化,从解放初的“又红又专”到“文革”后的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再到后来的“德、能、勤、绩、廉”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014年又对干部提拔做出具体规定,比如提名县长候选人,要有5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专科以上文凭,在党校接受过规定时间的培训。以前,执行类似规定时也有弹性,就是常说的“破格提拔”。十八大后,“破格”从严。

问:后备干部、“空降”干部是何意?

答:后备干部是指根据相关规定,选出有前途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人才。1982年,中组部成立了青年干部局,负责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并有专门名单。1985年名单上已有超过10万人。2000年,中组部规定,“后备干部一般按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副职1∶1的数量确定”。2009年,中央下发“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拉开了跨度长达12年的后备干部培养大幕。

中组部调研(定稿) 第5篇

发表时间:2012-10-29

来源:光明日报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十一——

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关于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

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与福建省莆田市委组织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统一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加以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党员质量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总结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我们组织力量深入地方和基层,采取问卷调查、蹲点调查、座谈研讨、个别访谈、专题研究等方式深入调研,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党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组织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⒈严把入口,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各级党组织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一是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执行党章规定,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天津市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严格把握入党的具体条件,使党员标准具体化。青海省坚持未经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不发展,培训考察不满一年的不发展,政治审查不合格的不发展,政治思想一般、工作成绩不突出的不发展,手续不齐全的不发展,保证了新党员质量。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各地普遍实行发展党员推荐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质量。黑龙江、山东等省推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全程记实、全程审核、全程问责制度,统一规范发展党员流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十七大以来,全国发展生产、工作一线党员584.2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4.2%,其中发展工人党员87.8万名、农民党员253万名;发展35岁以下党员1083.4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1.9%。

⒉实施规划,大规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

着眼于提高党员素质,加强规划指导,实施重点工程,推广新鲜经验,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效果。一是研究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根据党员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2009年6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中组部制定的《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工作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规划》的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二是组织实施重点培训工程。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四项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党员轮训工作。中组部直接举办示范培训班,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五年来,全国共培训农村党组织书记139.6万人次、新党员420.4万人次、大学生村官党员32.8万人次,开展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47.4万人次。三是积极推广“双育”模式。中组部总结河北、内蒙古等地以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双育”模式,指导各地整合人事、农业、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促进党员觉悟和本领双提高。河北省唐山市通过实施“双育工程”,有效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创业能力,1200多名受训党员被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8037名党员获得技术等级证书,24625名党员成功实现就业创业,带动15万名群众就业创业。

⒊破解难题,不断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

各级党组织针对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流向趋于分散的情况,从建好组织、强化服务、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入手,着力破解流动党员摸清底数难、开展活动难、管理对接难等问题,努力把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的管理服务之中。一是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一些地方依托驻外办事处、服务机构以及商会、行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许多地方采取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项目工地、商务楼宇、集贸市场等建立党组织的办法,扩大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覆盖面。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1万个。广东省深圳市以地籍、行业、企业和驻深单位为依托,建立“同乡型”、“同业型”、“同企型”等不同类型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二是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流动党员信息登记、定期联络和流动党员联系帮扶流动人员等办法,努力形成“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格局。北京、上海、山西等省市组织部门通过签订“双向共管协议”,使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责任得到较好落实。三是强化流动党员关爱服务。各级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认真开展流动党员就业帮助、创业服务、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工作。福建省宁德市驻沪党组织采取党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与流动党员结对子等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子女入学、就医、租房、节日返乡等实际困难。河南省信阳市实施“金桥工程”以来,为流动党员协调解决工资拖欠、工伤赔偿等问题,先后办理各类维权事项6000多件,协助处理工伤事故和其他侵权案件1680多件。四是推进党员管理信息化。适应党员动态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认真总结吉林、湖南等地经验,中组部研究提出建设以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网、全国党员教育服务网、党员信息卡“两网一卡”为框架的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纳入“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做好可研报告报审、技术设计研发和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指导各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动态管理,提高服务效能。重庆市大渡口区2007年开通“12371党建信息平台”,建立党员电子活动证制度,实现对所属党组织和党员的精细化管理服务。

⒋强化服务,真诚关爱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

各级党组织认真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重点加强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救助,切实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是建立老党员生活补贴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五年来中组部下拨代中央管理的党费1.8亿元,为170.1万人次发放老党员生活补贴;协调民政部、财政部连续4次提高生活补贴标准,并于2011年“七一”前向全国23.3万名老党员每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2000元。二是普遍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中组部每年都下发通知,对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活动作出部署。十七大以来,中组部下拨代中央管理的党费2.17亿元,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1181万人次,产生“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三是强化党员关怀帮扶保障。各级党组织普遍采取与生活困难党员结对子,设立党内帮扶资金和关爱资金等方式,及时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区探索建立党员创业项目扶助机制,实行困难党员创业就业“绿色通道”,从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帮助困难党员创业就业。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全国已建立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点)44.1万个。

⒌注重激励,精心做好党内表彰工作。

各级党组织坚持集中表彰和经常表彰相结合,加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加大党内表彰力度。十七大以来,根据中央部署,中组部在建党90周年之际进行了集中表彰;今年“七一”前夕,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了专项表彰;先后对抗御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青海玉树抗震救灾、防汛抗洪救灾、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专项表彰,共表彰172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304名优秀共产党员、2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追授106名优秀共产党员。各地各部门共表彰147万个先进基层党组织、748.1万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28.3万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二是提高表彰工作公信度和影响力。严格评选标准和程序,创新推荐评选方式,扩大推荐评选中的民主,确保表彰的先进典型立得住、过得硬、叫得响。庆祝建党90周年评选表彰工作中,首次开展网上推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今年组织网上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活动,4369.5万网民参加投票、4.6亿人次点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十七大以来,中组部先后10次单独或与中宣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学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采取在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报告会、宣讲团,拍摄电影和专题片,出版图书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见贤思齐、付诸行动。吴大观、沈浩、杨善洲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第一书记》、《杨善洲》、《雨中的树》等电影,在党员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⒍创先争优,积极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平台。

各级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管用办法,促进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一是机关党员下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各地区各部门广泛开展“下基层、接地气”、“结对帮扶”、“民情家访”等活动,组织机关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促进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兴办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做好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097.8万个,为群众办实事4962.8万件,落实帮扶资金1283.6亿元。二是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全国467万个窗口单位广泛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广大党员带头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和优秀服务标兵,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好处。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3800多所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互认等,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好评。三是企业党员立足岗位争创佳绩。采取成立项目党支部、党员技术攻关小组,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党员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中创造一流业绩。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提出合理化建议203万多条,开展技术革新353万多项,完成急难险重任务82万多件。四是农村和社区党员认岗履责承诺践诺。根据农村和社区党员实际,采取为无职党员设政策宣传、致富帮带、舆情反映、矛盾调解和维护稳定等岗位,开展依岗承诺活动,引导党员承诺践诺,促进新农村和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开展了3轮公开承诺,每轮参加承诺的党员都在95%以上。

党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党员队伍建设较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要求,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⒈党员队伍力量进一步壮大。

一大批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党注入新鲜血液。十七大以来发展党员1322.8万名,截至2012年6月,全国党员总数达8342.7万名。五年来,在农村和企业生产一线发展党员435.5万名,为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和企业生产一线党的力量薄弱等问题创造了条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96.7万名,为不断扩大这些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大批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截至2012年6月,全国申请入党人数达2186.2万名,其中入党积极分子1053.1万名。

⒉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通过大规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特别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了创先争优的价值理念,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推动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科学发展是第一理念、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创先争优是第一追求,日益成为广大党员的共识。据对3.2万名党员群众的问卷调查,有77.6%的群众认为身边的党员素质能力“很强”和“较强”。

⒊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

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调动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建立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党员队伍纯洁机制,推进了党员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手段更加有效,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建设以“两网一卡”为框架的全国党员信息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党员提供便捷服务,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据对3.2万名党员群众的问卷调查,88.5%的党员认为所在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得“好”和“较好”。

⒋党员队伍作用进一步发挥。

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履职尽责、创先争优,在本职岗位和日常生活中走在前、做表率,在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完成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对所接触党员发挥作用的评价分值为80.67分,比上年提高2.09分。2012年全国13个重大表彰项目表彰的4548人中,党员占75.9%。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4550多万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启示与思考

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⒈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握党员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组织路线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围绕和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提供了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紧密联系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来推进,努力把党员队伍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员队伍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员队伍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党员队伍建设才有强大动力,才能大有作为。

⒉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广大党员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党员,才能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夯实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基础。

⒊必须坚持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融为一体,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的凝聚力。

对党员既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又真情关心和服务,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着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不仅有义务、有责任、有贡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激发了党员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把保障党员行使权利和促进党员履行义务统一起来,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⒋必须坚持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充分发挥作用。

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的重要基础。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才有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建设才有依托。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既着眼于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分布;又着眼于发挥党员作用,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方式,实现了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健全严密的组织体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改革创新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建设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管理理念、工作机制、活动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开创了新的局面。实践证明,只有主动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个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统一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加以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党的组织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党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为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丰硕成果。为认真总结十七大以来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我们组织力量深入地方和基层,采取座谈研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调研,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组织制度。十七大以来,各地严格遵循党章,按照中央要求,坚持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一是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中央高度重视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作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决定,并写入党章。2008年,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中央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及时宣传解读条例,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总结推介典型经验,定期研究分析问题,切实加强具体指导,推动代表任期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地方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加强领导和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创新,基本实现各级代表有序参与常态化、代表作用发挥经常化、代表联络服务规范化,代表任期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有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的实施办法;20个省(区、市)、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成立了党代表大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分别占总数的64.5%、46.5%、27.9%。365个市(州)、2684个县(市、区)探索建立了代表提案和提议、调查研究、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等配套工作制度。其中,有7个省、175个市(州)、1436个县(市、区)建立代表提案制度,共收到省党代表提案493件、市党代表提案6391件、县党代表提案6.07万件;各级党委共组织省党代表调研835次,市党代表调研1.18万次,县党代表调研4.84万次;列席同级党委各类会议的省党代表有4923人次,市党代表有8.95万人次,县党代表有54.5万人次;省党代表共联系党员群众7.85万人,市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93.2万人,县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398.9万人。

二是做好代表选举工作。

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代表选举工作,增强了代表的政治先进性和党员代表性。注重扩大代表选举中的民主。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办法,广泛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代表选举。参与党的十八大代表人选推荐提名的党员比例达98%,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多于15%;各省(区、市)党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由上次换届的26.4%提高到28.7%,各市、县党代表差额比例平均为22.3%、21.7%。注重提高代表素质、改善代表结构。各级党组织严格代表条件,把好思想政治素质关,注重对代表人选“德”的考察,注重推荐带头创先争优、勤奋敬业,在生产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具有较强议事能力和联系服务群众能力的优秀党员作为代表人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人选实行差额考察,31个省(区、市)代表人选差额考察的比例平均达13.4%,并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进行公示。加大从生产和工作一线推选代表力度,重点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党的十八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占30.5%,比十七大时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代表中的工人党员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由十七大时的51名增加到169名(包括农民工党员26名),占7.4%。这次党委换届的31个省(区、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占33.4%,比上届提高2.2个百分点。

三是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党的十七大提出“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在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县(市、区)落实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在年会的内容和程序、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新的经验。在会议内容上,一般包括审议上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有的地方还开展了代表提案工作、民主评议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安排代表作大会发言等。在会议组织上,一般不设主席团,会议由县(市、区)党委主持。在会议时间上,普遍为年底或年初,安排在人代会、政协会之前召开,会期一般为一至两天。同时,一些地方还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

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实际,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提高候选人提名、介绍、选举中的民主质量,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公信度。

一是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

许多地方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采取组织推荐、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党员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拓宽了提名渠道,扩大了提名民主。全国大部分地方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采取“两推”办法,即党员推荐和村民推荐相结合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乡镇党委换届时,辽宁等地探索采取实名推荐的办法,综合运用换届考察、考核等结果,确定初始提名人选。地方党委换届时,各地普遍对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人选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对现任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对拟提拔人选普遍进行二次推荐,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真实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拓宽候选人介绍方式。

在乡镇、村党组织换届中,许多地方改变过去只发放候选人简历的单一介绍方式,采取召开见面会、竞职陈述、回答党员群众提问、实地调研、公布工作实绩等方式介绍候选人,增进了选举人对候选人的了解。辽宁、河北等地部分乡镇在党委换届中还采取橱窗展示、制作展板、播放录像、媒体介绍等方式,形象直观地介绍候选人情况,为党员群众了解候选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完善党内选举办法。

各地通过适当提高候选人差额比例,扩大了选举中的民主,实现了好中选优。在地方党委换届中,31个省(区、市)党委委员候选人差额比例平均为11.9%,比上次换届提高0.6个百分点。普遍提高市、县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差额比例。其中,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差额比例平均为14.9%,县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差额比例平均为11.3%。

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得到新规范

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制度上的具体运用。各地坚持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党的委员会制度,探索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2008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意见》,对地方党委常委会集体领导制度、分工负责制、工作协调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同时,普遍建立健全党委常委分工负责制,明确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常委职责,科学合理分工,加强常委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团结协作、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福建沙县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探索实行议题提出、调查研究、提出方案、风险评估、征求意见、会议讨论、会议表决、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九步工作法”,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是健全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

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定期向全委会报告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全委会决议执行和廉洁从政等情况,全委会采取讨论、评议等形式,对常委会工作进行评价。各地普遍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即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一些地方探索建立同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对常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一些地方还在规范常委会决策程序,细化全委会、常委会决策范围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理顺了全委会、常委会关系,全委会决策、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各地按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规定,进一步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普遍实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票决制,切实扩大了决策中的民主。一些地方实行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以及一些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全委会审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国69个县(市、区、旗)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科学划分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及其成员职责权限,为规范县委权力运行尤其是县委书记职权积累了经验。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各地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党员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不断拓展,党内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显现。

一是普遍实行基层党务公开。

2010年,中央颁布《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对基层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式作出规定。广大基层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党务公开,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严格公开时限。目前,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平均覆盖率达98%以上。天津、内蒙古、江苏等地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务公开手段,在用好党内会议、文件、简报、党员活动室、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公开栏等传统方式实行公开的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局域网、电子显示屏、远程教育站点、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使党务公开更加简便、快捷、高效。一些基层党组织还建立了“党员点题公开栏”和征求意见箱,提高了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党务公开为党员、群众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有效推动了各级党组织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党员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

二是稳妥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推荐和选举工作。

各地认真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的要求,在部分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公开推荐、直接选举领导班子成员试点工作。2009年,江苏南京市在换届的363个社区党组织中,全部采用公开推荐、直接选举方式产生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2010年,广西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中,普遍采用公开推荐、直接选举方式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

三是积极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

各地结合实际,拓宽党员民主议事决策的有效途径与形式,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决策前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民主议事决策作用。全国有57.5万个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浙江台州市村级党组织实行的“民主恳谈会”制度,已经延伸到乡镇、社区和企业。天津将村级重大事务列入民主决策范围,推行“六步决策法”。一些地方还规定,每月“逢4说事”、“逢5议政”,先召开党员大会,再由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议事决策,使党员大会的作用经常化、制度化。

四是不断拓宽党内基层民主监督渠道。

各地不断拓宽党内基层民主监督渠道,完善党内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切实保障了党员的监督权。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等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党员向基层党组织及领导班子成员提出询问和质询制度。广西在部分县(市、区)和乡镇推行党员旁听县(市、区)党委常委会议、乡镇党委会议的做法。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等部分县(市、区)邀请党员代表列席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和基层党组织有关会议。各地在发展党员、党内表彰等工作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员群众普遍反映,参与党内基层民主监督的途径更多了、质量更高了。

启示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组织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党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大局。

更加自觉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展开,以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努力使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相适应。

二是坚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要求贯穿到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以实践为师,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实践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上升为制度规范。既坚持继承传统,又努力探索创新,不断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四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

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又要在民主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新活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既自觉适应广大党员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日益迫切的新情况,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自上而下的带动和自下而上的促进结合起来,有组织、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2009年11月,中组部、民政部等部门在河南郑州联合召开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以“三有一化”为重点,部署安排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成为社区党建目标。两年多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三有一化”,理论认识有了新深化,实践探索取得新成效,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2009年11月份“郑州会议”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有关要求,全面落实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2010年9月,中组部先后在青岛、贵阳召开座谈会,推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三有一化”工作。今年4月至7月,连续召开6个片会,推进省辖市“三有一化”工作,示范带动边远贫困地区城市及县级城区党建工作。总的来看,两年多来,各地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投入为保证,努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做法

⒈培养激励并重,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注重选优配强。突出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和党建指导员“三支队伍”建设。结合换届调整,积极推动优秀大学生进社区,采取从上级机关派、企事业单位挑、面向社会招考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办法,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社区人才,整个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社区党建工作力量显著加强。据统计,目前,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9.3%,35岁以下的占12.2%;向社区选派专职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指导员16.8万余名,到社区任职的大学生11万名。上海市为每个街道配备20名专职党务工作者,每个社区3名。北京市连续几年推行“大学生社工计划”。广西公开招聘300多名专职党务工作者,一个城区配2名,一个街道配3名,具体负责社区党务工作。

加强教育管理。一方面,中组部带头举办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推动各地把社区党务工作者培训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规划,健全省、市、区分级培训体系。每年都采取集中办班、结对帮扶、外挂锻炼等形式,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政治理论、党务知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点培训和集中轮训。另一方面,强化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公开承诺、述职考核、监督评议等制度,督促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四川广元、西藏拉萨等地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山东东营市探索社区党组织书记身份公职化管理,江苏扬州、江西南昌等地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

实行政策激励。在经济待遇上,目前,全国有50.9%的社区按照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了社区党组织书记报酬,有条件的地方还办理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河北张家口、海南海口等地比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落实社区专职干部工资待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享受全额事业单位副科级干部工资待遇。云南昆明、丽江等地还建立了社区离任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在政治待遇上,各地积极拓宽社区干部成长发展空间,全国有1.8万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列入行政、事业编制序列;有5万名社区工作者被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有4.2万名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福建福州市打造“社区工作者——担任社区书记——解决事业编制——提拔街道副职”社区人才培养链。河南焦作市近3年有300多名社区干部走上科级干部岗位。

⒉强化经费投入,保证社区党组织有一定的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加大财政统筹力度。各地积极推动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目前,全国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社区占90.8%,平均每个社区年财政拨付数额2万多元,比两年前增加5000多元。天津和平区建立“刚性支出实报实销、人员待遇逐年增长、社区党建及特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保障机制。新疆乌鲁木齐市近3年连续4次提高社区工作经费,每个社区由原来的6万元提高到25万元。山东烟台市近5年社区党建经费、党员人均活动经费年均增长30%以上。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普遍采取党费支持、费随事转、低偿服务、社会赞助等方式,增加社区经费投入。一些地方推行政府“购买式”服务,政府部门在委托社区承办事项时,及时拨付相应工作经费。目前,全国有党费支持的社区占58%,平均每个社区每年党费支持数额8000元;实行“费随事转”的社区占42%,每个社区年均转移数额近7000元;有社会赞助的社区占28%,每个社区年均赞助数额3500元。宁夏每年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15%,支持社区建设。江苏南京市将市区留存党费的增量部分,按照每年不少于50%的比例下拨社区。湖南张家界市要求,联系社区单位每年支持社区的资金不少于6万元。

提高民生保障经费。各地逐步认识到,街道社区财力有一份提高,民生就有一份改善,党建就多一份保障,普遍增加了民生保障和办实事经费,使社区党组织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广西南宁、四川成都等地设立社区惠民项目专项资金,每个社区每年补贴2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上海长宁区建立社区“拾遗补缺”专项资金,用于便民扶手安装、自行车棚整修等民生实事项目。吉林通化市将每年财政增收部分的2‰,投放到社区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湖北武汉市在确保每个社区每年5万元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新增25万元为居民群众办实事经费。

⒊推进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打造综合性服务阵地

加快建设步伐。各地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采取上级扶持、开发商配套、社区自筹等措施,推动把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城市新建、改建住宅小区和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对没有场所或面积狭小、不达标的,加强指导督促,限期解决。目前,全国有95%的社区基本解决了办公用房问题,其中,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占61.7%。浙江省社区工作用房面积平均超过600平方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68个社区的场所面积平均达到1300平方米,不少超过1万平方米。吉林省实施“五有一创”工程,确保年底前95%以上的社区场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20%超过1000平方米。

完善场所功能。一方面,突出场所设施教育和服务党员功能,打造党员活动的主阵地。目前,全国结合场所建设共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点)近8万个。天津市将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向尚未单独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的“两新”组织免费开放。另一方面,将活动平台与服务阵地相融合,发挥场所设施在服务居民群众中的作用,打造集便民服务、医疗卫生、学习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内蒙古提出,所有街道社区都要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并依托服务大厅打造“一刻钟服务圈”。陕西铜川市制定《社区内部布置及规范化建设参考意见》,加快“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建设。

⒋以“六个创新”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创新领导体制。实行扁平化管理,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共建。在街道社区层面,推行“大工委制”和“大党委制”,目前,全国实行“大工委制”的街道达到2940个,实行“大党委制”的社区1.5万多个。上海市推行“1+3”模式,“1”就是街道党工委,“3”是在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委、行政党组和综合党委。江苏省推行社区“一委(党委)一居(居委会)一站(社区事务工作站)一办(综治办)”管理模式。在居民小区层面,推广“四位一体”治理模式,推动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交叉任职、分工协作,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协作化、一体化。安徽铜陵、贵州贵阳、甘肃嘉峪关等地还试行撤销街道,减少管理层级,把党建力量和各类资源向社区集中。

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四项制度”,即“一委两会”(在街道社区成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社区党组织与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协商议事、社区“两委”干部评议考核制度,完善街道社区与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单位双向互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民主管理、居民自治机制,解决少数社区管理不规范、不民主、不科学问题。目前,全国80%的社区建立了党建工作协调会、联席会,90%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制度,60%的社区建立了干部考核评议制度。黑龙江大庆市建立社区“党建协作区”,吸纳32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

创新组织设置。科学划分社区网格,使党组织设置和网格区域相融合,突破社区党员组织关系和单位限制,探索建立地缘、趣缘、业缘等特色型、功能性党支部,加大对辖区内各类组织、各类单位、各类人群的组织及工作覆盖。目前,全国99.5%的社区建立了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工、青、妇组织的组建率分别达到57%、69%和78%。采取先建工青妇组织、派遣党建工作指导员、输送和发展党员等办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11.9万个。上海市把支部建在社区团体、团队上,以党组织凝聚团队、凝聚群众,静安区建立“白领驿家”党组织,将党的活动、党的工作渗透到“白领”这一群体中。

创新党组织活动。一是搭建网络平台。注重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手机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二是探索开放式党组织活动。不少地方的街道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时,将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向社会发布,广泛吸引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参加。三是针对社区党员特点及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一些地方探索采取面向社区公开征集党员意见、确定社区党组织活动主题等办法,调动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参与的内在动力。

创新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形式。结合创先争优,推行社区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表现反馈等制度做法,推动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组织党员根据职业、特长组建服务队伍,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目前,全国建立在职党员报到制度的社区有5万多个,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区6.8万个,建立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的社区5.1万个。河北石家庄、江西南昌等地开展党员“一人一岗”公益服务活动。吉林长春市落实“五个一”,即组织在职党员参加一次社区党建活动、加入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认领一个责任区、结成一个邻里对子。云南昆明市建立驻社区在职党员公示责任制、双重管理制、服务承诺制和志愿活动制“四项制度”。

创新服务群众工作。一是拓展服务内容。坚持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重点开展了“五类服务”,即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两新”组织、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维权服务,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险服务。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相结合、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网点,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和“民情流水线”工程。甘肃兰州七里河区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研发社区管理服务软件,使每个楼栋、每家每户与社区服务平台对接,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主要成效

⒈“三有一化”的提出,为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抓手,带来了难得机遇

各地普遍反映,以前抓工作是“老虎啃天”,无从下手,“三有一化”的提出,找准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使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了。一些组织部长说,“三有一化”既是重点内容,又是有效载体,抓住了“三有一化”就是抓住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从实际情况看,各级普遍把“三有一化”作为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听取汇报、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市区县、街道党(工)委及书记、其他班子成员的责任,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和“部长抓、抓部长”机制。目前,无论是领导重视程度,还是各地推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书记亲自挂帅,深入一线督导落实,掀起了新一轮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热潮。

⒉“三有一化”的推进,增强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功能,激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通过“三有”的实施,有效改变了原来一些地方的社区党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场所议事”的尴尬局面,新一轮社区固本强基工程、领头雁工程和标准化阵地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力量下沉、资源下移、资金下拨,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更加优化,经费来源更加稳定,场所保障更加到位。通过落实“一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格局,大大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整合党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功能作用更加突出。不少社区党组织书记说,原来想干事没条件、想管理没手段、想服务没资源,现在情况明显好转,“腰板直了、底气足了”,真正做到了“党组织一声令下,居民群众一呼百应”。

⒊“三有一化”的落实,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城市基层和谐稳定

各地认真抓好“三有一化”,夯实城市基层基础,为做好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依托。许多县市区组织部长谈到,“三有一化”本身就是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三有一化”整合辖区资源,做强做优社区,使社区党组织在管理服务中的领导核心职责履行得更加到位。一些地方结合“三有一化”,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按照网格划分来设置组织、开展工作,并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既有效解决了“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消除了管理服务空白点,又使管理服务更加细致、更加到位,构筑起了城市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⒋“三有一化”的实践,给社区居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帮助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两年多来,推进“三有一化”最大的成效,就是让居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各地普遍反映,通过“三有一化”的实践,配强了服务群众的骨干队伍,提供了服务群众的基本保障,创新了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服务格局。许多地方的社区党组织坚持靠服务百姓凝聚群众,紧扣服务群众来开展工作,让社区党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解决了居民群众难题,赢得了广泛拥护和支持。不少社区居民反映,现在社区干部上门服务的多了,事情办起来更方便了,有困难找组织、找社区,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党组织就是我们的靠山。

几点思考

⒈坚持思想理论引领,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推进“三有一化”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引领,认识上每深化一层,实践就会前进一大步。两年多来,我们结合各地探索和实践,对“什么是区域化党建,如何推进区域化党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把握了区域化党建的内涵特点、内容形式及方法措施,思路举措更加清晰,推进工作有章可循;对“什么是社区党建工作、什么是社区党建活动”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坚持把社区党建工作和党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正是有了思想理论的正确引领,才使“三有一化”越做越实,见到了实效。

⒉坚持服务居民群众,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的根本目的

落实“三有一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为此,在选拔社区党务工作者时,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双强”标准;在场所阵地建设上,坚持与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同步;在资金保障上,注重落实为居民群众办实事的经费;在区域化管理上,突出整合服务群众的各种资源,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格局。实践表明,服务居民群众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牢牢把握了这一条,“三有一化”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才会赢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⒊坚持区域统筹整合,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是当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时代课题。两年多来,各地在领导体制上,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区域联建共建;在工作机制上,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相互通报、结对共建等形式,推进双向互动共融;在管理服务上,通过整合辖区各类组织、各类单位、各类人群,调动一切力量,实现聚力齐抓共管。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不能仅靠社区党组织或几名社区干部,必须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中组部慰问信 第6篇

一、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引导老干部了解形势、学习政策、支持发展、以身作则

做老干部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老干部的角度想问题。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退休干部也越来越多。全国离退休干部总数已达1500多万,是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群体。离退休干部不是一般的社会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想为社会作贡献,这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样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而且要考虑怎么样使他们老有所为。当然,这个“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为,是对我们事业有促进的为,也是老干部力所能及而又自觉自愿、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为。我们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中就包括充分发挥老干部工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所为,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方面有所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搞好老干部的党组织建设、搞好老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使他们了解

形势、学习政策、支持发展、以身作则。

要切实解决老干部的各种困难,尤其是最紧迫、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比落实他们的一般待遇还显得紧迫。因为,待遇是对老干部历史功劳的一种肯定和回报,而解决老干部面临的突出困难则是为他们的解决燃眉之急。

二、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

老干部局尤其是搞政策研究的同志,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研究新形势、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要研究老干部工作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现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首先,要深入研究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问题。老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可能会逐步转移。一方面对离休干部的照顾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另一方面,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问题,要突出地进行研究。离休干部落实政策待遇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较好解决,现在主要是坚持和完善的问题,而退休干部不仅数量多,而且许多同志退下后身体很好、积极性很高,退休后生活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他们退休后干些什么,如何对他们进行服务管理,怎么让他们有所学有所为,他们的组织建设在单位好还是社区好,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深入研究。要不然老干部工作就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就不会适应现实的需要。老龄社会快速扩张,社会上老年人大量增加之后怎么办?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老干部工作在整个老年工作中应该走在前面。从全局考虑,从我们党的执政资源考虑需要把老干部组织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问题。

其次,要深入研究老干部队伍的和谐问题。老干部群体的和谐,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现在仍有一些老干部上访,甚至是群体性上访,其中少量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多数是社会进步中发生的新问题。因为我们是老干部系统牵头抓总的部门,在研究有关政策的时候,就要代表老干部的利益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干部的利益,我觉得应由老干部工作部门来代表。老干部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满意的事情,就请他来找老干部局。老干部局要主动为老干部着想,为他们说话,给他们作代表,维护他们的利益。

第三,要深入研究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问题。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涉及老干部的社会活动空间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老同志七、八十岁身体还很好,他们不能常年待在家里,需要有个社会活动空间。过去离休干部人数不多,可以经常到机关来;现在退休干部越来越多,不能都到机关来。老干部社会活动空间问题要以创新的办法去解决,这是属于整个社会发展或者整个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经常用两种办法推动工作,一种是发现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号召大家学习先进,这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资金、物资等成本;一种是既出政策又出配套资金。一个部门对下面提要求,不管是建设项目方面的还是政策方面的,落实起来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如果没有相应在的资金配套,就象战争年代叫大家去打仗却不发子弹一样,这是不现实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等,是老干部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这类建设项目,是可以争取财政支持的。

三、做老干部工作要深怀感情、主动服务

做好老干部工作,有两点特别重要:一要深怀感情,二要主动服务。深怀感情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老干部着想,带着感情做好工作。同一个政策,带着感情去做和不带感情去做,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对老干部工作要深怀感情、主动去作,才能做得更好。我们要经常想到,广大老干部特别是离休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没有他们当年打天下,我们的今天在哪里?!现在,许多年轻的同志想不到这一点,认为自己的职位是靠能力竞争来的,工资是干活挣来的,殊不知,我们今天的事业、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俗话说“知恩图报”,对老干部我们就要知这个恩,就要报这个恩。我们为老干部服务感情深一些,工作细一些,在可能条件下给老干部的待遇好一些,社会上是不会有不好反映的。主动服务,就是要主动想到为老干部做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特别是要把解难事摆在第一位。要详细了解老干部困在何处,难在哪里,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主动对离休干部的特殊困难进行深入调查,加大解决困难的工作力度。

四、要讲究方式方法

做好老干部工作,方法很重要。既要做好大量细致的、默默无闻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也要有一些有影响的,存之长久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全国的老干部工作更加有效、更加活跃。

首先要研究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指导性意见。针对老干部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的好经验,研究制定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二是加强老干部队伍的建设。

其次,要制定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政策。主要是两点,一是老干部有些困难和问题,过去解决不了,但是现在我们事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公共财政能力增强了,有条件解决了。二是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公务员待遇的提高,老干部的生活待遇等也要与之相应平衡。

再次,要策划受老干部欢迎的各种活动。要在抓好现有活动的基础上的,根据新的情况策划几项有意义的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使老干部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心。要能够办好几件实事,解决好几个具体的、突出的问题。

最后,要树立老干部的先进模范典型。每年要推出几个老干部先进典型作为旗帜。要让大家看到,共产党人确实是优秀分子,在职时是优秀分子,不在职时也是优秀分子。做好这项工作既能引导广大老干部更好地支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榜样,又能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老干部、关心老干部、照顾老干部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以德为先心得体会下一篇:板房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