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2024-08-06

精妙的课堂开场白(精选6篇)

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第1篇

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学习特级教师课堂开场白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亦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难以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位特级教师精妙的开场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课时,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今天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我夸他们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什么?(学生: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一本《歇后语大全》就有这么厚。(用手比划)今天老师再送大家一些歇后语。(教师投放幻灯片,学生念读“猪

鼻子插葱———装象”等多个歇后语)

于老师的课堂开场白已不是单纯的沟通情感和拉近距离,而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歇后语夸赞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营造了一种和美、和畅、和顺、和谐的美好教学氛围,为下面说歇后语和写歇后语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开场白,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他的课堂开场白温情而幽默: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所以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并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靳老师以学生为本,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情的调,生动诙谐的语言,假与真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地展开,语文的魅力,老师的底蕴就在这一刻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导入,真是激情不失温润,睿智不失诙谐。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导入新课可谓是“大雪无痕”: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生:……

师:你们还知道我们孙家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奕迪,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章,我们这个家族中出了革命家章太炎,我到他的纪念馆参观过。

生:……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是些什么人呢?

生:伟大的人。(众笑)

生:老百姓,一般人。

生:普通的人。

师:对!之前他们都是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孙老师与学生似朋友间的聊天,无拘无束地聊,快快乐乐地聊,坦坦荡荡地聊,聊得踏实,聊得有趣,毫无雕琢之感。要达到如此境界真得下一番苦工夫。从孙双金老师身上我们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得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孙双金老师选择了“孙悟空”这一小朋友特别喜欢的形象,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入孙家祖先名人,再让学生谈自家名人。谈着,聊着,学生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生与老师的

距离感也消失了,进入了“零距离”的心理状态。第二,开场白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当我们听学生谈到名人产生于普通人之时,不禁会问:孙双金老师有何用意?往下一听,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真是浑然天成,妙哉,妙哉!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屏幕出现课题及图画)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读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学生:行!)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好了,开始读吧。

一堂好课就如优美的旋律一样,升腾跌宕,委婉动听;一堂好课也像乐曲所表达的内涵一样,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王老师从发现一道风景入手,让学生寻找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这就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的心湖漾起了“想读”、“想找”的情感涟漪。

总之,课堂开场白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人物:【于永正】

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介绍一下。(师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怎么叫我?

生:于老师。

生:于爷爷。

师:还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师:(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师小结:名字是给人叫的。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于爷爷,也可以对我直叫其名。这不是没礼貌,因为我是你们的大朋友。总之,你们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风格:平凡的问候,真实的赞美

【经典片段】:

老师的问候

学生的赞美

同学们真精神!你们怎么应答?

改一个字,老师更高兴。

老师真精神!

老师更精神!

同学们真可爱!

像刚才一样改一个字?

老师真可爱!

老师真可亲。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关照”换一个词?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人物:【窦桂梅】

风格:顶着阳光,一路走来

【经典片段】:

师: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说)

第三句:“我们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生练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咱们把这句话也送给听课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生齐说,听课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让我们就带着这个感觉一同走进课文。

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第2篇

教师博览

2008-10-26 15:20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难以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能够使用良好的课堂开场白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几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暖日熏人人欲醉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课时,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今天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我夸他们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什么?(学生: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一本《歇后语大全》就有这么厚。(用手比划)今天老师再送大家一些歇后语。(教师投放幻灯片,学生念读“猪鼻子插葱———装象”等多个歇后语)

于老师的课堂开场白已不是单纯的沟通情感和拉近距离,而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歇后语夸赞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如暖日熏人,令人陶醉,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和美、和畅、和顺、和谐的美好教学氛围,为下面说歇后语和写歇后语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开场白,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他的课堂开场白温情而幽默: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所以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并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靳老师以学生为本,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情的调,生动诙谐的语言,假与真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时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满意的“入场券”,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地展开,语文的魅力,老师的底蕴就在这一刻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导入,真是激情不失温润,睿智不失诙谐。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谓出人意料,又高人一筹。天降大雪了无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导入新课可谓是“大雪无痕”: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生:„„

师:你们还知道我们孙家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奕迪,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章,我们这个家族中出了革命家章太炎,我到他的纪念馆参观过。

生:„„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是些什么人呢?

生:伟大的人。(众笑)

生:老百姓,一般人。

生:普通的人。

师:对!之前他们都是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孙老师与学生似朋友间的聊天,无拘无束地聊,快快乐乐地聊,坦坦荡荡地聊,聊得踏实,聊得有趣,毫无雕琢之感。要达到如此境界真得下一番苦工夫。从孙双金老师身上我们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得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孙双金老师选择了“孙悟空”这一小朋友特别喜欢的形象,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入孙家祖先名人,再让学生谈自家名人。谈着,聊着,学生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也消失了,进入了“零距离”的心理状态。第二,开场白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当我们听学生谈到名人产生于普通人之时,不禁会问:孙双金老师有何用意?往下一听,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真是浑然天成,妙哉,妙哉!清风吹皱春池水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屏幕出现课题及图画)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 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读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学生:行!)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好了,开始读吧。

一堂好课就如优美的旋律一样,升腾跌宕,委婉动听;一堂好课也像乐曲所表达的内涵一样,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王老师从发现一道风景入手,让学生寻找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这就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的心湖漾起了“想读”、“想找”的情感涟漪。

总之,课堂开场白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人物:【于永正】

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介绍一下。(师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怎么叫我?

生:于老师。

生:于爷爷。

师:还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师:(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师小结:名字是给人叫的。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于爷爷,也可以对我直叫其名。这不是没礼貌,因为我是你们的大朋友。总之,你们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风格:平凡的问候,真实的赞美

【经典片段】:

老师的问候

学生的赞美

同学们真精神!你们怎么应答?

改一个字,老师更高兴。

老师真精神!

老师更精神!

同学们真可爱!

像刚才一样改一个字?

老师真可爱!

老师真可亲。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关照”换一个词?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人物:【窦桂梅】

风格:顶着阳光,一路走来

【经典片段】:

师: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说)

第三句:“我们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生练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咱们把这句话也送给听课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生齐说,听课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精妙的开场白 第3篇

柳絮池塘淡淡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课时, 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歇后语氛围中:

今天看到大家我感到很亲切, 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 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同学, 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 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 真是手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 我夸他们的时候, 大量地使用了什么?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髓, 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生动、形象, 极富表现力。一本《歇后语大全》就有这么厚 (用手比画) 。今天于老师再送大家一些歇后语。 (教师投放幻灯片, 学生念读“猪鼻子插葱———装象”“屎壳郎腾空———硬充战斗机”“黄鼠狼给鸡拜年———自投罗网”等多个歇后语。)

于老师的导课谈话已不是单纯的沟通情感和拉近距离, 而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歇后语夸赞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 营造了“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和美、和畅、和顺、和谐的美好教学境界, 为下面说歇后语和写歇后语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出示部分歇后语, 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 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陶罐和铁罐》睿智而不失诙谐的导入: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 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 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我姓靳, 叫靳家彦, 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 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 叫靳家彦是真的, 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 所以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 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 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 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 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 (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 肯定不是, 课文上有注释, 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 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 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条有理。这说明你很会思考和分析。 (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靳老师以生为本, 博爱学生, 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 定好感情的调, 生动诙谐的语言, 假与真的巧妙动用, 不费“吹灰之力”, 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诗意的王国里尽情的畅游。他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诙谐幽默的语言, 给了学生一个满意的“入场券”。这样的导入也让所有的听课老师眼前一亮, 心中“豁然开朗”, 真是激情不失温润, 睿智不失诙谐。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 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生命的活力, 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导入真可谓出乎意料, 高人一筹。

旁敲侧击弦外音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导入新课可谓是“大雪无痕”:

师:我姓孙, 咱孙家有个名人, 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 斩妖除魔。

生: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知道我们孙家还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 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 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 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奕迪, 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 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王, 我们这个家族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生:我姓章, 我们这个家族中出了革命家章太炎, 我去过他的纪念馆参观过。

师:同学们, 你们可知道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呢?

生:伟大的人。 (众笑)

生:普通的人。

生:老百姓, 一般人。

师: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 他是一个扫路人。

孙老师与学生似朋友间的聊天, 无拘无束地聊, 快快乐乐地聊, 坦坦荡荡地聊, 聊得踏实, 聊得有趣, 毫无雕琢之感, 让人不经意间想起“大雪无痕”。要达到如此境界真得下一番苦工夫。从孙双金老师身上我们得到以下启发:第一, 得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孙双金老师选择了“孙悟空”这一小朋友特别喜欢的形象, 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入孙家祖先名人, 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和自家名人。谈着, 聊着, 学生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也消失了, 进入了零距离的心理状态。第二, 导课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当我们听学生谈到名人产生于普通人之时, 不禁会问:孙双金老师有何用意?往下一听, 豁然开朗, 哦, 原来是导入新课。浑然天成, 妙哉, 妙哉!

暖风熏人人欲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二泉映月》时, 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 是吧?其实啊, 我不说, 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 还有一点, 如果我不说, 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 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 这个可能你们不一定清楚, 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 去过惠山, 你才知道:哦, “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 非常著名。但是, 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 打开课文, 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读完了, 做一件事情, 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 行吗? (行) 明白了吗? (明白了) 好, 自己读。

一堂好课就如这首曲子的旋律一样, 升腾跌宕, 委婉动听;一堂好课也像这首曲子所表达的内涵一样, 情感丰富, 意味深长。王老师从发现一道风景入手, 让学生寻找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这就像是一塘池水, 吹去了一阵清新的风, 为学生漾起了“想读”“想找”的情感涟漪。

课后补白,课堂教学中的精妙之笔 第4篇

利用课后补白,培养学习兴趣

《坚定的信念》一文后面的补白是对居里夫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简介,这些内容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看到了她日常平凡生活的一面。对补白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更能感受到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伟大品格。由于“泥人张”彩塑在生活中很难一见,在刘心武的《凡人奇事》一文后就对其做以简介;《羚羊木雕》的课后补白是薄加丘的论友谊;《绿色蝈蝈》的课后补白是法布尔写《昆虫记》的简介。这里的补白或者为课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认知前提,或者在教学的转折处搭建过渡的知识桥梁。不经意间突破重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利用背景链接,深化课文主题

《周总理的睡衣》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课文中提到的几个地点其实是周总理与邓奶奶革命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久远,赞美了两位革命前辈很早便具备了“艰苦朴素”的品质并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三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些历史背景很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影、图片,按照“北京→延安→重庆→长征途中”的时间顺序边展示边解说。然后让学生讨论:有这个针线包的时间越推算离我们越远,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呢?从而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插图作于1977年,是纪念周总理去世一周年的。这幅简单的图画和短小的文章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光辉一生的赞美和对他高尚人格的敬佩。

这里的补白主要是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利用联想思忆,进行系列训练

听说训练。善于倾听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如何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网络为教学提供了高信息、大容量的客观条件,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不盲目追求所谓课堂容量,解决的问题要少而精,设计两三个有研究价值、有思考力度的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读、说各种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沉浸于学习之中,真正体会到课堂自主学习的乐趣。

阅读训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方法。课后补白对阅读训练安排了两部分内容。朗读的方法指导和阅读技巧的介绍。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按照作者思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使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阅读方法,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这些方法的掌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受益终身。

写作训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用心观察、留心注意,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后补白训练,这些补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内容的新解,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补白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补自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从何下手。掌握修改的方法技巧,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这样就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写出学生真实的感受。从而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精妙的课堂过渡语 第5篇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一、引人入胜 悬念过渡

悬念式导语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沟通,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

二、随文入境 自然过渡

除了需要教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地诵读、讲解外,还必须随文入境、巧妙过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就是这样巧设过渡的:

于老师问:“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然后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看划得是否准确。于老师适时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这个教学片段,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于老师结合课文特点,随文入境,精心设计了富有艺术情趣的过渡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颇具匠心。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这样随文入境,把学生顺利地从读书环节过渡到写作训练上来。老师处处引导,适时点染,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质朴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功底。

三、拢好缰绳 结语过渡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发不可收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许多特级教师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他们善于通过巧设结课语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勾联。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结课语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设计精巧的过渡语言:

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这段过渡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为旧课的“收场”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激发了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收到了过渡语与结课语交相辉映的效果,这是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这就是特级教师的过渡艺术!这就是大家风范!

“教亦多术矣”,特级教师的课堂过渡语精彩纷呈,归纳起来,他们设计的过渡语并非卖弄文采、哗众取宠,其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或关节点,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

精妙的课堂语言

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

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一、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皆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

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 “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 „„”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 “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二、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

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

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

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三、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田。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邱——少——云!”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邱——少——云!”

王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中,以至在王老师于铃响后喊“下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却不是这样。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刚开课不久,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未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

现出了笑容。

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

动。

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渡语 第6篇

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一、引人入胜

悬念过渡

悬念式导语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沟通,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韩军老师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将人带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

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

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韩老师的自我介绍并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自嘲的口吻,暴露自己的缺点,把最平凡的一面显示出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些学生原本不认识韩老师,刚开始还有些拘束,听了这番话,都觉得很亲切,很快在心里接受了他。韩老师上的是语文课,可一上来却要唱歌,让大家既感新奇,又觉得纳闷。这一个悬念设得好,既是导语,又是过渡语,可谓一箭双雕。

韩老师接着说: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至此,听课的老师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韩军老师导入的新颖、过渡的自然。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着,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场非常寂静,有学生在擦眼泪,有老师已红了双眼,韩老师都几次掏出手绢来拭去眼角的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

这一悬念式导语,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形式上水到渠成,内容上意味无穷。

二、随文入境

自然过渡

除了需要教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地诵读、讲解外,还必须随文入境、巧妙过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就是这样巧设过渡的:

于老师问:“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然后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看划得是否准确。于老师适时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这个教学片段,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于老师结合课文特点,随文入境,精心设计了富有艺术情趣的过渡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颇具匠心。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这样随文入境,把学生顺利地从读书环节过渡到写作训练上来。老师处处引导,适时点染,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质朴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功底。

三、拢好缰绳

结语过渡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发不可收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许多特级教师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他们善于通过巧设结课语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勾联。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结课语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设计精巧的过渡语言:

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这段过渡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为旧课的“收场”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激发了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收到了过渡语与结课语交相辉映的效果,这是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这就是特级教师的过渡艺术!这就是大家风范!

“教亦多术矣”,特级教师的课堂过渡语精彩纷呈,归纳起来,他们设计的过渡语并非卖弄文采、哗众取宠,其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或关节点,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精妙的课堂语言

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一、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皆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

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

“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 ……”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

“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二、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三、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田。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邱——少——云!”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邱——少——云!”

王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中,以至在王老师于铃响后喊“下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却不是这样。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刚开课不久,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未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上一篇:八.《长江三峡》教案下一篇:初级安全主任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