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2024-07-23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精选10篇)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1篇

团结社区2011年贫困党员帮扶机制

团结社区高度重视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工作,通过建立和落实慰问帮扶三项制度开展“党内互助”,建立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党内和谐。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定期上报制度。按照镇党委要求对社区生活困难党员的有关情况进行普遍摸底调查,把人均年收入城镇党员低于最低生活水平、60岁以上的老党员列为帮扶对象,贫困党员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困难党员情况,确保慰问帮扶对象不漏一家,不少一人。

二是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社区党员干部同困难党员实行“1帮1”、“几帮1”结对帮扶制度,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要求每季度至少与困难党员联系一次,做到“三必访”,即:生病时必访,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必访,春节前必访。

三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制度。每年的“七〃一”期间和春节前夕党支部都组织人员对党龄较长、生活较困难的老党员、下岗特困党员、入党较早的高龄、孤老、长期重病卧床及生活有特殊困难老党员等采取入户、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给他们送温暖、贺新年、办实事,与老党员座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针对家中发生突发事件的困难党员和生活一时遇到特殊困难的党员采取不定期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

特吾里克镇团结社区

2011年3月2日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2篇

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调动困难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困难党员的安全感和归宿感,质监局实施“阳光普照”工程,建立困难党员结对帮扶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系统内部“关系熟悉型”结对帮扶机制。在单位、系统内、党员干部结合本支部和本系统实际,优先与本支部、本系统困难党员结对,建立帮扶机制,通过系统内部的组织资源优势,以“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发展上扶业、健康上扶强、教育上扶学”为工作重点,为困难党员想办法、谋出路定期走访问慰,引导困难党员自强自立,确保“离岗不离党,管理不断线”,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困难党员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强化党员干部为普通党员服务,基层组织为广大党员服务的意识。二是建立系统外部“关联型结对帮扶机制”。在单位、系统外,结合困难党员生活条件、家庭情况、居住区域等实际状况,将党组织的“扶”和社会各界的“助”有机结合起来,聚合各方力量扩大社会参与。通过生产、生活和居住等平台,掌握困难党员在社会救济、职业指导、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方面的迫切需求,积极

发动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开展“一助一”爱心帮扶和“爱心一日捐”活动,使“扶贫帮困、共献爱心”在辖区单位中形成共识。开展“一对一”、“一包一”的挂钩联系困难户活动,通过帮思想、帮资助、帮技术、帮服务、帮项目等各种途径,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活动。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再就业帮扶援助机制”。党员再就业帮扶援助体系以各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为需要帮助的下岗、失业党员建立起集技能培训、就业政策解答、上岗推荐于一体的立体化就业服务新平台。抓好困难党员的就业观念转化工作,宣传再就业有关政策以及困难党员自主择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先进典型,使其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他人的成功经验,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困难党员就业能力。采取劳动网络解决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利民便民网点安置一批,共助、共建推荐一批的办法,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困难党员就业信息库,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积极与企业联系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把困难党员作为推荐的重点对象,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环卫、绿化、基建等季节性公益岗位。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1 基层行帮扶困难员工家庭生活的现状

当前基层行在对待困难员工方面, 大多能本着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原则, 在日常工作中, 能够做到多关注困难员工的工作生活, 为他们建设帮扶台账,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予以照顾,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每年底都能及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送去一份组织的关爱之心, 让他们体会到农行大家庭的温暖。

(1) 在职员工陆某, 女, 54岁, 某网点柜员, 其大女儿14年前18岁时不幸被车撞成植物人, 如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丧失咀嚼功能, 仅靠流质度命。由于肇事者下落不明, 相关赔偿不能到位。目前, 全家收入来源长期仅靠陆某每月3千元支撑, 近年来小女儿在南京打工, 情况才稍有好转。因陆某大女儿没有工作, 治疗费用无处报销, 今年开始才办了农村医疗保险, 每年交100多元, 但此医保只有住院才能报销60%费用。陆某一家因考虑住院费用太高, 短期内又不能康复, 故不敢让其女儿住院, 每月只能拿4百余元一些最低限度护理用药维持其女儿生存。长期以来, 该行每年都将其纳入年终帮扶对象, 年底给予一些经济补助, 在工作时间上给予适当照顾。下一步, 该行研究, 将积极制定进一步帮扶政策。一是针对其女儿每月医药费用较多、家庭收入较低的困难, 拟在经济上每季度给予该员工1000元补助;二是在工作时间上让其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回家护理女儿;三是准备帮助该员工与地方民政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寻求政策支持, 落实其大女儿低保身份。

(2) 在职员工赵某, 男, 40岁, 公司部员工, 三年前被查出为糖尿病I型, 目前是每日注射4次胰岛素, 控制饮食。相关药费该行报销部分, 自己还从其同病的亲戚处开一些药。该行几年前将其调换到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公司部, 没有安排具体工作, 同时纳入帮扶对象, 经常对其进行了心理抚慰、开导, 鼓励其振作精神, 以积极的心态去治疗疾病, 每年底还给予一些经济补助。

(3) 在职员工孙某, 女, 40岁, 综合管理部员工, 26岁生小孩时, 落下了疾病, 浑身长期疼痛, 2001年查出为强直性肌膜炎, 后于2010年又查出肠部有病灶。因久病长期服药, 导致体质较差, 经常夜里疼醒, 遇天气变化, 病情就会反复。长期以来, 该行一直关心该员工, 并纳入帮扶对象, 每年药费约5万元, 该行给予了报销, 年底还给予一些经济补助。在其生病后, 及时将其调换了工作岗位, 近年来, 基本上没有要她出来做事, 让她安心在家养病。同时, 还经常鼓励其增强斗志、积极治疗疾病, 积极为其寻医问药出谋划策, 日前, 还主动利用工会人脉资源为其寻找、联系了医术较高的医生, 送上一份组织的关怀之情。

2 关于对困难员工家庭帮扶的政策建议

针对调研中看到的现象, 我们认为, 当前困难员工家庭生活状况中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 相关帮扶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此建立起更加健全的“送温暖”与长效帮扶机制相结合机制。

(1) 必须界定家庭成员是员工本人加配偶, 加员工未成婚的子女。

(2) 必须核定家庭收入是员工本人加配偶, 加员工未成婚子女的收入总和。

(3) 申请帮扶的程序及认定权限:应当由当事人书面申请, 网点实地调查, 支行工会实地复查, 市行实地抽查, 并最终认定。

(4) 困难程度的分类标准:家庭收入正常人均可支配额低于或接近于当地的低保水平, 为特别困难户;正常人均可支配额低于或接近于当地的收入平均水平, 为一般困难户。正常人均可支配额, 我为日常基本消费额, 如衣、食、住、行类。非正常支配额, 为突发性或阶段性较大事件导致支配额增加的部分, 如疾病、教育等。我们定义为:家庭收入正常人均可支配额= (家庭总收入-非正常支配额) /家庭总人口。

(5) 分层建立帮扶机制。经济上可采取:特别困难户由支行及市行给予帮扶, 一般困难户由网点或部门及支行给予帮扶。同时, 还要做到人性化帮扶, 政策上给予照顾, 工作上给予方便, 生活上给予帮助。

(6) 明确帮扶资金来源渠道及使用次序。可从每年工会会费中出一部分, 各级行在利润中计提一部分, 上级行要每年向各下级行下拔一部分。在使用次序上, 一般困难户由基层行解决为主, 重在精神安慰、心理疏导, 通过政策倾斜, 同时鼓励其走自力更生之路, 使其尽快脱困;特别困难户由上级行解决为主, 慰问额可分为四六开, 即支行四成, 市行六成。

(7) 明确帮扶金额核定依据。以地方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据。一般困难户, 帮扶金额为一个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别困难户为二个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因重大事件引起的特别困难户, 可视其重大事件引起的困难程度, 另外再给予一定的帮扶金额。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4篇

关键字:企业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在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实践,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机制,提出一点简介,以期能得到有关方面和同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工作的基础。

帮扶困难职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工会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的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工会的“角色”定位。群众团体的性质决定了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着力点,工会要结合自身特点,选好切入点、找准着力点,发挥优势和作用。要把工会经过积极努力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二是在项目选择上,必须充分体现困难职工的愿望,围绕困难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办好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具体事项。三是针对职工产生困难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救助办法。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必须分层次、多方位,力求为困难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四是建立规范的帮扶运行机制。以工会为主建立帮扶救助工作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受理、审核职工申请和相关材料,严格办理审批和发放手续。帮扶工作流程规范,做到有接待登记、有送达办理、有办结报告、有档案备查,形成了“集体评议、帮扶公开、规范操作、严格把关”的帮扶运行机制。

二、建立完善特困职工档案,使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落到实处。

近年来,山西焦化集团工会从本系统和企业实际出发,经过长期摸索实践,构筑了基层、公司的二级工作网络,形成了工作、目标、责任三落实的工作体系,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归纳起来主要是建立二个机制(制度):

1、建立和完善逐级特困职工网络信息和帮扶特困职工的联动机制。通过对困难职工调研摸底,情况跟踪,跟上变化,科学定位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机制。在帮扶程序中,工会明确规定帮扶重点,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帮扶救助范围,做到“出现一个帮扶一个”。同时,对通过帮扶后实际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帮扶标准的,按程序退出“阳光行动”帮扶救助范围,实现能进能出。

2、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工会要坚持每周有报表、每月有例会、每季有通报会的困难职工信息报告制度,并对帮扶特困职工跟踪服务、措施到位的进行落实,及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首先是组织保障。要强化工会“阳光救助”行动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厂、车间、班组三级帮扶分层管理。特困职工、重困职工全部纳入帮扶救助范围,享受“阳光救助”工程有关帮扶救助政策。对不能纳入上述救助的一般困难职工由厂、车间实施临时性帮扶救助,努力做到困难职工“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对身患重病的职工家属及子女,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发起倡议、号召捐款,送去企业那份沉甸甸的爱,唤醒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转变帮扶方式,完善帮困长效机制。

在新形势下,企业帮扶工作要拓展领域实现新跨越。以群众工作为中心,为构建工会“大帮扶”模式,实现辖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全面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帮扶救困、普惠职工的作用,对不同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为了能让困难群众得到全面救助,工会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红、黄、蓝、绿”救助圈。该体系根据辖区职工的困难程度不同,分别纳入到不同的范围,因“圈”施救,从而使救助更具有针对性。

一是将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无人员”、或因患重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造成连续三年以上当年医药费自付部分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法定赡养人无力承担责任,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脱困无望职工”纳入红色救助圈,工会应充当起红圈群体的贴身管家,使他们在得到生活救助的同时,还能得到真情帮扶。

二是将患有大病、重病、慢性病、单亲女职工、零就业家庭、或因天灾人祸及其他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特困职工”纳入黄色救助圈,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领取最低工资、生活费、养老金等,此外,还能享受每年春节一次性帮扶救助金、煤水电补贴等。

三是将家庭月收入在本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未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或因疾病、残疾、子女上学、遭受灾害及重大事故等造成家庭困难的“困难职工”纳入蓝色救助圈,这个群体的职工因为达不到低保救助标准,但生活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享受市、区各项帮扶政策。

四是对于临时出现困难但尚未纳入红、黄、蓝救助圈的职工家庭,纳入绿色救助圈,职工服务中心依据其困难类型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帮扶救助,以解燃眉之急。

五是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的关健在于落实。各级工会要根据帮扶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领导切实负总责,并明确分管领导、承担部门、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工作要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工会充分履行对特困职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加强对长效机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要把新形势下工会建立并落实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纳入各级工会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因人施助、分类帮扶,实现送温暖工作的“四个转变”:由单一帮扶向综合帮扶转变、由程序化帮扶向人性化帮扶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由定期救助向及时救助相结合转变。推动帮扶困难职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工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5篇

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爱。

坚持扶志与扶困相结合长风社区(街道)党工委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直接责任,主动开展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社区(街道)党工委着眼于普遍提高困难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开展党员的培训教育。以社区学校和各居民区党员服务站为主阵地,组织广大社区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专题讨论,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要求,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领导率先垂范。每逢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街道党政领导、党代表等带队深入困难党员家中进行看望慰问,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各级领导干部走访慰问曾获各种荣誉称号、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下岗失业等困难党员,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党员的心坎上。坚持“五必访”制度。为了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五必访”制度。做到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及时解除困难党员的思想疙瘩和

消极情绪,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战胜困难。

坚持短扶与长扶相结合近年来,党工委不仅将困难党内帮扶视为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更是将困难党员帮扶转化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和谐共建共享的自觉行动。分类分级建档。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类建档,分别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分类分级明确界定帮扶对象及帮扶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因人施策帮扶。对“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谈心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和激发党员振奋精神。对因病、因残、因灾、因老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措施,通过走访慰问、医疗救助等解燃眉之急,帮助其渡过难关。搭建互助平台。社区(街道)党工委注重建立完善各种帮扶困难党员制度,形成经常帮、长期帮的长效机制。机关干

部层面,通过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党员干部捐出一天的工资;鼓励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一日捐”活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各种各样的捐赠活动,广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各基层党组织层面,以“双结对”、党员志愿者行动及走访慰问、爱心行动等多样化的党内互帮互助活动为载体,积极为困难党员送物资、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务等,面对面地了

解困难党员群众的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6篇

重视困难职工救助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职工群众的意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救助工作,打造了“春风行动”、“送温暖工程”和“金秋助学”等一批帮扶工作品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好困难职工的救助工作,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和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工会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是工会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困难职工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困难职工救助工作。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发挥“第一知情人、第一责任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职责,结合“千企大走访”活动,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到企业(车间、班组)、镇街(村居)和职工中,逐人逐户地做好摸底排查工作,重点对困难职工的吃、穿、住、医、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全面真实地掌握每名职工存在的实际困难,并区别不同情况、逐户进行登记,建立详细的困难职工档案。除了市总送温暖活动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信息外,各企业工会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因病和突然遭遇重大变故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情况,及时建立档案,随时将本人详细信息、致困原因上报市总工会,确保困难职工一户不漏地纳入救助范围。排查摸底工作要深入细致,对确需救助的困难职工要及早做出安排,及时给予救助,对因工作不细、作风不实、弄虚作假等造成困难职工得不到生活救助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7篇

[摘要]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历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最近这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则在就业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构建起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的长效机制是事在必行的。

[关键词]经济困难 就业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253-01

一、加强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

(一)维护社会稳定

每一年的毕业生人数都是非常庞大的,其就业情况的好坏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性。而对于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来说,在高校中本身就属于就业的弱势群体,提升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率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成功就业为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人才与智力方面的保障。所以,做好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社会的稳定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就业水平整体提升

就业率、就业质量都是检验高校就业水平的指标。但是,经济困难学生大概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25%左右,在毕业生群体中比重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通过努力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确保这些学生100%就业,不单单可体现学生的以人为本理念,还有利学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如何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

(一)构建行业发布制度

一般来说,需要构建行业的发布制度。政府要构建起科学、实际的行业发布制度,通过预测,对高校社会需求及时进行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让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具有可塑性以及预见性。而且也要让专业的设置可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地方、高校间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相互的关系和制约。同时,学生也可适当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完善法律法规

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颁布了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就业促进法》。此法明确国家以及有关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能,最大限度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是,这一部法律只是基本法,仍有许多细则上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才能完善。例如,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在整体上而言是比较模糊的,在一般情况下是针对直接歧视而言,在劳动就业中存在的很多间接的歧视未有涵盖进去。而且关于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比较重视调整的是已构建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间关系,而对求职阶段的人员和招聘阶段的用人单位间的关系基本未有涉及,但在实现生活中的就业歧视现象更多的是出现在后面这一种情况当中。国家需要在《就业促进法》基础上,加大保护学生就业的相关法规、法律,为广大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完善就业环境

从鼓励大学生至基层就业到科研项目吸收大学生,从基层项目计划到应征入伍等方面,政府的每一个帮扶政策都凝聚了造福社会、人民的根本情怀。但是,如果毕业生单单是因为各类政策的优惠而选择这些项目,将这些内容当成是再就业与升职的平台,那这些地方的行业情况还是无法得到改善。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一起定神的目标会大大增加时间。由此可见,国家在出台一些基础项目的时候,要改善这类地方的就业条件,配套政策与资金,让多数就业人员可安心工作,以自己的能力、知识去改变这些地区和行业的落后情况。尤其是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如果可回到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工作,他们会有更大的动力,同时效果也会更好。

(四)开展多角度的就业教育

通过就业形势的宣讲、主题班会、座谈会、就业讲座、心理咨询等,以多种方式来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自己的特点来主动调试就业的期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构建起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该给经济困难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师,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制度。教师给学生多讲解就业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帮助,推荐他们就业的岗位,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同时,还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就业教育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开展课外课堂,利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等,有意识的渗透就业教育内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业是民生的根本,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和成长、成才,得了社会上各个阶段的帮助、关心。构建起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及政策水平的提升。同时依靠社会各界的参与、政策的扶持制度。伴随实践经验的不断完善,其制度也会更加的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道路也会变得顺畅起来。总的来说,就业不单单是生活的一种必要,也是社会人实现自己价值的方法。所以,所有的帮扶政策都要基于全面发展的了解,保障社会的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8篇

1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夯实帮扶救助基础

集团工会每年初下发送温暖活动文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送温暖活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救助计划,开展贯穿全年的“春送关爱、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温暖大传送活动。一方面,集团公司从行政、工会同时下拨元旦春节送温暖专项经费,每年提取救助经费,从资金上确保帮扶救助的实施。另一方面,各基层单位通过开展“五必访”、“五知道”、与困难职工签订《帮困救助责任书》、结成“一帮一”、“手拉手”帮扶对子等措施,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力度,为送温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1)制定帮扶救助管理办法。企业本着关爱职工、服务职工的宗旨,2013年出台了《职工帮扶救助管理办法》,帮助解决困难职工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管理办法中对救助对象、救助项目、救助标准、审批程序、档案管理等做了明确说明,规定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意外灾害救助、意外身亡救助由企业福利费列支,子女入学救助、“五一”前对困难劳模救助、“六一”前对单亲困难职工救助及劳模健康查体等费用由工会经费列支。自2013年9月出台此办法至今,已有3996人次受益得到救助,发放救助金130.5万元。

(2)建立帮扶管理网络。为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集团公司三级组织分别成立了以党、政、工领导挂帅、各级人员负责的“帮困扶贫网络管理体系”,把集团工会做为帮扶工作站、基层工会做为帮扶工作点、路队工会做为帮扶工作组,设立了三级“温暖热线”绿色通道,形成了纵到站、横到组的帮扶网络体系。对虽未列入全总帮扶网络,但较困难的职工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使困难职工救助工作不漏一人。

(3)参加互助保障为职工织造“安全网”。集团公司自2007年开始为职工办理参加了职工互助保险,减轻患病职工经济困难。从开始的职工自费参保,到2013年12月开始企业承担全部费用为全体会员参保,连续两年集团公司工会共出资182.7万元为全体会员参保,2014年共有1602人次获得理赔104.51万元。据统计自2007年至今公交已有18150名职工受益,获得理赔761.98万元。

(4)坚持“五必访”制度。集团公司三级党、工组织坚持“五必访”制度,即:职工生病住院必访;职工红白喜事必访;职工天灾人祸必访;职工无故缺勤必访;职工情绪不稳定必访。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做到帮职工之需、排职工之忧、解职工之难。

(5)提供个性化救助服务。对列入全总帮扶网络和集团《困难职工档案》的困难职工,三级工会定期进行走访慰问,并根据不同困难情况确定不同的慰问形式和慰问标准,提供个性化帮扶,做到因人施助、因难施帮、全面覆盖。例如:六路队一名驾驶员丈夫过早去世,孩子上大学,最近,她不幸又检查出得了肺癌。得知情况,路队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款16000余元,六路队的“巾帼志愿团队”定期走访慰问,帮其解决实际困难。

3 特殊日子关怀呵护,节日帮扶温暖到家

(1)两节期间送温暖。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集团三级党、工组织都开展“心系职工情,温暖进万家”送温暖活动,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录带领班子成员分别到困难职工家中走访。巴士六队职工李永新不幸患肾癌,儿子正读高中,妻子收入低,家庭情况非常困难。走访中领导们询问了李永新病情,鼓励他战胜疾病,并送上了3000元救济金及慰问品。三年来,集团筹集资金365万余元,救助职工5320人次。

(2)妇女节里送温馨。女职委在“三八节”期间,开展了“和谐公交,温暖你我”毛线编织大赛,编织毛衣、帽子等300余件,赠送给198名困难和单亲女职工。集团35个“巾帼文明岗”、“女职工明星岗”与单亲困难女职工缔结“手拉手”、“一帮一”帮困对子。维修公司女职工谢迎春离异,独自带着三胞胎儿女,生活异常艰辛,集团董事长、工会主席带领工会人员每月为其捐款,每年三八节带上慰问金和慰问品进行走访,六一儿童节与其三胞胎儿女一起过节。

(3)母亲节里送快乐。每年“母亲节”前夕,集团女工委都开展以“关爱困难母亲,共建和谐公交”的送温暖活动,通过走访谈心、发放慰问品、救助金、组织娱乐活动等形式,使困难女职工和单亲母亲度过愉快的节日。三年来,母亲节期间累计发放慰问品、救助金达10万余元。

(4)“五一”节送关爱。每年五一节,集团公司不忘劳模的辛勤付出,2014年组织400集团劳模进行了健康查体、发放订报卡、组织参观啤酒博物馆,为生病特困劳模、70岁以上劳模发放慰问金3.7万元,充分体现了公交企业对困难劳模群体的关心和重视。

(5)“六一”节送礼物。每年“六一”儿童节,开展为单亲困难职工子女送节日礼物活动,去年“六一”,集团支出资金14150元,对27名单亲困难职工分别给予500元至300元的救助,并为孩子们赠送了书包。

(6)金秋助学送救助。2008年以来,集团公司本着不让一个困难子女因生活困难放弃求学的原则,每年高考之后,迅速摸底,按职工的困难程度,对其子女进行救助,同时对考入大学的职工子女每人发放行李箱一个。据统计,集团自2008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连续8年共为1548名考入大学的职工子女发放了行李箱,有107名困难职工子女受到资助,累计发放助学金22.98万元。

(7)突遇困难送帮扶。宏达公司职工刘杰家中突发大火,各级领导和职工为他捐款14300元,购买了1000余元的日常生活用品送到家中,并帮助刘杰粉刷房屋、更换门窗,使刘杰一家深受感动,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三年来,各级党委、工会共组织为17名因大病、遭受意外灾难的职工捐款23万余元,在职工突遇困难时第一时间将企业的关怀送到家中。

4 落实福利待遇制度,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在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同时,我们坚持把提高全体职工福利待遇放在突出位置,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以2014年为例:一是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职工提高了工资,人均工资同比增长16.5%。二是为全体职工配发系列工装、皮鞋等,展示了公交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对全体职工实施就餐补贴,提供“快乐早、中、晚餐”。四是投入资金44.3万元,为职工查体12306人次。五是为全体工会会员缴纳医疗互助保险金102万元。六是生产一线班组长岗位补贴由80元/月提高至200元/月。七是为市内营运路队建成更衣室92处,新装空调、热水器206台。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9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招生人数增加相对应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家庭困难毕业生也大量增加,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也与学院的办学、社会的安定有着密切联系。学院非常重视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学院领导的指示下,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各系(院)不断加大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充分就业,更要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一、多举措并举、多渠道实施,大力推进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一)提供经济支持,免除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1、依托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支持,学院设立了“全总励志奖学金”,针对贫困毕业生给予资金支持,每年有固定款项用于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各项工作,资金的归口更规范,使用也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一结合学院特点实施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帮扶工程,自2010年以来共惠及家庭困难毕业生133人,金额39.9万元,确保学院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

2、为帮助家庭困难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家庭困难毕业生能够顺利求职,学院为其发放求职交通补贴、就业困难补贴。对占2011届毕业生总数10%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约130人,人均200元,共计25000元;对占家庭困难毕业生数15%的特困生发放就业困难特殊补贴20人,人均500元,共计10000元。

3、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经本人提出申请,所在系(院)确认签署意见,由学院领导特批为其减免学费,2011年为18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毕业生减免学费共计63400元。

4、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回生源地就业,依据三方协议以及往返火车票,学院2011年为47名家庭困难毕业生发放签约补贴,共计11984元。

5、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自中工大厦处承接西服、衬衫等80余套,为家庭困难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供其面试及参加招聘会时使用,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条件。

(二)关注心理问题,给予家庭困难毕业生精神扶持

经济上的困难很容易导致心理上自卑,为克服家庭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无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为所有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并专门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辅导,为他们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二、创新务实,健全帮扶家庭困难毕业生的长效机制

(1)学院把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全院就业工作的重点,明确责任分工,由专人负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各系(院)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通过面谈、电话、电子邮件、QQ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力争做到一对一地服务家庭困难毕业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这项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2)在获取就业信息以及分类就业指导方面,适当向家庭困难毕业生倾斜,对于表现优异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学院可以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在学院以及各系(院)的就业实习基地中,每年都接受一定数量的家庭困难毕业生,由企业与学院共同承担这样一种责任,这不仅是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一种肯定和支持,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学院就業指导中心都对每一位毕业生家长发出《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北京市及学院本年度就业工作的政策与思路,寻求毕业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家庭困难毕业生学院更是和家长一起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定位,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克服困难,及时调整,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第10篇

设调研报告

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总工会建立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好的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经县总工会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就我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邵东县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于2006年8月,由于成立之初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场地,2007、2008年连续三年由办公室兼管此项工作。2009年10

月争取了县委、县编委领导的重视,正式批准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正股级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名。帮扶中心设立了再就业介绍、困难救助、技能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窗口,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站”两个维权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工作制度方面,专设了职工热线电话“12351”,加大对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帮扶力度,我们制定了“服务宗旨”、“主要职责”、“礼貌用语”、“困难救助办法”、“再就业介绍办法”、“信访接待办法”、“法律援助办法”、“困难职工救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透明化服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办公,电脑3台,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电话各1部。至目前,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接待职工3000余人次,实施帮扶20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邵东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会帮扶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工作定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帮扶中心作为服务困难职工的窗口、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多年来为广大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好事,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生活难、住房难、诉讼难等实际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

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帮助、扶持困难职工的新举措,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全方位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仅靠工会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快捷地解决每一位求助的困难职工问题,解决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职工解愁,才是帮扶中心应该做、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三、帮扶中心工作情况

邵东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充分履行维护职能,以建立“五项机制”为抓手,以解决“六难”问题为主题,加大对城镇下岗困难职工的扶贫帮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就业救助机制,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

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小额借款帮助再就业。我们通过对职工个人和困难群体进行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仅2004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80人次。四是开展活动促进再就业。帮扶中心共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2次,今年5月底我中心联合县工商联、县劳动就业服务局联合举办了“邵东县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免费为供需双方搭建平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另外4次深入到下岗职工多的困难企业,开展以“送岗位到企业”为主题的专项用工洽谈会,共提供用工岗位2547个,492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建立就学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一如期开展每年 的金秋助学活动,2009年以来我中心联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在读高中和大学生进行了摸底,并通过走访核实。当年对30名学生进行现场捐助,资金达39396元。二为确保金秋助学工作的长期性,我们将贫困学生跟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帮扶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帮扶中心的发动和带动下,县计生局、县煤炭局、县妇联、团县委、金利华实业公司、邵东伟特家具有限公司、邵东齿轮厂等单位和民营企业也纷纷出资,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在全县形成了一股助学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0余名受助学金额达50余万元。

3、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一是建立特困职工档案。特困职工档案是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基础。目前帮扶中心按照家庭情况清、困难原因清、思想状况清、就业要求清、技术特长清的原则,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并科学地实行了三级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在全县范围内每个乡镇、大的企业都建立有帮扶网络站点,形成了横成片、纵成网、广域覆盖的帮扶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目前一年一度的双节送温暖活动已经形成机制,坚持不懈,成为具有工会特色的帮扶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社会各届的赞扬。

4、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聘请专职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2008年一名贵州榕江县的务工人员来到县帮扶中心,诉说了自已在邵东的打工经历,该务工人员在邵东一家非法小作坊打工被机器所伤,构成伤残,经劳动仲裁和法院判决应得8万余元的伤残赔偿,然而非法企业的负责人因无力支付而外逃,致使从2001年判决以来该务工人员多次到我县有关部门上访,并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上访,均未解决问题。帮扶中心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积极与

县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终由我县相关的七个机关单位共同先预付了该赔偿金,使该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化解了一起影响较大的上访事件。

四、帮扶中心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度的建立情况。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政府、纪委、财政、劳动和民政为成员单位的“双联”和困难职工帮扶领导小组,但联席会议开展较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仍然没有冲出工会自身运作的“围城”。主要由以下客观原因造成:一是上级工会组织未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与有关部委联合下文建立沟通制度,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自以为是,不能很好的合作。因此造成了帮扶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能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起沟通协调制度,取得他们的支持,帮扶中心的工作法码将大大增加,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将会更加有效的得

到维护。下一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协调,尽快建立起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

五、帮扶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

雄厚的资金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础,也是开展帮扶活动的保证。几年来,帮扶资金在促进再就业、小额借款、困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无奈之困。但是帮扶中心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支配的资金仅只限于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省级财政和县财政配套资金,仍未处于落实,可用财力相当有限。制约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建立起工会自筹、社会捐助、财政拨付的科学资金筹集机制是当务之急。

六、来访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帮扶情况及效果

近期,帮扶中心对我县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就致贫原因作了如下分析:

1、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

改革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2、因下岗失业所致。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

3、因子女上学所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绝对是负担不起的。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4、因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5、患大病所致。众所周知,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

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下岗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如邵东县统战部刘昌嵩同志,他爱人曾朝秀系邵东县公安局干警,患有乳腺癌、脑溢血、尿毒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子女单位效益都不太好,每每来到工会求助时泪流满面,我中心每年从有限的医疗援助资金中都给他解决一定的帮扶资金,但作为干部职工的娘家人,还是为他的家境感到揪心。几年来,帮扶中心急为困难职工所急、想为困难职工所想、帮为困难职工所帮,切实解决了与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绿色联系通道。困难职工在感激工会的同时,更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七、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

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2、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3、帮扶力量有限。作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4、邵东县作为民营经济大县,非公企业发展迅速,农民工团体非常壮大,由于他们法制意识的淡薄,对他们的法律援助还很薄弱。

5、邵东县帮扶中心的建立,争得了县领导的重视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但办公场地等各项硬件设施一直未得到解决,要达到省总要求的规范化县级帮扶中心还

有一定的距离。

八、建议

1、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和政府的支持。帮扶中心的所有工作,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政府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来自企业和职工群众实际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以工作实绩不断取得党和政府的认可。

2、形成帮扶中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目前,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要不断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中心与工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

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3、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要通过政府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工会要加大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投入力度,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帮扶中心。

上一篇:大学生主题班会流程下一篇: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