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教育范文

2024-09-07

音乐基础教育范文(精选8篇)

音乐基础教育 第1篇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主义哲学阶段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阶段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3][22][美]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68.40.

音乐基础教育 第2篇

武钢第十九幼儿园 冯汉玲

文章摘要: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感受力是基础,表现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能力的最高境界 关键字:

音乐感受力 表现 创造力 欣赏 作者简介:

冯汉玲,武钢第十九幼儿园外聘教师,从事幼教工作5年多,多次被评为先进,2003年参加中心优质活动竞赛获得“活动进步奖”,曾担任班组教研组长。

音乐感受力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同时,又是从一个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一目标,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感受力是基础,表现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能力的最高境界。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则应该从幼儿入园开始,对幼儿进行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这目的。

一、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优化音乐活动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满足不了音乐教学促进情感发展的需要,要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较大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精心组织、安排、优化每一个音乐活动。

1、情景交融。

随机地在幼儿活动中融入相应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节化、游戏化。如:下大雨时,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大雨学唱歌曲《下大雨》,模仿着雨点的节奏:“滴答,滴答”;玩汽车时,就学唱歌曲《小汽车》,模仿着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嘀嘀嘀,嘀嘀嘀”;把《娃娃家》改成有情节的《娃娃上灶》。在此景、此情、此歌中的相互交融中,幼儿学歌兴趣浓,理解容易、掌握快。从而摒弃为他人表演的观念行为,在快乐中学习、体验,激发幼儿内心积极、主动的情感,以幼儿的情绪、感受为基础,在追求过程的完善,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

2、唱、动结合

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部位,包括四肢均能自由地活动。可以与歌词匹配,也可以不匹配,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因此,在听音乐、唱歌时,都带有明显的动作性的特点。但是,美国一些音乐教育家认为,幼儿不应过多地教舞蹈动作,应让他们充分地自然地听音乐,自由地跳起来,反映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如歌曲《雪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漫天飞雪的奇如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的欢快的情绪。在音乐实践中,我们打破发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分类,所有的曲子都可以让幼儿高兴地边哼唱边律动。幼儿通过自身艺术动作的参与,满足了好动的心理需要,感受到了音乐与动作的直接体验,在足够时间与空间中,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参与音乐和动作表现的“乐趣”。

3、多种形式综合活动

采用正规的音乐学习活动和各种非正规的音乐活动,一般每月两次的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从选材、准备到教法、评价都作精心地设计,尽力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形象性、方法的生活性、创新性、评价的客观性、求实性,使每个活动都为下一个活动提供改革为借鉴,成功这经验。另外开展一些非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卡拉OK演唱会”,每月一次的“我会唱,我会跳”,每两周一次的“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希望受到成人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的需要,又使幼儿有一种荣誉感,更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

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远远超过再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境界,并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理解能力,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健康的审美态度。音乐欣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萌发幼儿对音乐的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会音乐的真、善、美。

三、“音画合壁”开拓音乐视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家的领域。”这充分说明绘画是凝固了音乐,音乐是绘画的活动。以《大海和小溪》为例,因为这首乐曲是用钢琴演奏,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很有诗意。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幼儿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但对幼儿来说,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 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就引导幼儿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的方法来理解;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都变成发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四、营造教育环境、渲染音乐氛围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引导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根据幼儿期是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是急于教音乐,而是触发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萌芽。

1、让音乐走进幼儿

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天地中,以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来园接待、早操、活动间隙、进餐,饭后活动、散步、午睡、起床等各个环节都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有节奏明快的童谣,雄健有力的进行曲,柔和安静的摇篮曲,缓慢流畅的舞曲,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想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2、让幼儿走进音乐

在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我们选用了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学会听音乐。如:《摇篮曲》是睡觉的音乐,《进行曲》是走步的音乐等等。同时感知、体会、想象音乐艺术和思想内容。我们还根据幼儿对会发声的东西表现出浓厚兴趣年龄特征,让幼儿经常摆弄打击乐器,无论在音乐活动中还是各种活动间隙均可自由使用。还常用瓷碗或瓶子装上水,让幼儿敲打,发出不同音高的乐音。既让幼儿得到不同音色、音高、节奏的感受,又给幼儿带来极其愉快的创造性经验。

五、结论与思考

经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虽具有先天解剖生理的特点,但是,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优化教育方法,创设有趣的音乐教育环境的新颖的音乐教育过程,幼儿的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培养的提高的。同时,对幼儿的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中显而易见的,不可估量的。常以旋律动听、节奏明显、情感色彩明朗的音乐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教育,久而久之,必定使其内心情感更丰富、更深刻。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们的生活会更精彩,生活质量会更高。的确,音乐是幼儿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要具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基础教育 第3篇

一、《音乐教育的哲学》中雷默的观点

1. 三种哲学观

雷默在书中深入介绍并分析了三个美学理论——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的区别, 以及阐述了作者在音乐教育中所持的哲学观:绝对表现主义。

思辨主义者认为, 艺术是传播, 传达的是含有与那些存在于艺术之外的意义同类的信息。形式主义者认为, 艺术的意义完完全全是艺术的, 与特定艺术作品界线以外的任何意义都毫无关系。对艺术的体验不同于生活中其他任何种类的体验。表现主义者的立场是, 对艺术的体验, 确实是一种特殊的东西, 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 这种特别的体验使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意识——得以受到更充分的认识, 或者受到更充分的分享。

2. 审美观察×审美反应=审美体验

作者在书中有一个提法:审美观察×审美反应=审美体验。称作审美观察的这种特别的观察, 和它所引起的、成为审美反应的那种特别的反应, 是参与任何可以称作审美的体验中的两个必要的行为。审美感性结构组成两者的相互作用。观察和反应同时发生, 相互依存。观察是在本质上就有固有的反应性。被观察到的事物, 是因为有表现力才被观察到的, 反应则是观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反应或感应并不是孤立发生的。他首先依赖于对可以产生反应的表现力或条件的观察。审美体验最有价值的特点, 就是有创造性的、切身的、主观的感应。

3. 音乐体验

体验, 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 他强调身体性参与, 学习者要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他重视学习者的直接经验, 视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 彼此都是密切相关的, 可能只有凭人为因素分开。它们是自发产生的自然反应, 无需音乐训练或任何音乐观察力的培养。由于音乐是作为某种非音乐性的事物的符号, 或是为了回忆或制造幻觉或强化情绪的场合来观察和反应的, 所以人们对改善或教育这样的反应是无所作为的。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 那就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 如果提倡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 她就不可能成为音乐教育。

4. 音乐体验的三个尺度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列出音乐体验有三个主要尺度——感受尺度、知觉反应尺度和创造反应的尺度。音乐体验同时包括这三者各种各样的混合。当非音乐性思辨存在时, 他们既超越又包括对这种思辨的意识。

感受尺度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连续统一体, 感受因素常常是反应的主导层次。直觉和创造反应显然是强烈、积极、及其专注的, 需要精神和感觉一道高度集中。

二、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与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照

1.新课改之后, 基础音乐教育依然陈旧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但是, 在实施课改之后, 中小学教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灌输式、说教式、形而上学式的教学方式还是大量地运用于音乐教学当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句话之所以重要, 是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须采用一种同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殊方式——体验的方式。

2.对基础音乐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足

根据《音乐教育的哲学》所阐述的哲学观, 普通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然而, 现实的情况却却距此甚远。

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其目的性发生了偏差, 其功利性更加突出, 学习音乐为了考级加分、为了名望、为了前途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 在城镇地区, 虽然学生对音乐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 但知识来源于音乐课堂与音乐课本的比例却很低, 学生喜欢音乐课, 但留下的印象却一般, 大多数学生认为音乐课的作用主要是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丰富业余生活。而在农村地区的状况更糟, 由于学校领导对所谓的“副科”的不重视, 使得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的认识也极其缺乏, 他们有些甚至改行教了主科, 而音乐课大多变成了流行歌曲唱歌课, 不管歌曲的内容是否健康, 只要学生喜欢就唱, 笔者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听到过初一的学生集体大声齐唱《爱情买卖》等歌曲, 类似于这类的对于音乐教育目的的低认识现象应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3.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 导致基础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和专业化倾向

雷默说:“音乐教育一向是, 而且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音乐教育, 说重一点就是反音乐教育。”长期以来, 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 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状态, 有时不自觉的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 主要表现为两种特征。

一种是强调在欣赏音乐时要听出具体的所谓内容来, 忽视了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的情感体验带来的巨大空间。这种特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力图用语言来解释音乐。要知道,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 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另一种则表现为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忽视音乐体验能力的培养。我们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声乐专业的师生在欣赏一场音乐会时, 一定会对演唱者的发声、高音等技巧作出评价;器乐教师同样会对演奏者的指法、手臂等各种演奏技巧作出判断。雷默认为这不是审美意义上的欣赏音乐。“专业音乐家, 音乐教师或音乐学生的主要职业病之一是, 太容易过于关心音乐活动的技巧与工具, 而很少有足够的‘心理距离’来对音乐进行音乐体验, 这是音乐教育中普遍将技术学习与音乐审美体验分开而产生的不幸结果。”

三、措施与建议

加强音乐体验的基础地位, 必须要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音乐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对音乐的音乐体验, 从而使人更充分地分享音乐的意义呢?

1.通过基础音乐课来加强音乐体验——突出音乐欣赏为主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体验) 。”进行音乐体验的直接方式就是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课, 鼓励学生对所领会到的一切做出感觉反应, 进行创造性欣赏。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也应吸收外来的健康音乐, 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 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通过多听、多练、对比, 达到审美体验能力的提高。审美既要有文化修养, 更要有音乐知识, 以便提高审美能力, 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2.我们要很好地落实并进一步推进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音乐课程目标首位, 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引导人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 致使该项目形同虚设, 从而导致把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隘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 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 甚至恐惧、苦恼, 丧失了学习兴趣, 而且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情绪偏枯症”等现象。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 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 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 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不同学科, 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和内涵是不同的。在音乐课程中, 由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 必须突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以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对于音乐课程来说, 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我们要将新《课程标准》中改革的新理念与目标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而不能让音乐课程改革只变成口号和空文。只有这样, 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才能从整体上得到较好的改善。

3.关注音乐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统一性

如今, 绝大多数家长在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 做到学习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统一性,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以便对对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作业。

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对音乐的喜好与心理需求的前提下, 进行差别性引导教育。由于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 在以班为单位的群体中, 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 音乐科目的学习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 这门课就必须完成两个基本任务: (1) 它必须针对处在这个群体中部地最大多数的学生的体验; (2) 它必须照顾这个群体两端的较少数学生的需要。

其次, 要求师生共同在课堂基础教育与课堂外延伸教育 (课外的各种学习班) 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对很多参加课外特长辅导的孩子来说, 家长报以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 辅导班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更多的是直接从音乐的构成要素和专业技能方面去要求学生, 而忽视了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首先进行审美体验的基本问题, 这就导致了学生一接触音乐作品, 不去首先对其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 并得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力, 而是从技能、技巧的难度方面去衡量音乐作品的级别等外在的形式因素, 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作为中小学生, 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 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因此, 在关于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教育的统一方面,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

四、结语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应只是技巧、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应是音乐体验, 以此为基础, 才能更好的实现音乐素养、创造能力和技巧、技能的提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体验表现的尤为充分、尽致, 它应充分体现唤起人类的主体意识的作用, 使自身得到升华——迈入创造美的层面。

摘要:《音乐教育的哲学》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 书中从哲学的层面诠释哲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集中体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本文旨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中要以“音乐体验”为基础的观点进行音乐教育哲学观方面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雷默,音乐体验,音乐教育哲学观

参考文献

[1]内贝特·雷默, 熊蕾 (译) .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

[2]格雷珍·西尔尼穆斯·比尔, 杨力 (译) .体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9.

[3]彼得·基维, 徐红媛 (等译)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4.

[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基础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乡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109-02

一、引言

基础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基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容决定素质教育的效果,这在几十年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已经形成共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基础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现在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音乐课程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学校的音乐活动更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依赖。然而,在学校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方面,往往比较缺少对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以致多年音乐教育却在音乐素养上越来越淡忘、远离本土文化,也就是对母语文化的疏离,结果是很遗憾的,传统文化由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被抛弃。基础音乐教育近年逐渐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音乐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尤其在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深远的地方,更是需要作深刻的反省。因此,讨论乡土音乐文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和渗透,是一个具有现实积极意义的话题。

二、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容结构

现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有课程标准,也采用相对统一、或者说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官方审定的教科书,其内容结构和教学要求都是比较一致的。一般而言,都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基础乐理知识,包括识谱教育和音乐知觉训练。对于一般的中小学生,尽管在教材的编写中有系统的循序渐进体例安排,但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音乐听觉、识谱训练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最大困惑。声乐与器乐的基本训练,声乐课(唱歌课)是最普遍的核心内容,器乐课程相对薄弱,但是逐渐成为音乐教育努力的目标,乐器入课堂对音乐教育内容是积极、灵活的补充。当今,最重要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是音乐欣赏,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包括西方音乐经典和民族音乐经典的浏览性学生,所谓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标准要求,也是在逐渐加强和深化欣赏方面的内容。

而以上音乐课程内容,如照本宣科,很难涉及乡土音乐,因为统编教材无法纳入乡土音乐。那么,乡土音乐一般只能交与民间自生自灭。其实,这是音乐教育的失职,乡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需要在学校的教育中自觉,体现它的美育价值。乡土音乐也是美的创造,是凝结本土人民的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忽略它和低估它都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学校教育,更不应该舍近求远,而是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精神的高扬,裹挟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必定对传统文化有所懈怠,但是,在基础教育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维系不能忽略文化的能量,在教育中坚守传统文化,保持其温度和能量。

三、学校音乐教育引入乡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乡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从大的方面看,是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需要,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依赖教育。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文化差异很大,笼统的民族性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亲切感。从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的引入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最直接的亲近和体验。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未来的音乐听众,除非不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否则,培养本土音乐的受众就是最根本的任务。乡土音乐是当地人民的母语文化的主要载体,既来源于地方的文化基因,更需要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其审美性、功能性、亲缘性均有必要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强调。

(二)审美价值评估

对于地方的音乐文化,需要一个正确的对待态度,还需要科学客观的审美价值评估。因为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适宜在学校教育中,时代的审美要求一定是对传统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接受。那么,对于地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音乐教师需要进行梳理甄别,适宜者继续发扬光大,不适宜者作为一种对传统的文化尊重,给予专业性的意见。

(三)可行性

目前,素质教育进一步解放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音乐教育的重点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向审美为中心,是音乐教育的进步和解放,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一般而言,音乐教师喜欢在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中选择教学内容,而在内心也不是很情愿离开教材太远。有了乡土音乐的内容选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心理上的选择困难,更具有挑战性,加之校园文化建设上有第二课堂、文艺汇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说不定能在乡土音乐的教学上获得特殊的效果。但是,这个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乡土音乐造诣和信心,教师对乡土音乐的深入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课堂教学中的乡土音乐文化

课堂音乐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学大纲都是依照全日制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音乐内容呢?这是很具体的问题,也是相对困难的问题。乡土音乐的语言特殊性,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版块有较大的文化色彩差别,课堂教学上很难镶入哪一版块和环节,而是应当另立知识版块,需要腾出专门的课程时间,设计属于乡土音乐的课程环节。据了解,一些地区早几年便开始集中编写乡土音乐教材,以顺应部分学校的现实教学要求。这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大势所需,乡土音乐文化必须的学校教育中得到重视。而且这个教材要编的精致、实用,易于被学生接受。此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甚至可以组织一定的学术力量进行调研,整合当地的音乐文化素材,梳理和编选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内容。

在教学中融入乡土音乐,一个前提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民间音乐素养,尤其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尽管音乐师范毕业生理当修读过大学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课程,掌握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民间音乐传统未必有过直接的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和体验是空白也不足为怪,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不过,这不应该是拒绝乡土音乐的理由,有了乡土音乐教育的要求和传统,音乐教师便有学习熟悉当地音乐文化的责任。再者,作为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中的人,也必然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否则,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音乐教师。

考虑到音乐课的时间局限和学生接受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上不可能融入太多的乡土音乐内容,只能做精简编排。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可当成某种强行任务,马虎敷衍,而是要以更专业的眼光和态度,将乡土音乐中最能体现文化本质和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部分,以更生动有趣的手法来进行教学。如果在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则需要更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起码可以在在民族文化板块中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如儿歌、摇篮曲等民歌小调,若有民俗性音乐,也可以视课时情况适当介绍,或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部分内容移至第二课堂活动中实施。乡土音乐文化固然有其精华的内质,但想形式上往往粗陋,学生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耳濡目染的熏陶是关键,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校园文化中的乡土音乐

基础音乐教育不仅在音乐课堂中传授音乐知识和接受技能训练,还要在此基础上做更宽泛的理解,需要在学校的整体教育行为上体现美育的意义。建设校园音乐文化是融入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可以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内容上更是包罗更多。营造怎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一间学校是相当重要的,艺术气氛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品格,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创新活力。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播在校园文化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一则使学校充满地方文化气息,让人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具体说,就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和电视,播放优秀的乡土音乐节目,可以是传统的精品,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制作的,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专题性的文艺汇演和创作比赛,围绕乡土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创作出有地方特点的音乐作品。文艺创作的选题,立足于地方文化,最能接地气,创特色。

结合民俗性活动,传播乡土音乐文化,如“中秋节对歌活动”、“三月三”、“泼水节”、“龙舟节”等等。每一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民俗性节日,当中音乐往往是主角。这些音乐代表地方的风俗民情,集中体现人们的审美嗜好和群体性格,引入校园文化中,既是对民俗性音乐文化的传播,还能让传统文化带上青春的气息,甚至可以是创新性的改造。

乡土音乐文化讲座、观摩和研讨。活跃的校园文化必然诞生各式各样的文化论坛、讲座和观摩活动,这是现代学校的大趋势。无论中小学,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如文化名人、民间艺术家等,开展音乐文化讲座,让乡土音乐进校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容易活跃校园文化气氛,让师生感染和学习本土文化的良好机会。

六、结语

乡土音乐是非常好的美育资源,因为乡土音乐是本土孕育的音乐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带有农耕时代的思想局限和艺术形式上的简陋,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见其深厚的艺术内蕴和生命力,不可小觑。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其核心就是对文化艺术的热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础音乐教育有当仁不让责任。因此,将乡土音乐文化纳入课程内容应当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课题。当然,实施乡土音乐教育,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条件是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要在教学思想上予以重视,在教学计划上就确立其作为学生美育内容的基本教育理念,作长期的教学计划,不是浅尝则止,而是要持之以恒,坚信乡土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而作为音乐教师,面对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主动向民间学习乡土音乐,在学识上、能力上追求中西音乐文化的融会贯通,确立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音乐基础教育 第5篇

一、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

德国不但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的较早国家,而且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时始终坚持“4―22”式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实习教师―候补教师一助理教师一终身教师这样四个层次,两次国家考试、两年的实习和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等严格的体系,从而保障了德国音乐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充分地保证了德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另一类是“音乐学校或社会需求的专门音乐教师教育”,因此,在德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机制被称为“双轨制”,再加上不进行直接音乐教育而是单纯的做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从方向上来说把音乐教育分为严格的三个方向。这就是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著名的“三分法”。当今德国各高等院校都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和“音乐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作音乐师资培养的出发点[3]。由于“三分法”的教育模式而导致了德国的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型与针对性。在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得各个阶层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比如在小学与中学的音乐教育中,需要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可能在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相对于专业的音乐教师多一些,这样更方便学生们接受基本的音乐知识。

二、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区别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

(一)课程内容开放性

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比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比如在练习曲的选取上,可以在老师对同学的接受程度和音乐基础方式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针对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自行设置联系的方式以及联系的曲目来进行专项的练习。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更有效的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向往与兴趣。

(二)教学形式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式,理论的学习不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比如老师进行一段演唱,让同学们说出节拍、技法等音乐元素,再经过老师的指点达到学习目的。或者老师进行相关乐器的演奏,让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完成对乐器音色的识别。在实践课过程中,教学的形式更加得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作品赏析,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采用小组对歌、小队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与目的有关。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感觉到每节课都是新的,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期待。这样,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等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2]。

(三)学习自主性

德国的音乐教育与整体的教育模式相关,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国的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类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兴趣课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并且另一个选择也决定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音乐,为进入音乐的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设置,包括时间、内容等核心方面均是由相关的教育人员所制定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好的方面主要有制定相对科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等优点。但是也打压了同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育体系专业性

德国音乐的教育教育体系是所有规定课程都直接与发展学生的各种音乐才能有关,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就已经占去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学时。德国不是没有这些课程,而是作为公选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专业音乐学院一般不开设,学生可以到综合大学选修),而不作硬性的规定被写入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例如,在我国音乐的专职教育大学中将学生的英语课放到了第一位,除了通过课程考试之外,必须要通过一定级别的国家级别的英语考试才能够获得学士学位,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我们学生本末倒置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同学们往往为了毕业花大量时间在英语考试上,从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音乐基础教育 第6篇

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其文化属性的思考,为此,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音乐教育纳入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要将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正面的因素纳入音乐教育之中,并在对音乐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下,寻求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3.2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音乐文化内容

流行音乐文化体现出社会共同价值的追求,在音乐教育之中要正确辨析流行文化,吸取流行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积极与俗媚、大众与低俗。如:网络流行歌曲《老婆最大》,其旋律简洁明快,然而其内容却不免陷入低俗和过于直白化。而《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却显现出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蕴含有深远的文化涵义,值得在音乐教育中加以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涵义,实现伟大民族文化的传承。

3.3要重视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效应

音乐教育文化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注重于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而且还要传输社会音乐文化内容,寻求更为宽泛的对外渠道,将音乐教育建构于校园、家庭、社区、协会之中,形成音乐教育文化的全社会辐射。4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是重要的课题,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社会音乐文化积极地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全方位辐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邹如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阅读”与“对话”原则[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蒋雪.我国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5]李莹.早期音乐教育的情感语境何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教育 第7篇

一、我国高师 音乐 教育 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我国出现中小学音乐教育逾一个世纪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务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 中国 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 艺术 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如教学模式过多地效仿音乐院校的模式:教学内容又主要学习欧洲17、18世纪的古典音乐,很少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更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音乐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方向上有“偏”的倾向。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 发展,对其他相关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没有正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缺乏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师 音乐 教育 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我国出现中小学音乐教育逾一个世纪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务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 中国 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 艺术 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如教学模式过多地效仿音乐院校的模式:教学内容又主要学习欧洲17、18世纪的古典音乐,很少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更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音乐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方向上有“偏”的倾向。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 发展,对其他相关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没有正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缺乏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本土音乐教育

我国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建立“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另外,在建立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也应加强本民族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我们既不能做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固步自封,排斥甚至拒绝外来音乐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更不能做一个缺乏民族意识的,只对西方音乐文化顶礼膜拜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就总体而言,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中国音乐为辅。中国音乐中又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对中国众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很少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更缺乏深入研究。作为音乐事业主要继承者的音乐专业学生,应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音乐遗产: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继承和发展本国音乐,继而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事实上,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本地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本土音乐教育对寓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音乐教育 第8篇

我国的音乐教学从古代开始基本上是沿袭了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经验传授型方式。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20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以歌唱教学讲授乐理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后来也一直主导着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主要阶段。这种方式虽然在普及传播音乐知识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忽视学习趣味,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以及音乐实践的参与和体验,影响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音乐教育受到以智力为主要倾向的教育思潮的影响,注重把音乐教育作为开发智力的工具,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以及音乐在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和功能。学生对音乐直观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受到忽视。八十年代后期,上述几种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并开始推动国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当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简单的照搬、照用,无视客观条件,盲目移植国外教学体系的现象。随着对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多种音乐教学体系的综合运用,博采众长已经成为主流和发展趋势。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借鉴、运用,加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培育、发展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本文将重点强调国外发展经验带来的五个启示:

一、比较上述四种教学体系,不难发现它们在教育目标上的高度一致包容性。它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观念从培养少数音乐天才、培养音乐家,转向“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的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从注重技艺的传授,转向重视审美教育,以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这种包容性告诉我们,音乐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从业者要改变思想意识:不能仅仅把音乐当成少数天才的玩具,更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挖掘潜力、建设自身的工具。因此,音乐的学习应该是包容的、平等的、普遍的。

二、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这些音乐教学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对儿童音乐学习特点的研究:柯达伊直观、注重实践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在教学上提倡教师与学生“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奥尔夫提倡音乐教学要“乐在其中”,采用即兴教学的形式更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儿童的个性。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些适应儿童音乐学习特点与规律;从儿童自身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儿童的潜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博采众长。汲取像柯达伊以声乐为主,建立完善的视唱体系,进行高标准的听音、读谱、记谱训练和出色的合唱教学;奥尔夫以器乐教学为特色,以节奏为基础,运用各种声势,采用即兴教学的形式;铃木的为学生营造贴切的训练环境和自然的训练方法;将各个音乐教学体系的优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于适合本土化的教学过程中。

四、教材建设中应注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这方面奥尔夫与柯达伊都突出强调民族化,而且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我们在教材使用上也应采取立足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方法。作为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丰富的民间歌曲、戏曲、曲艺、器乐曲、歌舞音乐的艺术宝库,而怎样进行筛选,梳理、改编;根据我国民族音乐在音阶、调式、节拍、旋律、转调、曲式上的显著特点成为广泛适用的教材,是关系到培养青少年的音乐趣味、音乐态度和确立学科知识结构的重大问题;也是建立具有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认真研究探讨解决。

五、这些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都需要具有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来实施,教师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当前专业音乐院校的师范教育中还是有偏重专业性而忽视综合性训练的倾向,特别是在深化研究理解这些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上做的还不理想,还是需要下工夫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5.5.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新起点小学英语二年级下一篇:跨境人民币十周年征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