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2024-07-25

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精选4篇)

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第1篇

我是甘肃省武威市考生,今年想报考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但不了解该专业就业前景如何。麻烦知情的大哥哥、大姐姐给予尽快解答为盼。急!

[鲁东大学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第2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普通本科,就业形势

近几十年来, 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影响的程度和节奏的加快, 地理科学作为关注不断变化着的地球表层重要特征和空间结构的科学,正逐渐成为科学和社会的核心内容[1]。

地理科学专业主要分布于本科师范类院校, 以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2],培养课程不仅涉及地理专业基础必修课,还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地图学、计量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但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但未能发挥该学科的学科优势。

一、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问题

通过随机抽取师范类高校进行访问,我们发现近年来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 )社会对地理科 学专业的了解不多 , 使得用人单位 不敢贸然招收该专业的学生。虽然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 但本科院校不同于专科院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广泛,使得这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仅仅局限于在中学当地理老师。

(二 )地理科学专业 包罗万象 而不精深的 特点有悖 于企业对员工专业精细化的要求。地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对区域上几乎所有内容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研究领域既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又有所不同,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只有地理涉猎但其他学科无法进入的专有领域[2],而这有悖于当前社会企业对招聘员工工作的精细化、专一化要求。

(三 )就业渠道 狭窄。根据对普通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每年公务员考试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对应聘者专业的要求都十分精细, 与地理有关部门如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地质勘探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等都只招收与本部门专业最贴合的人员, 诸如地理科学这种广泛涉及各部门的学科无人问津。因此,向中学输送地理教师成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

一些国家重点中学、省市级重点中学及百强县重点中学在招聘时门槛较高, 要求应聘者是研究生学历或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这就使一些已经具备良好就业能力,希望在较好工作环境工作的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加入考研大军, 以学历的提升换取微弱的竞争优势。

2007年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政策 , 对普通本科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大冲击,由于免费师范生自带编制,且受国家扶持可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于是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甚至免师生能力稍有欠缺的情况下, 大部分用人单位仍然倾向于招收这类学生。

(四 )地理人才培 养模式与 市场需求 之间存在 错位差。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简要组合,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就会明显不同[3]。2012年教育部将本科专业设置权下放到高校 , 对推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加强与社会和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课程设置自主权并未落实,目前我国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学术性、理论性课程过多,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4]。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包含自然类的理科知识, 而且包含人文社会类的文科知识, 只有通过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实践才能促进知识掌握与运用,故对地理人才的培养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另外,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扩招, 使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五 )就业指导 课程的缺失。 通过调查普通 本科师范 类地理科学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情况, 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这门课,而其余少数高校只把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适合全校学生,根本没有针对某个专业。针对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 , 受专业性 质和社会 对师范类 院校定位 的影响 ,他们对成为教师外的就业渠道表现出更多 的茫然。 而与之形成 鲜明对比 的是美国 ,就业指导 课程和就业能力培养 是渗透到学 生四年课 程群中的 ,并辅之以 全方位的 就业服务 内容[5]。美国对就业的教育理念也许能为我国课 程设置提 供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国家近期发布但还未在全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将对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六 ) 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的影响。2014年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地理成为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备选项,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6]。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映: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人文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太多、地理较政治和历史难等。高中地理知识之所以较难,是因为自然地理知识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人文地理知识则比较琐碎,涉及面广,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由此,一些考生将会知难而退,选取其他易得分的科目作为高考科目;如果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人数减少,学校对地理教师的需求就会相应下降,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教师队伍的难度将增加。

(七 )教师资格的 认定更严格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政策,要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更重要的是“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7]。师范生优势的进一步下降对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大冲击。

二、浅探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 )通过媒体或各种网络公开课大力宣传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安排在校生利用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到各相关行业进行实践,让社会各界对该专业从逐渐了解到熟知。

(二 ) 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地理系应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定位,包括办学的层次定位和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 作为一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向上有重点师范院校,向下有师范专科学校,只有将自身办学理念明确定位在中等层次,培养研究能力高于专科、实践能力强于重点的学生,才能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好办学层次后, 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地方特殊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如此,高校办学不仅能抓住重点,还能向社会输出地方特色人才,实现“产销对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 )定期进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 并积极预测未来发展走向,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招生规模和课程设置。

( 四 ) 重点提高 实践课程 的比例 , 重视教育 的产业适 应性。见习或实习是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教学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中渗透理论研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5]。因此,见习和实习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从最初广泛涉猎、短时多次,到后来的专门性、长期性的实习期,有必要建立学校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 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各观摩一星期, 随后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确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通过选修课继续学习专业知识, 并定期参与该单位的工作实践,实现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第3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1],然而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比较缓慢或者与之前持平[2],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同样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加之专业口径较窄,用人单位吸纳能力低及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配套和大学生自身从业素质不高等原因,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3]。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院校,其地理科学专业于2009年专升本,本文基于2009级和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14年5月对惠州学院旅游系2009—2010级大部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形式为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内容涉及地理科学的专业认知、就业前景、就业方向、求职压力和竞争力等要素,另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有关问题进行访谈调查。

三、统计结果

1.实际就业情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中,笔者从惠州学院旅游系就业部获取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料,其中,从事教师行业98人,占总人数的46.4%;读研深造14人,占总人数的6.6%;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23人,占总人数的10.9%;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76人,占总人数的26.1%。

2.就业意愿统计

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教师行业的占52.1%,公务员占4.7%,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占12.8%,而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占20.2%。图1显示,影响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中,51.20%是地理就业市场形势,32.57%的学生仍能根据自身主观意愿选择就业,剩余16.23%则受家人朋友的影响。

3.就业认知统计

仅10%的受访者对未来就业持乐观态度,60.1%的人持一般态度,还有2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差异,会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也从侧面说明就业环境的严峻性。由图2可知,64%的学生认为供过于求是未来求职压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学校专业竞争力、自身素质、学校名气和专业排名以及用人单位待遇分别占59.80%、46.46%、74.60%、46.90%和17.10%,这些数据表明激烈的竞争力严重影响学生未来求职的心情,更是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如图3,在“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什么竞争力”的问题中,选项分别为教学基本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优异的成绩、广泛的人脉关系及其它,比重分别为88.2%、91.5%、48.3%、26.5%、17.5%和10.5%。然而,在图4中受访学生在求职中最欠缺的表现主要为工作或实习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占比重分别为69.2%和63.5%,其中,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求职方法欠缺以及对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所占比重较少。

四、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态度和行为,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缺乏就业规划。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愿景与就业的现实状况存在差异,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数据表明2009与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转行的比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受访学生在就业时多半受本专业就业形势影响,不仅增加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体现了他们在就业规划上的欠缺。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图2的问卷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供给与需求错位、高校间竞争压力大以及用人单位存在不公正待遇等因素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74.60%的受访学生仍认为最大的求职压力来源于自身素质,充分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思想和道德层面,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知识等。因此,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更好就业。

2.高校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毕业生个人的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成绩的高低和人脉关系等在毕业生就业时对提高其竞争力非常重要。从图4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学生要求,工作或实习经验严重缺乏,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对学校就业政策、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以及提高择业能力将产生不利影响。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虽设置了教育实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但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本校的专业实习作用一般,这样的现象暴露出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用人单位访谈中,一些单位反映高校理论跟不上实践,而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未在高校的课程和培养中反映出来。一些单位还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强调要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十分关键的因素。

3.用人单位的影响

伴随社会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无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是其它专业,大都面临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与高校扩招有直接关系。并且,近年党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改革编制,使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增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部分用人单位在引进毕业生时脱离实际需求抬高学历门槛,易造成人才浪费,加大人才引进成本。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这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4.就业市场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运用市场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以达到对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3]。毕业生是市场的供给者,如果在就业市场中受到各种限制,不能自由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的广泛性、公正性则更难体现。这两个主体的供给和需求数量还使市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的最佳状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会对市场状态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受到就业观念、高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鉴于此,当前大学生势必要认清就业形势,为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高等院校可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起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致力于提供更充分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应注重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平台。企业及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逐步消除专业歧视及少数潜在不公正待遇,增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大力开展地理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尹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分析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4):92-94.

[2]冯建栋.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J].企业导报,2011(1):54-55.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5-90.

鲁东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第4篇

一、分类就业指导的现实必要

(一) 学生的能力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有以下6类:1.中小学音乐教师;2.到设有音乐课程的教育培训类机构任教任职或到文化、传媒、演艺类公司任职;3.到艺术院团做一线演员或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4.自主创业;5.考研或出国深造;6.转行到与音乐毫不相关的行业。

同属音乐行业的各类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侧重点也迥异, 简言之, 音乐教师侧重教学能力高, 演艺人员侧重专业技能好, 活动人员侧重组织协调能力强。在职场招聘中, 用人单位会综合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某个岗位需要的品质、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点了解应聘者有什么长项、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在大学期间经历过什么;如果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和兼职, 那么学习成绩如何、知识水平和结构如何;如果有实习兼职经历, 那么从中学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自认为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能胜任什么岗位的工作等。但在学校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下, 学生并不能具备适合某类具体岗位的能力结构。以鲁东大学音乐专业本科生为例, 他们在求职时存在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技能单一

在中央出台了“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文件后, 很多企业的艺术团体纷纷到学校招聘音乐专业毕业生。招聘方一致要求毕业生专业水平要高、最好能精通两种以上的音乐技能, 并能直接成为文艺团队的骨干力量。但毕业生中符合用人单位条件的、能够掌握两种以上专业技能且水平很高的学生较少。

2.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失衡

音乐专业大学生考研成功者可谓凤毛麟角, 主要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受限, 尤其英语等课程达不到分数线。他们参加教师招考不成功的原因也大都是笔试和面试成绩严重不平衡。目前, 各地教师招考大都分设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 面试主要展示专业水平和讲课说课技能, 两个环节分占一定的比例, 但两试成绩都要名列前茅才能考取, 而学生大多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 不能做到专业技巧和理论知识两方面都强。

3.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音乐专业大学生大部分从高中阶段开始就被列为“特殊群体”, 文化课学习成绩比一般学生差, 专业学习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学科本身又较为活跃, 因而很少有学生能静心看书, 更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钻研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弱,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基本职业能力不足

据调查, 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文字处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程序规则、细节处理等职业能力方面都存在“短板”。在校期间又很少接触有关企业运营、基本商务知识和办公程序等方面的实操内容, 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 因而缺乏岗位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 实施分类就业指导, 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

(二) 行业形势变化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 积极投入财力物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值此大好机遇, 各项文化事业都蓬勃发展起来, 各类艺术院团更为活跃, 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音乐相关产业更不会错过巨大商机。文化事业的推进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将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将急剧增长【2】,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和方式必将渐趋多元化。

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为例, 目前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地音乐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所涉及的产业类型相当广泛。目前基地招聘的岗位有五大类、十多种, 例如数字运营主管、数字运营专员;音乐版权部版权总监、版权部经理;无线音乐商务部、运营部、销售总监;在线音乐产品总监、技术总监;文化创意园区策划专员、招商经理;企划宣传;影视音乐合作;文案策划、艺术培训、艺人经纪等。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只和音乐相关, 而且有些高级职位不直接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 但其中50%的岗位都要求具备音乐背景知识, 至少要求从业人员熟悉音乐或爱好音乐【3】。这些岗位也是音乐专业大学生可选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 优质的音乐培训机构、面向各年龄段的社区音乐培训、音乐文化活动策划、音乐文化项目开发、数字音乐产业、文化管理与传播、商务文化等都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广阔的就业空间, 这些都应当及时补充到岗位信息数据库中。

分类就业指导可以在已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基础上, 及时建立新的职业类别,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方案, 满足新岗位的需求。

(三) 现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不仅要向大学生教授知识、传播文化, 还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大学向社会的过渡;不仅要教育学生、服务学生、指导学生, 也要做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器”的作用,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紧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及时调整思路, 创新方法, 积极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 高就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结合较少, 培养内容泛化, 缺乏对行业、企业、职业的系统研究与积累, 与时代脱节, 不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 就是用人单位录用不到符合自己期望值的毕业生, 毕业生也找不到符合自己期望值的用人单位。就业指导就是要以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 有效提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 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也应善于发现工作重点和难点, 不断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短板”, 及时关注企业、行业、产业的新信息、新动态, 根据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职业信息, 拓宽求职方向,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因此, 就业指导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 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分类设计方案, 形成灵活的教育体系, 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

二、分类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以鲁东大学音乐专业为例, 在对岗位信息统计和就业方向分类的基础上, 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 提出了“系统化分类指导, 个性化服务成才”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系统化分类指导”, 就是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分类, 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 明确相应的培养方案, 学生根据个人条件和兴趣选择方向后进入培训体系;“个性化服务成才”, 就是在接受共性指导的同时,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职业需要, 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 以一对一和小组辅导的形式相结合, 帮助学生个体达到最优化发展。鲁东大学音乐专业本科生分类就业指导确定了五大职业类别:

1.高水平研究人才, 主要是本科生考研后可以进行音乐理论和技术研究;2.音乐教学工作者, 主要是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文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教师、社区艺术培训工作者等;3.一线专业演员, 主要在专业演出院团进行声乐演唱、乐器演奏、舞蹈表演、主持、节目编导等;4.创业人才;5.音乐相关行业新兴领域的从业人员。例如在演艺传媒类的企业进行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人员;在数字音乐行业的技术人员, 包括现场录制、后期处理、软件程序应用及开发, 音响设备使用及维护等;音乐产业相关业务岗位, 包括音乐作品销售 (在线音乐、无线音乐) 、乐器销售、乐器维修调试、音乐产品市场开拓、企业活动策划、企业宣传推广等;音乐服务类行业岗位, 主要是功能音乐开发与应用, 如音乐心理治疗、音乐运动治疗等;

分类就业指导方案的实施, 遵循全程化、精细化、有效性、开放性的原则。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始, 让他们根据个人规划初步选定一到两个目标, 进入培养体系, 用细致的可量化的标准督促学生学习, 逐步完成其中的各项具体要求。例如, 在参加专业展赛和舞台实践方面, 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两次以上舞台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必须参与两项校级、一项省级的项目, 力争获得校级奖励, 三年级学生争取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在就业指导课程考核方面, 要求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形成书面的个人总结和规划上交给指导教师, 及时反馈指导。具体分类指导方案的工作重点如下:

(一) 针对考研学生, 重点是丰富专业信息, 拓宽专业选择面, 突破文化课成绩受限的瓶颈

首先, 搜集更多新兴跨学科专业的考研信息, 推荐给学生作为考研备选方向, 如音乐治疗学、音乐工艺学、音乐社会学、文化管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 这些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不太高,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适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选择。

其次, 为学生引入优秀的教学资源, 营造良好的考研学习氛围, 创新学习形式, 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同专业学生成立考研学习小组, 配备指导教师定期组织集体讨论、辅导答疑等, 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激励学生坚定信心, 努力克服困难、不懈学习。

再次, 建立考研校友联系群, 搜集在各高校读研究生的校友联系方式, 建成资源库, 方便在校生与其联系, 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二) 针对参加教师招考的学生, 重点是做好长期规划, 理论知识辅导和面试技能培训并重

1.指导学生制定4年不断线的长期规划。如前所述, 毕业生参加教师招考不成功的原因, 或专业基本功不全面扎实, 或理论复习滞后笔试成绩不过关, 而这两项均不是“临阵磨枪”即可奏效的。具体来说“长期规划”就是, 新生入学后即开始宣传教师招考的条件、考试内容和成功案例等, 一年级重点学好主项专业、普修专业和基础知识;二年级重点学好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争取成绩达到80分以上, 扎实基础知识, 并努力提高专业主项技能水平, 兼顾副项和专业基础理论;三年级开始将学生分组, 配备小组指导教师, 定期开展讲课技能比赛、专业全能比赛和模拟面试等活动, 并开展经验交流会、座谈会, 让成功考取的毕业生现身说法、传送经验;四年级进入“学期冲刺复习计划”, 指导教师重点辅导, 学生逐个弥补弱项, 全面提高应考实战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新动态, 踊跃报考学前教师岗位, 增加就业机会。2013年开始, 各地市学前教师需求量剧增, 音乐专业学生应考学前教师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 在进行就业指导时, 教师应广泛收集信息, 认真分析各地招考要求, 做好毕业生的择业思想工作, 让学生正确认识学前教师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出路, 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低年级学生。

3.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展赛和舞台实践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的提升功在平时, “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结合主副项双修和基础平台课程, 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和舞台实践等, 重点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技能, 打牢基本功。

4.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迎战面试关。在教师招考中, 面试成绩比例通常是70%-80%, 而且是直面招聘方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微格教学课程, 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 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来校开展讲座和短期培训等活动, 进行面对面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面试环节的说课和讲课水平。

(三) 针对要进入音乐相关企业或新兴领域的学生, 重点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分阶段系统地引入企业相关知识

1.长线学习企业相关知识。目前学校开设的KAB、SYB、SIYB等课程, 大多集中培训然后结业, 学生对涉及的知识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 更缺少实践总结, 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制定长线学习计划。从二年级开始, 将有关商品、市场、管理、营销、客服、策划等各个企业运营环节的知识分成若干专题, 每学期给学生推荐学习资料和辅助读物, 以自学为主, 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并进行专题辅导, 从而达到系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岗位实习活动, 每学期选定一个岗位兼职, 并将实习经历写成自我分析书, 有指导教师进行讨论、评议反馈, 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 扎实理论知识, 提高实战技能。

3.定期邀请业内人力资源和培训方面的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和短期培训, 提升学生“软能力”。重点教育学生要形成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优良品质, 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思维逻辑、文字处理和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

4.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规划, 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拓宽合作领域, 积极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加强校企合作, 定期走访沟通, 及时了解岗位需求信息, 多方联系用人单位, 随时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 让学生紧跟社会发展形势。 (四) 针对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 重点扎实创业知识, 通过大量实践锻炼综合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也是对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引导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大赛, 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以“KAB课堂”为依托, 成立一些专家指导小组, 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具体指导;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创业团队, 根据需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团队的实战指导工作, 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 加大对创业学生的支持力度, 从提供场地、聚集社会资源到加强业内人士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建立创业校友常态联系群等, 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 毕业生个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化加大, 对建立毕业生就业分类指导体系提出了现实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要形成一个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灵活的教育体系, 探索“系统化分类指导, 个性化服务成才”的分类就业指导体系,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 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 最大程度上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高校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创历史新高[EB/OL].[2013-12-09]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09/t20131209_1049589.shtml.

[2]章立新.文化体制改革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和挑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 (2) :87-90.

[3]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智联招聘[EB/OL].[2013-11-22].http://company.zhaopin.com/北京无线星空科技有限公司_CC485944522.htm.

上一篇:尽调报告检查要点下一篇:希望现实就是现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