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2024-07-21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精选9篇)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第1篇

偷瓜的散文

偷瓜是个技术活,你必须要会偷,会与不会的分辨,就是看你是不是被逮住,如果被逮住了,说明你的技术不过关。我学偷瓜是与村里的狗子学的。

狗子可精了,精得比猴子还精,狗子上天能摘星星而不会被王母知道,下地能偷瓜,而不会被看瓜的与狗知道。也许都是叫狗的,看瓜的狗看到狗子去偷瓜,而不理不睬。我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去偷瓜,差点被狗撕住裤腿。那是一条我娘刚给我做的新棉布裤子,娘在灯里添了几次煤油才做成的。我才不能让狗给撕烂呢,撕烂裤腿,不如撕烂我的腿,撕烂我的腿,我把裤子捋下来,娘看不到,裤腿烂了,娘就会看到,知道我又调皮了,会打我的。看到狗到来,我就跑,拼命的跑,不管脚下是什么,一直跑。狗一直追,就像追一只逃跑的兔子,跑着跑着,我忽然被东西拌倒了。狗就不追了,“嗷”的一声转身就回跑。我倒了大霉,头碰个包。

于是,我决定投狗子为师,为此,狗子要去了我心爱的小人书《铁道游击队》,一本书能换来偷瓜的技术,我咬咬牙觉得值。狗子很得意,就一本正经地做了我师傅。一天天过去,也不见狗子教我,每天带我去掏鸟窝,或者下河里捞鱼。再不然就去寡妇家偷刚下的鸡蛋,他偷来了鸡蛋不煮熟,一个鸡蛋在墙上轻轻一碰,烂了一块,里面的蛋液流了出来,他仰起脖子,“哧溜”全部喝进了肚子里。看到我就感到恶心,他喝鸡蛋的时候,我一般不看,看了胃里难受。

眼看地里的瓜快没了,他还不教我怎么偷瓜,我急了,就要回我的小人书。他看我急了,答应晚上去偷瓜。到了晚上,月色能把地里瓜的纹理看清楚。我们等到看瓜的老汉与狗睡着了,就开始像老鼠一样地出动。他爬行,我爬行,他轻轻的,我轻轻的,来到瓜田,那是一丝声音也不能弄出来。我们再小心,也比不过狗的鼻子,还是被狗发现了,这家伙好像专门与我过不去。狗叫了几声就向我们面前跑,我心里恐惧了,想站起来就跑,狗子摁住了我,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扔给了狗,谁知神了,狗开始吓了一跳,以为是砖头砸它,后来发现是好吃的,就停止了叫,嘴巴衔起狗子扔的东西,跑一边吃去了,狗子看到这场景,立刻就站起来,吩咐我摘瓜,不一会,我们的袋子装满了,背起来就走。

回到家里,我问狗子扔的什么,狗子告诉我是大骨头,狗喜欢啃骨头啊,只要有了骨头,什么东西他都会抛在一边,所以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偷到了瓜。看到我纳闷的神色,他露出黄牙,奸诈的笑了,“这叫什么,叫投其所好”。你给它好处,他就给你方便。比如你的小人书,不是你给我小人书,我会交给你偷瓜。“我听了似乎明白了,也是啊,是我的物品给了狗子,才能学会这一招。

长大了,我参加工作了,慢慢懂得了社会,我吃惊地发现,很多人都会偷瓜,有的招数比狗子的还要精。

这些天来,我不知被什么物质缠绕了,我感觉它是一个魔,无时无刻在撕咬着我的夜晚,困惑着我的思想,控制了我的眼睛、手、笔、更加残酷的给控制我的电脑。同时又似一位狐仙,美丽的狐仙,时而变幻成风姿窈窕的美女,在湖边伞下轻轻向我招手,时而变幻成一白髯贤士在草庐前跟我讲道。于是,我便进入了他它的故事里,我化作了一颗水晶球,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球,这球代表了权,我不知道是什么权,我身为权的代言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费尽那么多的心急来夺取,甚至不分昼夜的谋策。我被一个大手一双男人的大手,准确地说,指头上还带着五颜六色宝石的手每天紧握着。宝石的温度与手的温度亲和着我,我感受不到自己的体温是人的体温还是宝石的体温,我透过指缝小心翼翼的望着宫殿的一切,我的主人没带王冠,是一个长满胡须的老头,看到了胡须,白白的胡须,似山羊胡子一样的胡须,我想到了王克楠老师世界里的羊,王老师的羊跑的满山都是,我便学着他的样子四处追赶羊群,追累了,就与他躺在山坡上的野花间,看白云悠闲的在头顶经过,我就模仿着王老师给羊群,白云讲故事,讲邯郸,讲邯郸里的各种故事,甚至我看到了王老师感觉很纳闷的影子,我看了他的影子,感到好奇同时感到恐惧,我惧怕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其实,压根我就没见过。我爹经常给我说,他见过,就在我们老屋西面的厕所里,他经常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我爹看到不敢吭声,怕吓着了娘与我。这事还是经过了老屋的几次翻修,爹才讲了出来,我娘说那是我老太爷,老太爷是个白胡子老头。不管是谁的讲的鬼故事,我只有害怕,怕了一会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乡里,我便不再害怕,还是照旧在河边村里与伙伴们野疯。

慢慢地我发现我化作了魔,同时又像无头的苍蝇,东一头西一头的乱窜。我从王老师的羊群里挣脱出来,跑到了刘亚荣的舅爷家,老爷子乐哈哈的把我喊道渡船上一起与他打渔。我便在渡船上享受着刘姐的感受,我惧怕坐船,我享受不了船的晃悠,不一会我便大吐,直觉告诉我,晕船了,我吐得满船都是,于是,我决定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到河里去,我想看看河里的鱼是怎么分食我胃里的东西,刚把头伸出去,舅爷制止了我,舅爷说:“这水是人的生命之源,这水里的鱼又是大伙吃的,不要去故意污染他,你还是吐到我的船里吧。”我红着脸又把头拉回来,哇哇哇吐了起来。我的肚子不知是饭袋还是什么。竟然吐出来很多东西,一些让人看着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被舅爷弄出去埋到了地里,不久地上的植物便快速的生长、疯长着,并且开出了黄花,黄花在风里传递着香,香味迅速的窜到了每家的窗户里,我也顺着香味跑遍各家,有的在吵孩子不听话,有的在做饭,有的夫妻两聊天……看到一幅幅醉人的场景,我眼睛湿润了,这才是生活,他的温暖与钢筋混凝土的世界成了反比。我好像来到了桃花源,在这里,比我在老头的手中做水晶球舒服多了。后来,我发现做水晶是一个梦,一个真真切切的梦。于是,我不再做梦,我要召回我自己的灵魂,不让他在虚幻的宫殿里,幽灵般的漂移,我要让灵魂融合在我的肉体里,与我一起去接受现实,那怕是残酷的,还是遍体鳞伤的活着。活着才是幸福,活着才是一切梦想的实现。我爹临死前拖着皮包的骨头,在病床上就安排了我这些。

我发现有才的女人都是狐仙,一个个能勾引我心灵的狐仙。我会随着他们的笔哭、笑,不知道是笔神奇还是思想神奇,我感觉笔也是狐仙。能直接摄人魂魄的狐仙。从王老师的羊群里走出来,经过了刘姐舅爷的村庄,我来到了新疆,一个叫沙湾的地方,这个各种民族混杂的居住地,处处充满了神奇,神奇的事,神奇的人,神奇的景色。我每次关上电脑就想,不知道我是在看散文还是感受这村庄的神奇。我随着古丽这个狐仙在村里奔跑,在充满各种气息的人群里游弋。甚至骑在古丽都没骑过的黑驴上在野地里奔跑。驴蹄子扬起阵阵尘沙蒙住了古丽爹的眼睛,他看不到是我在骑他心爱的,甚至比女儿还心爱的毛驴。我来到学校,望着孩子们一个个求知的眼睛,望着那一双双眼睛,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堵塞。我想起了外甥的眼睛,外甥在广东打工,每天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使他眼睛深陷下去,想起他在家里白白胖胖的到了广东竟然变成了这付样子,我语塞,嘴角噙着泪,我不知道是为谁哭。来到他的住房里,我看到了一双双与他一样的眼睛。我心里那种感觉用文字无法描述。每月微薄的收入,引诱着农村人千万里去打工。可农村人不去打工,出路在那里?民工是得不到维权的,工地上的,工厂里的,每天似蝼蚁一样生活着。佛祖的御旨是好的,可到了下面的庙里被小神卡了。古丽怀念着村庄,她的心牵挂着村庄,也许她回忆村庄的童年往事,但我认为她在展现村庄里的眼睛,那一双双眼睛,每天都在看一股东西与另一种东西在纠缠着。我是草根不敢去挖掘那些东西,只有远远的看他们挖掘。我在村庄里寻找羊肉与鱼的味道。我的眼睛在欣赏着混血儿的美丽。我站在矮矮的土墙上似乎也感觉到了那里的朴实与奸诈。那一支支羊鞭子炸散了夕阳。

有时候真想自己是个幽灵,窜动于每个人的心灵,我去挖掘他们的思想,挖掘我自己的思想。少年时,我没有羊去放。我不能体现放羊的快乐。我的舅爷是做笼的,他做的竹笼蒸熟了每家的馒头。我只能化作竹笼里的玉米面馒头,来填补饿极的肚子,肚子里只有素菜,几个月还见不到油荤。我多想与油荤一起下肚啊,我可以亲和着油的香味,村里的菜籽油是上交的。舅爷的竹笼里也有蒸包子的时候,包子馅是韭菜掺合粉条。我不喜欢与韭菜在一起蒸熟,那种气味怎么也比不了羊肉的膻气与鱼的腥气。更比不上馕的香味。我甚至讨厌舅爷,你为什么要编制竹笼呢,你怎么不去逮鱼啊,你去逮鱼,我就每天坐在你的船里不回家,我吃住就在你家,我不怕你家的外甥我的爹打我。只要能顿顿吃到鱼,打我也是舒服的。爹打我我会与古丽一样在矮矮的墙上奔跑,虽然我不是蝴蝶,我会似老鼠一样在墙上跳动。爹不会去抓我,只有训斥让我下来。在那个场景我知道我就是下来,爹也不会打我了。小时候,我很瘦小,与老鼠一样的瘦小,爹舍不得用他的大手拍我,他怕把我像拍老鼠一样拍死。爹的手是很大,但爹手指上从我记事起,没带过任何东西,爹根本不会戴什么宝石,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宝石,但爹也像握水晶球一样握着我,直到闭气的时候,还没有放手。娘说;我是爹手里的宝。

我行走羊群里,唱着悠闲的歌,我坐在渡船上,看浪花绽放。我骑着黑驴奔跑在戈壁上,去听风望月。我知道这都是梦,我只有去幻想这些,我无法解读外甥的眼睛,更无法解读坐在简陋的课桌前,贪婪的望着黑板的眼睛。舅爷把我的诗句埋在了泥土里,我拖着疲倦的腿行走在无形的路上,也许我似鸟一样死在路边,没人注意我的存在,也没人去看守我的尸体。蝇子与蛆虫慢慢的把我归还到大自然,羊群与黑驴在我尸首边经过时,翻翻眼皮走了。灵魂在戈壁与羊群之间奔走,饿了贪婪的啃着冰冷的馕,渴了饮下舅爷河里的水,郁闷了欣赏一下正在开放的油菜花,听白胡子老头给我讲故事里的故事。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第2篇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家里门锁着没有人,我习惯的漫过墙一鼓脑儿把书包往里一扔,只听见书包“咚”的一声落在地上,紧接着家里的小黑狗儿欢叫着,从院子里跑到了门口,旺旺的叫了两声,摇着尾巴,头从门缝里探了出来,我把堵塞门缝的红砖搬了出来,小狗儿机灵的从门缝里钻了出来,抖动一下身子,摇头晃脑的跑到我跟前,我把手伸到它面前,它舔了一下我的手,我抓住它的两条前腿,一下子把它提到了我背上,我背着小狗蹦蹦跳跳的唱着《歌声与微笑》的歌儿跑向奶奶家。

路上遇到了堂姐,堂姐让我把狗儿赶回家,然后一起去奶奶家吃瓜,我高兴的把狗儿往地上一放,从地上拾起一个小石子,朝着狗往地上扔去,狗儿很懂人意,往家的方向跑去,它跑到门口回头仰望了我们一会,直到我们走远了,它才从门缝里钻了进去。

来到奶奶家,刚进屋就看到奶奶坐在凳子上搓着一根麻绳。奶奶见到我们,一边手里搓着麻绳一边问道:“你们来干什么?”我和堂姐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来吃西瓜。”

她放下麻绳,走到菜厨前,从里面取出半个的西瓜,西瓜红沙红沙的,瓜子又大又黑,她把西瓜放在桌子上,用菜刀切成了几个斜角,我和堂姐一人吃了两块,很快就吃完了,还把西瓜子留下来小心翼翼的装进裤兜里。

吃完西瓜就得干活,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是我从小就领悟到的。奶奶交给了我和堂姐一人一个差事,堂姐去打水,我扫地擦桌子,就这样一会儿我和堂姐各自做完了奶奶交给的任务。我们俩坐在沙发上玩小猫儿,小猫儿脖子上系了两个铃铛,很大的两个铃铛,像两块像皮泥那么大,上面还有些生锈了。堂姐和我商计了一会儿,想趁奶奶不注意,把铃铛解下来一分一的拿回家给各自家的小狗儿带上。于是我两只手撑着猫儿脖子上的系铃铛的绳子,堂姐拿起刚才切西瓜的那把菜刀,割断了那条绳子,就这样,很简单的把铃铛一分一地偷着装到裤兜里了。

奶奶听到了猫儿走路没有了铃铛的声音,很快就知道是我俩干的,我们不想把铃铛交回,但也不敢跑,就在这时候,叔叔家的两个孩子从外面回来了,奶奶命令我和堂姐交出铃铛,我怯怯的看了奶奶一眼,心中舍不得的第一个就把铃铛交给了奶奶,接着堂姐也将铃铛还给了奶奶,我想奶奶会把铃铛带回猫儿脖子上,即使是心中不舍,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将铃铛还给了奶奶,谁知奶奶接过铃铛却递给了叔叔的孩子。

“你们俩一人一个拿去玩吧。”堂弟和堂妹很高兴的接过铃铛,奶奶回头朝里屋看了一下放在桌子下面的几个西瓜,“你们俩捡一个抱着回家吧,以后不要来了――你们俩刚才已经吃过了。”奶奶用手指了指我和堂姐,小珍小瑶挑了一个小的西瓜,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又多偷了一个大的西瓜,小瑶嘻皮笑脸的对我和堂姐做了个“鬼脸”笑着跑回家了,我们傻傻的站在那里,那铃铛的声音也悄悄从小变静了。

我和堂姐想不通,也许是他们比起我们俩可爱吧。但我和堂姐也可爱啊!两个小妞妞上带着两朵小红花,小脸绯红的透出一点紫色。而我呢,头上两个羊角辫,还把吊坠的耳环用发夹夹在头上,小脸绯红的透出一点紫色,难道我们不可爱吗?也许是他们俩小的原因吧,但我们也只不过九岁十一岁的年龄也不算大啊!为什么他们不用干活就能得到一个整个的西瓜,还有那两个可爱的小铃铛?

回到家里,我吃过饭就去上学了,上完第二节课,语文课。这个野孩子还在教室里自己的书桌底下挖洞玩,堂姐站在我们班门口把我叫了出来,两个小人儿“咚咚”的跑去学校中心的花园。

花园的直径大约有五米,是被一个不到半米高的小矮墙围起来的,那墙上有很多小花洞。堂姐一抬脚就从那小花墙上翻了过去,而我非要从那洞里钻进去,因为我很瘦小,所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能钻进去。

躲在一颗老松树下面,两个小脑袋不住的想,两双明亮的眼睛机灵的转着,在计划一件秘密的事。

一放学,两个捣蛋鬼就“咚”的一声将书包扔到床上,两人分别拿着馒头沾着豆瓣酱,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发现我们的秘密,我和堂姐爬到床底下吃馒头。

“快吃,快吃,吃快点,一会儿我们去奶奶地里偷瓜。”堂姐大口大口的吃着,我也大口大口的吃着,还一边商量着铸措。

我偷偷的从床上拉下来一件衣服,垫在我们的身下,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和堂姐在床底下睡着了,堂姐的怀里还有一只小狗儿,也睡着了。

夜半时分,突然被堂姐叫醒来,我将狗儿关在笼子里,我和堂姐一起翻过墙,偷偷的`跑了出来,月亮天非常的明亮,我们往奶奶家的那亩瓜田的方向走去,半路上,堂姐拉着我的手一起爬到了一棵柳树上折了些柳枝。

奶奶家的瓜田在离家较远的大西北,那里的坟墓比较多,凡是村里死了人都差不多埋葬在大西北,所以那里对于迷信的人来说,可是一个“紧要”的地方,但我们果真不怕,因为我们有了护身符――柳树枝,听过老年人说,鬼最怕桃木和狗叫声,其实我们是想把狗带来的,是怕弄丢了就没有带,只拿着柳枝条用来“打鬼”。

拿着“桃木剑”模仿金庸小说里的武侠一路上乱舞,堂姐舞的时候嘴巴里还念念有词,于是我便也模仿堂姐,念念有词。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瓜田,东边地头的瓜棚还有一个人影,我们知道那是爷爷。

爷爷在东边的地头的看瓜的小棚里,我和堂姐就从西边地头穿过长满成群的拉拉秧的小沟里,(拉拉秧是我家乡安徽省淮北市的一种叫法。学名:草,别名:蛇割藤、割人藤、拉拉藤、五爪龙)拉拉秧的茎和掌状叶柄上有细倒钩,狠狠的将我们的胳膊上,腿上划出一道道血红印,我可爱的小圆脸上也划了两道。闷热的夏夜里,汗水如豆,被拉拉秧划伤的地方又疼又痒。

终于,我和堂姐爬到一个西瓜旁边,就先摘下来,用“小皮锤”(小拳头)砸开,一人一半吃了起来,吃完之后又顺手随便摸了几个大的,把衣服脱掉,将长袖的连衣裙用袖子将领口系上,这样一来裙子就变成了一个“口袋”,我慌慌张张往“口袋”里装了几个西瓜,堂姐也学我将裙子脱下,系成“口袋”,她也往“口袋”里装了几个西瓜。至于偷了几个,现在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那时我还抬头仰望了一下那满天星辉晴爽的天空,不知道哪儿冒出来一句话:“姐,今天不会下雨吧?”我们背着西瓜走在回家的路上,堂姐仰头看了一下那镶着星辰的蓝天,云白的就像棉花糖一样的白,天蓝的就像蓝墨水一样的蓝,黑夜就如白昼一样。说道:“不会的,你看这星星那么多。”我们走到小桥,离家还很远,这时“轰隆”的一声雷,炸出万数雨点儿,倾盆大雨夹杂着红枣般大的冰雹,似急星下坠,往我们身上砸来,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啊!

背上的西瓜越来越重,脚底下像是抹了油一样的滑。我一不小心脚底没踩实,踉呛一下摔倒了,一个西瓜滚了出来,雨势趁大,顾不得去捡那个西瓜。

我爬起来,看到堂姐跑在我的前头,因为路滑而且西瓜加上雨水的份量较重,她突然也滑倒了,但很快就爬起来了,她抛下一个西瓜,继续往前跑。我看到堂姐扔掉一个,我也扔掉一个。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第3篇

一、传神写心,突出人物个性

“传神”是从文章笔力的深刻性方面提出的要求。对于“神”,林纾的《春觉斋论文》中说:“神者,精神贯彻而永无漫灭之谓。”强调要凸显出人或事物贯彻而永无漫灭的本质特征。清代王源在《与友人论史书》中强调:“传其神,写其心。”明确地指出了古代写人记事散文具有善于抓住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这一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塑造了一个出身微贱但智谋过人、富于远见的军事家形象,作者按“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突出其性格特点。战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简洁明快地透视出曹刿的心态。对战争过程的描写,作者删枝去叶,抓住重点,写曹刿蓄势不发,沉着冷静,又写“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动作反映出曹刿细致谨慎的特点。战后曹刿用寥寥数语,道破取胜的原因。整篇文章,笔墨精粹,言约意丰,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把曹刿这一形象托举出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主要写他一生中两件大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因为通过这两件大事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爱国忠君、机智勇敢的品质。这些都是蔺相如的个性特征。又如《梅花岭记》写扬州城陷时史可法慷慨赴难的情形,描写不多,却生动具体:“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字字句句,图貌传神,写出了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凡是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为了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古代散文作家注意点化小事,传达意旨。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在对比中写人物,刻画得穷形尽相,形象地揭示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和宽大为怀的气度。又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没有写大事,只写了两则生活小事,却把王翱一生最突出的特点——克己奉公、刚正廉洁,典型地表现出来。

二、叙事如画,追求形象直观

“如画”是从生动性、形象性上提出的要求。将人物写活,将场景写真,使读者感到虽千古情事,而今仍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袁宗道在《论文》中评价司马迁的文章,“其佳处在叙事如画”,林纾也指出“写人状物,需惟妙惟肖”。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叙事的生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实现上面提到的“传神写心”的目的,只有达到“如画”的地步,才能将人物的内在之“神”表现出来。

前面提到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迎侯嬴的经过,写得细致入微,曲折生动。这一部分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嬴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物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谦恭礼待下士的性格。如果不这样细致生动地描述,就不能充分表现出信陵君的独特个性。

《鸿门宴》细致地描写了刘、项两个集团在鸿门宴会上惊险曲折的斗争场面,情节设计波澜起伏、张驰有致、环环相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一幅幅画面纷至沓来,使人感到历历在目。正是由于司马迁绘声绘色的描写,才把项羽豪爽磊落、不善计谋而又刚愎自用和刘邦的奸诈、精明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赤壁之战》中大场面的描写: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番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这段文字,有百余字,却将一幅幅战争图景映现在我们眼前。有“黄盖诈降”“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的情形,有火烧赤壁的惨烈场面,尤其写曹军大败,踩踏羸兵,狼狈逃窜的场面,更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浓重的战争氛围。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技巧,给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蕴藉含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蕴藉”是指文章内涵十分丰富,但含蓄而不外露,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古代写人记事散文有“理不直指,情不显出”的传统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刘熙载《文概》中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强调作者应把文章的主旨和浓厚的感情融合在叙述、描写之中,不要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部分写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极力忍让,最后促成将相和好。司马迁对蔺相如是有强烈好感的,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负。但作者没有直接评议,而是让人物自己去表现,自陈心迹。蔺相如的话耐人寻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发人深省。作者有所寄托,不随便发表议论,启发读者去思考探求。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第二件事是“替友还珠”。当王翱拆开外衣时,“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八个字,有千钧重量。经过多年,封好的记号依然如初,能做到这般清白廉洁是何其不易!作者没有评论,只是用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收束全文,干净利落,留下余韵无穷。

又如《左忠毅公逸事》在写左光斗为国选才、狱中忧国的事实之后,笔锋一转,写他的学生史可法奉檄守御之时,念念不忘恩师教诲,“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又写“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些看似“闲笔”的客观叙述,蕴涵了作者浓烈的情感。与上文相呼应,史可法的言行更突出了左光斗善于识才、以国事为重的伟岸形象。不是全盘托出,一览无余,文章寓情理于叙述之中,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鸿门宴》结尾只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暗示刘邦残忍而干练的性格,与前文项羽纵容项伯形成对照。仔细品味,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楚汉战争的发展趋向,可以想见。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我们可以通过《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屈原列传》的结尾窥见一斑。还是说《史记》中的例子,司马迁作《李将军列传》,对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忠勇爱国的品格极为赞赏,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朝廷刻薄寡恩、赏罚不明十分愤慨。这一爱憎之情、褒贬之意,司马迁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述,而是一再渲染李广的勇武机智和正直廉洁;连他射死猛虎,中石没镞,爱抚士卒,情同手足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时,又写他屡建奇功,不曾得到封侯之赏,而才能与名声都在其下的李蔡却被封侯。两相对照,褒贬昭然。一代英雄最后抱屈自刎,司马迁写李广自刎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垂涕”。几笔带过,把李广在军民中的威望,一生的不幸遭遇,作者对他的敬重、同情与惋惜,蕴蓄其中,令人读后扼腕叹息,甚至泪如雨下。

墨裔美籍少年的成长记事 第4篇

那年夏天,先是在市政府当翻译的父亲失业了,他中午喝酒并且说了脏话,结果被炒了鱿鱼。接着是哥哥拿多不停地换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干不长久,又一次被解雇以后,他拒绝再去找工作。家中一下有了两个失业的人。

父亲失业以后染上了酗酒与赌博的恶习,只要有一点钱,他不是去喝就是去赌。有一次母亲去台球间喊父亲回家,父亲躲进男厕所却仍被母亲找了出来。父亲自认为丢了面子,拿出来复枪要射杀母亲。直至警察来临,一场闹剧才得以收场。父亲因私藏枪支罪被带到了警局,母亲千方百计筹了钱才将父亲保释出狱。

正值青春期的哥哥待在家里,他对自己英俊的外表十分自恋,整天不是举哑铃就是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或者为挤一颗青春痘花上几个小时。他的游手好闲使得家人十分愤怒,然而不管家人如何恐吓他、谩骂他、羞辱他,拿多都无动于衷。

家里惟一有固定收入的是在洗衣店工作的姐姐。姐姐瞒着爸妈交了一个白人男朋友,也是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她丝毫不喜欢他,却因为孤独而和他在一起。结果姐姐未婚先孕,又不慎流产,可家中却因为没钱不能送她进医院……

这样一个家庭,住在墨西哥人聚居的贫民社区,靠政府的某种福利政策才能生存下去,贫困潦倒,问题重重,濒临崩溃的边缘。按曼尼老爸的说法,在这个社会,人可以像货物一样被分类,有的人是百万富翁,拥有一大堆东西;有的人身值一千元、一百元……十元、五元,或者一块钱;还有很多人等于五分或一毛。而他们自己,大概“只值一分钱”。

然而,14岁的少年曼尼对于人生却已有了自己虽青涩但也不失成熟的体察认识。“我想了很多年,也想不出一个墨西哥人,除了非常努力地工作以外,还能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出人头地。”他睁大眼睛看着家里发生的种种事件,面对贫困与歧视他虽然也常常感到困惑,但他赞赏外公的生活态度:“外公一生中,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拼命地做,好像把所有明天的希望都寄托在今天的工作里。”曼尼继承了外公勤奋的基因,他不愿接受老爸自己只值一分钱的理论,他和哥哥拿多也不一样。曼尼希望靠自己的工作来一步步接近梦想,“没工作做,我就跟空可乐瓶一样空”。

有一阵子,曼尼和舅舅及两个表兄弟一起挨家挨户去卖水果,卖哈密瓜、苹果、橘子等任何季节性的水果。可是舅舅意外受伤,不得不卖掉小货车,这样水果也卖不成了。

很快就要开学,曼尼需要买衣服和文具的钱,他还想要一双棒球手套,想得要命。于是他怂恿哥哥和他一起,顶着烈日去当采辣椒的小工。他们在火热的骄阳下采摘着气味呛鼻的辣椒,还目睹了移民局来抓捕辣椒地里的非法移民。

在学校,种族之间的隔膜显而易见。在墨裔学生雷裘的鼓动下,曼尼参加了学校的墨裔拳击队。在拳击队中,他受到了雷裘的观念的影响:墨西哥人是印第安人的后代,墨西哥人的肤色不那么白,那就像地球需要泥土、树木需要阳光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最后雷裘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但那对于曼尼依然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

14岁的曼尼已经开始喜欢和仰慕女孩子。他不顾哥哥姐姐的冷嘲热讽,执意要去参加白人女孩桃蒂的派对。在派对上他成了众多白人少年中格格不入的一分子,而桃蒂也并不欢迎他的加入。最后曼尼出乖露丑,落荒而逃。

桃蒂家的那场灾难,使得原本就文静腼腆的曼尼更没办法和女孩子好好交往了。为了获得与女孩接近的机会,他被诱惑加入一个帮派,差点成为结伙抢劫的帮凶……

曼尼的老爸喜欢把曼尼喊做“烤箱里的鹦鹉”。这是一句墨西哥谚语:一只鹦鹉抱怨天气炎热,却不知道那是因为自己身处烤箱!这句谚语用来指那些天真无知的人,他们看不清自己所处的环境,看不清自己的立足之地,还一厢情愿地对生活抱着美好的幻想。

这句谚语原本或许是贬义的,但用于曼尼身上,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管生活如何严酷,但他始终不曾妥协,不曾气馁,他内心深处,永远蕴含着对希望、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

有人曾说:生活好比一场牌局,不管你拿到的是一手好牌还是烂牌,你都得打下去。14岁的少年曼尼在贫困、歧视与缺乏文化认同的环境中长大,他并不曾拿到一手好牌,生活就像一架巨大的烤箱,无情地灼伤了他。他有创痛,有绝望,然而他依然单纯地相信着周围的人、事、物,相信生活应该以一种更美好的方式进行,相信这美好的一天终会到来……《烤箱里的鹦鹉》便是这样一位少年的成长记事,是少年人在成长中自我追寻的心灵历史。书出版后便因深刻地再现了少年心理,同时文字优美鲜活而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青少年文学奖。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方法例谈 第5篇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1. 依据文本体式

不同的文本体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散文的文本体式是什么?周作人的散文理论是:散文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散文中展现的人、事、物、景都是客观存在的,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来表达作者心灵的, 是写“自我”, 而不是写“别人”。因而, 写人记事散文的教学内容应是“读我”, 要借助作者刻画的人物、记叙的事件去读懂作者这个人。《老王》这篇文章, 许多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感悟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上, 让学生分析老王的“苦”与“善”, 感悟底层人的光辉, 这是不对的。其实, 文中老王是次要对象, 作者才是主要对象, 应借助老王的形象去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思, 即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2. 根据学生的学情

学情是学生阅读文本前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技能、生活经验和对作者的了解程度等, 王荣生教师将之概括地称为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王荣生教授认为, 教学的起点是学情, 终点是学习目标, 教师应由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的落差确定教学内容。《老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学生初中时接触过这类文体, 如朱自清的《背影》, 具备了写人叙事散文的阅读能力, 因而语文经验是具备的。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是不了解的, 因此, 教师要把时代背景介绍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 言从心生, 揣摩作者个性的言语表达

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揣摩个性化语言和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 文中两次描写老王, 都用了“直僵僵”一词, 后一次是这样写的:“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做, 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形象甚至让作者都害怕。这是老王病入膏肓, 生命将尽的真实写照, 而这时老王还不忘作者一家, 可见老王重情重义。同时, 这也是老王留在作者心目中的最后形象, 这形象始终让作者不安、愧怍, 因为作者不理解老王, 把老王给她香油和鸡蛋当成了一种交易, 拿钱给老王, 伤了老王的自尊。可能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写的这样惨不忍睹, 为什么不去维护老王最后的尊严?的确, 作者用笔极其残忍, 但越残忍越能显现作者的冷漠, 越能够体现作者不安和愧怍的内心。

2. 体物察情, 分析作者的言说对象

写人记事散文, 人与事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因而, 必须通过作者言说的人和作者与他之间的事去解读作者的情感。《老王》这篇文章, 要通过解读老王去解读作者。本文的文眼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老王的形象。从文中可以看出, 老王经济、社会地位极其卑微, 但他却真心实意帮助作者一家, 其精神品质极其高尚。作者虽然也关心老王, 但对老王的关心和老王对作者的关心是极不对等的。老王在临终之际, 把生命中最后的财富送给了作者, 他把作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想从亲人那里得到临终前的安慰。但作者不理解老王, 甚至老王去世十多天后才知道, 而且是听别人说的。可以说, 作者只把老王当成了熟人。一个“亲人”, 一个“熟人”, 一字之差, 意义相差甚远, 因而, 从精神层面说, 杨绛是幸运的, 老王是不幸的, 所以作者说,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人性的反思。

3. 知人论世, 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

散文中不仅有作者的心灵, 也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不仅要通过揣摩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更深入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老王》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 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 亲人都会反目成仇,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被抹杀的无影无踪。尤其是知识分子, 是造反派眼中的反动权威, 被大肆摧残。而在这个时候, 老王, 这一无产阶级, 却冒着政治风险, 没有和杨绛夫妇划清界限, 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 在生命将尽之际还不忘把那个时代最好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要知道,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是精神上的关怀。但杨绛却没能给予老王足够的理解, 学生读懂了这些, 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作者的愧怍之情。

摘要:教师备课需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本文以《老王》为例来探讨写人记事类散文该如何有效教学。

赵匡胤偷瓜 第6篇

一个盛夏的夜晚,赵匡胤输得身无分文,灰溜溜地提着盘龙棍,跑了出来。路过西瓜地时,他饥饿难耐,忍不住偷了个西瓜吃,结果被看瓜的王老头抓住了。王老头说:“你不是来吃瓜的吗?吃完了怎么不付钱呀?”赵匡胤以为王老头要讹他,就想耍赖,把脖子一梗,问:“那你要多少钱?”没想到王老头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文钱!”

一文钱?哪有这么便宜的西瓜!真让人出乎意料,可有时“一文钱也能难倒英雄汉”——赵匡胤把衣袋掏了又掏,翻了又翻,身上确实一文钱也没有!无奈,他只好双手捧着盘龙棍递给王老头做抵押。

王老头接过盘龙棍,对着那铁棍自言自语说:“盘龙棍啊盘龙棍,你要是叫英雄拿在手里,可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可惜啊,你落在浪子手中,只能赌场上耍威风,瓜棚里做押头,你来到这世上还有什么用呢!”说罢,把盘龙棍往路边一扔,扭头向瓜棚走去。赵匡胤听了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低着头走出瓜园,拾起盘龙棍,心里默默地说:“盘龙棍呀盘龙棍,从今以后,我一定改邪归正,让你随我大显威风!”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第7篇

一、扣词赏景入境

在高年级段,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学会分析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也就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本课第二自然段,作者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如诗如画。如何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教者要引导学生紧扣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月夜的皎洁、静谧、朦胧。如:“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句中的“安详”一词,它本来的意思是形容长者神态安静慈祥。一个“安详”,将月亮的形象拟人化,读来温暖亲切。“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这句话中的一个“镀”字,可谓巧妙之极,将月光洒落在江上的情态,写得自然妥帖。如果说这样安详、朦胧的月夜还不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如临其境的话,那么“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一句中的“跳动”一词更是把这份月夜的静谧衬托到了极致。就这样,品着词语,想象着画面,赏着美景,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了月夜之美、文字之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找点寻序悟法

1.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写话的关键点。

本课共有21个自然段,如果没有一个“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就可能出现教师牵着学生逐段逐段学习,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散文之美。笔者在解读文本时发现作者赵丽宏不仅描写月夜美景,还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小外甥”这个人物。但读了于永正和王菘舟两位特级教师上此课时的教学实录,却发现他们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品读“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而忽略了“小外甥”这个人物。笔者陷入思考中,对于这个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作为一个串联整篇课文的次要人物吗?笔者再次品读课文,发现“小外甥”这个人物才是本课的主要人物。他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引导学生品味这个人物,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月亮产生想象的欲望。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笔者把整节课的教学切入点放在理解“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大问题上。学生很快发现本课第四自然段中交代“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围绕这个特点,学生们抓住文本中一些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来感受这个人物形象。如:“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诗,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几乎不假思索、又冒出一个问题、两个乌黑的瞳仁里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在闪闪发光”等语词感受到他的爱幻想。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不仅打开了作者幻想的翅膀,也打开了学生们幻想的翅膀,更打开了每一位读者幻想的翅膀,为课后习题第4题的写话训练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其次,课后要求学生围绕“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写一段话。如果没有方法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也许会写“月亮像小船,月亮像香蕉,月亮像玉盘”似的语段。因此,对于本课写话的关键点笔者把它确定为“想象奇特而精妙”。如何让学生掌握这样的写话要点,还要依托文本,从“小外甥”这个人物入手。对于月亮,“小外甥”把它想象成“天的眼睛”,这样的想象是多么的奇特呀!他把月亮想象成一个童话故事,“月亮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这个“天的眼睛每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经过思考,学生发现“小外甥”关于月亮“闭眼、偷偷睁开、圆圆地睁大一次”的想象,其实就是在讲述月亮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这样的想象是多么精妙呀!找到了“想象奇特而精妙”这个关键点,学生的想象就有了翅膀,写话也有了趣味。他们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每个月来地球给孩子们发放礼物的魔法师,礼物发完了又回去装”;有的想象“月亮像淡黄的野雏菊,散发着柔和的月光,盛开时就像一个滚圆的大绣球”;有的想象成“顽皮的小姑娘,玩热了就把身上的外套脱了,冷了又扯过云层披在自己的身上”……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是重点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望月》和本册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有相似之处,从体裁角度来看,作为写人记事的散文,好似信马由缰、信手拈来,其结构也是自由、活泼的。孙绍振先生曾说:“散文的艺术就是看不出艺术的艺术,看不出用心的用心,看不出匠意的匠意。好像是随便写出来的,那种心态的自由、自然、自在,是散文的灵魂。”这样来看,文章的线索似乎模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首先是抓细节。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品读,发现“月亮”就像一根线一样,串联起整篇文章。赏美景、背古诗、交谈,想象,都是在月下进行的。正是由于走进这样的月下美景中,才唤起作者和小外甥储藏在心中的情,让他们在这里吟诵诗句抒发情怀,更激发了他们的幻想,这就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文中小外甥的四处语言细节描写,串起了这相对独立的赏景、背诗和交谈几个事件,而这一轮明月也始终融融地照耀在作者和小外甥的心田。其次是找联系。全文看似散乱,但细细品读,就能发现前后的联系。如:第三自然段中,“月亮把我叫醒了。”当小外甥自己醒来,发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把它想象成叫醒自己。第十九自然段中,“月亮困了”,月亮躲在云层里,自己似乎困了,又把月亮想象成困了,想去睡觉了。这两处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却体现出作者构思的巧妙,前后有了呼应,“形散而神聚”有了确切的体现。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 第8篇

我儿子是初中学生。暑假期间,他与另一位同学去郊外游玩时,见某村河边处有片瓜地,两个人偷偷钻进瓜地,一人偷摘了一个大西瓜,被看守的瓜农陈某抓住。陈某当即给我家打电话索要5000元现金,还说不交钱就不放孩子走。我马上联系到另一学生的家长一同前往瓜地与陈某交涉,无奈之下,我们两个家长各交了2000元后才了事。事后,我越想越不对劲儿,一个西瓜,怎么也不值2000元。对此,我们还有补救的办法吗?

读者 李勇

李勇读者:

少年偷瓜,依法应受治安管理处罚,但瓜农以此要挟索要钱财,其行为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同时,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有特别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治安拘留处罚。对在校学生,一般不得予以治安拘留。

瓜农陈某利用初中学生偷瓜的过错索要钱财的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民财物,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经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应当受到刑法处罚。

对此,你们可与陈某协商,要求其返还索要的4000元现金;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究陈某涉嫌敲诈勒索犯罪的刑事责任,并要求其退还索要的现金。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作者情感倾向 第9篇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往往对领会文章主旨、丰富情感体验等,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呢?

一、从背景动因上思考

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唯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当我们读到《忠魂一缕枕江流》中“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时,就能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作者是满含景仰之情前往拜谒屈老先生的。这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主旨情感。

二、从议论抒情的文字中获得信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和抒情:“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接下来,作者写道:“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从这句淡淡的抒情句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先生的称赞,这是由前文的记叙内容而引发出的情感。

三、从字里行间辨析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可以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那沉甸甸的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陰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里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张。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而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蔡勋建《忠魂一缕枕江流》

品读文段,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浓的敬仰之情,抓住这一主旨,问题便迎刃而解。

答案: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偷瓜少年记事的散文】相关文章:

记事散文范文05-18

散文随笔记事05-21

我喜欢那里记事散文07-12

少年情散文08-06

苗岭少年散文欣赏06-06

周末记事的作文06-09

写记事的作文08-10

我遇翩翩美少年散文08-02

甘甜的泉水记事作文06-08

记事的文章怎样写06-30

上一篇:钢琴老师风采座右铭下一篇:女性犯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