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讲座发言稿

2024-06-30

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讲座发言稿(精选8篇)

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讲座发言稿 第1篇

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讲座发言稿

距离高考只有6个多月了,现在最忌讳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何做到不让学习支配你,而是你支配学习,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呢?成功学子的经验是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干事情要讲策略,高考复习也要讲策略。许多考生在考前复习时没有一个明确的迎接高考的战略方针,只是被动地随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进行。而复习时的走神、分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没有计划造成的。掌握正确、合理、具体的复习策略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全过程,有的放矢地解决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复习时精力集中。那么有效的复习策略是什么呢?

策略之一:有计划地做事

计划就是预先定下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做确定的事。考试前几个月应是在计划中度过,计划可以带来信心,导致心理的安定感。如何做计划?做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现状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2.确定阶段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长计划,短安排,时间越近越详细。4.计划要切实可行,忌华而不实。

策略之二:检查复习计划

制订出来的复习计划是否合理、可行,要进行检查,检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作业是否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完成?2.是否为没有落实计划而找借口?

3.做事情是否经常虎头蛇尾4.经常犹豫不决,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5.是否发现自己经常在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通过检查,可以看出自己以前的计划是否可行,知道如何来改进复习计划,提高效率。策略之三:制订复习时间表。目前,为学习而苦恼的学生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管理时间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功”,越是临近考试,越要给时间梳好辫子,要制定出每周、每日计划以及剩余时间的学习安排。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每天上课、吃饭、考试、睡觉,哪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时间是可以多出来的,要想让时间多出一倍来,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善用整段时间。每早9:25以前的时间,早读,第二、三节晚自习。

2.活用零星时间。躺在床上不可能马上入睡,把白天的知识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强化记忆。

3.缩短“三闲时间”(闲话:晚上回宿舍、闲事:加餐洗盥、闲思:犯傻)

4.在不同的时间做最有成效的事情。那些时间用于记忆背诵,那些时间用于做题。具体做法:专门准备一个小本子,以“周”为单位时间,每天晚上把第二天的计划安排好,每周末将下一周的计划安排好,每完成一项就在小本子上将它划去。而要在不同的时间做最有成效的事情,则需要注意科学用脑及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复习。

策略之四:注意科学用脑,控制连续复习时间

有人认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不科学的。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习时间过长,大脑细胞就会受损,进而影响学习效率。一般说来,连续学习的时间以40-60分钟为最好。大脑在进入学习10分钟左右时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持续时间大约为20-30分钟。最佳状态过后,大脑实际工作效果下降较快,所以当感觉学习效率下降时,就应及时休息。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单调的学习活动中,学习3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60分钟后,要休息20分钟;学习90分钟后,要休息40分钟;学习120分钟后,要休息90分钟。这说明,学习效果不是随学习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连续两三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将是得不偿失的。而在休息一二十分钟后再学习,很快又能达到最佳状态。根据这一规律,作为学生首先要重视课间10分钟的积极休息。有的学生不理解课间休息的重要性,下课仍在学习,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却不知这10分钟的收获,远远抵消不了同时间的损失。

其次,午间小睡最好能达到60分钟。据2003年6月24日美国《世界日报》的综合报导,由哈佛大学莎拉.梅德尼克教授领导几位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午睡60分钟之后的视觉学习能力比不睡者高许多。研究报告中甚至说“从行为改善的角度看,午睡在直觉印象的学习,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样有用。”实验显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试者在24小时之后的记忆力,比没午睡的人强百分之五十。所以如果可能,小睡最好能达到60分钟左右。可在宿舍,也可在教室。

再次,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在一些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中流行着这么一个公式:“7+1>8”,“7+1”表示7个小时的连续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8”代表8小时的连续学习,实践证明,参加体育活动的7小时学习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小时学习效果好。所以,怎么对待每天的课间操;下午的眼保健操和体育一小时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晚自习后的体育锻炼也很有必要,但一定要适度。

策略之五: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复习,凸显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考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轮(明年3月),二轮(明年四月),三轮(明年5月)。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过分强调记忆,而是强调理解和应用。高考复习要学会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新情况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基础不扎实,却猛看各类参考书,或是做各种难题,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会好。关键是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做练习主要是训练应用能力,但不能见题就做,而要精选习题,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做错的题,一定要做错题摘录(错题记录本),并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重要考试前只需看错题摘录本,就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策略之六:学会反思。学习的功夫不在做多少题,而在探寻切口,掌握方法,深入求索的反思上。反思什么呢?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化、变形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摸索总结基本规律。总之,反思过程就是强化升值过程。通过反思达到“作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提归一”。策略之七:不断自我赞扬与欣赏,促使计划落实

计划出效率,但如果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就如同纸上谈兵,计划也就成了废纸。为保证复习计划落实,可配合一定的心理训练:

1.复习前,赞扬自己。如“我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准能完成任务”。当做完一个习题或复习完一个单元时,自我赞扬“我真不简单,我多么认真!”自我心理训练语可以自己设计。

2.休息时,及时暗示。一个小时过去了,大脑有点疲劳,该休息10分钟,自我暗示:“我只休息10分钟,多一分钟也不行。”10分钟过去了,再去复习时,跷起大拇指放在胸前,自我赞扬“我真有志气,很准时。”

3.复习后,自我欣赏成果。几个小时过去了,把所有完成的复习任务放在面前,再一次赞扬自己“我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并用手翻翻复习过的书或做过的练习,自我欣赏“我真行!成果这么大!”再用大拇指自我赞扬一番。半天或一天过去了,洗脸时在镜子面前又用大拇指大大地夸奖自己。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

为了顺利决战高考,希望广大考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劳有所得,苦有回报。

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讲座发言稿 第2篇

最后的日子一定要研究高考真题,近五年的一定要刷上三四遍,自命题地区的题能力不允许可以不刷。

每刷一遍都要认真反思到底是哪里的语法体系有漏洞,总结记录不认识的生词。如果是单独有哪一种题型不太好的话可以单独买这种题型的题去练。

(二)高考3500词汇

这可以说是一个基础,单词有欠缺的在最后一个月仍需要加强背诵。如果掌握的很熟练可以适当背四级提高词汇量。

平时做阅读理解见到的不认识的生词和老师补充的时政新词热词,可以拿个本子专门记录下来。到最后最后最后就可以不再积累了,可以每天复习生词本。词汇量是本钱,越高越好没有生词会方便你做阅读理解,也会加快你整个做题速度。

(三)练字和定时

练字的话,我当时是每天抄一篇作文,抄的是金考卷答案里面的范文,这样既能学习英语写作又可以练字。可以专门找个本练字,每次写完给老师看一下,平时也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换答题卡研究学习一下优秀的字体是什么样的。

刷题刷卷子一定要定时,给自己规定多长时间内一定要完成,如果不能完成的话要反思到底是哪道题让你慢了,并反思改正。

(四)心态

每个人本身的英语水平都不一样,高三多次考试成绩浮动也很正常。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第3篇

【策略一】重视课本知识灵活处理情境问题

近年浙江高考理综试卷第7题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能力,第8题是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其试题内容(选项)大多取材于考纲规定的化学必考教材。

例如2014年第7题中出现的“光催化还原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问题,“氨氮废水(含NH4+及NH3)氧化法处理”问题,“燃料的热值”问题等均是教材中的内容。第8题中“金属汞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的处理问题,p H计问题,电子天平问题,茚三酮试剂检验氨基酸等问题也是教材中的内容。

但是第7题C选项要求判断“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 的目标分子”,这是情景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假设单个细胞(V≈10-12L)内有N个目标分子,则细胞内浓度为N/(6.02×1023)/10-12mol·L-1,当N约为1~6个分子,细胞内浓度则为10-12~10-11mol·L-1,即说法正确。第8题D选项为:“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因为茚三酮这种化学试剂,它主要用于检测氨、一级和二胺、尤其是氨基酸,但不能用于检验蛋白质。因此,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不能证明含有蛋白质。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的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光学检测”技术取材于前沿科学领域题材,用假设法计算是高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体现了高考题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对茚三酮试剂应用的考查,突显了高考试题知识点横向延伸的特点。

我们复习的策略是一定要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拓展视野》的栏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和实验素养的最好题材。例如“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收缩,防止血管扩张”和“广范p H试纸和精密p H试纸测量范围相同,但精密度不同”这两个选项均来自教材,学生要能分析其中错误所在。瞄准2015年理综必考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本书和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两本书。指导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则一定可以突破第7题和第8题的思维障碍。

【策略二】核心考点归纳整理倡导微专题复习

近年浙江高考第9题是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理分析的应用。例如2014年第9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试题如下:如表1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 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 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 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首先要突破元素推断的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X为N,Y为O,Z为Cl,W为Si,T为Ge。A选项考查了N、O氢化物的氢键对沸点的影响。B选项考查了N、H、O三种非金属元素也可形成离子键。D选项考查了Si和Ge同主族元素半导体的相似性,Ge Cl4、Si Cl4化学式的相似性。C选项因为四氯化锗是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小,把Si Cl4分子晶体镶嵌于Si O2、Si3N4的原子晶体中,增加了解答的困难。

这个试题告诉我们: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知识,可以涉及氢键、化学键、晶体类型及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等化学考点。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采取微专题的复习。

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考点时,首先要理清这些知识点脉络关系,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可以编织如图1的脉络。

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的考点:1微粒中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3较为复杂的电子式书写;4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5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和分析;6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7物质不同性质变化时化学键变化的分析和判断;8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9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10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再次,研究特例是复习的重点。如金属晶体的熔点可能比离子晶体高,也可能比分子晶体低,汞和钨就是典型的例子;HI、HBr、HCl其水溶液的酸性是依次减弱的;有的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如Ne;N和H两种非金属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或(NH4)3N;金属性Pb>Sn,但金属的活动性是Sn >Pb。

预测2015年的周期表和物质结构高考题仍然以推断元素入手,结合微粒半径比较、氢键、同素异形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破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的比较等考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关注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策略三】考点内容问题化深层思维提能力

近年浙江高考试题特别重视知识点的细节性和深层次考查,学生只有表层浅显的知识点是很难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例如2014年第10题D选项要求考生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 1H-NMR来鉴别。”许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属于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为3∶3∶2。而试题要求学生知道核磁共振氢谱中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峰的位置是不同的。而第三个层次要点如果老师没有拓展细化归纳,学生就很难正确答题了。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复习策略是要对考纲涉及的考点,要尽可能设计成问题对其细化和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积月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思维提高到较高的层次。而细化深化的问题在每个考点中均可以找到实例。

例如,一种反应微粒与多种反应微粒反应前后顺序问题是化学的难点。我们可以用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为例设计以下问题。

(1)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共有几对离子会发生反应?

(2)OH-能沉淀Al3+,也能与NH4+反应,也会溶解Al(OH)3,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3)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

(4)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最大?

(5)当NH4Al(SO4)2与Ba(OH)2溶液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

(6)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为什么说是错误的?

(7)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SO42-+2Ba2++4OH-=2Ba SO4↓+Al O2-+2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8)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NH4++Al3 ++2 SO42-+2Ba2 ++4OH-=2Ba SO4↓+Al(OH)3↓+NH3·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问题式复习,可以解决一种微粒与对应微粒反应的前后顺序的难点,也解决了离子方程式中各离子数的配比问题的难点,还解决了生成沉淀时涉及的定量分析问题。

预计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一定是考深层细化的内容,在思维方面突破两个层次障碍是常见的试题,较难试题要突破三个层次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多多采用这种问题深化式复习策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四】文字表达图像化定性定量相结合

浙江化学高考试题历来重视图像题的定性和定量考查,因为图像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14年第12题: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 O的杀菌能力比Cl 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其中Cl2(aq)、HCl O和Cl 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 H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 O)+c(Cl 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 H=7.5时杀菌效果比p 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值得一提的是,A选项是盖斯定律在电离和化学平衡中的应用迁移,属于定量内容。将题意中三个方程式相加,得到B 选项是电荷守恒式的灵活应用,属于定性内容。根据电荷守恒;因为c(HCl O)不等于c(Cl-),B选项错。C选项是读图能力的考查,由图知p H=7.5时,HCl O浓度比p H=6.5时低,则p H=7.5时杀菌效果更差。D选项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夏季温度高,HCl O浓度比冬季低。

该题显著特点是体现了图像特殊点的应用,关于图像特殊点解题是浙江化学卷多年考查不衰的一个技巧。其实2014年浙江高考26题也是有关图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试题。

这个试题告诉说明:我们复习策略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图示图像问题,因为图像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为了迎合高考复习,我们模仿2014年浙江高考第26题风格编制了一道试题,该试题传承了近三年浙江高考第26题的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由信息推断物质、重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髓,试题难度与高考相当。

[例]某不含结晶水的无机物质X仅有四种元素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56.8g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得40.0g固体2,并生成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6 g/L的气体A和另一中性物质B。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为_____,B的电子式为_____。

(2)X的化学式_____,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若固体2与NH3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砖红色固体,其原因是_____(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A与溶液2反应生成溶液3的溶质有多样性,若溶液3溶质有三种时,除必定含有的一种溶质外,其中另两种溶质的组合可能是_____,_____。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固体3中二种溶质的阴离子。

本题的亮点是以图像为呈现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灼烧得固体2黑色,则固体2为Cu O,中性物质B为H2O。定量计算:通过气体A密度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A为CO2,40.0g固体2含Cu O为0.5mol。设Cu CO3为m mol,另一化合物Cu(OH)2为n mol。则m+n=0.5,124m+98n=56.8。得m=0.3,n=0.2。X的化学式2Cu(OH)2·3Cu CO3或Cu5(OH)4(CO3)3。另外,溶液2通入气体CO2,因CO2的量不同,可能生成Na HCO3或Na2CO3。最后若固体3只有两种溶质,一定是Na2CO3和Na2SO4,不可能是Na OH和Na2SO4或Na HCO3和Na2SO4,因此只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即可。

预测2015年高考元素化合物试题将以这种图示方式出现。试题将以化学新物质为背景,让考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推断具体的化学物质。然后考查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策略五】有机复习抓转化分类比较要重视

2014年高考有机化学考选择题和推断题。其中选择题考查了有机物乳酸薄荷醇酯的化学性质,同系物的判断,淀粉和纤维素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判断,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中 1H-NMR谱的识别。大题考查了普鲁卡因分子的性质,反应试剂的选择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式的书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推断。HN(CH2CH3)2分子的合成路线。其中难点是流程图中的各种有机分子的推断。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有机化学复习策略要抓住重点内容分类复习。如烃的通式研究,要对比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求同找异;有机物燃烧时要对耗氧量、CO2和H2O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机反应式各种类型(包括条件、产物)进行深化比较;有条件限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突出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的类型要归纳,单体判断的方法技巧要归类比较;石油的炼制、苯和煤的综合应用进行相似对比和辨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和糖类主线转化要对比细化。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对比:(1)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氢原子,同时要注意断键部位。(2)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醇和羧酸盐而不是羧酸。(3)羟基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时,可生成链状酯,也可生成环酯,还可生成高分子酯,解题时要看清题意。(4)酯化反应实验时,蒸出的成分有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5)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耗的水分子个数。酸和醇的反应的量等于生成酯和水的量。(6)酯化反应的各种类型也要深化:1一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2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3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4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5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此时反应有三种情形,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6无机酸(硝酸等)与醇之间的酯化反应;7其他含羟基类物质(葡萄糖、纤维素等)与含氧酸(或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不考《有机化学基础》,只考《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预测有机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均会减少,其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少,但仍然是考查深层次有机化学问题。

【策略六】实验题抓综合类比迁移重应用

高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2014年的化学制备实验题中,集实验装置、试题信息、流程图示、数据分析于同一试题中,则实验考查题综合程度高,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更为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试题给出了葡萄糖酸钙制取的两个方程式。给出了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氯化钙相关物质在水中和乙醇中溶解性表格。又给出了实验流程:

第(2)问Ca CO3固体需有剩余的目的和本实验中不宜用Ca Cl2替代Ca CO3的理由。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可提高葡萄糖酸反应转化率,是化学平衡原理的迁移应用。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难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原理迁移的应用。第(4)问第4步加入乙醇的作用,用乙醇洗涤既可避免葡萄糖酸钙损失,又有利于葡萄糖酸钙析出。这是盐析原理到醇析的迁移。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实验试题主要考查:能合理选择实验条件;能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知识点的迁移;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因此,实验内容的复习策略是:一定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强化落实:1明确实验原理: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化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明确实验原理;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仪器和药品;3设计实验步骤:在明确实验原理及所需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4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出现沉淀、生成气体几个方面描述;5实验数据处理:要根据实验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去记录,去除无效数据,取几次平均值计算;6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5年实验题仍以新物质的制备或性质为背景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实验流程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这类试题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第4篇

【策略一】重视课本知识  灵活处理情境问题

近年浙江高考理综试卷第7题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能力,第8题是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其试题内容(选项)大多取材于考纲规定的化学必考教材。

例如2014年第7题中出现的“光催化还原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问题,“氨氮废水(含■及NH3)氧化法处理”问题,“燃料的热值”问题等均是教材中的内容。第8题中“金属汞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的处理问题,pH计问题,电子天平问题,茚三酮试剂检验氨基酸等问题也是教材中的内容。

但是第7题C选项要求判断“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这是情景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假设单个细胞(V≈10-12L)内有N个目标分子,则细胞内浓度为N/(6.02×1023)/10-12 mol·L-1,当N约为1~6个分子,细胞内浓度则为10-12~10-11mol·L-1,即说法正确。第8题D选项为:“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因为茚三酮这种化学试剂,它主要用于检测氨、一级和二胺、尤其是氨基酸,但不能用于检验蛋白质。因此,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不能证明含有蛋白质。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的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光学检测”技术取材于前沿科学领域题材,用假设法计算是高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体现了高考题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对茚三酮试剂应用的考查,突显了高考试题知识点横向延伸的特点。

我们复习的策略是一定要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拓展视野》的栏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和实验素养的最好题材。例如“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收缩,防止血管扩张”和“ 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测量范围相同,但精密度不同”这两个选项均来自教材,学生要能分析其中错误所在。瞄准2015年理综必考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本书和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两本书。指导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则一定可以突破第7题和第8题的思维障碍。

【策略二】核心考点归纳整理   倡导微专题复习

近年浙江高考第9题是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理分析的应用。例如2014年第9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试题如下: 如表1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 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 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 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首先要突破元素推断的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X为N,Y为O,Z为Cl,W为Si,T为Ge。A选项考查了N、O氢化物的氢键对沸点的影响。B选项考查了N、H、O三种非金属元素也可形成离子键。D选项考查了Si和Ge同主族元素半导体的相似性,GeCl4、SiCl4化学式的相似性。C选项因为四氯化锗是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小,把SiCl4分子晶体镶嵌于SiO2、Si3N4的原子晶体中,增加了解答的困难。

这个试题告诉我们: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知识,可以涉及氢键、化学键、晶体类型及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等化学考点。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采取微专题的复习。

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考点时,首先要理清这些知识点脉络关系,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可以编织如图1的脉络。

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的考点:①微粒中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②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③较为复杂的电子式书写;④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⑤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和分析;⑥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⑦物质不同性质变化时化学键变化的分析和判断;⑧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⑨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⑩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再次,研究特例是复习的重点。如金属晶体的熔点可能比离子晶体高,也可能比分子晶体低,汞和钨就是典型的例子;HI、HBr、HCl其水溶液的酸性是依次减弱的;有的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如Ne;N和H两种非金属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或(NH4)3N;金属性Pb>Sn,但金属的活动性是Sn >Pb。

预测2015年的周期表和物质结构高考题仍然以推断元素入手,结合微粒半径比较、氢键、同素异形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破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的比较等考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关注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策略三】考点内容问题化   深层思维提能力

近年浙江高考试题特别重视知识点的细节性和深层次考查,学生只有表层浅显的知识点是很难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例如2014年第10题D选项要求考生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许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属于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为3∶3∶2。而试题要求学生知道核磁共振氢谱中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峰的位置是不同的。而第三个层次要点如果老师没有拓展细化归纳,学生就很难正确答题了。endprint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复习策略是要对考纲涉及的考点,要尽可能设计成问题对其细化和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积月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思维提高到较高的层次。而细化深化的问题在每个考点中均可以找到实例。

例如,一种反应微粒与多种反应微粒反应前后顺序问题是化学的难点。我们可以用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为例设计以下问题。

(1)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共有几对离子会发生反应?

(2)OH-能沉淀Al3+,也能与■反应,也会溶解Al(OH)3,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3)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

(4)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最大?

(5)当NH4Al(SO4)2与Ba(OH)2溶液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

(6)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为什么说2Al3++3■+3Ba2++6OH-=3BaSO4↓+2Al(OH)3↓是错误的?

(7)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2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8)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问题式复习,可以解决一种微粒与对应微粒反应的前后顺序的难点,也解决了离子方程式中各离子数的配比问题的难点,还解决了生成沉淀时涉及的定量分析问题。

预计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一定是考深层细化的内容,在思维方面突破两个层次障碍是常见的试题,较难试题要突破三个层次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多多采用这种问题深化式复习策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四】文字表达图像化   定性定量相结合

浙江化学高考试题历来重视图像题的定性和定量考查,因为图像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14年第12题: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葑Cl2(aq)                        K1=10-1.2

Cl2(aq)+ H2O?葑HClO+ H++Cl-       K2=10-3.4

HClO?葑H++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Cl2(g)+H2O?葑2H++ClO-+ 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c(Cl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值得一提的是,A选项是盖斯定律在电离和化学平衡中的应用迁移,属于定量内容。将题意中三个方程式相加,得到Cl2(g)+H2O?葑2H++ClO-+ Cl-,就有K=K1K2Ka,根据Ka=c(H+)c(ClO-)/c(HClO)=10-7.5×0.5 /0.5=10-7.5,所以K=K1×K2×Ka=10-12.1。B选项是电荷守恒式的灵活应用,属于定性内容。根据电荷守恒:c(OH-)+c(ClO-)+cCl-)=c(H+),c(H+)-c(OH-)=c(Cl-)c(HClO)+c(ClO-);因为c(HClO) 不等于c(Cl-),B选项错。C选项是读图能力的考查,由图知pH=7.5时,HClO浓度比pH=6.5时低,则pH=7.5时杀菌效果更差。D选项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夏季温度高,HClO浓度比冬季低。

该题显著特点是体现了图像特殊点的应用,关于图像特殊点解题是浙江化学卷多年考查不衰的一个技巧。其实2014年浙江高考26题也是有关图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试题。

这个试题告诉说明:我们复习策略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图示图像问题,因为图像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为了迎合高考复习,我们模仿2014年浙江高考第26题风格编制了一道试题,该试题传承了近三年浙江高考第26题的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由信息推断物质、重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髓,试题难度与高考相当。

[例]某不含结晶水的无机物质X仅有四种元素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56.8g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得40.0g固体2,并生成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6 g/L的气体A和另一中性物质B。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为      ,B的电子式为      。

(2)X的化学式         ,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endprint

(3)若固体2与NH3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砖红色固体,其原因是        (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A与溶液2反应生成溶液3的溶质有多样性,若溶液3溶质有三种时,除必定含有的一种溶质外,其中另两种溶质的组合可能是         ,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固体3中二种溶质的阴离子        。

本题的亮点是以图像为呈现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灼烧得固体2黑色,则固体2为CuO,中性物质B为H2O。定量计算:通过气体A密度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A为CO2, 40.0g固体2含CuO为0.5mol。设CuCO3为m mol, 另一化合物Cu(OH)2为n mol。则m+n=0.5,124m+98n=56.8。得m=0.3,n=0.2。X的化学式2Cu(OH)2·3CuCO3或Cu5(OH)4(CO3)3。另外,溶液2通入气体CO2,因CO2的量不同,可能生成NaHCO3或Na2CO3。最后若固体3只有两种溶质,一定是Na2CO3和Na2SO4,不可能是NaOH 和Na2SO4或NaHCO3和Na2SO4,因此只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即可。

预测2015年高考元素化合物试题将以这种图示方式出现。试题将以化学新物质为背景,让考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推断具体的化学物质。然后考查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策略五】有机复习抓转化   分类比较要重视

2014年高考有机化学考选择题和推断题。其中选择题考查了有机物乳酸薄荷醇酯的化学性质,同系物的判断,淀粉和纤维素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判断,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中1H-NMR谱的识别。大题考查了普鲁卡因分子的性质,反应试剂的选择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式的书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推断。HN(CH2CH3)2分子的合成路线。其中难点是流程图中的各种有机分子的推断。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有机化学复习策略要抓住重点内容分类复习。如烃的通式研究,要对比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求同找异;有机物燃烧时要对耗氧量、CO2和H2O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机反应式各种类型(包括条件、产物)进行深化比较;有条件限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突出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的类型要归纳,单体判断的方法技巧要归类比较;石油的炼制、苯和煤的综合应用进行相似对比和辨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和糖类主线转化要对比细化。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对比:(1)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氢原子,同时要注意断键部位。(2)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醇和羧酸盐而不是羧酸。(3)羟基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时,可生成链状酯,也可生成环酯,还可生成高分子酯,解题时要看清题意。(4)酯化反应实验时,蒸出的成分有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5)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耗的水分子个数。酸和醇的反应的量等于生成酯和水的量。(6)酯化反应的各种类型也要深化:①一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②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③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④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⑤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此时反应有三种情形,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⑥无机酸(硝酸等)与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⑦其他含羟基类物质(葡萄糖、纤维素等)与含氧酸(或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不考《有机化学基础》,只考《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预测有机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均会减少,其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少,但仍然是考查深层次有机化学问题。

【策略六】实验题抓综合   类比迁移重应用

高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2014年的化学制备实验题中,集实验装置、试题信息、流程图示、数据分析于同一试题中,则实验考查题综合程度高,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更为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试题给出了葡萄糖酸钙制取的两个方程式。给出了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氯化钙相关物质在水中和乙醇中溶解性表格。又给出了实验流程:

第(2)问CaCO3固体需有剩余的目的和本实验中不宜用CaCl2替代CaCO3的理由。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可提高葡萄糖酸反应转化率,是化学平衡原理的迁移应用。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难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原理迁移的应用。第(4)问第④步加入乙醇的作用,用乙醇洗涤既可避免葡萄糖酸钙损失,又有利于葡萄糖酸钙析出。这是盐析原理到醇析的迁移。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实验试题主要考查:能合理选择实验条件;能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知识点的迁移;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因此,实验内容的复习策略是:一定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强化落实:①明确实验原理: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化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仪器和药品;③设计实验步骤:在明确实验原理及所需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④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出现沉淀、生成气体几个方面描述;⑤实验数据处理:要根据实验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去记录,去除无效数据,取几次平均值计算;⑥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5年实验题仍以新物质的制备或性质为背景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实验流程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这类试题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第5篇

二、科学的复习方法,直击英语高分记住,高考是筛选人才的考试,很多考题、考点都是有规律了,掌握了规律就抓住了分数,下面,我们就复习讲解一些适用的方法。

1、课本是基础、单词是关键任何科目的考察都是课本为基础,英语也不例外,对于英语课本中所要记忆的单词,必须全部记忆、全部掌握,面对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语言基础,要学会归纳和总结,找出期中的规律,抓住关键的记忆线索,形成英语知识网络,保证再次遇到不丢分。

另外,还要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按照考试的要求,找出英语知识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分版块记忆运用,如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用语、 篇章结构等,都要找出其内在关联,找出考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这其中的单词更是重中之重。

其次,就是在做英语试卷的时间,要找出卷子的经典考点、经典语句,和书本中的知识内容相对应,做到书本对接试卷,试卷回归课本,循环复习,这样的效果会翻倍。

2. 多背短文,多记经典语句现在,英语的考察更趋向于灵活化,已经很少出现死记硬背的内容,更不要奢望出现课外、书本的原句,特别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足够的短文储备,很难应对,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从单词篇、语法篇、短语篇、短句篇等循序渐进的复习。

3.差生、中等生、优等生如何复习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第6篇

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是考生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是考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注重将这三方面与复习备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容的复习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解题能力的加强和考试成绩的提升。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

⑤结合重组关系等。

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

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

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

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

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

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高考备考数学复习策略 第7篇

多看教科书

掌握了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之后,大家要做的就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复习。在复习这件事情上,教科书能帮大家很大的忙,但大家要注意方法。小编的建议是:先看公式,把公式摸索透了之后再看课后的习题,把公式套用到习题里面就能加深学习知识重点的印象。

注意心理调节

浅谈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 第8篇

一、把握走向, 注重教学各环节的导向作用

研究过去可以清楚现在, 研究现在可以预测未来,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高考改革深入推进, 在各省实施自主命题已经使大家感受到高考模式及命题思路的深刻变化。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习题的选取中, 还是在月考命题、学法指导时都将充分地体现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思路。使学生的复习方向更加明确, 思路更加清晰, 这无疑是高三化学复习备考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重视基础, 处理好“纲”与“本”的关系

高考复习要重视课本, 但又不能完全依赖课本。根据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 考生在进行复习时, 必须以课本、教纲、考纲为依托, 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并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能力。同时要注意, 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 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 而能力守纲、不守本, 可以大大超越课本。

三、突出主干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

两纲中“理解”、“掌握”层次的内容, 是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是对“了解”层次内容的提升, 是“综合应用”层次内容的基础, 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核心。由这些核心知识分类延伸便形成了中学化学各章节的主干知识。在高三复习时, 只有明确和理解中学化学的各主干知识, 形成知识链, 才能进行横向联系, 逐步构建起化学的知识网络体系, 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 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因此, 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基础, 正确找出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能力形成的标志。

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学科双基、主干知识、核心内容, 明确双基的载体作用;要适当降低难度;更加重视的应是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中重视知识的覆盖面, 防止学生有明显的知识缺陷。同时又要使学生在考试的重点、热点内容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加强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中注意把握好能力与知识的相互依赖, 相互转化, 共同增长。要使学生的能力到位:即理解问题要深刻, 推理要严密, 能举一反三, 灵活地迁移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 学会选准解题思路, 优化解题思路, 能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

(1) 重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在知识已经网络化的前提下, 重视少而精的训练,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演变。

(2) 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科内综合, 不宜过早过滥的追求多学科综合。

(3) 要理解理综测试中“四能力”的含义和要求,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加以落实。

(4) 找准与学科知识的衔接点, 搞好必要的协调。

(5) 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掌握基础实验原理, 增强创新意识

高考实验试题预示了高考实验的方向, 考生答卷的情况反映出高考复习存在的问题。复习过程中要把化学实验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数据)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要注意赋予化学实验以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品质, 适当拓展基本仪器的使用功能和基本操作范围, 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重点是教材中现有实验的综合、改进和创新, 同时要注意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化学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

由于实验考题已成为能力考查的重头戏。实验的复习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要细致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内容, 理解实验原理, 对实验习题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要花时间到实验室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组装仪器, 称量药品, 操作和控制实验过程, 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六、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总复习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状况, 先变换方式、变换角度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结知识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横向拓宽, 纵向挖掘,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促进能力提高的目的。如讲评课, 就要对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这种课型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就可以实施以下方法: (1) 抓住关键, 讲清思路, (2) 总结规律, 提高效率 (3) 比较方法, 找出捷径, (4) 走出“迷”点, 加深理解, (5) 改头换面, 举一反三等。

七、规范训练调整心态, 要把平时练习当成高考做

理综考试是集知识、能力、心理、体质于一体的考试, 特别是考生心理压力大, 担心做不完。越担心就越影响正常发挥, 甚至产生了思维阻塞。解决这类心理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科学地进行模拟训练, 锻炼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为达此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用于训练的试题要规范。二是要营造好训练的氛围。三是严格按标准答案对照检查。四是认真总结卷面反映出的问题, 进行归类分析。五是及时反思、消化反映出的知识性问题, 避免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分问题。

八、发挥集体智慧, 打好高考复习总体战

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在复习中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 同时集体办公, 讨论教学中的疑点、交流考试中反馈的信息、确定教辅资料中习题的选取、研究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集思广益, 把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依靠集体力量, 去争取打好高考总体战。

上一篇:“探究、体验、感悟”备课教案下一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