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2024-08-07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1篇)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1篇

2 因数与倍数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如:在算式c÷a=b(a、b、c均是非0自然数)中,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找,根据因数的意义,有序地写出两个整数相乘得此数的所有乘法算式,算式中的每个乘数都是该数的因数。(2)列除法算式找,用此数除以大于等于1而小于它本身的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该数的因数。以找24的因数为例:

(1)列乘法算式:(2)列除法算式:

24=1×24

24÷1=24

=2×12

24÷2=12

=3×8

24÷3=8

=4×6

24÷4=6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3.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找,用这个数依次与非0自然数相乘,所乘之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2)列除法算式找,看哪些数除以这个数,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以找9的倍数为例:

(1)列乘法算式:(2)列除法算式:

9×1=9

9÷9=1

9×2=18

18÷9=2

9×3=27

27÷9=3

9×4=36

36÷9=4

9×5=45

45÷9=5

……

……

9的倍数有9,18,27,36,45……

4.表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1)列举法;(2)集合表示法。

以表示42的因数为例:

(1)列举法表示:

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

(2)集合表示法:

5.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掌握2、3、5倍数的特征,认识奇数、偶数。

1.自然数中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熟记20以内的质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四、和与积的奇偶性。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温馨提示: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易错点:1.2=0.3×4,我们可以说1.2是0.3的4倍,却不能说1.2是0.3的倍数。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非0整数。

温馨提示:

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谁是因数,也不能说谁是倍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或谁是谁的倍数。

易错点:在24÷3=8中,我们不能说24是倍数,3是因数,而要说24是3的倍数,3是24的因数。

温馨提示:

1是任何数的因数,一个非0自然数既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在写出的倍数的后面加省略号。

温馨提示:

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同时是2、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易错点:判断质数与合数时,与因数的个数有关;判断奇数与偶数时,与能否被2整除有关,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交叉部分,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2除外);质数与质数的和也有可能是质数,如2+3=5。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2篇

本单元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1)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

(3)2的倍数与偶数、奇数的关系

(4)与大数的读写相关联

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

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

这个数作( ),读作( )。

(5)2、3、5的倍数与乘法口诀紧密联系。

2.要用“活”教材

(1)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实践证明,从单数与双数入手探究奇数与偶数;从乘法口诀入手,探究2的倍数,探究5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比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知识特点的抽象性)

要用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

(1)偶数、奇数

(2)5的倍数:5、10、15、20、25、30——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

(3)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列举法:

如:18因数6的倍数:

又如:P16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4.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用字母表示数的`结合。如:

数A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数B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6.注意概念的判断

(1)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7.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31□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75□0是3的倍数,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2□6□是25的倍数,也有因数3,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3篇

n本模块重视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考能力。

n1。加强梳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n(1)注意因子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n(2)素数,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n(3)的倍数和偶数,奇数关系 n(4)与大量的读写相关联

n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百万是最小的素数,千位是最小的数,n最低位是数字中的最大值,其余的是最小的偶数。n数字是(),读为()。

n(5)2,3,5多重和乘法公式紧密相连。n2。使用现场教材

n(1)教学利用教材,教材,教学实践证明,奇数和双数探索奇数和偶数;从倍乘公式中探索倍数2,探索倍数5,探索倍数3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更有可能掌握知识。n(2)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位知识特殊 抽象点)

使用归纳推理是从个人知识中引入一般结论 n(1)偶数,奇数

n(2)5的倍数:5,10,15,20,25,30-位数0或5是5的倍数 2:2,4,6,8,10,12,14,16,18,20...n3倍数:

n(3)素数,数量:写入1--20个因子的数量 n3。教学生学习方法 n枚举法

n如:因子18的多因子:

n另一个例子:p16一个数量的42个因子,也是7的倍数,数量可以是()n4。教学生发展有序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n5。注意知识的连接,以及字母与数字的组合。如:

数字a的最小因子是(),最大因子是()n数字的最小倍数b是()的最大倍数,()n6。注意判断的概念

n(1)所有自然数。不奇怪,那是even()n(2)所有自然数不是素数,n(3)所有奇数都是素数)n(4)所有偶数都是sum()n7。注意发展思维的发展

n31□是5的倍数,该数字可以是()

n75□0是3的倍数,这是case,他们是()

n2□6□是25的倍数,有因子3,这有()种情况,他们是()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4篇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6篇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7篇

授课教师:张敏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根据两个班的特点,将倍数与因数这一课,设计如下。

一、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四、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六、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七、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半年的接触,我不仅是你们的老师,而且还是你们的朋友,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关系,应该怎样说,“老师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其实,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师:一起看大屏幕,老师这儿有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如果请你把这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试试看。2.学生汇报算式,然后思考是怎样摆的。生:4×3=12

师:想一想,他是怎么摆的 生:摆3排,每排4个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是)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摆? 生:还可以摆4排,每排3个

师:对,其实这种摆法是把这个图形竖起来,和这一种摆法是一样的。师:还有别的算式吗 生:6×2=12

师:这个算式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每排6个,摆了2排。

师:当然也可以是每排2个,摆上6排。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生:12×1=12

师:是这样摆的吗?(演示课件)生:是的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了吗?(没有了)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写出3个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3.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4×3=12,数学上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师:大家很会联想,反过来说,4是12的因数,同样,3也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这四句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齐读一下。(认识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生:我选6×2=12,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生:我选12×1=12,12是12的倍数,12也是1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1也是12的因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你们是不是感觉到有两句比较特别啊,是哪两句?

生: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

师:真是这样,12既是12的倍数,同是12也是它本身的因数。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师:现在你能写一个算式,找一找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吗?(同桌互相交流)师:屏幕上也有几个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其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重点是最后一个算式18÷3=6)

生:18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是18的因数,6也是18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用乘法算式,同样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四、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说说看12的因数有哪些? 生:1.2.3.4.6.12 师:我们是根据什么找出这些因数的?

生:乘法算式 师:具体举个例子说说

生:比如在算式3×4=12中,我们找到了3和4是12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是根据乘法算式中,哪两个数相乘得12,这两个数就是12的(因数)

师:找12的因数难不住大家,来个大点的数,找36的因数,行吗?(行)师:谁来说几个36的因数 生:4和9 生:3、2、6 师:看来要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找出36所有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写出来,行吗?(行)

师:听清要求,你可以独立的完成这个任务,当然如果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讨论,或者也可以向课本求教,开始。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李老师找到了几份不同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看这一份,你有什么话要说?(生一:1、2、3、4、6)

生:没有写全,还少了好几个,有1就应该想到36 师:那他写的有没有什么优点呢? 生: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师:是这样的吗?大家有没有发现啊,你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师:刚才的同学提到了有1就应该想到36,这让我想到另一位同学的作业,似乎和他有相同的想法,而且他还写了一些乘法算式来说明他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二:1、36、2、18、3、12、4、9、6)

师:他是怎么想的,似乎写的有点乱,没有顺序。(不乱)师:那谁来帮他解释一下

生:他是想着1×36=36就找到了1和36是36的因数,2×18=36就找到了2和18是36的因数,3×12=36就找到了3和12是36的因数,4×9=36就找到了4和9是36的因数,6×6=36就找到了6是36的因数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吗?(明白)他们都是用乘法去找的,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去找36的因数的,举手

师:很多同学都是的,那你们在找因数的时候是一个一个找的吗? 生:是两个两个找的

师:恩,也就是一对一对找的,是吗?(是的)

师:你们用乘法去找,就是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36,这两个数就是36的—— 生:因数

师:都是用乘法找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了? 生:还可以用除法找 师:具体说说看

生:36÷1=36就能找到1和36,就是用36去除一个数,看能得到几 师:老师刚才也发现了一个同学用的是除法,我们一起来看他的算式(生三:36÷2=18

36÷3=12

36÷4= 9

36÷6= 6)师:看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用乘法,还可以用除法 师:老师发现不管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你们都是从几开始的啊 生:从1开始算 师:为什么? 生:这样找比较有序

师:那为什么算到6,你们就不往后找了呢? 生:因为是一对一对找,再往后找就出现重复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出36的因数,根据算式,找到了1就找到了36,找到了2就找到了18,依此类推,为了美观,我们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最后写上句号。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 生:会了

师:能找出15的因数吗?(能)16的因数呢?(能)师:来,动手试一试,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生:15的因数有1、3、5、15 生:16的因数有1、2、4、8、16 2.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找了36、15和16的因数,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你同桌交流一下 生:最小的是1 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生:最大的是它本身

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

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

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 7

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只有12和18吗?(不是的)

师:你能把3的倍数写出来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开始。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3的倍数? 生:15个 生:24个

师:很厉害,写的真多,那有写完的吗?(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3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 师:可以怎么办呢?(用省略号)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几位同学的作品(展台呈现)生: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这样写下去的。生:我也是用乘法,用3去乘

1、乘2等等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的

师:你们都是用3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的,用3+3=6、6+3=9依次加下去

师:你是用加法,同意吗?不要小看了加3,当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师:我们一起来写3的倍数,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前面5个,后面用优化符号表示。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吗?(会了)

师:写出2的倍数行不行?(行)5的倍数呢?(行)。师:打开课本完成书上的“试一试”,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2. 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

师: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板书:最小 本身)师:最大呢?(生:找不到最大的)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板书:最大没有)生: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无数个我们也可以说是“无限”(板书:个数 无限)3.小结

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

用整除法:用非0的自然数除以这个数得到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个非0的自然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用乘法:用非0的自然数和这个因数相乘,所得到的积作为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表示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图示法

五、巩固练习

1.找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现在你能根据屏幕上的几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2.游戏——猜年龄

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想不想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想)

师:老师的年龄既是3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3.游戏——“找朋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找学号。想玩吗?(想)

师:同学们每人都有一个学号,每个学号都是一个自然数,如果我要找的朋友是你,请你站起来,并把写着自己学号的卡片高高举起,让其他同学也看看你是不是我要找的朋友。准备好了吗? 师:是20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是20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学号是20的同学,你怎么站了两次?

生:20既是它本身的倍数,又是它自己的因数。师: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谁来说一句话,让大家都是我的朋友。生:是1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那就请是1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师:既然大家都起立了,那我们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本节课从孩子们熟悉的情景中出发,创设摆长方形,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拼一拼、写一写、说一说、练一练、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总结,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学习能力又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8篇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且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整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因数的方法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

你们看过飞行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飞行表演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 在这里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 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 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

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 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 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不能说3是因数 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学习例1

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 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 18=2×9 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 2 3 6 9 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 18÷2=9 18÷3=6

18÷6=3 18÷9=2 18÷18=1

6、介绍集合图表示方法

18

7、分析:18最小的约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约数?

三、巩固练习

最大的约数是那一个 18

1、练习:找出下面式子中因数和倍数关系:

6×7=42 72÷8=9

23×3=69 50÷10=5

学生口答

2、相近概念的区别:

(1)今天学的因数和以前学的因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2)倍数和倍有什么区别?(范围 含义)

3、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 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18的因数:1、2、3、6、9、18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王冬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2、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下面每组数中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和4 15和5

1.2和4 8和16

学生口答

注意:让学生说一下为什么“1.2和4”没有因数倍数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

二、自主探索

教学例2

1、出示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先让学生试着说说 然后在独立找

2、学生独立找

大学生发现有无数个的时候

教师再提问:一个数的倍数一共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

3、介绍用集合图表示方法:

2的倍数

6......三、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整数中 用箭头表示出3的倍数

[数轴图略]

学生独立试做

36的因数有哪些?

2、抢答题:

①5的倍数有哪些?

②3的倍数有哪些?

③7的倍数有哪些?

④12的因数有哪些?

3、在下面填上适当的数

18的约数:

40以内7的倍数:

12的倍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P15第3、4、5题

附: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的倍数:2、4、6、8、10、......5的倍数:5、10、15、20、......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李吉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会观察 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

首先老师要和同学们进行一次比赛 我请一个同学报数

看看谁能很快的说出它是否是2的倍数 大家可以看到

老师能很快的说出任意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你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自主探索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请你举出几个是2的倍数的数

学生举例子 学生口答

注意:板书的时候写上省略号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以先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再向全班汇报

3、谁能总结一下 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4、练习:口答下列数是否是2的倍数

教师总结板书: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 36、51、48、65、78、104、153、280

学生抢答并说明原因

(二)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指着白板)自然数中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学生举例)

2、奇数和偶数各有多少个

最小的奇数和最小的偶数各是多少?

重点强调:0也是偶数

3、练习:第17页做一做中习题

下列数中 哪些是奇数 哪些是偶数?

学生独立练习

继续巩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5的倍数的特征

那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呢?请同学们在书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 并涂上颜色

看看有什么规律?

[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是5的倍数 ]

练习: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44、50、65、76、85、101、135、280、1231

学生口答 并说明理由

(四)教学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出示一组数: 12、25、40、80、275、320、694、3100、202、以上这些数中 哪些既是2的倍数 又是5倍数?

学生讨论 并交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 又能被5整除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你身边哪些数是奇数 哪些数是偶数?

学生举身边的例子

2、出示做一做中习题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2、5的倍数特征 谁能具体说说2、5的倍数特征?

五、布置作业

P20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肖若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及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特征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来一场“你说数 我判断”的比赛 谁愿意接受挑战?

由同学任意说出十个数 参赛双方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判断又对又快的为获胜方

让生说说他是怎样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

二、自主探索

1、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2、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3、6、9、12、15、18、21、27、30、33、36、39、42、45、48、3、仔细观察

你能找出这些数的规律吗?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交流 2 2 4 2 7

1+2 2+4 2+7

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引导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4、你能举一些3的倍数的例子吗?

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下列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332 876 74 88

2、再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 是这个数有约数3

□7、4□

2、□44、56□

3、既是2和5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20第4、5题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 3、6、9、12、15、18、21、27、30、33、36、39、42、45、48......2 2 4 2 7

1+2 2+4 2+7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王冬菊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5X8=40

(1)说说其中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找出24的所有因数

二、自主探索

1、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板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从1-20的所有数 现在我们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 看一看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指名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各个数的因数

(3)提问: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都不是一样的

你认为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反馈

生:一般我们分三类:①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一个数

除了1和它本身2个因数外 还有其它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质数的2个因数必定是1和它本身)

(4)提问:一个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那么它的两个因数必定是哪两个?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1既不符合质数要有两个因数的条件

也不符合合数要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条件 所以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5)根据刚才所学知识 判断“一个数要么是质数 要么是合数 ”这句话对吗?

(6)最小的质数是什么?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教师总结:2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 它既是一个质数 同时又是一个偶数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既是质数、同时又是偶数的数 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中习题: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 哪些是合数?

96

学生独立练习巩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当堂质量检测:

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37 41 58 61 73 83 95 11 14 33 47 57 62 87 99

质数 合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种新的数--质数和合数 通过今天的学习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P124第7、8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 3 5 7 11 13 17 19 质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 6 8 9 10 12 14 15 16 18 20

合数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李吉燕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能够制作一个100以内的质数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质数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质数与合数概念(学生可举例说明)

③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偶数()

2、在自然数1-20中:

①奇数有()偶数有()

②质数有()合数有()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主题图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先自己想一想 再动手试一试

并验证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汇报:

(1)利用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选择 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 看哪些数是质数

(2)筛选:先把2的倍数划去 再把3的倍数划去 划到几的倍数就可以了 为什么?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

2、学生记忆20以内的质数(采用抢答等形式)

3、第24页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分解质因数

4、第26页

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 2 3 4 5......中

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学生独立思考 用手势判断

2、你知道它们格式多少吗?

(1)我们两个的和是10 积是21 都是质数

(2)我们两个的和是20 积是91 都是质数

(3)我是最小的质数 我是最小的合数

学生根据条件猜一猜它们各是多少 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1)观察练习四第4题 你都知道了什么?

一共有56个桃

3个3个的装正好能装完吗?

2个人2个呢?5个5个的呢?

这道题需要列式计算吗?为什么?

4、实践活动:

练习四第5题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巩固了质数和合数的知识 在今天的学习中 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124第12、16题.附: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

如果除了一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这样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后记:

?? ?? ?? ??

金川区第二小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授课人:王冬菊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9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对称、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

学生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于图形的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进一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等变换方式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在探索图形变换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和平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

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轴对称和平移后,就会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同学欣赏,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图。

轴对称再认识

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

课时

平移

课时 欣赏与设计

课时

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在观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确定轴对称图形及有几条对称轴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用折纸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会用折纸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多媒体、教材附页中的图形。

.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说出几个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

.判断轴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操作,把教材附页1中的图1剪下来,这些都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动手操作,剪下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可以观察能不能把图形分成两部分,并且两部分的图形完全相同。

用折纸的方法,看折痕两侧的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

师:用你自己的方法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

汇报:经过对折的方法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边三角形和最后一个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图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1:左右两边的图形和大小都一样,它是轴对称图形。

生2:这个图形无论沿哪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判断平面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在图中画一画,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是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第五个图形是菱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最后一个四边形有一条对称轴。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1.平面图形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不同,判断有几条对称轴,就看这个图形能沿几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轴对称再认识

轴对称图形:长方形 正方形 菱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腰梯

.在折纸的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画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A类

.指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B类

2.下列三角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哪一个?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45°的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30°,一个角为120°的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指出对称轴略 对称轴条数:1条 2条 4条 5条 8条

B类:

2.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材第22页练一练

.左边三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

2、3.略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画图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熟练地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难点:在画图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多媒体。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

.画小房子图形的另一半。

师: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生:是小房子的一半。

师: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

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淘气画的房子不对。

师:如果要你画,你在另一半里都要画什么?

生:画屋顶、房体、门。

师:怎样画出小房子的另一半?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房子下边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2格;房子的门左边到对称轴有1格,右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1格。

学生在图上画出轴对称小房子的另一半。

2.画出轴对称图形树的另一半。

出示,方格纸上画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借助我们学过的轴对称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小组讨论,汇报。

生1:想象左边的图形是沿对称轴对折后的图形,把对折后的图形展开。

生2:先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看每个端点到对称轴是几格,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按照左边图形的形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组汇报中,教师边听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如果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想出的方法画出小树的另一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画图时用直尺。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3.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第一幅图中左边是什么数字?如果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看什么?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第一幅图,对称轴左边是数字“2”,最右边距离对称轴1格,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数一数这些端点到对称轴是几格,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顺次连接各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师:第二幅图的对称轴在哪儿?图形在对称轴的哪个方向?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独立画出。

怎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和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把这些对称点按顺序连接起来。

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轴对称再认识

.从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2.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3.需要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住步骤。

A类w

.画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B类

2.把下面的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观察一下这个图形是什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略

B类:

2.画图略 箭头 大写字母m 王字 古字

教材第24页练一练

平移。

.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能判断图形的平移。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多媒体。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

.出示,请你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应该怎样画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其他方法平移小旗。

生: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2.引导学生讨论: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出示小旗向上平移图。

师:请你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4.出示小船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了平移,理解了平移的基本含义,并探索了平移的特点。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2.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移,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平移的特征,为后面的拓展平移省下足够的学习时间。

3.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A类

.填一填。

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2.画一画。

图1向右平移7格。

图2向上平移4格。

B类

3.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4.画一画。

图形A向右平移5个方格得到图形B。

以直线a为对称轴,画出图形B的轴对称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右 6

2.略

B类: 3、4.略

教材第26页练一练

.略

2.右 4 下 3 右 9 上 4

小房子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梯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9格。

3.左上图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2格;右下图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画图略

4.画图略 长方形 正方形

通过轴对称和平移,创造美妙的图案。

.经历欣赏图案,综合运用轴对称与平移的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图形的轴对称与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认识到许多图案都可以借助图形变换来设计,感受图形变换的美,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重点:欣赏图案,感受图形变换的美。

难点:能灵活运用图形的轴对称与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多媒体。

.怎样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怎样画出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轴对称和平移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通过图形的轴对称或平移可以创造出什么图案呢?

出示教材插图,上面各幅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图①是一只蝴蝶的图案,左右两边完全一样,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①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得到的。

生2:图②可以看作是一个基本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左上角的一个基本图形向右平移3次,成为第一行,然后把第一行向下平移3次,就成为这个图案。

生3:图③这个图案中既有平移又有轴对称。把左上角的一个基本图形向右平移1次,成为两个基本图形,把这两个基本图形向下平移1次,成为4个基本图形,向右作这四个基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成为上面的两行,然后把上面的两行向下作轴对称图形,就成为这个图案。

师:从上面几个图形来看,通过轴对称或平移,可以创造出美妙的图案。

2.运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图。

出示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图形的。

师: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关系?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生: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完全一样,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师: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仔细观察后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学生讨论后回答:向右平移了6格。

然后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画完第一行后,教师提问:第二行的第一个图形应该怎样画?是由哪个图形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个图形向下平移6格得到第二行的第一个图形。

师:你能画出第二行后面的图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图形。

师:现在我们看到,把一幅图形连续平移几次后,方格纸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3.运用轴对称或平移的方法,设计图案。

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两幅图形是怎样得到的?运用了哪些图形的变换方式?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幅图可以看作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从中间竖直地画一条直线,先画出左边的图形,然后以直线为对称轴,画出右边的轴对称图形。

第二幅图先找到第一个基本图形,再向右平移3次,就可以得到这个美丽的图案。

学生在回答中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或提示。

师:你能从一幅图形中找到图形的轴对称或平移现象吗?能根据轴对称或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出一幅美妙的图案吗?

学生讨论。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通过轴对称或平移,可以创造出美妙的图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是通过轴对称或平移得到的。如通过轴对称的原理可以剪出美丽的图案,地板砖上的图案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得到。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

平移

创造出美妙的图

.组织学生欣赏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组织讨论,就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进程,通过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应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3.本课要展示许多精美的图案,没有,学生很难观察,这些复杂的图案要是靠手工作图,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使用进行展示,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突出难点。w

A类

.这是什么变换,有什么规律?

2.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B类

3.讨论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并与同学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平移,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向右平移2格。

2.变换:平移;轴对称;轴对称和平移。是由哪个图形变换的略。

B类:

3.图A的轴对称图形是图B;图A左下角的图形向右平移到右下角得到图B。

教材第28页练一练

.经过平移得到。经过平移和轴对称得到。经过轴对称得到。

2~5.略

教材第29、第30页练习三

.第1、2、3幅图是轴对称图形。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 第10篇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

12÷3=100÷25=

220÷4=18×4=

25×4=24×3=

150×4=20×86=

学生口算

XX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

1、例

2、例3及相应“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的计算,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探索过程,掌握基本方法,发现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校、概括能力,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体会几何直观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图中的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熊大与熊二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猫和老鼠

我们之间

二、谈话引入

1.出示12,(地球人都知道)

找一个与12有关系的数。(看来,与12有关系的数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数的关系。(板书一部分课题:

数和

数)

三、揭示概念

1.12还可以表示12个小正方形,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随机出示三种摆法,随后追问乘法算式怎么列?再相应板书。教师板书3×4=12 1×12=12 2×6=12

2.以第一道算式为例,你能看出3、4与12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板书: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那么相反我们还可以说3、4是12的因数。(感觉找对了)(板书在前面)齐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因数和倍数来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完善板书因、倍)4.谁还能说说这些数与12之间的关系呢?(生说)12的因数分别有,师从小到大指,生说。

5. 那5呢?5是12的因数吗?为什么?5×2.4=12,10×1.2=12,如果考虑到小数,找这样乘下去,就研究不完了,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就研究非0自然数,一般不考虑小数。

四、深入探究

1.找36的所有因数,写在作业纸上,师巡视。

(1)找一个同学的答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6、4、9、36、1、9、4,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乘法来找,找对了吗?

(2)对照一下,你找到的,想和这位同学说什么呢?应该添上2、18.3、12,答案逐渐完善了,还有谁想说,答案有相同的吗?你的建议是?重复的就不写了,还补上2、18、3、12,还有吗?

(3)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写的?

(两端开始写)看懂了吗?谁来说说,1×36 2×18 3×12你们和他想得一样的吗?那请你把它继续写下去。

你怎么知道都找出来了?由1想到36,由2想到?7呢?8呢?9呢?对这位同学有什么建议或提醒吗?

大家觉得老师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来表扬表扬老师。从哪儿看出有顺序呢?(板书:有序)按顺序写有什么好处?

(4)当然也可以写在这样的集合圈里。

2.刚才一直研究因数,好像还冷落了?(倍数)(1)找出3的所有倍数,写在作业纸上,师巡视。

你说说遇到什么问题了?是怎么想的?教师板书:3、6、9、12、15,继续这么找,能找得完吗?你想说什么?

(2)做到有序思考了吗?3的倍数写不完,我们通常写上省略号。用一个简单的符号,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写在集合圈里

(3)两个集合圈比较,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巩固练习

1.现在写一写15的因数和4的倍数。师板书 2.猜一猜

(1)老师带来了一张卡,卡后躲着一个数,不告诉你,但是可以给提示,这个数的因数也像这样排列,一共有6个,现在你能确定,这个数是几吗?有困难,最后给一个提示,翻开其中第一张牌,行吗?我还没翻开,你怎么知道不行?那翻哪一张呢?第一张为什么不翻呢?

看36的因数,最小的是?15的最小因数是? 接着36、15的最大因数。(本身)打开最后一张是28,这个数就是?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还有一个数,提示,它的倍数从小到大前5个分别是,同样的我也翻一张(最后一张),好吗?为什么又变成第一张了?

观察原来题目,3的倍数最小是3,4的倍数最小是4,那这一张是。那我如果翻开这张(最后45),你能知道是几吗?为什么是9呢?猜对了是9.你不是说这张没用吗?怎么又有用了呢? 看来我们想一想,又会有新的发现。

那其他张有用吗?如果翻开这张是?(36)第二张是18,看来,只要找对数的关系,翻开任何一张都行。

小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最后一张牌,在1到100中,它属于因数最多的,它可能是几呢?可以回去思考验证验证。

六、回顾总结

回顾这节课,先拼一拼,接着找了找,再填了填,最后猜了猜,对因数和倍数,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上一篇:女子200米加油稿下一篇:工伤赔偿劳动仲裁案例